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石柱美食
石柱的水盾制作方法很多。最常见的做法是先放锅里煮,然后拿出来凉水,再加点自己喜欢吃的调料。它冷着吃很好。如果可以如果你自己做不了,你可以去石柱的商业食街买一些别人做的凉拌莼菜。味道会更好。
2重庆石柱的美食
重庆土特产黄连简介:石柱县黄连之乡最有名。
天麻:石柱盛产天麻。
杜仲。南川杜仲。是最有名的。
党参:巫山特产,又名寺庙人参。
四川老灯影牛肉:由重庆老四川餐厅烹制。
乐派小腊肉: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的传统川味产品。
龟楼牌腊猪头:产于涪陵。
景峰肉是重庆涪陵的传统民间食品。
金角牌老四川五香牛肉干:创建于1937年。
白衣盐水鸭:因产于巴县易白石镇而得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双牌熊鸭子:重庆江北食品公司熊鸭子厂生产。成立于1909年
永川皮蛋:创作于清朝光年间。
江津米花糖:是传统名品,已有近百年历史。玫瑰牌和莲花牌的产品都是名牌。
美生牌奇异花生:是重庆眉佳食品厂改进工艺生产的奇异花生。
三江合川桃片:由合川桃片厂生产,已有140多年历史。
莲花牌冬瓜条:重庆宝鼎食品厂生产。
蝴蝶牌胡豆:北碚缙云食品厂生产。
花生粘:是重庆著名的休闲食品,历史悠久。
木洞晒枣:创建于100多年前的重庆市巴县木洞镇。
橘糖:是合川传统的地方名品。
奶油核桃糕:是重庆关胜园林的传统特色产品,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很有名。
花根:是铜梁县的传统名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原名兰根。
椒盐饼:又名烧饼,是四川糕点的名品,历史悠久。
醪糟麻花:本品外观呈粗绳状,色泽棕黄,外形美观,松脆的松香质地。
赖桃素,原名头素,是重庆的传统称呼,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
鱼皮花生:本品皮脆,酸甜咸度适中,香脆可口。
糖果:本品脆甜。它曾经是当地人在春节期间的常规甜食。
月炮糖:是重庆著名特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龙凤糕:龙凤糕是川味糕点中糖衣小吃的代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江北玉米粉丝:由重庆渝北康华粮油食品厂采用最新工艺精制而成。
白沙粉丝:重庆市江北区戴宇食品厂生产。
顶级品牌东健:由大足县裕盛通酒厂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
鲁宁牌火锅底料:是重庆鲁宁香食品厂的名牌产品。
山城金钩豆瓣酱:重庆啤酒厂生产。
涪陵榨菜:最早产于清朝光绪年间。
永川豆豉:由重庆永川酒厂生产,已有200多年历史。
长寿血豆腐:由瘦猪肉和豆腐制成,是长寿县的传统名吃。
丰都县的传统名吃。
秀山雪枣:秀山雪枣以脆甜著称。
夏橙:长寿湖的特产。
苍溪雪梨:苍溪雪梨果实呈椭圆形或葫芦状。
大红袍橙:著名的橙子,产于万州、江津、八县长江沿岸。
长寿沙田柚:产于长寿县。香甜味,味如蜜醇,汁化成渣。这种水果的形状像葫芦,顶部微微凸起,上面有不同的图案。
梁平柚:产于梁平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良的柚类品种。它以皮薄、肉嫩、香味浓郁、汁甜、营养丰富而闻名。
黄氏
江津柑橘:江津是重庆著名的柑橘产区,江津柑橘品种繁多,特别是金橘、夏橘、冰糖橘、梅红。其特点是风味浓郁,酸甜适中,肉质细嫩,香味宜人,营养丰富。
奉节脐橙:脐橙是一种著名的橙子,具有色美、渣脆嫩、酸甜可口、香味浓郁、无籽、易剥皮等优点。
城口磨盘柿:城口县种植柿子历史悠久。这里生产的柿子又大又圆,所以叫磨盘柿,因为它们的底部在磨盘下呈扇形,上部略凸而尖。
巴山银芽茶是重庆市巴县狮岭茶厂生产的高档茶叶。
景星绿茶:产于重庆万盛区景星台。
翠茵珍茶:是重庆著名的绿茶之一。
缙云毛峰:由西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研制,已有20年生产历史。
峨眉重庆沱茶:重庆茶厂出品,已有30多年历史。
四面山吴韵比亚茶:选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茶为原料。
西安农毛尖:这是一种特殊的茉莉花茶。
蜀绣:蜀绣是中国四大著名刺绣之一。其特点是针细短,均匀光亮,内实外松,堆密底疏。绣面取材于各种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的土家语希兰意思是被套,还有卡普意为花,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精髓,编织时以红、蓝、白等彩色棉线为经线,以各种颜色的丝、棉、毛为纬线。采用镂空工艺,手工编织。图案多象征、直线、连续、对称,呈现单一的演变和变化。极其古朴典雅,画面新颖,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
兆丰陶瓷:兆丰陶瓷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品种500多个,可分为酒店瓷、日用瓷、艺术瓷三大类。产品釉面光亮,瓷质晶莹细腻。像玉一样白,像镜子一样清楚,而且很容易洗。该产品的使用寿命是普通日用瓷的2至4倍。
金钟刀:大足县顺发金钟刀厂生产的刀具采用优质不锈钢、牛角、纯钢柄,精心锻造而成。弯刀、菜刀、水果刀、旅行刀等20多个品种。
三峡砚:俗称峡砚,主产于北碚,由产于嘉陵江毕丽峡段的紫云石雕而成。石砚质地细腻,色泽灰黑,造型美观,雕刻精美,具有溶墨快,墨不易挥发的特点。数百年来,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三峡砚、金银砚、颜葵)之一。
梦丽牌竹编:江津竹制品工艺厂生产。
杜凤杰扶桑大枣
奉节在唐代被称为夔州,杜甫曾在这里居住,种植枣树,并有诗把枣子扔在大厅前作为西边的邻居,故名。主要原料是颜色白、果肉厚的阳山鲜枣。加工程序为:将大枣浸泡煮沸,然后浸泡在空白冰糖中,煮沸,提纯,熬制糖浆,熬制蜂蜜,静置,干燥,灭菌。它的颜色像琥珀,它的纹理像金线,它外面酥脆,里面湿润,它甜爽口,化渣离核。
3重庆石柱美食大全
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主要特产如下:1。黄水镇的莼菜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黄连黄水已有640年历史,常年种植黄连15000亩,每年种植黄连3200亩。黄连产量和质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8%,占世界总产量的40%。它是中国最大的黄连GAP基地
010-10,在重庆朝天门汽车站坐长途汽车到石柱。票价72元,行程5小时。到达石柱县汽车站后,乘车到黄水镇,票价15元,黄水下车后,很多老中巴车可以直达森林公园门口,车票1元。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柱县东北部黄水镇,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1934米。川治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公园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7公里,面积504万公顷,旅游区6000公顷。她以自然森林景观为主体,依托高山湖泊和独特的高原地理气候。一个集赏花赏叶、避暑度假、滑冰滑雪、观光旅游、民族风情、科普考察、动植物观赏、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森林度假区,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唯一的土家族民族旅游景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迷人。春欲滴,夏如梦,秋欲醉,冬如玉,百兽穿梭,万鸟齐鸣。真的可以用北游石宝寨,南爬天梯街。如果你想捕捉上帝的仙境,请来湟水。公园门票20元/人。园内有石柱宾馆和人民宾馆两家二星级旅游饭店。在定点医院设立医疗机构或实施救助机制。在黄镇住宿,当地酒店的标间从50元/天到100元/天。
4重庆石柱特色菜餐馆
石柱山石柱湖鱼庄,
石柱山石竹砂锅鱼头馆,
山东石柱张水库,
石柱山石柱山庄,
竹山青山美食餐厅,
石竹山蜀都缪峰厨师爸爸,
石竹山石燕堂餐厅,
石柱山御膳老爹泉水蒸石锅鱼,
石柱山美食书院,
石柱山农家饭庄,
石柱张山东砂锅鱼头,
石柱山砂锅鱼头锅
5石柱特色美食餐馆
彭水水晶丝粉
彭丝椒粉是重庆彭水县的特产。在彭水,红薯被称为红薯干。所以用红薯粉做的粉就叫红薯粉。
彭水马铃薯
彭水土豆是重庆彭水县的特产。马铃薯是彭水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0多万亩。彭水马铃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彭墨玉
彭水县海拔800米到1500米的山沟纵横交错,农民前后都生长着一种作物————魔芋没有精心管理的房子。
彭雷公盖白菜
彭雷公盖白菜雷公盖秋丹蔬菜家庭农场种的白菜很有名。鹏磊贡盖白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彭水黑山羊
彭水黑山羊是重庆彭水县鹿角镇的特产。彭水黑山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彭水黑山羊繁殖能力强,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彭水七月山蜂蜜
彭水七月山蜂蜜是重庆彭水县太原乡的特产。彭水七月山蜂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彭库桥
彭苦荞是重庆彭水县的特产。彭苦荞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彭水猕猴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猕猴桃协会的彭水猕猴桃猕猴桃一般为椭圆形,早期为绿褐色,成熟期为红褐色,覆以密密的绒毛,可食用。
彭水西瓜
彭水西瓜是重庆彭水县的特产。彭水县的西瓜供不应求,销往市内外各大市场。质量好的西瓜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彭水西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彭水辣椒
彭水辣椒是重庆彭水县的特产。彭水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紫苏油
紫苏油是重庆彭水县的特产。紫苏籽油中-亚麻酸的含量高达65%,被誉为当今同类油中的第一。
:010
巴布的原料是蕨根粉。顾名思义,是从蕨根中提取的淀粉。又名蕨锯菜、龙头菜、拳头菜和蹩脚菜,是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称为山菜之王,而日本人被称为雪果山珍。
学名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别名金针菜
英文名Daylily
分类百合科(Liliaceae),萱草属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 黄花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 黄花菜常与黑木耳等斋菜配搭同烹,也可与蛋、鸡、肉等做汤吃或炒食,营养丰富。
但鲜黄花菜中含有一种“秋水仙碱”的物质,它本身虽无毒,但经过肠胃道的吸收,在体内氧化为“二秋水仙碱”,则具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在食用鲜品时,每次不要多吃。由于鲜黄花菜的有毒成份在高温60度时可减弱或消失,因此食用时,应先将鲜黄花菜用开水焯过,再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以上,捞出用水洗净后再进行炒食,这样秋水仙碱就能破坏掉,食用鲜黄花菜就安全了。食用干品时,消费者最好在食用前用清水或温水进行多次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去掉残留的有害物,如二氧化硫等。
黄花菜-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
吴中书生谓之疗愁。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出《述异记》) 人们用来佐膳的黄花菜,学名为萱草。大约已栽种了两千多年,是我国特有的土产。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借以解愁忘忙,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
该妇人到底能忘忧多少,别人难以相知。但她参喜爱萱草,真可谓颇有见地。在百合科的同宗姐妹中,萱草并非名门望族,乃不过是位“小家闺秀”。观其外表,叶片细长,花为筒状,每朵6瓣,向外展张,花色桔红,一般每葶着生数朵,从夏到秋,开个不停,可惜晨开暮闭,匆匆谢去。据花卉鉴赏家认为,萱草翠叶萋萋,着花秀秀,焕发出一种外柔内刚、端庄雅达的风采,教人感到亲切和蔼,赏心悦目。难怪古人把它比喻为慈母的音容。苏东坡曾赋日:“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他所述的“芳心”,就是指母亲的爱心。白居易也有过诗云:“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为他晚年的知己刘禹锡屡遭贬谪的身世予以劝慰。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棵区区无名小花,本身并无含有任何解忧的元素,只不过在观赏之际,助人转移情感,稍散一时之闷,略忘片刻之忧而已。在50年代,据闻敬爱的董必武同志在公差外地时,寄给夫人何连芝四句道:“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以此劝慰她勿再为家事多忧。综观常吃人间烟火的凡人,能够完全无忧者恐怕为数不多。何况天下间还有不少仁人志士常为国家的命运而忧,为民间的疾苦而虑。可见该忧的还得要忧,该忘的就让它忘了吧!
萱草,一个名叫“紫萱”,又一个名叫“忘忧草”。吴地的书生们叫它“疗愁”。嵇康《养生论》说:“萱草忘忧”。
[编辑本段]优质黄花菜的特征:
(1)外观:色泽浅黄或金黄,质地新鲜无杂物, 条身紧长均匀粗壮。(2)手感:抓一把捏成团,手感柔软且有弹性,松手后每根黄花菜又能很快伸展开。(3)味道:有爽快的清香气 黄花菜俗称"金针菜",学名萱草,古名忘忧,属百合科,是一种多年的生草本植物的花蕾。黄花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
[编辑本段]劣质黄花菜的特征:
(1)外观:色泽深黄略带微红,条身长短不一, 粗细不均,混有杂物,甚至色泽带黑,霉烂变质。
(2)手感:硬且易断,弹性差,含水量大
(3)气味:有烟味,硫磺味或霉味。
[编辑本段]黄花菜整体介绍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连珠炮、下奶药(《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条参、绿葱根、镇心丹、金针菜(《云南中草药选》),野皮菜、真金花、鸡脚参、小提药、鸡药葛根、凤尾一枝蒿、萱草(《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摺叶萱草的根。
植物形态摺叶萱草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
根簇生,肉质,根端膨大成纺锤形。
叶基生,狭长带状,下端重叠,向上渐平展,长约40~60厘米,宽2~4厘米,全缘,中脉于叶下面凸出。
花茎自叶腋抽出,茎顶分枝开花,有花数朵,大,橙**,漏斗形,花被6裂。
蒴果,革质,椭圆形。
种子黑色光亮。
花期夏季。
生于山坡、草地或栽培。
黄花菜原产地介绍
黄花菜即金针菜,又名忘忧草、萱草花、健脑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花卉珍品蔬菜。在湖南省,衡阳市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力,从2000年开始,祁东的黄花菜种植面积飚升到16万亩,菜农达40万人,总产量超过全国的一半,祁东县还被国家命名为“黄花菜原产地”。由此,奠定了祁东作为全国黄花菜产业的总指挥部和大本营的地位。祁东县作为黄花菜原产地和全国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2006 共产出干黄花菜4.1万吨。
采集秋季采挖根,除去残茎,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甘,平。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平,味甘。
有小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微辛,平。
功用主治-黄花菜的功效
养血平肝,利尿消肿。
治头晕,耳鸣,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肠下血,水肿,淋病,咽痛,乳痈。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补虚下奶,平肝利尿,消肿止血。
②《云南中草药选》:镇静,利尿,消肿。
治头昏,心悸,小便不利,水肿,尿路感染,乳汁分泌不足,关节肿痛。
③《云南中草药》:养血补虚,清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炖肉。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腰痛,耳鸣,奶少:黄花菜根蒸肉饼或煮猪腰吃。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淋病,衄血,吐血:黄花菜根三至五钱,水煎服。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月经少,贫血,胎动不安,老年性头晕,耳鸣,营养不良性水肿:摺叶萱草根端膨大体一至二两,炖肉或鸡服。
④治大肠下血:摺叶董草根端膨大体十个,水煎服。
⑤治肺热咳嗽,腮腺炎,咽喉肿痛:摺叶萱草根端膨大体五钱,水煎服。
(③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⑥治乳痈肿痛,疮毒:黄花菜根捣敷。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小儿疳积黄花菜叶三钱,水煎服。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近代中外学者对黄花菜的药用价值更有进一步发现,如日本学者把黄花菜称“健脑菜”:我国《营养学报》曾评价黄花菜,具有显著地降低动物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人们知道,胆固醇的增高是导致中老年疾病和机体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抗衰老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蔬菜并不多,而黄花菜恰恰相反恰恰相反具备了这些特点。
常吃黄花菜还能滋润皮肤,增强皮肤的韧性和弹力,可使皮肤细嫩饱满、润滑柔软,皱褶减少、色斑消退、增添美容、黄花菜还有抗菌免疫功能,具有中轻度的消炎解毒功效,并在防止传染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黄花菜是近于湿热的食物,疡损伤、胃肠不和的人,以少吃为好,平素痰多,尤其是哮喘病者,不宜食用。
[编辑本段]黄花菜的常见病害:
黄花菜炭疽病
发病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花薹。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半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边缘色深褐,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较明晰,有的病斑外围出现黄晕。病斑扩展并连合为条斑,致叶片变灰褐至灰白色干枯。后期病部出现小黑点病征。
发病特征: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刺盘孢属,两菌均以菌丝体及分孢盘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病菌分孢盘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助风雨或小昆虫活动辗转传播侵染致病。温暖潮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过施氮肥、植株生势过旺易发病。低洼潮湿、排水不良或叶螨危害重的地块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喷施叶面肥。适时适度浇灌,注意清沟排渍,提高根系活力。
(3)及早喷药控病。发病前最迟于见病后,喷施70%托布津1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交替施用。
黄花菜褐斑病
褐斑病发病特征:
黄花菜褐斑病或称叶斑病,是黄花菜除炭疽病外多种叶部病害的统称。其症状共同点是:叶斑椭圆形至不定形,长径3~7毫米,宽径1~2毫米或更宽,黄褐色,边缘色深,斑外围常具有**晕圈。当叶片病斑密布并连合时,往往使叶片呈褐色焦枯,相当触目。后期斑面视病原的不同而表现霉状物或小黑粒或小黑点病征。
发病规律:
该病菌为真菌,是以菌丝体及子实体在病株上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孢器内生孢子作为初侵和再侵接种体,从孔口、表皮或伤口侵入致病。通常温暖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毁病残物,以减少菌源。
(2)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提高植株根系活力,增强抗病力。
(3)及早喷药,预防控病。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连续交替喷药防治。用叶叶青一包兑水150市斤或英纳一包兑水400市斤,连续喷雾2-3次,每隔7-10天一次。
黄花菜在西部及西南地区较常见,四川渠县地区最为著名,这里生产的黄花菜,品质很高,受到港商的极大欢迎,每年夏季收麦时节,亦是黄花盛开的时节,遍地黄花,引来蜂蝶无数,实为美景,在庆阳东部的各个区域,都有广泛的种植,黄花菜根含有大量的毒素,牛羊误食后起初会出现失明,然后腹胀如鼓,最终亡,所以黄花菜根要妥善处理,由于黄花菜的成熟时节正是农忙时节,加上受天气条件限制,基产量常会出现很大的浮动,因此,价格也经常产生很大的差异。
[编辑本段]烹饪相关
原料介绍
黄花菜是人们喜吃的一种传统蔬菜。因其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同木耳、草菇,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黄花菜为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花蕾干制品的统称,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多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南各地,以湖南、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甘肃、陕西所产较多。此外,吉林、广东与内蒙古草原亦有出产。黄花菜的食用部位是其花蕾。花蕾呈细长条状,呈**,有芳香气味,每年春、秋两季采收。
黄花菜的品质要求:以洁净、鲜嫩、不蔫、不干、芯尚未开放,无杂物者质优。
营养分析
黄花菜有较好的健脑,抗衰老功效,是因其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这种物质是机体中许多细胞,特别是大脑细胞的组成成分,对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时能清除动脉内的沉积物,对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脑动脉阻塞等症状有特殊疗效,故人们称之为“健脑菜”。
另据研究表明,黄花菜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保健蔬菜。黄花菜中还含有效成分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大便的排泄,因此可作为防治肠道癌瘤的食品。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孕妇、中老年人、过度劳累者尤其适合食用;
2患有皮肤瘙痒症者忌食。黄花菜含粗纤维较多,肠胃病患者慎食。
制作指导
祁花牌新鲜黄花菜1新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可造成胃肠道中毒症状,故不能生食,须加工晒干,吃之前先用开水焯一下,再用凉水浸泡2小时以上,食用时火力要大,彻底加热,每次食量不宜过多。
2金针菜适用于凉拌(应先焯熟)、炒、氽汤或做配料。
3不宜单独炒食,应配其他食料。
4另外应选用冷水发制的较好。
食疗作用
黄花菜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脾、肾经;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止血除烦,宽胸膈,养血平肝,利水通乳,利咽宽胸,清利湿热,发奶等功效;主治眩晕耳鸣、心悸烦闷、小便赤涩、水肿、痔疮便血等病症。其他相关黄花菜始见载于《诗经》。
《古今注》载“欲望人之忧,则赠以丹棘(萱草)”,故名忘忧草。
《风土记》载“[萱]花曰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故名宜男。古代时候以其嫩芽叶供食,因而宋朝以前吟咏萱草者,大都属意忘忧、宜男的含义。宋明以后,中国海员出航必携金针、木耳以代蔬菜;黄花菜还是出口商品,大量销往印度等国,印巴人民常用其养生。
《群芳谱》、《野菜笺》、《遵生八笺》等载有加工、食用方法,并谓萱花“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起义前,因家境贫寒,又身患疾病,全身浮肿,可谓贫困交加,饥寒交迫,以致常以乞食度日。曾遇一黄姓好心老妇煮些萱草送给他吃,一段时间后,陈胜的全身浮肿慢慢消退,疾病痊愈,身体也强壮起来。后来他与吴广组织农民起义,成为历史上首开先河的农民领袖。陈为感谢黄妇女之恩而,请她常住在家里,并把萱草称为忘忧草。当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下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建都称王时,士兵们在兵荒马乱中,把生机盎然的黄花菜践踏成不成样子,当地有个名叫金针的姑娘,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痛惜,于是就对其精心管理栽培,结果这些黄花菜而复活。棵棵长的亭亭玉立,开满迷人的鲜花。人们为纪念金针姑娘,便将黄花菜起名金针菜。清朝年间,宝庆(邵阳古称宝庆)、永州地方官员 (当时祁东县与祁阳县未分设,属永州府管辖)开始将黄花菜作为地方贡品向朝廷进贡。清朝朝庭要员、有铁嘴铜牙之称的风流才子纪晓岚最爱吃黄花菜,用餐时一见到餐桌的黄花菜便手舞足蹈,兴奋不能自已。赞美道:黄花菜可是个好菜,清爽香脆,其味无穷,常吃黄花菜的人聪明。
孙中山先生曾用“四物汤”作为自己健身的食疗食谱。“四物”即黄花菜、黑木耳、豆碗、豆芽、黄花菜位列其首。“四物汤”营养成分完备,是补血、养血、美容的良方,又是日常素食中价廉物美的珍肴。
每100克黄花菜所含营养素如下
热量(19900千卡)·
蛋白质(1940克)·
脂肪(140克)·
碳水化合物(3490克)·
膳食纤维(770克)·
维生素A(30700微克)·
胡萝卜素(184000微克)·
硫胺素(005毫克)·
核黄素(021毫克)·
尼克酸(310毫克)·
维生素C(1000毫克)·
维生素E(492毫克)·
钙(30100毫克)·
磷(21600毫克)·
钠(5920毫克)·
镁(8500毫克)·
铁(810毫克)·
锌(399毫克)·
硒(422微克)·
铜(037毫克)·
锰(121毫克)·
钾(61000毫克)
黄花菜种苗介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祁东忘忧黄花菜销售中心以祁东县农科所为主的科研人员,对黄花菜的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繁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培育了一大批黄花菜的新品种,按早熟、中熟、迟熟三种类型,早熟型有:四月花、五月花、清早花、早茶山条子花共4种;中熟型有:矮箭中期花、高箭中期花、猛子花、白花、茄子花、杈子花、长把花、黑咀花、茶条子花、炮竹花、才朝花、红筋花、冲里花、棒槌花、金钱花、青叶子花、粗箭花、高垄花、长咀子花共20种;迟熟型有:倒箭花、细叶子花、中秋花、大叶子花4种。经过科研人员的研究实践下,发现冲里花、猛子花和白花是产量最高,长出的黄花菜质量最好的所以现在湖南祁东一带现在主要种植的是这3个品种。
1猛子花 又叫大种花,是湖南省祁东县的栽培品种。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叶片直立,深绿色,长75~95厘米,宽13~17毫米。花蕾**,长105~13厘米,粗7~8毫米,每50~60朵晒干花50克,干制率18%。花莛高110厘米左右,每莛能采花蕾60个左右,耐旱力强,虫害少,分蘖快。
2冲里花 又叫大叶子花、黑嘴子花,是湖南省祁东县的主栽品种之一。生长势强,叶较柔软,多自叶身中部曲折下垂,花莛高约150厘米。6月中、下旬开始收获,9月上旬收完,采收期70天左右,抗病和抗旱力强,落蕾少。花蕾大,长达12厘米,花被厚,干制率高,每60个鲜花蕾能晒干花50克,55公斤鲜花蕾晒干花1公斤。花蕾色黄,但嘴尖略带紫红色,干制后呈黑褐色,俗称黑嘴子花,等级较低、分蘖慢,栽植后进入盛花期需要时间长,但栽一次连续收获的年数较多。产量高,一般每亩产干菜350~400公斤,高的可达475公斤。
3白花 湖南省祁东县的优良品种。中熟,全生育期196天,叶平直,淡绿色,长91~110厘米,宽19~20毫米,花莛高150厘米,每莛着花60~100朵,6月上旬开始采收,至9月初结束,长约90天。花蕾长10~11厘米,粗6~8毫米,干花浅**,花嘴麻红色,干制率22%。抗病虫力强,耐旱,分蘖快,落蕾少,花蕾再生力强,每亩产干菜可达400公斤。
湖南祁东黄花菜种苗适宜各种土质,但以红黄土壤最好,产量平均在干菜800余斤/亩(每5斤鲜菜晒1斤干菜)。每年农历阳历12月是其根茎移植最佳期,阳历5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采摘期,每日采摘最佳时间是10时以前,10时以后采摘易开花,它的有效生长期9-10年,移种后9-10年应翻耕重种。
黄花菜加工方法
1、3万/吨
边沿**,中间黑色,菜条扁平的为熟针a)熟针加工法:黄花菜采摘回家--大锅大火--开水--几十个竹制蒸笼依次装黄花菜入锅--蒸八分熟--端出放干净地上(切忌勿动黄花菜)--下一笼开始--全部蒸完--第二天早晨太阳底下架空人工均匀晾晒(准备镂空竹制晾晒板,便于均匀干燥)--每2小时用一块新竹板去将第一块晒有黄花的竹板翻边,复晒底部。再用第一块竹板的底面翻第二块晒有黄花的竹板,依次循环全部将竹板的黄花翻个边,利于均匀干燥。--至黄花不粘手时,全部倒出来拿到楼面顶层水泥地上摊开复晒,直到快要用手可以折断--准备木柜(2m×15m×1m长高宽)储存。
头为黑褐色,中间**,菜条浑圆的为生针b)生针加工法:如果日照充分,7,8月份阳光强烈的话,新鲜黄花菜还可以直接用塑料袋密封,再太阳底下烤熟,再自然晒干。不需要经过蒸压,质量更原始,更绿色!
利:原汁原味,绿色食品
弊:需要蒸压循环竹笼,需要大量柴火,不可用煤,需要上山砍柴等,黄花菜蒸好后第二天需要有太阳,如果下几天雨,黄花菜会腐烂。
2、21万/吨
整条黄白色,颜色鲜亮的为药发菜黄花菜采摘回来--分别于密封塑料袋封装,里面加入一定比例脱水药剂--第二天摊铺于竹板上晒,再到楼板或水泥地板上晒干--木柜储存。
利:脱水后湿黄花可以存放4,5天,不需要看天气,不需要柴火,不用赶时间,成品颜色鲜艳,质量符合食品标准。
弊:可能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和出口标准。
3、4万/吨 两县暂时无此加工方法
脱水工厂,大锅--煮烫--晾干水分--流水线进入烘干设备--控制营养含量--干燥储存。
利:成品质量好,价钱高。
弊:水电能耗投入大,工艺控制严格。工序相对繁琐。
常见黄花菜加工
近年来国内市场市面上售卖黄花菜大都是21万/吨的黄花菜,即添加剂脱水处理的黄花菜。批发21万/吨,转手到市场零售达到4万/吨。而且绿色黄花菜和脱水黄花菜质量差不多,就是绿色和添加剂的差别了。脱水黄花菜颜色更均匀,更鲜艳。绿色黄花菜颜色暗淡,看上去比较陈旧。对于外行的顾客来说,脱水黄花菜更受大众欢迎。
1、为什么农户而愿意加工3万/吨的黄花菜?
作为国家原产地和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邵东黄花菜,是全国最大的原菜批发地,邵东一直保持原有的65万亩种植状态,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农户在家有两个人都可以忙得过来,加之3万/吨的黄花菜价格高,同时利润也高,农户都很乐意加工,且以质量求生存。
三、黄花菜的加工
黄花菜的加工按顺序分蒸制或腌制、干燥、分级、包装四道工序。
(一)蒸制 黄花菜采摘后,应及时进行蒸制。
1.蒸房建设。蒸房由一口大铁锅和在锅台上建一间小房组成。房的侧面和顶棚封闭,正面开门,房内用架杆分3—4层,每层摆2个筛,在房一侧上下各插入一支0—100℃温度计,用煤做燃料。
2.蒸制。先将鲜黄花放在筛里,每个筛放5—6kg,厚度12—15cm,要求中间略高,四周稍低,呈馒头状,再将中间轻扒个凹,要装得蓬蓬松松,以便受热均匀,成熟度一致。装好后,把筛放在蒸房里,关上门,灶生火。通过锅里的水产生热气,来提高蒸房的温度,当温度达到70—75℃时,维持3—5分钟即熟。
3.蒸制好的菜,花蕾上布满小水珠。由黄绿转为淡黄浅绿色,蓬松花堆下陷1/3—1/2;摸花身发软,竖起花柄稍弯曲;搓花蕾有响声,里生外熟;蒸好的花蕾干菜率16%—20%,5—6kg鲜菜出1kg干菜,好的干菜条状肉厚、色泽金黄、油性大,回潮性强,含糖多,味道美,商品性好。
(二)腌制 从1993年由台商引进该技术,就地收购,就地腌制。刚开始是把添加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然后把鲜黄花放进去进行腌制。近几年这一技术进一步得到改进,具体方法是:将食用添加剂焦亚硫酸钠与采摘或收购的鲜黄花,按3%—35%的比例,直接拌均匀,装在密闭的容器里(大瓮或塑料袋),放在温室或光线充足的地方腌制24小时,捞出控去水分,即可干燥。这种方法较传统蒸制法操作简便、省工、省燃料,干制后的黄花色泽金黄,加工后没有油条或青条商品性好,加工不受数量多少限制,少则几公斤多则几百公斤均可进行,特别是阴雨天不会造成大量花蕾霉烂。
(三)注意事项
1.在腌制过程中,在20—6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出芽率增加。
2.严格控制添加剂焦亚硫酸钠的用量,在阴雨天黄花菜不能及时干燥,延长腌制时间,焦亚硫酸钠应以4%为好。
3.添加剂焦亚硫酸钠在腌制过程中分解的SO1,对金属设备有腐蚀作用,因此在加工中不要使用金属容器及器械。
4.食用前,要将黄花菜用热水洗2—3次。
茶是茶树芽叶加工而成的一种饮料。但是,对于不少人来说,不一定就都知道它起初并不作饮料,其名其字最早也不叫或书作"茶",对于茶树的性状、演化和原产地等等,可能知者更少。因此,为加深大家对于茶叶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本书开篇,有必要把茶树及其原产地和茶的发现、利用等等,首先作些概略的介绍。
(一)茶树和茶叶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在我国,如陆羽《茶经》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先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树种。
茶树的学名为Camelliasinensis(L.)O.Kurtze,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在现存的文献中,茶的学名,最早见之于1753年瑞典杰出植物学家林奈的《植物种志》中。在书中,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sinensisL."。
这里指示性的"sinensis",即是拉丁文"中国"之意。
那么,这种原先只种于中国的茶树,长得又怎样呢?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我国古籍中,千余年来,都沿用陆羽的这样描述:"其树如瓜芦,叶如---d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关于茶树的这些比拟,这也是我国古代对植物外部形态能够采用和一般常见的描述方法。按现在植物学和茶学的介绍来说,其外部形态因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分枝习性的不同,植株有乔木、半乔木和灌木之分;树冠有直立状、披张状、半披张状等多种类型。茶芽在未萌发前为锥形,有2-3鳞片披护。叶多为椭圆或卵圆,单叶、互生,叶缘呈锯齿状,叶面富革质,主脉明显与侧脉末端相连,嫩叶有茸毛。花属短轴总状花序,白色少数为粉红色,两性花。果为蒴果,果皮绿色,成熟后为暗褐色,种子大小因品种而有不同。根系有主根、支根和细根组成,主根粗大垂直生长,支根与细根呈水平分布在耕作层内。 �
茶树和其他栽培植物一样,都是由野生经驯化而演变为作物的。十分明显,茶树由野生变为栽培,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它用作饮料的饮用价值。唐朝诗人卢仝,在其一首赞美茶的诗歌中吟:"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灵仙;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朝时饮茶用碗,歌词中夸张茶饮七碗,就会羽化成仙。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茶叶当然也不是什么仙药;不过,由于茶叶中含有大量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所以,它不失是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良好饮料。据分析,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就都是人体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营养及药用物质。这中间的有些成分,实际是一个大类,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种的酚类物质;维生素,又可具体分为维生素A、B1、B2、B3、B5、B6、C、D、E、K、H、P和肌醇等10多种成分。至于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不只我国古书中有很多记载,也为现在国内外医药界所一致肯定。如茶叶对于防治痢疾、肠胃炎、肾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白细胞减少和辐射损伤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叶特别是绿茶的抗癌作用,据日本静冈县的调查,发现茶区特别是绿茶产地,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明显比其他地方要低。这一调查,与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奥田拓男教授对茶单宁(茶多酚)物质抗癌试验的结果相一致。奥田拓男的研究指出,茶单宁对引起突然变异的变异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现在基本弄清,茶叶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儿茶素;这种成分,在绿茶中约含15%-20%。此外,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辅助效用。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茶在国外才有"安全饮料"、"保健饮料"、"健康长寿饮料"等各种各样的赞誉之称。在千千万万的野生植物中,发现和选择出用茶叶芽叶来作饮料,这无疑是对人类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而这一重大发现,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丰功和伟绩。在古代的一个很长时期里,世界上只有我国饮茶和懂得种茶与制茶;后来,大抵至唐代,我国东邻的朝鲜和日本,才首先从我国学会饮茶、种茶而渐渐形成为东方乃至全球性的一种独特文化。
(二)茶树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当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原产地",实际应该就是指人工栽培以前的原始分布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别是在古代条件下,都有一个驯化过程,换句话说,即都是从野生采集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至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是一种规律和真理。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谈什么茶树原产地问题呢?这是因为近一二十年来,在我国茶学家,掀起了一股茶树原产地讨论热,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仅讨论出了多种看法,甚至争论出了成见,所以我们在这里也顺便谈谈我们的看法。
关于前一段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讨论,我们首先肯定,是有成绩的。因为,这场讨论的实质,大多数参与者的动机和目的,是在于证明茶是中国原产。这一点,无论是在陈椽先生的论著中,还是在陈彬藩和吴觉农先生的大作中,他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利用一切学科的有关成果,从茶树的演化形成、自然环境的变迁、野生茶树的分布以及茶的词源学等等,广征博引,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材料,提供了大量的论据,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深入。但是,重复一个命题,每一本书上都把这些问题罗列一遍,就显得重复和多余。所以,笔者在强调讨论要有新意的同时,在这里我们也不准备重复大家已经提出和一致的那些内容。
有人把这场讨论说成是和外国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论战和学术争论。其实在国外并没有找到多少对立面,我们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论而未战,论而也没有多少争。因此,我们所批驳的,除个别人还活着外,都是故人故语。如提出"茶树原产印度说"的始作俑者--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是上一世纪20-30年代的事情。其后各书提到的1877年,贝尔登在《阿萨姆茶树》所说的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谬说,这与其说他们是"故意歪曲事实,诋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形象";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争取在印度或南亚发展种茶的支持和对中国茶史的无知。
因为,在19世纪20年代,作为英国在印度的主要统治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对维护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比在印度和南亚殖民地发展种茶更感兴趣。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起,垄断中国出口茶叶贸易整整有二个世纪。在这一中英茶叶贸易的过程中,如果说前一时期由于伦敦茶叶贸易和转口的不断增长,英国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境地的话,那么,18世纪后期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明用走私鸦片来抵销贸易逆差后,他们同中国的贸易,便迅速由平衡转变为顺超。有人估计,至上一世纪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广州卸下他们捎带的鸦片,一圆不花,就能装回满船的茶叶和巨额的白银。所以,对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来说,不但要弄清在印度能不能种茶,而且还要算一算种茶和种鸦片谁更合算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对于当时在南亚英属殖民地种茶的阻碍,并不在于中国茶业的悠久历史和世界茶叶贸易的独占地位,而主要的,还在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不够重视和不予支持。因为不说19世纪20年代,就是到19世纪中期,当时在印度的英人宣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呼吁在印度发展种茶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也不需要否定中国些什么。恰恰相尽,倒是他们一次次组织到中国考察、收购茶籽茶苗和招聘中国的种茶、制茶技工,把他们宣传发展茶业变成一个大张旗鼓的效法中国的活动。举例来说,如早在1788年,英国有位叫彭克斯的科学工作者,专门就印度引种茶树和发展茶业诸问题,编印了一本小册子。1815年,一位哥特博士对彭克斯的小册子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向有关方面,力谏在孟加拉西北大力发展种茶。另外,在这期间还特地组织过科学考察团,深入到中国茶区进行考察和搜集茶种。但是,所有上述这些努力,都因东印度公司取消极的态度,使印度发展茶业的要求和计划,一直停留在纸上。到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1833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茶叶贸易的合同的到期和清朝政府拒绝续订的因素,英国国内和在印度的一批殖民主义者,更加积极地倡导在印度和南亚发展种茶。如1825年,英国技术协会公开设奖,奖励在印度或英国其他殖民地种茶最多和茶质最好的业主。1934年1月,英国驻印度总督,正式批准成立"印度茶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印度引种中国茶树的研讨。印度茶业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散发通告,宣传适宜种植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条件;二是派秘书戈登到中国,专门研究茶的栽培、制造方法,采购茶种以及雇佣茶工等等。自此以后,在英国和印度的文献中,到中国引种茶树的记载不断,其中尤以1850-1851年引种的最为理想。这次从中国采购的茶种,运至加尔各答时色泽仍很鲜艳,后来栽种东北山区成活的12000株,其品质完全表现出不亚于阿萨姆土种的优良性状,一度成为引种中国茶树成功的范例。
所以,从上面英国殖民者一方面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一方面又不断大量从中国引种茶树的史实来看,当时他们提出"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看法,并不是为了否定中国,主要的也只是为他们在印度发展茶业多造一条舆论。因此,如果说"茶树原产印度"带有否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意味的话,那么,这最多也只是一种以明显的谎言来换取社会对发展印度茶业的许可和支持的做法。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包括上一世纪后期和本世纪个别借"茶树原产印度说",蓄意混淆事实、贬低中国茶业功绩的伪学者。但是,把话回过头来说,这样的人,毕竟是个别又个别,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批驳?似可重新考虑。这一点,国外学术界的反映,颇可参考。他们的茶学家对过去英国人说的"印度是茶树原产地"既不盲从,对我国近年有关茶树原产地的申辩,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兴趣。
因为,和上面所说那样,我们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原始分布来理解,那么,中国作为饮茶和茶业最早滥觞的国家,不管印度是否也是茶树原产地,其史实本身就是无须其他证明、无可动摇的当然原产地。道理十分浅显,不论是栽培植物或者还是驯养动物,它们的引种,特别是古代,总只会也只能是引进那些价值已经显现或被人类驯化利用的这样对象。当然,野生动物或植物的分布,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也会出现地域上的变更或扩大,但这些都属于自然传播的范畴。自然传播和人工引种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这也就是说,在印度和世界上还无人知道茶树为何物和何用时,我们的先民,是绝不会在古代把茶树从印度远带到中国来培育的。因此,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的茶叶,只会也只能是原来就生长在我国的茶树。这里顺便补说一句,可能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简单道理,所以,各国茶学家对于英国人提出的"茶树原产印度说",没有和少有应者;对我国前一段茶树原产地的讨论,也无有反对者。这就是说,上一世纪冒出"印度茶树原产地"问题后,即便有人想利用它来否定中国茶树原产地的地位,但在国际茶学界,并没有大乱,实际受此影响不大。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国外不怎么乱,但在我国前一段讨论中,倒显得有点偏激和混乱。
偏激,是把个别当一般,把英国个别学者在茶树原产问题上的图谋,当作一种正式的观点或倾向来批判、对待,把问题看得严重化,以至有的文章由学术讨论,变成了学术批判。混乱各人讨论的基点和角度不一,各持各说。我们的观点较清楚,茶树原产地,就是指茶树人工栽培以前茶树原来分布的地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把原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起源的地区来看待。如有的文章坚持,我国"云南和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很明显,这种意见,就把原产地看作为茶树"种的发源地",把人工栽培以前的分布中心,看成为茶树的原生中心(一称起源中心)。对原产地的这二种理解,"原来"、"原始"只一字之差,但在时间上,则两者内容,已相去数千万年。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人据植物学分类的方法,推断茶树"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具体年代,"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而人工栽培前的分布,不妨更早一些,从茶的发现、利用算起,说到顶,以"神农时代"起算,也只数千年和上万年的时间。对茶树原产地的二种不同理解,不但时间相差甚远,而且沧海桑田,二者在环境的变化上也很大。如第三纪初期,中国大陆和印度次大陆,还是隔海相望的二块陆地,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不是连接而正是分隔中国和印度的地槽海域。如果上面茶树起源的年代推断不错,那么,原产地作为起源地来理解,其时印度还属海中孤岛,与茶树的系统演进和最终形成,似乎不大可能;这一意义上的茶树原产地或原产中心,大致也只会是中国大陆。但是,如果作为人工栽培以前的原来分布来说,那么,中印之间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并合的过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把二块大陆连成了一体;经过数以千万年的同体变化、发展,在我国发现和开始利用茶叶之前,在印度邻近中国的地区,已有茶树及其亚种分布,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对茶树原产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二个不同角度得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结论。所以,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原产地如果作为起源地或起源中心来理解,这完全与印度无涉,说原产我国西南、云南或我国西南、西双版纳是原产中心,各自作为一家之说,事实没有多大出入,二种说法应当是都是可以成立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古代大陆之间,茶树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个。而且,从诸多因素来看,也只会是在今天的中国陆地,而不会是第三纪以前喜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对于这点,这是凭今天的知识就能作出肯定的。至于具体起源于中国或中国西南什么地方?现在各人提点自己看法,作为一种预言,我们相互间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几千万年以前的事,留待我们后代科学条件许可后去做,应当是可以,也较为合适的。
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来理解,我们把西南、西双版纳说成唯一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确,而且在茶树的生存、演进过程中,有点否定种的自然传播了。茶树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较茶树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范围无疑要宽阔得多。过去,我们对茶树原产地持上一种理解的人,一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缅甸发现有野生茶树,就敏感地认为是对我国茶树发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种否定或设疑,想方设法回避和否定这一事实。其实回避不如承认,在我国茶叶界,很多人是心照不宣,都知道印度开始和最初发展种茶,主要是引进我国的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但是后来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引种中国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树的结果。关于印度土茶的记载,最早见之于1815年驻印英军拉第尔上校的报告。其称在阿萨姆新福山中的土著,习惯采集一种野生茶叶,加工制作成为饮料,也和缅甸人一样加油、蒜等佐料食用。这报道可以是传闻,不一定亲眼所见。1823年,英军R.勃鲁士少校至新福贸易,在滞留期间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调查,亲自发现了野生茶树。之后,印度野生茶树,也引起了其兄C.A.勃鲁士的兴趣。1836年,C.A.勃鲁士在萨地亚建立了一个专门种植野生茶树的茶园;1837年,他在萨地亚附近的马坦克又发现几处野生茶产地;1839年,进一步在那加山、梯旁和古勃伦山一带,新找到了120处野生茶产地。通过广泛调查,C.A.勃鲁士归结指出,缅甸和印度的"野生茶产区,自伊洛瓦底江至阿萨姆以东之中国边境,绵亘不绝"。
除新福和萨地亚外,所谓 "阿萨姆土生茶"的野生茶树,1855年在锡尔赫特的张卡尼山等地,也有大量发现。应该指出,这种分布范围很广的阿萨姆土生茶,不但在品种上自成一统,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分布,其在印度生长的历史,肯定早于我国茶的饮用和人工栽培之前;所以,从这些事实来说,称印度也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区或"原产地",不但完全能够成立,实际也并不排斥和否定我国是茶树起源中心和原产地的结论。近年我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论著很多,众说角度不一,根据不一,观点也有不少不相同之处。本文对于大家都提到和一致之处,不作重复,仅就个人粗见,对前一段讨论和争论,作些归纳和分析。
(三)茶的最初利用和茶业的起源 在上一节中,我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我国不但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地区,而且也是唯一的茶树起源中心。但是,在茶业上,我国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贡献,还不在于我国原产了这种植物;主要的,还在于是我们的祖先,首先发现和利用了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化。我国有关饮茶的起源,现存的文献中,第一个涉及的是唐陆羽《茶经》。陆羽在是书"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在"七之事"中又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我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具体根据呢?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这里非常明确,陆羽在《茶经》毫不含糊地肯定,称我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对于陆羽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历来就有赞同、持疑和否定三种不同的态度。如现在持疑和否定者的文中就提出:"神农是我同上古的传说人物,是由于某些社会需要追塑出来的一种偶像,并非实有其人";二是《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等一类的"神农书,是汉以后儒生的伪托,并非真的是神农所写"。是的,上面所说二点,都是事实。如我国一些古籍中,称神农或炎帝"七十四"或"十七世有天下",有的说"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这里把"神农氏",就明显看作为一个时代,而不是看作为一个单个的人。至于在这个时代,如《说文》在序中所讲:"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当时还没有文字,自然也就不会有神农著的书。所以,所有这些,学术界并没有什么分歧。这里,我们对神农这位人面龙颜的神人的真实性,不妨再作些补充。神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如《易·系辞》中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再如《周书》"神农耕而作陶";《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春秋·命历序》:"其教如神,使民粒食";《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淮南子·修务训》:"神农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等等。 上面这些引文说明什么呢?说明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但是一位"并耕而王"的氏族或部落领袖,而且也是一位农业、制陶、医药、粒食、饮茶、明堂和琴瑟等众多事物的发明者。神农有这么多发明,是不是说其人的确实存在就更有证据了呢?!不然,这些资料不但不能证明反而有损或否定神农的真实存在。道理很简单,这许多发明,特别是如农业、医药、制陶等重大发明,决不是某一个个人一生而只能是某一人类群体长期的经验或智慧结晶。所以,传说愈是把神农的发明创造说得很多,愈是神化,就愈揭示其本身乃是一种对整个神农氏族或时代的拟人化表现。 当然,我们引录上面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否定神农存在的真实性,主要的,还是为了说明茶的发现、利用也始于史前。这些资料又怎么能够证明饮茶也起源史前呢?可以的,现在虽然没有获得饮茶起源史前的直接证明,但我们借助有关考古和民族志材料,多少还是可以为饮茶的起源求得某些根据的。上述有关神农的传说,最初均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其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有文字记载以前有人称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内容。说明白些,这些上古的传说记载,记叙的是史前或原始社会的事情。上面我们提到了,"神农"不但是农业的肇创者,也是制陶、医药、原始音乐和祭祀等多种事业和文化的发明"人",这些在古代,在近代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以前,一代代的相传,也一代代的未得到证明。自从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发展起来后,这些传说时代留下来的传说,陆陆续续大都为考古发掘所证实了。如上面提到的神农发明农业、陶器、医药、粒食、饮茶、音乐和祭祀等传说,现在除茶以外,都证明为史前即有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神农传说距进入文明的时间不远,可能要可靠些,更早的内容,就不一定可靠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如《庄子·盗跖篇》记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拈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礼含文嘉》载:"遂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尸子》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五经异义》中也提及:"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禽兽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这些传说,比神农传说的时代更早,但考古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一致证明,这些也正是远古人类的经历的不同阶段上的一种生活写照。有些对传说缺乏研究的人,一听到"传说"这个名字,就将之与虚妄和荒诞联系起来,一律斥之为不可信,这是不对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上古的很多传说,虽然经过千载百代、千嘴百口,内容中掺杂了大量迷信、失实的成分;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剔除这些掺附的杂质以后,我们就不难从中还是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确凿的史迹或合理内核来的。因此,基于上面所说这些,我们认为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即凡是在我国文献中没有记录而只有传说时代传说中涉及其始的事物,大抵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史前的内容。关于饮茶,除"发乎神农"的传说以外,我国现存的文献中,没有记述其始的记录;所以,尽管神农诸多发明都获得唯独饮茶没有得到考古的证明,但我们仍然可以也应该肯定,饮茶也是起源于史前。因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有关神农发现、利用茶叶的传说,和神农肇创农业、陶器、医药等传说,在性质和流传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考古发现的农业、制陶和医药等其他实物材料,不但是他们自身,也是有关神农包括茶叶在内的其他发明传说的证明。关于饮茶起源史前这点,我们也可从我国民族志的材料中获得一定旁证。如生活在我国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他们本世纪前期,社会形态还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那里天寒地冻,不产茶叶,可是他们都知道采摘"黄芹、亚格达的叶子"来冲泡作饮料。 簆
生活在北方的鄂伦春人知道用黄芹、亚格达的叶子"当茶喝",为什么我国南方原始氏族社会的居民,就不能采取茶树鲜叶来作饮料呢?! 上面我们以考古和民族学证明,我国上古有关神农众多发明的传说,基本都是史前即有的内容,所以相信饮茶也当是始于史前。但茶学界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既然神农的其他发明已为考古所证实,那么"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尚无新的发现以前",就还不能确定饮茶开始的年代。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本可以确定现在将之推到永远也难以证实的偏见。大家都知道,人们最初饮用的茶叶,大都是从茶树上直接采摘和未经加工的鲜叶,这种鲜叶是很难保存在地层中也难以留下痕迹的。我们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情况也可获得一定的说明。在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登记随葬物品的竹简中,有"�"笥的记载;在出土的大量竹笥中,也发现捆有"�笥"木牌的�笥。"�"有学者考证即"~--",系《尔雅》指茶的~--。汉朝茶的饮用和生产在巴蜀和荆楚就已比较发展,这时煮饮的茶叶也已不是鲜叶而是加工的成茶。经过干燥加工的茶叶在马王堆这样密封、防腐良好的墓穴中都未能够找到它们的残迹,试问,我们在现在南方山重岗连的苍茫山间,何处去找最先饮茶者的遗址?找到这样遗址,又怎么能发现和分辨最先饮用的茶叶?!第二,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茶器或茶具,是在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人们最初烹煮和盛、饮茶叶用的,也就是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史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器,要求考古提供茶器来证明史前是否已经饮茶,这能说不是一种故意的作难吗?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等待不可能获得的证明来证明,还不如接受已经有些能可证明的证明为好。说到底,我们是相信我国饮茶"发乎史前"的。 zH枢`4e
>S{R�
我国有关神农的传说,不但为我们显示了饮茶起源史前的线索,而且也为茶叶的发现、利用以至发展为饮用的过程,提供了这样一个轮廓。 8 粌N!
艚妊勗职鬓
前面我们据陆羽《茶经》,已指出,神农时代的下限,是传说中的"炎帝"时的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这里,据上面所引的《新语》和《淮南子》内容,我们也不难确定,神农时代的上限,当是前农业的原始采集阶段。人们在前农业的采集经济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需要,"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灾",发明了农业;为使大家"知所避就","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创建了原始的医药。从采集的这二个不同用途和发展来说,茶的发现和利用,显然不是与农业(食用)而只能是与原始医药相联系的。古籍中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反映的,也正是这一背景。这就是说,神农的传说资料还为我们显示,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
飞轮椭圆机,在一般的健身俱乐部中,是相当常见的心肺适能运动训练工具,而且也广为使用者喜爱。它的运动型态类似越野滑雪(cross-countryskiing)的动作。飞轮椭圆机在研发上,使用了直接驱动系统的动态,能在飞轮椭圆机上提供最平滑的运动。飞轮安装在和曲柄一样的驱动轴上,并通过专利传输系统由脚踏板直接驱动,这使飞轮产生的惯性不断地连接到踏板,正向和反向蹬上尽可能的提供流畅感,结合直接驱动系统及精确重量平衡,踏板,把手、脚踏板角度、步频、提供保证始终如一的完美方法锻炼的运动。这个运动形成了"漂浮"效应。一旦达到了一定的转速,在飞轮椭圆机上就可开始"浮"感受最平滑的运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