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特点及作用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特点及作用,第1张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特点:

1、柔和性

太极拳轻松柔和,不拘不僵,合乎生理自然。

柔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放松和呼吸自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不会发生体育性意外。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

2、缓慢性

太极拳运动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慢才便于掌握要领,慢而不停的动作,运动量才大,一套简化太极拳或健身小套路,可用4-6分钟,陈氏老架一路74式太极拳,可用15-25分钟,如功夫较深可练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3、圆活性

太极拳的动作(上肢),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和顺,避免直来直去。动作圆活,不滞不僵,就要以腰为轴,太极拳论中强调腰的动作,谓之“主宰于腰”。所以圆活性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

4、连贯性

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起来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5、完整性

太极拳运动要求“一动无不动”,而动时又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四肢、躯干)相合,故每打一势都要有完整性,而从始至终更需要有完整一气的特点。

太极拳运动的作用:

1、太极拳能够有效改善老人身体机能。乳腺癌、心衰、骨关节炎或慢阻肺病患者练习太极拳后,体力、平衡能力及体姿均能得到较大提升。

2、练习太极拳后,肌肉力量更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骨关节患者来说,太极拳练习改善了该病导致的身体疼痛、肌肉僵硬,同时缩短了患者坐立时间。

3、在太极拳运动中,因为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人民网-练太极身体更强壮,治病又健身

 起源于道家的 太极拳 ,运用道家的哲学、养生理念,经过六百余年的实践,对养生、健身有着丰富的 经验 ,是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代表。是科学健身的典范。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供您阅读!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太极拳练习也遵循了传统的中和法则,在意以引气、气以引形的同时,需尽力做到动作协调、连贯圆融、形神合一、内外相济。具体要求是:呼吸自然、意引动作;上下相随、重心稳定;连绵不断、劲力完整。其要点是: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线,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动作的速度要均匀协调。因为只有身体正直,才能气息通畅、气流全身,达到良好的收功效果。太极拳轻松柔和、圆活自然、连贯持续、中正和谐的习练原则,也相应地会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面对社会压力,人们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与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人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能够维持正常而积极的人际关系,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和接受新事物,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与生活态度,有些人则相反。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太极拳不仅可以建立这种基础,而且可以提供天人和谐的心理支柱,培养“心定气和,遇事不惊”的品质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医学角度而言,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通过调节人体动作,可以导引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呼吸的变化,并可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太极拳要求身体放松而肢体缓慢适当用力;运行时似有停顿而实则动作内劲不停;起承转合自然而肌肉持续牵引抻拉;闲似行云流水而劲力不减。这种运动方式将阻塞及淤滞的经络疏通,使气血循环进入舒畅的正常状态。为了加快体内病气、浊气、阴气、邪气的清除,人体的穴位必须达到完全洞开的状态,并且通过长期不断地练功而保持它们良好的通透性,防止它们弥合关闭。这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是传统养生学的根基所在。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

 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等多功能的实效性,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它作为东方体育一颗明珠的魅力。太极拳的核心是协调、平衡、和谐。太极拳讲究“三调”——调身、凋心、调息,注重“三兼修”——动静兼修、内外兼修、性命兼修,达到“三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实现“三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伦理观、人体上下内外和谐的养生观。

 太极拳顺乎自然,天人相应、相通、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心静、体松、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的呼吸论;树立含而不露、养我浩然之正气的道德观。太极拳属于有氧代谢、低强度的运动,符合养生法则,利于健康长寿。太极拳学是关于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矛盾的辩证学说。它的运动方式充分反映了“生命的内部矛盾及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但对立、排斥、制约和斗争,也相互联结、依存、渗透和转化”这一规律从而证明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和“交替运动”。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的交替,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失衡的锻炼方式。

 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身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不阴盛阳衰,或是阳盛阴衰。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

太极拳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

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平衡性与灵活性。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的屈伸运动,对静脉回流心脏起到促进作用。太极拳还要求“形神合一”,意到、手到、足到、眼到,有助于视觉神经的锻炼与视力的改善等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1、打拳时衣服要穿得宽松,裤带要扣得宽紧适度。鞋子要穿得舒适,不宜穿太紧的鞋子。

2早晨空气新鲜,最好到户外打太极拳,这对一天的生活十分有利。晚间打太极拳,就寝时则易入睡。

3打太极拳最好得场所要选择到庭院、走廊、公园、树林、河边、空场、广场等空气清新和安静的场所。在户外打太极拳时要避免在大风、过堂风和雾雨中进行。打完拳后出汗,应立即擦干、穿衣,以防风寒侵袭,着凉、感冒。在室内打拳则要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4饥饿或饱食后不宜立即打太极拳,饭后待1小时后再练较为合适。饭后半小时作些轻微的太极拳,虽有助于消化,但必须控制运动量。

5太极拳虽然能够治疗多种慢性病,但当病情不稳定时则不宜操练。健身运动。

6过度疲劳时应该休息或睡眠,疲劳消除后可再打太极拳。如果过度疲劳还继续打太极拳,则有伤于身体。

7要掌握好运动量。初学太极拳的老人,常会感到两腿酸痛。所以,每次锻炼的时间、次数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身体健康的可以打1~2遍太极拳,体弱有病的可做一组或几组动作,也可以打几个动作,主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8打拳后如果感觉口干,只宜喝温开水润喉,不宜立刻多喝水。

9运动锻炼要持之以恒。打太极拳运动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治病、健身,不是几次或几十次就能显示疗效,因此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坚持数年,才有效果。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谈起武术,人们便会联想到武侠电视剧中所说的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与其他武术不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欢迎阅读!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

 太极拳主张用意念运动,要求全神贯注,集中 注意力练习,做到心静体松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

 1内功就是意气运动,不以形体手势演示动作,完全依赖意念运动演示。是开发神意气潜能的高成次练法。

 2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增强,益寿延年。

 人们常说的腹式呼吸,也就是太极拳内功,练太极拳内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淋巴毒素的排出。

 3如何修炼。

 1、必须坚持长期松、稳、慢、匀,盘拳走架,循序渐进修炼。

 2、必须坚持明理练拳,悟七分,练三分,内外双修。

 3、必须坚持心静、意专,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修炼。

 习练太极拳贵在坚持,长期坚持练太极拳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太极拳不仅能增强抵抗力,还能辅助治疗疾病。

 4、必须坚持抓住丹田炼内功补充后天之气,滋养扶持先天之气,做到心肾相交刻苦修炼。

 太极拳整劲内劲的修炼,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没有内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成了好看不好用的功夫、。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外抗敌的拳法,它也和其他拳法一样有一定的练习步骤和程序,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法虽不同,但万法归宗。

 练内功要有三心

 一,恒心,诚心,信心。

 二,练内功具备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三,练内功三个基本要素,调形,调息,调心。

 太极拳的内功是指以“调形”“调心”“调息”为主要形式修炼;调形,就是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调形与调息、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

 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习练太极拳内功,如果没有人指导或不得要领,那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练不出东西来的。

 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五大要领,很快就能切入,五个要领就是。

 一、拳架形体。

 二、意念活动。

 三、呼吸方法。

 四、气劲运行轨迹。

 五、习练功效。

 关于练拳功效得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是健身效果。

 第二是主治什么病,(众多人练拳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前列腺、类风湿、脂肪肝、便秘、胃病、失眠、腰腿疼等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第三是技击功夫,前二点一般来说是中老年人所追求的,技击功夫是年青人所追求的,但是他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一句话抓住上面五大要领去练,就是在成功的路上走了一条捷径。

 练习太极拳内功的两大技巧

 1、要高度重视练习站桩

 有的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其实站桩是修炼太极拳内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功夫的关键环节。站桩通过特殊的静态练习可使形体放松、神意安然、内气顺畅。

 培养出内劲,从而太极拳才能达到体用兼备。没有内在基础的太极拳架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太极桩和技击桩。站桩效果首先是保持中定。

 太极拳是一项稳打稳扎的功夫,练好太极内功,首先要有扎实的桩功,站桩也吻合人体骨骼的最佳受力状态。

 下肢的气脉就会逐渐打开,气就会经涌泉上下流动。日久功深,身上的气会与地气结合在一起,下盘就会变得非常稳固,身上的内气就会充满,其劲力就会无穷无尽。

 2、规范准确地练习拳架

 练习拳架务必规范准确,即要对太极拳(特别是本人所修炼门派)的基本技术规格细致地掌握,这是太极拳内劲生成和提升的前堤和基础。太极拳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练习太极拳,如若动作规格不正确,技术不规范,不但影响内劲生成和提升,甚至会造成疾病。为了达到拳架的规范准确。

 练拳要掌握太极拳的功理,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学太极拳要学一式准一式,练一式牢一式。

 想真正学好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师傅。在学习了各式太极拳套路之后,应按照技术规格去细化太极拳的技术动作。

 各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规格都有不同,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眼法、呼吸法及技击法等方面有相通和不同之处,练习者一定要认真体会琢磨。

 对照拳照,即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因为任何师傅在传授武功时,都会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经验,其基本拳架和动作都会作些微调,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师傅的教导下,再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对调整自身的动作的准确性很重要。

 太极拳内功心法研究

 一、阐述太极拳内功心法

 内功心法听起来虽有奥秘,但学习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神秘。

 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

 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

 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中的门派虽然多,但是拥有着相同的特点。

 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

 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问题,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悟性的问题。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照样会步入误区。

 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只讲松柔,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自己觉得松开了,实则是懈了,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 要知道,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44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