魔女的守护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魔女的守护电子书txt全集下载,第1张

魔女的守护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魔女的守护

作者:写字笔

第一章 天才与笨蛋的组合

更新时间2011-11-19 21:48:49 字数:3381

 在塔尔斯城外的森林里,莱希背靠在一颗大树边上,双目微闭着,均匀的呼吸声与叶子舞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与完美。

  仿佛他们本就是一体。

  “莱希你又在这里偷懒了,小心我去向莱恩打你的小报告,看你怎么办”一帘天蓝色的长发从莱娜那光嫩而又洁白的肩头轻轻的滑落而下,不时碰触着莱希的额头。

  “啊…真受不了你,来之前我就说过,我对来这里抓获灵兽没有兴趣,是你硬拉着我来的”莱希缓缓睁开了眼睛,那是一双漆黑如墨的眼睛。

  深邃、空洞、还有在那空洞下的迷茫。

  然而就是在这一双眼睛里,倒映着一张俏丽的容颜,淡蓝色的眼睛带着些许的笑意与之对视着。

  “还有你是知道的,就算抓到了灵兽,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有时间我还是喜欢躺着睡觉”莱希有些懒散的打着哈欠。

  “这样啊,那…那算是帮我怎么样”莱娜依然注视着眼前一副庸懒模样的莱希,眼神里满是溺爱。

  “啊啊…真是怕你了,还没有当我嫂子呢,就开始行使嫂子的权力,以后的日子我真不愿意去想像”莱希边说边站起了身子。

  莱娜用手替他拍打着黑色小风衣上的尘土“我还不是你的嫂子,所以你可以不用听我的,现在我只是在用另一个身份来要求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帮我呢”

  “另一个身份?”莱希无奈的叹着气“知道了知道了……

需要别的再问

全进化狂潮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故事发生在地球,不过呢,不是咱们这个地球。

何以见得?因为这个地球体积比咱们的大了十倍,而且,这里只有五大洲、三大洋

五大洲是哪些?嗯,是东洲、西洲、南洲、北洲、中洲这五个,主角是中洲人

三大洋是哪些?嗯,分别是暴风洋、寂静海、平川洋。

所以呢,请不要将本书中的规则硬拉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因为,那不符合逻辑!同

样,也请不要将咱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理的规则硬套到本书故事中来,因为,那

同样不符合逻辑!

报告完毕!;

经过朋友们的批评,小生回顾了一下自己前面写的这些章节,发现的确是有着主线不明、主角性格不明和逻辑混乱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经过痛定思痛的考虑后,决定将前面这7万多字的内容进行一下修订,以期能够让大家能够看得下去、看得心情愉悦。这个修订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大约三天吧。一天用来修缮模型,两天用来筑基培育。周一的时候就能够再次跟大家见面了,希望所有对本书抱有期望的伙计们继续关注,谢谢啊~

2010-……

史上最强之神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史上最强之神

作者:腐想天则

相关一:小曈的创作生涯(一)

更新时间2009-9-23 19:42:13 字数:530

 就在三个月前,无意中在路上看到过去的朋友,于是便硬拉她到饭店闲聊几句。

  在掺了无数空白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她同过去的差别真的很大。

  她说,现在不比在学校了,打工就算去外地挣得仍然很少,现在她孤身一人在异地觉得很迷茫,原本细嫩的双手也磨出了不少茧子。

  突然,她笑了笑,我还没想过自己能坐在饭店大厅里吃饭呢,你这家伙有时候也挺搞的。

  恍惚中,我想到了过去,也想到了令我万分厌恶的成绩单。

  中考,我考了全校倒第三,连个最垃圾的高中也不要。

  她拍拍我的肩膀,诚恳的安慰道,我当时以为你能自杀。

  又是一堆没营养的话,我突然问道,你向往中的高中是什么样子的?

  她说,还能什么样,老师管得少点,学校规定少点,总之说了很多空话。

  其实,我没后悔当初在学校里疯了傻了,现在在梦里,我看到毕业照都会觉得生活动力又来了一点。

  这一句,注定令我永生难忘。

  于是,我决定写一部这样的小说。

  这里,将会拥有数不清的神明。

  这里,将会有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只在漫画中才会拥有的教室。

  这里,将会拥有各种在幻想中都能找到影子的女主角。

  这里,男主角将是罗嗦并且体贴的。

  于是,《史上最强之神》诞生了!

  尽管,小曈只是个新人,写作的手法以及故事的拿捏都不算到……

应该是全本了

第一次读摆渡人,觉得不过是很平庸的爱情故事。不止平庸,其中中女主的主角光环大大滴,相当玛丽苏,相当于中国普通网文小说的水平。那为什么我要为它写这篇文章呢?因为也是在读了这篇小说之后,我才更加确定了,书有所读有所不读,有些书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它身上。

故事梗概很简单:十五岁的女主迪伦是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在去看望素未谋面的生父途中,火车发生事故,她死了。然后和她的摆渡人(类似中文世界的接引人)崔斯坦在渡过荒原前往…呃,极乐世界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了感情。并因为爱情的伟大魔力,在迪伦到达极乐世界之后,她依然冒着灵魂彻底消失于世界的危险,独自返回荒原,并反客为主,引导崔斯坦回到车祸开始的地方,尝试回到出车祸的时间,最后迪伦复活了,崔斯坦也获得了真实的生命,不再从事摆渡灵魂的职业。从此以后是不是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就不知道了。

当然,这本书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对摆渡人的设定就挺有意思:你认为最可信任的人长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觉得他多大那他就多大,你觉得他叫啥名字就是啥名字。摆渡人是你潜意识的映射。比如二战士兵的摆渡人是个军官,一个孩子的摆渡人是圣诞老人。迪伦的摆渡人是金色头发帅的掉渣的崔斯坦。

另外荒原的设定也是根据被摆渡灵魂的心情来的,你高兴就晴空万里,你伤心就乌云厚重(并且阴天还能增加恶魔对灵魂的攻击)。

但是bug也很明显啊!崔斯坦摆渡了多少人他自己都数不清,活了多久也不知道,至少几百年了吧。摆渡了那么多人,听到了那么多故事,(摆渡人知道他所摆渡对象的一切事情)但依然单纯的如同一张白纸。不要和我说阅爱情动作片无数,实战依然归零!人情世故能一样么?何况他们的没有真实的身体,全靠灵魂交流,没法分泌多巴胺力比多催情素!!没有生理的影响,全靠灵魂啊!但是每一个灵感不都是同渡劫嘛!而且优秀的男人那么多,等等,超纲了…

再说女主迪伦毫无特色,要身材没身材,要脸蛋没脸蛋,性格不讨喜,15岁,也不见得多懂事。当然,她爱上崔斯坦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崔斯坦是她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嘛!可是崔斯坦爱上她,不合情理啊,就算爱情发生的毫无道理,这么硬拉在一起,太过牵强啊!

作者的解释是两个人都很纯,嗯?都很纯?迪伦是处女,文中强调过,因为处女更容易受到魔鬼的攻击。其他呢?

后来索性上网去看书评,好嘛!果然一大批和我一样觉得此书很一般的,那些噱头居然几乎都是假的,营销出来的。

看来读书不应该仅仅看那些唬人的噱头,什么销售几千万,得了多少奖,毕竟数据可以作假。如果为了增加厚度,沉淀思想,那么可以读经典书籍,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品。

如果只是为了消遣,那么无所谓。当然,如果可以,中国网络写手的水平也不错,支持“国产”嘛!

每当对生活感到困苦的时候,我都喜欢重温一遍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细微情感,和对世界的客观态度。

活着,是个很宏大又很沉重的话题。

“活着”和“生活”最大的区别就是——“活着”天然带着隐忍和沉重,而“生活”就显然美好和明朗的多。

人如其名,“福贵”是个地主的儿子,家有百亩良田却不务正业,爱赌爱嫖。妻子家珍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

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分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长,福贵上街给母亲抓药,突然被被国民党抓壮丁去当了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却因病变成哑巴。

虽然是哑巴,长得却标致,遇到了真的稀罕她的男人,二喜。谁知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没抢救过来,天黑前就断了气。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

家珍死后,福贵就只剩下二喜和外孙苦根了。

没想到,苦根四岁时,女婿二喜由意外被水泥板夹死了。

苦根七岁那天,福贵怕下雨棉花会收不上来,硬拉着苦根下了田。收完棉花,才发现苦根的额头烫得吓人,他给孩子熬了一碗姜汤,让他在屋里睡下。

走出屋门,越想越心疼,就去摘了半锅新鲜的豆子,放盐煮熟了叫苦根吃。

福贵傍晚回屋的时候,发现苦根已经歪在床上了,嘴半张着,里面还有两颗没嚼完的豆子,嘴唇都已经青了。

苦根是吃豆子撑死了。

不是孩子嘴馋,而是家里太穷,难得吃上豆子,福贵老昏了头,一下煮了太多豆子,害死了苦根。

说来也是讽刺,全家只有他自己老态龙钟活到最后,福贵福贵,真的是福贵吗?

《活着》这部小说,最可贵的就是,面对如此罹难的人生,福贵既没有表现的消极厌世,也没有表现的越挫越勇,更没有看淡了人生的顿悟。

他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老人,像我们在身边遇见的每一个老人一样,你在他身上看不到这些苦难的影子。

皮实?淡漠?

这些高级的词儿都没有。

一个人真的经历磨难和岁月的摧残后,心境会是怎样的?

福贵想着自己还能活几年,觉得牛还是要买的,买了一头老牛。太阳快落山了,他拍拍屁股上的尘土,朝池塘边的老牛喊了一声,扛起犁耙,渐渐远去……

这就是人生。没有那么文艺,没有那么震撼,没有那么生动。

(《活着》**版,葛优饰演福贵)

“活着”一词,在中国语言里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喊叫,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给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觉得,作者余华探索的就是,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态度。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士兵突击》最受感动的一句话:“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士兵突击》,你当年真的看懂了吗?

余华却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无论哪部作品,都是大道至简的道理。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对故事的结局表示惋惜,心中的压抑久久不能释怀。

为何不给凤霞和有庆一个美好的结局?为何不让可怜的苦根能够平安长大,这样富贵就能拥有可以坐下来说说话的人?

但,终究我们是局外人,不能左右他人的生活,更何况是书中的人物?

拥有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据中国[1]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而当今在《易经》预测应用方面最具影响的当以世界周易学会会长、国际易经应用研究院首席预测家、中国先潮周易研究所所长许先潮教授为最。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神龙八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军等。后者如京房、邵雍,当代有著名术数家许先潮等。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首先感谢fishsbird的信任,我能明白您的意思,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力量训练时,如何选择动作的数量等参数。

对于此,我比较欣赏bryan_sun555的回答,显然是有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有理论基础,说的比较科学,楼主对自己进行力量训练的目的可以参照bryan_sun555的建议,但他太专业化了,可能和自身的教育和从事的职业有关,往往指向职业运动员训练方向,所以他分的比较细致。

对于大多人进行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塑身、减肥,对于男士让身形健美,女士更有型,对于大众群体来说很少有人出于增加绝对力量或爆发力等单独方面的动机去进行力量训练(至少我接触的大众很少有,如果不对,楼主可追加问题),好,这个明确了,我们讨论一下主题

对于国内的书籍或健身房大多是这样建议,出于增大肌肉面积,围度,或轮廓,每组8—12次(在你能保证且只能保证动作的标准的情况下),每个动作4组,6组,等等,然后间歇,然后恢复,补充营养等,说这个对于增大肌肉面积等效果最好。

这本身没错,你可以按照这个进行训练,但我个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那么较真,训练尤其力量训练,就是对肌肉的一个刺激,关键看你对肌肉的刺激程度如何,完全可以自己定制,选择适合你的或你喜欢的,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你要在肌肉尚未完全恢复时进行下一组训练,而且每组要到力竭(到你无法完成下一个标准的动作)才可以,之后再注重恢复和营养补充。

好了,和你说了这么,就是让你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理论,对于健身还建议看下相关的书籍,比如动作的正确性,幅度,负荷选择等,避免好的动机却带来出现身体损伤。

如果那些方面不明天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其他朋友有兴趣也欢迎交流。

 导语:《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徵“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先以“坤卦”开始,象徵“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入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为《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歧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之说,便是以“民卦”的半象为用。

 易名的定义

 后世有人从《易经》内容所举例的动物,如龙啊!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着眼,并且采用《系辞传》所说,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诸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不过,此说并未引起重视。

 到了近代,有人认为“易”便是蜥蜴的简化,蜥蜴这种生物,它的本身颜色随时随地变化多端,当它依附在某种物体时,它的颜色,便会变成与某种物体的色相相同。《易经》是说明天地间事物的必然变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犹如经书中的龙、象等一样。但总不能叫它是“蜴经”,因此便取名为“易”。主张此说的,以日本的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为蜡烛台、“禹”是爬虫,同样的都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么《易经》的“易”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根据道家易学者的传统,经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所标出,认为易”字,便是上日下月“日月之谓易”的定义,最为合理。“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

 并且从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确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证明道家传统和魏伯阳之说“日月之谓易”的定义之准确性。目前《易经》的学术思想,在西方欧、美各国,逐渐大加流行,我们自己对国家民族祖先文化准确的定名和解释,绝对不能跟着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损文化道统的尊严。

 《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化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者,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的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羲画卦,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

 (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

 (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

 (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

 (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

 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以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的观念来推定。其实,这个“演”字,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为什么《归藏》易的排列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都是辅翼易学、发扬而光大之主要著作。这便是:

 (一)上经的彖辞。(二)下经的彖辞。(三)上经的象辞。(四)下经的象辞。(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八)说卦传。(九)序卦传。(十)杂卦传。

 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

 一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念,完全从尊孔的意识出发。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韩宣子适鲁,见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辞、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学的传承及其他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易学传承的系统。

 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传》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讲,这点应当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

 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无太准确的资料。唯后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辨,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

 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菑川)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

 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传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

 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述,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

 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探羲皇之室。

 两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汉以后直到现在,大致综合易学发展的系统,我过去曾胪列它为两派六宗。所谓两派:

 (一)即是以象数为主的汉易,经唐、宋以后,其间贯通今古的大家,应当以宋代邵康节的易学为其翘楚。又别称为道家易学系统的,这便是道家易学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间接受到王辅嗣等易注的影响,专主以儒理来说易的,这便是儒家易学的一派。

 所谓六宗:

 (一)占卜。(二)灾祥。(三)谶纬。(四)老庄。(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晋之初,由阮籍、王弼等开其先声。继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儒理”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一范围。史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观点。

 事实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说,还不能尽概两千馀年易学关连的内容。如果加上由象数易学的发展,包括术数的杂易等,应该可归纳为十宗,除了以上所说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七)医药。(八)丹道。(九)堪舆。(十)星相。

 至于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师,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禅解》、道盛和尚的《金刚大易衍义》等,都从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开发,虽别有会心之处,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学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学,都以象数为主,比较偏向于固有的科学性质,素来不为寻章摘句、循行数墨的学者所能接受,因此在过去的学术专制时代中,便被打入江湖术士的方伎之流,无法有所增益与发明,颇为可惜。

 事实上,《易经》学术思想的根源,如果离开象数,只是偏重儒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未免是很大的损失。古人所谓“象外无词”,也便是这个意思。如果潜心研究象数的易学,配合科学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发现,很可能会替中国文化的前途,开发更大的光茫。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企图,但始终不敢脱离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寿的《易林》、京房的《易传》、南宋以后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以及假托邵康节所著的《河洛理数》、明代术数家们所著的《太乙数统宗》等易书。虽然对于象数易学,别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胆地创设卦爻辞例,但仍困于灾祥休咎的观念,只作人事吉凶的判断,并未扩充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学的风气颇盛,如王船山、惠栋、江永、焦循等,都有专著,唯仍多依违于汉、宋儒易的范围,为清代的经学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斋、尚秉和颇得象数的效用,亦自成家。

 易学的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之范围。换言之,唐、宋以后所谓易学的内涵,它大要包括有“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

 “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此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维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内涵,无非教人知变与适变而已。知变是“理”智的结晶。适变是“象、数”的明辨。《礼记·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絜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絜静”的意义,是指易学的精神,是具有宗教哲学性的高度理智之修养。所谓“精微”的意义,是指易学“絜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

 从“理、象、数”的精华来看易学,由“乾”、“坤”两卦开台,错综重叠,旁通蔓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

 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乾、坤、剥、复、睽、家人、归妹、渐、姤、夬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四次。

 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元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画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絜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

 本书译事的经过

 本书的完成,说来非常惭愧。远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沧波先生对我说:商务印书馆要翻译《周易》为白话,这个工作,原来是由刘百闵先生担任。刘先生承诺以后,忽然作古,所以王云五先生与程先生谈起,想叫我来担任这个工作,我与百闵先生也认识,当时听了,便冲口而出承担了此事。在我的想法,如果没有别的打扰,每天翻译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谁知开始着手翻译时,才发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

 一、译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须要尽量与原文原意不离谱。不可以随便说自己的易学见解,也不能独取某一家的易学见解为准。

 二、上古的文字,一个字或两三个字便可代表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语意。如果已经了解了古文的内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来就是白话,用不着更加语译。现在既要用现代语来译出,既不能离经一字,又必须要加上解释字义、考证原意等工作。有时原文只用一个字,但我们需要用好多字来表达它,而且还不能作到尽善尽美。因此便要在“今译”以外,再加“今释”,才能了解。

 三、历代学者对于“五经”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库”以后的著述,如《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等书以外,要算有关《易经》的著述为最多,而且各家都别有会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这些资料而不顾,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当时的立意,是以汉易为原则,尽量避开宋易的解释。因为易学的内涵,虽然以“理、象、数”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象、数”的汉易,其理自然便在其中了。“象外无词”,原是研究易学的笃论。

 有了这些问题横梗在前,所以开始翻译乾坤两卦时,便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其馀每一个卦,原意计划用一个星期把它翻译出来,结果还是不能如愿以偿。

 在这一段时间,除了手边原有收藏有关《易经》的书籍以外,还得王新衡先生的帮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国学集要》第十种中有关《易经》这一全部的书籍,盛意可感,至今还欠上这笔情债。

 跟着,我的俗事和课务纷至沓来,实在无法闲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观”卦时,便搁笔迟延,一直没有继续工作。中间曾经写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请高明完成此事,结果岫老又坚持不便改约。

 去年春天,徐芹庭来看我,谈到《易经》译稿的事,他看我忙的可怜,便愿意替我完成其事。我当时也想叫他试试看。因为芹庭刚进师大的那一年,便认识我。除了欣赏他诚朴的气质以外,还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一个孝子,每个星期都要赶回苗栗乡下,赤脚耘田,帮助父母去种地。所以我就叫他先从《来注易经》入手,希望他对《易经》下番工夫,结果他的硕士论文照着这个目的来完成,博士论文则研究汉易。他目前偏重“来易”和汉易。从我研究“象、数”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远在国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后,芹庭送来全部译稿,他从“噬嗑卦”以后,一气呵成的成绩。我看过以后,便对他说:“很可惜”你仍未脱离“来易”及汉易的范围。但是,有了这样的成就,的确很不容易。

 这样一搁又是一年。到了年底,程沧波先生又催我交卷。我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采用芹庭的译稿,而且由芹庭负起这本书的著作责任。结果得到岫老的勉强同意,但说必须注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因此才有本书的问世。

 但我仍以至诚,向商务印书馆和王云五先生以及读者,致无限的歉意。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达成想像中的任务,希望将来能够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经》的研究,贡献给大家以作补偿。这是否能成为“既济卦”或“未济卦”的祝词,便很难预料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62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