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只需要确定三角肌的起点和止点即可。三角肌的起点与止点具体位置如下:
1、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
2、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上臂三角肌的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扩展资料:
三角肌的周围相关组织:
该肌的深面,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
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但其活动范围有限,收缩时可使肱骨外展70°。
其前部和后部肌束的结构与中部不同,为彼此平行的肌纤维,前部肌束使肱骨前屈及旋内,后部肌束使肱骨后伸及旋外,前部及后部的最下部肌束使肱骨内收。该肌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受腋神经支配。
—三角肌
人体108要害穴位
0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後发际正中上七寸。
0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後约一寸凹陷处。
0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0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後方的凹陷处。
0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0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0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0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09、素胶: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後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後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後缘处。
19、哑门:在项後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後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锁乳突肌後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後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後、胸锁乳突肌後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後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後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锺: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後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後三分之二交界处。
专治甲状腺疾病的特效穴位: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天鼎 扶突 人迎 气舍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连线的中点。
主治热病,疟疾;目肿赤痛,齿痛,咽喉肿痛;腹痛,吐泻,痢疾;丹毒、湿疹;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癫狂。
配伍曲池穴以祛风解表,清热通络为其治疗特点,是治疗表证、热病、皮肤病,上肢不遂的常用主次之一。
配大椎、合谷、外关治疗表证、热证;
配足三里、天枢治疗泄泻、痢疾;
配合谷、膈俞、血海、委中治疗丹毒、荨麻疹、皮肤瘙痒;
配肩髃、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定位屈肘,在曲池穴上方,肱骨边缘处,从曲池向外斜上1寸,当肱三头肌的外缘处取穴。
主治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肘髎穴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
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
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
配手三里、肩髃,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肘痛,屈伸不利;
配曲池、手三里,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主治咳嗽、咳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疼痛挛急、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肘臂疼痛挛急等。
配伍配常配肩肩髃、曲池疏利关节、通经止痛治疗肘臂挛痛;
配扶突、合谷化瘀散结治疗颈项瘰疬。
定位臂臑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
主治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配伍配强间主治颈项强;
配手三里、大迎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主治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配伍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人迎穴配曲池、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
配内关穴、太渊穴,治心悸;
配天突穴、合谷穴、中封穴、内庭穴,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定位在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气舍穴穴位图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配伍水突治瘿瘤。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 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其作用分别是穴位名称:商阳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针刺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①咽喉肿痛,牙痛。②热病昏迷。③食指端麻木。④耳聋。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二间 [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2-03寸。 主治:①牙痛,咽喉肿痛。②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三间 [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输穴 穴位名称:合谷 [经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 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 主治:①头面一切疾患。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②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③痛经,经闭,滞产。④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⑤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小儿惊风,狂躁。⑥疔疮,瘾疹,疥疮。⑦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原穴 附注:别名虎口 穴位名称:阳溪 [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前头痛,目赤肿痛,牙痛。②手腕无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偏历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①龋齿,耳聋,面瘫。②水肿,手背酸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络穴 穴位名称:温溜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急性腹痛,肠鸣,肩背酸痛。②面瘫,面肿。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下廉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②肘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上廉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半身不遂,肩臂酸痛,手臂麻木。②腹痛,肠鸣。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手三里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 主治:①腹痛,腹泻。②上肢不遂。③止痛,弹拨此穴可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酸胀感。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曲池 [经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针刺方法:直刺10-15寸。治瘰疬针尖平刺上透臂臑穴。 主治:①一切热病,发烧,咽痛,疟疾。②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③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④月经不调,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⑤腹痛吐泻。⑥癫狂。⑦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肘髎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针刺方法:直枣05-10寸。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手五里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针刺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主治:①肘臂挛痛。②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穴位名称:臂臑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主治:①目疾:畏光,焦灼感,重感,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等。②瘰疬,肩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肩髃 [经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②瘰疬,风疹。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手阳明与阳蹻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巨骨 [经穴] 定位:位于肩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间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主治:肩背、手臂疼痛,不得屈伸、瘰疬、瘿气、惊痫吐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天鼎 [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锁骨上窝之上,扶突穴之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甲状软骨上切迹与胸锁关节上缘之中点处。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扶突 [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胃经人迎穴的外侧约2横指,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与甲状软骨喉结相平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禾髎 [经穴] 定位:在上唇上外侧,当鼻孔外缘直下,上唇上1/3与中1/3的交界点取穴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鼻疮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涡、口噤不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穴位名称:迎香 [经穴] 定位:在面部鼻唇沟内的上段,横平鼻翼中部,口禾髎穴外上方1寸处 针刺方法:直刺01-02或斜刺03-05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谢谢各位兄弟姐妹了!很急很急的~~~~~
解析:
腧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抗病活动中陆续发现和逐步积累起来的。它的发展经过了以痛为腧、定位命名和分类归经等阶段。初期的针灸治病,没有确定的腧穴,只是在病痛的局部进行针灸,这就叫“以痛为腧”。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肯定了一些腧穴的疗效和位置,才加以定位和命名,以便推广应用,这是腧穴的定位和命名阶段。后来针灸继续发展,应用腧穴增多,治疗范围扩大,于是,人们把某些治疗作用相类似、感传路线比较一致的腧穴加以归纳,这就进入了分类归经阶段。现在所介绍的经穴,就属于这一类腧穴。
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为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1个穴名。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因此,腧穴不仅有治疗本经脏腑病证的作用,也可以治疗与本经相关经络脏腑之病证。
奇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体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位于经脉线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经脉线内,如印堂、肘尖;有些有穴位组合之奇穴,如四神聪、四缝、四花等穴。
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阿是裕(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1 体表标志法
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是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 、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三角肌止点部定臂臑;眉头定攒竹;两眉之中间定印堂;两 之中间定膻中等;活动标志是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2 骨度折量法
此法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全身不同的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再等分折量的定位方法,因此法是等分折量,因此不论是男、女、老、幼、高、矮、胖、瘦都很适用。常用的骨度分寸列表如下: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表 说明书
头
面
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后发际不明时及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额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突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
腹
胁
部 胸骨上窝→胸剑联合中点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 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外缘→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
肢
部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腘横纹相当14寸)
腘横纹→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
3 指寸定位法
这是指利用患者本人手指的宽度以量取腧穴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见"图表")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手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
在具体取穴时,医生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
4 简便取穴法
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