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三角区 指由鼻更根部的中点至双嘴角的基点的连线所构成的一隐形的等腰三角形,包括鼻、眼和脸的一部分。此区常被称为“危险三角区”。原因是若随意挤压此区的疖肿、青春痘等感染病灶,细菌便会沿着皮下的面静脉、眼静脉长驱直入到脑内海绵窦,进而蔓延至全脑,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病症。 桥小脑角三角区 这一区域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它在后颅窝的前外侧。由前内侧的桥脑外缘、外后方的岩骨内缘及后下方的小脑半球外侧构成一个锥形的窄小空间,而锥尖则止于岩骨尖。此区的重要性在于集中了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岩静脉、小脑前上动脉等。此区若出现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等,便会逐渐侵害上述组织而发生桥小脑角区综合征。 肩三角区 相当于上臂肩关节的三角肌的位置。三角区的中央为医护人员首选的肌肉和皮下注射药物的最佳部位。 膀胱三角区空虚的膀胱实际上呈三棱锥体形。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尿道口三者连线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即膀胱三角区。此区为肿瘤与膀胱结核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 股三角区 位于大腿上端内侧腹股沟缘。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为长收肌内缘,外为缝匠肌内缘,前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等。三角区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淋巴管经过。此区易发生股疝,也是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治疗的常用部位。 腹股沟三角区 在下腹部两侧,由腹外斜肌肌腱、腹横筋膜等组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此处最易发生直疝,尤其是老年人。 尿生殖三角区 此三角区由会阴深横肌、尿道膜括约肌及两肌下方的三层筋膜组成,可紧缩尿道及阴道。女性分娩时,此处易撕裂,因此妇科医生在孕妇分娩时常对此区采取保护性措施,以免破裂损伤。 肛门三角区 此区位于中线肌管及两侧坐骨直肠窝内。其窝内充满脂肪组织,是脓肿易发部位。常见的肛门脓肿、肛周脓肿及晚期形成的肛门漏管,都发生于此处
一、方法不同
1、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2、皮内注射:把药物注射到皮肤的表皮以下。
二、位置不同
1、皮下注射: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
2、皮内注射:一般是真皮层以上,不到皮下组织。
三、用途不同
1、皮下注射: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皮内注射: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主要用于皮肤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
您好!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6-2-20 22:51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图10-9)。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图10-9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图10-10)
图10-10 股外侧肌内注射区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图10-11);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图10-11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图10-12)。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图10-12 肌内注射法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一)胸大肌
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皮下。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训练方法是各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
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头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
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桡肌
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是为屈肘。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训练动作是各种方式的引体向上重锤下拉;划船动作;仰卧上拉。
(十一)上背肌群(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菱形肌)
位于人体上背部。可使手臂向内和向外旋转;手臂向后划;肩胛上升,旋转,向下。训练动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转;使肩胛拉向一侧;帮助扩展胸部;帮助两臂举过头部。训练动作为仰卧上拉和站立推举。
(十三)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
由上腹肌和下腹肌两部分组成。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弯屈;压缩腹部;压迫肋骨训练方法是各种仰卧起坐;直腿上举。
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6-2-20 22:51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图10-9)。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图10-9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图10-10)
图10-10 股外侧肌内注射区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图10-11);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图10-11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图10-12)。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图10-12 肌内注射法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图10-13 集体注射盘
四、静脉注射法(IV或iv)
静脉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6-2-20 22:51 回复此发言
--------------------------------------------------------------------------------
3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4.输液和输血。
5.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图10-14)。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用),针头62-7号或头皮针,止血带,治疗巾或一次性纸巾。按医嘱备药物。
(四)操作方法
1.将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排尽空气,套上安瓿。
3.选择合适静脉,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及深浅,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治疗巾或纸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用2%碘酊消毒皮肤,待干后以70%酒精脱碘,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4.穿刺时,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和皮肤呈20度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图10-15),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5.见回血,证实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图10-16)。
6.在注射过程中,若局部肿胀疼痛, 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屈肘按压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项
(1)注射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注射。
(2)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液的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体征及其病情变化。
(3)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注射前应先作穿刺,注入少量等渗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推注药物,以防药液外溢于组织内而发生坏死。
9.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图10-17)。
(1)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见有回血,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3)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没有回血,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图10-14 常用静脉注射部位
图10-15 静脉注射法
图10-16 静脉注射推药法
图10-17 静脉注射常见失败的原因
五、股静脉注射法
(一)目的 常用于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二)部位 股三角区,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联线的中点为股动脉,股动脉内侧05cm为股静脉(图10-18)。
图10-18 股静脉的解剖位置
(三)用物 注射盘内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纱布、试管。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平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局部常规消毒,待干。
2.术者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后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再消毒穿刺点及术者手指,并用左手手指加以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提示已达股静脉,固定针头,根据需要采取血标本或注射药物。
4.抽血或注射毕,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分钟,确认无出血,方可离开。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至。
六、动脉穿刺注射法
(一)目的 作血液气体分析; 重度休克,须经动脉输入血液以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施行某些治疗(注射抗癌药物)。
(二)部位 采集血标本常用桡动脉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股动脉穿刺点见前面。
(三)用物 注射盘内加无菌的5ml或10ml干燥注射器,7号针头及标本容器,手套。若作治疗、检查,另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范围要广泛,术者立于穿刺侧,戴手套或用2%碘酊与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度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防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谨慎应用。
复习思考题
1请叙述注射原则有哪些?
2注射分哪几种?试述常用的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
3试述皮下和肌内注射在操作上有何不同?
4为什么皮下、肌内、静脉注射前需排尽空气及抽回血?
1)皮内注射:一般注射在小臂内侧,离腕线三横指处,两筋之间(相当于内关穴处)的皮内;
2)皮下注射:一般注射在上臂三角肌的下方的皮下;
3)肌肉注射:一般注射在臀大肌,尾骨水平向外划条横线,在此线中点划条垂直线,在这十字线的外上方即可注射。(线是想象的,不用真划),另外也可注射在上臂的三角肌肉内。
颈阔肌
位于颈部浅筋膜中,为一皮肌,薄而宽阔,也属于表情肌。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向上止于口角。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使嘴向下伸张的肌肉。
胸锁乳突肌
这是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下固定时,一侧作用可使头 转向对侧,并向同侧倾斜;当头部处于正常姿势时,肌肉合力通过寰枕关节横轴的后面而使头前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帮助吸气
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形肌。
三角肌
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肌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
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外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
骶棘肌
背部一细长的肌肉称为骶棘肌。位于脊柱两侧,象两根大立柱从头部的枕骨到脊柱的最末端(骶骨),脊柱置于骶棘肌之间明显的凹形槽内,是一块强大的脊柱伸肌。
胸大肌
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锁骨、胸肋和腹三部。
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
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
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浅层,为扁阔肌。
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与腹外斜肌形状相同,走向相反。
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皮下。
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
腰肌
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和骨盆内。由腰大肌和髂(qia)肌两部分组成。
臀大肌
这块肌肉很发达,直接位于骨盆后外侧面,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股四头肌
这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位于大腿前表面皮下,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中肌、股外肌、股内肌。
缝匠肌
这是大腿前细长的肌肉,贯穿大腿至小腿,常涉及交叉或合并的肌肉,对大腿前群肌起加固作用和用于腿的整体动作。
股二头肌
位于大腿后面外侧皮下,有长短二头。近固定时,使小腿屈和旋外;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伸,如后踢腿跑和后蹬跑动作。
胫骨前肌
位于胫骨的外侧。 近固定时,使足伸(背屈)、内收和外展,如勾脚动作。远固定时,拉小腿向前,以维持足弓。 采用负重勾脚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小腿三头肌
位于小腿后面浅层,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它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的深层。
扩展资料:
前臂肌肉群
1、肱桡肌 位于前臂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 近固定时,可使前臂屈。远固定时,可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2、桡侧腕屈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3、桡侧腕长伸肌 位于前臂背面的浅层外侧,能使手伸并外伸和外展。 采用反缠重锤和反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4、尺侧腕屈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全部浅层肌的最内侧,有两个头,能使手屈和内收。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5、尺侧腕伸肌 位于前臂的背侧皮下,能使手伸和内收。采用反缠重锤和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的力量。
肌肉群_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