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针灸问题。

自学针灸问题。,第1张

中医《针 灸 口 诀》

一、手太阴肺经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

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

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

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

少商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二、手厥阴心包经

PC心包手厥阴,起于天池中冲尽,

心胸肺胃效皆好,诸痛痒疮亦可寻。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

曲泽腱内横纹上,郄门去腕五寸寻,

间使腕后方三寸,内关掌后二寸停,

掌后纹中大陵在,两条肌腱标准明,

劳宫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是中冲。

三、手少阴心经

HT九穴是心经,起于极泉止少冲。

神志血病痛痒疮,烦热悸汗皆可用,

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觅,

少海骨髁纹头间,灵道掌后一寸半,

通里掌后一寸间,阴郄五分在掌后,

神门纹上腱桡边,少府小指本节后,

少冲小指外侧边。

四、手阳明大肠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

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

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岐骨当,

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量,

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

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

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

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当,

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结喉旁,

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五、手少阳三焦

SJ二十三三焦经,起关冲止丝竹空,

头侧耳目热神志,腹胀水肿遗尿癃。

关冲无名指甲内,液门握拳指缝讨,

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表有陷凹,

腕上二寸取外关,支沟腕上三寸安,

会宗三寸尺骨缘,三阳络在四寸间,

肘下五寸寻四渎,肘上一寸天井见,

肘上二寸清冷渊,消泺渊臑正中间,

臑会三角肌后下,肩髎肩峰后下陷,

天髎肩井曲垣间,天牖平颌肌后缘,

乳突颌角取翳风,下三分之一瘈脉现,

上三分之一颅息取,角孙入发平耳尖,

耳门屏上切迹前,和髎耳根前指宽,

丝竹空在眉梢陷。

六、手太阳小肠

SI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

头项耳目热神志,痒疮痈肿液病良。

少泽小指内甲角,前谷泽后节前方,

后溪握拳节后取,腕骨腕前骨陷当,

阳谷三角骨上取,养老转手髁空藏,

支正腕后上五寸,小海二骨之中央,

肩贞纹头上一寸,臑俞贞上骨下方,

天宗岗下窝中取,秉风岗上窝中央,

曲垣胛岗内上缘,陶道旁三外俞彰,

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后大筋旁,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颧骨下廉乡,

听宫之穴归何处,耳屏中前陷中央。

七、足太阴脾经

SP二十一是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

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是公孙,

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

箕门血海上六寸,冲门曲骨三五偏。

冲上斜七是府舍,横下寸三腹结连,

脐旁四寸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见,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

大包腋下方六寸,腋中线上六肋间。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常有的疾病,但现在也成为了很多办公一族的通病,当这一疾病发作的时候,让人十分的痛苦。那么肩周炎有哪些症状呢治疗肩周炎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肩周炎的症状

疼痛: 肩周炎患者会出现肩部疼痛,而且在疾病的发病初期,呈阵发性疼痛,而且多数为慢性发作,之后疼痛就会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除此之外,当气候变化或是劳累,疼痛也会加重。肩周炎患者的肩痛昼轻夜重是极为明显的,很多的肩周炎患者经常在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

肩部功能受限: 患有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而且是向各方向的活动都受到限制,常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肩周炎患者在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怕冷: 肩周炎患者会出现肩部怕冷的症状,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肌肉痉挛与萎缩: 患有肩周炎,在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那么治疗肩周炎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治疗肩周炎建议服用中药泡制酒 ,也可以配合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快速恢复,而且还可以根治。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运动,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背臑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臂臑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背臑 1 拼音

bèi nào

2 英文参考

Bìnào LI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背臑即臂臑[1]。见《黄帝内经太素》杨注。

穴位 臂臑 汉语拼音 Binao 罗马拼音 Pinao 美国英译名 Elbow Bone 各

号 中国 LI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4 富耶氏 德国 DI14 英国 Li14 美国 LI14

臂臑为经穴名(Bìnào LI1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属手阳明大肠经[2]。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4 背臑的别名

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黄帝内经太素》杨注),臂脑[3]。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6 特异性

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

7 穴名解

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著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著之处,故名之。[3]

8 所属部位

上臂[4]

9 臂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5][6]。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7]。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2]。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2]。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

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6]。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臂臑有通络明目作用[2]。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13 主治病症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6]。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2]。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7]。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8]。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2]。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6]。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2]。

直刺05~1寸[7]。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8]。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3]。

142 灸法

可灸[2][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15 配伍

臂臑配肩髃治肩臂痛[2]。

臂臑配臑俞、肩髃、肩贞,治肩臂不可举[8]。

臂臑配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8]。

臂臑配手五里治瘰疬[2]。

臂臑配睛明、承泣治眼病[2]。

臂臑配太阳、耳尖放血治急性结膜炎[2]。

臂臑配合谷、光明、二间,治目疾[8]。

臂臑配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臂臑配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17 研究进展

  一、自我按摩

  现介绍沿着肌肉方向按摩的方法如下:

  1、枕额肌额腹 患者或他人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着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头顶及从头顶向眉弓方向轻轻地按摩。按摩时可以轻轻地从眉弓处向头顶发际处推拉,或缓慢地揉搓。

  2、眼轮匝肌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缩,将眼轮匝肌从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闭合。先让患者闭眼后,再用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在上、下眼睑上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有助于上眼睑功能恢复。这种方法亦有助于闭眼。一般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上眼睑闭合障碍。重度病变型面瘫,可以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个别患者出现下眼睑轻度外翻,主要由于面瘫后下眼睑松弛所致。亦可采用上述手指推拉的方法治疗。嘱患者闭眼,用拇指及示指的指腹,分别沿着下眼睑皮肤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个别的患者在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后,遗留上眼睑闭合不全,采用此方法按摩治疗,可避免或减轻恢复后的眼睑挛缩。

  3、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又称上唇方肌,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此处位于眼轮匝肌的深部。提上唇肌的一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其他纤维与口轮匝肌纤维交织。因此,按摩时应在患侧的上口轮匝肌向鼻翼旁及颧部按摩,然后沿着鼻唇沟或口角上向颧部按摩。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颧部或沿着肌肉方向推拉按摩治疗。

  4、颧肌 颧肌分为颧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主要上提及向外拉口角,可沿着肌纤维,由口角旁向颧骨方向推拉或按揉。

  5、口轮匝肌 上口轮匝肌: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人中沟方向,然后沿着人中沟向口角方向按摩。下口轮匝肌: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再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

  6、下唇方肌 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向下轻轻按摩、推拉,有助于下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

  二、表情肌康复训练

   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抬眉训练 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在失用型、轻、中度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最容易恢复。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2、闭眼训练 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 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4、示齿训练 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四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 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鼓腮训练 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上述每个动作的训练是针对不同肌群的运动障碍设计的,因此在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时,应针对受累的肌群进行训练,如果不能有效的判断受累肌群时,可按上述程序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也能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66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