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在临床治疗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针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介绍临床取穴思路十六种,仅供参考。
1、局部取穴与以痛为俞
顾名思义,就是在病变局部取穴,可以取病变局部的经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临床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如巓顶痛取百会,额头痛取印堂,耳鸣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肾俞等均属此类。很多人粗学针灸,只会取阿是穴治疗,虽亦有效,但终需进一步学习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经取穴
指沿着病变所处的经脉取穴,即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掌握循经取穴必须首先要熟练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及经穴,一般同时取所在经脉的局部及远端穴位,远近相配取穴。循经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于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内庭等。
3、五输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输穴外,还有原、络、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临床上这十种特定穴也非常实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种特定穴之间也可以配合应用,如原络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头痛针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络配穴法。《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非常重视原络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以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后,在理解《针灸心法要诀》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头痛,取左足临泣,再如偏瘫及面瘫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临床喜欢用此法,即时效果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应用才能维持疗效。推而广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晓其义,临证灵变,不用拘泥于巨刺之左右交叉。内经的缪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络,也属此类取穴法,大家要善于总结。
6、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醒神开窍等治法中应用极广,本人的导师也经常应用刺络法。刺络放血法的穴位选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病变局部刺络放血,如红眼病、目痛可以太阳穴刺络放血。二是循经远端刺络放血,如面部痤疮可以在曲池刺络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缪刺之法,对侧刺络放血,如中风偏瘫,可以在对侧小腿足阳明部位寻找充血的血络放血。刺络放血法适用于久病难治性疾病以及各种急症、神志病、火热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较快。本人尝试红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风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养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络放血法不要滥用,尤其是血虚气弱之人,放血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对应在全身非常多见,临床应用也五花八门,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以肚脐和命门为中心的整体全息对应。如左上肢对应右下肢,肩对应髋,膝对应肘等。二是以肘及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上臂对应大腿,手对应足等,也可以反向对应,上臂对应小腿,手对应髋。三是以腕与踝为中心的各自太极转换对应,如手指对应足趾等。一般左右对应仍以脐或命门为中心,如左腰痛,则对应右侧腰部。前后对应则病在前取其后、病在后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针下腹等。
现行的各种微针疗法则是身体局部的全息对应疗法,例如头皮针、面针、耳针、鼻针、眼针、舌针、背针、腹针、脐针、掌针、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长期疗效往往难以维系,长效治病还须经穴辨证实治。
8、表里经取穴法以及上下经取穴法
表里经取穴法即病在阳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阴经;病在阴经,取与之相表里的阳经。如腰痛在足太阳经,可取肾经的太溪穴。上下经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针经脉循行顺序中上位或下位经脉。如胃痛取胃经下位脾经的公孙穴;肾虚耳鸣取肾经上位膀胱经经的昆仑穴。我们常用的后溪治腰痛,就是小肠经与膀胱经上下位循行关系;外关治偏头痛,也是胆经位于三焦经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临床应用也颇多,常常与其他取穴方法结合运用。
9、辨证取穴法
即按照四诊八纲辨证方法取穴。总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则多用针或放血、拔罐,补则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如胃火牙痛当泻胃经荥穴,肾虚牙痛则补肾经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湿取中脘,风证取风池、风府,阳虚补命门之火,寒痹灸肾俞,气血不足的网球肘取足阳明经原穴冲阳等。
10、奇穴
包括常见的传统奇穴以及董氏奇穴,《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中也非常重视奇穴的临床应用。我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十四经取穴与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胜,如安神取印堂,头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浆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烂眼等都可速效。前几年董氏奇穴颇为盛行,穴法颇有深意,宗于《内经》而异与传统针灸,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应用一下。
11、体应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脉治脉。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本人在应用中非常重视浅刺皮部以治皮肤病,贴骨进针,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临床上观察发现,跟不重视深浅刺,一味求深刺求针感的治疗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缩短不少。
12、经验穴法
有不少针灸临床家都总结有一些临床经验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类似奇穴,又不完全属于奇穴,可以认为是经验穴。如我的母亲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点周围治疗急性咽痛,跟高维斌老师学的供血穴治疗延髓麻痹,这些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临床疗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伤,大椎与大杼之中点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学习中可以慢慢积累总结。
13、安神取穴法
理论源自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人导师常常应用,针对各种疼痛,取心经或安神诸穴如内关、神门、大陵、百会、神庭等,往往相较于单纯应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应用中推而广之,针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诸穴治疗,往往效果更佳,大家临证中也可以尝试一下。
14、脏腑别通理论取穴法
传统中医另有一套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肺与膀胱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胃与心包相通。按此理论取穴亦有疗效。如内关治胃病,中渚止肾痛等,大家仔细体会发现董氏奇穴对此发挥颇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取穴法
这些都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颇有深意,当努力掌握。学时间医学,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其理奥而义微,可缓缓图之。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学习掌握。
16、八字法对应及现代针具针法的发展
八字法包括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四法,此法由当代名老中医李柏松先生首创,也非常实用。此法通过“定位”规律和“以针刺为主的反击方法”,可以瞬间达到消退各种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锁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对侧手背,在四法的指导下,掌握肌体的各种疾病并了解在各个部位所发生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
随着现代解剖学以及组织外科学与针灸学的结合,近代医家发明了许多不同的针具和针法,比如小针刀、微针刀、针灸刀、浮针、新九针、刃针、小宽针、铍针、松针、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等,这些针具应用部位多不拘泥于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选择治疗点,在治疗一些筋肉关节疾病效果也不错。近几年又有水针刀、注射针刀、激光针刀等派生出来,本人没有应用过,不敢妄加评论,从资料来看也有不错的临床疗效。上述针法由针变刃变刀,与传统常规针灸针大有不同,理论也多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感兴趣的可以学习应用一下。针灸属于中医之大道,扎几针往往并不难,但全面掌握针灸技法并非易事。
你好,可以非手术治疗,也称保守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各种中、西药物治疗、牵引治疗、推拿手法治疗、物理治疗(镇痛消炎松解粘连、软化瘢痕兴奋神经、肌肉),针灸治疗、中药的熏洗外敷,激素冲击疗法,骶封疗法,封闭治疗、神经根阻滞疗法等,甚至单纯的卧床休息也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肩部疼痛有很多原因,上面的包括颈椎病压迫神经根引起的颈肩部的放射性的疼痛,还有颈部、肩部肌肉劳损就是颈阔肌、三角肌等劳损引起的肌肉痉挛、纤维化引起的疼痛。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些保守治疗,例如针灸、理疗、热敷、手法按摩或者是冲击波或者是药膏、药酒等都能得到比较好的缓解。但是如果肩关节内部一些重要的组织,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腱,关节的盂唇和韧带,还有肩袖这些损伤的话,或者是肩峰撞击的话,这些单纯的保守治疗就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或者会反复发作,从而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药线点灸是流传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它是用苎麻线经中药炮制后点燃,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
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是药线,是用苎麻搓成并经过贵重药物溶液浸泡加工制成的。药线每条长30cm,每10条扎成1束。大小分为3种:一号药线直径为l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与治疗癣类疾病,以及在冬季使用;二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适用于各种病症;三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凡备用的药线宜用瓶装,并严密加盖,放置阴暗干燥处,不能放在高温或靠近火炉的地方,也不宜让阳光曝晒或强光照射,同时应防止受潮发霉,以免影响疗效。
二、药线点灸常用腧穴
药线点灸腧穴除传统的中医针灸腧穴外,尚有一部分特殊腧穴,现简述如下:
1.梅花穴根据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梅花形,故名梅花穴。适用于治疗外科及内脏肿块性疾病。
2葵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陨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葵花形,故名葵花穴。适用于冶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3莲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员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莲花形,故名莲花穴。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4.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5.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6.长子穴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7.脐周四穴以神阙(脐中)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1穴,共4穴。配套应用,治胃肠病变。
8.关常穴即取各关节部常用穴位,如膝关节部的膝眼(犊鼻)等。
9.下迎香穴于迎香与巨髎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0.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取穴。
11.鼻通穴于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
12.新设穴风池穴直下,第4颈椎旁开约3.3cm,斜方肌外侧凹陷处取穴。
13.下关元穴于脐下3.5寸,关元穴下0.5寸处取穴。
14.膀胱3穴于尿液潴留而隆起之膀胱上缘取左、中、右3穴。主治尿潴留。
15.止吐穴于鸠尾和膻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6.外鱼际穴于第1掌骨上当翘起拇指时显示出的凹陷处取穴。
17.食背穴于手背,当食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18.食魁穴于手背,当食指次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19.中背穴于手背,当中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20无魁穴于手背,当无名指次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21.拇宣穴于两手拇指尖端,距指甲约O.5寸处取穴。
22外劳宫穴于手背,与劳宫穴相对处取穴。
23肩前穴垂臂,于腋前皱襞顶端与肩腢穴连线的中点取穴。
24.十六路总火穴是治疗夹色症危重患者的一组特定穴位。
这些穴位包括攒竹、头维、风池、『中冲、足三里,除此之外还有1翼唇穴:于鼻翼至上唇垂直连线中点处取穴;2背八穴:从风门至大肠俞连线平分为5等分,两等分交界处取1穴,每边4穴,共8穴;3甲角穴:于拇趾指甲外侧旁开赤白肉际处取穴,左右各1穴;4肘凹穴:于肘后鹰头后方凹陷处取穴。
25上长强穴于长强穴上方凹陷中央处取穴。
26趾背穴于足拇趾本节背侧关节处取穴。
27.燕口穴于两拇指相对,指尖处取穴。
28.臂肌穴 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中央处取穴。
29东风穴正当颏三角之颌下淋巴结肿胀处取穴。
三、药线点灸取穴原则
药线点灸取穴原则为「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具体包括:
1凡畏寒发冷的疾患,选取手部穴位为主;
2凡发热体温升高的疾患,选取背部穴位为主;
3凡痿废瘫痪诸症,选取该痿废瘫痪之肌肉处的穴位为主;
4凡痛症,选取痛处及邻近穴位为主;
5凡麻木不仁症,选取该部位经络中央点为主;
6凡瘙痒诸症,取先痒部位的穴位为主;
7凡肿块取局部梅花穴;癣及皮疹类疾患取局部莲花或葵花穴。
四、药线点灸法
1持线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至2cm。
2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火(酒精灯、蜡烛等均可)上点燃,如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3施灸将有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灸处可有轻微灼热感。
4疗程药线点灸疗法强调抓紧治疗时机,治早(及时治疗)、治小(小病、轻病早治)、治了(彻底治疗,不要中途而废)。至于疗程,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灵活掌握。1疗程长短:急性病疗程宜短,慢性病疗程宜长。2疗程间隔时间:顽固性慢性疾患间隔时间宜短一些,一般为2至3天。间隔期间病情继续好转,称为有后效应,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注意巩固疗效:.一些慢性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症,肿块消失后,还需继续治疗一个疗程,以利于巩固疗效。
主治病症
凡临床各科属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7个范畴的疾病,均可应用本法治疗。
注意事项
1.持线对着火端必须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太长不便点火,太短易烧着指头。
2.必须掌握火候,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要使珠火著穴。
3.施灸时,必须掌握「以轻应轻,以重对重」的原则。施灸时,火星接触穴位时间短者为轻,长者为重。因此,快速扣压,珠火接触穴位即灭为轻;缓慢扣压,珠火较长时间接触穴位为重。施灸手法的原则也可概括为「以快应轻,以慢对重。」轻即轻病,重则重症。
4.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不要用手抓破,以免感染。
5.灸前宜定好 ,一般以坐位或卧位为宜。
6.灸时点1次火灸1壮,再点再灸。
7.眼球及孕妇禁灸,寒热证慎用。
8.嘱咐病人配合治疗,如胃肠病患者不能一方面治疗,一方面饮食毫无节制。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肩关节痛,取肩前、三角肌;肘关节痛,取曲池、尺泽、手三里;腕关节痛,取阳池、外关、合谷;髋关节痛,取秩边、环跳、殷门;膝关节痛,取阳陵泉、犊鼻、伏兔、足三里;踝关节痛,取丘墟、昆仑、解溪、太溪、承山。针刺手法,急性期用泻法,强刺激,甚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 ~ 10ml。
慢性期用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温针或艾灸。除手法外,还可采用电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
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针灸是我们中医中的一种治疗疾病方式,针灸有诸多疗效,比如说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等,加上副作用小很受人们欢迎。下面看看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及相关资料。
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1一般情况下,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可能是针灸的位置不对、受凉等因素引起的,具体内容如下:
针灸是指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体抗病的潜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保健的目的。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可能是由于针灸的手法不正规,针灸位置不对。
刺激到附近神经元引发疼痛,或是针灸后没有注意腿部的保暖,导致腿部受凉,出现筋扯着痛的症状。患者可以采取局部热敷的方式,加快腿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如果热敷的效果不佳或症状较为严重,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足三里在髌骨下三寸,犊鼻下三寸,胫骨嵴旁开一横指位置。足三里可补血,对胃肠系统、循环系统都有非常好的调理作用。针刺完三里后,发现腿抽筋、疼痛,跟操作手法关联非常密切,也就是手法非常差,没有很好操作造成。
病人如果是中风,下肢处于高张力状态下,若对足三里刺激量过大,也会引起筋挛,出现疼痛。因此,要提高操作技巧,要对特殊病人进行特殊方法处理。
针灸足三里后小腿筋疼可能是操作不当、血液循环不畅、寒凉刺激等原因导致的。
1、操作不当。针灸足三里后小腿筋疼可能是因为医生操作不当,损伤了腿部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引起的。
2、血液循环不畅。针灸足三里后小腿筋疼,可能是在针灸后长时间没有活动,导致腿部肌肉僵硬、紧张、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
3、寒凉刺激。针灸足三里后小腿筋疼,有可能是在针灸后没有做好腿部保暖工作,导致腿部受到冷风、冷水等寒凉刺激,造成小腿筋痉挛引起的。
针灸足三里后小腿筋疼可以通过多休息、热敷、适当按摩等方式进行改善,如果该情况长时间存在,需要就医进行病因明确。
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2一、针灸后腿疼痛加重原因
1、针灸治疗的正常反应:针灸后痛感加重是人体对针灸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属于是正常现象。如果说患者的疾病比较严重,那么在刚开始针灸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舒服,而随着病情的减轻,患者就会觉得治疗的时候很痛苦,从而出现针灸后腿疼痛的现象。这其实说明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施针者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如果说患者没有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者是没有找专业的'中医师进行针灸,由于技术水平不到位的关系,很容易出现扎针过深或者是扎到神经等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针灸之后腿疼的症状加重,并且难以缓解。
二、针灸后腿疼痛加重怎么办
1、多注意休息:大多数人在针灸之后都有可能会出现腿疼痛加重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多注意休息,症状很快就能够缓解。这期间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就是要避免针灸的部位碰水,以免造成感染,带来其他的严重后果。
2、减轻心理压力:很多人针灸之后出现腿部疼痛加重的情况,心里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总是害怕自己腿会出现问题,这只是担心会瘫痪。这个时候必须要想办法减轻心理压力,家人以及医护人员都应该要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关心,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3、及时就医:有一部分患者针灸后腿疼痛加重是由于扎针不正确所致,这种疼痛的症状往往比较剧烈,而且一时之间难以缓解。此时应该要尽早的就医检查,并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针灸后三角肌酸疼,如果针灸扎到了三角肌的位置,出现酸疼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针灸是一种有创操作,并不是完全无创的,针扎到肌肉或者筋膜、血管上会产生很轻微的出血以及炎症反应,而出血和炎症反应代谢出现的就有酸疼的感觉。
所以不用太担心,三天后都会自行缓解。另外因为三角肌的支配是腋神经,腋神经是在肩关节的后方偏下的位置,如果针灸扎到了腋神经,也有可能出现三角肌部位的酸疼不适。
主要看针灸下针的位置在哪里。如果针灸刺激到了腋神经产生了酸胀不适的感觉,口服激素或者营养神经的药物都可以快速缓解,因为针灸对神经的伤害不是永久性的,绝大部分都能够自行恢复。
针灸腿后感觉筋扯着痛31、那些长期坐春秋的唤着他的敏感度,就会一次比一次体会,导致局部的神经敏感度将下降。针灸也是一样的,不断的刺激就会导致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所以说平时做针灸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去专业的正规的大医院如果不合格的真就是很容易会查错穴位导致病情的严重。
2、如果神经出现了损伤,可以暂时服用或睡觉来缓解颅内压和神经的水肿或者是静脉注射,每次1到2次也可以注射糖皮质激素来保护神经,可以注射地塞-米松,每天1到2次,或者服用神经营养和代谢类的药物。
3、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话,是需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的,手术前要通过影像学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在手术后也可以结合药物或者是理疗来进行巩固治疗,再手术后饮食要注意清淡,要注意适当的运动锻炼,不能太过于劳累。
注意事项:
如果针灸刺中了外周神经就会出现一种麻电的感觉,就会造成神经的损伤,就会出现感觉障碍,并且会导致损伤部位出现发麻发热疼痛的情况按压会感觉到温痛感减退。
程度不同地会出现功能的障碍主要出现在神经出现损伤由于,曲池穴穴注射不当,就会导致神经出现损伤,就会导致拇指外展,还会导致视神经出现损伤,会导致无名指运动出现障碍,会造成行走及关节强势过深等一系列的情况。
手术后一定要多注意休息,要学会适当的体育运动锻炼不能太过于劳累,不要长时间的久坐不站,平时心态要保持平和,不要经常生气发火,不要让自己太过于情绪激动。
手少阳三焦经的共有23个穴位,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三焦经穴位定位及主治:
1、关冲:位于手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等病候。井穴。
2、液门: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分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直刺03-05寸。主治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前臂疼痛,头痛,眩晕,暴聋,耳鸣,目红肿涩痛,牙痛,咽肿,疟疾,精神病等。配合谷、大陵、后溪、间使治精神病。荥穴。
3、中渚:位于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直刺03-05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等病候。输穴。
4、阳池:位于腕背侧面,腕背侧横纹的中点凹陷处。直刺03-05寸。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等病候。原穴。
5、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等病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6、支沟: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酸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等病候。经穴。
7、会宗:支沟穴尺侧一寸处是穴。直刺05-1寸。当尺侧伸腕肌和伸小指固有肌之间,深层有伸食指固有肌;下有前臂侧骨间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主治耳聋、痫证、臂痛、喘满、心痛。郄穴。
8、三阳络: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4寸,尺骨和桡骨之间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挫闪腰痛等病候。
9、四渎: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1-15寸。主治:暴喑,耳聋,齿痛,咽肿,痄腮,前臂痛;扁桃体炎等。
10、天井:尺骨鹰嘴上一寸凹陷中是穴。当肱骨下面的鹰嘴窝中,尺骨鹰嘴突起上缘,肱三头肌腱中;有肘关节动、静脉网,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偏头痛、耳聋、颈项肩臂痛、瘰疠、癫痫。合穴。
11、清冷渊:尺骨鹰嘴上二寸处是穴。在肱骨后侧,鹰嘴突起的尖端上方,肱三头肌下部当中;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头痛、目黄、肩臂不举、胁痛。
12、消泺:清冷渊穴上三寸处是穴。在肱骨后面、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头痛、项强、齿痛、肩背痛、癫痫。
13、臑会:位于上臂内侧三角肌后缘,又为手少阳、手阳明络脉之会,故名。肩髎穴下三寸,三角肌后缘是穴。在肱骨上端背面,大粗隆后下方,肱三头肌中部,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精经。直刺1-15寸主治瘿气、瘰疬,肩臀酸痛。
14、肩髎:肩峰外下方,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是穴。在肩胛骨肩峰的后下缘,肩关节后方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腋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肩重不举、肩痛。
15、天髎:位于肩胛岗上窝内,居胸腔极上,人之天部,故名。肩井穴下一寸处是穴。当肩胛骨上部,岗上窝中,浅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有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直刺05-08寸主治肩肘痛、缺盆中痛、颈项强急、偏瘫。
16、天牖: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是穴。有耳后动脉,枕小神经。直刺05-1寸。主治头痛、面肿、目昏、暴聋、瘰疬、项强、喉痹。
17、翳风:位于耳垂根后方的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耳鸣、耳聋、口眼 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等病候。
18、瘈脉:当乳突中央,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是穴。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耳后支。平刺03-05寸。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癫、呕吐、泄痢、瞳孔异常、视物不清。
19、颅息:耳后,当翳凤穴与角孙穴沿耳廓连线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是穴。平刺03-05寸。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主治头痛、耳鸣、小儿惊痛。
20、角孙:当耳尖的发际处是穴。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颞神经的分支。平刺03-05寸。主治耳鸣、目翳、龈肿、唇燥、项强、偏头痛。
21、耳门: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有颞浅动、群脉耳前支通过。张口直刺05-1寸。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眩晕,齿痛、颈颔痛;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
22、耳和髎: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郭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局部解剖:有颞肌,后方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分支,当面神经颞额支处。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颈颌肿,口 等。
23、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有眼轮匝肌;并有颞浅动、静脉额支通过。平刺05-1寸。主治:头痛,眼睑瞤动,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结膜炎,角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1袁钟、图娅、彭泽邦、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1999年
2程宝书.《简明针灸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3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梁繁荣.《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肩周炎的全称是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等。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妇女,右侧肩发病较多。是一种暂时性的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及时治疗和功能锻炼很快会转愈。但是,如果治疗不当或练功不好,则会绵延日久。因此,对此病应该抓紧治疗,积极锻炼,以减少疼痛。
肩周炎的常见症状
肩周炎多为单侧发病,左侧较右侧多见,少数病人可风双侧同时发病。好发肩周
炎的年龄与肩关节产生严重退变的年龄相一致,肩部有损伤史或曾经有局部外固定史
受寒史、偏瘫史,也有无任何诱因而发病者。
主要的症状为肩关节疼痛、肌肉无力、活动障碍。疼痛为最明显的症状,疼痛的
程度及性质有较大的差异,或为钝痛,或为刀割样,有持久性,夜间疼痛加重,甚至
痛醒,影响睡眠。
这种疼痛可引起持续性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有的很轻,有的很重,疼痛与肌肉痉
挛可局限在肩关节,也可以向上放射至后头部,向下可达腕及手指,也有的向后放射
到肩胛骨,向前到胸部;也有的放射到三头肌或者放射到三角肌、二头肌直达前臂的
桡侧肩周炎压痛点范围广泛,因病期不同压痛点部位和压痛程度也不一致。
此外,根据肌肉痉挛引起的肌肉疼痛与压痛部位不同,尚可区分与本病有关疾病
的诊断。如左侧胸部肌肉的疼痛与压痛,则应考虑颈椎疾患的诊断。不同病期,肩关
节活动障碍的程度也不一致,可由轻微的功能障碍到关节活动完全消失。按肩周炎的
发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3期,即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各
期病程长短不一,因人而异,差别很大。
①急性期:这是肩周炎的早期。肩部自发性疼痛,其疼痛常为持续性,表现不一
。有的急性发作,但多数是慢性疼痛,有的只感觉肩部不舒适及束缚的感觉。疼痛多
局限于肩关节的前外侧,可延伸到三角肌的抵止点,常涉及肩肉胛区、上臂或前臂。
活动时,如穿上衣时耸肩或肩内旋时疼痛加重,不能梳头洗脸,患侧手不能摸背。以
后肩疼迅速加重,尤其夜间为重,病人不敢患侧卧位。由于肌肉痉挛和疼痛,逐渐出
现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少,特别是外展和外旋受限最为显著。肩部外观正常。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附着处、冈上肌附着处、肩胛内上角
等处。
②慢性期:肩痛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肩关节挛缩僵硬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肩
关节的各方向活动均比正常者减少 50% -20%严重时肩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
胛胸壁关节的活动。梳头、穿衣、举臂、向后结带均感困难。病程长者可出现轻度肌
肉萎缩,多见于三角肌、肩胛带肌。压痛轻微或无压痛,此时持续时间较久,通常为
2-3个月。
③恢复期:肩痛基本消失,个别病人可有轻微的疼痛。肩关节慢慢地松弛,关节
的活动也逐渐增加,外旋活动首先恢复,继则为外展和内旋活动。恢复期的长短与急
性期、慢性期的时间有关。冻结期越长,恢复期也越慢;病期短,恢复也快。整个病
程短者 l~ 2个月,可又发病可达数年。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囊粘连性炎症,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若保持原来姿势,不会有剧烈的疼痛。
肩周炎通常是在无意之中形成的,有时您可能感觉肩部不适,所以就很少活动,希望让肩部好好的休息一下,比如周末进行了一场羽毛球比赛,感觉肩部十分劳累。这样做并没有错,但若是肩部受伤了或是出现某种慢性的疼痛,您仍然不进行活动,那您的肩关节就会变的僵硬,活动就会变的困难、疼痛,产生恶性循环,肩部活动越来越少,肩关节变的越来越僵硬,最后,关节变得彻底僵硬。一旦到这种程度,即使您想活动也难以作到,稍稍移动都会很疼痛。
通常,肩周炎常常起因于创伤或是腱鞘炎、滑囊炎,也可能由中风引起。经常,较难确定起因,不过,任何可以引起胳膊或肩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都可能发展成为肩周炎。
糖尿病也可引起肩周炎,虽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行研究,多倾向于胶原蛋白理论,胶原蛋白是组成韧带和腱鞘的主要成分,而韧带则在关节腔内把不同的骨骼相连接,当胶原蛋白出现问题时则会影响关节功能,其中,葡萄糖分子会与胶原蛋白结合,使胶原蛋白功能变性。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导致葡萄糖与胶原蛋白的结合物在肩部软骨和腱鞘的不正常沉积,引起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
轻松治愈肩周炎 (也叫冰冻肩、五十肩 )。
教你一招
钓鱼治好了五十肩
我伏案工作了几十年。临近退休 ,却查出了肩周炎。医生说 ,肩周炎没什么好办法可治 ,也就是疼时打“封闭”。我寻思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没取药就离开了。
在同事影响下 ,我爱上了钓鱼。只要有时间 ,骑上摩托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垂钓 ,乐此不疲。不知不觉 ,我再也感觉不到肩部疼痛了 ,且活动自如 ,右臂高举、后抬丝毫不觉困难。
仔细想来 ,这期间没有做过别的运动 ,也没治疗过 ,肩周炎的消失肯定与钓鱼有关。车子颠簸造成的震颤 ,使双臂感到强烈的震动和抖弹 ;钓鱼需抽竿、收竿、甩竿、摘鱼 ,所有动作无一不是在上下左右地运动着胳膊。这几大因素共同作用 ,竟成了医治病痛的灵丹妙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