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鸡打针,在哪个部位打。?

给鸡打针,在哪个部位打。?,第1张

打在皮下组织,通常就是注射在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部位。

针就是将药剂通过针注射进入体内。

在治疗中,有些药剂并不像口服类那样得到药效,所以会通过直接注射到人体才能发挥药效。目前提倡不滥用注射治疗方式,做到‘’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注'’。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

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肌肉注射:

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

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打针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臑会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膈窌穴的定位 9 膈窌穴的取法 10 膈窌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膈窌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膈窌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膈窌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膈窌 1 拼音

gé pào

2 概述

膈窌为经穴别名,即臑会[1]。见《针灸甲乙经》。

穴位 臑会 汉语拼音 Naohui 罗马拼音 Naohui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Meet 各

号 中国 TE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3 富耶氏 德国 3E13 英国 T13 美国 TB13

臑会为经穴名(Nàohuì TE1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臑髎、臑交、膈窌。属手少阳三焦经[2]。臑会是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臑即上臂,会即交会,此穴在上臂经脉之交会之处,故名臑会[2]。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3 臑会穴的别名

膈窌(《针灸甲乙经》),臑髎(《针灸甲乙经》),臑交(《针灸大成》)。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臑会,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手阳明之络。

5 穴名解

臑即上臂,会即交会,此穴在上臂经脉之交会之处,故名臑会[2]。

臑,泛指肩下肘上。会,有会合、聚会之义。此穴在臑部,肩髎穴之下3寸,《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臑会……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按臑会之意,为三臑之会穴。如臂臑属手阳明,为手足太阳及阳维之会,臑俞属手太阳,为手太阳及阳维之会;臑会属手少阳,又为手足少阳及阳维之会,故治症广泛。[4]

6 特异性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作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

《针灸聚英》作手少阳、阳维之会,手阳明之络。

7 所属部位

上臂[5]

8 膈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臑会穴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6]。

臑会穴位于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2]。

臑会穴位于肩髎与肘尖(尺骨鹰咀)连线上,肩髎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处[3]。

臑会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臑会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9 膈窌穴的取法

臑会穴位于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2]。

前臂旋前,于肩头后侧肩髎穴直下3寸,与天井穴相直处取穴。

前臂旋前,于肩头后侧肩髎直下3寸,与天井相直处取穴[7]。

10 膈窌穴穴位解剖

臑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肱深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及外侧头→桡神经→肱三头肌内侧头[2]。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肌支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并有中侧副动、静脉通过[3]。

11 膈窌穴的功效与作用

臑会穴有舒筋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2]。

臑会穴具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臑会穴有疏经活络作用,主治气瘿,肩肘痛,颈项强痛[4]。

12 膈窌穴主治病证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及癫疾、目疾等[2]。

臑会穴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上肢麻痹等[3]。

臑会穴主治瘿气、瘰疬、上肢痹痛[8]。

臑会穴主治瘰疬,瘿气;目疾;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7]。

瘰疬瘿气,目疾,肩胛疼痛,腋下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

直刺1~15寸[7][8][3],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肩部[7],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方向放散[7]。

13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膈窌穴的配伍

臑会穴配天窗、扶突治甲状腺肿大[2]。

臑会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2]。

臑会配肘髎、曲池,治肘关节痛[7]。

臑会配肩髃、曲池、外关,治肩臂痛[7]。

臑会配肩髃、肩贞、肩髎,治肩凝症[7]。

臑会配肩髃、臂臑,有行气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臑会配天宗,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胛痛。

臑会配天突、水突,有散结通络的作用,主治甲状腺肿。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腠理气,臑会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

《外台秘要》:主项瘿,气瘤,臂痛,气肿腠理气。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项瘿气痛瘤,臂痛不能举,气肿痛。

《针灸大成》:主臂痛酸无力,痛不能举,寒热,肩肿引胛中痛,项瘿气瘤。

臀裂顶点就是后面的双臀之间的裂缝,就是尾骨那,肛门往后脊柱那髂脊最高点,髂骨知道是那吗立正时双手自然下垂的话,腰身那和手的肘关节那附近有一块骨的,就是髂脊最高点病人坐这后,由髂脊最高点到臀裂顶点之间连线,就是十字法的下针部位了 臀部肌肉注射定位如图: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是有区别的,皮下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组织,一般进针的角度为45度角。皮下注射多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一般接种各种疫苗,很常用此法。肌肉注射是将药液注入到肌肉层内,进针的角度为90度角。肌肉注射药物吸收快,常用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下缘以及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等,无论是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在注射前一定要排空注射器内的空气,掌握无菌操作的原则。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是有区别的,皮下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组织,一般进针的角度为45度角。皮下注射多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一般接种各种疫苗,很常用此法。肌肉注射是将药液注入到肌肉层内,进针的角度为90度角。肌肉注射药物吸收快,常用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下缘以及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等,无论是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在注射前一定要排空注射器内的空气,掌握无菌操作的原则。

一、方法不同

1、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2、皮内注射:把药物注射到皮肤的表皮以下。

二、位置不同

1、皮下注射: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

2、皮内注射:一般是真皮层以上,不到皮下组织。

三、用途不同

1、皮下注射: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皮内注射: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主要用于皮肤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

三角肌前部

起点:起于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止于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此肌肉在上臂外展90度至180度时,具有最大的收缩力。当臂上举过头时,前、后部纤维还有使上臂内收的作用。因此三角肌在在肩关节处有使上臂屈、伸、伸展、内旋、外旋和环转等运动功能,该肌对加固关节有一定的功能。

肱二头肌

起点:起于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止于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屈前臂。远固定时,使上臂靠拢前臂。肱肌是肘关节屈负荷最大的屈肌。经常练习前臂弯举、引体向上、爬绳、爬竿、提拉杠铃等,可以发展肱肌、肱二头肌的力量。

肱三头肌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格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和前臂伸。远固定时,使时关节伸,如俯卧撑的撑起动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77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