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无废料金属拉链产品创新的详细过程分析!要有详细的产品创新六个详细过程!

高性能无废料金属拉链产品创新的详细过程分析!要有详细的产品创新六个详细过程!,第1张

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从根据用户需要提出设想到正式生产产品投放市场为止,其中经历许多阶段,涉及面广、科学性强、持续时间长,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展工作,这些程序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才能使产品开发工作协调、顺利地进行。产品开发的程序是指从提出产品构思到正式投入生产的整个过程。由于行业的差别和产品生产技术的不同特点,特别是选择产品开发方式的不同,新产品开发所经历的阶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样。现以加工装配性质企业的自行研制产品开发方式为对象,来说明新产品开发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 发展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用户需要。用户的要求是新产品开发选择决策的主要依据。为此必须认真作好调查计划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提出新产品构思以及新产品的原理、结构、功能、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开发设想和总体方案。 2)新产品开发的构思创意阶段。 新产品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产品创意是开发新产品的关键。在这一阶段,要根据社会调查掌握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企业本身条件,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要求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新产品的设想和构思。产品创意对新产品能否开发成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企业新产品开发构思创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来自用户。企业着手开发新产品,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在使用老产品过程中有哪些改进意见和新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产品开发创意。(2)来自本企业职工。特别是销售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接触用户,用户对老产品的改进意见与需求变化他们都比较清楚。(3)来自专业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要鼓励他们发扬这方面的专长,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的创意。此外,企业还通过情报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外贸等渠道,征集新产品开发创意。 新产品创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产品构思、构思筛选和产品概念的形成。 (1)产品构思。产品构思是在市场调查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产品的构想或有关产品改良的建议。 (2)构思筛选。并非所有的产品构思都能发展成为新产品。有的产品构思可能很好,但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不符合,也缺乏相应的资源条件;有的产品构思可能本身就不切实际,缺乏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对产品构思进行筛选。 (3)产品概念的形成。经过筛选后的构思仅仅是设计人员或管理者头脑中的概念,离产品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形成能够为消费者接受的、具体的产品概念。产品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构思创意与消费者需求相结合的过程。 3)新产品设计阶段。 产品设计是指从确定产品设计任务书起到确定产品结构为止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准备和管理,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必须严格遵循“三段设计”程序。 (1)初步设计阶段。这一般是为下一步技术设计作准备。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编制设计任务书,让上级对设计任务书提出体现产品合理设计方案的改进性和推荐性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作为新产品技术设计的依据。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正确地确定产品最佳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依据、产品用途及使用范围、基本参数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产品工作原理及系统标准化综合要求、关键技术解决办法及关键元器件,特殊材料资源分析、对新产品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运用价值工程,研究确定产品的合理性能(包括消除剩余功能)及通过不同结构原理和系统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等。 (2)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是新产品的定型阶段。它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过程中必须的试验研究(新原理结构、材料元件工艺的功能或模具试验),并写出试验研究大纲和研究试验报告;作出产品设计计算书;画出产品总体尺寸图、产品主要零部件图,并校准;运用价值工程,对产品中造价高的、结构复杂的、体积笨重的、数量多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材质精度等选择方案进行成本与功能关系的分析,并编制技术经济分析报告;绘出各种系统原理图;提出特殊元件、外购件、材料清单;对技术任务书的某些内容进行审查和修正;对产品进行可靠性、可维修性分析。 (3)工作图设计阶段。工作图设计的目的,是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供试制(生产)及随机出厂用的全部工作图样和设计文件。设计者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标准规程和指导性文件的规定,设计绘制各项产品工作图。 4)新产品试制与评价鉴定阶段 新产品试制阶段又分为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阶段。 1样品试制阶段。它的目的是考核产品设计质量,考验产品结构、性能及主要工艺,验证和修正设计图纸,使产品设计基本定型,同时也要验证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主要工艺上存在的问题。 2小批试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工艺准备,主要目的是考验产品的工艺,验证它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即在生产车间条件下)能否保证所规定的技术条件、质量和良好的经济效果。 试制后,必须进行鉴定,对新产品从技术上、经济上作出全面评价。然后才能得出全面定型结论,投入正式生产。 5)生产技术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完成全部工作图的设计,确定各种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6)正式生产和销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作好生产计划、劳动组织、物资供应、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还要考虑如何把新产品引入市场,如研究产品的促销宣传方式、价格策略、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既是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代新产品再开发的起点。通过市场开发,可确切地了解开发的产品是否适应需要以及适应的程度;分析与产品开发有关的市场情报可为开发产品决策、为改进下一批(代)产品、为提高开发研制水平提供依据,同时还可取得有关潜在市场大小的数据资料。

  网络资源,共享之:

  兽类标本制作方法

  兽类标本制作方法

  兽类标本是研究兽类学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它可长期保存以便为科研、教学、陈列、观展服务。可根据需要制成假剥制标本、骨骼标本、液浸标本、附属物等标本。现将制作各种标本所需工具及制作方法分述如下。

  1.剥制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长镊子(尖形,前端内侧不要带锯齿形的)、解剖盘或塑料布、细铅丝或竹筷、取脑勺(取铅丝一段,前端砸扁弯成勺状)、针、线、棉花、竹丝、亚砷酸与明矾相混合的防腐剂。

  2.标本的测量 制作前,对标本有关部位的测量是兽类分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获得准确的数据方能更好地鉴别物种。测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钢卷尺、秤、标签、采集本。测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图3-1)。体重:兽体的全重;体长:吻端至肛门,大型兽为吻端至尾基部;尾长: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长度;后足长:自跗关节的最后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对有蹄类动物要测到蹄的前端;耳长:耳壳基部至顶端(簇毛除外)的长度。大型兽类还需测量肩高(肩背中线至前指尖)、胸围(前肢后面胸部最大周长)、腰围(后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长)和臀高(臀部背中线至后趾尖)(图3-2)。

  3兽类标本的制作

  (1)小型兽类标本 可分为科研用的假剥制标本及教学、展览用的生态标本。

  ① 假剥制标本(以鼠类为例)

  剥皮 将鼠体仰放在解剖盘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门前部 开始向胸骨后端切开皮肤,操作时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将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后用刀背或小镊子将切口与后肢相连的皮肤与肌肉分离,将后肢分别往切口处推出,剪断膝关节并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图3-3a),剥离背部等周围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肠与皮肤联接处剪断,清理好尾基部周围的结缔组织,用左手捏紧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缓慢往上拉 ,直至完全抽出(图3-3b),继续剥至前肢,在肘关节处剪断,清除肌肉再剥至头部,用解剖刀紧贴头骨至耳部,剪或切断耳根至眼部时,可看到一层白色网膜状的眼睑缘,细心切开网膜的下端后,即露出眼球了。剥离上下唇时,先在鼻尖的软骨处剪断,然后再用解剖刀剥离下唇,这时皮与肉体已分离,去掉皮内脂肪和贴在皮上的肌肉,均匀涂抹防腐剂,并在四肢骨骼上缠以少许棉花以代替原来的肌肉,再翻转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状即可。

  填充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细而又均匀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铅丝紧缠棉花制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长一些,以达到腹腔开口处的1/2处为好,这样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撑整个身体。然后将蓬松的棉花捏成前细后粗形状,用大镊子夹紧棉花的前端,从开口处紧插至头部,再在四肢和躯干部不足处,适当填上蓬松的棉花。这时,削制的尾椎骨应紧贴腹部压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翘。缝合切口时,要将标本摆正,针从里向外交叉缝制。

  整形与固定 标本制做的好坏与整形关系很大。整形时,需将标本横放在桌面上,头部向左,将前肢往里缩,掌面朝下,后肢伸直,跖面朝上与尾平放,眼部用小镊子将棉花挑开,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齐,两耳要竖立,头部稍尖,臀部要拱起(图3-4)。标签系于右足,将标本置于固定板上,四肢用大头针固定,阴干后就制成了假剥制标本了。

  ② 生态标本 在博物馆、教学等单位,常将兽类标本制成生活时的姿态,做为科普用。剥制的方法基本与假剥制标本相同。只是在填装时还需用铅丝(大型动物用钢筋或钢板)支撑其肢体。所用的铅丝型号要根据动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头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铅丝支撑。头部的铅丝先用棉花卷成与颈部原有肌肉粗细长短相同,一端固定在头骨上。也可将原头骨保留。另取铅丝1根由足底沿肢骨后侧插入肢内,外留一段做为固定用。穿入的铅丝沿肢骨弯曲,用线缚于骨骼上,四肢处仍需补充棉花以代替原来的肌肉。尾椎骨的制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须以铅丝方能捏成各种姿态。

  (2)中型兽类标本制作 中型兽类一般泛指兔、旱獭、巨松鼠、鼬科各种,如黄鼬等,制作方法与小型兽类标本基本相同。这类标本由于体大,腹部开口处要稍大些,用竹丝等做填充物填充躯体时,需加一个竹棍,以便支撑身体。

  (3)大型兽类标本制作 大型兽类泛指虎、豹、野猪、鹿类等,其制作方法一般有两种,即生态标本和不作假体填装而只保留皮张、头骨等,做为科研上分类鉴定用。以此类标本为例,制作时可从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内侧大开口。但在处理带角的偶蹄类动物时,需在两角间及颈背开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围切离皮肤;角形较大时还需在颈侧开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标本制作 对某些小型兽,一次性捕获较多(如蝙蝠、鼠类等),因野外工作条件无法一次制作完毕或因分类的目的标本干后收缩无法看清、因内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为防止腐烂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从腹部开口露出内脏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尔马林溶液内。浸泡前,需将每个标本系上已编号的竹签,便于查阅数据。

  (5)虫蚀法骨骼标本的制作 本法适于制作脊椎动物的各类骨骼标本。以兽类标本为例,过去常采取剥皮去掉内脏再用清水煮熟,用镊子剔去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制作,但费时费力而且易损伤标本从而影响标本的分类鉴定和收藏。近年来,国内采用鞘翅目昆虫—皮蠧幼虫嗜食肉类的习性来清除骨骼上附着的肌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① 形态与虫源 我们采用的皮蠧身体呈椭圆形,黑色或赤褐色,或具有花纹,身体长度在2~12毫米;幼虫身体分节,周身有长毛。皮蠧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它们不但喜食肉类,也咬书籍、衣服、生皮张、药材等。进行此法时,首先要采集和培殖虫群,采集皮蠧的时间最好是温暖的春夏季,这时可用带骨肉来招引,也可以到皮蠧经常活动的屠宰场、卖骨肉的摊头、畜产公司皮毛仓库采集。

  ② 培养 虫蚀方法将采集的皮蠧放进四周光滑的容器内,如长方形铁皮箱、大口的玻璃容器,容器的底面可以铺上一层棉花,如果容器较大,也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加上一层大眼的隔板或铁丝网。为使容器内的空气流通皮蠧不易爬出,顶端开一窗口,上面盖细丝网罩即可。将野外捕获的动物或拟虫蚀的动物尸体剥皮去掉内脏清洗凉干,风干后放入容器内,这时容器的温度要保持在27~29℃,湿度不超过70%,为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可在容器内放进一个盛水的小碟,如温湿度适中,小型兽类的头骨仅需十几个小时即可清除干净,中型以上动物有时要2~3天。实施此法时要随时查看,以免虫蚀过度导致筋骨脱落。完全脱水的干标本,要放人水中浸泡,待肌肉松软晾干后再进行此法。虫蚀后的骨骼标本仍保留骨骼的原色,如不做为分类鉴定用,可用4%过氧化氢涂抹骨骼表面,即可获得洁白的标本。

  ③ 注意事项 皮蠧是一类重要害虫,饲养时要严防跑出来造成危害,虫数量过多或停止饲养时可用沸腾的开水浇烫或用火焚烧。

  (6)蝙蝠标本的制作 根据用途制作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 液浸标本 蝙蝠为群栖动物,有时一次性捕获较多,除部分制成标本外,其余的可存放在70%酒精溶液中。方法是在蝙蝠腹部剪一个缺口,其大小以使溶液浸入内脏为准。如搞科研,在液浸前还需将各种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再用绘图墨水或铅笔将标本编号写在竹杆上拴在左足(线要短,以免互相缠绕)放入容器。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尽快鉴定,以“种”为单位放人盛有70%酒精溶液的广口瓶内,瓶外尚需注明学名、产地和采集时间。

  ② 假剥制标本 利用此法可制成科研用标本。

  剥皮 分为背剥与腹剥两种。由于背毛绒厚不易损伤标本分类,特征明显,故以背剥为好。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自背部距尾未端1~2厘米处入剪,沿背线剪至腰部,用刀柄轻轻将皮肉分离,至后肢用手捏住,在股骨和身体的连接处剪断,肌肉除尽,另一后肢也同样处理。骨可从基部割下,当切断生殖器和直肠后,用镊子夹住尾基部,左手将尾椎拉出,然后将皮翻转,从胸部剥离皮肉,在上膊骨和肩胛骨处剪断,拉出并剃去筋肉;处理头部时,应用刀紧贴头骨依次切断耳根、眼缘、上下唇。最后为避免虫蛀在皮内各处均匀涂以砒霜。

  填装 将毛朝外翻转,把上膊骨、前臂桡骨及后肢拉回原处,以剥好的竹棍或细铅丝代替尾椎。取一团比原体积大1倍的棉花,一端折迭成头骨状,用镊子夹住自背开口处向上推至吻端,再用余棉补于不足之处,此时假尾椎要放在棉花的上部。填满后缝合,吻部不用缝,只需将上唇拉下,遮住下唇即可。将毛理顺,腹部朝上进行初步整形。整形时胸部要比原形稍许丰满,腹部自然低平,其它部位按原形整理。

  固定 蝙蝠标本的翼膜阴干后较脆易折,因此,须缝制在硬皮纸上,这样不仅不易变形,长期使用也不至损坏。方法是先取一张大于单边展翼标本的硬纸(马粪纸即可),将已整形的标本腹部朝上平放在纸上缝制。习惯上将右翼折迭,舒展左翼,一个定点一针(图3-5)。蝙蝠外部形态特征大都集中于头部,因此在缝制完毕后,需将耳部(包括耳屏)、鼻叶整理好,在阴干过程中,应小心地加以整形,使其在阴干后仍能保持原来形状。蝙蝠头骨也是分类鉴定必不可少的,可随同标本缝在纸上。

  昆虫标本制作方法:

  昆虫针的使用方法(一)

  一般是将昆虫针直刺入虫体胸部的中央。为保证分类上的重要特征不被损伤,并使同一大类标本制作规格化,针叉甲虫时要避开胸部腹面的胸足基节窝,将针穿刺在右翅鞘的内前方,使针正好穿过右册中足和后足之间。蝽科等半翅目昆虫,虫针应穿插在小盾片略偏右方,这不但保护了小盾片的完整,也不会损坏胸部腹面的喙及喙槽。直翅目的昆虫,如蝗虫等,要将昆虫针插到前胸背板的后方,背中线偏右侧,这样不会破坏前胸背板及腹板上分类特征的完整性。膜翅目(蜜蜂蚂蚁等)及鳞

  翅目(蝴蝶、蛾类)昆虫,是从中央插入,通过中足基节的中间穿出。

  短针(二重针)的使用方法,是在一根长针上插上用硬白纸或透明胶片作成的长765毫米、宽18毫米的小三角纸(或一段长10毫米的火柴棍),再将00号短针刺在三角纸或火柴棍上(针尖向上),最后将昆虫标本插在短针上。这种方法是专门为制作微小昆虫设计的。

  制作微小不需要展翅的昆虫标本还有一种方法,是把特制的小三角纸插在昆虫针上,然后在尖端粘上透明胶液,将虫体的右侧面粘在上面。

  二浸制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

  浸制昆虫标本保存的大部分是无翅亚纲中的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以及蜻蜓目、蜉蝣目等等生活在水中的稚虫和完全变态昆虫的卵、幼虫、蛹等。为使虫体经浸泡后不致变形,采到后比较大的虫体首先要用开水去煮一下。煮的时间要看虫体的大小、老嫩以及种类而定,一般煮至虫体伸直稍硬即可。虫体较大皮肤厚的幼虫,煮5-10分钟才行,小的柔软的2-3分钟就够了。

  未经煮过的幼虫浸在保存液中,往往要收缩改变大小和形状,

  甚至使虫体变黑。因此,浸泡昆虫的幼期及其它必要标本时,这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使用开水热浴的方法,具体情况和泡方便面类似^0^

  经过水煮或热浴的标本,立即投入保存液中保存。但较大的虫体或体内含水过多的种类,经过一段时间,要换液几次,才能长久保存,不然会因带入保存液的水分过多而使标本腐烂或污染。

  三展示标本的制作方法

  供展览用的昆虫标本,主要用于普及昆虫知识、教学及参观等使用。制作方法是将昆虫的标本,按照一生的发育次序,如卵、幼虫的不同龄、蛹、成虫等,艺术的安排在展览标本盒里。同时要将相关材料也放入盒中:被害植物的叶片、天敌、防治或利用的照片等等。使观众通过一盒展览标本就能了解一种昆虫一生的概貌,以及和环境、天敌的关系。制作展览盒中的成虫标本时,需要展翅的种类,则不需要用昆虫针刺穿固定。而是将标本背面向下,平放在整姿台上,用真尖钉住胸部

  展翅整姿。干燥后将虫针拔下来,贴在展览盒适当的位置。幼虫、卵、蛹可以用吹胀法制作,也可以用浸制标本,不过要将之密封好。浸制标本制作方法特别之处如下:先将标本放入质地好的玻璃瓶中,在标本下衬托上棉花或各种颜色的泡沫塑料,使虫体不能在玻璃瓶中滚动然后用酒精喷灯或氧化喷火嘴,将玻璃开口的一端烧软,用镊子拉成极小的细口,用注射器将保存液注入,再用火烧软细口使其愈合。按照需要固定在展览盒中适当的位置。

  也可以用玻璃装标本法,与展览盒相似,但不用棉花,在标本上下都用玻璃,由于篇幅问题不作介绍,如果需要,请与本站联系。

  四有机玻璃包埋昆虫标本的方法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俗名有机玻璃),把昆虫标本包埋起来,作成一种类似人造琥珀的昆虫标本。优点是不怕虫蛀,不生酶和避免损坏的优点,由于透明度强,便于观察,作为展览、教学材料尤为适宜。

  材料及工具:

  制作有机玻璃包埋的原材料,是从化工原料商店买来的生、熟单体。⑴生单体,是未经过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

  明的液体,在包埋标本时起溶剂的作用。⑵熟单体,是经过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明的粘稠状液体,只有在5摄氏度的低温下才能保持原来的性状,在高温下即聚合硬化。因此,生、熟单体应盛于大型玻璃塞广口瓶中,放在冰箱中保存;为应用时方便和避免处置不当浪费的材料,可用两个50毫升的小广口瓶,倒取部分单体以便随时应用。

  准备包埋的昆虫标本:

  最好选择肢体完整,色泽鲜艳,外表皮比较坚硬些的如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以及鳞翅目的成虫,较大昆虫的内部器官及各种昆虫的幼体也可用来包埋,只是由于含水量多,需要的手续比较复杂。无论包埋哪种昆虫,都要事先做好整姿及清洁工作,以便提高清晰美观度。

  制模:

  用具是玻璃板(垫底)和载玻片(围边)。制模取决于包埋标本的有机玻璃外部形状:方形、长方形、菱形(如果制作成圆形,也可选用质量较好的不同大小的平底玻璃皿,作为模具)。决定好模具的形状后,先将所需的玻璃模具擦洗干净,而且要反复检查,表面已经有伤痕或起毛的便不能用,以避免脱模时发生困难或制作出来的标本埋块表面不平整。制模时,先在玻璃板下垫一块方格纸,以便用载玻片围出另人满意的形状。然后用镊子蘸少许熟单体滴在载玻片的接缝处的上方使其沿切缝外方自行下流将缝粘合,这样的粘合处理方法要经过两次进行。随后放置在40摄氏度的温箱中约半小时,使熟单体聚合硬化。

  模具制好后,即可注入4-5毫米的熟单体(不能过厚,以免接缝处的黏着部溶解,如有气泡用解剖针将其刺破)。在放入40摄氏度温香中12小时使其聚合硬化,作为固定层。如是注入几次,使硬化后的单体厚度不少于3毫米。为了标记所包埋昆虫的名称,在第二次注入熟单体前,将在生单体中浸泡过的,用绘图墨水清晰书写的标签放入,使其溶于熟单体中。摆放的姿势因情况而定。

  包埋:

  先将经过整资的干燥昆虫标本,浸在生单体中约一小时,使虫体完全浸透。这时便在预先制好的模具中注入熟单体,但这一次的量决不能超过虫体厚度的一半,以免放入标本后虫体漂移位置。然后从生单体中取出标本,使虫体背面向下,放在模具中的熟单体上。用镊子或解剖针调整标本的位置,待稳定后,移到有玻璃盖的盒中,避免灰尘以便日后观察。这样聚合虽然时间较长,但不易产生气泡。2日后用解剖针试探,当熟单体已聚合成半固体状态尚未完全硬化之前,便可再加入5毫米的熟单体。以后每隔1-2日按上述方法检查再加入熟单体。但以后的注入最好从模具的一端注入,以免不规则的注入相互挤压产生不易排出的气体。

  脱模整形:

  脱模后,可用剪刀、钢挫、磨石等修整,尤其是最后聚合的部分。修整后,有些部分会失去光泽,可用布抛光机进行抛光。

  昆虫标本上的标签,是一个标本上最原始的记录,相当于单页户口本。制作好的标本要及时插上标签。 ================

  返回

  初做好的标本,就要立即插上两个标签(有15厘米长10厘米宽的黑框):上面一个标签写有采集地点,海拔高度,采集时间;下面一个写上寄主或采集方法、环境,采集人姓名。经过研究查对已经有学名的和经过系统研究起出中文名字的昆虫标本,下面要再加上写有中名、学名及鉴定人姓名的第三个标签。经过研究,前人还未发现的新种,在标本下还要加上新种或新亚种标签。

  新种标签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代表等级,在新种标本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定为正模标本,下面用红色标签;在选与正模标本完全相同但性别不同的一个,作为配模标本,用兰色标签;其余的,作为副模,标签应该是**的。

  标签要用绘图墨水写清楚,防止日久褪色或不易识别。浸泡在标本瓶中的更要小心。

选料是翡翠加工工艺中的第一步,非常重要。选料的关键要看加工成品的用途,加工制作不同类型的成品,其选料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做手镯、戒指、戒面或者做摆件、挂件等。

主要是手工抛光打磨或机器振机两种方法加工而成。手工加工过程:手工抛光打磨是用钻石粉(钙铝酸盐)和抛光机(低转速的低力矩打磨机)来操作的。机器加工过程:通过振机加抛光用金刚砂完成从粗磨到细磨、精磨各工序。

蛋面轮廓。翡翠戒面的轮廓包括蛋形(椭圆形)、梨形、马眼形、马鞍形、心形、月牙形、长方形等,以蛋形最为常见。蛋面对称性。

翡翠戒圈一般是用黄金、铂金以及白银做的。大多数会根据戒面大小来制作,如果戒面较大的话,那么稍微厚一点比较好,如果戒面较小的话,薄一点比较好。

弧面型又称素面型或凸面型,也有人称腰圆。它的特点是宝石至少有一个弯曲面,适于玉石或部分单晶宝石特别是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的加工。

(一)弧面型宝石的琢型

弧面型宝石琢型可按腰形和截面形状进行分类。

1根据腰形分类

有圆形、椭圆形、橄榄形、心形、矩形、方形、八角形、垫形、垂体形和随意形(见图5-1-25)。

图5-1-25 弧面型宝石的腰形

2根据截面形状分类

有单凸面琢型、双凸面琢型、扁豆琢型、空心凸面琢型和凹面琢型(见图5-1-26)。

1)单凸面琢型的特点是一端为凸面,一端为平面。适用于各种宝石戒面。

2)双凸面琢型的特点为两端都为凸面,但上凸面比下凸面高,适用于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戒面,如猫眼宝石、星光宝石、月光石等。

3)扁豆琢型的特点为两端都为凸面,上下凸面的弧度一样高。欧泊石多采用这种琢型。

4)空心凸面琢型的特点为在单凸面琢型的基础上,从底部向上挖一个凹面。适用于颜色深、透明度差的宝石。这样可改善颜色、增加透明度。翡翠多用这种琢型。

5)凹面琢型的特点为在单凸面琢型的基础上,从顶部向下挖一个凹面。这样可在凹面中再镶一颗较贵重的宝石。如在黑色玉髓上镶一颗钻石等。

图5-1-26 弧面型宝石的截面形状

(二)弧面型宝石的设计和定位

弧面型款式通常适用于下列情况:

1)当透明宝石含有过多的杂质,因而刻面型不能发挥其优势时 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

2)所有不透明和半透明的宝石 如玉石、玛瑙、绿松石和孔雀石等。

3)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 如猫眼宝石、星光红宝石和蓝宝石、欧泊、拉长石等。

1弧面型宝石的设计

宝石的设计步骤就是宝石审查和选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一块原石拿来后,首先要对它进行审查,尽量从原石外皮分析到里面的颜色、透明度、有无特殊光学效应,过程如下:

(1)原石定名

宝石工匠都清楚的一点是加工已知宝石要比未知宝石心中有数。

(2)了解宝石的外部特征

包括形状、重量、宝石原料的颜色,外表有无大的裂隙和包体。

(3)分析原石

通过了解掌握的已知情况,推断出未知情况。如颜色是否均匀,裂有多深,里面的裂纹有多少,是否存在特殊光学效应等等。

(4)选择设计方案

对于小粒原石,加工设计可直接参照款式设计。对于大块原石,就应选择设计方案,例如对于同一原石有不同设计方案,选用哪种方案,要视其价值的大小而定。

至于原石磨成哪种弧面型,这要视情况而定。一般具猫眼效应的宝石选用高凸面琢型,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它的猫眼效应,使猫眼变得更细、更亮;欧泊石多采用扁豆型,这与欧泊原石的形状有关;星光红、蓝宝石多采用双凸面琢型,因为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显示星光效应,又可保重;空心凸面型多用于深红色的铁铝榴石,因为这样可减轻色彩浓度。

2弧面型宝石的定位

对于具特殊光学效应的原石还需要进行如下定位。

(1)猫眼效应

任何原石若包体为平行排列的纤维状,均可磨制成猫眼效应的宝石,猫眼效应只有用凸面型才能显示。一般用单凸面琢型,腰形为圆形、椭圆形。其定位比较简单,根据猫眼效应产生的原理,使琢型的底面平行于纤维包体,如果宝石轮廓为椭圆形,则纤维方向垂直于宝石的长轴方向。为了使猫眼效应显得更细更活,可以适当地加大凸面型厚度,使凸面曲率增大,以便反射光集中于一个窄带内,形成清晰明亮、活灵活现的猫眼光带(见图5-1-27(a)。

图5-1-27 具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的定位

(2)星光效应

这是由显微针状、管状包体沿2个或3个方向分布而产生的反射。一般包体沿2个方向排列的可形成4道星光,如星光辉石;包体沿3个方向排列可形成6道星光,如星光蓝宝石。它的定位方法是让底面平行于各方向包体的排列面,即垂直于Z轴(见图5-1-27(b)。

(3)月光石月光效应、拉长石晕彩效应、砂金效应

月光石月光效应是由于聚片双晶或不同折光率长石的层状结构而产生光的反射及漫反射的现象;拉长石晕彩效应是由聚片双晶面反射光线而产生的干涉;砂金效应是由微细的片状包体成层分布而产生的反射光。这三种具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虽然在形成原理上稍有不同,但它们属于层状结构,因此定位时,应将琢型的底面平行于层状结构。

(三)弧面型宝石的加工工艺过程

弧面型宝石材料广泛,一般没有什么特定要求。弧面型宝石的优势在于能充分显示宝石的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星光效应),能充分弥补宝石在火彩、透明度和瑕疵等方面的不足。

弧面型宝石材料的种类很多,常用的种类有:翡翠、红宝石、蓝宝石、欧泊、金绿猫眼、石榴石、玛瑙等。

弧面型宝石的加工工艺较简单,分为八道工序:画线、下料、圈形、上杆、预形、细磨、抛光和后期处理。

1画线

为了下料准确方便和料尽其用,要对片料进行画线。画线是用画笔在片料上画出弧面型宝石的腰形。画线所用的画笔为带有尖端的黄铜棒或铝棒,长度为10~15cm。

为了准确地按一定规格画出腰形,通常要使用模板。模板通常用硬塑料或金属板制成。模板上有许多不同尺寸的圆、椭圆、方形的孔(见图5-1-28)。这些孔是按照生产要求设计的,以便于装镶。

图51-28 模板

在画线的工序里包含着设计的过程。例如在一块有美丽花纹的玛瑙原料上,画线前,如果发现上面有很多细小的微裂纹,则原料就无法利用。如发现有包体、瑕疵或质软的小点,应及时圈出,以免画在弧面型宝石的轮廓内。另外可根据花纹的形状设计出不同腰形的弧面型宝石。

在画线时要注意原料两面的花纹是否一样,即要考虑弧面宝石经磨削成形后,原有花纹的增减或隐没情况。

以上是对低档宝石的大块料进行的工序,如遇到高档宝石的原料或块体较小时,可直接从下道工序着手。

2下料

下料的方法就是用锯割。即用修边锯沿所画轮廓线锯割,要留出若干毫米的余量,一般为2~4mm。因为有些玉石性脆,切割时易产生裂纹,若距线太近,裂纹有可能伸入轮廓线内。

切割时所用设备为修边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把载石台清理干净,上面不能有碎石屑,否则进料时易发生倾料,损坏锯片和石料。打开冷却水,冷却锯片,以免原料与锯片在摩擦中温度过高。

2)手持原料,用力均衡地把原料推入锯片,开始进料时速度要慢,以锯片不产生火花为宜。

3)原料进入一段后,要沿直线加快速度,但不要突然用力。如发现进料阻力很大,并有火花迸出时,应按原路返回,分析出原因后再进料。

4)原料快锯完时要放慢速度,以免崩口。

5)反复上述过程,切除多余的棱角,达到如图5-1-29的标准。

图5-1-29 下料时毛坯的形状

3圈形

下料过程完毕后,得到的是一个大致形似设计要求的毛坯,要得到腰形较好的毛坯需经过圈形工序。圈形就是用砂轮圈出毛坯的腰形。

砂轮的直径一般在250mm以上,所用的磨料为80#~100#的碳化硅。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轮磨机和冷却水。

2)毛坯底面朝上,用手捏稳,用力均匀地把毛坯边缘和棱角磨去,所圈形状要平滑、自然呈弧线,与所画轮廓线要等距,留出大约05~1mm的余量,所圈腰面要与底面垂直。

3)为了防止底面边缘因尖利而崩口,在圈形完成后,可在底面边缘磨出一小斜面,小斜面与底面的夹角以45。为宜。此时小斜面一边可与所画轮廓线重合,但不要磨去轮廓线(见图5-1-30)。

图5-1-30 毛坯侧视图

4上杆

圈形后的毛坯在预形成弧面型前要上杆。上杆是指用胶把毛坯和粘杆粘结在一起。对于经验丰富的宝石工匠可直接手持毛坯进行预形,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上杆。因为这样既可以避免伤手,又可以固定宝石。

粘结毛坯用的粘杆是用黄铜或铁杆制成的,也可以用硬木料。长度一般为100~150mm左右。粘杆一端为圆形,作粘结端,其直径大小依毛坯大小而定,一般为63~127mm。胶一般用黑火漆胶或红火漆胶。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宝石毛坯和粘杆洗干净。

2)将胶弄成碎片,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熔融。

3)将粘杆的粘结端浸入熔融的胶中,浸入深度约10mm,稍停取出备用。

4)用镊子夹住毛坯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此时毛坯要受热均匀,以免炸裂。对于怕热的宝石可隔石棉网加热。

5)将毛坯底面与带胶的粘杆粘结在一起。在胶未完全硬结时,用手扶正坯料,使毛坯底面垂直粘杆。然后自然冷却。

5预形

预形就是用砂轮磨削出造型。通过预形,毛坯基本获得设计中的弧面形状。预形时所用的工具为轮磨机,它有两个碳化硅砂轮:一个为粗砂轮,直径在300~400mm左右,磨料粒度为80#或100#;另一个为细砂轮,直径为200~300mm左右,粒度为180#或220#。不管是哪种砂轮,其目的都在于磨削毛坯的余量,细砂轮还可进一步磨去部分的划痕和微裂纹,从而提高毛坯表面的光滑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带有粗砂轮的轮磨机和冷却水。

2)手持粘杆将毛坯顶部磨出一个斜面,斜面的边不要超过底面、小斜面的边(圈形时所磨出的小斜面),最好留有余量。磨斜面时,用力均匀,且不断转动粘杆,使斜面尽量成圆环带,圆环带与垂直面的夹角约为10°~15°。

3)在第一个圆环带磨好后,向顶部方向磨出第二个圆环带,并依次向顶部磨出第三个、第四个圆环带,依此类推,使毛坯的顶面由阶梯状的弧面越来越趋近于较光滑的弧面。

4)换用细砂轮,清洗毛坯,防止较粗的颗粒带到细砂轮上。再次打开冷却水。

5)粗砂轮磨削初步预形后,仍有较明显的小面和划痕,换上细砂轮可进一步提高表面的光滑度。操作步骤同前(见图5-1-31)。

图5-1-31 预形的过程

6细磨

细磨的作用是再次提高毛坯弧面的光滑度。就其本质而言与预形中的细砂轮作用是相同的,只是所用设备不同,因此其磨光精度不同。

细磨所用的工具有多种,有轮磨机、带磨机和盘磨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当受到宝石毛坯压迫时,会自动产生一个屈服面,将毛坯包住。正是这个屈服面增大了磨机与宝石的接触面积,而且这个屈服面的磨削力远比砂轮的磨削力柔和得多,使宝石毛坯的圆滑度大大提高。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细磨时所用的三种设备。

(1)轮磨机

细磨所用的轮磨机在外形上与砂轮相似。其基体用金属或木轮制作,外圈用橡胶皮套粘结在基体上。橡皮厚约10~15mm,内含金刚石粉。这种橡皮轮适于磨削像红、蓝宝石这样硬度高的宝石。外圈还可用皮革代替,所用磨料为240#或280#碳化硅。

(2)带磨机

使用带磨机进行细磨,效率很高。将宝石凸面顶在砂带上,砂带产生屈服面,包住宝石,可增大宝石的磨削面积。

(3)盘磨机

盘磨是较常用的细磨方法。其基体多为金属或硬木料制成,盘面微凸,上面粘结一块5~10mm的毛毡或软泡沫塑料,最外层用呢绒布或细帆布,也可用皮带。磨料为220#~280#的碳化硅。

7抛光

抛光工序是最见成效的一道工序,抛光以后宝石便可尽展它的光彩。俗话说“十宝九抛”,可见抛光的作用之大。

抛光通常用的工具由木料、塑料、沥青和锡铅合金制成。木盘要在其表面蒙上毛毡、皮革、呢绒、帆布等材料。抛光盘的结构与细盘相似,有凸盘、凹盘,也有平盘。抛光剂一般用钻石粉、红宝石粉、绿粉、玛瑙粉、氧化锡粉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清洗宝石坯料和抛光盘。

2)打开抛光机,用刷子在抛光盘上涂一点抛光剂,量一定要少。

3)宝石在抛光过程中,要用力均匀,从坯料的边缘开始,再渐及其顶,使其弧面光滑。任何抛光工具以接近干燥时效果最佳。对翡翠、蔷薇辉石的抛光一定要用力。

4)在抛光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进展情况,是否有漏抛现象,是否把划痕抛去,等等。当发现宝石表面有很多小凹坑时,可能原石具有剥蚀性,应立即改用皮革或木质抛光盘,按以上步骤重新抛光。

宝石坯料是否已经抛光到很亮的光泽度,可拿到强光下缓慢转动来观察。如果还看出有擦痕,或者灯泡上的字反映在抛光面上时线条不分明,则说明抛光度不够。对不同性质的宝石抛光,还应选用不同的抛光盘和抛光剂组合。一般对硬度小的宝石,可用毡、皮革等软盘,抛光剂可用氧化铬、氧化铁、玛瑙粉等;对硬度大的宝石,应使用沥青盘或锡铅盘,抛光剂以红宝石粉和钻石粉最佳,其次用氧化铈和氧化铬等。对几种特殊宝石应采取特定的组合。如水晶用有机玻璃盘和氧化铈抛光效果最佳,冰洲石用呢子和氧化铬抛光效果最佳,等等。其他宝石的抛光组合详见表5-1-3。

8后期处理

宝石坯料在抛光后,通常要进行后期处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拆胶处理 把宝石和粘杆用酒精灯加热,使胶融化,拧下宝石。

2)清洗处理 把还带有少量胶的宝石和粘杆分别放入酒精中,待胶溶解后,把宝石和粘杆取出,用清水洗净。

表5-1-3 常见宝石所使用的抛光盘和抛光剂

3)底面处理 用220#的细砂纸或平砂盘,把底面磨平,磨削量要少,以不磨掉底面的小斜面为宜。若宝石的透明度很好,还需把底面抛光。若不透明,则不必抛光。

4)清洗、上蜡处理 底面处理后的宝石清洗、晾干后,要上蜡,从而填补微裂纹,增加宝石的光洁度。

至此,弧面型宝石的加工完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47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