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皮吉斯的个人访谈

安德烈·皮吉斯的个人访谈,第1张

2010年日本版《Vogue Homme》访谈

Q:你的家族来自于?

A:我的爸爸是克罗地亚人(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妈妈是塞尔维亚人。我是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的图兹拉出生的。

Q:生日

A:1991年8月28日

Q:星座

A:处女座

Q:居住地

A:我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Q:是如何当上模特的?

A :在麦当劳做收银员的时候被发现的。

Q:你觉得你成功的秘诀是?

A:我觉得女人对于那些发育不良的少年们穿著衣服展示已经感到厌烦。她们想看到的是一个有屁股跟大腿的真女人。哈哈哈!但我真的觉这个产业的人很容易对事物感到厌烦,特别是什么都是“现成的”。所以常常他们会想要有新玩具来尝鲜。

Q:别人觉得你是个女生的机率有多高?

A:喔,每次都是啊!我八岁开始就有男人跟我搭讪!

Q:你有被跟拍过吗?

A :我有!在镜头前表演可能是我带进生活中最有创意的事了。

Q:你记得你的初吻吗?

A:记得……很多牙齿!

Q:你开玩笑的吧!

A:不是,我是个无神论者跟唯物主义者。

Q:你觉得Lady Gaga怎么样?

A:我觉得她的音乐可以再棒一点但直到下一张专辑出来前,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过我觉得她把七零八零九零年代的音乐、时尚、指标都用来用,而且让它们成为主流。我对她这点跟她的创意感到很羡慕,我觉得她可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其他人都太无趣了。

Q:请你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吧。

A :我站着尿尿!

2012年《ME!》杂志采访

当模特之前我当然没有穿过女装,只在三岁的时候偷穿过妈妈的裙子。但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想,有何不可呢?你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行业,有时候还可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Q:记得首次登上T台的心情吗?

A:我当然记得,当时我非常紧张,时装表演开始前我还在发抖,但是我已经学会喝点香槟让自己镇定。

Q:平时你也会以女装打扮吗?

A:没错,我日常也会穿女装,至于是会穿男装还是女装这由我当天的心情决定。就像女性可以做男性化的装扮,男人也可作女性化的装扮,因此我不觉得两者有什么分别。我相信一般人会很困惑,因为他们平时并不常看到这样的装扮,但是我不介意他们的目光,我不是想令人感到困惑,只是希望他们也能学习到时装的艺术。

机会来到的时候我会好好把握,我知道机会就在面前,就像今天当上名人一样,你不能永远都深处巅峰,时装界是瞬息万变的,没有永远的偶像。

Q:当有天不做模特你会做些什么?

A:我会去上大学,当农夫,养小鸡(嘿嘿),或者我想写作,写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

Q:你还想当多久模特?

A:当然希望越久越好,直到你们不需要我为止(哈哈)。

(A:Andrej Pejic Q:记者 )

1935年出生于京畿道高阳市,他幼年就对艺术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赋与热情。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以炙热的热情和活力把每一天都过得像烟花绽放一样精彩的一代设计大师。上世纪50年代发生朝鲜战争(韩国称625战争或韩国战争)那年,他避难到釜山。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影片《甜姐儿》。当女主角奥黛丽·赫本身着漂亮礼服出场时,他发现了自己对时装的热切向往。从那时起,他经常在纸上素描,梦想着当一名时装设计师。

1961年,安德烈·金作为已故著名时装设计大师崔敬子创设的国际服装学院第一期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服装设计。在全体30多名学员中,男生只有三人,安德烈-金就是其中之一。

出于对银幕的渴望,他曾在某**中出演过配角。这部影片就是1959年导演 Park Jong-ho的作品《一个下雨天的下午三点》(意译)。

1962年,他在首尔半岛酒店举办了生平首场时装秀。同一年,他从学院毕业后,在首尔中区小公洞开设了时装店——“沙龙安德烈”。从此,韩国诞生了第一位男时装设计师。

1966年,安德烈·金受到巴黎服装协会的邀请,赴巴黎举办了首场时装秀。当时,法国《费加罗报》对他设计的华丽礼服和镶嵌宝石的服装不惜赞美之词,称“简直就是仙境之魔术”。

1968年,他又在美国纽约举办了时装秀。

安德烈·金是一位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时装外交家。他曾在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吴哥窟举办了时装秀。

1992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他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邀请,在巴塞罗那展示了他的服装世界。

位于莫斯科的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内,有一个展厅的主题是“圣像画”(俄语为Иконы)。置身其中,你仿佛穿越到了数百年前,进入一个静穆庄严的古老东正教堂。

圣像画,顾名思义,即描绘宗教圣人的画像。宗教的繁荣,催生了一批圣像画家,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安德烈·卢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有关安德烈·卢布廖夫的生平资料存世很少。据考证,他大概出生于1360年前后。安德烈是其进入修道院后所取,此前的俗名已不可考。根据其姓氏推断,其父辈可能是手艺人(俄语Рублёв源自单词рубель,是一种鞣皮工具)。

15世纪初卢布廖夫先后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兹韦尼哥罗德圣母升天大教堂、弗拉基米尔大教堂等地创作圣像画和壁画,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1428年秋,卢布廖夫死于横行莫斯科的瘟疫,死后葬于救世主大教堂的钟楼旁。

《三圣像》是卢布廖夫的代表作,描述的是圣经中的故事: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常年不孕,晚年时三位天使在亚伯拉罕前现出真身,预言撒拉将有子嗣,成为犹太人的祖先。

画面的基本构图是三位天使围坐在桌边,他们的头微微倾斜,三个人的坐姿构成一个圆形,其中放置着一个杯子。天使们衣着朴素,手执细细的权杖,头顶明亮的光环,背上有翅膀,脸上露出谦逊、宁静的表情。左上方的背景是亚伯拉罕家的入口,右上方是一处依稀可辨的山坡,中间的大树轮廓清晰可见。

虽然三位天使衣着简单,但是作者在他们身上使用了相对丰富的颜色,蓝色表明他们的天使身份,超凡脱俗。三位天使象征着上帝的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的统一。中间那位身穿深紫色的长袍,暗示他是圣父的代表。右边那位天使的头最低,表情最为谦卑,他是圣子的代表。他的手也最接近中间的杯子,预示着尽管耶稣尚未降生,但是他的命运已经预定,他将为人类饮下毒鸩。左边的天使是圣灵的代表。

天使面前的杯子中盛着红色液体,象征着未来基督受难的鲜血。背景中的树既可能是亚伯拉罕家门口的橡树,也可能是伊甸园里的善恶树。右上方的山坡使人联想起耶稣的受难之地。

卢布廖夫将三位天使置于一个有机的圆形之中。自古以来,圆形象征着永恒,从开始到结束,从结束到开始,人类世界如此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与此同时,因为三位天使的存在,圆形也象征着上帝三位一体的统一和谐。与卢布廖夫同时代的许多意大利画家刻意在画面上营造出圆形构图,卢布廖夫的高明之处在于,画中的圆形并非一眼可见,因而没有人为痕迹。

初见圣像画,我们这个时代的观众可能会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更习惯正透视法,即画面上展示的景深。圣像画采用的是反透视法,它体现的是神的视角,一种无所不知的、从高处俯视人间的视角,展现出虔诚、庄严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神性。为了沟通“神人”之道,卢布廖夫发挥了他天才般的技艺,让圣象更接近现实中的真实,同时又保持理想中的纯美。

初见圣像画,我们这个时代的观众可能会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更习惯正透视法,即画面上展示的景深。圣像画采用的是反透视法,它体现的是神的视角,一种无所不知的、从高处俯视人间的视角,展现出虔诚、庄严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神性。为了沟通“神人”之道,卢布廖夫发挥了他天才般的技艺,让圣象更接近现实中的真实,同时又保持理想中的纯美。

大家如果对安德烈·卢布廖夫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这是导演的代表作,也是苏联**的杰出作品。

大家如果对安德烈·卢布廖夫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这是导演的代表作,也是苏联**的杰出作品。

这个问题的上下文不清楚,但我可以根据大众对《安德烈·卢布廖夫》**的普遍认识和解读,提供以下可能被认为是不正确的精神理解:

1该**在向观众展现一个灰暗、消沉的人生态度,传达出悲观和绝望情绪。

2**中的主人公安德烈·卢布廖夫通过自我的奋斗和反抗,在困境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3**中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限可能性,传达出人应当对自己负责、勇敢、坚定的精神主题。

4该**与哲学及俄国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展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心灵困惑和现实困境,以及其所需要具备的超越灵魂危机的精神品质。

5有些人认为,《安德烈·卢布廖夫》这部**强调了人性的脆弱和不可靠性,以及社会制度的丑恶和堕落。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种经历像是在探讨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呈现出对历史、人类、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

6另一些人则主张,该**重点呈现了一个人经历种种苦难后依然追求真理与和平的信念和勇气,展现了个体价值和精神价值。

7也有人解读该**是在探讨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悟,以及个体在面对无从选择的处境时所需具备的决心、智慧和毅力。

总之,每个人都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去认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上述精神理解只是一种可能性,其中是否存在“不正确”的说法还需具体根据阐述的角度、基础和解释方式进行评判。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精神理解可能都是正确的,因为艺术作品可谓是多义性和多层次的,每个人或许都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解释、感知它。

德安德烈·亨特(De'Andre Hunter),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大前锋,效力于NBA亚特兰大老鹰队。身高201 cm体重102 kg。

面对对手,德安德烈·亨特也会在篮下努力变强。面对本不该有问题的防守球员,也没有人们所希望的防守发展,亨特依然是一名优秀的防守者,也是弗吉尼亚防守的关键之一,这要归功于他在大学水平的三大前场防守能力。德安德烈·亨特他在球队打什么位置?

本赛季至今,亨特可以说锁定了球队的首发位置。从老鹰的进攻体系来看,他更像是一名前锋。从他在场上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能持球进攻的球员,更是一个能无球进攻的球员。

有时候亨特甚至打得像个组织核心,这是他过去很少表现出来的,这也说明他在老鹰和弗吉尼亚的状态完全不同。因为大学时期的亨特有凯尔-盖和杰罗姆防守者可以消耗大量的球权,亨特不需要做太多持球和造球的工作。

“我渴望展示我所有的能力。”亨特在夺冠一周后宣布参选,他说。“我能做得比我在弗吉尼亚大学展示的要多得多。虽然偶尔会有亮点,但我会运球和投篮,做人们认为我做不到的事情。”

作为一个大龄新秀,亨特结局不佳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对抗不佳。相反,他在大学赛场多年结束时的糟糕表现更多的是因为缺乏跳跃能力和爆发力,以及僵硬的终结感。

德安德烈·亨特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不需要球权。他非常擅长无球进攻。他在选秀中的模板是伦纳德,但从他的发展轨迹来看,他更喜欢哈里森巴恩斯以上。但是对于德安德烈·亨特来说最重要的是他需要保持健康。

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法语:AndréGide,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纪德一生著有小说、剧本、论文、散文、日记、书信多种,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戏剧《康多尔王》、《扫罗》、《俄狄浦斯》,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等。

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新教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纪德8岁就读于以新教教育为主的阿尔萨斯小学,后来在蒙彼利埃中学和亨利四世中学哲学班学习过,醉心于文学和音乐。20岁时,纪德写出了自传小说《安德烈·瓦尔特手册》,随即开始了自己倾心的文学创作道路。在创作的道路上,纪德先后结识了法国诗人瓦雷里、马拉美、雷尼埃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及法国画家阿尔贝·洛朗。1947年,纪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文名:安德烈·纪德

外文名:AndréGide(法语)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869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1951年2月19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主要成就: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田园交响曲》、《人间食粮》

人物经历

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纪德出生于巴黎。1877年,就读于阿尔萨斯学校,几个月后因“不良习惯”被开除。1880年,父亲保尔·纪德去世。

1881年,与表姐玛德莱娜恋爱。1883年,开始写日记。1887年,就读于阿尔萨斯学校;结识皮埃尔·路易。1888年,就读于亨利四世中学。

1889年,与皮埃尔·路易和马塞尔·德鲁安等创办《中学生杂志》。1890年,玛德莱娜的父亲去世,结识保尔·瓦莱里。1891年,出版《安德烈·瓦尔特手记》《论那喀索斯》;成为马拉美“星期二聚会”中的常客;结识奥斯卡·王尔德。

1893年,出版《爱的尝试》《于安里游记》;结识弗朗西斯·雅姆;在北非旅行;首次同性恋体验。1895年,出版《沼泽》;母亲朱丽叶·纪德去世;与表姐玛德莱娜结婚;到瑞士、意大利、北非等地旅行;结识保尔·克洛代尔。

1896年,担任拉洛克——柏纳豪市的市长。1897年,《地上的粮食》《途中散页》出版;结识亨利·热昂。1898年,在支持“德雷福斯”的作家名单上签名。1899年,与妻子北非旅行;与保尔·克洛代尔开始通信联系;出版《锁不住的普罗米修斯》《菲罗克特脱》《埃尔·哈吉》。

1900年,与亨利·热昂到阿尔及尔旅行。1901年,上演《冈多尔王》。1902年,出版《背德者》。1903年,出版《遁词》《扫罗》;去魏玛、阿尔及尔旅行;与雅克·科波开始交往。1904年,成为《隐修》杂志编委。

1906年,出版《阿曼达》;搬入奥依特新居。1907年,出版《浪子归来》;与画家莫里斯·德尼去柏林。1908年,创办《新法兰西评论》。

1909年,《窄门》出版;参加“十日谈”。1911年,出版《伊莎贝尔》;与加斯东·伽里马共同创办《新法兰西评论》。1912年,与亨利·热昂去意大利旅行。1913年,到意大利旅行;结识罗杰·马丁·杜加尔。《梵蒂冈地窖》出版。

1914年,与克洛代尔绝交;出版《梵蒂冈地窖》《重罪法庭备忘录》。1915年,开始陷入长达两年的宗教信仰危机。1916年,开始了与马克·阿莱格雷的恋情;玛德莱娜开始知晓纪德的真实性取向。1917年,与马克·阿莱格雷到瑞士度假。

1918年,与马克、阿莱格雷去英国,回来后得知玛德莱娜烧毁了两人间的所有信件。1919年,《田园交响曲》出版。1821年,出版《纪德选集》。1822年,翻译《天堂与地狱的婚礼》。1923年,女儿卡特琳娜出生。1924年,《科里同》出版。

1925年,成为伦敦皇家文学院的院士;与马克一起前往非洲内陆旅行。1926年,《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出版。1927年,《刚果之行》出版。1928年,《乍得归来》出版。1929年,《妇女学校》《蒙田评论》出版;到阿尔及尔旅行。

1930年,《罗贝尔》出版;到德国旅行。1931年,《俄狄浦斯》出版。1932年,《纪德全集》开始出版;开始成为共产主义的“同路人”。

1933年,前往洛桑旅行。1934年,与安德烈·马尔洛到柏林呼吁释放***人。1935年,《新粮》出版;参加第一届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战。1936年,《热纳维埃芙》《访苏联归来》出版;应邀前往苏联访问。

1937年,《之补充》;与苏联正式决裂。1938年,到西非旅行;玛德莱娜去世。1939年,到埃及、希腊旅行等地旅行;出版《1889--1939年的日记》。

1940年,离开巴黎。1941年,与《新法兰西评论》划清界限。1942年,前往突尼斯。1943年,《想象的采访》出版;由突尼斯前往阿尔及尔,在阿尔及尔与戴高乐将军见面。

1944年,创立《方舟》杂志;在纽约出版1939—1942年的日记。1945年,回到巴黎;到意大利、黎巴嫩和埃及旅行。

1946年,出版《忒休斯》;《田园交响曲》被拍成**;卡特琳娜与朗贝尔结婚。1947年,到慕尼黑旅行;获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为女儿购置了住所。1949年,《秋天的散页》出版。1950年,出版《1942--1949日记》;到意大利旅行;三幕喜剧《梵蒂冈地窖》首演。

1951年2月19日逝于巴黎瓦诺大街寓所,随后葬于居韦维尔玛德莱娜的墓地旁边。

个人生活

安德烈·纪德的父亲名叫保尔·纪德(PaulGide),任巴黎大学法学院教授。死于1880年其时他仅十一岁。他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查尔斯·纪德(CharlesGide)。纪德在诺曼底孤独地长大,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1877年入达萨街的阿尔萨斯学校读书,数月后因“不良习惯”被学校除名。纪德从小接受两种矛盾的教育:母亲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父亲则倾向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释清楚”。1880年他的父亲去世后,纪德随母亲离开巴黎,来到外祖父家。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在母亲的抚养下接受了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889年通过学士学位考试之后,纪德向表姐玛德莱娜求婚,但遭到拒绝。1895年他母亲死后,他与他的表姐玛德莱娜(Madeleine,1867年-1938年)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母亲名叫朱莉叶·隆多,是位天主教教徒。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在纪德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禁欲与享乐、灵魂与肉体、个人幸福与社会规约、信守道德与蔑视戒律、寻求信仰与悲观焦虑的深刻矛盾。

纪德通过宗教和性这两个主题,表达了他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路上,面对灵与肉、社会道德规范和自由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内心的矛盾,他选择了写作和旅行,试图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平静和谐。纪德在旅行中尝试每一种可能,在写作中让人物展现他内心的冲突,并且让他们践行他自己内心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选择。他尝试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自我书写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他的一切,进而展示人的复杂性,这是作者自己内心矛盾的折射,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思考后的感受书写。这不仅扩展了作品含义的多重性,展示了人们性格的复杂性,也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纪德的作品中,反叛与赎罪两个主题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纪德具有空前强烈的反叛意识,同时又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意识,母亲的宗教传统对他产生了刻骨铭心的重大影响,因而他在每一次反叛之后,都会带来难以言尽的心灵忏悔。

纪德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的行为和作品介入到时代的斗争中,他激烈地反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谴责极权统治,为同性恋辩护,主张打破禁锢人性的清规戒律。

纪德的创作兼容并蓄,表现出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学流派的风格,他有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有的作品是象征主义的,有的作品是惟美主义的,甚至有的作品还是荒诞主义的。

艺术特色

风格

纪德一生所接受的思想是杂驳的,混乱的,自相矛盾的。他先后接受了惟美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甚至还多多少少有一点存在主义意识。他极力寻找艺术之美,同时又强调美与道德无关,这显然来自于惟美主义者王尔德和象征主义者马拉美的影响。写作成为了纪德发自内心的根本需要,至少从他一生的艺术追求来看,纪德人生价值的主导倾向还是他早年所接受的惟美主义。同时,纪德的道德观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包括对旧道德的批判,又包括对电气化时代新道德的困惑,因而他才会如此地自相矛盾。事实上,由于母亲的强烈影响,宗教从幼年时代就植根于纪德的内心深处,所以他内心冲突异常激烈,而纪德的许多作品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描写。或者说,写作构成了他基本的生活形态。于是纪德就不断写作,不断体验,不断思索,并且根据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来进行创作。更为重要的是,纪德深爱着福楼拜,他探索的重要主题就是个体的自然人如何使得天性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人应该具备何种伦理道德。也正由于他对自然人的关注,所以他也就被道德君子们斥责为道德危险分子。或者说,纪德关注的焦点仅仅只是人的道德、人的本性和人的命运,他提出了问题却默然不作解答。有时他也喋喋不休地阐释自己对人的见解,目的却不是为了教化引导读者,而仅仅只是用来透彻地理解自己。他的作品是对人的生存经历的各种可能性的展示,而不是对人作出评价,这种公正客观的艺术姿态也就使得他的小说非常接近于新闻类体裁。

人物形象

纪德笔下的人物几乎总是陷入一种预设的欲望与道德的两难境地而无法解脱,在人格上也表现出二元对立的结构,这似乎演绎了纪德自身的内在困境,“无论说什么或者干什么,我好像总是被分成两半,一半在后面看着另一半在前面犯错误,在看笑话,无动于衷,或者煽耳光,喝倒彩。当一个人是这样地被撕成两半,他是无论如何不能有一颗诚实之心的,甚至无法理解诚实二字为何物”,确实如此,纪德一生就像米歇尔一样在道德责任与真诚自我之间,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所以,纪德笔下的人物,某种意义上讲是作家自我内在困境的想象物,它以一个相似的灵魂,用来否定作家自身内在的分裂,以找回人性失却的天堂。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纪德第一个把荒诞大量地运用于法国文学,更为重要的是,荒诞在他眼里远不止是一种文学技巧,而且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正是由于纪德把荒诞提升到了文学创作方法论的高度,于是他也就开创了荒诞派文学的先河。从法国文学发展史的历史轨迹来看,纪德就是一座联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他既是19世纪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和波德莱尔、马拉美的文学传统的忠实传承者,又是新一代文风的伟大开创者。

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3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萨特、加缪等众多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人物评价

“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瑞典文学院评)

“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评)

纪德的复杂性在于他的一生都在“人”的问题与“神”的问题之间摇摆。他是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只相信自身的感受,同时,他又相信,人是必须超越于自身的。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又看到了人身上的神性。他在艺术、神话、古典中徜徉,同时又关注现实,面向未来。他的身体扎根于大地,头脑却一直在天空中,在太阳的边上。(法语文学专家董强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20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