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洗:为了保证打蜡效果,打蜡前对车辆必须进行彻底清洗。
2、上蜡,上蜡可分为手工上蜡和机械上蜡两种,手工上蜡简单易行,机械上蜡效率高。 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上蜡, 都要保证漆面均匀涂抹。手工上蜡时,首先将适量的车蜡涂抹在海绵上(专用打蜡海绵),然后按一定顺序往复直线涂抹,每道涂抹应与上道涂抹区域有1/5—1/4的重合度,防止漏涂及保证均匀涂抹。机械上蜡时将车蜡涂在打蜡机海绵上,具体涂抹过程和手工雷同,值得注意的是在边、角、棱处的涂抹应避免超出漆面,而在这方面手工涂抹更容易把握。
3、抛光:根据不同车蜡的说明,一般涂抹后5—10分钟即可进行抛光。抛光时遵循先上蜡先抛光的原则,确保抛光后的车表不受污染,抛光作业通常使用无纺布毛都往复直线运动,适当用力按压,以请除剩余车蜡。
地球运行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而公转的运行轨道呈现了一个椭圆形,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地球运行轨道为什么是椭圆。
地球运行轨道为什么是椭圆1椭圆的轨道是地球对附近的天体引力的折中。仅有一个行星和一个恒星的系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早期的太阳系在形成过程中,原始的行星受到了小行星的撞击和其他一系列扰动,才导致椭圆轨道的形成。这叫行星徙动理论。
首先:正圆轨道也是椭圆轨道的一种,只不过是特殊的椭圆轨道。
如果要地球完全按照正圆轨道运转条件是十分苛刻的,首先就必须让太阳的其他行星消失,接着离太阳比较近的恒星也必须消失,否则他们就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导致地球运转轨道的改变。
地球绕太阳公转,在给定的能量的条件下,可能的轨道有无数条,圆轨道只是其中的一条而已。如果想要地球按正圆轨道运行,地球的能量,动量要满足一定条件。
就是任一时刻,地球的动能Ek和势能Ep的关系满足Ek=-Ep/2。或者说当Ek=-Ep/2时,地球运动方向垂直于日地连线。这个条件非常苛刻,即便是地球在正圆轨道上运行,一点微小的扰动都可以改变这种状态,使得地球在新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高中物理书上只是书人造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会加速,势能转化为动能。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会减速,动能转化为势能。
当卫星速度正好为第1宇宙速度时,轨道为正圆。当卫星速度介于第1宇宙速度和第2宇宙速度之间时,轨道为椭圆。
严格来讲,所有人造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形的。。比如地球赤道同步卫星,是人类期望达到纯正圆形轨道的卫星,这样在地面上看地球赤道同步卫星,它会天空中的一个固定点。但是因为受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卫星轨道不能完全达到正圆,而是一个比较接近正圆的椭圆。於是,在地面上看地球赤道同步卫星,它是在天空漂移,在画8字。
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行星绕恒星运动或卫星绕行星运动只有两种情况:椭圆或双曲线,其中只有椭圆是稳定的.圆只是椭圆的特例.
圆是一种理想状态,大多数卫星的运动并不要求达到圆的轨迹.
只有同步卫星希望更接近圆的轨迹.但实际上发射的精度不可能达到正圆,而且空间力的作用复杂,任何因素的影响,都会使轨道发生变化,因此同步卫星也不是正圆的.
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开普勒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123定律同样适用于人造卫星。
椭圆的几何性质:[高中]
一个平面里,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前提是大于两点间距]固定的点的集合。
机械能守恒:[初中]
卫星的势能和动能相转化中守恒。
地球运行轨道为什么是椭圆2椭圆的轨道是地球对附近的天体引力的折中。仅有一个行星和一个恒星的系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早期的太阳系在形成过程中,原始的行星受到了小行星的撞击和其他一系列扰动,才导致椭圆轨道的形成。这叫行星徙动理论。
太阳在带着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在宇宙中进行着运动。而任何物体都是有惯性的,这就导致了原本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圆形的轨道发生了变形,形成了所谓的椭圆形轨道。行星运行的轨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就是地球自诞生那日起就没有回到过同一点上,不是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而是更复杂的螺旋形轨道
搜寻系外行星方法:
1、天体测量法。天体测量法是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最古老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精确地测量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及观察那个位置如何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恒星有一颗行星,则行星的重力将造成恒星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样一来,恒星和行星围绕着它们共同的质心旋转。由于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它的运行轨道比行星小得多。
2、视向速度法。视向速度法利用了恒星在行星重力的作用下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个事实,目标是测量恒星向着地球或离开地球的运动速度。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的视向速度可以从恒星光谱线的移动推导出来。
3、凌日法。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方的时候,恒星的光芒会相应减弱。光芒减弱的程度取决于恒星和行星的体积。在恒星HD 209458的例子中,它的光芒减弱了17%。天文学家用凌日法发现了恒星HD 209458的行星HD 209458b。
地球运行轨道为什么是椭圆3地球为什么会绕太阳转?
严格地来说,地球并不是单纯的受到太阳的引力绕太阳公转。而是绕着地球与太阳组成系统的的质量中心而转动(如果不考虑其它天体的影响)。
我们要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而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日地的公共质量中心离太阳中心仅450千米。
这个距离与约为70万千米的太阳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日地15亿千米的距离相比,那就更小了。
迄今为止,我们也只能根据物理去解释这个话题,要知道宇宙中并不是任何物质都是静止不动的,就算再大的物质,它们都是由最小的物质也就是原子组成。
无时无刻都在运转的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物质构成了整个宇宙中的所有一切物质的存在,旋转的质子和电子同时具备了引力的,这就是引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的轨道环绕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即地球的北极上空向下俯瞰地球呈现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瞰的话就是顺时针。
而地球的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的公转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采用一个恒星年作为地球公转的周期,由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计算得知每日公转0986°,即平均角速度为1°/天。
又由于地球轨道总长度为940000000千米,换句话说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就公转了94亿千米,可以计算,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大约也就是每秒30千米。
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
由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的作用,所以导致了地球围绕太阳作周期性运行,而万有引力和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地球才得以稳定运行。
曾经也有科学家们认为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标准的圆形,但是随着开普勒对行星轨道的深入研究,这一说法才漏出了破绽。
开普勒在对火星运行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编制更加详细的火星运行周期表,很快他发现火星并不是在轨道上按照正圆形运行,相反火星总是“出轨”。
因此,开普勒认为或许天体的轨道运行应该是带有一定偏心率的椭圆,在一定的深入研究后,著名的开普勒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就这样诞生了。
由开普勒运动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SAB=SCD=SEK 可以得到。
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是有关系的,由于地球的运动轨迹是椭圆轨道,那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会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在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会比较快,据计算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在远日点的时候,地球公转的速度就比较慢,据计算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的公转带来的现象:比如四季的形成、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等等。
地球在进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球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季节。至于地球的公转为什么可以形成那么多现象,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有人这时候提出疑问既然地球绕太阳转,每个周期的速度可以说是毫秒不差,轨迹却是椭圆的。
是不是有个力干扰轨道的运行?
其实不然,从开普勒定律我们能够看出,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轨道是椭圆形就是一个定律,并不是由于其它作用力导致的。
这是标准的椭圆方程,其中e为该椭圆的偏心率,也就是说当e=0时,行星公转轨道为正圆形;当 0
在人类 历史 上,日心说的早期模型把太阳系的行星轨道都定为圆形,后来证明这是错误的。但现今的还有不少人依然这样去理解,当你跟一些人谈到太阳系各行星轨道时,他们依然会在心中描绘出一组同心圆,太阳在中心,其它行星就在那些以太阳为圆心的正圆轨道上运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错误的理解太阳系。
日心说的早期太阳系模型,看上去简单、整洁、一目了然,的确有助于认识理解。可惜它实际上是错误,太阳系的行星,以及绝大多数其它星系的行星轨道实际上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照说,行星的轨道是受太阳的引力和自身的运动惯性和质量的影响,而这些又是一个重复往反的模式,应该为圆形轨道才合理呀,怎么就都成了椭圆轨道了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行星要形成一个相对里定的轨道,那就必然要受到某种控制。轨道背后的基本原理是,两个有质量的天体会因为引力相互吸引,这会影响到它们的运动行为。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一个小质量的天体围绕着一个质量大得多的天体运动,大质量天体看起来是相对静止的,小质量的天体看上去以固定且重复往反的路径绕其运行,我们就把这条路径称为它的动行轨道。要准确了解轨道,还得要考虑两个天体的能量对轨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行星通常会有四种可能性的轨道,拿我们的太阳来说吧,当天体接近太阳时,根据其能量和轨迹,它将遵循四种可能的轨道路径之一:螺旋形,双曲线形,椭圆形或者圆形。
螺旋形轨道:这种轨道不会长久存在,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种轨道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如果一颗小质量的天体靠近太阳,当它自身的引力和速度及离太阳的距离去综合下仍不能与太阳的引力达到一个平衡时,它就不会稳定下来,要么就以螺旋型轨道靠太阳越来越近最终撞上太阳,要么就以螺旋型轨道绕太阳一定的次数获得足够加速度后逃逸离去。
双曲线轨道:双曲线轨道和螺旋形轨道一样,都不是固定轨道,但它们是可以被理解的。出现双曲线轨道的天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它的运动速度非常大,另一种是他离太阳的距离足够。当这样的天体靠近太阳时,它的运行方向由于太阳引力的影响,会向太阳靠近从而出现弯曲,但由于它的速度或距离足够大,它能够越过太阳继续前行,而不会被拉入重复轨道。在围着太阳画一个类似于U形的双曲线轨道之后,就飞走了,只是飞行方向因为太阳的引力而发生了改变。如果这种天体速度再慢些,或者距离离太阳再近一些,就会变成前面说的螺旋形轨道。
圆形轨道:是最完美的轨道,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轨道,因为他很容易理解,也就很容易在心中想象出来。的确有一些行星形成了近似完美的圆形轨道,但离真正的圆还是有差距。要形成完美的正圆轨道很难。条件也必须是绝对完美的,那就是进入系统的天体,它们的相互作用要刚好稳定在一个绝对没有偏心力的轨道上,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非常罕见。我认为这种轨道相对在双星系统中更容易实现,因为没有第三者的引力影响,在长时间的运转调合下有可能会出现这种轨道的。
椭圆轨道:这是所有恒星系中最长见的轨道,也是太阳系中所有行星所运行都的轨道,为什么椭圆轨道更常见呢?这是因为往往一个恒星系的构成很复杂,各天体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天体太小或太慢而无法逃离太阳,但也不会被吸入太阳时,它会慢慢的运行出一个重复的椭圆形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形成它的原始能量和轨迹有关,同时也与其他绕恒星运动的天体引力的影响,这样它的轨道便不会完美,总是无法形成正圆形轨道。
当一颗天体以高速掠过太阳时,它会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它就会向太阳方向靠近,轨迹发生弯曲,这个表现在天体上的力也可以理解为太阳重力。但天体本身是高速前进的,现在又多了一个大阳重力,在轨道发生变化的同时,它的速度也提高了,这个时候,它其实是以更快的速度在前,也就是说,太阳重力不仅仅是改变了它的轨道,还改变了它的速度,这就是重力加速度,也叫引力弹弓效应。这个速度使它刚好可以越过太阳,不会掉落到太阳上去。随着天体远离太阳后,速度便不会再增加了,但太阳的引力是大范围的,所以天体持续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最终又被拉回来,经过太阳后又被抛射出去,再拉回来,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点形成一个稳定的椭圆轨道。
形成一个稳定的椭圆轨道,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惯性力和重力要非常巧妙的结合,使其刚好不会坠入太阳,又刚好不会逃离太阳系。再经过长时间的调和,最终才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椭圆轨道。而轨道又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比如与其它行星不定期的靠近、远离,都会使其发生一些轻微的变化,所以要形成一个圆形轨道非常难。
当然,一个干净的,没有其他天体影响的双星系统,是可以形成这种圆形轨道的。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好像月球在宇宙中的轨迹一直都围绕着地球,另一方面太阳的引力还吸引地球围绕银河系转动,下面是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1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步(潮汐锁定),因此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扩展资料: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平动。
又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公转轨道平面(白道面),而白道与黄道又有约5度的交角,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纬天平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周日天平动。
如同绝大多数天体运行,月球绕地球的长期轨道痕迹是一个甜甜圈,月球轨道远离的现象会到目前轨道的大约14倍为止,然后再慢慢绕回来。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2月球沿前进方向绕地球公转,大约在2732天(一个恒星月)内完成相对于固定恒星的一次公转,大约在2953天(一个朔望月)内完成相对于太阳的一次公转。
地球和月球的运动会围绕它们的一个重心(共同的质量中心)运行,其这个质心位置在距离地球中心约4600公里(2900英里)(大约四分之三个地球的半径)之处。我们地球中心到月球中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5000公里(239000英里),这个距离相当于大约60个地球半径。
月球的平均轨道速度约为1022km/s(2290英里/小时),每小时运行的距离大约相当于其直径的距离,或在天球上移动大约半度的距离。月球的轨道不同于其他大多数行星的卫星,因为它的轨道更接近于黄道面,而不是它的主平面(在这种情况下,为地球的赤道面)。月球轨道面相对于黄道面的倾斜约51度,而月球的赤道面仅倾斜15度。
月球绕行地球的轨道大小和距离的比例。中一个画素宽度对应至实际上500公里的距离。
月球的轨道性质
本节中描述的轨道属性只是一个近似值。 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有许多不规则性(扰动),其研究(月球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椭圆形轨道
月球的轨道明显是椭圆形的,平均离心率为00549。 月球轨道的非圆形形式导致月球的角速度和表观尺寸随着它朝向和远离地球上的观察者而变化。 相对于地球 - 月球重心的假想观察者的平均角运动是每天向东运行13176度(儒略日2000)。
距(角)
月球的距角定义为是它在任何时候都在太阳以东的角距离。 在新月时候,它距离太阳的距角为0度,此时月亮与太阳和地球几乎成一条直线上。
在满月时,其距角为180度,此时月亮也与太阳和地球几乎成一条直线上,只是地球位于月亮与太阳之间。 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都处于朔望状态,即太阳,月亮和地球几乎成一条直线上。 当距角为90度或270度时,此时月亮为方照状态(月亮约只有一半被太阳光照亮)。
进动
月球的轨道方向不是一直固定在空间中的,而是随时间公转的。这种轨道进动也称为近点进动,是由于月球轨道在轨道平面内的公转,即椭圆的轴线改变了方向。
月球的半长轴——轨道的最长直径,分别与它的最近点和最远点,即近地点和远地点相连——每885个地球年或32326054天进行一次完整的公转,因为它缓慢地沿与月球本身相同的方向(顺行)公转。月球的拱点进动不同于它的轨道平面的交点进动和月球本身的轴向进动(岁差)。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3月球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永恒地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和月球构成一个行星系统——地月系统,一起围绕着太阳运动。
仔细观察,我们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月球在星座间的移动,我们把它在星空中移动的轨迹称为“白道”。白道和黄道(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倾斜成5。8′43″的角度,因而月球总是在黄道附近的星座中徘徊。月球绕地球转一周历时27天7小时43分1147秒,这一时间叫做“恒星月”。
它是以恒星定标的,即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又返回到该星附近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023千米/秒。
月球运动的椭圆轨道,它离地球最远时有406699千米,最近时约356399千米,平均距离约为384403千米。由于地月系的几何关系,在地球上观看月球起落时间是不同的。
月亮每天东升西落的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月亮围绕地球的转动表现于它在星座间自西向东移动,移动一周历时一个恒星月,平均每天东移13。。因此,月亮升起时间平均每天推迟50分钟。不过,一年四季中每天月球实际升起的推迟时间是不一样长的。
例如在北京,有时月亮比前一天仅迟升起22分钟,有时却比前一天晚升起80分钟。其中原因并不是月亮的运动有那么大的不均匀,而是白道和地平的交角在变化。在北京,这个角度最大可达785。,最小仅215。。月亮升起时,如果白道和地平的交角小,月亮比前一天迟升起的时间差就短;如果交角大,迟升起的时间差就长。
“月球绕着地球转动”,这句话其实不太严格。实际上,月球和地球都是围绕着地月系统的质量中心转动。地月质量中心到地球中心和到月球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两者质量的反比率,可以计算出,它应位于地球内部,离地心约4671千米,但离月球中心平均有379729千米之遥。因此月球虽然不是围绕地心旋转,但仍然是围绕地球在旋转。
1、 操作打蜡机不可用力过大,以免破坏原漆膜。
2、 打蜡机打蜡轨迹每次要重叠1/4~1/3左右的轮径,使漆膜的每个部位都获得充分打蜡。
3、 打蜡机移动的速度要缓慢、均匀和平稳。
特别提醒:
将车身饰条、车窗防雨密封条、后视镜处等橡胶、塑料制品用纸胶带遮蔽好,否则如果上蜡时将蜡打到这样的部位,将很难清除掉,如果不小心打到了,应马上用干净毛巾擦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