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中国人怎样帮助犹太人

二战时期中国人怎样帮助犹太人,第1张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1938年至1940年出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冒着风险向当时在奥的大批犹太人发放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帮助他们逃离纳粹魔掌。

  以下是何凤山先生的具体事迹: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主教厅里有一位同学的钢琴。

每周值班的学生在每天上午、中午派学生弹钢琴。下课后自学间隙曾经是学生弹钢琴的地方,很多人在三楼听教学楼周围的一个大地球仪,也是某一届学生捐赠的,现在又多了一台留声机,是我们留下的钟是“在雨中行走”,上课钟也是一首歌,足以让我早上从一楼跑到五楼,中午会响学校广播新闻或音乐社团的节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整一周的大课间、中午、晚上都有各个社团筹备的演出、展览。各个活动还能盖章,买小纪念品,若集齐了章子还能去团委兑换另外的礼品

戏剧社年度大戏在校内有品质保证,专场演出拥挤到千人报告厅的走道都塞满了人,12点一下课很多人不吃饭就冲去占位置

高中两个年级的体育选修课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从来都不会占体育课,在高考前一天也会有体育课程。晚上自习,上课后,很多人会到操场上跑步。因为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会、团委、几个班会混在一起来选修课,让雅礼有一种自然的氛围。轻松的说话聊天,大家都互相认识。高三时,每个人都收到了自己理想高校的学长学姐写来的明信片。高一高二的祝福高三活动也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雅礼自制明信片送到指定学生的手里。在学校内就连遇到保安、阅览室的阿姨、图书馆馆长都能在初次见面时聊起来,路上碰到还打招呼。你会用你的一声怀念那段时间,因为那段时间,你的生命会更加辉煌。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br> <br> “生命签证”<br> <br>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br> <br>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br> <br>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br> <br>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br> <br>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br> <br> 救了多少人<br> <br>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br> <br> 尘封六十年<br> <br>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br> <br> 大白于天下<br> <br>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br> <br>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br> <br> 义举在人心<br> <br>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br> <br>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br> <br>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br> <br>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br> <br>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br> <br>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br> <br> 故里情深<br> <br>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br> <br>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1938年至1940年出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冒着风险向当时在奥的大批犹太人发放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帮助他们逃离纳粹魔掌。

以下是何凤山先生的具体事迹: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何凤山:中国的 “辛德勒”

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他70多岁的儿子何曼德和女儿何曼礼从美国赶来,代替父亲接受了荣誉证书和证章。以色列外交部和大屠杀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奥地利驻以大使,何凤山救助的犹太人及后裔等400多人出席了仪式。二战期间,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何凤山1901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1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1926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1937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1938年至1940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犹太人总数约18.5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 “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17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50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1938年7月20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20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

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何凤山于1940年5月被调离维也纳。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1938年6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200多号,另一位7月20日的签证号码为1200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1938年10月27日,号码为1906号。1938年纳粹的“11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1939年9月,70%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1.8万人。1938年后,中国的上海成了全球惟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向在死亡边缘痛苦挣扎的犹太人伸出了救援之手,给他们提供了一处生死攸关的避难所。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除了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之时,仍有大约25万犹太难民在上海栖身。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1937年到1939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1995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1997年9月28日,96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1999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2000年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60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1963年以来,已有1.7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50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6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何凤山1973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80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1986年11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80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9000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何凤山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何凤山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38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