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埙的诗句

赞美埙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埙的诗句

关于埙的诗句 1 求一些关于埙的诗句和唯美一点的

送许棠先辈归宣州 林宽 发枯穷律韵,字字合埙篪。

太湖诗·销夏湾 皮日休 沙屿扫粉墨,松竹调埙篪。

安德山池宴集 岑文本 雕楹网萝薜,激濑合埙篪

2 诗名里带埙字的诗词有哪些

1、《别陈常簿埙五首》

宋·杜范

古道湮不续,遗直声以彰。良药见谓苦,不试徒有方。岂其盖世名,可浣。

2、《别杨埙》

宋·赵湘

此身偏似雁,南北但孤飞。久客难为别,穷秋况未归。去程寒雨细,留话。

3、《临江仙·遥认埙篪相应》

宋·程大昌

遥认埙篪相应,为传珠贯累累。紫荆同本但殊枝。直须投老日,常似有亲。

4、《木兰花慢 贺彭子寿伯埙叔侄新居》

元·梁寅

羡楼台有地,不改换、旧林塘。想叔父东山,郎君玉树,筹画非常。云霄。

5、《过蕉埙》

宋·杨万里

枫叶乾余尚小红,苕花飞尽不留茸。经旬欲雪还无雪,只作清寒恼杀侬。

6、《吉水县黄埙母欧阳氏挽词》

宋·周必大

欧杜望螺川,遗风女亦贤。勉夫于两造,教子以三迁。彤管言无间,金籯。

3 急寻带“埙”字的诗或词

京兆尹厅前甘棠树降甘露 钱起 内史用尧意,理京宣惠慈。

气和祥则降,孰谓天难知。 济旱露为兆,有如埙应篪。

岂无夭桃树,洒此甘棠枝。 玉色与人净,珠光临笔垂。

协风与之俱,物性皆熙熙。 何必凤池上,方看作霖时。

临江仙 程大昌 遥认埙篪相应,为传珠贯累累。紫荆同本但殊枝。

直须投老日,常似有亲时。子姓亦闻多慧性,贪书不是痴儿。

朝家世世重诗书。一登龙虎榜,许并凤凰池。

水龙吟 张榘 先来花较开迟,怎禁风雪摧残过。红英紫萼,从他点缀,翻成沾污。

一点清香,几多秾艳,紧藏不露。伴杨花散漫,逡巡堆积,纤粟处、妆成大。

多谢东君造化。把群阴、一朝除破。

千机锦绣,露浓香软,中间坐我。嚼徵含商,振金敲玉,埙篪相和。

问西湖,别有一番桃李,肯同游麽。 南歌子 张元干 玉斧修圆了,冰轮分外清。

共看星向绣衣明。元是生朝为寿、对难兄。

鸿雁翻秋影,埙篪和笑声。他年中令彩衣荣。

记取今宵丹荔、醉瑶觥。 眼儿媚 魏了翁 梦魂不踏正牙班。

直作五云闲。简编真乐,埙篪雅韵,菽水清欢。

都将瞥忽荣华事,春梦晓云看。只期他日,实愿受用,大耐高官。

临江仙 卢祖皋 跨鹤云间犹未久,风流全胜年时。唤回和气上梅枝。

酒边春市动,琴外画帘垂。长是细吟攻愧寿,还歌连桂新词。

早催凫舃向南飞。一官传鼎鼐,四海看埙篪。

满江红 刘克庄 楮叶工夫,辛苦似、镂冰炊砾。君看取、天公巧处,自然形色。

发彩已非前度绿,眼花休问何时赤。又谁能、月下待红娘,传音息。

投辖饮,追欢急。持帚扫,痴心惜。

有埙篪谐律,不宵竽瑟。点点散来居士室,丛丛生占骚人国,便高烧、绛蜡写乌丝,留真迹。

4 推荐几首关于陶笛的古诗

陶笛为埙,其诗如下:

1 眼儿媚(瞻叔兄生日五月三日)

宋代:魏了翁

梦魂不踏正牙班。直作五云间。简编真乐,埙篪雅韵,菽水清欢。

都将瞥忽荣华事,春梦晓云看。只期他日,实愿受用,大耐高官。

2 临江仙

宋代:卢祖皋

跨鹤云间犹未久,风流全胜年时。唤回和气上梅枝。酒边春市动,琴外画帘垂。

长是细吟攻愧寿,还歌连桂新词。早催凫舄向南飞。一官传鼎鼐,四海看埙篪。

3 满江红

宋代:刘克庄

楮叶工夫,辛苦似、镂冰炊砾。君看取、天公巧处,自然形色。发彩已非前度绿,眼花休问何时赤。又谁能、月下待红娘,传音息。

投辖饮,追欢急。持帚扫,痴心惜。有埙篪谐律,不消竽瑟。点点散来居士室,丛丛生占骚人国,便高烧、绛蜡写乌丝,留真迹。

4 南歌子

宋代:张元干

玉斧修圆了,冰轮分外清。共看星向绣衣明。元是生朝为寿、对难兄。

鸿雁翻秋影,埙篪和笑声。他年中令彩衣荣。记取今宵丹荔、醉瑶觥。

5 有关埙的资料

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

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首次发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记载了大约7000年前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文明。埙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乐器,同其它乐器一样,它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发展的。

埙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猎时发现,若对准石榴星上用来系绳索的小孔吹气,可以发出呜呜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像野兽的鸣叫声,古人就用它来诱惑野兽,这大概就是原始单孔埙的雏形了。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埙,一个是7000]年前我国浙江杭州湾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一孔埙,另外两个是我国西安半坡村母系社会遗址出土的。

其中一个只有吹孔,另一个除吹孔外,还有一个音孔,能吹两个音。这两个埙大约也有6700多年的历史了。

◆埙的发展 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出土过。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埙的种类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

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是: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

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变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

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

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埙的史料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是陶制的。我国古书上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

《世本》说:“暴新公作埙”,又一说法是帝喾时人(旁加垂)氏所作。《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入乎?”这些说法,不足为信。

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体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

《诗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

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篪”。

是说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 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

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

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错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

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 ------------------------------------- 那颤颤的泥埙,如饮泣般的泪轻轻滑落,古琴一弦弦撩拨在心上,密密绵绵,轻轻一触便感知着那份叫人落泪的潮意。

它以瑟瑟琴声绘出一个灵魂无形的伤口,并且永远呼痛。 音乐,流过心间,总会有痕迹,却说不出哪里有一个伤口,在轻轻轻轻地痛。

手有一支烛,未点;心中一管箫,不吹;而等着的一个人,今世不再来。

一个痴情的王子,一个美丽的公主,一个威武的勇士,一个残暴的君王,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影片《阿育王》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爱情画卷。 看完这部**,人已经是泪流满面。

一个在错以为爱人已经死去的无限悲恸里折磨着自己,另一个在茫茫人海里跋山涉水寻找亲亲爱爱的人,彼此苦苦的思念痛断心肠。谁又曾想最终竟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当帕瓦奇公主哭倒在阿育王怀里,大声地责问你为什么不来,我到处在找你,我一旁观望的心简直要碎了,当阿育王跪倒在公主面前恳求其原谅之时,泪水倾泻而出,难以偈制。

在中国,似乎。

6 关于埙的资料

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多为陶制,形制多种

汉代出现七孔陶埙,近代埙的使用渐少。>>

埙: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

埙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埙,其形体呈鱼形,鱼嘴为吹孔,埙体上有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四个音,有的还可吹出fa音;演奏家拿到国外表演,曾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

商代的埙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载的29种乐器之一、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埙、颂埙之分。雅埙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埙形体较小,状如鸡蛋,发音高于雅埙。埙用于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古时把埙、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 携带方便的特点: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 形的半身像。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 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 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用竹管制成,大小不一。芦笙是古老的簧管乐器,约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南方各少数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芦笙虽由葫芦笙演变而

来,但外形与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构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后制成,形体较长,细端为吹口,中间开有安装整管的洞眼。传统的芦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长短不同的白枯竹制成,分两排垂直插进共鸣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处, 开有1个按音孔,在管的上端开有一个出音孔,插进共鸣箱的笙管内镶有铜质簧片。吹奏 时,气流从吹口进入,振动簧片,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音色清晰悦耳,兼有簧、管两 种音质,在某种程度上又接近于西洋水管乐器的音色。 芦笙与笙、葫芦笙的显著不同 点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处,套有竹制的共鸣筒或共鸣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着良好的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动听。

葫芦丝、巴乌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

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 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 ,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 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

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 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 、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元朝时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

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 成,有些加装转调移位山口。琴头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 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胶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显

著的特征是琴杆无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鼓框椭圆形,两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猫皮,叫三味线)。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从

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3个弦轴上。近年来三弦开始使用 尼龙钢丝弦。

冬不拉

哈萨克弹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无簧哨管乐器“吐良”又称“妥任”,

流行于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约长四十五公分

的细竹管,中间开一方型吹孔制成,也有用

两、三节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时,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并配合

以吹气的力度变化,可奏出两个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于独奏或民间集体舞伴奏。乐曲

如《丰收调》、《山鸟鸣》。多为景颇族使

用。

吃过田螺的大有人在,对田螺津津乐道的也不少。可你聆听过用田螺壳制成田螺笛吹出声音圆润浑厚、韵律甜美的歌声吗?

田螺笛,原属靖西壮族民间的儿童玩具,在靖西县民族博物馆陈列多年,而挖掘壮族拟声田螺笛则是两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县组织壮族博物馆和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有关壮族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从多试式样、多试品种、多试音质等大量的策划和改进工作,终于试制出音色浑厚韵律优美的田螺笛。

壮族拟声田螺笛,在靖西等地历史悠久,只是多年来没引起人们注意。田螺笛的制法很简单。只要选择大个田螺,剪掉尾部尖端处为出音孔,去掉内肉,在离大口处约2厘米处开一笛孔贴上笛膜即可。吹奏时嘴贴笛口,模拟歌曲调子进行吹唱,声音经笛膜震荡,变成笛音由出音孔传出,音质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乐器的声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间曲调和壮剧、巫伦等曲调,与壮族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实就是一种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2001年7月,韩国民俗文化考察团到靖西,还专门对田螺笛和葫芦胡等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探讨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将军到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的照片,在京媒体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透过田螺笛圆润浑厚的韵律,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壮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厚的底蕴。

斯布斯额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吹管乐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长的“丛文依草”(类似芦苇)制成,现在多用松木支撑。斯布斯额中空无簧,管开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细线,有的还套上羊肠用以保护木笛。吹奏时将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在乐器发音的同时,还用喉头发出一个持续低音,形成两个声部。乐曲大多由五声音阶组成,节奏较自由,高音靠气息控制,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较小,音色柔美。由于乐器没有固定的规格,音域一般为f1-b2。有些牧民在宁静的草原上演奏时,往往把远处的鹿引来,远远静听斯布斯额的演奏,当他们发现不是自己的伙伴在召唤自己的时候,才慢慢地离去。哈萨克族的《额尔齐斯河》描写了额尔齐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额独奏曲。

尺八的历史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一尺八寸,在隋唐颇为盛行,自宋代后渐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许多中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以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在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后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尺八,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后面一孔。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后,“普化尺八”传于民间。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就是从“普化尺八”演变而来的,不限长短,一般多为3节、 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它是日本民间主要的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的还有“一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将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

侗笛简介侗笛是侗族独特的民间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富有山野风味,常用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广泛流行于侗族地区。

侗笛:侗族独特的民间乐器,侗语叫“介各”或“济各斯”。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既可表现婉转抒情的情调,又可奏出热烈欢腾的旋律。富有山野风味,常用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流行于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区,以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最为盛行。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三个陶埙,其中一个陶埙已有两个音孔(《中国音乐史图鉴》Ⅰ—22至Ⅰ—26)。山东维坊姚官庄、山西垣曲古城关东、垣曲丰村、太原市郊义井村、河南郑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庙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埙,分属于不同的原始文化区域。

制作陶埙要选用土质纯净、不带砂石杂质的粘土,颜色不拘,红、黄或黑土均可。将粘土加清水,反复绞拌揉揣,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块,经捏坯、整形、开孔、磨光和煅烧而成。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

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1984年随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艺术节,后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国家表演了埙独奏曲《楚歌》、《唐乐》、《风》等。赵良山在《编钟乐舞》中演奏了《八音齐鸣》,均赢得赞誉。九孔紫砂陶埙已在民族乐队中较普遍使用

塞箫

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称展尖,意为堵有软木塞的竹管。汉族称其为塞箫。流 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那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黔、桂、 滇三省区接壤的苗族地区。

管身竹制,多采用当地生长的苗语称胸叮的竹子制作,这种竹材管径较细而竹节修长, 是制塞箫的良材。管长一般42厘米,中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径21厘米、 内径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径17厘米、内径13厘米左右。制作时,在上口塞进一个 长26厘米、直径15厘米、劈去一侧的软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制作,木塞纹理要 与竹管纹理方向一致。将木塞一侧(圆周的1/4弧面)顺纹劈去,然后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的部分与竹管内壁就构成一个半月形进气通道。在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对气道的背面管 壁上,开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孔长11厘米、孔宽06厘米,孔的下方修削成向内的斜 坡状,作为分气阀。在管身正面中下部开有六个圆形按音孔,第一孔至下端管口为58厘米 , 在发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开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间距相等。

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发音孔,一部分被斜坡状分气阀挡入 管内,使管内空气柱振动,通过按孔改变空气柱长短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净、明亮。c3以上的几个音较难吹 奏。常用的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于独奏,所奏乐曲都来自民歌音调,但无固定曲牌 ,只有远调与近调之分。远调是为在远处的恋人而吹的,起音较高,音色脆亮而悠扬;近调 是为身旁的恋人而吹的,起音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调又有五指调、六指调两 种,前者是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开闭音孔发音,音域较宽;后者则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箫乐曲都含有一定的词意内容,有着独特而完美的表达意境。

塞箫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常用的乐器之一,多由小伙子吹奏。由于运气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乐曲的不同,每个小伙子的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深夜,在两人相距较远 的情况下,姑娘也能从情人隐隐约约的远调箫声中,听出他是在孤独叹息,或是在责怪自己 没有赴约,还是呼唤自己快去相会。当两个相爱的恋人依偎在一起的时候,低回婉转的近调 箫声,更使他们难舍难分、情似海深。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在苗族盛大的跳坡节上, 吹奏塞箫更成了青年小伙子们表现才华和技艺的好时机,一个个兴高采烈,一曲曲倾腹而出 ,它既是小伙子相互比赛,也是向姑娘们传情,许多美满的姻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小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 隆林、西林、那坡,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24厘米,上口外径16厘米、内径11厘米,下口 外径14厘米、内径09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气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处,开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个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33厘米。在发 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带有哨音,超吹音色则较尖锐。用于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黔、桂、滇三省区相邻广大地区。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68厘米,上口外径36厘米、内径3厘米,下口外 径31厘米、内径25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气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处,开有一个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个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10厘米。 在发音孔至第一孔的1/2处开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浑厚,超吹音色甜美、圆润,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曲调。用于青年男女 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箫,又名小唢呐、咪咪。苗语:“占得息”、“力布”、布依族语:“布勒歪练”,它是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的主要乐器,是男女青年们谈情说爱时传递爱情的一件最重要的工具。

姊妹箫的曲调很丰富,也很优美动听,可分为三种:一是以民间的唢呐调演变而成的,这一类的流传地域相对广些;第三种是姊妹箫的原始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首,这三首姊妹箫曲调充分表现了姊妹们在娘家时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姊妹箫这个名称的来历,在广大的民间流传着不少动人的传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上居住着一家贫穷的人户,夫妻俩已年过半百,身边仍无一男儿,但是却生下了七个聪明伶俐,如花似玉的姑娘,左邻右舍都称之为“七仙女”。他们家虽贫寒,但七个女儿的孝顺和勤俭持家使一家九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姐妹七个不但学会了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七姐妹还有一付好嗓子,她们的歌声甜美动听,使青年后生们赞叹不已。一年春天,七姐妹在楼上纺纱浆线,她们用从山上砍来的金竹把浆好的纱线穿在竹杆上晾晒,竹子和浆线的浆汁所散发出的一股股香气引来了山上的野蜂,野蜂把一根根金竹钻通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孔,并在竹筒内安家落户起来,一天,七姐妹正忙着绣花,徐徐轻风吹来,同时从楼上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音乐声,她们还以为是外寨的后生悄悄跑来楼上吹奏箫筒向她们求爱,待她们上楼一看,楼上空无一人,细心的七妹仔细查看,才发现音乐声是金竹上的蜂洞被风吹响而传出的。这一发现使得精明的七妹得到启示,她说:“各位姐妹,我们何不上山另砍一些最好的金竹来各人做一样乐器来吹,这样岂不可以消除我们的寂寞,增加我们的快乐吗?”。七妹的提议得到六个姐姐的赞同,她们各自去砍金竹并按自己的设想做出了七件乐器,一看,七姐妹做的乐器一模一样,吹出的音也一样,她们感到很单调。后来,还是七妹有心计,她说;“我们是七姊妹,何不在竹杆上钻七个孔,每个孔代表我们每一个人,这样,孔多了声音就多,就好听了。”她就这样做了一支七孔箫,一次能发出很多音,动听极了,这是大姐提议:“为了体现我们七姐妹的团结和智慧,选两支最好的联在一起代表我们七姐妹,表示我们姐妹永远不分离。”

乐器做好了,取什么名字又成了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这个说这样,那个说那样,意见一时无法统一,后来她们请来寨上的后生们帮助取名,有的说此乐器是七仙女发出的,应取名叫仙女箫,有的说仙女箫不好听,提议取叫美人箫。这时生在一边的父亲对大家说:“依我看取叫姊妹箫最好,因为它像箫,又是你们七姊妹设想并共同做出来的,叫这个名字,纪念意义更大。”从此,人们就将这个乐器称为姊妹箫。这个乐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据说,那三首主要曲调还是那七姐妹共同创造的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箫的历史和族属,它应为汉代(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的北方民族羌族。由于该乐器来自羌民族,故将其称之为羌笛。在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写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绝句。诗中所指的羌笛便是今天流传的民间的姊妹箫。今天,流传在四川西北的羌笛无论它的形状,体量,音乐旋律以及演奏方法均与贵州的姊妹箫一模一样,这难道说四川的羌族与贵州中西部的布依族、苗族有其渊源关系?

姊妹箫这一苗族、布依族的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大家族中是有地位的,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古人将它分在中国八大类乐器中的第四类(竹类);在近代,民族音乐家们将它划分在中国民族乐器三大类中的第一类(管乐类);在今天的民族乐器分类中,民族音乐研究专家们将其划分为中国民族乐器四大类中的第三类(气鸣类)。无论音乐家们把它分入那一类,姊妹箫确是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芒筒,是丹寨苗族同胞最为喜爱也最善长吹奏的一种乐器。

芒筒长短、大小不一,音高各异。中小型芒筒长30—70厘米,大芒筒长150厘米左右,最大者长达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间芒筒依其大小组合在一起称芒筒队。大型芒筒队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组成,分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组。每组三至五支,与各种芦笙组成芦笙乐队。芒筒以圆润雄厚的持续音加强主音,使乐队音响丰满。

[喉管]

喉管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地区。竹制以双簧哨子发音。乐队中常用的是G调中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两着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个音孔,只能奏出八个音,按七声音阶次序排列。可奏出音程的跳动,宜可演奏“滑音”、“叠音”、“花舌”、“颤音”等。

喉管没有变音装置,很少转调,偶尔转道属调和下属调。喉管多用于戏曲音乐的伴奏,在某些地区吹打乐队中也有使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喉管有是同其他中、低音乐其结合使用,以加厚乐队的中、低音。

喉管音域很窄,使用受限制,音色不易于其他乐器融合,在乐队中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是中国著名的拉弦乐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纪的中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戏曲的伴奏乐器 。

二胡构造简单,一根细细的木制琴杆,长约80厘米,琴杆上有两根琴弦,琴杆下装有茶杯形状的琴筒,还有一把马尾做的琴弓。琴师演奏二胡时采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达三个八度。二胡发出的乐音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以接近于人声的音色,成为一种富于歌唱性的乐器 ,有人还因此称它为"中国式小提琴"。由于二胡的音色听起来略带忧伤,因而善于表达深沉的情感。

1949年后,二胡的制作、改革和演奏艺术得到了发展,它可以独奏,也可以在歌舞和声乐以及戏曲、说唱音乐中伴奏。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更 是一种主奏乐器,类似西洋管弦乐队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于二胡制作简单、廉价易学而又音色优美,因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是中国民间普及率很高的乐器。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中并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高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琴筒较细。由于高胡产生的年代比较晚,因此,乐器制作家们在改造高胡的时候便少有顾虑和束缚。有的乐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圆形琴筒改为扁圆形状,使音量加大;有的乐器制作家还把两根弦的高胡改为三根弦,使乐器的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犹如女高音。它的这一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的特色,使它在乐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一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的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的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的旋律。因此,它在乐队中经常以华彩的方式给乐曲的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装饰。

板胡

板胡又称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样蒙皮,而是用桐木板,这就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笙:汉族

马头琴

专业制琴师恩和近20年制琴经验多年专门研究马头琴发声原理及雕刻艺术积累丰富制琴调琴技术所制做马头琴做工精细声音醇厚有真正草原风格适合各种场所演出马头琴销往国内外深得用户青睐多年搜集各种马头琴教学材料、演奏法、马头琴曲谱提供给马头琴使用者或初学者大家提供了学马头琴方便条件

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百花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深情委婉马 头琴自会被纯美音色及草原风格演奏所吸引领悟蒙古民族勤劳、朴实品格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莫琳胡儿"蒙古民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 携带方便特点:棵高傲马头挺立上方细长琴杆连着梯形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马头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把与琴体分离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匹马变了 形半身像 马头琴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共鸣箱夹两腿之间早期 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伴奏首民歌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琴声合 尤其同蒙古民族"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韵味随着社会发 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殿堂

芦笙苗族主要乐器用竹管制成大小芦笙古老簧管乐器约有两

千多年历史流行于南方各少数民族其苗、侗族盛芦笙虽由葫芦笙演变而

来外形与笙已相似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构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制成形体较长细端吹口间开有安装整管洞眼传统芦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长短同白枯竹制成分两排垂直插进共鸣箱每根空管靠近笙斗处 开有1按音孔管上端开有出音孔插进共鸣箱笙管内镶有铜质簧片吹奏 时气流从吹口进入振动簧片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音色清晰悦耳兼有簧、管两 种音质某种程度上又接近于西洋水管乐器音色 芦笙与笙、葫芦笙显著同 点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竹制共鸣筒或共鸣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起着良好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动听

葫芦丝、巴乌都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历史较悠久其渊源追溯

先秦时代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遗制箫管 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样而发出持续五度音程 则与古龠和众声维妙维肖主管已开有7音孔与世箫笛非常近 似又显示出历史上飞跃----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

旋律流畅乐曲或舞曲曲调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思想感情其六管葫芦箫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 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 、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三弦源于古时弦鼗元朝时元曲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构造较简单分

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 成有些加装转调移位山口琴头多呈铲形三弦装饰部分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纹饰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半圆形 柱状体平滑表面三弦指板上端胶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三弦显

著特征琴杆无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三弦共鸣箱鼓框椭圆形两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猫皮,叫三味线)琴马置于蟒皮央琴弦使用丝弦从

高音弦起依次外弦、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琴弦 端都系琴鼓下面菱形木壳上另端分别卷绕3弦轴上近年来三弦开始使用 尼龙钢丝弦

冬拉

哈萨克弹奏乐器,主要有冬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拉哈萨克民间流行传统乐器冬拉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拉形式,种音箱三角形,哈萨克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拉"种音箱椭圆形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拉"两种冬拉外型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差异,民间还存其各种形制冬拉,据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无簧哨管乐器吐良又称妥任

流行于德宏州用根约长四十五公分

细竹管间开方型吹孔制成也有用

两、三节竹管套接而成

演奏时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并配合

吹气力度变化奏出两八度上

音多用于独奏或民间集体舞伴奏乐曲

《丰收调》、《山鸟鸣》多景颇族使

吃过田螺大有人对田螺津津乐道也少聆听过用田螺壳制成田螺笛吹出声音圆润浑厚、韵律甜美歌声

田螺笛原属靖西壮族民间儿童玩具靖西县民族博物馆陈列多年而挖掘壮族拟声田螺笛则两年前事2002年10月靖西县组织壮族博物馆和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有关壮族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通过段时间艰苦摸索从多试式样、多试品种、多试音质等大量策划和改进工作终于试制出音色浑厚韵律优美田螺笛

壮族拟声田螺笛靖西等地历史悠久只多年来没引起人们注意田螺笛制法简单只要选择大田螺剪掉尾部尖端处出音孔去掉内肉离大口处约2厘米处开笛孔贴上笛膜即吹奏时嘴贴笛口模拟歌曲调子进行吹唱声音经笛膜震荡变成笛音由出音孔传出音质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乐器声音田螺笛吹奏民间曲调和壮剧、巫伦等曲调与壮族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实种散发着泥土芳香原汁原味民族民间文化2001年7月韩国民俗文化考察团靖西还专门对田螺笛和葫芦胡等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探讨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泽东儿媳邵华军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照片京媒体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透过田螺笛圆润浑厚韵律我们深深地感悟壮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厚底蕴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古老吹管乐器前身用草原上生长丛文依草(类似芦苇)制成现多用松木支撑斯布斯额空无簧管开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细线有还套上羊肠用保护木笛吹奏时吹口置嘴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小口吹孔乐器发音同时还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两声部乐曲大多由五声音阶组成节奏较自由高音靠气息控制能奏出泛音音量较小音色柔美由于乐器没有固定规格音域般f1-b2有些牧民宁静草原上演奏时往往把远处鹿引来远远静听斯布斯额演奏当们发现自己伙伴召唤自己时候才慢慢地离去哈萨克族《额尔齐斯河》描写了额尔齐斯河自景色首有代表性斯布斯额独奏曲

尺八历史尺八我国古老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尺八寸隋唐颇盛行自宋代渐少使用>>

尺八隋唐之际东传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国许多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所传授尺八称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护国仁王禅寺旧址日本尺八祖庭

早传入日本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古代尺八也常作达官贵人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当时所用国尺八今还珍藏奈良法隆寺

奈良东大寺正仓院里现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8支尺八其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面孔每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孔上刻有二女者俯而摘花者立其作张袖状面孔下有女立而手执扇另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件

1871年普化尺八传于民间日本现使用尺八从普化尺八演变而来限长短般多3节、 5孔(前41)、设膜孔日本民间主要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还有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

侗笛简介侗笛侗族独特民间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富有山野风味常用独奏或歌唱伴奏广泛流行于侗族地区

侗笛:侗族独特民间乐器侗语叫介各或济各斯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既表现婉转抒情情调又奏出热烈欢腾旋律富有山野风味常用独奏或歌唱伴奏流行于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区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盛行

原始社会埙器形多样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橄榄也只有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埙原始形态之距今约六千年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三陶埙其陶埙已有两音孔(《国音乐史图鉴》Ⅰ—22至Ⅰ—26)山东维坊姚官庄、山西垣曲古城关东、垣曲丰村、太原市郊义井村、河南郑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庙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埙分属于同原始文化区域

制作陶埙要选用土质纯净、带砂石杂质粘土颜色拘红、黄或黑土均粘土加清水反复绞拌揉揣和成软硬适泥块经捏坯、整形、开孔、磨光和煅烧而成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经验1979年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

央民族乐团杜次文1984年随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艺术节又西班牙、西德等国家表演了埙独奏曲《楚歌》、《唐乐》、《风》等赵良山《编钟乐舞》演奏了《八音齐鸣》均赢得赞誉九孔紫砂陶埙已民族乐队较普遍使用

塞箫

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称展尖意堵有软木塞竹管汉族称其塞箫流 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黔、桂、 滇三省区接壤苗族地区

管身竹制多采用当地生长苗语称胸叮竹子制作种竹材管径较细而竹节修长 制塞箫良材管长般42厘米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径21厘米、 内径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径17厘米、内径13厘米左右制作时上口塞进 长26厘米、直径15厘米、劈去侧软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制作木塞纹理要 与竹管纹理方向致木塞侧(圆周1/4弧面)顺纹劈去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部分与竹管内壁构成半月形进气通道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对气道背面管 壁上开长方形发音哨孔孔长11厘米、孔宽06厘米孔下方修削成向内斜 坡状作分气阀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圆形按音孔第孔至下端管口58厘米 发音孔至第孔1/2处开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间开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间距相等

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无名指、指、食指按第、二、三孔左手无名指、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发音孔部分被斜坡状分气阀挡入 管内使管内空气柱振动通过按孔改变空气柱长短而发出高低有别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净、明亮c3上几音较难吹 奏常用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于独奏所奏乐曲都来自民歌音调无固定曲牌 只有远调与近调之分远调远处恋人而吹起音较高音色脆亮而悠扬;近调 身旁恋人而吹起音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调又有五指调、六指调两 种前者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开闭音孔发音音域较宽;者则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箫乐曲都含有定词意内容有着独特而完美表达意境

塞箫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常用乐器之多由小伙子吹奏由于运气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乐曲同每小伙子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深夜两人相距较远 情况下姑娘也能从情人隐隐约约远调箫声听出孤独叹息或责怪自己 没有赴约还呼唤自己快去相会当两相爱恋人依偎起时候低回婉转近调 箫声更使们难舍难分、情似海深每逢农历正月初至初八苗族盛大跳坡节上 吹奏塞箫更成了青年小伙子们表现才华和技艺好时机兴高采烈曲曲倾腹而出 既小伙子相互比赛也向姑娘们传情许多美满姻缘从里开始

〔小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 隆林、西林、坡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24厘米上口外径16厘米、内径11厘米下口 外径14厘米、内径09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管身背面气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处开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按音孔第孔距下口33厘米发 音孔至第孔1/2处开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带有哨音超吹音色则较尖锐用于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黔、桂、滇三省区相邻广大地区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68厘米上口外径36厘米、内径3厘米下口外 径31厘米、内径25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管身背面气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处开有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按音孔第孔距下口10厘米 发音孔至第孔1/2处开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浑厚超吹音色甜美、圆润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优美抒情曲调用于青年男女 社交和恋爱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箫又名小唢呐、咪咪苗语:占得息、力布、布依族语:布勒歪练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主要乐器男女青年们谈情说爱时传递爱情件重要工具

姊妹箫曲调丰富也优美动听分三种:民间唢呐调演变而成类流传地域相对广些;第三种姊妹箫原始调其具代表性有三首三首姊妹箫曲调充分表现了姊妹们娘家时久别重逢喜悦心情

姊妹箫名称来历广大民间流传着少动人传说故事久久前座高山上居住着家贫穷人户夫妻俩已年过半百身边仍无男儿却生下了七聪明伶俐花似玉姑娘左邻右舍都称之七仙女们家虽贫寒七女儿孝顺和勤俭持家使家九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姐妹七学会了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七姐妹还有付好嗓子们歌声甜美动听使青年生们赞叹已年春天七姐妹楼上纺纱浆线们用从山上砍来金竹把浆好纱线穿竹杆上晾晒竹子和浆线浆汁所散发出股股香气引来了山上野蜂野蜂把根根金竹钻通了又小孔并竹筒内安家落户起来天七姐妹正忙着绣花徐徐轻风吹来同时从楼上传来阵阵悦耳音乐声们还外寨生悄悄跑来楼上吹奏箫筒向们求爱待们上楼看楼上空无人细心七妹仔细查看才发现音乐声金竹上蜂洞被风吹响而传出发现使得精明七妹得启示说:各位姐妹我们何上山另砍些好金竹来各人做样乐器来吹样岂消除我们寂寞增加我们快乐七妹提议得六姐姐赞同们各自去砍金竹并按自己设想做出了七件乐器看七姐妹做乐器模样吹出音也样们感单调来还七妹有心计说;我们七姊妹何竹杆上钻七孔每孔代表我们每人样孔多了声音多好听了样做了支七孔箫次能发出多音动听极了大姐提议:了体现我们七姐妹团结和智慧选两支好联起代表我们七姐妹表示我们姐妹永远分离

乐器做好了取名字又成了大家讨论问题说样说样意见时无法统来们请来寨上生们帮助取名有说此乐器七仙女发出应取名叫仙女箫有说仙女箫好听提议取叫美人箫时生边父亲对大家说:依我看取叫姊妹箫好因像箫又们七姊妹设想并共同做出来叫名字纪念意义更大从此人们乐器称姊妹箫乐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件具代表性乐器据说三首主要曲调还七姐妹共同创造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箫历史和族属应汉代(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北方民族羌族由于该乐器来自羌民族故其称之羌笛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写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玉门关绝句诗所指羌笛便今天流传民间姊妹箫今天流传四川西北羌笛无论形状体量音乐旋律及演奏方法均与贵州姊妹箫模样难道说四川羌族与贵州西部布依族、苗族有其渊源关系

姊妹箫苗族、布依族乐器国民族乐器大家族有地位古代乐器分类古人分国八大类乐器第四类(竹类);近代民族音乐家们划分国民族乐器三大类第类(管乐类);今天民族乐器分类民族音乐研究专家们其划分国民族乐器四大类第三类(气鸣类)无论音乐家们把分入类姊妹箫确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朵奇葩

芒筒丹寨苗族同胞喜爱也善长吹奏种乐器

芒筒长短、大小音高各异小型芒筒长30—70厘米大芒筒长150厘米左右大者长达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间芒筒依其大小组合起称芒筒队大型芒筒队由十五或二十支组成分大、、小和小芒筒四组每组三至五支与各种芦笙组成芦笙乐队芒筒圆润雄厚持续音加强主音使乐队音响丰满

[喉管]

喉管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地区竹制双簧哨子发音乐队常用G调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两着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音孔只能奏出八音按七声音阶次序排列奏出音程跳动宜演奏滑音、叠音、花舌、颤音等

喉管没有变音装置少转调偶尔转道属调和下属调喉管多用于戏曲音乐伴奏某些地区吹打乐队也有使用民族管弦乐队喉管有同其、低音乐其结合使用加厚乐队、低音

喉管音域窄使用受限制音色易于其乐器融合乐队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国著名拉弦乐器起源早追溯公元七至十世纪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千多年发展史二胡直戏曲伴奏乐器

二胡构造简单根细细木制琴杆长约80厘米琴杆上有两根琴弦琴杆下装有茶杯形状琴筒还有把马尾做琴弓琴师演奏二胡时采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音域达三八度二胡发出乐音有着丰富表现力接近于人声音色成种富于歌唱性乐器 有人还因此称"国式小提琴"由于二胡音色听起来略带忧伤因而善于表达深沉情感

1949年二胡制作、改革和演奏艺术得了发展独奏也歌舞和声乐及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国民族管弦乐队二胡更 种主奏乐器类似西洋管弦乐队小提琴角色

由于二胡制作简单、廉价易学而又音色优美因而深受国人喜爱国民间普及率高乐器

高胡

高胡"高音二胡"统称二胡基础上改制而成高胡产生和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广东音乐"流行国广东地区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起源于当地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并没有高胡种乐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改革把传统二胡丝弦改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种音色清澈明亮高音二胡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快成"广东音乐"灵魂乐器

高胡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大区别琴筒较细由于高胡产生年代比较晚因此乐器制作家们改造高胡时候便少有顾虑和束缚有乐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圆形琴筒改扁圆形状使音量加大;有乐器制作家还把两根弦高胡改三根弦使乐器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

高胡音色清脆高亢犹女高音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特色使乐队占有非常突出地位因此国民族管弦乐队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旋律因此乐队经常华彩方式给乐曲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需要加装饰

板胡

板胡又称作"梆胡"、"秦胡"等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出现胡琴基础上产生板胡和国其胡琴类乐器相比大特点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特点

板胡国大约有300多年历史名称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

初板胡主要流行于国北方地区当地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用板胡作主要伴奏乐器由于板胡和国戏曲、曲艺有着深厚渊源关系因此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能发挥自身特长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各地区板胡善于表现各自同风格富有独特地方色彩

板胡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也有区别主要区别琴筒上板胡琴筒前口像二胡样蒙皮而用桐木板板胡发音关键板胡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乐队常各种伴奏乐器领弦弦乐担任高音声部

新国成立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努力下板胡制作技术也有了大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有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板胡家族""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发展板胡演奏技巧也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国民族乐队缺少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独奏乐器并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雪水云绿茶:产于浙江省桐庐县新合乡的天堂峰、雪水岭,属绿茶类。境内天堂峰、雪水岭一带山峰连绵,主峰龙涎顶、山桑尖,海拔均在900米以上,故此茶有“深山奇葩”之喻。

萧山萝卜干:是江南酱腌技艺的杰出代表。“一刀种”萝卜经过传统技艺脱水加工,历时300天制成。其味清香,口感清脆、甘醇。正宗的萧山萝卜干是“三晒两腌”,在萝卜切条后,不是放盐腌制,而是直接晾晒,每天翻三次,靠风来脱水。

乌镇姑嫂饼:是浙江桐乡乌镇的地方传统名点,名闻杭嘉湖,它比棋子略大,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人们一听这名字,总以为这饼是姑嫂商量着做出来的。可是恰恰相反,它竟是小姑和阿嫂斗气出来的。

金华火腿:浙江省金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绍兴酒:浙江省绍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又称绍兴黄酒、绍兴老酒,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所以绍兴酒称老酒,越陈越香。

扩展资料

金华火腿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当时宗泽抗金战胜而还,乡亲们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乡亲们撒盐腌制猪腿以便携带,腌制成的猪腿色红似火,便被称为火腿。南宋时期的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均属金华府管辖,故这些地区生产的火腿统称为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以金华“两头乌”的后腿为原料,加上金华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民间千年形成的独特腌制和加工方法,产品具有典型的地方性。金华地处浙中丘陵盆地,“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独特地貌,为金华火腿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

参考资料:

-金华火腿

埙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

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

埙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

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把埙看作与钟、磬一

样,具有同等地位

埙 -种类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是: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词条

权威评审埙

开放分类:中国乐器乐器乐器大全古乐器古典音乐编辑词条分享

埙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

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

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把埙看作与钟、磬一样,具有同等地位。编辑摘要

目录

1 文字解释2 历史起源3 发展4 形制5 种类

埙 -

历史起源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

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

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最早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期才出现六音孔埙。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

成。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

富特色。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

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埙 -发展

埙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出土过。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埙 -形制

埙是一种很有特点的乐器,用土烧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种变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头,中空,顶端开一吹孔,胸腹部开一个或数个指孔。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原始时期的埙只有1-3个音孔,只能吹出2-4个音,(这很可能与在不大的蛋形的埙上开孔,比在管状的笛上开孔要难以计算有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音阶发展的进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国音阶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程关系;当今有学者指出,那就是从只能发两个音的一音孔埙起便一再被强调的小三度音程。这一观点对于认识中国音阶的发展,音阶音之间的律学关系,乃至中国的七声音阶仍以五声为骨干现象的内在机理,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笔管形等,制作埙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后来多是陶制的。我国古书上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世本》说:“暴新公作埙”,又一说法是帝喾时人(旁加垂)氏所作。《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入乎?”这些说法,不足为信。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聂氏三体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小雅》何人斯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古诗》中说:“天之诱民,如埙如篪”。是说上天诱导下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

埙 -

种类

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

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是:

a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c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变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5、牛头埙:根据宁夏回族乐器改进,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内有隔音板,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好吹,缺点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扩展。

6、子弹头埙:冯氏陶埙的最新申请的专利产品,内部仿葫芦埙做成双腔结构,初学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点是不易吹俯吹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是葫芦埙、牛头埙、子弹头埙和卵形埙。其它埙不多见。

埙 -演奏技巧

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1、气类吹奏技巧

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2、舌类吹奏技巧

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

吐音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适于演奏热情欢快、激昂活泼的曲调。吐音分单吐音(包括单外吐、单内吐)、双吐、轻吐、气吐、唇吐等多种。  

单外吐(标记T)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  

单内吐(标记K)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根部后缩堵住上腭,呼气时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气流冲入吹孔而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库”音。  

双吐就是结合单内吐和单外吐,速度比单吐快一倍,其音类似“吐库”或“库吐”,适于演奏欢快、激昂的曲调。

吐音要求声音结实、干净、有弹性,节奏要均匀平稳。  

轻吐与常用的吐音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舌的活动范围短而小,吐音力度减弱,发声轻巧柔润,类似“区”音,犹如弦乐器的轻抖弓,适于表现抒情的快速乐曲。  

气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缩,加之横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气流短促有力地冲入吹孔而发声。类似“呼”音,气吐音浑厚、圆润,但由于吐音速度缓慢,因此用途不广,只在特殊情况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识开闭的瞬间,利用腹中气流的冲力,把气流输入吹孔而发声。类似“扑”音,唇吐发音柔和,只适于在弱起乐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噜。舌尖微触上腭,在呼气对舌尖冲击的同时使舌尖产生连续、快速地颤动,并发出“嘟、嘟”之声。花舌音犹如弹拨乐的轮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时才使用。

3、指类演奏技巧

颤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开闭动作,使声音产生波动效果。颤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颤音,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风格灵活运用。颤音练习是手指运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时要求手指灵活而有弹性。

滑音: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多用于诙谐、幽默、低沉、哀怨的乐曲中,这种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埙的表现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圆滑音三种。

1、上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高)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增强。 2、下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下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低)的同时,呼气力度随之相应减弱。 

3、圆滑音:是在奏出第一个音后,手指无痕迹的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个音后再返回原位的同时,呼气力度按下滑音、上滑音而求得。圆滑音也称复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结合体。

音要求音色圆润干净、节奏准确,每个滑音的开始均用轻吐演奏;此外,手指滑抹时不要紧张,保持自然状态为宜。发声要柔和、圆滑,听不出痕迹。 赠音,一般

用在乐句末尾、本音结束前带出的短暂装饰音,也称送音。赠音是一种装饰音,几乎不占用本音时值,能听也但并不明显,演奏时要短、轻、快,换气要及时、准

确。

叠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时值短促的重叠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演奏叠音时,手指开闭要迅速,把经过音的动作全部做出来,但不要奏成明显的装饰音,要以本为主,只有经过音的痕迹。叠音有长短之分,要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灵活应用。

音:采用手指弹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发出相分离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埙的一种常用演奏技巧,运用得当能给乐曲增加色彩和美感。练习时,

要锻练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犹豫,手指弹打的力度要大,要把同等音区分开来,乐句要连贯、音符要清楚。气、指结合要干净、利落。

  

打音和颤音重叠时,打音先发声,颤音随之而出,听起来则像同时出现的感觉。切记:要衔接紧凑、配合默契。

打音用手指弹打音孔,使埙体内腔发出的共鸣声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时不用吹奏,而是将本音孔打开,弹打共鸣好的音孔。音准靠听觉和用唇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

小来调整。空打音要求手指要有力度和弹性,并使发音准确、饱适于演奏深远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某些特殊的音响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15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