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三角区位于人体的全身上下重要的部位,对保护人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人们通常都特别注重金三角区的保护。人体的几大金三角区有不同的保护方法,我们需要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不同来保护它们。那么人体的金三角区有哪些?如何保护人体的金三角区?
1、人体有哪些金三角区
人体金三角区有颈部金三角、肩部金三角、膀胱三角区、足底金三角。这四大金三角区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这些部位和我们人体重要的脏器、血管、神经等相连,如果被损伤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金三角区保护方法
1、颈部金三角:怕凉、怕不动。颈三角区在后脖子的枕骨下,包括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此区域是众多神经和血管必经道路,颈椎相关性疾病常是这里出了问题。
保护方法:常前、后、左、右活动脖子。睡觉时,不要睡太高的枕头,一个拳头高即可。不要对着脖子直吹空调,以防寒湿侵入,引起酸痛。
2、肩部金三角:怕重、怕不动。肩部金三角,是肩部和背部蝴蝶骨构成的左右两个肩三角,被三角肌包围着。因肩部肌肉劳损引发的肩周炎等慢性炎症,都是对肩三角区保护不当造成的。
保护方法:北京市科学健身讲师团讲师陈志刚建议,背包别太重,最好双肩背;久坐后活动肩关节,可做做摆臂运动、双臂大绕环。如肩部肌肉已劳损,不要提重物等。
3、膀胱金三角:怕憋尿、怕不喝水。膀胱三角区在膀胱底部,一般膀胱炎、膀胱结核多发生在此。如出现尿不出来、排尿次数增多,可能是此三角区肌肉松弛,或感染病菌了,夏天应重点防护。
保护方法:尽量多喝水,以对膀胱的毒素起到冲刷作用,每天不少于1500毫升。不要憋尿,保持尿道口卫生、清洁。
4、足底金三角:怕压、怕挤。足底三角区是指以大拇指为顶点的前脚掌区域,走路主要动到它,一怕压,二怕挤,常见问题有脚疼、多汗、脚垫等。
保护方法:北京同仁医院足踝门诊张建中主任建议,选择合适的鞋:不能压脚背,鞋前有约一个拇指空间,脚后跟和鞋帮之间不感觉摩擦。高跟鞋能不穿最好别穿,长时间穿后要让脚部彻底放松,如热水泡脚。材质过硬或外形过尖的鞋子也会对足底造成伤害,不建议穿。
3、面部三角区的保护
面部三角区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这个区域很多青少年都恨之入骨,因为总是长痘痘,但是,这并不是它在医学上被称为重要三角区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它被称为重要三角区呢?这主要是一些解剖学上的原因。面部的表浅静脉和颅内的静脉丛有很多的交叉,通常情况下,两者交叉的通路是不会有血流从表浅静脉回流至颅内的。但是面部的表浅静脉,有些没有静脉瓣,或者瓣膜比较薄弱、发育不良,在受到外力时会出现血液逆流的情况。
所以,当此三角区长痘痘或者出现其他一些感染时,如果挤压,则皮肤表面和感染处的细菌可能会通过面部静脉回流至颅内,从而引起严重的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切记:如果面部三角区出现感染,一定不能挤压,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疖肿,也有可能因为细菌逆流入颅内,引发脑膜炎或者是脑脓肿,甚至丧失生命。
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的功能类似,都是完成上臂屈、上臂内收、上臂旋内三个功能。
因此,在针对胸大肌的训练中,三角肌前束难以避免的都会参与到力量辅助中去,比如我们练胸肌的王牌动作:卧推,胸大肌是主动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作为辅助肌肉。从解剖学功能上我们便可知道,很难说孤立三角肌前束,但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减少三角肌前束发力使负荷更作用于胸肌,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先来说一个做功的概念,功=力距离,如果我们要将80kg的杠铃卧推60cm,那么不管你采用什么动作所做的功都是一样的。如果胸肌做功更多,那么三角肌做功将会减小;如果三角肌和肱三头做功更多,那么胸大肌做功将会减少。在保证技术正确的情况下,通过骨杠杆原理确实可以减少三角肌做功。
卧推是锻炼胸肌的王牌动作,上臂与身体的夹角是决定三角肌前束发力大小的关键,上臂越靠近身体,三角肌前束发力越多,原因是上臂在举起的过程当中位移更多。但是三角肌也不能完全与身体呈90度夹角,否则会发生肩关节撞击现象,事实上在超过60度时,就有可能发生肩关节撞击。因此上臂与身体最佳的夹角范围应该是45度到60度之间。
上斜卧推主要锻炼胸大肌上束,在调整卧推凳角度时需要考虑多少度时最合适的角度。角度越高三角肌前束、中束就会参与的越多,胸大肌发力减少,再高就变成坐姿推举,完全变成锻炼三角肌。那么多少度合适呢,答案是30度,这个角度是减少三角肌前束发力,增加胸大肌发力的最佳角度。
绳索夹胸动作本身对胸大肌刺激更直接,三角肌前束动员更少,因为前束的主要解剖学功能是上臂前屈而不是内收,胸大肌是上臂内收而不是前屈,因此绳索夹胸是一个很有效的针对胸大肌的锻炼动作。
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可引起容易摔跤等各种相应症状。
患者也可出现智力障碍、胃肠道症状等。
严重者常因心力衰竭或呼吸道衰竭而死亡。
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典型症状也各有不同,几种主要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常见症状如下。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3~5岁时即出现肌肉无力的表现,如走路慢,脚尖着地,容易摔跤,蹲位站立困难,行走时呈现典型的“鸭步”,仰卧位起立时出现典型的Gowers征等。
约90%的患儿存在肌肉假性肥大,也就是由于萎缩的肌纤维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相应部位的体积增大,但是肌力却减弱的现象,以小腿后方的腓肠肌最为明显,也可能发生在三角肌、臀肌、股四头肌等。
约30%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也可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巨结肠等胃肠道功能异常。
10~12岁左右不能行走,需坐轮椅,躯干和四肢肌肉明显萎缩,由于肌肉挛缩导致关节无法伸直,脊柱侧弯。
后期因呼吸肌萎缩而出现呼吸变浅、咳嗽无力,因心肌损害而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患者多在20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相似,但是起病年龄在5~15岁,进展缓慢,病情较轻。
可以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相鉴别的一个特征是12岁后还可以行走。
智力正常,心脏损害较为少见,存活期与正常人接近。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最先出现的表现是面部表情减少,眼睑闭合无力或闭眼后仍露出巩膜,吹口哨、鼓腮困难。
肩胛带肌肉萎缩也较早出现,两肩胛骨如翅膀一般竖起,称为“翼状肩胛”。肩胛带和上臂肌肉萎缩明显而不对称。
由于口周的口轮匝肌出现假性肥大,嘴唇变厚并微微上翘,称为“肌病面容”。也可能存在腓肠肌假性肥大。
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神经性耳聋,大约20%的患者会失去行走能力而需要坐轮椅,但存活期与正常人接近。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10~20岁左右开始出现骨盆带肌肉萎缩,腰椎向前突出,行走时呈“鸭步”,上楼困难。可能出现腓肠肌假性肥大。
随着病情进展,肩胛带肌肉也开始萎缩,表现为抬臂、梳头困难,出现“翼状肩胛”。
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平均在症状出现后20年左右发展到丧失劳动能力。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40岁左右起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双侧的上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面部肌肉、眼部肌肉的轻度无力和萎缩,可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四肢的近端肌力下降。
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
5~15岁左右开始出现手肘部位屈曲、跟腱缩短、颈部前屈受到限制、弯腰转身困难。
智力正常,不出现腓肠肌假性肥大。
心脏传导功能障碍,心肌损害明显,患者多死于心脏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