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关键在腰不在腿,但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健身角度讲,双腿是全身的支撑,是练拳时稳定的基础。我告诉你打太极拳怎样能把腿抬高。
打太极拳怎样能把腿抬高
1、打太极拳想把腿抬高要坚持压腿
还是要坚持压腿,在压完腿之后还要踢腿,俗话讲,三分压七分踢,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每天至少踢30至50下(第一次的时候可以少踢一点,防止第二天太累了,循序渐进嘛)。在压腿的方法里,正压腿是基础,也是习练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初练者常存在以下问题:低头、弯腰,急于用头碰脚,胸部和腿之间出现一个大空儿,还有的站不稳,像要后倒似的,甚至出现腿部韧带受,所以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保持动作的规范性,宁可踢得刚过胸,也不把支撑腿的腿跟抬起或膝部弯曲,或是弯腰凸背用头去迎碰脚尖,这些均说明腿的柔韧性训练不到位,韧带还没有拉开。只要坚持压踢结合,常练不辍,定会达到脚碰前额的。练习腿功需要长久坚持,每日一进,只有这样才能练好腿功。要慢慢的练习控制你的腿,先是一点点的,从10度控制,然后15度,一点点往上,90度的时候是最辛苦的时候,坚持一下。
2、打太极拳想把腿抬高要遵守三节律
腿的三节为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运行时先要把脚提起来,脚的高度大约距地面一拳,向前运行稍低,向后稍高。站稳后,缓缓用胯催膝、膝催脚,或者说以脚领膝、膝领胯,层层推进,节节贯穿,在摸索中脚的一点(脚跟内侧)先轻轻着地进行试探,这时重心仍在支撑腿,提起的脚可放可收,有把握后再由脚跟到前脚掌或由前脚掌到脚跟逐步落实,重心也就随之移动。这个过程就是常说的“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落步如落尘”。在移步时可按“三先”去做,即先站稳再提脚,先提脚再移步,先移重心后提腿;或者反过来叫做“三不”:不站稳不提脚,不提脚不移步,不移重心不提腿。移步时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沉着稳定。这里所说的先后只是短暂的时间差,并不是截然分开。
3、打太极拳想把腿抬高要坚持扳腿
前俯扳脚:左(右)腿屈膝下蹲,右(左)腿前伸,脚尖上跷,脚跟着地,双手扳住右(左)脚前掌;双臂屈肘,上体前俯,尽量贴靠向右膝盖,然后还原。要求:挺胸、直背、塌腰、坐胯,上体尽量前探;初练时前俯幅度可以小些。独立抱腿:左(右)腿自然直膝站立,右(左)腿屈膝上提;左(右)手抱住小腿的下端,右(左)腿向上抽提,大腿紧贴胸部,然后立正还原,双腿轮换练习。要求:挺胸、直背,支撑腿挺膝伸直,上提腿应尽量提高。前控腿:右(左)手扶持肋木(或桌、靠背椅等),侧身站立,左(右)手叉腰,左(右)腿屈膝提起,大腿提平;左(右)膝前伸使小腿伸平,脚尖绷直或上跷。控制左(右)腿在平伸的状态,直立一段时间。
打太极拳的好处
1、打太极拳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太极拳运动,既活动四肢百骸,使肌肉、关节、筋骨都得到锻炼,又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提高人们的情绪,因而使各种生理机能活跃起来。在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同时,太极拳运动锻炼又可加强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心血管与呼吸功能,既起到了行气、活血、祛瘀的作用,又改善人的消化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所以,打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很全面的保健与医疗的体育方法。
2、打太极拳可以修身养性
太极拳讲究“敬”和“静”。拳理云:“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心,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拳理又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阴阳相合,刚柔相济,一动而无有不动,一静而百骸皆静,对人的耐力和承受力都是一个考验的过程。所以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又是一个修炼身心的过程,能使浮躁归于宁静。
打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打太极拳注意锻炼时间和场所
冬季清晨的空气清洁度相对差些,因此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日出之后,练拳前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牛奶之类的饮料,吃几片饼干或其他小点心,但千万不要吃饱。(对老年人来说上午10点钟左右较为适宜)。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练习时,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
2、打太极拳动作姿势要规范
骨骼健康可以使我们更年轻态,骨骼的兴衰也代表身体健康。专家研究发现, 太极拳 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太极拳养生对人类有突出贡献,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对骨骼有按摩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欢迎阅读!
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太极拳不仅是门 武术 ,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习太极拳可提高骨骼韧性,降低摔跌的风险。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那么气功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没有帮助呢
专家指出我国的气功养生与治病之术,是中华 文化 遗产的瑰宝。它不是迷信,只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给它冠以神秘的面纱,肆意歪曲它。
练太极拳能打通各个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人体有充分的血液滋润,气色就会提高,还会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
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使人体各部位的关节筋骨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各系统机能活跃。有的以静为主,主动地炼意、气、形,强调自我的身心锻炼,从而更好发挥其保健抗病的功效。
据说美国有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将在少年 儿童 时期的男女和进入老年时期的男女,组织长期打太极拳作为健身的体育锻炼,经数年后,其测得结果表明儿童不缺钙,身体素质高,不易患骨骼上的疾病。
无论男女老少练太极拳都能各取所需,太极拳是一项柔和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各处都起着积极影响。
老年人不易患股骨头坏死症, 摔跤 后骨的应力增强,不易骨折等。他们的结论是以打太极拳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养生治病目的,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同样有效。
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锻炼应动静结合,不能勉强,更不要做令股骨头负重的运动。
太极拳能增加骨骼密度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挺起脊梁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是病情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想做到,并不容易。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除了让人放松警惕之外,常常在不经意间给身心带来长期的伤痛和负担。
现在都是办公化工作,很多人在上班时坐着,下班就是躺着,长期这样容易引起痔疮等疾病,太极拳对以上这些都有改善。
久坐不动的都市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和发展的“帮凶”之一。为此,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在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强调运动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意义。
现代都市人上下班以车代步,上下楼以电梯代楼梯,最终可能因“习惯性缺乏运动”而导致日后患骨质疏松症。而适当运动是提升骨骼健康的重要手段,能改善机体的生物力学和全身情况,防止跌倒和创伤,降低骨折率。
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青少年进入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将更晚,症状更轻;常打太极拳的人与不打的人相比较,跌倒的发生率减少47%,髋骨骨折发生率降低25%。
研究发现,腿脚不好的人练习太极拳一段时间后,自己能走路,腿脚不好的毛病也有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参加太极拳活动多年的60岁-90岁的老人血浆睾酮水平大于对照组不常运动的老人,而与健康成年男性相类似。运动可调节睾酮,睾酮能促进代谢,使骨密度增加。
体育运动 对于增加骨质疏松妇女的骨形成是有效的。12名69岁-95岁老人参加实验,经每周3次为期3年的轻度至中等运动量的训练后,骨矿物质增加229%,不运动的对照组则减少328%。
运动还有益钙的利用,增加吸收,而卧床能使尿钙排泄量比正常排出量高3倍之多,因而极易发生骨质疏松;再因长期卧床影响骨血液循环,使骨营养缺乏,加速骨量丢失。长期不运动使骨附属组织缺钙,也同样加速骨丢失。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强烈建议,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当持之以恒地参加运动锻炼。
防止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1骨质疏松与人的年龄成正比
医学专家称,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进入中老年以后,人的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
2骨质疏松与练习太极拳频次成反比
著名的养生专家说:美国人做过研究,分两组老年人,一组在健身房锻炼,天天练肌肉;另外一组分文不花,打太极拳,对比结果发现,练拳的这组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不跌跤,跌跤骨折减少50%。
3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美国人非常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他们说,预防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因为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太极拳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
1练习太极拳,使人“心静”与“体松”
太极拳练习“先在心,后在身”的意识作用,注意“心静”和“体松”两种基本 方法 。“心静”就是在练拳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了一切思虑杂念的干扰,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
“体松”就是在练拳时,使其周身协调,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和五脏都处于自然舒展状态,有利于骨骼的发育和健康。
2练习太极拳,减少骨矿物质丢失率
据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练习6个月太极拳,能减低负荷肢体(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3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骨骼、肌肉和关节组织的健康
太极拳是“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因此长期练习有助于使关节运动灵活,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坚韧和伸缩力。练与不练,结果大不相同。
4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降低骨折概率
有些老人咳嗽一下就会骨折,举手提物品也会骨折,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
骨质疏松虽然能造成骨痛、肢体缩短等并发症,但目前骨质疏松所造成的最大的危害是骨折,并且已成为我国伤残的主要致残原因之一。
有关医学专家经调查研究后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可有效地防止骨折。专家将三个练习太极拳团体中的41人与年龄相当而不练习太极拳的86人,进行腰椎、股关节、膝关节及手腕等活动部位的骨质密度比较。
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膝盖骨比不练习太极拳者要强壮得多,其骨质密度要高14~40%,而且,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骨质状态也十分理想,基本是接近20岁左右的青年人。
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大量的研究证明,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效改变肢体僵硬、震颤、动作迟缓等状况,跌倒的危险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看了“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文章 的人还看了:
1 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2 练习太极拳对骨骼及关节的作用
3 论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4 强身健体习练太极
5 太极拳的三个层次
6 常练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7 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太极拳健身方法
太极拳具有非凡的健身功效是由于太极运动有以下五个特点。
(1)每个动作都是全身运动,所谓“一动无不动”。一般的广播体操,上肢运动光运动上肢,下肢运动光运动下肢,弯腰运动光运动腰。跑步看似全身运动,其实运动很单调,缺少扭旋动作。太极拳则不然,自始至终是全身运动,全身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都不断地进行着各式螺旋运动,因而使筋骨皮肉及内脏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腹式深呼吸则更加增强了内脏的锻炼和按摩。太极拳还要求提起精神、神志安详、排除思虑,集中于打拳,这又使大脑得到休息,神经指挥系统得到锻炼。有一本书,书名是《太极拳传真》,作者是一位已故太极名家的徒弟,他在书中说:“自从学了太极拳,自己的小提琴水平大有提高。”我认为这并非不可思议,因为太极拳不仅能健身强体,还能使人神经灵敏、动作协调。
(2)强而不猛的适量运动。运动生理学家告诉我们,超负荷运动有害健康。一座桥梁,瞬时超过负荷极限,就会产生裂缝,甚至断裂;人体也是这样。竞技运动的金牌得主,往往因拼搏过度成为病号。温和的运动,例如步行,虽然有益于健康,但效率低,耗时多,而且动作单调,锻炼不全面。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复杂多变,没有激烈运动,但始终不泄劲;看似缓慢柔和,其实是一种高效率的运动。在练拳“懂劲”之后,中等强度打拳,春寒料峭的早晨,穿件单衣打拳,不感寒冷;春秋季节,七八分钟就
浑身热乎,开始出汗,20分钟则浑身舒畅、汗流浃背。太极拳用的劲主要是内劲,即自我拉伸、自我压缩、自我弯曲、自我转动的劲。因为是自我用劲,因而运动强度可以自我掌握。拳架低、速度慢、呼吸深而长,意念集中,用劲认真,则运动量大;反之,则运动量小。练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因而老中青皆宜,是一种有利无弊的运动。
(3)纯粹的有氧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告诉我们,在有氧运动时,人体的动物淀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能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和中枢神经功能,因而有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功效。相反,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动物淀粉来不及充分进行氧化反应,只好在无氧情况下,酵化生成乳酸以提供能量;这种无氧运动造成酸性物质积累,加速人体衰老。多数运动既不是纯粹的有氧运动,也不是纯粹的无氧运动,而是混合运动。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少运动,则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都不足,新陈代谢不良,机能退化。太极拳既是全面而适量的运动,又自始至终是深呼吸运动,因而是纯粹的有氧运动。氧气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尽情享用。要使氧气不仅进入肺部、进入血液,还要能进入周身各部的组织,滋养全身,才是充分享用了大自然的恩赐。太极拳就有这样的功效。
(4)一面放松,一面用劲,也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是太极拳的又一特点(其他内家拳也有这种特点),这大概是中华武术特有的体育文化。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以上肢动作为例,在屈伸弧旋之间,把劲用在松肩坠肘上,用在屈肘撑臂上,用在坐腕伸指上。这种用劲方法,有点类似于伸懒腰,是一种自我拉伸的劲,不但和“手法松柔”不矛盾,而且非如此不能充分松柔。太极拳动作必须缓慢,缓慢了才能充分拉伸、充分放松,才能使自己感到舒畅,甚至是美妙的享受。如果动作不缓慢,就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了。下肢要负重,怎样放松实脚稳健负重,虚脚轻灵放松,两脚虚实变换,轮流放松。
为什么要放松放松了,经络才畅通。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气功家和内家拳锻炼者的实践经验。机理是什么这涉及对经络本质的认识。1997年12月3日,《科技日报》发表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李志超先生的文章《人体的经络在哪里》。
文章大意说:从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物理手段检测的结果,经络确实存在,但是在解剖镜下却怎么也找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文作者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之间、细胞之间存在着的缝隙,这些缝隙连成网络,有体液在其中流动,这就是经络之所在。该文作者又说:这只是一种推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我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假说,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放松能通经络。放松了,当然缝隙就大,经络就通。按照中医的说法,经络对健康至关重要,起着“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
(5)太极拳是以脊椎运动为核心的运动。脊椎不仅是人体的力学支柱,也是中枢神经之所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植物神经从脊椎两侧伸向人体各部分,指挥人体的生理活动。针灸穴位图上也沿脊椎分布着肺腧、胃腧、肝腧、肾腧等穴位。健身必先健中枢神经,因而必先健脊椎。太极拳讲究手法、步法、眼法和身法,其中以身法为主。身法讲究“身形腰顶”,即“五弓齐发”,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顶。
拳谱中有一首关于“身形腰顶”的歌,说:“……腰顶穷生研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腰为中枢、尾闾中正等太极要领,讲的也都是身法问题,可见身法的重要。身法问题,其实也就是脊椎运动问题。一代宗师杨澄甫的说法是“气贴于背……力由脊发”,直接点明脊椎是动作的核心。太极拳的举手投足,都要先动腰,由脊椎发力,带动肩膀,肩膀再带动臂和手;由脊椎发力,虚实变换,把重心移到实脚之后,再将虚脚轻轻提起;不是简单地做手和脚的动作。这是太极动作和一般体操动作的根本不同之处。打太极拳时,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着脊椎的自我拉伸、压缩、左右转动、上下搓动、向前后做弓腰的活动。更准确地说是不断进行着把这些活动综合在一起的螺旋活动。太极拳不前俯后仰,不左弯右曲,脊椎运动是微动或内动,动作细腻,外表上看是姿势中正,其实内劲就在姿势中正之中。
做一个“揽雀尾”,腰劲要变换7-9次;做一个“十字手”,腰劲要变换5次。全套85式太极拳,腰劲变换达好几百次,因此能使脊椎得到充分锻炼。我曾多次故意在晨练时以跑步代替打拳,并比较自我体验,总觉得跑步完后脊椎仍没有活动开,不如打拳来得舒畅。
由以上五点健身原理可见,太极拳的健身功效,非一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健身器械运动等可以比拟。我并不贬低现代体育运动,而是认为必须经常而适量地进行多种不同的运动,才能起到良好的健身作用。就单项运动来说,或许只有游泳能和太极拳的健身效果相比拟,但游泳不如太极拳简便易行,不像太极拳那样可以随时随地每天坚持。
太极拳的难点是不易在短期内“懂劲”,只能“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因而初学时,健身效果不很明显,但是只要坚持学,就有一定效果,因而“开拳有益”。太极拳是终身之拳,只要持之以恒,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健身效果就会逐渐提高,而且越来越好。只要符合上述五点健身原理的要求,即使动作姿势不很标准,也照样能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只要你每天打完拳后能感到身心舒畅,日积月累,你的健康水平必将大大提高。
初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初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太极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运动,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之间,以下了解初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初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1动作要领一:预备
人像一部机器,工作前必须发动预热。练太极拳亦是如此。
1、排浊。练拳前鼻涕、痰、大小便等应排净,手机、钥匙、手表、眼镜等要去除,轻装上阵、专心致志,准备练拳。
2、压腿。找半人高的台阶等压腿,尽量压到两手、两肘触及脚尖。左右腿压完后,要屈腿揉按左右膝盖和脚踝。
3、轮臂。成弓步站立,一手按前腿,一臂循环轮甩,左右轮换,拍打肩周和命门。
4、涮腰。双臂上举,随腰左右俯仰翻转。
5、拍打。双手搓热后,干洗脸、干梳头、揉捏耳朵,拍打全身,从面部到胸肋腹背腰腿前后、手背、胳膊依次酌轻重拍打,由掌到拳,由轻渐重,打到全身温暖方止。
6、踢腿、仆步等,用时大约10~15分钟。
7、转膝。弯腰两手扶膝,左右各转25次。
身体调整好了,可避免腰腿膝等不适感觉,也为演练太极拳做好了充分准备。太极拳的预备,就是“守之以静,以静待动”。
动作要领二:起势
做过预备动作后,浑身暖烘烘,关节部位都得到了活动,身形得到了调整,就可以起势了。
站好后,身形就要进入气功态。意想人站在地球(太极球)之上,茫茫宇宙浩瀚无际,天地人合而为一。此时应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五指松胀,手接天线。若两手无气感(无麻、热、胀等感觉),可前后轻轻甩臂,配合呼气吸气;或两手从前方搂气,灌注肚脐;或两臂从头顶采气,灌注百会(头顶),顺玉枕、大椎、命门、委中到涌泉(脚底),再由涌泉向上导引至下丹田、中丹田、人中到百会,依次循环转周天,使身体充分进入气功状态。
此时两臂感到粗胀,汗毛触觉灵敏,可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如此调意、调身、调息,一切俱备,就可以作起势动作了。
两脚开步稍宽于肩,两手向上抬起,意想提着地球向上牵引,十指间有无数条弹性黏丝,配以深长细缓的吸气双手缓慢向上平举,两臂距离略宽于肩,双手提抬至与肩同高时再坐腕下按,缓慢呼气。两手两臂似有无数条弹性黏丝顶着,下压过程感到异常舒适惬意。弹性细丝向上顶,两手往下按。
脚心涌泉暖洋洋, 身体缥缈宇宙间。
舌抵上腭丝丝甜, 腹式呼吸意深长。
道法自然麻热胀, 延年益寿太极拳。
美好的无极享受中也蕴涵太极拳的捋挤按、轻灵圆活、虚实松静、刚柔相济、彼微动我先动的真谛。
预备起势功夫到家了,下面的套路动作自然也就行云流水、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
太极拳入门步法要领:
一、太极拳入门步法起落要轻灵
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
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
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 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二、太极拳入门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
即东、西、 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在四个斜方位中,还有两种情况:一 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成夹角约30°者;二是夹角小于30°者,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 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三、太极拳入门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 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四、太极拳入门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 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
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 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五、太极拳入门步幅大小要恰当
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
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六、太极拳入门两脚要虚实分明
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 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 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
具体做法
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 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七、太极拳入门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手上有圆,脚下有圆,进是圆,退是圆。各式各样的弧和 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
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以弓步为例,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都应先把 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
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角撤步。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 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八、太极拳入门脚步要稳固
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拳谚曰“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上 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
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能 变;(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将另一脚提起;(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全脚踏实。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九、太极拳入门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进行
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 下相随,全身协调。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脱节。
拳谚说得好:“步动身随手方到,打人动步方得妙”。“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 到,金刚也跌倒”。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初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2练习太极拳的好处生理效益
1、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2、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
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
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3、提高心肺功能
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4、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
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精神效益
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打太极拳的好处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排除压力以及舒缓情绪,是现代人理想的运动之一。
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
认识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
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透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
练习太极拳的最佳时间
练太极拳最好在每日黎明或傍晚。
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而且可以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使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活跃起来,给一天的工作做好精神上的、身体上的准备。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解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的疲劳。不过,在早晚练拳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缺少阳光,不能获得在阳光下运动的好处。
如果在上述时间不可能进行锻炼,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拟定锻炼计划。在工间休息时间也可练太极拳,这对脑力活动者来说,不但活动了身体,也易化解脑力疲劳,益于工作。同样,体力劳动者在工间活动身体,也有助于疲劳的消失,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三班倒的工人将时间安排好坚持练拳,同样可以收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上早班时,练拳可在清晨,运动量可大些;也可在下午或晚上,但不宜太晚,以免大脑皮层过于兴奋,影响睡觉。
上中班时最好在上午8点半以后,以中等运动量为宜。
上夜班时刻在下午4点左右练习,运动量可小些。
总之,练拳时间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果没有完整的时间,甚至可以化整为零,分几次练习,同样有效。
学练太极拳的技巧招熟:多练习 打基础
所谓招熟,就是盘架子,打基础。这一段是练知己功夫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要风雨无阻、朝夕不停、反反复复地按照传统的规范要求,把太极拳套路练熟、练好。把每个动作都练的中正、松稳、圆合。
懂劲:听劲、顺劲、化劲、合劲、问劲、发劲
所谓懂劲,就是练习推手和技击,锻炼听劲、顺劲、化劲、合劲、问劲、发劲;用太极拳的原理来研究实战技击方法,这一段主要是锻炼知彼的功夫。通过双人或多人的推手、技击实战练习,从而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皮肤的局部反射能力、全身的整合能力和舍己从人的亲和能力。要练的泰山崩于前,猛虎扑于后而不惊、不慌,遇到强敌进犯而能松静、自如、灵活、畅达。
神明:空无、神妙、如云、似水
所谓神明,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它要求做到空无、神妙、如云、似水。
但是我认为练太极拳也有快捷方式。可以把练和用紧密结合,现在教太极拳的老师,多半只教练,不讲每式的用法。在讲用法时只讲推手,不讲击打,好像太极拳的技击就是推手。其实太极拳的技击和其它拳术的技击一样,富含点、打、拿、发、摔等各种技击方法,其中的“发”是各种击打技术中最高难的一种。但是如果只练推手,那就会走偏,就会使太极拳的技击功能退化。
把中国传统太极拳这一具有高层次技击技艺的武术拳种,推向只有健身、观赏价值的体育行列,这是一种犯罪。如果改变一下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太极拳、八卦掌及其它传统武术也会大大缩短见效的进程。再就是打破保守思想和提倡实事求是。
有的老师多年总让弟子站桩、盘架子,不肯说实用方面的东西,对弟子总是不放心,总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这样做对武术事业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再就是有的老师不够实事求是,总以还不到说手的时候为借口,实际上是在掩盖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不负责任的。
初练太极拳的基本动作3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极拳时出现了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因此,练太极拳时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或按运动处方练习,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
运动量不宜过大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 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 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先说“移跨”: 有几个现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轿子中心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小,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点远一些的时候,轿子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大。 结合太极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强壮,也最为有力,从感觉上说,大腿的支撑身体的位置在前后裤线内,就如同轿夫距中心点的位置近一样,造成裆部无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构成了支撑体,从人体的结构上看,骨头是支撑胯骨的边部的,也就是支撑在胯骨的外侧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撑在前后裤线的内侧,掩盖了骨头的支撑,造成无法沉裆,也就阻挡了开跨。 通过站桩,练拳等的练习,练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练得肌肉力很强壮,就会慢慢造成大腿后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块肌肉慢慢放松,先是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积加大了、也强壮了,这时,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积,这时就会造成前后裤线内的支撑点,慢慢的往大腿的骨头上转移,最终由骨头支撑住胯部,等于支撑的位置,由裤线的位置,转移到胯骨的外侧,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从而成为辅助的支撑。 由于支撑点转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撑点远离中间,从而使得裆部能够下沉了,这就是沉裆。 结果就是,腿骨上顶着胯骨,胯骨下压在腿骨上。 那么,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撑,转移到大腿骨的支撑胯部的形成,我在这里,说成是移跨。 开跨: 滑竿,是由两个轿夫抬着的,当一个轿夫不抬了,放下了,就会造成滑竿的倾斜,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压,滑竿就会在抬着的轿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动。 结合太极拳,当身体后座时,一条腿承重,一条腿虚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带着整个上身就会下压在跨体的中间,由于腿骨上顶在跨的边部,脊椎与腿骨,形成下压与上顶位置的错位,在上下不是一条线的位置上,一个下压、一个上顶,时间长了,造成胯骨的倾斜变形,跨与腿骨之间,慢慢就如同裂开一样,在胯骨与腿骨之间的,微微的能够左右的移动。这是胯骨的左右移动开跨。 那么裆部就会随着胯骨的倾斜变形而往下走。 再说前后移动,从人体的侧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后面,由于不断地松腰,身体练出沉来,那么腰以上的重量,就会往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接着下压、沉坠,就会造成身体在胯部的后面往下压,时间长了,胯骨,就会随着身体的下压而变形,慢慢的,就会造成胯骨与腿骨,在前后的位置上移动,这就是胯骨前后的移动的开跨。 再说裆,由于脊椎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压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么,就会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这就是铲裆。 总体上,胯骨前后、左右都能活动了,这就是开跨,在感觉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胀的感觉。 活跨圆跨: 胯骨,能够前后、左右活动了,还不算完,由于还有转换等动作,比如后座以后,再转换成转体等动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后的开,移动到极限后,再转换到左右的开,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个弧形,很有可能会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觉,也就是不润滑,这是因为,胯骨周围或附近,有许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变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会阻碍胯骨的转换,那么,还要不断地练,把这些阻碍转换的东西给磨掉,使得胯骨转换时,变得非常润滑,将来,还要练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画圈,这时,就是活跨圆跨了。 由于开跨后,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软软的肉体,那么裆部的下沉,就会带动小腹的下沉,也会带动肚子下沉,就会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这时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动作时,由于两跨之间的转换,肚子就会随着跨的转换而转动。 太极拳说,内动大于外动,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的的加大,当四肢动作定型后,以后就会保持不变了,但胯骨,由于不断地练,开的程度越来越大,从感觉上觉得大于四肢的动作幅度。 从感觉上说说开跨的过程 断裂: 当跨刚开时,没开时感觉跨与腿是长在一起的,开了后,感觉是一块冰,突然断裂开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觉能够在果冻一样的肉体里移动。(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本人也是左跨有这种感觉) 挖坑: 开跨后, 比如左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左侧,在往右,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右侧,在往左,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马步状态,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后侧,在往前,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这个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这个坑的深度而往下落。 当肚子落到这个坑里,做动作,肚子就会随着动作转。 练到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气练出来了,平时不太显,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这里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说明一下肚子的气功: 有一次单位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下楼,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闹着玩,一边下楼,一边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个台阶,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后左右都是人,也没地方躲,并且手还在同事身体的上方,也来不及用手去挡,主要是来得突然,余光看着同事的拳头就要打到肚子了,心里一急,嘴里不自觉的轻声啊了一声,在同事拳头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觉得肚子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间膨胀起来,同事的拳头打上肚子以后,自己感觉肚子就像一个膨胀的皮球,往外有弹劲,也不疼,后来同事见到我,就说我肚子硬。 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练出来气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在故意的找这种感觉,却又无法找到了。 铲劲: 加上腿以后,感觉地下这个坑,如同一口大锅,被两根柱子给支起来了,而脊椎和这口锅,就如同一把铁锹似的铲子,脊椎就是铲子的木耙,两跨到裆,形成铁锹前部的铲子,竖在这口锅的里面后延处,当后坐到位时,由于前腿的不承重,这口锅被后腿的一根柱子支撑着,就会造成这口锅往前的倾斜,等于是后边高、前面低,当往前弓步时,感觉这个铲子,从后边的高出,往前边的低处在锅里铲,这就是铲劲。 总体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胀的的感觉。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的老人家会在广场打太极拳,很多人都练习太极拳养生,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那么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呢?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1基本要领一、关于太极拳的松沉
太极拳中的“松沉”要求始终贯彻、体现在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中,但如何做到松沉,本人体会首先应该是意识上的松沉。也只有在意识上(精神)放松了,肢体才能够放松。
基本要领二、肢体放松不等于瘫软
有些人误认为放松就是软,其实不然。太极拳的松与喝醉酒的瘫软截然不同,瘫软之力的方向只有一个下垂的方向,全无了精神,而太极拳中的松沉除具有向下的垂直力外,头部还有与之自然形成的向上的张力,这就是太极拳经所讲的“虚领顶劲”。
大家可以尝试做这样一个验证,随便搬一件较重的东西时,头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个感觉一定是向上的力,此时你脚下的力是不是正好与之相反,形成一个垂直的竖形。我们锻炼的目标就是没有重负时也可以感觉到这种张力。
基本要领三、身体前后左右如伞状的二张力
在掌握了上述要点后,练习中试想你身体以胸腹部为中心的前后下方、左右下方也和上下的力一样,各有一个张力,自上而下看应该是一个带箭头的“”字,平视如同伞状。这就如同意识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的滑落。
力度的大小就好像一个水泡一样,水泡内是空气,表层则是你的身体肌肤,太极拳所要求的张力就是水泡的张力。这就是太极拳所说的“硼”劲和“松沉”。
太极拳的五大养生功效
1、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练习武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心平气和,精神内守,用意念引导动作,处处柔缓圆活,速度均匀而有规律。
这就需要在与人体各个肌群相应的运动神经中枢之间,以及运动神经中枢与植物神经中枢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这种有规律的调节过程,能改善各种器官的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得出,长期练习武式太极拳者,脑电波的清醒波占主导地位,大脑处于良好的觉醒状态,这种状态能增强人体的内脏功能及免疫能力。
因此,坚持武式太极拳锻炼,对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记忆力弱,以及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造成的其他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对循环系统的调节
常言道:“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这形象地说明了人体气血畅活对健康的重要性。
武式太极拳是一种螺旋式的弧形运动,这种运动过程对血管与淋巴管能起到良好的机械按摩作用,促使阻塞的或狭小的动脉两侧的小血管分支得以扩张,保持气血畅活。
同时,武式太极拳的练习又要求全身肌肉的放松,从而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张,最终减轻心脏负担,使高血压得以下降。
因此,经常练习武式太极拳可以明显提高心肌的机能,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和血黏度,从而对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武式太极拳运动中的开、合、虚、实动作,要求与呼吸相结合,即实为呼,虚为吸。练习武式太极拳时,要气向下沉,即“气沉丹田”。
这样可以保持胸宽和腹实的状态,使得胸部舒适、自然,腹部松沉,从而能有效地放松紧张的呼吸肌,改善肺通气量,增强肺脏的代偿功能,延缓肺腑呼吸系统的衰老。
因此,练习武式太极拳能有效地防治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4、对消化系统的调节
练习武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这样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活动幅度。
对胃肠等器官起着一定的按摩作用,进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等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最终提高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因此,长期练习武式太极拳,对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的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5、对运动系统的调节
练习武式太极拳时要求做到松静安舒,以意领气,用意念引发劲力。
这种劲力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呈螺旋式运动时产生的,它发源于腹部,并通过腰部运至四肢,最后到达手指和足尖。
这种螺旋式运动过程,能诱发机体内部的自动按摩,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因此,长期练习武式太极拳,不但能保持骨骼、肌肉应有的弹性和韧性,使各关节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得以改善,而且还对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病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2(1)虚灵顶劲
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2)含胸塌腰
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3)松腰养气
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4)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5)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6)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7)上下相随
陈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8)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9)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10)动中求静
陈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
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3一、动作连贯,柔和缠绕,劲力完整
太极拳要求手、脚、头、眼神配合一气,保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续圆活,轻松自然地做好每一个动作。
在每一个动作的转换过程中不能有停顿和断续的感觉。似停而非停,在似停的一瞬间,动作表现得极缓,但仍要保持所有的动作能缠绕不断地进行。
太极拳的动作讲究节节贯穿,这需要我们熟练每一个基本动作。
整个一套太极拳的劲力配合也较讲究,自始至终尽力均匀。动作的速度须保持大致相等,不能妄动拙力,要快均快,慢均慢。尤其是初学者开始速度要慢,反复练熟后,再逐渐加快。
二、呼吸配合,意念集中,以意导动
太极拳在准备开始时,首先要调整呼吸,初练时用自然呼吸,循序渐进后用腹式呼吸。练习中呼吸应配合动作。
一般呼气时间稍短,此时动作均在推、展等末段部分;吸气时间稍长,此时动作处于收、提等动作的开始阶段。
所以说,呼吸的作用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当呼吸与动作相统一了,自然可以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
三、保持体位,以身带臂,自如舒展
起势后,架式的高低根据练习者的身体条件和掌握程度决定。初学者可略高点,熟练后可把身体逐渐放低,越低运动量越大。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腰用力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力的速度。腰部须竖直,才能坚强有力。
四、动作协调,刚柔相济,柔中寓刚
一般来说,动作的终点,定势为“实”,动作的转变过程为“虚”。实的动作和做动作的部位,用力要求沉着、充实,各动作体现出松沉、稳定、有力;虚的动作和做动作的部位,要求轻灵、含蓄。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
要练好太极拳,正确的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对初学者,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先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下面我就为大家分享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头部
头
头要端正,平直,不低头,千万不能左右倾斜,转动时要自然真理,防止摇头晃脑。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故意做一些怪样。头应当随着主要的手或足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眼光应有定向而又不呆视,眼神应兼顾上下左右。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要始终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应做到呼吸与动作配合,以呼吸绵绵、顺其自然为合适。下颚要向内收敛,不向前仰起,不能内收过多。耳朵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心平气静,听觉自然灵敏。
顶
虚领顶劲在太极拳中特别强调。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像头顶上顶着一碗满水那样不能摇摆。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上下垂直的姿势。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
项
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方能自然、灵活。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顶劲领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练习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二、上肢部
肩
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关节,因为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练习时不论以身领手或以手领身,都是顺势转圈的。
松开关节是在意识弓导下,经过比较长期的锻炼才能逐渐做到的,动作熟练后,肩关节自然会逐渐松开而下沉沉肩垂肘列为太极拳重要法则之一。
初练时应从全身放松上着想,对肩关节也从放松上着想,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变换就要从沉着上着想,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就将极为轻灵圆活,也就极为柔软沉重。
肘
练习时,肘关节始终要微屈具有下垂劲,若肘尖面上抬起,那是上抬劲,与要求相反。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凸出,是舍近就远的做法,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
同时,因为两肋暴露太大,在技击性上也是不利的,肘是自然保护肋部的,肘与肋的关系,太极拳术语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
腕
腕关节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很大,对腕部,最应注意的是“坐腕”。在手臂伸缩、升降、缠转过程中,腕部既不要强硬,也不要软弱,而是柔活有韧性地运转。
但是,腕部在运转中逢下塌或前推的动作时,仍要坐腕。到定式时,腕部应该随着身法而沉着下塌,并有定向。
手手最为灵巧,手法的变化最多,太极拳的手型有分掌、拳、勾三种,套路内以掌为主。太极拳掌法的特点为手指松舒。掌按出时,不可太过于膝,太过于膝易失重心,手臂应处处屈而不立,保持蓄势。
太极拳的握拳形式,同其他拳种的一般握拳形式是一致的,但它是从松柔人手的,所以握拳也不宜太紧。
但是不论松握或紧握,都应该有团聚其气势的意念,使有分之不能开、击之不能散的作用。太极拳的击拳前伸时,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劲,以劲能贯注于拳为标准。
勾
勾手是五指撮在一起,手指下垂的一种式子,正常是由掌变勾。太极拳中的勾手经常为乘势转圈中做勾手,五指尖撮拢下垂的形式,勾手是练习腕肋和指力的方法之一。
你知道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有什么要求吗
三、躯干部
胸
太极拳采用的是腹式深呼吸,因此胸部应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深度,借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现象。
含胸是胸部要有宽舒的感觉,它有利于做好腹式深呼吸运动。练习到一定程度时,以身领手,以手领身,顺势转圈,这时胸肌不但起着伸缩的作用,还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动的作用,这样对健身和技击都有很大的作用。
胸的虚实管两手,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动作时左右胸肌交替地变换虚实,弧形旋转,就能够正确有效地发挥“上于两膊相系”的攻防作用和虚实变换。动作越练得细微精确,增强体质的效果就越好。下肢虚腿要与含胸“相吸相系",使上下对称。
背脊
“含胸”和“拔背”是联在一起的。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颈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
这样,背部肌肉就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由于背脊同肩臂相连,太极拳所论的“力由脊发”,实际上是肩和背的肌肉一齐配合用力,而不是一部分肌肉孤立地用力。含胸拔背的姿势要自然,胸背部肌肉的松沉不能故意用力做作。
腹
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和含胸拔背的细致练法,对预防和治疗内脏器官、机能的各种慢性疾病极有成效。气沉丹田是通过腹式深呼吸来实现的,腹式深呼吸有助于润滑内肠和增强腹壁肌的韧性和弹性,使横膈运动。
腹部时松时紧运动着,练习时间长,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富于韧性和弹性,可以增强抵抗力。初学时注意放松腹部肌肉,到动作熟练些,再做腹式呼吸,使小腹充实。
腰
腰是上下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要松而沉,又是为了使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而又转动灵活。
为了防止把腰误练成为内凹或外凸的形状,又要求腰部能直。直腰还能够使得腹肌松弛,从而在练拳时对呼吸深长有利。
太极拳注重身法,因此总的虚实在腰部,次在胸,腰部在动作时左右腰隙交替抽换来分虚实。
腰隙管两腿,腰隙实的一面,下边的`腿也实:腰隙虚的一面,下边的腿也虚。但仍需贯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原则,使实不沾煞而偏沉,虚非无意而偏浮
臀
臀部的生理构造是微向外凸,但在练习时如果过于外凸,必有弯腰、低头之病,故太极拳家提出“敛臀”的要求。练拳者应注意不要蹶起屁股,应注意向里收进。
“敛臀”的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和裆部会阴虚虚上提的配合,能使腹部充实加强横膈呼吸运动的作用,能使腹肌、大小肠、泌尿系统和肾脏获得更好的、有规律的锻炼,也有助于提高腹肌的韧性和弹性。
其次,“敛臀”后臀部易于保持中正,不像凸臀那样容易扭臀而常常使“尾闾中正”受到影响。敛臀也必须在做到其他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特别要在做到正确松胯和屈膝的情况下,才能做好。
四、下肢部
裆
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呼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上下一条线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虚,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
胯
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之下松胯。
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隙缝扩大,运动度从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部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起到了开胯的作用。
膝
腿部支撑全身活动的重量,而以膝关节的负担最大因此膝关节必须有力而又灵活。太极拳经常屈膝做缓慢均匀的动作,动步时,始终轮流以一足支持重心,胯根撑开旋动时,膝关节随着另一足提起,缓缓地迈出去而旋动着。
因此,膝关节的负担要比练快速动作的拳种要大得多。胯关节和膝关节的旋动频繁,也加强了动作的灵活性。
腿与臂是上下配合一致划弧线圈的,不是直线弓出和直线后坐的,这是做到由脚而腿而腰脊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一体的关键,也是胯关节和膝关节灵活而富有弹性才能做到的。
足
足为步型、步法的根基,足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根基不稳,稍有偏差,步型、步法必乱。迈步时,先须坐稳于一腿,屈膝松胯,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
骨和关节
人体206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续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能够达到节节贯串。
同时还要注意骨节要对准,不准则是无力的体现,即要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脊柱关节锻炼得更为灵活而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担重量,从而增强力量和耐力。
太极拳对关节的训练是时松时紧的。此外,要在全身放松的要求下来逐步松开各个关节。太极拳练习时是一动无有不动,应在腰脊的运动下,带动四肢进行螺旋形地上下、左右缠绕伸缩动作,从节节贯串起到引长身肢的作用。
在定式时,还特别要注意脊柱骨节对准,使负荷能力加强,全身骨节既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使内含腾挪之意。在整个套路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的运转中,关节在肌肉和韧带的牵动下,得到时松时紧和有规律。
太极拳对身体部位的位置要求,是历代太极拳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集中群众们的智慧,从而提出对外形和内动上一系列的要求。相信大家在了解了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之后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的正确有一定的帮助。
简述太极拳的姿势要求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