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

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第1张

 一、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及文化特征

 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使得他们拥有了豁达爽朗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为肩部动作风格特点的形成做了铺垫。特色的马背民族源于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独特情怀,从而使得他们在骑马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动肩部上下运动,所以,在蒙古族舞蹈中常以丰富的肩部动作和马步等其他动作来表现。

 硬肩,其具体做法:双脚站小八字位,双手成空心状,拇指叉腰压腕。双肩放松,左肩向前,右肩同时向后,动作速度快,有顿感,连续前后交替。根据速度、节奏等的变化,可分单耸肩和双耸肩,上身也可以随肩而动;柔肩,是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经下弧线上提,双肩前后交替。动作过程中,速度稍慢,柔韧,连贯;双肩,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快速收回,前后交替,动作短促有力;耸肩,肩膀上下提起、放下,动作过程中可以单肩提起,还可以双肩同时进行。耸肩需要直上直下,提起时发力,而后放松回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就像是在人们大笑的时候,两个肩膀不由自主的上下颤动一样。在舞蹈《草原姑娘》中,那连绵起伏的单耸肩不仅表达出她们美丽善良的心境,还表现了她们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绕肩,就是肩膀从前向后划立圆,也分单、双两种。在动作中,身体可以随之前合后仰,给人以内在含蓄之美。这个动作常用来表达女子的温柔和男女倾述情怀之意;抖肩,也叫做碎抖肩,是按照硬肩的运动轨迹,肩胛快速的抖动而成。这个动作要求肩部自然放松,用后背的力量使肩连续不断的快抖。如舞蹈《盅碗舞》中的碎抖肩,是这个舞蹈令人叫好的艺术手段之一。

 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包含了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质朴。舞蹈源于生活,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之乡的蒙古族人民,把民族情感、民族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到了马的舞蹈形象上,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肩部动作中。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体现了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潇洒豪迈的性格。牧民的生活方式虽然逐渐的在改变,审美情趣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它的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

 二、肩部动作的发展

 一部作品的内容不再追求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具体的情节,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去追求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将自己的体验和想象融入到故事的框架中,尽享艺术之美。如女独舞《翔》,演员把内心的情、意、美全部注入到了柔美的双臂和灵巧的双手中,使我随着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融入到了美好的意境当中。

 在舞蹈形式上,不再追求对称、协调统一的古老观念,而是追求多层次,多方位,多元素,不对称,不协调,即过去不曾有的形式美。如女群舞《顶碗舞》和《蒙古人》等都是如此。

 在舞蹈动作上,改变了过去一招一式的严格规范,注重动作的夸张性,加大反差的力度,要求对比强烈,追求对立统一。过去蒙古族舞蹈主要以马步动作,肩部动作和手臂动作为主,而今在吸收借鉴现代舞的基础上,注意开拓人体的中间和下肢部位的动作,充分挖掘和利用舞台的空间。舞蹈语汇不再是简单的动作的堆积,而是经过精心地提炼和创新。打破了人们认为固有的模式,在传统动作上,巧妙地结合现代舞蹈动作,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

 在舞蹈和舞台布景上不再是认真地模仿生活中的东西,而是抓住最具民族本质的东西尽情发挥。激光技术和影视技巧更巧妙地运用到演出舞台,把真实的表演同梦幻般的舞美效果融为一体。

 在舞蹈创作中,人们也很注重服饰的创作,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综合到舞台效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舞蹈艺术的优势和舞台效果,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更加欣赏舞蹈的艺术魅力。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为舞蹈表现服务。

 三、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这个马背民族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他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成为一种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产生了蒙古族独有的舞蹈动作之美。

 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肩部位于人体上肢,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与之共同表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特点,表达人民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情感的体现更加强烈。

 四、呼吸在肩部动作中的重要作用

 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古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的,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呼吸。运用长吸慢呼的方法,在过程中保持气息的平稳均匀,表现出人们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

 蒙古族舞蹈中丰富的肩部动作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呼吸——棱角分明的硬肩,在双肩前后交错的一刹那,气息随之快吸快呼,双肩快而有力地交错进行,在行进中与平步配合时,步伐的呼吸与上身动作相呼应。笑肩,气息的运用和硬肩相同,只不过是上下方向的快吸快呼,用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爽朗乐观的心态。碎抖肩,体现了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通过短促的吸气,腰部发力,气息下沉,带动肩部快速的抖动,形成蒙古族特有的舞蹈特色。柔肩,也依同此理,它常常和柔臂动作相结合,优美舒展的动作尽显草原民族柔情的一面。单耸肩、双耸肩,和笑肩动作的方法相似,只是动作重拍不同,笑肩强调重拍向下,耸肩强调重拍向上。在呼吸上,耸肩要求慢吸快呼。

 总之,肩部动作既是蒙古族舞蹈的基础,又是蒙古族舞蹈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学习蒙古族舞蹈艺术,必须要重视蒙古族舞蹈动作中的精华——肩部动作的练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仪态,从小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培养,如落座时要挺直脊背、舒展肩膀,站立时要抬头挺胸、挺起肩膀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各不相同的肩膀姿势。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这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肩膀姿势,往往蕴藏着人们内心的真实性格。

例如,当性格软弱的人突然听到一生雷响时,总会不自觉地耸起肩膀,将头埋进双肩里,以显示害怕或惊恐的情绪;当性格坚强的人遇到挫折之时,常会下意识地挺起肩膀,紧紧咬住自己的下唇,意思像是在说:“没事,我可以挺过去!”;当性格倔强的人遭到指责时,往往会倾斜自己的肩膀,将头扭到另一边,这个动作似乎在说:“我又没有做错,才不要听你的指责!”

由此不难看出,肩膀的姿势不仅仅是一种仪态,也是性格特征的体现。

其实,心理学家早已指出,一旦肩膀塌了下来,整个人便会显得委靡不振。可见,肩膀是人们心理情绪的真实写照,所以,当有些人遇事时习惯采用某种肩膀的姿势,说明他们内心更倾向于这个肩部姿势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肩膀的姿势,来分析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尽管肩膀的姿势可以透露个性,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加,它的含义也发生了些许改变,下面便为大家解析各种肩膀姿势所负载的深层讯息。

肩周炎的症状是:疼痛为最明显的症状,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的程度及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或为钝痛,或为刀割样,如欲增大活动范围,则有剧烈锐痛发生。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但是面对肩周炎的症状,很多人都会陷入误区。

误区一:肩周炎虽然难治,但并不是无药可治,有一部分患者道听途说,认为肩周炎是不治之症,往往背上了“死不了,活不旺”、“轻了是懒汉,重了是瘫痪”等思想包袱,产生悲观情绪,对疾病的

治疗失去了信心,到了谈肩周炎色变的地步,不是积极的配合治疗,结果只是耽误治疗而错过最佳、有效的冶疗时期.致使疾病更进一步恶化、发展,增加残疾的程度。

误区二:有些人认为肩周炎腰腿疼痛不影响吃、不影响穿。不是什么大病,疼痛厉害了,吃些止痛片即可,只能止住疼痛就算了,这种想法更是要不得,肩周炎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得了肩周炎后如

果不及时治疗就使病情发生迁延。最后使肩周炎一步一步恶化。

肩周炎的治疗方案:肩周炎在最初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患病中期采取药物调理方式,中医对于关节炎治疗的传统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中药治疗一

般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的。目前临床药物治疗中比较理想的用药是中国医科大学研制的华佗脉通,副作用比较小,疗效也相对显著。另外,对于上班的白领来说,肩周炎尤其应该注意平时的座椅高度以及坐姿。

  由于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结构特点:关节盂小而浅,边缘附有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外有喙肱韧带、喙肩韧带及肌腱加强其稳固性,唯有囊下部无韧带和肌加强,最为薄弱,故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下部脱出,脱向前下方。关节面大小相差较大,关节囊薄弱松弛,连接它约有三条韧带和肌腱,三角肌包裹在肩峰的三面。

肩周炎4大特点:

特点一:肩痛白天轻、晚上重;经常痛的睡不着,甚至一到晚上手就觉的没地方放。

特点二:肩周炎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特点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至2年。

特点四:其病变特点是广泛,即疼痛广泛、功能受限广泛、压痛广泛。

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1、时轻时重的疼痛:

疼痛是肩周炎最主要的表现症状,这种症状会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而越发明显,到最后会变为持续性疼痛,无法安心入眠,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

2、影响日常生活:

肩周炎很可能引起肩关节前、外、后三方均有压痛,更甚者放射致整个手臂,导致连基本的抓、提、举等功能都受到限制。

3、肌肉萎缩:

因为肩周炎会造成活动障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任何牵动到肩部的活动,如肩外扩、外旋、后伸张等都会导致疼痛,严重时会导致肩处于内旋位,肌肉明显萎缩,不能继续工作。

本文根据人肩部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肩部结构设计的三个因素,包括肩宽、肩坡、肩线,研究了肩结构、颈线、袖窿的关系,探讨了肩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 前言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肩膀结构,经常出现在肩膀上倾斜的问题,在肩膀的底部,外肩下垂、后肩缝张力等问题。这些疾病是怎么来的?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人类的肩膀的特征中开始,并分析相关的影响。

2 相关概念

21 服装工艺

服装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面料来料检验、裁剪、缝纫、锁孔紧固、熨烫、成衣检验、包装、仓储等八个工序。

22 人体肩部特征分析

人体肩端部呈球面状,前肩部呈双曲面状,肩头前倾,整个后肩呈弓形状(图1)。由于肩部肌肉隆起程度的差异,导致人体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肩型。平面型肩膀形态:木船侧面的颈部颈部部分在进入颈部前,肩膀非常稳定,也很突出,肩膀也不明显,肩膀的前部也很缓慢,是中性肩型,男女常见的类型。保龄球型肩膀:中部上方高,肌肉发达,经过运动的男性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肩膀。下面的凹型肩膀形态:中部下乡凹进锁骨内侧明显突出的马呈鞍形肩膀转弯侧脖子时开始前的窝颈头面临坑前肱凹在骨和皮下脂肪减少肱相连的部位和骨头部北突出前方向更加明显,结果肩膀前部形成各处的形式的形体多见于女性中。

3 服装肩部结构设计要素分析

基于人体肩部特征,可以从肩斜度及肩线造型等方面考虑:

31 肩斜度造型设计

文化式女装的原型是前22°斜肩,肩膀的肩膀后18°无关和胸部的大小。这是因为胸围大大小小的相关关系和倾斜度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因此,在设置模型的肩部的过程中,主要以与密切的模型为基础的实验结果为基础。文化女子大学技术和设计的430名学生穿着实验结果显示,图纸上的平均2869°,斜肩的肩膀前比分别为1922°后的肩膀稍微斜肩的文化类型。但是,考虑到这是对更多的人适用的事,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要把肩膀移动到上面,为了便于运动,文化原型就比测定值的平均值要低。

人体肌肉共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约有两千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左右。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

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又称横纹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红肌纤维,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余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

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 肌||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68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