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机(elliptical trainer) 在一般的健身俱乐部中,椭圆机(elliptical trainer)是相当常见的心肺适能运动训练工具,而且也广为使用者喜爱。
椭圆机的运动型态类似越野滑雪(cross-country skiing)的动作,因此椭圆机的英文名称也称为elliptical cross-trainer。椭圆机被设计出来的时间虽短,但是由于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发展也相当的迅速。可惜,到目前为止,在运动生理学的专业书籍中,介绍这个新运动工具的运动生理反应资讯还不多。
椭圆机又叫太空漫步机,作为一种用于心肺功能锻炼效果很好的器械,它受到不少使用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椭圆机的斜坡设计、阻力抵抗调节功能、编排好的运动模式以及专门对下肢某组织肌肉进行锻炼的能力让它成为专业健身房和家庭起居室里常见的运动器械。尽管不同类型的椭圆机其质量和运动舒适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这种机器毫无疑问是煅炼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的有力武器。
椭圆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体运用它锻炼时膝关节是不存在着力点的。采用椭圆机锻炼,不仅能预防、降低、缓解颈椎病、肩周炎及上背部的疼痛,而且避免了跑步时所产生的冲击力,更好地保护了关节,从而具备更好的安全系数。椭圆机能锻炼和刺激坐骨神经的调节,增强腰部肌肉的耐力和力量,针对臀部、大腿、侧腰及小腹部的刺激,达到塑身的效果。
健身房里椭圆机是有氧器械的一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椭圆机进行锻炼。虽然在使用上,看似重复而且简单的运动,但与其他健身器材对人体关节造成的压力,椭圆机健身基本上属于零伤害。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使用椭圆机来健身它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1可协调四肢、健美身体
如果你的大腿属于小肌肉型或者脂肪型,可以采用小阻力、长时间的训练方式。相反,偏瘦的男生或者腿太细的女生,可以采用阻力较大,时间较短的训练方式。
长时间的有氧练习会让人越来越瘦,也有助于提高身体耐力,锻炼心肺功能,还能平和心态和提高运动能力。
2可以提高背部线条
在练习的过程中双手用点力拉动把手,就成了单手交替的坐姿划船。椭圆机阻力不大,所以不会担心把斜方肌或者背阔肌练的很厚。
3练腹部效果好
椭圆机对锻炼腹部效果很好,可惜很多人不知道。每次上椭圆机练习前先进行腹部练习,然后再上椭圆机,有惊喜!
4不伤膝盖
椭圆机的独特设计几乎让整个下肢都参与运动,相对跑步机没有一个弹跳动作,少了对膝盖的压力,手脚并用的运动方式合理分担力量。
对于需要塑身,减肥的人士,会更舒适一点,可以锻炼全身肌肉群的力量和耐力。
5塑身效果好
椭圆机能锻炼和刺激坐骨神经的调节,增强腰部肌肉的耐力和力量,针对臀部、大腿、侧腰及小腹部的刺激,从而达到塑身的效果。
6常见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脚踏板转动越快,训练效果越好
真相:在椭圆机上训练时,不是速度越快越好!增加速度确实能增加训练强度,但是一味的增加速度,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会造成膝关节的磨损或小腿抽筋。只有适当的增加运动频率才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误区二:直着身子运动会损伤腰部,应该弯腰运动
真相:答案肯定是不对的。在椭圆机上身体挺直训练,不仅能够锻炼腹部,还能够锻炼到上身的肌肉。而且单脚训练时,可以锻炼到更多的肌肉群,消耗更多的脂肪!
误区三:椭圆机上的强度调节,是不是强度越大越好
真相:不是。椭圆机的强度调节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高强度的训练,这样不仅得不到训练效果,反而会使肌肉损伤(其他运动也是这样)。因此,在椭圆机上训练时,强度的调节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的增加强度,这样会导致你失去锻炼的信心和坚持。
误区四:使用椭圆机的时候,不需要手脚并用就能达到训练效果
真相:错。椭圆机不是跑步机,只需要脚跑就行。在椭圆机上训练时,需要手臂来保持我们身体的平衡,全身肌肉不能崩的太紧,一定要掌握椭圆机手脚协调,不然很容易造成手脚上下对抗,使肌肉损伤。
椭圆机虽采用简单的运动模式,但是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稍有变化,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健身,需要大家在训练中不断的尝试摸索,而不是简单的重复,遇到问题时不要颓然放弃,我们应该认真的尝试,区别不同动作带来的不同效果。
其实,小动经常收到像这一类的问题,不管到哪儿都是百善孝为先,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想给父母选购健身器材的朋友不在少数,都希望爸妈能有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小伙伴们千万不要认为给长辈挑选健身器材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说不定就弄巧成拙,好心做了坏事。大家可能就会好奇了,难不成这里面还有什么讲究?
当然有讲究了,跑步机属于家用常见的健身器材,运用强度是无疑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锻炼者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但是,对于家里的老人来说,这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椭圆机呢,能达到不弱于跑步机的锻炼效果,而且膝盖受伤的风险远远比跑步机小。椭圆机增加强度的方式主要是增加阻力,跑步机增加强度的方式主要是增加坡度和速度。所以说给父母选购健身器材需要注意的事情还是挺多的,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呢,小动就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父母长辈的健身器材。
要说适合中老年人的器材,首推的就是椭圆机。首先小动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椭圆机?椭圆机又叫太空漫步机,由于运动轨迹程椭圆状,因此得名为椭圆机,是一种用于心肺功能锻炼效果很好的器械,因此它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追捧。椭圆机斜坡设计、阻力抵抗调节功能、编排好的运动模式以及专门对下肢某组织肌肉进行锻炼的能力让它成为专业健身房和家庭起居室里常见的运动器械。
那小动就给大家安利一波干货
其实,椭圆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体运用它锻炼时关节不存太大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中老年人非常喜欢用椭圆机的原因之一。因为到了一定年纪,人的骨质会舒松,那么对于膝关节的保护不容忽视,所以采用椭圆机锻炼,不仅能预防、降低、缓解解颈椎病、肩周炎及上背部的疼痛,而且避免了运动时所产生的冲击力,更好地保护了关节,从而具备更好的安全系数。
椭圆机虽好,但是市面上那么多种类样式的椭圆机,少则千元左右,多则上万,究竟要怎么来选?这是很多机友联系上小动后的共同心声,那么今天小动就对椭圆机的档次进行一个大概的等级分类,根据发电级别,功能多寡,阻力类型来进行划分,让大家对于椭圆机的价格范围有个清楚的认识,为什么可以从1000多一直到几万,2000以下和大几万的产品我们这里暂时不表,大部分人购买的椭圆机都集中在2000-20000这个价位段
那小动就像详尽的给大家分一下类
part 1
商用
价格范围15000+
这一类的椭圆机定位在商用椭圆机,价格在15000以上,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管材和框架都做得比家用的结实得多,可经得起连续长时间使用,大部分为中国大陆之外的产地,对自带程序的契合性更好,功能也较全面,且使用起来顺畅度不错。多为健身房使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它的供电方式一般属于“自发式”供电,阻力为电控调节。所谓的自发式供电就是,通过我们以前学过的物理线圈发电的原理,运动产生电能,供给机器显示以及调节阻力的基本电力需求。好处就是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电线铺设在地板上,为健身房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灵动性,并且椭圆机自发用电,不需要额外的电费,又为健身房节省了一笔不大不小的日常开销。
在国际性的大品牌中,大部分商用品牌如力健、泰诺健,乔山,TRUE等都有诸如此类的椭圆机。以乔山Matrix A50为例。本身带有的自供电发电机可以为健身房省去很大的一笔开销。同时,没有电线的铺设,会显得椭圆机很干净利落,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摆脱一些顾虑。同时,它的踏板间距也是足够的大,能保证大多数人可以使用,且自然而舒适的使用。没有滚筒与滑轨的设计,又可以消除多余的噪音。
▲乔山Matrix A50
part 2
轻商用
价格范围10000-15000
这一类的椭圆机定位在轻商用,位于高端和家用之间,价格在10000-15000左右,多为高端家用或者配以小会所、小型的健身房使用。尺寸接近商用,占地都较大,步幅或者坡度可电动调节,对自带程序的契合性更好,功能也较全面,但在飞轮的材质上面有缩水,可能是自发电式可能是插电式电源模式,阻力为电控调节。
比如爱康14816就属于这类椭圆机的定位,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样,从外观、质量、品牌信誉度、美誉度等因素上看,爱康无愧于全球健身器材领导品牌的称号。前置飞轮使得14816的流畅度更好,并且飞轮的重量也足够大。不得不说的是,这款椭圆机的功能、流畅度各方面都还不错,但是它的占地空间确实比较大,对家用来说算是一个小缺点,但是对于小型会所来说就无所谓了。总而言之,名副其实的椭圆机中的战斗机。
在压力和久坐之下,年轻人的腰椎正在报警。“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大众印象里的中老年病,如今,也开始折磨着年轻人。人的身体一共有23个椎间盘,其中,腰椎间盘有5个,最靠下的两个,最厚、也最容易出问题。但18岁以后,腰椎间盘开始不断退化,而“腰突”,本质上就是腰椎间盘的一种异常性病变,能够引发疼痛,并限制人体活动。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经突破2亿人。而25到39岁之间的年轻人,“腰突”检出率高达1393%,居各年龄段首位。每日人物与11位受“腰突”折磨的年轻人聊了聊。经历剧痛,几乎是每个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时的必受之苦。
腰椎间盘突出开始折磨年轻人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本来是动物,却活成了一株植物。”
在压力和久坐之下,年轻人的腰椎正在报警。“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这个大众印象里的中老年病,如今,也开始折磨着年轻人。
许多身患“腰突”的年轻人们,用各种手法来形容这种病带来的疼痛——“针扎一样的痛”、“挥之不去的麻木与酸胀”、“疼得喊妈”……而与疼痛相伴的,通常是一段高压时光。比如,有位00后,大学里,每天从清晨学到图书馆闭馆,以应对各种考试;有位28岁的北京互联网从业者,带着电脑住院,一直工作到做手术的前一天。
腰部承载着人们上半身所有重量。人的身体一共有23个椎间盘,其中,腰椎间盘有5个,最靠下的两个,最厚、也最容易出问题。椎间盘不光是椎体间的衬垫,它还能像减震器那样起到缓冲作用。但18岁以后,腰椎间盘开始不断退化,而“腰突”,本质上就是腰椎间盘的一种异常性病变,能够引发疼痛,并限制人体活动。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经突破2亿人。而25到39岁之间的年轻人,“腰突”检出率高达1393%,居各年龄段首位。
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疼痛?又是什么让年轻人久坐难起?他们腰椎压力的根源在哪里?又该如何预防“腰突”?每日人物与11位受“腰突”折磨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的年龄基本都在30岁以内,最小的发病时只有16岁。通过他们关于病痛和生活的讲述,我们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文 | 曹婷婷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月弥
疼痛
“妈妈来救我!”
剧痛突然袭来。19岁的福建女生张予然,在家洗完澡后想拿毛巾,一个转身,一种“像无数根针扎入皮肤”的痛,瞬间从腰部滋生。接着,疼痛扩散到臀部和大腿。那一刻,她丧失了行动能力,连抬脚都困难。
她本能地向妈妈求救。
像张予然这样,每个被“腰突”折磨的人,都有一个疼痛降临身体的具体时刻。它可以始于一个喷嚏、一次拖地、一次久坐,或是一次搬重物。
这些人都还年轻。云南的王卓,才20岁,入睡前,打了个喷嚏,接着,体内仿佛咔嚓一声,腰部两侧巴掌大的范围,瞬间就被酸胀感覆盖;长沙男生郑昊,25岁,当程序员的他,有一次拖地,拖了十分钟,感觉“腰部有一根肌肉就像绷紧的弓箭,突然抽了一下”,接着就是一种“崩坏的疼痛”。有些时候,疼痛不会当场发作,比如30岁的何远,发病前一夜,他和同学打了一宿的麻将,当时没事,醒来就发现“腰直不起来了”。还有些时候,更像是“麻木感”,比如28岁的创业博主陈西,她今年四月底搬了一次重物,第二天,身体右侧,从臀部到脚踝,全麻木了。
而这样的疼痛,并非是一次性的。对张予然而言,此后的每一个动作拉扯,疼痛都有可能重演。有一回,她只是平常地拖地,不大的宿舍,她拖到一半,剧痛又来了,“两个拇指盖大小”的痛点。稍微动一下,又是“针扎一样的痛感”。
正常人很难理解长期疼痛对人的揉搓,也很难体会“腰突”患者被疼痛驯化的小心翼翼。腰疼发作的时候,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孙玮玮,每抬一次腿都能感觉到拉扯。为此,她尽量避免走路。从工位到餐厅,只隔一层楼,平时她和同事们直接走楼梯,后来她改为等电梯,同事还因此调侃她。
像这样,几乎每个人的疼痛,都是“旷日持久”。
你可以把腰椎间盘想象成一个装着水的“扁气球”。人的腰椎有5节,节与节之间,都有一个“扁气球”。而每个扁气球的外围,都包裹着坚实的纤维组织,就像是保护套。如果这个保护套磨损、破裂,那么,“扁气球”遭到挤压、渗漏,疼痛就产生了。
这个扁气球,对人体来说至关重要。承受躯干重量外,它还联系肢体,维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以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但与此同时,它又是如此脆弱,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打个喷嚏都能疼得仿佛“身体咔嚓一下”的原因。
“听起来不可思议,其实并不罕见。”李鹏医生,是国家奥委会备战办特聘运动脊医专家,他解释,“打喷嚏是一个很强的内压的过程,如果姿势不对,就可能导致‘腰突’。”对“腰突”患者来说,可能连刷牙都痛苦,“腰往前弯一点,腰椎间盘一挤压,疼痛就可能加重。”
但比起打喷嚏或是刷牙,引发“腰突”的疼痛,最直接、也是最持久的疼痛,还是来自于久坐。
在11位被“腰突”折磨的年轻人里,18岁的周渺渺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对于久坐带来的疼痛,她感触很深。
发病时,她才16岁,还在上高二。“当时我总感觉很困,上课喜欢趴着坐,下课就坐着睡觉。”她说。那年放寒假,一回家,腰疼就紧跟而来。她以为是腰扭了,就用按摩器缓解,一两天后,反倒疼得更厉害了。家人赶紧带去拍了CT,接着确诊“腰突”。
从此,几乎每一次去医院,她都会听到“这么年轻就‘腰突’了啊”的感慨。
与“久坐”成对出现的,通常还有“不动”。
长时间的不运动,也会降低身体对疼痛的抵抗力。比如26岁的林霖,拿到“腰突”诊断时,她已经忘记自己有多久没有运动。2019年毕业后,她进入MCN行业做编导,从脚本、拍摄到剪辑,她全程参与。工作忙,时常熬夜,曾经喜欢的网球和羽毛球挤不出时间。
疼痛发作那几天,先是左手发麻,不久后麻木感窜到左脚,足弓也开始疼。一两天后,在林霖久坐站起来的瞬间,腰痛追来了。“腰椎感觉有针在扎,又很酸又很胀,很疼的时候,就感觉你必须要使劲的捶它才行。” 回忆那时的痛感,林霖仍印象深刻。
经历剧痛,几乎是每个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时的必受之苦。李鹏医生说,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急性期。急性期时,神经受到摩擦和受压,引起水肿和炎症,就会出现明显的腰痛,而这种持续的、放射性的疼痛,还会出现在臀部、腿部上。
这样的疼痛,难以消除,只能缓解。他通常建议患者居家严格卧床几天,积极配合治疗消肿止痛。更严重的,需要接受手术。
但问题随之而来,在被疼痛折磨之前,这些年轻人们,究竟在经历着什么?
挤压
从生物学上讲,腰部承载着一个人上半身所有重量。
但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所承担的,远非只是上半身的重量那么简单。
19岁的张予然,洗完澡后剧痛的那一天,是在妈妈的搀扶下,缓缓走回卧室的。她缓了15分钟后,才敢试探着挪上床躺下。
她回忆确诊“腰突”前的那段时光。那时,她正经历着密集的实验课。
那天下午一点半,实验课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六点。除去老师讲解注意事项,中间都是操作时间。“我们当时做的是分析实验,除了配溶液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操作滴定管。”
她需要弯下腰,观察试剂颜色瞬间的变化,手拿滴定管一滴、甚至半滴操作,“时间会变得非常慢”。保持高度专注,一场实验下来,弯腰的动作会持续四五个小时。“可能我自己都没意识到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到后面发现天都黑了,才发现实验做了那么久。”
她成绩排在年级前15%,腰疼发作后,她仍不敢缺席任何一节实验课,担心自己掉队。
从这个意义上,压在张予然身上的,是对成绩滑落的担忧。
而压在王卓身上的,尽管也与求学相关,但却是另一种“重量”。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她,为了能在找工作时增加一些确定性,总在不断地考试。教师资格证、四六级、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今年初,她又坐进了备战考研的自习室。
对于未来,她提前做了打算,如果不能升学,她希望去国外的孔子学院教汉语,而那也需要考试。从早上7点半起床,出门上课到10点半,她再赶去自习室备战考研,晚上会一直学到图书馆关门。就连回到宿舍有时还会看书,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8个小时。
直到这所有的压力,都化为了那天的一个“喷嚏”。喷嚏过后,她身体传来剧痛,确诊了“腰突”。
但求学只是个开始,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年轻人的久坐地点,从校园转移到公司,压力也并不会消失。
初入职场,林霖迫切想证明自己,对项目的每个环节都事无巨细打磨,最长的一次两天两夜没有睡觉。那是2019年底,当时她作为制片衔接甲方需求。需求一再变化,交付日期不断临近,违约金近一半,团队不得不熬夜,而她则从头盯到尾。
抽象的焦虑,最终以具象化的“腰突”,体现在她的身上。
快节奏的互联网公司,也是“腰突”的高发地。比如28岁的产品经理孙玮玮,经历着动辄几小时的会议和久坐办公的磨损,在得到“腰突”诊断前,她已经腰部酸胀了一年。
凌晨一点的北京,她见过很多次。对她所在的项目来说,促销活动不止618和双十一,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有大促,这也意味着加班。为了缓解腰部不适,她选择去公司健身房,跟着一个网红博主练椭圆机——用一种和旁人不一样的姿势。据网红博主说,这样不仅能锻炼腰部,还能瘦腿。
她猜测,久坐,加上练椭圆机的不当姿势,是引发她“腰突”的最后一击。
而《2022中国作息报告》也显示,25-45周岁的人,平均每周会工作53天,平均每天需要工作86小时——漫长的工作时间圈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由此可见,久坐,成为了腰椎间盘突出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日复一日,直到身体开始报警。
对抗
年轻人不得不被迫与疼痛作战。
一开始,张予然还以为是肌肉酸痛。“坐着就会很难受,就想一直伸腿、捶腰,或者走来走去。”
好在发现得早,她确诊时症状比较轻微。医生开了口服药,叮嘱张予然最近几天卧床休息。家人给张予然寄来了整箱的膏药,在后面的实验课上,张予然会分一些注意力给腰部,不让自己长期保持同一个动作。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张予然这么幸运。就突出等级程度来说,“腰突”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以及游离型。而张予然,就处在最轻的“腰椎间盘膨出”阶段。
随着病变发展,当“髓核”突破纤维环和外层薄膜,“膨出”就变成了“突出”。
更多的“腰突”人,通常会走向另一条路——推拿按摩。
工作日的北京按摩医院,直到傍晚七点半,仍然有患者在等待。95后阿镜,不加班时会常来,她熟练地打开手机扫码登记,找到推拿的那一间等待叫号。毕业后,她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这家医院门诊开到晚上九点,她下班后还能赶上30分钟的按摩。
根据不同的科室,医院分出许多隔间,里面间隔一两米摆开几张床,年轻人就躺在上面接受推拿,一次持续15分钟左右。候诊的人群里,八成是年轻人,几乎都低着头在看手机。
医院门口的保安于师傅,见证了许多年轻人匆匆来去,他今年35岁,在这里工作快三年。比起年轻人,他从没有尝试过医院的项目,“(我身体)没毛病”。而医院的保洁员沈姨,她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见到非常多的年轻人,“周末年轻人尤其多”。
在找按摩这条路上,每个人也经历了不同的感受。比如喷嚏打出“腰突”的王卓,她的母亲就患有多年“腰突”,如今她也得了,母女俩现在都去同一家盲人按摩店,但“只能缓解一时”。还有的人,到处寻找知名的推拿按摩店。比如陈西,她找到一家店,每周去一次,每次要500块钱。就连国外的何远,第一次发作时,也选择去了当地一家华人的推拿诊所。患者需要平躺在一张特制床上,床分成几个板块,头部和腿部所在位置可以调整高度,“整个人像揉面团一样被放在按摩床上,感觉筋骨被揉开了”。一开始,他一周去两次,好转后,一两周去一次,持续按了四个月。
也有人选择用增加肌肉力量的办法缓解腰痛。比如一个叫张洋的年轻人,他在网上搜索“腰突”患者能做的锻炼,有个动作是扒门框做引体向上。他坚持做,结果把家里的门框扒烂了。
还有人会发展到“腰椎间盘脱出”的类型。“不检查不知道,一检查吓一跳。”今年7月,周渺渺检查颈椎时顺便复查了腰椎,一年左右,病情已经从“突出”发展到“脱出”。如果症状变严重,就可能要考虑手术了。几乎整个暑假,她都困在医院和家里。先住院十天,“当时好了一点,回家没有做治疗还是又会痛。”于是每周都去医院治疗,在家也要吃药。
而对于最后一种游离型“腰突”,李鹏医生解释,“游离相对很严重了,通俗来说就是突出的部分断在了椎管里面,这一类型采取手术治疗的概率较大。”
年轻人为了对抗疼痛,还想出来一些其他办法。
为了护腰,有人网上花500元买了一个号称矫正坐姿的坐垫;有人换上了升降桌,办公室放眼望去,起码还有10台升降桌;还有人早早购买了腰部按摩器;而打喷嚏“腰突”的王卓,因为在网上分享“腰突”帖子,还被护腰带商家联系,成了”护腰试用官“。
孙玮玮还尝试过针灸,每周都去针灸三次。两个月里,她一共针灸了近20次。结果仍然“半夜一翻身就把自己疼醒了”。在这样的疼痛中,她煎熬了四个月,最终决定手术。
然而,这些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真的有用吗?
但起码,想短时间内治愈,几乎不可能。对于“腰突”治疗,李鹏医生说:“没有任何治疗能够有突然的神奇效果。”但有一点,“如果不遵循医学思维与流程,结果会适得其反。”
恐惧、病友群、手术
被“腰突”的折磨,不光体现在肉体层面,也体现在精神上。
痛楚能唤起人本能的恐惧。在这些接触到的“腰突”年轻患者中,那个为了缓解疼痛、锻炼腰部而把家里门框扒烂的张洋,可能是其中最“绝望”的一个。
从上海检查回来,张洋辞去了工作,回了家乡休养。治不好病带来的绝望让他“颓废,什么都不想干”。初诊时,医生跟他说,如果“腰突”严重,“可能导致大小便失禁”,他对此耿耿于怀,经历了反复的思想煎熬。在绵绵不绝的疼痛中,他在家躺了一个月,“无所事事”。
一时疼痛的确可以忍耐,长期剧痛对人精神的侵入却很难忍受。最苦的时候,张洋写日记,“肉体上的痛苦会小于精神的痛苦”。他看到过车祸现场断腿的人,“那种痛一定比‘腰突’的疼更痛,但他能治好,而‘腰突’能让人崩溃,因为你查来查去发现治不好”。
张洋发现,这种绝望情绪不是他独有的。他曾加入一些“腰突”病友群,在疼痛折磨之下,这群人相互取暖、分享、发泄和调侃痛楚。有人在群里说“想死”,有人会响应,张洋也曾回应“兄弟,加我一个”。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痛的倾泄,很快,这些言语会被其他消息覆盖。
而在对抗“腰突”所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中,一小部分年轻人,通常不得不走向最后一步——手术。有数据显示,这个比例在10%左右。
在不选择手术的保守治疗阶段,消炎止痛药、物理治疗、仪器理疗、针灸、膏药等都可以是干预手段。
当这些疗法通通失效,手术是最后的办法。
备受折磨时,寻求改变的勇气可以无限大。面对要“挨一刀”的手术,患者的心情甚至迫切大于恐惧。
“腰突”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传统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何远选择了后者,“恢复快”是主要原因。手术不算太复杂,上午八点半进手术室,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完成了。手术采取全麻,失去意识前,何远并不紧张,他“期待变身”的心情远远大过其他心绪。
住院前,孙玮玮提前准备了饭盒以及洗漱用品,还带了水果补充营养。她采取的是椎间孔镜微创术,即在局部麻药作用下,通过7mm的手术切口,到达椎间盘突出位置,在管道和孔镜的辅助下,进行椎间盘突出的切除,达到神经根减压目的。
确认手术方案后,“一刻也不想多等,只想快速做上手术”。约手术时医生告知了复发率,在7%左右,“作为手术来说的话,这是相当高的复发率了”。但比起对手术风险的担心,解决眼前的疼痛迫在眉睫。
被改变的生活
最后,年轻人们大都会面对一个事实——“腰突”对人的影响是漫长的。
对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孤立而局限的生活。今年,周渺渺顺利进入大学,她不能参加军训体能训练,只能在一旁抄写资料。在很多个被疼痛侵袭难以入睡的夜晚,周渺渺有时会掉眼泪。
她曾计划过高中毕业的暑假,和好朋友做兼职存钱,再一起去旅行。她找了一家兼职,只工作了两天,因为腰痛实在坚持不了,愧疚的她即使没拿到工钱也没有计较。更难过的,是在朋友圈看到朋友们的旅行照片,“如果没有腰疼,本来我也会一起”。
对同为28岁的孙玮玮和陈西而言,“腰突”症限制了她们的社交。有一次,孙玮玮和朋友相约去颐和园,刚进门不到半小时,腰疼就来了,“再走下去我就回不去了”,她们只得折返回家。陈西则只能在飞盘最火的时间里成为那个旁观者。
“腰突”改变了每个人对身体的掌控力。蹲下的动作尽量避免,东西掉在地上,有人蹲下捡,有人跪着捡,“尽量不让腰部受力”。更细致一些的,直接把鞋子换成无鞋带款。
“腰突”还会啃噬人的注意力。一节大课90分钟,张予然难以忽略身体中传来的持续疼痛,“一直想着腰部的问题”。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被疼痛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甚至,“腰突”还会夺取人的尊严。它作用在躯体上,剧烈的痛楚让人不自觉扭动身躯,寻找一个动作减轻疼痛。何远有段时间找到了这样一个姿势,右肩高于左肩,与地面成30度左右,疼痛能得到缓解。他保持这个动作继续上班、生活,“没那么疼,但感觉挺没尊严”。
实际上,人们往往会忽视的一点是,腰椎间盘突出其实是个普遍现象。研究表明,影像学下,无症状人群中,腰椎间盘膨出率为80%,突出率则在40-50%。李鹏医生曾做科普宣传,希望区别“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方面,许多没有任何症状的腰椎,在影像上也可能显示突出。另一方面,腰疼的原因很多,并不一定都是“腰突”导致。
“之所以要区别这一点,既是希望大家重视临床诊断,又希望大家不要过于限制自身行动,在腰部能承担的情况下,在专业指导下,重视腰部锻炼。”
但对这些被“腰突”的疼痛选中的年轻人,终究要经历一个与疼痛和解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投入到了新生活之中——
在家休养一个月后,身体的疼痛有所好转,意识到不能继续“躺”下去,张洋开始积极投入治疗。好转后,他换了行业,新的工作虽然是单休,但不用再久坐,需要时不时走动,能缓解腰部压力。
周渺渺决定和“腰突”和平共处,“过一天算一天,慢慢来克服这个病”。自从做完手术,孙玮玮的痛苦也被拿掉了一大半,虽然数不清的会议仍然存在,但她很乐观,不去想复发的事。何远只有一个月的假期,手术恢复期一过,他就准备回新西兰继续工作。孙玮玮术后三周就回公司上班了,她买来折叠床,每天午休能躺一个小时。努力之下,林霖升了职,这或许是她“腰突”的补偿……
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疼痛还会潜伏着,说不定某一天还会卷土重来。就比如故事开头,那个洗澡时经历剧痛的张予然,她始终记得,腰部的地方,还有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痛点。现在,她已经上完了实验课,进入大三,她开始计划考研了,疼痛并未阻挡住她。
医生对他们说过,在一个人平躺时,腰部受力最小,能有效缓解痛苦。但所有人也都确信一件事——
他们不敢一直躺下去。
(除李鹏医生外,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腰椎间盘突出开始折磨年轻人了相关阅读:
为什么有人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受折磨,有些人症状却能自行改善?
不少人表示,自己因为过去没有好好保护腰椎,到老了引发了腰椎间盘突出,简直是痛不欲生啊,自己的下肢就很容易出现发麻、疼痛等症状,比较严重的只能是躺在床上,稍微坐的时间久了点都疼得让人受不了。但看到身边有的病友症状却没自己这么严重,发病后也能比较好地得到改善,这是什么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来的?
从疾病本身来看,腰椎间盘突出和衰老,骨骼退化等有一定的关系。在中老年人身上,腰椎间盘的骨骼可能随着含水量不断地下降,导致腰椎间盘的弹性和抗压能力减弱,在受到一定的外力影响下,就可能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组织突出,引发疾病。
但并非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因为别的致病因素导致患病,例如,在从事重体力活或者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腰部活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人们的脊椎受到过大的压力,也会产生一定的间隙狭窄,椎间盘膨出的情况。急性扭伤或者暴力导致的腰椎挫伤等也可能引发。
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天生的,身体存在先天性腰骶异常,比如存在腰椎骶化,关节畸形,关节突不对称等情况的患者而言,他们的腰椎间盘老化程度会比常人更快,而且更容易出现疾病。
为何有的人症状重,有些人却能自行改善?
从疾病的角度看,这种疾病本身是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有90%的患者能够在自行调整、治疗、休息后,症状逐渐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治愈了。腰椎间盘突出仍然是存在的,只是不影响生活了。
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后,很多人一开始不当回事,平时提拿重物、久坐不动的行为还是时常出现,等到病情逐渐恶化后,追悔莫及。其实治疗这种疾病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两大类,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前者自然是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病史特别长的患者。
而后者多半是缓解症状,对大多数的患者都适用,包括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可就算是一样的疗法,人们产生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良好的生活护理。
想要改善病情,缓解症状只靠吃药是不行的,日常生活也要多留心。避免久坐不动,能够减少腰椎部位承受过重的负荷,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逐渐加重,也会产生更强烈的疼痛感。很多年轻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也是对腰椎非常不利的。
虽然腰椎间盘突出后,很多患者觉得疼痛,但适当的运动也能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当人们的腰部肌肉得到增强后,腰部肌肉力量有所增加,也能保护腰椎间盘。但需要提醒的是,在病情发作期,还是应该避免剧烈运动,遵照医嘱,休息为主。
患病后不管是提东西还是捡东西,起床等需要腰部进行大幅度动作的行为都要注意,讲究一定的方法能够避免腰椎损伤,带来不适,动作缓慢,调整用力能够较好地保护腰椎间盘突出。
在疾病出现后,人们积极地接受治疗并且做好个人的调理,对于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是更有好处的。
没有进行热身
在跑步之前,没有做热身运动,会使得身体肌肉和关节等不能活动开,体内器官也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直接去进行跑步运动了,这样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而腰疼就是其中的一种不适感觉。
跑步强度过大
跑步的强度过大,会导致身体肌肉过度劳累,超负荷运动,从而容易导致腰部肌肉拉伤发生肌肉痉挛产生疼痛。
扩展资料纠正跑姿
很多时候跑步后出现腰疼都是由于跑步时的姿势不正确,加重了腰部的负担引起的。所以正确的跑姿是很重要的。跑步时身体不要前倾,肩膀放松,背部挺直,不要弯腰驼背。
活动腰部
在跑步后发生腰疼的情况的话,可以对腰部进行适当的活动,如前后左右摆动腰部或扭动腰部,能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放松腰部肌肉,从而缓解腰部压力,减轻疼痛感。
热敷腰部
如果是由于跑步过程中,乳酸堆积引起的腰部疼痛,可以用热毛巾热敷腰部,能帮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疼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