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肌肉注射怎么弄?

进行肌肉注射怎么弄?,第1张

在家庭护理中,吃药不算难事,打针就犯难了,若碰上病重体弱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麻烦事就更多。其实,肌肉注射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得心应手,自己进行。

应先准备好针筒(一般选用5毫升规格)和数只6-7号针头,在清水中清洗后用干净纱布包裹放在容器中,煮沸消毒20-30分钟,冷却后备用(目前市场上有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有条件者也可使用)。核对好药名,用已消毒的注射器抽好药水。让病人取卧位或坐位。注射部位常取一侧臀部外上1/4区(在骶骨尖处引一水平线,再以髂后上棘与脊柱距离之中点作一垂直线与水平线相交,将臀部分为4个区)。皮肤用碘酊、酒精先后消毒后,左手拇指与食指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垂直,迅速刺入肌层。然后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针头,右手回抽注射器内栓。若无回血即可将药液缓慢推入;若有回血,可将针头拔出少许再行试抽。推药完毕迅速拔出针头,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

肌肉注射应注意以下事项:必须准确选择注射部位,如有偏斜易伤及神经、血管,或刺伤骨膜引起剧痛。针头刺入深度不宜过深,应根据不同部位及病人胖瘦而定,但针头不能全部刺入,宜将其根部留出一小部分,以防针头从根部折断。注射时应嘱病人静止不动,肌肉放松,而且推药也要迅速,以防小儿因疼痛挣扎乱动而折断针头。如遇注射部位有硬结或压痛,可给予热敷。注射后不要立即用手按揉。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针药不宜在家中注射。

注射完毕,洗净针筒、针头,用干净的纱布包裹,并放入容器内(干净的瓷锅或钢精锅)煮沸消毒15-20分钟,可于下次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则用后应丢弃,不能再用),如消毒已超过一天,第二天用时应该重新消毒。

肌肉注射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1、携用物至床旁,进行三查七对,向病员作好解释,解除顾虑,以取得合作。

2、准备好注射器,抽吸药液(同皮内注射法)。从安瓿内吸药液法: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划一痕,用05%碘酊棉签消毒颈部,折断安瓿,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的液面下,左手食、中指增值住安瓿,拇、无名和小指握住针筒,右手拇、食和中指持活塞,吸净药液。

3、消毒皮肤:同皮内注射法。从棉签缸或棉签纸袋内取出棉签两根,夹于左手小指,再从小指里取出一根蘸碘酊消毒皮肤(直径大于5厘米)后,夹于左手无名指。

4、左手拇、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进针约为25-3cm,消瘦者和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以左手小指中的干棉签按压针眼处的同时快速拔针。

6、观察反应。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查七对是临床和护理上的一个名词,就是要提醒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核对。50年代,由我国护理前辈黎秀芳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它是我国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

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三查内容:

1查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

2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

3查药品的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

七对指的是: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

"三查七对"主要是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及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

一注意:并注意用药前的过敏史、配伍禁忌和用药后的反应。

正确三角肌注射方法如下:

1、首先严格遵守以下注射原则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感染;选择合适注射器、针头以及正确的注射部位;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

2、特殊情况下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1)小儿肌肉注射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2)恶液质病人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4)浮肿病人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5)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肯定没问题,也许是护士推得快了些,很正常。

肌肉下面当然是骨头,真碰到了就不是“有点感觉了”

神经分布在肌肉中,不可能碰到,理由同上

不会影响药力,安心

祝早日恢复~

楼主多虑了,1那护士肯定没扎好

2楼主肯定没事,药效正常起效,肌注只要扎进去就行了,不过是有点疼,效果一样的

注射性肌挛缩症:是肌肉注射引起的局灶性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的发生与局部反复接受肌肉注射有密切关系。肌注既存在针刺创伤引起局部渗血、水肿;也存在药物的局部刺激和吸收不良的情况,这种创伤性、化学性刺激导致局部肌膜、肌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变化,进而导致骨膜增厚、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造成局部功能障碍。

由于肌注部位的不同,因而可发生虎口处的手内在肌挛缩症、三角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臀肌挛缩症最多见,几乎发生于儿童期患者身上,近年国内资料报道,发症有增多的趋势,其中独生子女患病率又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值得注意。本症国内以往认识不足,近年逐渐引起重视。但广大基层在诊治上延误的现象仍不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病一般于多次局部注射后2~3年,才逐渐出现症状,可见预防的关键在于应尽量减少及避免滥用肌肉注射,掌握好注射的深度,避免将药液注在肌膜上。对于确需反复多次肌注治疗者,应选用局部刺激性轻的药物,对局部作必要的热敷、按摩、TDP照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药液的局部离子导入法处理等,可预防及减轻本病的发生或发展。

应避免对小儿采用合谷穴、曲池穴、三角肌等处的反复注射,注射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等,都是预防其他部位肌挛缩症发生的方法。

肌挛缩症一旦发生,轻症患者对生活及活动影响不大,经非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可望恢复正常或好转。对于症状明显、功能障碍严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对局部挛缩组织作切断及部分切除术,能有效地松解粘连,治愈绝大部分患者。

2、局部硬结:本病发生于各年龄组,尤多见于长期反复进行肌肉注射的患者。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吸收困难的药液,注药深度不够,未能深达肌肉组织,而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这些因素均造成对局部的刺激而产生硬结。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应避免滥用肌注,避免或少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掌握好肌注深度,避免反复在同一注射点上注射给药。

一旦硬结发生,可采用下述措施进行处理

1、新鲜马玲茨箔片贴敷法:取新鲜马玲茨洗净,切箔片贴敷于硬结表面,干时即更换新的箔片,每日4~6次;

2、枝子红花酒局部离子导入治疗,每日1~2次;

3、热醋患部湿敷,每次30分钟;

4、TDP局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5、硬结周围注射2%普鲁卡因2ml加地塞米松2~5mg,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周围神经损伤

肌注时选位不正确,或因局部神经走

通常选用肌肉较厚,远离大神经大血管的臀部,生活中常称为“在屁股上打针”,其实还可以打在上臂的三角肌。它与皮注的区别在于,所注射的药液刺激性较强,药量较大,使用更大的针头和针管(皮注用1毫升针管,肌注用2~5毫升的针管),进针更深且针管与皮肤表面垂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05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