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日常护理

婴幼儿日常护理,第1张

婴幼儿日常护理

 婴幼儿日常护理,刚出生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全力照顾关爱婴儿的成长,日常我们也不能疏忽,下面和大家分享婴幼儿日常护理。

婴幼儿日常护理1

  1.衣、裤

 面料: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锦制品。因棉制品既保暖又透气吸汗,不擦伤皮肤,不易引起皮肤过敏。不宜用尼龙或人造纤维制品为婴儿制衣、裤,因既不透气又不吸汗,使身体闷热难受,皮肤受潮湿易引起皮肤发炎。

 大小:要宽松合体、利于行动、便于穿脱,太紧或太松的衣裤穿在身上,既不舒服,穿脱困难,又影响体格发育。1岁以内的婴儿生长很快,一个月比一个月大,不宜穿窄小的衣服,以免限制胸廓的生长和肺部的发育以及四肢的自由活动。

 多少:不宜穿过多过厚的衣裤,从小要养成婴儿少穿衣的习惯。可以根据婴儿的月龄和活动情况来考虑穿衣的多少。1~3个月的婴儿躺在床上时间多,活动少,身体娇弱,可以比成人多穿一件衣。4~6个月婴儿的活动增多,已会在床上翻身,坐着,活动手脚,可以和成人穿衣一样多。7~12个月婴儿的活动已由被动转向主动会爬、站、学走,不停地行动活动量大,活动时也能产生热量,因此不宜穿多,应比成人穿得少些。我国有一句俗语:“如要孩儿安,常带三分寒。”

 这句话很有道理。现在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冷,给孩子穿过厚过多的衣服,孩子穿多了就不便活动,只好呆坐着不动,身体反而感到寒冷。而喜欢活动的孩子穿多了,一动就出汗,更容易感冒,影响身体健康。

 款式:简单、大方、便于穿脱、富有童趣、性别分明。婴儿的服装可以多种多样,适合季节、月龄和性别的特点,如夏季只需穿汗衫、三角裤、田鸡背心裤,冬季穿绒线衣裤或薄棉衣裤,外面穿罩衫罩裤,便于经常换洗。7个月左右的孩子学爬时,可穿连衫裤,便于爬行活动。11~12个月时孩子学会走路,喜坐地玩耍,这时还穿开裆裤,容易被地上的病菌污染并侵入外生殖器和尿道口,引起阴道炎、尿道炎,因此要穿满裆裤。有些父母喜欢打扮孩子,给孩子穿紧身裤、尼龙健美裤等。因这种裤子紧贴下身压迫外生殖器,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易引起局部皮肤损伤和发炎。婴儿半岁以后最好穿背带裤,可避免裤带或松紧带勒紧胸腰部,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此外,要让孩子从小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识,男女性别不得混淆,否则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偏异,影响今后在社会上的性别角色。有些家长受封建思想影响,给孩子女扮男装,有些家长为了取悦逗乐,给孩子男扮女装。这些做法对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不利。有些国家在孩子出生后就以颜色区分性别,女孩穿粉红或红色服装,男孩穿天蓝色或绿色服装,使孩子在早期就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所区分。服装的款式不需过分华丽复杂,不宜有珠宝饰物,因孩子小不懂事,常会将饰物当玩具,若是塞入鼻孔、耳朵或嘴里就太危险了,极易造成事故。

  2.鞋、袜

 鞋:人的每只脚有26根骨头、107根韧带和19块肌肉。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要走一万公里以上的路,因此不能忽视穿鞋的问题。尤其在出生的第一年中,婴儿的脚骨多为正在钙化的软骨,骨组织弹性大,易变形,加上脚的表皮角化层薄,肌肉水分多,容易受到损伤而感染。脚的底部分布着与身体脏器相关的血管和神经,并有许多重要的穴位,人体各部位的器官都能在脚底找到一个固定的反射区。因此双脚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就像树根对于树一样的重要。此外婴幼儿的足弓正处于发育期,鞋能保护足弓,当脚着地走路或负重时,足弓可以缓冲由地面产生的大部分震荡,保护足踝、膝、腰、脊椎和脑不受震动的损伤。既然

 穿鞋如此重要,应该怎样选择童鞋才能合乎卫生,对脚的生长发育有利呢?

 ①童鞋的质料以牢固、柔软为宜,应选择布面和布底制成,布鞋舒适,透气性好,冬日穿布棉鞋保暖,夏日穿布鞋或布凉鞋透气。婴幼儿不宜穿人造革塑料底的童鞋,因为它既不透气又易滑倒摔跤。

 ②童鞋的大小要合适,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活动和脚的'生长。因孩子脚长得快,有的家长便故意买大尺寸的鞋以便多穿些时间。殊不知由于小脚在大鞋中得不到相应的固定而随意滑动,不仅易引起足内翻或足外翻畸形发育,还会影响以后走路时的正确姿势。还有些家长以为鞋子虽然小了却未穿破,就让孩子将就着把脚塞进去再多穿些时间。孩子的脚骨软虽能勉强挤进鞋中,但鞋太小了也会妨碍脚部肌肉和韧带的发育。因此买鞋时应该带孩子一起去试穿,要根据脚的尺寸,使大拇指与鞋面相应的部分相吻合,既要有空间让脚生长,又不能使空隙过大,否则既不合脚又不便走路。成人最好用食指插在脚后跟处试一下,以不松不紧为宜(鞋比脚约大0、5厘米)。一只脚试穿合适,再试另一只,两只都试好后再让孩子站起来行走几步,感到舒适即可。家长应时常注意孩子脚的生长速度,鞋子穿小了就要及时更换。

 ③童鞋的式样以宽头、穿脱方便、行走舒适为宜,不宜穿尖头狭窄的鞋,鞋上最好采用搭扣,不用鞋带,因鞋带易脱落,容易踩在地上跌跤。刚学走路的孩子穿的鞋要轻,鞋帮要高一些,能护住踝部为好。会走后可穿硬底鞋。

 ④童鞋的颜色要鲜明、好看,可在鞋上缝些小动物或花朵的图样,以吸引孩子学走路的兴趣。

 袜:以全棉织品制的童袜为宜,不要给孩子穿尼龙袜,因为孩子喜活动,尼龙袜不透气,孩子脚汗又多,极易患脚癣。袜的尺寸要合脚,穿小了也要及时更换。

  3.枕、被

 枕:3个月以内的婴儿脊柱是直的,平躺时,背部和后脑部在同一平面上,婴儿头大,几乎和肩同宽,因此不需要睡枕头。为了防止吐奶,在喂完奶后,可将上半身适当垫高一些。3个月后,婴儿学会抬头,颈部脊柱开始向前弯曲,胸部脊柱逐渐向后弯曲,躯体发育远比头快,肩部渐渐加宽,这时应该睡枕头。枕头不宜过高,一般以3厘米高为宜。因为太高了婴儿睡时不舒服,长期睡高枕易形成驼背。枕头宜柔软,枕芯可以用木锦、荞麦皮、喝过的茶叶晒干制成。不宜用不透气的填充物,如海棉制品。

 被:婴儿的被褥可根据季节不同而改变,应有单被、夹被、棉被和薄绒毯等。此外还可以备有睡袋供户外睡眠使用及防止夜间踢被用。

婴幼儿日常护理2

 1、喂养。宝宝们的消化功能比较差,在这个时候母乳最好的食物,要坚持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可以搭配配方奶粉。

 2、预防感染。宝宝平时很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尽量减少陌生人的探望,在接触宝宝们之前最好是将手洗干净,这样可以预防感染到宝宝,如果家里人有患病,就要少接触宝宝。

 3、皮肤护理。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所以宝宝的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尤其是皮肤的褶皱处,比如颈部、腋下等部分,要坚持每天给宝宝洗澡,更换干净的衣服,尿布湿了要及时的进行更换,在每次大便之后,都要进行清理,避免对宝宝造成感染。

 许多的部分都需要父母们细心的去护理,以上这几点比较重要,所以父母们要了解到正确的护理方式。父母们要注意,经常给宝宝洗澡,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室内的温度与湿度都要适合,避免导致宝宝生病。

婴幼儿日常护理3

  婴儿日常护理步骤——眼睛护理

 在给婴儿清洗眼部的时候,应该用欣龙的汉麻干巾蘸水,之后将棉球水分挤出来,用挤出水的棉球来擦拭婴儿眼睛,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擦拭,换另一只眼睛擦拭要重新更换棉球。在擦拭的时候要动作轻柔,不要力度大,婴儿本就是较弱的,眼睛非常重要,护理时得细心。

  婴儿日常护理步骤——耳朵护理

 有的父母很重视婴儿护理,为了让婴儿保持干净,各处都护理。在耳朵部位的护理其实不是很重要的,只要用欣龙汉麻干巾擦拭婴儿耳朵就好。耳朵内的耳垢不用管理,这是皮肤天然分泌物,能抗菌且防止灰尘和细小砂石靠近耳鼓,不用专门掏出来。

  婴儿日常护理步骤——鼻子护理

 鼻子是有自净功能的,婴儿太娇弱,所以在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不要往婴儿鼻子里面塞东西。清洁鼻子是很简单,用欣龙的汉麻干巾蘸热水,拧干水之后擦拭鼻子。婴儿鼻子不会很脏,在擦拭鼻子的时候也小心些,婴儿睡觉后擦拭不会引起婴儿反抗,也更能有效率。

  婴儿日常护理步骤——口腔护理

 刚出生的婴儿要迅速清除口咽部的粘液和羊水,不要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不要擦洗口腔,新生儿口腔粘膜很薄,容易受损。若是有出现鹅口疮,就是口腔粘膜出现片状白膜,轻轻涂擦制霉菌素药水。在婴儿逐渐长大过程中,婴儿的口腔护理可以到医院做。

  婴儿日常护理步骤——皮肤护理

 婴儿的皮肤是很娇嫩的,刚出生婴儿抵抗力差,不要把婴儿直接放到澡盆中清洗身体。用水洗过的柔软毛巾,拧干水之后轻轻擦拭婴儿的全身,在擦洗之后要立即给婴儿穿好衣服,不要感冒。冬天在室内给婴儿洗澡,温度要调高,婴儿也不能清洗太长时间。

 婴儿日常护理步骤从眼睛到全身的护理,日常护理做好,能让婴儿身体健康,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未满6个月,婴儿要吃母乳,不要给婴儿一开始就吃奶粉,奶粉营养不如母乳,还是喂母乳更有利于婴儿成长,6个月后可以慢慢添加辅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肩井 41 肩井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肩井穴的定位 47 肩井穴的取法 48 肩井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肩井穴的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肩井穴研究进展 4151 治疗颈椎病 4152 治疗中风后遗症 4153 治疗急性乳腺炎 4154 治疗乳腺增生 5 经穴别名·肩井 51 肩井的别名 52 出处 53 特异性 54 穴名解 55 所属部位 56 肩髃穴的定位 57 肩髃穴的取法 58 肩髃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9 穴区神经、血管 510 特异性 511 肩髃穴的功效与作用 512 肩髃穴主治病证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5132 灸法 514 肩髃穴的配伍 515 文献摘要 516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肩井 1 拼音

jiān jǐng

2 英文参考

Jianjing(GB21)

3 概述

肩井: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肩井

穴位 肩井 汉语拼音 Jianjing 罗马拼音 Ch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Well 各

号 中国 GB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1 富耶氏 VB21 德国 G21 英国 G21 美国 GB21

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1]。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属足少阳胆经。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1]。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41 肩井穴的别名

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43 穴名解

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1]。

肩,颈项之下。凹陷深处曰井。此穴在肩部,当缺盆直上之凹陷处,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3]

44 特异性

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4]。

45 所属部位

肩[5]

46 肩井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6]。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1]。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2]。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2]。

肩井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47 肩井穴的取法

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1]。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大椎(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大椎穴),再找到锁骨肩峰端,二者连线中点即是肩井穴[8]。

肩井穴的取法[1]

48 肩井穴穴位解剖

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有颈横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1]。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9]。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9]。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并有颈横动、静脉通过[2]。

4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井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

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1]。

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故肩井穴可用于治疗乳痈、乳癖、乳汁少[4]。

肩井穴为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疏利肝胆而主难产、胞衣不下、瘰疬诸证;局部用于颈项肩背痛等[4]。

肩井穴具有行气活血催胎之功,故可主治难产[4]。

系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的会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作用[3]。

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3]

4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1]。

肩井穴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9]。

肩井穴主治  头痛,眩晕;乳汁少,乳癖,乳痈;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胞衣不下;瘰疬[7]。

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1]。

肩井穴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以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2]。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穴针感较强,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发生晕针和气胸[3]。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2][1],下为肺尖禁深刺[1]。

直刺05~08寸[7][9],局部酸胀感明显[7],向四周扩散[7]。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9][7]。

4112 灸法

可灸[1][7][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93)[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肩井穴的配伍

肩井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肩井配乳根、少泽,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肩井配肩髃、肩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7]。

肩井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治乳汁不足、乳痈[7]。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治难产[7]。

413 特效

肩井穴,可缓解落枕和肩酸背痛等症[8];

拿捏肩井,可发汗解表治感冒[8]。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千金翼方》: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若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针七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医宗金鉴》:主治扑伤,肘臂疼痛不举。

《百症赋》:肩井乳痈而极效。

《玉龙歌》: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415 肩井穴研究进展 4151 治疗颈椎病

针刺取穴风池、新设(第3、4颈椎间旁开15寸)、颈7夹脊、肩井、阿是穴;头晕者,加百会、大杼、悬钟;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内关、神门、巨阙。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采用当归注射液腧穴注射风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垂直刺入05~1寸,得气且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5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0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7]

4152 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患侧肩井、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用电针加强 ,每日针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针刺内翻穴;足内翻,针刺外翻穴。中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共治35例,治愈9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7]

4153 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乳根(患侧)、肩井、曲池、内庭、行间、至阳。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后,乳根穴沿皮横刺15~2寸,用泻法,使针感扩散至整个 ;肩井针尖对准同侧 ,沿皮向前刺1~5寸,施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整个上臂;内庭、行间针尖向踝关节方向斜刺1寸,施捻转加提插泻法,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 min行针一次;起针后,改俯卧位,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共治58例,经过3次治疗后,临床治愈5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7]

4154 治疗乳腺增生

据报道,以天宗、肩井、肾俞为一穴组,与屋翳、足三里、膻中穴组交替针治乳腺增生,可增强患者细胞免疫机能。[3]

5 经穴别名·肩井

肩井为经穴别名,即肩髃[1]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2。出《外科大成》。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10]。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10]。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0]。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10]。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51 肩井的别名

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肩井(《外科大成》)。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53 特异性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0]。

54 穴名解

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10]。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55 所属部位

肩胛关节[11]

56 肩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6][12]。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0]。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13]。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57 肩髃穴的取法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0]。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14]。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58 肩髃穴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10]。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12]。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9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12]。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13]。

510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511 肩髃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10]。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14]。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512 肩髃穴主治病证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12]。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10]。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13]。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14]。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14]。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12]。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10][13]。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14]。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14]。

5132 灸法

可灸[10][12][1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514 肩髃穴的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10]。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10]。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10]。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14]。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14]。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14]。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14]。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14]。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5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516 研究进展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14]。

婴幼儿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屈曲期、第一伸展期、第二屈曲期、第二伸展期;

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 小婴儿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及交叉伸展反射的影响,出现屈曲与伸展的动作以及非对称性姿势,随着原始反射的逐渐消失,出现了随意运动的发育、翻身以及四肢的自由伸展和屈曲; 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从4~5个月开始出现对称性屈曲姿势,可用手抓住双脚放人口中,虽然肩部与臀部都抬高,躯干弯曲,接触床面积小,但仍能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产生手、口、眼协调。

8~9个月开始出现四肢自由伸展和屈曲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1)新生儿: 头经常转向一侧,上、下肢呈外旋、外展的半屈曲位,四肢基本上呈对称体位。上肢的肩、肘、腕关节,下肢的髋、膝、踝关节均呈屈曲位,呈现整体屈曲模式。躯干与上、下肢均着床,基底支持面积最大。

(2)2个月: 头部有时可保持正中位,但只能维持10s左右。由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出现,使小儿呈非对称姿势,头扭转的颜面侧上肢与下肢呈整体伸展姿势,后头侧上、下肢呈整体屈曲模式。

(3)3个月: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仍存在,所以仍然呈非对称姿势。颜面可以左、右扭转,上、下肢逐渐失去整体的屈曲模式。两下肢有时可出现外旋,髋关节有时伸展。这时期小儿的下肢时而可从床面抬起,使身体的基底支持面缩小。

(4)4个月: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消失,身体呈对称姿势。两手可在正中线上合在一起。当两下肢伸展时脊柱成弓状,两髋关节屈曲时两膝关节随着一起屈曲。下肢可以呈髋、膝屈曲位足底着床,可以呈现出将一只脚放在另一侧膝盖上的姿势与运动模式。

(5)5个月: 两髋关节可向躯干屈曲,膝可伸展,可抬起臀部,可进行两足底着床进行屈膝抬臀的动作,基底支持面积进一步缩小,有时两下肢可呈现蛙状肢位。

(6)6个月: 可抬头,可从仰卧位向俯卧位翻身。髋关节屈曲角度可达90°,下肢外旋、膝屈曲,两手可抓自己的脚。

(7)7个月: 两手可抓脚并放入自己的口中,可抬起臀部与肩部,在仰卧位上的基底支持面积最小。上、下肢呈现各种多样的姿势与运动模式组合。重心抬高,成为成熟的仰卧位姿势。

(8)8个月: 小儿讨厌仰卧位,常翻身坐起或变为其他体位。

当宝宝躺着的时候,他的头部、躯干及四肢等都在不停的活动,随着月龄增加,能力越来越强,4个月开始出现中线活动,6个月完成翻身。 如宝宝总喜欢躺着,不爱动,6~8个月还没有翻身的迹象,家长需要注意及时检查,宝宝可能存在发育落后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537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