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皮下有结节 怎么办? 按下去疼痛

手臂皮下有结节 怎么办? 按下去疼痛,第1张

你这属于皮下脂肪瘤 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多数脂肪瘤可被皮肤自行吸收

皮下脂肪瘤的分型

此类肿瘤好发于肩、背、臀部、四肢、腰、腹部皮下及大腿内侧,头部发病也常见。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单个称为孤立行型脂肪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为多发性脂肪瘤。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皮下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钩瘤)。根据脂肪瘤发生的部位皮下脂肪瘤为扁平或分叶状、质软,边界清楚的皮下限局性肿物。质软,可推动,表面皮肤正常,发展慢,数目多达数百个,常在皮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钩瘤多发生于各个器官(肾脏,肝脏较为多见)的毛细血管的平滑肌组织之间的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肝错钩瘤)。

皮下脂肪瘤症状

皮下脂肪瘤是相当常见的皮肤病灶,由正常脂肪细胞集积而成,占软组织良性肿瘤的80%左右,无明显特殊病因,常发于皮下,也可以发生在内脏等深部组织。成熟的脂肪细胞成群排列,大部分均有一纤维外膜包围。然而,有时候也会有边缘不规则的脂肪组织散在地浸润在肌肉组织中。一般脂肪瘤常见于头部、颈部、肩部以及背部的皮下脂肪层。可以是多发性的,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最常被发现于40――60岁。病灶通常长的很慢,摸起来是圆形,柔软,可移动的,而且不会痛。

发病率逐年增高

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脂肪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以及生活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脂肪瘤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从而孕育了脂肪瘤----发病率逐渐增高的特点。

诊断依据

1肿块常为单发、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 2肿块表面皮肤正常,触诊瘤体柔软,呈分叶状,境界清楚。 3术中发现肿瘤呈包膜完整,分叶状脂肪组织。

治疗原则

1较小(直径1cm内),多发脂肪瘤,一般不需处理。

2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一般不需用药。

刚出生2天左右的婴儿基本在医院都要打卡介苗疫苗,这是预防结核病的疫苗,采取皮内注射,接种到左上臂三角肌中部。

接种之后在4周左右局部会出现小溃疡,应保护创口不受感染,然后溃疡好了后就会留下疤痕。

我家孩子也是这样的,现在大了也是有疤痕的,当时在医院注射接种卡介苗疫苗后并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二十天左右时间洗澡时才发现孩子左手臂有个红肿的硬疙瘩,于是每天我都观察到,孩子也没有其他不良症状,之后过了一周左右时间,红肿的疙瘩开始化脓破溃,我就用棉签把脓液擦掉,保护好创口不受感染,最后再过了一周后伤口就结痂,最后形成一个白色圆形疤痕。

接种卡介苗时出现一个白色6~8mm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清晰,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块,平均直径10mm左右,逐渐软化形成白色脓疱,可自行破溃,8~1~2周破溃处结痂自行脱落,留下一个小疤痕,这是卡介苗正常反应,不影响新生儿 健康 。

如接种处出现溃疡,可用消毒干棉签轻轻擦去脓液,当破溃处不易愈合经常有脓液渗出或左侧腋下发现肿块,可能发生疫苗异常反应,应立即通知其就诊处理。即使按照护理操作常规进行皮内注射,由于新生儿皮肤薄,接种技巧等原因,可能会造成接种处皮丘不明显或注射不慎易使针头进入皮下等情况,注射过深会导致局部强反应,过浅可能导致接种失败;为提高卡介苗接种效果,注射时右手从进针到最后一直持针不换手,减少来回换手,增加针头活动度而影响注射药量的准确性,接种后,要保持针眼部位清洁,每天洗澡时避免将洗澡水打湿注射部。不要用紫药水、碘酒等消毒溃疡处,否则容易造成脓液外流不畅而影响结痂形成。

如果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肿大,红肿直径超过1厘米、且经处理不见好转则应及时到所辖区、县结核病防治所就诊,不可擅自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出生时接种的疫苗为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说明,

乙肝疫苗的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一般医疗机构会选择在大腿肌肉注射接种。

卡介苗: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所以,胳膊上的硬块,应该就是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

那么我们来重点说一下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按性质可分为一般不良反应与异常反应。

卡介苗 一般不良反应 有发热、局部红肿、局部硬结; 异常反应 包括淋巴结炎、局部脓肿、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一般不良反应,可以理解为正常的反应, WHO关于卡介苗的立场文件 :“正确的 BCG 皮内接种几乎都会产生 轻微的局部反应(红斑、局部硬结、压痛),继而在注射部位出现小溃疡。 受接种者的年龄和免疫状况、接种者的技能、以及 BCG 的菌株和剂量都可影响不良反应的程度。 几个月后,局部反应可结痂形成微小瘢痕。 典型瘢痕的形成被视为既往 BCG 接种的标记,但并不意味着对TB具备保护能力”

《我国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使用说明书修订意见》关于不良反应的描述:

一般不良反应

局部红肿 :接种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若随后出现化脓,形成小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脓疱或浅表溃疡可涂1%龙胆紫,使其干燥后结痂;有继发感染者,可在创面撒布消炎药粉,不要自行排脓或揭痂。

局部硬结: 皮内卡介苗接种后2~3天内,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可隆起一凸痕,约30分钟后可消失,为非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要在接种后2~3周才出现,局部发生红肿、丘疹状浸润硬块,平均直径10mm左右,逐渐软化成白色脓疱可自行破溃,直径3~5mm,8~12周后大部分愈合;痂脱落后可在局部形成一稍凹陷的瘢痕。整个过程持续8~12周。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异常反应:

局部脓肿: 局部脓肿和溃疡直径超过10mm及长期不愈(>12周),应及时看医生诊治。

淋巴结炎: 接种侧腋下淋巴结(即在腋窝下能够摸到一个小肿块)可出现轻微肿大,一般不超过10 mm,1~2个月后消退,为卡介苗接种后正常反应。 如遇局部淋巴结肿大(>10 mm)、软化形成脓疱、破溃、化脓 ,临床表现为干酪性、脓肿型、窦道型等异常反应,为卡介苗淋巴结炎,应及时看医生。

另外还有少见的异常反应为:全身播散性卡介菌病,过敏性皮疹甚至休克等

所以,卡介苗接种后,出现小于10mm的小硬块是正常的疫苗反应,如果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您好!

通常小儿打预防针后,很容易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1皮肤接种处红肿、发痒、疼痛;

2打完预防针后,某些儿童可能会出现头晕、发热、呕吐等症状。

一般,以上不良症状会在打完预防针的48小时内自动退去。

婴儿刚出生打针满月了胳膊有一小块硬的属于正常现象,是疫苗没有完全吸收导致局部硬结,不必担心。

这种情况可以用毛巾热敷,密切留意体温的变化,期间避免给宝宝沾水,避免挤压。过些日子会好的。

具体方法如下:

热敷法:毛巾或纱布叠成方块,浸入60℃左右的热水中,取出拧干后覆盖在硬结部位,温度低就更换,一天2次,每次半小时,持续7~10天。也可用热水袋热敷)。

其次,食物清淡一点,不要去触摸硬块的地方,防止发生感染。

如孩子情况不见转好,建议立即就医确诊。

首先,这个问题比较模糊。如果是接种疫苗出现小硬块的话,那是由疫苗接种后,刺激肌肉所致。会出现硬币大小的疤痕。如果是婴儿注射了其他药物出现皮下硬块,那是由于注射次数多了导致的,应该不会留下疤痕,只要用热毛巾敷敷,或者用其它方法敷敷,硬块会消失的。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对婴儿的 健康 状况没有副作用,不必担心。

您好!按照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 免疫程序,正常足月出生的婴儿,无接种禁忌者,从出生到满月已经进行过 1次卡介苗 和 2次乙肝疫苗的接种。

卡介苗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8~12周后结痂。若化脓形成小溃疡,腋下淋巴结肿大,可局部处理 以防感染扩散,但不可切开引流。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很少有不良反应,个别人可有发热或局部轻痛,不必处理。

综上所述,接种后宝宝胳膊上的小块硬结应该是卡介苗接种后所致的卡疤,属正常现象,如无其它不适可不作特殊处理。如果出现化脓溃疡,建议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

消炎作用和降低肿胀。

1、消炎作用:消炎药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

2、降低肿胀:消炎药可以减轻软组织的肿胀,从而减少了肿块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进而减轻了疼痛感。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上述情况你左肩膀上软软的包块可能是脂肪瘤,脂肪瘤是不痛不痒没有感觉的包块。

指导意见:

你好,像你这个情况可以去医院做个包块处的彩超检查,若是脂肪瘤就可以手术切除,祝你好运!

问题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情况这可能是腱鞘囊肿的表现,可以出现皮肤局部的隆起,在增大包块可以压迫周围的皮肤出现疼痛,并出现局部的麻木的症状。同时触摸周围的包块可以与周围组织不黏连。并不以滑动的感觉。

意见建议:

首先避免局部的皮肤刺激,以免加重局部的感染症状。并密切观察包块的形状及大小。在伴有局部的症状加重时可以到医院正规治疗,可以选择则其手术治疗。

  那是脂肪瘤。没事的,很多很多人都有,我的脖子上就有几粒。不要常常去摸它,你实在不放心,就偶尔地自己检查检查它有没有一样的变化也行。下面给你转贴一些脂肪瘤的知识。

  脂肪瘤概述

  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皮下。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

  脂肪瘤(lipoma)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在小儿较纤维瘤多见,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

  脂肪瘤病因

  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

  脂肪瘤症状

  此类肿瘤好发于肩、背、臀部及大腿内侧,头部发病也常见。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肿瘤质软有弹性(注意与较大的囊肿区别),有的可有假性波动感。肿瘤不与表皮粘连,皮肤表面完全正常,基部较广泛。检查时以手紧压脂肪瘤基部,可见分叶形态。皮肤可出现"桔皮"状。肿瘤发展甚缓慢,大多对机体无严重不良影响,恶性变者甚少。

  此外另有一类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状脂肪瘤,常见于四肢、腰、腹部皮下。肿瘤大小及数目不定,较一般脂肪瘤略硬,压迫时疼痛,因而称为痛性脂肪瘤或多发性脂肪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99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