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龙特征

霸王龙特征,第1张

1、前肢

如同其他暴龙科,霸王龙拥有非常小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的22%,一般个体的长度仅有80厘米左右,相对霸王龙的巨大体型和后肢来说,前肢显得非常细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臂。

2、头部

从霸王龙的头骨形状来看,其上颌宽下颌窄,咬合的时候上下颌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对,有利于咬断骨骼。霸王龙的牙齿成圆锥状类似香蕉,适合压碎骨头,而绝大部分肉食恐龙的牙齿则多用于穿刺和切割。

3、体型

从身长上看,大部分食肉恐龙都可以超过霸王龙,包括鲨齿龙、蛮龙、魁纣龙、索伦龙,但霸王龙的身体宽度、颈椎宽度、腿长、骨盆大小、肩胛骨大小远远超过马普龙和魁纣龙等几乎所有的异特龙超科恐龙,并有着食肉龙里最大型和最粗壮宽大的头部、颈椎、躯干和后肢。

4、羽毛

在2004年,科学期刊《自然》公布的一份研究,叙述了一种早期暴龙超科物种,奇异帝龙,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义县组。如同许多在义县组发现的恐龙,帝龙的身体有一层覆盖物,被认为是种原始羽毛。另外也发现过体型较大的暴龙类身上长有羽毛,例如华丽羽王龙。

4、两性异形

随着标本的增加,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暴龙的个体间变化,并发现它们可分为两种模式或形态,类似于某些其他兽脚亚目恐龙。其中一个形态较为粗壮,而另外一个较为纤细。数个形态学研究认为这两种形态代表暴龙拥有两性异形,而较粗壮的形态通常被认为是雌性个体。

扩展资料:

霸王龙的栖息环境:

在霸王龙发现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龙时代的针叶植物和它的亲缘植物,当时的景物和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相类似,这个区域有些小树,高约15~25米,树干直径不到0·3米。在它生活的时代,现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经出现了。且恐龙种类相比侏罗纪减少,所以霸王龙生活的环境并没有想象的奇特。

在白垩纪初期出现的开花植物,霸王龙生活的时期主宰着世界的生态系统,90%的叶片化石都是在北达科塔州发现的,在收集的3万多个叶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属于阔叶植物。

-霸王龙

1、干部的体 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肢部的体 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 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体表的肌性标志 一、头颈部 咬肌 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嗫肌 当牙咬紧时,在聂窝,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胸锁乳突肌 当面部转向外侧时,可明显看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二、躯干部 斜方肌 在项部和背上部,可见斜方肌的外上缘的轮廓。 背阔肌 在背下部可见此肌的轮廓,它的外下缘参与形成腋后壁。 竖脊肌 脊柱两旁的纵形肌性隆起。 胸大肌 胸前壁较膨隆的肌性隆起,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前锯肌 在胸部外侧壁,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腹直肌 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腱划。 三、上肢 三角肌 在肩部形成园隆的外形,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肱二头肌 当屈肘握拳时,此肌收缩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窝中央,当屈肘时可明显模到此肌的肌腱。 肱三头肌 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肢三头肌长头。 肱桡肌 当握拳用力屈肘时,在肘部可见到肱桡肌的膨隆肌腹。 掌长肌 当手握拳、屈腕并使外展时,在腕掌面的中份、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桡侧腕屈肌 同上述掌长肌的动作,在掌长肌腱的桡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尺侧腕屈肌 用力外展手指,在腕横纹上方的尺侧,豌豆骨的上方,可见此肌的肌腱。 鼻烟窝 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在后二肌腹之间有深的凹隆,称鼻烟窝。 指伸肌腱 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见此肌至2~5指的肌腱。 四、下肢 股四头肌 在大腿前方,股直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内。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臀大肌 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股二头肌 在国窝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于腓骨头。 半腱肌、半膜肌 在国窝的内上界,可摸到它们的肌腱止于胫骨,其中半腱肌腱较窄,位置浅表且略靠外,而半膜肌腱粗而圆钝,它位于半腱肌腱的深面和靠内。 拇长伸肌 当用力伸姆趾时,在踝关节前方和足背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胫骨前肌 在踝关节的前方,姆伸肌腱的内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趾长伸肌 当背屈时,在踝关节前方,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在伸趾时,在足背可清晰见到至各趾的肌腱。 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并向下形成粗索状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怎样注射胰岛素

一、胰岛素的贮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均应贮存于2~8℃的冰箱内,避免冰冻。开封后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28天(一般指25℃左右)。应避免阳光直射和反复震荡。外出旅行可将胰岛素放于保温袋中。使用中的胰岛素笔不应放入冰箱,否则会对注射笔造成损害,影响其寿命。

二、注射部位的选择

注射部位按吸收快慢依次为腹部(脐周除外)、上臂三角肌、大腿内外侧、臀部。对于短效胰岛素优先考虑注射在腹部,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优先考虑注射在臀部。

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会使局部组织吸收胰岛素能力下降。一旦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故应注意轮换注射部位。

(1)左右轮换:交替地从左侧到右侧(第1天7:00在左腿内侧注射,第2天7:00则在右腿内侧注射);

(2)同一注射部位不同区域轮换:从上次注射部位旁2厘米处注射。

三、注射方法

应保证胰岛素注入皮下组织。

1、操作前准备

(1)确定吃饭时间。注射前30分钟将胰岛素从冰箱中取出,待药液接近室温后再注射。

(2)洗手、准备好乙醇棉球、注射装置。

(3)再一次核对胰岛素剂型。

(4)仔细观察胰岛素外观。短效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中效、长效与混合胰岛素为外观均匀的混悬液,轻轻摇晃后为乳白色。

2、使用胰岛素注射器的注意事项

(1)如果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应将药瓶平放在手心中,用双手夹住药瓶,来回滚动十下左右,使瓶内药液充分混匀。

(2)注射胰岛素前,先用乙醇棉球消毒瓶塞。

(3)用注射器抽取与所需胰岛素等量的空气注入瓶。

(4)左手将药瓶倒转,用右手抽取所需胰岛素量。

(5)自行混合两种剂型胰岛素时,须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如将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中,这瓶胰岛素将不能再用。

(6)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

(7)选好注射部位后,用乙醇棉球消毒皮肤。

(8)等乙醇干后,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将注射部位的皮肤捏起,另一只手将针头的一半以45°角快速刺入注射部位,推注药液,然后放松被捏起的皮肤,针头在皮下停留10秒后拔出。

(9)用干棉球按压,不要按摩注射部位。

3、使用胰岛素笔的注意事项

(1)胰岛素笔和胰岛素笔芯要匹配使用,使用的是哪个厂家的胰岛素笔,必须使用该厂生产的配套胰岛素笔芯。

(2)检查笔芯中药液性状、有效期并安装笔芯和针头。预混胰岛素一定要充分摇匀。

(3)每次安装新笔芯和针头时必须排气。方法是将笔垂直竖起,将剂量选择旋钮旋至“1”再推至“0”位,直至排出一滴胰岛素液为止。

(4)选好注射部位后,常规消毒,将剂量旋钮旋至所需胰岛素量刻度,右手持胰岛素笔将针头垂直扎入皮下推注药液。若皮下脂肪薄,应45°角进针。剂量旋钮归零位,针头在皮肤下停留10~15秒后拔针。拔针后用干棉签按压2分钟。

(5)注射完毕后套上内针帽,旋下针头,将废弃针头丢弃,戴回笔帽。

四、如何减轻疼痛

(1)胰岛素放至室温后再注射。

(2)使用的注射针头细而且锐利。

(3)待乙醇挥发干后再注射。

(4)更换注射部位,以不断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看了你的资料,主要解答如下:

1、从你的描述来看,没有感染乙肝病毒,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2、胆红素升高,眼睛应该黄了吧,是黄疸,原因要到医院去查。(如胆汁淤积性黄疸)

3、乙肝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性传播及血液传播。蚊子传不上,但同床是有可能的,好在现在没有,要恭喜你!

4、关键是到医院查黄疸的原因。

5、愿你每天保持一个好的心情。

为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充满滑膜液的囊状间隙,位于组织间产生摩擦的部位,如肌腱或肌肉经过骨突起的部位。滑囊对正常运动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运动各部位之间的摩擦力。滑囊可与关节相通。滑囊炎最多发生在肩部(肩峰下或三角肌下滑囊炎),其他常见发病部位有肱骨鹰嘴(矿工肘),髌前(主妇膝)或髌上,跟腱(跟腱滑囊炎),髂耻部(髂腰部),坐骨部(裁缝或织工臂),大转子和第一跖骨头(踇囊炎)。滑囊炎病因可能与肿瘤,慢性劳损,炎性关节炎(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感染(如化脓性细菌,特别是金**葡萄球菌,结核菌很少引起滑囊炎)有关。滑囊是位于人体摩擦频繁或压力较大处的一种缓冲结构,其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滑膜,平时囊内有少量滑液,以利滑动。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病理变化为滑膜水肿、充血、增厚呈绒毛状,滑液增多,囊壁纤维化等。

  临床症状:多无明确原因而在关节或骨突出部逐渐出现一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缓慢长大伴压痛,表浅者可扪及清楚边缘,有波动感,皮肤无炎征部位深者,边界不清,有时可误诊为实质性肿瘤,当受较大外力后,包块可较快增大,伴剧烈疼痛,皮肤有红热,但无水肿,包块穿刺,慢性期为清晰粘液,急性损伤时为血性粘液,偶尔因皮肤磨损而继发感染,则有化脓性炎症表现,需与结核性滑囊炎,类风湿性滑囊炎相鉴别。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多可明确诊断。

  辅助检验:X线拍片无明显异常发现。

  治疗:应针对病因,结合临床表现,采取不同措施,急慢性损伤性滑囊炎,可穿刺抽液后囊内注入醋酸强的松龙,因骨骼畸形引起的滑囊炎,应矫正畸形,应加强劳动保护,少数慢性病人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疼痛较重,囊壁肥厚,影响活动者,可行滑囊切除术,有继发感染者,应行外科切开引流。

点青霉是青霉菌。

青霉属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

青霉菌属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帚状体。

扩展资料:

青霉菌的发现历史:

1、1928年,由于意外情况弗莱明惊讶地发现,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球菌被溶解了。后来他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这个现象可以重复,据此发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2、1929年,弗莱明因这个发现发表了相关的论文,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提纯方法,并于1934年停止了对青霉素的研究。

3、1940年,另外两位科学家弗洛里和钱恩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并成功。

4、1941年前后,弗洛里与钱恩一起实现了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了青霉素对传染病的疗效。

—青霉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29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