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你的理解是什么?躺平、不求进取、逃避世事、毫无追求?
佛学的精髓,你又如何看待呢?烧香、拜佛、念经、求保佑?
那么用佛学术语来说,你已经“着相”了,即执着于表面现象而偏离了事物的本质。
此间内涵博大精深,本文只做一点点小的探讨而已。
通过佛法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人生智慧。“我都已经名牌大学毕业了,还能没点智慧?”学校学的那些顶多叫做知识,还达不到智慧的境界。怀揣高学历在人生道路上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甚至得了忧郁症抑或了却自己生命的,屡见不鲜,就是知识替代不了智慧的典型例子。
这种智慧到底是什么?一言两语难以尽数。大家知道有一点就是“空”。空是没有吗?No!且理解为无常和无我吧,即事物是处于时刻发展变化之中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存在状态;那么“我”也一样,不是固定不变的,假设每天我们都让这个“自我”消失一下,“我”的需要和感受变得不再重要,生活将发生什么变化呢?有没有升职加薪,有没有人抢我的功劳,有没有人误解我辱骂我,那些得失、名利、面子、委屈、怨恨以前看重的这些东西突然就变得再也不重要了,人生从此变得坦荡而轻松。
那么我们就因为对一切不在乎而躺平了吗?当然不是,佛法的境界是要度一切众生,可以简要理解为帮助一切可以帮助的人。这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任何情况中,毫不犹豫的为他人承担一切困苦的勇气,而且这个过程中还不可以有一念感动于自己的伟大,这又会有违于“无我”,是真正的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从不争名夺利,还主动处于大众所厌恶、所远离的位置上,默默承担一切辛苦,这就接近于佛家、道家都共同寻求的大道境界。
佛系是消极的吗?如果你这样认为只是你并不真正了解。在“无我”之下,一切杂念被摒弃,人面对任何一件事、一项工作,能量会更聚焦,将更加的专注和高效。做事全神贯注,不被情绪困扰;做后立即放下,不拖泥带水。人们往往只知道佛法教人们放下,其实放下只是为了更好的拿起,当你拥有了放下的力量,拿起也会更加果敢。有点类似于“无为”这个词,无为就是啥不干等收成吗?当然不是,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而为,只有这样才能无不为。所以千万不要简单被字面意思所蒙蔽。
修习佛法需要刻意避世吗?当然不需要,还是要在滚滚红尘中历练,烦恼即菩提,面对为难的事情,面对烦恼,能不能处理的好,并不影响自己的情绪,随时还能生起欢喜之心。在逆境中也能不忘初心,坚韧努力,敢于奋斗,但同时对结果不过分执著,特别是个人能从中获得的利益更是豪不看重。佛法不是一种概念,而是要在日常行动中修习的,只有真正在艰难中历练,才能不断优化智慧,强大内心的力量。
面对纷繁的世事,当人能始终怀利他之心、寂静恬淡、无为空灵的时候,人性、自然、社会的内在规律就会浮现,对事物的发展就可以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机,普通的人类视角就会撤退,“上帝视角“随即出现,一切本来面目都会清晰展现,对局势的推进可以不发力而运筹帷幄,这就是真正人生智慧的境界。
佛经浩如烟海,最少超过几千万字吧,但佛却说不立文字、从未说法,很有意思,道可道非常道,有些东西只能领悟,却不可讲明白,一说就错。所以此小文且娱乐看看就好,那些真正让人受益的宝藏只能靠自己去挖掘去领悟。
这周分享万维刚老师专栏里关于什么是佛系的一篇文章。
"前段时间「佛系」这个词特别火。咱们就借助总结《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苦、烦恼、无我、无常、冥想、正念、色即是空、涅槃、贪嗔痴等等概念,也再次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才是「佛系」。"
苦
1“苦”的巴利语,是 dukkha。英文中对 dukkha 的正统翻译,是“suffering”,正好对应中文的“苦”。
2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我们要吃饭,要找到性伴侣生孩子,而为了加强自己的生存权和生育权,我们还要打败竞争对手,还要获得声望。因此,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第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 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 第三、对于以上两点,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
3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做诱饵,来使得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
4所以,“苦”其实就是“不满足”。
烦恼
1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一个好坏判断。而这些编码可能出错。
2第一种错误是环境变了编码没变。第二种错误叫做“假阳性”。我们的很多情绪都是错觉。进化设定我们的各种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所以烦恼可能是“空”的。
无我
1“无我”,就是你并不存在。
2五蕴的解释: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
色蕴(physical body),就是人的身体,英文中经常把“色”这个字翻译成“form(形态)”,这里指代人的身体;
受蕴(basic feelings), 就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兴、担忧;
想蕴(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
行蕴(mental formations),它说的是我们的精神形态,也就是想法和行为,包括一些复杂的思想、我们做事的习惯和倾向性;
识蕴(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识。
3五蕴都不是自我。《五蕴皆空经》说,人的身体、感情、感知、想法行为,甚至意识,都不属于“真正的自我”。
4“真正的自我”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一个问题。现代科学研究至少证实了,我们大脑中并非只有一个自我,而且我们经常自己骗自己。
无常
1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避免疾病。
2“模块论”给佛陀说的“无常”,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人并没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求偶模块说了算的时候,你是一个形象,自保模块说了算的时候,你是另一个形象。
3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是感情。每个模块都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而且这些模块还根本不靠谱,他们给你出的主意常常根本就是坏主意。你被“他们”迷惑,他们不是“你”,这正是佛陀说的“五蕴皆空”和“无我”。
冥想
1佛学其实是特别讲究实践的,它并不仅仅是个理论体系,更是修行。练习的方法,就是静坐冥想。
2达到能专注很长时间的水平,你就有两个门派的选择。佛学有个说法叫“八正道”,我们大约可以粗略地理解成修行的八种方法。八正道的第七叫“正念”,第八叫“正定”。
3如果你选择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你的功夫就是“正定”,这是小乘佛教的修炼方法。而在内观中,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只是基本功。
4正定以后是正念,也就是美国流行的“mindfulness”。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你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去体会饭菜的味道,专注于什么都可以。
5冥想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你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更高的层次,则是能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全都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想其他。
6冥想的四个矛盾:
你越想要专注,反而越难做到专注。
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
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
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
正念自控
1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 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2“正念冥想”:佛学自控法,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冥想的时候,我们练习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过但是不参与,练的就是这个功夫。
3意志力方法是“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自控方法 —— 要点在于接受和分析感情,而不是对抗感情。
色即是空
1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评判,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这个快速评判,就是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 —— 就是“色”。
2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3“色”(内涵)的四个特征:它是自动产生的、它会受到故事的影响、它都是主观的、无感则无视。
4我们赋予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和充满矛盾的,“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那如果不带有色的眼镜看,世界将是一个“无色”的世界,而“无色”会让你感到世界是“空”的。
5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6经常有人说佛学会不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看什么东西都没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贪嗔痴
1贪,就是被一个事物所吸引。钱财、异性或者名声,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你想得到,这种感情就叫贪。
2嗔,中文字面意思是愤怒,但它泛指一切负面情绪。凡是你对什么东西有负面情绪,想排斥,都叫嗔。
3贪 + 嗔 = 痴。
涅槃
1涅槃有四个特征:完美的幸福感、彻底的平静感、内心完全的自由、对周围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2“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因果链条。每件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每件事发生又都会有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另外一件事的原因。而属于人的一条特殊缘起链条,叫做“十二因缘” ——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3从“六入”到“爱”直观的解释 —
所谓“六入”,就是人的感官; 因为有感官,我们就和外部的世界发生了接触,这就是“触”; 因为“触”,我们就对事物有了好坏评价,这就是“受”; 因为有“受”,就有了你想要和不想要的,这就是“爱”,也就是 tanha。
4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因缘之中。或者你也可以说,我们是被因缘所控制。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件的”。涅槃,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变成了“无条件的”。
什么是「佛系」
1佛法一直说的是不要被感情所控制。冥想只是观察感情,不是要消灭感情。佛陀真正反对的是被某个东西劫持。
2佛陀本人活着的时候,可是非常积极进取的。他到各地发表演讲,跟人搞辩论直播,每次都必须自己赢了才高兴。他带了很多徒弟,留下一大堆话。佛陀是在做一个事业,而且他也在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3佛法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自己的自由选择。
4佛学的意义,就是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中国的网民以亿计数,词语流行的速度也像坐在火箭上 这两天正流行“佛系”这个词,像什么“佛系青年”“佛系生活”充斥在微博、微信各个网络平台。网络流行语一般有两个归宿,一种是像“吐槽”一样收录在字典中,成为中国人语言习惯的一种,另一种就像“666”过一段时间淹没在信息中。
“佛系”这个词最开始用是用于自嘲。作为被动接受信息的我和网络,可能会很快遗忘它,但如果是作为主动接纳信息的我,在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后,即使不再说这个词了,也不影响我践行它传达出来的生活方式。
光是“正确看待”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做到”。“佛系”传达出来的是一种自我修行、心态平和的理念,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常常使得我们心态浮躁不平根本谈不上像佛一样注重自我修行。在我眼里,孙俪就是真正“佛系”的代表人物。
但人类自我斗争的乐趣之一就是控制欲望、操纵方向,这也是“佛系”的精妙之处。“佛系”是百忙之中练练瑜伽,是忙里偷闲眯个午觉,是办公桌上一杯枸杞花茶,总之一切让人感受到自我的救赎,都称得上“佛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