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泠渊简介

清泠渊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清泠渊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清泠渊穴的定位 9 清泠渊穴的取法 10 清泠渊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清泠渊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清泠渊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清泠渊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泠渊 1 拼音

qīng líng yuān

2 英文参考

TE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TE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清泠渊 汉语拼音 Qinglengyuan 罗马拼音 Chinglengyuan 美国英译名 Bitter Cold Abyss 各

号 中国 TE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1 富耶氏 德国 3E11 英国 T11 美国 TB11

清泠渊为经穴名(Qīnglíngyuān TE1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2]。“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3]。《针灸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ěngyuān TE11)[4]。属手少阳三焦经[5]。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泠渊[5]。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4 清泠渊的别名

清冷泉(《备急千金要方》),清吴(《西方子明堂灸经》),清灵(《普济方》),清冷渊(《针灸学》[4]) 。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清泠渊在肘上一寸,伸肘举臂取之。

6 穴名解

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泠渊[5]。

清,有去浊远秽,其色如青之义。《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论语·微子》:“身中清。”冷,清凉貌。《楚辞·七谏·初放》:“下冷冷而来风。”清泠,水名。“泠“与“清泠”均为水名。泠水有四,分别在宣城、关中、零陵、桂阳。《文选·西京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注:“清泠水在南阳西鄂山上。”按“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此穴在肘后,天井穴上1寸陷凹中,此穴名形容寒泉凛冽,凡诸毒热之病,均可选此穴。主治水液清冷、三焦火热之疾。[3]

7 所属部位

上臂[6]

8 清泠渊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清泠渊穴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7]。

清泠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5]。

清泠渊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2寸处;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2]。

一说“肘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

清泠渊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清泠渊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9 清泠渊穴的取法

清泠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5]。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8]。

快速取穴:屈肘,肘尖直上3横指凹陷处即是清泠渊穴[9]。

10 清泠渊穴穴位解剖

清泠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中副动、静脉,桡神经肌支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5]。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10]。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10]。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2]。

11 清泠渊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泠渊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5]。

清泠渊穴具有疏散风寒,通经止痛的功效。

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清泠渊穴,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泠之深渊也,有透解郁热、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肩臂痛不举,偏头痛。[3]

古法种痘,取清泠渊、消泺2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肿不能举[3]。

12 清泠渊穴主治病证

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5]。

清泠渊穴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2]。

清泠渊穴主治头痛、目黄、上肢痹痛[10]。

清泠渊穴主治癫痫,头痛,目痛,目黄;胁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8]。

头晕头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8][10][2][5],局部有酸胀感[8]。

132 灸法

可灸[5][8][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清泠渊穴的配伍

清泠渊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5]。

清泠渊穴配支沟治胁痛[5]。

清泠渊穴配臂臑治臂不能举[5]。

清泠渊配肩髃、曲池、巨骨,治肩不可举[8]。

清泠渊配天井、曲池、少海,治肘关节痛[8]。

清泠渊配太阳、风池,治头痛[8]。

清泠渊配肩髃、曲池,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清泠渊配太阳、率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

清泠渊配内关、期门,有舒肝止痛的作用,主治胁痛。

15 特效

用中指指腹揉清泠渊穴1~3分钟,可缓解着急上火、嗓子痛、牙痛、眼睛痛等症[9]。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振寒,清泠渊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农,清泠渊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胜玉歌》:眼痛须觅清泠渊。

《备急千金要方》:清泠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肩贞穴的定位 8 取法 9 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肩贞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主治病症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研究进展 161 治疗乳痈 162 治疗肩周炎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肩贞 1 拼音

jiān zhēn

2 英文参考

Jiānzhēn SI9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ānzhē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肩贞 汉语拼音 Jianzhen 罗马拼音 Chienchen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Chasity 各

号 中国 SI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IG9 富耶氏 德国 DÜ9 英国 Si9 美国 SI9

肩贞为经穴名(Jiānzhēn SI9)[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1]。肩即肩部,贞指第一,此穴为本经入肩部的第一穴,故名肩贞[1]。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腋汗,手臂不举,上肢麻木,齿痛,牙痛,颔肿,头痛,肩臂痛麻,上肢瘫痪,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肩贞二穴。《针灸甲乙经》: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

5 穴名解

肩即肩部,贞指第一,此穴为本经入肩部的第一穴,故名肩贞[1]。

肩,项之下,臂与身连属处为肩。贞,通正。穴在夹臂缝中,举手与垂手皆不移其陷中。清静而贞,故以为名。《释名·释言语》:“贞,定也,精气不动惑也。正者不正,邪所干也;不定者定,精气复也。”肩贞之名具有双重含义。[2]

6 所属部位

肩胛[3]

7 肩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4][5]。

肩贞穴位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垂臂合腋取穴[1]。

肩贞穴位于肩部后下方,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垂臂合腋取穴(《针灸甲乙经》)[6]。

肩贞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肩贞穴的位置

肩贞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肩贞穴的位置(肌肉)

肩贞穴的位置(骨骼)

8 取法

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肩贞穴位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垂臂合腋取穴[1]。

正坐垂肩,上臂内收,当腋后皱襞尽端直上1寸,三角肌后缘处取穴[7]。

快速取穴:正坐垂臂,从腋后纹头向上量1横指处即是肩贞穴[8]。

9 穴位解剖

肩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分布著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皮肤由腋神经的下支臂上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致密,富有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三角肌的后部, 穿该肌表面深筋膜入肌质内。以后,针可依序入桡神经肌支支配的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腱),可深达腋腔。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缘→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背阔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5]。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即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桡神经和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分布[5]。

布有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并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6]。

10 肩贞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贞穴有清头聪耳,通经活络的作用。

肩贞穴有通经、活血、散结作用[1]。

肩贞穴有舒筋利节作用,其所治为寒热风痹、肩中热痛、手足麻木、筋挛、肩臂不举、伤寒颔肿,凡不利于操作者,取此穴俾复其干事之能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针之可以驱邪气,扶正气,使疾去,肩部得以端正。[2]

肩贞穴居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故多用于治疗肩部疾患[7]。

11 主治病症

肩贞穴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腋汗,手臂不举,上肢麻木,齿痛,牙痛,颔肿,头痛,肩臂痛麻,上肢瘫痪,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肩贞穴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二肢不举、缺盆中痛[5]。

肩贞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耳疾及局部疾患等:如伤寒、寒热、耳聋、耳鸣、颌肿、瘰疬、肩胛疼痛、肩关节周围炎及腋汗等[1]。

肩贞穴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耳鸣,齿痛,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6]。

肩贞穴主治耳鸣,耳聋,牙痛,颔肿,头痛;肩胛痛,缺盆中痛,肩臂痛麻、不能举,上肢瘫痪;瘰疬[7]。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

其它: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6]。

直刺1~15寸[5]。

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7]。肩部及肩胛部有酸胀感,或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7]。

注意:针刺时,切不可偏向内侧,以免损伤胸侧壁,造成气胸[7]。

122 灸法

可灸[1][5][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3 配伍

肩贞穴配完骨治耳聋、耳鸣[1]。

肩贞穴配肩髃、肩髎治肩周炎[1]。

肩贞穴配天宗、肩外俞治肩痛[1]。

肩贞配肩髃、肩髎、天宗、巨骨,治肩凝症[7]。

肩贞配肩髃,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疼痛,上肢瘫痪。

肩贞配天井,有消结散瘀的作用,主治淋巴结炎。

肩贞配完骨,有聪耳通窍的作用,主治耳鸣。

肩贞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治上肢麻痹[7]。

14 特效

以中指指腹按压肩贞穴,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可治肩胛痛、手臂麻木、耳呜、耳聋等[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项疬,适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举,肩贞主之。耳鸣无闻,肩贞及完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手臂不举。

《针灸大成》: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类经图翼》:主治伤寒寒热,颔肿,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不举。

16 研究进展 161 治疗乳痈

取肩贞、天宗,用2~25寸长毫针直刺,针用泻法,进针后提插至有酸、麻、胀痛感觉时,留针并以艾条灸针柄30~40 min,每灸5 min提插一次,在提插中,针感有的向肩胛和 扩散,灸至局部周围皮肤红晕面积达9~16 cm2为度[7]。

162 治疗肩周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清冷渊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清冷渊穴的定位 9 清冷渊穴的取法 10 清冷渊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清冷渊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清冷渊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清冷渊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冷渊 1 拼音

qīng lěng yuān

2 英文参考

Qīnglěngyuān TE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qīnglěngy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清冷渊 汉语拼音 Qinglengyuan 罗马拼音 Chinglengyuan 美国英译名 Bitter Cold Abyss 各

号 中国 TE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1 富耶氏 德国 3E11 英国 T11 美国 TB11

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 TE11)[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2]。“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3]。《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 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1]。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1]。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4 清冷渊的别名

清冷泉(《备急千金要方》),清吴(《西方子明堂灸经》),清灵(《普济方》),清泠渊(《针灸甲乙经》)[4]。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清冷渊在肘上一寸,伸肘举臂取之。

6 穴名解

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1]。

清,有去浊远秽,其色如青之义。《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论语·微子》:“身中清。”冷,清凉貌。《楚辞·七谏·初放》:“下冷冷而来风。”清冷,水名。“泠“与“清泠”均为水名。泠水有四,分别在宣城、关中、零陵、桂阳。《文选·西京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注:“清泠水在南阳西鄂山上。”按“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此穴在肘后,天井穴上1寸陷凹中,此穴名形容寒泉凛冽,凡诸毒热之病,均可选此穴。主治水液清冷、三焦火热之疾。[3]

7 所属部位

上臂[5]

8 清冷渊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清冷渊穴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6]。

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1]。

清冷渊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2寸处;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2]。

一说“肘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

清冷渊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9 清冷渊穴的取法

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1]。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7]。

10 清冷渊穴穴位解剖

清冷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中副动、静脉,桡神经肌支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2]。

11 清冷渊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冷渊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1]。

清冷渊穴具有疏散风寒,通经止痛的功效。

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清冷渊穴,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泠之深渊也,有透解郁热、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肩臂痛不举,偏头痛。[3]

古法种痘,取清冷渊、消泺2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肿不能举[3]。

12 清冷渊穴主治病证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1]。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2]。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目黄、上肢痹痛[8]。

清冷渊穴主治癫痫,头痛,目痛,目黄;胁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7]。

头晕头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7][8][2][1],局部有酸胀感[7]。

132 灸法

可灸[1][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清冷渊穴的配伍

清冷渊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1]。

清冷渊穴配支沟治胁痛[1]。

清冷渊穴配臂臑治臂不能举[1]。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巨骨,治肩不可举[7]。

清冷渊配天井、曲池、少海,治肘关节痛[7]。

清冷渊配太阳、风池,治头痛[7]。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清冷渊配太阳、率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

清冷渊配内关、期门,有舒肝止痛的作用,主治胁痛。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农,清冷渊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胜玉歌》:眼痛须觅清冷渊。

《备急千金要方》:清冷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清冷渊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清吴穴的定位 8 清吴穴的取法 9 清吴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清吴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清冷渊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清吴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吴 1 拼音

qīng wú

2 概述

清吴为经穴别名,即清冷渊[1]。见《西方子明堂灸经》。

穴位 清冷渊 汉语拼音 Qinglengyuan 罗马拼音 Chinglengyuan 美国英译名 Bitter Cold Abyss 各

号 中国 TE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1 富耶氏 德国 3E11 英国 T11 美国 TB11

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 TE11)[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3]。“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4]。《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 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2]。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2]。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3 清冷渊的别名

清冷泉(《备急千金要方》),清吴(《西方子明堂灸经》),清灵(《普济方》),清泠渊(《针灸甲乙经》)[1]。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清冷渊在肘上一寸,伸肘举臂取之。

5 穴名解

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2]。

清,有去浊远秽,其色如青之义。《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论语·微子》:“身中清。”冷,清凉貌。《楚辞·七谏·初放》:“下冷冷而来风。”清冷,水名。“泠“与“清泠”均为水名。泠水有四,分别在宣城、关中、零陵、桂阳。《文选·西京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注:“清泠水在南阳西鄂山上。”按“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此穴在肘后,天井穴上1寸陷凹中,此穴名形容寒泉凛冽,凡诸毒热之病,均可选此穴。主治水液清冷、三焦火热之疾。[4]

6 所属部位

上臂[5]

7 清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清冷渊穴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6]。

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2]。

清冷渊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2寸处;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3]。

一说“肘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

清冷渊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8 清吴穴的取法

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2]。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7]。

9 清吴穴穴位解剖

清冷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中副动、静脉,桡神经肌支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3]。

10 清吴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冷渊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2]。

清冷渊穴具有疏散风寒,通经止痛的功效。

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清冷渊穴,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泠之深渊也,有透解郁热、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肩臂痛不举,偏头痛。[4]

古法种痘,取清冷渊、消泺2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肿不能举[4]。

11 清冷渊穴主治病证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2]。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3]。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目黄、上肢痹痛[8]。

清冷渊穴主治癫痫,头痛,目痛,目黄;胁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7]。

头晕头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5~1寸[7][8][3][2],局部有酸胀感[7]。

12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清吴穴的配伍

清冷渊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2]。

清冷渊穴配支沟治胁痛[2]。

清冷渊穴配臂臑治臂不能举[2]。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巨骨,治肩不可举[7]。

清冷渊配天井、曲池、少海,治肘关节痛[7]。

清冷渊配太阳、风池,治头痛[7]。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清冷渊配太阳、率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

清冷渊配内关、期门,有舒肝止痛的作用,主治胁痛。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农,清冷渊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胜玉歌》:眼痛须觅清冷渊。

《备急千金要方》:清冷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清冷渊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清灵穴的定位 8 清灵穴的取法 9 清灵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清灵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清灵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清灵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灵 1 拼音

qīng líng

2 概述

清灵为经穴别名,即清冷渊[1]。见《普济方》。

穴位 清冷渊 汉语拼音 Qinglengyuan 罗马拼音 Chinglengyuan 美国英译名 Bitter Cold Abyss 各

号 中国 TE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1 富耶氏 德国 3E11 英国 T11 美国 TB11

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 TE11)[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清冷泉[3]。“清冷渊”又作“清泠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4]。《针灸全书》收录为清泠渊(Qīnglíngyuān TE11)。属手少阳三焦经[2]。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2]。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3 清冷渊的别名

清冷泉(《备急千金要方》),清吴(《西方子明堂灸经》),清灵(《普济方》),清泠渊(《针灸甲乙经》)[1]。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清冷渊在肘上一寸,伸肘举臂取之。

5 穴名解

清即清凉,冷即寒冷,渊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热,如入清凉之深水,故名清冷渊[2]。

清,有去浊远秽,其色如青之义。《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论语·微子》:“身中清。”冷,清凉貌。《楚辞·七谏·初放》:“下冷冷而来风。”清冷,水名。“泠“与“清泠”均为水名。泠水有四,分别在宣城、关中、零陵、桂阳。《文选·西京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注:“清泠水在南阳西鄂山上。”按“清泠渊”一作“清冷渊”。冷与泠通,冷仍读泠音。此穴在肘后,天井穴上1寸陷凹中,此穴名形容寒泉凛冽,凡诸毒热之病,均可选此穴。主治水液清冷、三焦火热之疾。[4]

6 所属部位

上臂[5]

7 清灵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清冷渊穴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6]。

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2]。

清冷渊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2寸处;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3]。

一说“肘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

清冷渊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清冷渊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8 清灵穴的取法

清冷渊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1)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EXUE1)上2寸。屈肘取穴[2]。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以手叉腰,于肘尖后上方2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7]。

9 清灵穴穴位解剖

清冷渊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中副动、静脉,桡神经肌支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3]。

10 清灵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冷渊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2]。

清冷渊穴具有疏散风寒,通经止痛的功效。

凡诸毒热之病,可以取清冷渊穴,言穴能清热泻火,有如入清泠之深渊也,有透解郁热、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肩臂痛不举,偏头痛。[4]

古法种痘,取清冷渊、消泺2穴,以其能透解郁热之毒也,主治肩臂痛,臑肿不能举[4]。

11 清灵穴主治病证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2]。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3]。

清冷渊穴主治头痛、目黄、上肢痹痛[8]。

清冷渊穴主治癫痫,头痛,目痛,目黄;胁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7]。

头晕头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5~1寸[7][8][3][2],局部有酸胀感[7]。

12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清灵穴的配伍

清冷渊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2]。

清冷渊穴配支沟治胁痛[2]。

清冷渊穴配臂臑治臂不能举[2]。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巨骨,治肩不可举[7]。

清冷渊配天井、曲池、少海,治肘关节痛[7]。

清冷渊配太阳、风池,治头痛[7]。

清冷渊配肩髃、曲池,有行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清冷渊配太阳、率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

清冷渊配内关、期门,有舒肝止痛的作用,主治胁痛。

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农,清冷渊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痹痛,臂臑不能举,不能带衣。

《胜玉歌》:眼痛须觅清冷渊。

《备急千金要方》:清冷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消泺穴的定位 8 消泺穴的取法 9 消泺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消泺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消泺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消泺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消泺 1 拼音

xiāo luò

2 英文参考

Xiāoluò TE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xiāoluò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消泺 汉语拼音 Xiaoluo 罗马拼音 Hsiaolo 美国英译名 Melting River 各

号 中国 TE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2 富耶氏 德国 3E12 英国 T12 美国 TB12

消泺为经穴名[1](xiāoluò[2]TE12)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1]。消即消除,泺为泊名,此穴如清凉之水,能清热消渴,故名消泺[1]。消泺穴主要用于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项强,臂痛,上肢麻痹,肩背痛,癫痫,偏头痛,颈项痛,背部肿痛,颈椎病,颈项强痛,背肿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消泺,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胻。

5 穴名解

消即消除,泺为泊名,此穴如清凉之水,能清热消渴,故名消泺[1]。

消,散也;泺,《集韵》音“历”,药名即贯众也。按泺字,音义尚多。泺,水名,《说文》:“齐鲁间水也,从水乐声,春秋传曰,公会齐侯于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注:“二阳,阳明胃气也。消,消渴也。盖阳明气结,则水谷津液不生,以致消渴为病也。”《释名·释疾病》:“消,渴也。肾气不周于胸,胃中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阳热炽盛,取之消泺,则将如入清凉之水而消渴得以消除矣。与清泠渊可以互观。此穴在上臂,于清冷渊穴上3寸之凹陷中。本经在臂之穴多以水名之,至此后乃无,如水之消尽,故名消泺。[3]

6 所属部位

上臂[4]

7 消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消泺穴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2]。

消泺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l)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1]。

消泺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嘴)与肩髎穴连线上,当清灵渊与臑会穴连线之中点处,前臂尽力旋前,在肱三头肌外侧头隆起的下缘[5]。

消泺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8 消泺穴的取法

正坐垂肩,前臂旋前,先取三角肌后下缘与肱骨交点处的臑会穴,当臑会与清冷渊之间的中点处是该穴。

消泺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l)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1]。

正坐垂肩,前臂旋前,先取三角肌后下缘与肱骨交点处的臑会,当臑会与清泠渊之间的中点处是穴[6]。

快速取穴:先取肩髎(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其与肘尖连线上,肘尖上7横指处即是消泺穴[7]。

9 消泺穴穴位解剖

消泺穴下是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的内侧头。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较厚,移动性大。在皮下组织内除臂后皮神经外,还有臂外侧皮神经(腋神经的分支)。臂后区只有一块强大的肱三头肌,其长头和外侧头在表面,内侧头大部分隐藏在外侧头的深面。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形成桡神经管,桡神经与肱深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一起进入桡神经管。该处桡神经体表投影在:自腋后襞下缘外侧端与臂的连接点处,经臂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斜行连线。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桡神经沟紧密相贴,故在肱骨中段骨折是容易伴发桡神经损伤。所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臂后深筋,深刺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时,应尽量避开桡神经管内的血管神经束。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肱三头肌内侧头[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本干经过,并有肱深动脉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5]。

10 消泺穴的功效与作用

消泺穴具有清热安神,活络止痛的功效。

消泺穴有清头散风、通经活络作用[1]。

消泺穴有疏经活络、清三焦热之功。主要功能在于消解。至于消解寒凝,或消解灼热,则在人手法善用耳。[3]

11 消泺穴主治病证

消泺穴主要用于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项强,癫疾,臂痛,上肢麻痹,肩背痛,癫痫,偏头痛,颈项痛,背部肿痛,颈椎病,颈项强痛,背肿等。

消泺穴主要用于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等[1]。

消泺穴主治头痛,齿痛,项强,癫疾,臂痛,上肢麻痹等[5]。

消泺穴主治头痛、齿痛、项强、肩背痛[8]。

消泺穴主治癫痫;偏头痛,头晕,齿痛;颈项痛,臂痛,背部肿痛,颈椎病,肩背痛[6]。

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臂痛背肿,癫痫牙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6]。

直刺1~15寸[8]。

12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消泺穴的配伍

消泺穴配四渎、合谷治头痛、牙痛[1]。

消泺穴配窍阴治项痛[1]。

消泺穴配肩髑、曲池治肩臂痛[1]。

消泺配风池、天柱,治颈项强痛[6]。

消泺配风府、风池、头维,治头痛[6]。

消泺配大椎、肩井,治肩臂痛[6]。

消泺配大椎、肩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消泺配天柱、风池,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消泺配四神聪、大椎,有安神醒脑活络的作用,主治癫疾。

14 特效

四指并拢向消泺穴施加压力,一压一松,持续3~5分钟为宜,可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牙痛等疾病[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针灸资生经》:项痛,消泺、窍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47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