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然是有内衣的,而且历史源远流长,较早的称谓是“亵衣”。
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唐朝:诃子
唐朝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朝: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朝: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
练习胸肌的方法有:俯卧撑、倒立等方法。
要做到俯卧撑的一个完美起始姿势,身体必须保持从肩膀到脚踝成一条直线,双臂应该放在胸部位置,两手相距略宽于肩膀。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动作都能更有效锻炼肱三头肌。
做俯卧撑时,应该用2到3秒时间来充分下降身体,最终胸部距离地面应该是2到3厘米距离左右;然后,要马上用力撑起,回到起始位置。
如果做不到一个完整的俯卧撑,也可以膝盖着地。这也是当正式的俯卧撑已经无法完成,而又想继续锻炼时可以选择的方法。
锻炼效用
俯卧撑主要锻炼的肌肉群有胸大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还锻炼三角肌前束、前锯肌和喙肱肌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上肢、胸部、腰背和腹部的肌肉力量。
形式分类
运动姿势
按身体姿势可分为高姿、中姿、低姿三种姿势。
俯卧撑
1.高姿俯卧撑是指在做练习时,练习者的身体姿势是脚低手高,手脚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2.中姿俯卧撑
(又称标准俯卧撑或水平俯卧撑)是指在做练习时,练习者的脚和手都在一个水平面上。
3.低姿俯卧撑
是指在做练习时,练习者的脚高手低,手脚不在一个水平面上的。
双手距离
按双手之间的距离可分为超长距离、宽、中、窄四种
1超长距离俯卧撑
主要锻炼胸大肌外侧和肱二头肌。当肘关节角度大于135度时主要是肱二头肌发力
俯卧撑
2宽距俯卧撑
大约在一点五倍肩宽,主要锻炼胸大肌外侧,同时发展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
3中距离俯卧撑
略大于肩宽,主要锻炼胸大肌中部(增加厚度),同时发展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
4窄距俯卧撑
小于肩宽,双手置于两乳头前,主要锻炼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同时发展胸大肌内侧(胸沟)
倒立:是很多男青年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年轻人健身的最佳方式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就曾用此法治病健身,并取得了神奇效果。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其中猴戏,就将倒立动作列于其中。
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运动和娱乐中,几乎都是直立着身体进行的。人的骨骼、内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下坠的负重作用,易导致胃下垂、心血管和骨关节病变等疾病的产生。而人体倒立时,地球引力不变,但人体各关节、各器官所承受的压力发生了改变,肌肉的紧张度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关节间压力的消除和减弱,以及某些部位肌肉的松弛,对于防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和关节炎都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倒立对于减去某些部位--比如腰腹部的赘肉也有很好的效果,是有效的减肥方法之一。
山东无影山出土的一组西汉前期百戏俑,即有此类形象。表演者双手据地起顶,弯腰,双足在前作 塌腰顶 的动作。山东微山县西城山画像石所见,有的则双人倒立于地,作侧体交叉。还有 倒立手行 ,以手代足前后行走。难度更高的是在圆球上双手倒立,以手滚动圆球行走。
顶功的尖端技巧是单手倒立,这不仅要求艺人有更强的臂力,而且还要求艺人能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河南南阳汉墓画像石有单手顶的表演,表演者一臂据地,身体倾斜着调节重心。汉代单人倒立较常见的是在樽或壶的口沿上表演,演技者多为女性。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出土一件百戏陶奁,陶奁提手是用倒立伎人的造型图象作成。底座为二个伎人于樽口沿倒立,各用一足掌对接成拱形,另一伎人又双手倒立拱上。这又比单手倒立于樽上的难度大多了。
倒立技艺还常掺杂或糅合在其他节目中表演,最常见的莫过于糅合在 安息五案 中了。这是一种叠案伎,表演者在五个叠起来的桌案上倒立,大概是吸收了安息(古伊朗)传来的某些杂技因素发展而成的,即今天 椅技 或 椅子顶 的前身。四川德阳汉墓画像石有五案倒立图。四川彭县画像砖上的叠案倒立,是在十二屋案上拿顶倒立,技巧难度更大更精险。此外在高垣(走索)和寻橦技中,也糅合有倒立的动作。沂南画像石百戏图中,中间一伎在颤动的绳索上握绳倒立,这对伎人平衡能力的要求非常之高。绳索下面还反插四把刀剑,使演出更加惊险。在同一画像石上的戏车橦顶端平板上,一伎人正塌腰起顶,伎人要经受车马绕行的震动,可见其高超的技巧。此外,在山东邹县城关出土的一块歌舞百戏画像石上,一伎人双手倒立在绳索上的伎人双肩上,绳上坡度达45度,下面的伎人既要防止下滑,还要保持平衡,上面倒立之人更需尽力保持平衡,难度很大。这说明汉代的倒立技巧已相当精深,为中国倒立技巧至今走在世界前列打下了基础。
概念
倒立即“拿大顶”,其方法有三种:手倒立、头手倒立、肘倒立。这三种倒立方法对力量与动作的要求均较高,故只适合中青年人采用。初次锻炼者,每次以10秒为宜,呈倒立时需请人扶持为好。
指用手或头支撑全身,头朝下、两腿向上的动作。在杂技、体操、武术、瑜伽、跑酷、街舞、技巧、跳水等各种运动形式中均有倒立动作。
作用
倒立不但能够使人的体形更加健美,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面部皱纹的产生,延缓衰老。
倒立更有助于人的智力和反应能力的提高。人的智力高低和反应能力的快慢,是由大脑来决定支配的,而倒立能增加大脑血液供应和各种条件下的支配传感能力。
据报道,日本的某些小学为提高学生的智力,每天让学生保持五分钟的持续倒立,倒立后学生们普遍感觉眼明、心爽、脑清。正因为如此,医学家高度评价倒立运动:倒立五分钟,相当于睡眠两个小时。其他国家如印度、瑞典、美国也积极倡导人们每天进行倒立运动。
倒立健身法在国外十分流行。这种方法对以下症状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晚上不能熟睡,记忆力减退,头发稀少,食欲不振,精神不能集中,抑郁,腰痛,肩膀酸硬,视力减退,精力衰退,全身乏力,便秘,头痛等。
倒立俗称"拿大顶",汉代称"倒植",东晋称"逆行",唐代称"掷倒",明代称"竖蜻蜓",等等,它也是目前西方瑜伽术的一个最终姿势。倒立健身早已在世界上和历史上被体育界、武术界、医学界所实践和证明。目前在美国、日本、英国、瑞典、德国等都非常流行。
首先有大肚子不代表力气就不行,很多人以为健身房里面练出来的肌肉才是比较有含金量的,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武将身份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就算是真实的大将军,可能也是啤酒肚的形象,类似于今天的大力士一样,但是他们力量和灵活度却丝毫不影响,而且在古代画像当中,更是会把他们描绘成大肚子的形象,要知道古代大多数人还是以胖为美,将军地位高,自然伙食也不会差,啤酒肚出场更有威风凛凛的感觉,如果瘦瘦小小,岂不是会被人耻笑。
大家都知道,现在随着人们对身材和健康的重视,大多数人如果有时间和条件的话,都会选择去健身,特别是男生,往往都希望自己可以练出八块腹肌和胸肌,而啤酒肚的形象,则给人一种中年油腻男的既视感,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但是人们看到古代的一些武将,比如说关羽,吕布的画像,会发现他们的形象和古装剧版的形象差别太大了,古装剧是模特身材,到了画像当中却个个都是啤酒肚,如同今天的包工头一样。
这也让很多网友大跌眼镜,心想这个身材该如何上战场打仗,其实就算是古代武将真人长这样,也不算什么稀罕的事情,要知道本身古代人就喜欢自己胖一点,如果瘦骨如柴,非但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喜欢,还会被人们觉得这个人家里一定没钱,吃饭都吃不饱,而且将军这个身份地位在古代还是很高的,自然要给他画的壮一点,给人感觉威风凛凛,如果画的瘦小,那就缺乏震慑感了。
而且就算是啤酒肚的将军,也未必打不了仗,要知道现在的健美人士未必就擅长格斗,古代的将军虽然看着很胖,但是力气却比一般的人大很多,加上在战场上面的训练,灵敏度也不是现在的人可以比的,有时候健身出来的肌肉,未必有干活的肌肉力气大,所以啤酒肚的人不代表就没力气。
肌肉就是力量的象征,别管健美的炸裂肌肉是不是虚壮,但可以想到的是打人肯定够疼,就算没有经过格斗训练单靠一身肌肉的蛮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抗衡的。在古代有很多大将军都传的天生神力,李元霸单手巨鼎,纣王托梁换柱,张飞扔个人就和扔石子一样,现在的很多画像描写的都是一身肌肉,不过现实却是除去个别的例子以外都是一身肥膘五大三粗的。 不光是在古代,现代的大力士们也个个都是看不到肌肉线条的大块头,别说腹肌了,胸肌上都覆盖了一大堆肥肉,古代那些将军勇士也一样,凭着真实画像也可以看到他们肥硕的体型,虽然这样,对于张飞项羽鲁智深等人物来说,一拳打死一个人的难度不必嗑瓜子难多少。 很多人都非常讨厌自己一身脂肪,感觉脂肪就是自己身上的累赘,但是对于古代的勇士将领来说,这就是宝贝啊,战场上打仗哪有规定好各种条件的啊,厚厚的脂肪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天气寒冷的时候去战场,偶尔还要忍饥挨饿,没有大量的脂肪都冻得拿不起来冰刃了,而且脂肪少肯定不抗饿,所以大量的脂肪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 别看他们体型都是肥肉堆积,但是他们脂肪下肌肉的含量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只是有些脂肪把肌肉盖起来了,而且脂肪还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让将领们更加抗揍。而且费尽心思把脂肪减下去对于战场生死拼杀没有任何好处,肌肉明显不代表能打。在战场上一个倒三角的肌肉男碰见一个膀大腰圆的将领也不见得能抗多大一会儿。 在古代可没有肌肉男这一说,想有一身明显的肌肉就要对饮食严格控制,古代勇士将领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为了一身在战场上没什么卵用的肌肉让他们控制饮食,没这个必要啊,和浪费时间没什么区别。 练肌肉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体型,以后别看见肌肉男就问人家能不能打得过谁谁的了,训练目的不一样,一个为了体型一个为了战斗,完全没有哪里可以对比,能不能打并不是看体型,八块腹肌倒三角也不见得能拼杀。 本文由 萌蛇运动 原创,欢迎关注我,带你一起长知识!
女性胸部健美标准是结实、柔软、并且富有弹性。中国历代文人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对女子身体发肤的描写。古代文人眼中女性的乳房,具有一种抽象的意味,但是从中还是可以总结出他们对女子乳房美的要求,主要有: 一、丰满肥硕 母系社会中,原始人类对女性的崇拜表现对女性乳房夸张性的描绘。奥地利出土的,制作于新石器时代的《维伦堡的维纳斯》是一个圆雕;这个雕像有些令人迷惑不解:首先是她的头部,没有五官和脸部,只有一些线条似乎是对头发的象征性暗示;她的身体比例极为不协调,两条腿非常弱小,而胸部和臀部却被描绘的十分夸张,似乎整个雕像只是为了表现这两个硕大无比的胸部和乳房。而法国出土的《捧牛角杯的女人》,也有同样的倾向。 这反映了当时的原始人对他们所认为的女性美的界定,包含他们对女性美的认识:胸部必大,臀部必肥。 中国的上古时代对肥美也有着天生的嗜好,这和中国古人对整个人体以硕大为美,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诗经·泽陂》里就曾写道:“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楚辞》里《大招》篇里又有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美人:“丰骨微肉”、“曾颊倚耳”,骨头少而细,肉却要很多,以致于出现了双下巴;自然而然,美人的胸部丰腴肥满是无疑的了。到了唐代,盛大的“大唐气象”统领一切,美人也是以丰腴为美。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就是典型的胖美人,还被称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有“环肥”之说。唐朝的美女不但身体肥满,胸部也是很丰满的,并且女性还喜欢穿低领的衣服,以显露出丰满的胸部。当然,中国古代也并不是总崇尚丰腴肥美的体型,如东晋时候的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中,就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对女性“瘦骨清像”的形象的认可;可是,由画中看的出美女的胸部仍不失丰腴,曲线更接近于现代女性追求的曼妙体型。 宋元明清时期,时代风尚有一度大大转变,追求纤弱清秀、瘦骨嶙嶙。《红楼梦》中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的形象倍受推崇,但不足以代表整个古代社会对胸美的看法;朱彝尊在上面的词里就用了“巫峰”一词来形容女子的乳房,既然可以用山峰来形容胸部,可见他认为美的乳房不是一平如掌的。清朝的董以宁所写的词《沁园春·美人乳》中也有对女性胸部丰满的赞美,“漫说酥凝,休夸菽发,玉润珠圆比更饶”,“当年初卷芳髫,奈坟起逾丰渐欲高”。西方的许多国家,虽然也曾经出现过一些以平胸为美的时期,如,清教徒强迫女性穿紧身胸衣,使胸部看起来平坦,呈现清新童稚的轮廓;17世纪西班牙的年轻女性用铅板压胸部等。但正如明清时期崇尚清瘦病态的美一样,都非大势所趋,以胸部丰满为美,总是在千回百转之后又占据主流审美趋向。 到了现代,人们仍是以丰满为美。被鲁迅戏称为专写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的“三角小说家” 的张资平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对女性的胸部有许多描写,这些描写的词汇主要有,“膨大的”、“丰满的”、“高耸的”、“白胖的”、“肥满的”,与中国古代的主体审美观相一致。现代小说大家茅盾在《动摇》中写孙舞阳的一段这样写道:“这天很暖和,孙舞阳穿了一身淡绿色的衫裙;那衫子大概是夹的,所以很能显示上半身的软凸部分……”茅盾眼中的美胸是“凸”起来的,可见是丰满的。20世纪,人们对胸部的审美要求也屡次发生变化。但最终,丰满的乳房一直占据审美的颠峰地位。 时至今日,丰满的乳房仍是众多女性的最爱,这与自古以来的胸部审美观关系至为密切,日益红火的隆胸手术就受到这种审美观的巨大影响。 二、白净可人 在中国,白色一直深受着人们的青睐。古代对美女的很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要白。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直接或间接以“白”来描写美貌女子的句子。诸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纤纤出素手”、“皓腕卷轻纱”、“珠环约素腕”、“纤纤擢素手”、“素腕参差举”,都是盛赞了女子的“素”、“皓”,即“白”的特点。再有,“肌肤若冰雪”,“肤若堆雪”,“肤如凝脂”,“皓齿”等等一大批词汇,无不是以“白”为女子美的特点。 更有甚者,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也以肤白为美。何晏就面色极白,有“傅粉何郎”之说。肤“白”的确引领了一个个时代潮流。 胸部是整个人体的一部分,在古代胸部的皮肤也以色白为美。朱彝尊在《沁园春·乳》中的:“隐约兰胸,菽发初匀,脂凝暗香。” 一句之中的“脂”字,不仅表现了乳房的丰腴,而且包含着乳房“白”的含义。就连几乎不描写女性身体的《西游记》里,第七十二回孙悟空看见女妖精们洗澡的那一段中也写道:“褪放纽扣儿,解开罗带结。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这里就直接写到了“白”字;另外“酥”字也大有深意:“酥”是一种用牛奶、羊奶制成的酪制品,自然洁白;“酥”还有“松脆”、“酥软”之意,又让人感受的乳房的质感。韩偓在《席上有赠》一诗中,以“鬓垂香颈云遮藕”之句来描写女子颈部的馨香、嫩白,接着又以“粉着兰胸雪压梅”来写女子胸部的白、香、软。清朝董以宁的《沁园春·美人乳》中又有:“讶素影微笼,雪堆姑射”之句,也是以 “素”、“雪”来形容胸部的白净可人。又如张资平在许多描写女性的身体的小说中,就多次使用诸如“雪白的”、“白胖的”等形容词,或者用“雪白的胸脯”、 “白嫩的胸脯”来描述女性的胸部。现代文学作家郁达夫曾经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沉沦》,其中有一段描写中国留学生质夫,在厕所偷窥日本女子洗澡的一幕,他极度惊叹于女子的身体:“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这又何尝不是以胸部的雪白为美! 当然,白色固然能体现出女性的胸部皮肤颜色的美,但并不完整;白色须与其他颜色搭配,与其他颜色互相映衬,才能消除一种冷而单调的感觉。白色的胸部皮肤要有较为艳丽的粉红色或者玫瑰红色乳头映衬,会更加锦上添花。古代的妇女不但会给自己的乳房傅粉,而且还会用胭脂之类的颜料来涂抹乳头,以使乳房更具魅力。 三、香气微醺 古代文人往往爱用“吐气若兰”之类的话来形容美女。曹植在《洛神赋》里说道:“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神女的仪态、容貌、气息是那样的美好,唯有如此才能令他辗转反侧、忧思难忘,以致忘食废餐。试想,女子的其他条件再好,若口气或者体气浊臭,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身上,因服食“冷香丸”而散发出一种香甜的味道,也被认为成为是美的一种。贾宝玉经常缠着丫头们,要吃她们嘴巴上的胭脂,恐怕除了 “意*”的成分外,更有为美女们嘴巴上的香气所吸引的原因吧。唐代张鷟的《游仙窟》写他与十娘交欢,吸引他的地方之一,就是因十娘有“花容满目,香风裂鼻”的特点。韩偓的《香奁集》中有一首诗叫做《昼寝》,诗中写道:“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烦襟乍触冰壶冷,倦枕徐倚宝髻松。”诗中虽然不乏性的色彩,韩偓却告诉读者能散发出香味的女性“香体”具有撩人心魄的力量。 “香”,一方面是人的生理上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心理上的反应。古代许多女性会在胸部涂抹香粉,使得胸部不仅颜色更加雪白,香气也更加浓郁;嗅出胸部的香味是生理上的反应。再者,就算古代女性胸部不涂抹香粉之类的东西,由于胸部与性爱紧密相连,容易令人着迷、令人沉醉、令人浮想联翩、令人心旌摇曳;男性不觉将心理上的感觉误认为生理上的感觉。 说实在的,香味的确不是胸部所独有的,或者也不是它本身先天性的东西;但,胸部的香气确实为古代人所重视。时至今日,许多女性仍不忘给自己的胸部增添香的气息:在乳房上略微撒上些香水,让它在微微颤动之时,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四、弹性质感 有韧性的东西往往令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大风过境,哪怕千年大树也有可能变得枝叶扶疏,被摧折而断;但是,苍翠的绿竹不仅苍翠未失,而且身骨不断。那时,你心里产生的不光是崇敬,还会由心底生发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古代善于舞蹈的美女,不但腰部纤细,而且还要有相当的柔韧性才能跳出优美动人的舞蹈。有历史记载,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姬,《西京杂记》里说她“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可见腰部的柔韧程度是如何之强。 作为美女,她的皮肤必须要光滑、要细嫩、要紧绷、要洁白,没有弹性和韧性的肌肤,会给人一种不健康的感觉,美感会因此而骤减。要想获得具有弹性的乳房,必须要注意对胸肌的锻炼。 古代的诗词中,也有很多以胸部有弹性、韧性和质感为美的句子。韩偓的《席上有赠》中“粉着兰胸雪压梅”一句,“雪”字不光描摹了胸部的白净,并且传达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是一种质感的美。《山歌》里多以女子的口气对女性的身体进行描写,其中《馒头》写道:“姐儿胸前有两个肉馒头,单纱衫映出子咦像水晶球。一发发起来就像钱高阿鼎店里个主货,无钱也弗肯下郎喉。”词中不对女子的乳房进行直接的具体描绘,而是以馒头来暗示乳房的坚挺质感;这“馒头”又不是一般的柔软、白挺的馒头,据冯梦龙在后面的注释里说:“钱高阿鼎,吴中馒头店之有名者。”另外前面文中提到的诸如“酥”、“脂”等字也透露出软而弹性丰盈的质感。这种弹性质感,虽然有视觉的成分,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手感,这是男性作家们在自己的妻妾、情人处得来的经验。 有时候,人们还不知不觉的将美女的乳房与美丽的花蕾联系起来。郁达夫在《残春》里,写了男主人公的一段梦境。在梦中男主人公梦到,养生医院的看护妇S姑娘要向他求教医治肺结核病的方法,要求他给自己诊查一下:“……说着便缓缓的袒出她的上半身来,走到我的身畔。她的肉体就好像大理石的雕像,她亸着的两肩,就好像一颗剥了壳的荔枝,胸上的两个乳房微微向上,就好像两朵未开苞的蔷薇花蕾。”这含苞待放的蔷薇花蕾,不正是有着诱人的质感的吗 今天,弹性质感是乳房美最重要美学特征,有弹性的乳房给人以美丽而又健康的感觉。在胸部整形术盛行的今天,隆乳术填充的材料力图术后乳房有弹性、手感好;缩胸术,缩小的是体积,弹性与质感从来都是不懈的追求。 五、均匀圆滑 中国传统美学中即重视中正平和、匀称和谐的美,反对有偏失,更反对走极端。均匀又在很大程度上指形式的对称,布局的严整;在中国人的眼里美人的双乳应该基本上大小一样、形状一样、颜色一样。清朝朱彝尊《沁园春·乳》中:“隐约兰胸,菽发初匀,脂凝暗香”,说“初匀”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乳房左右要大小一致的审美观一直持续到今天。如果乳房长得大小不一,还是被认为不美,要通过文胸的掩饰,或者是通过胸部整形来矫正。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中,中国人普遍欣赏曲线柔和、形状圆润的东西。在方和圆中,中国人明显的喜欢圆:卵圆形的脸是中国公认的女性最为漂亮的脸形,而一个方形脸庞的姑娘则让人觉得缺少妩媚和清新之感;中国历代的诗词中,很少见直接用“圆”之类的词来描写女子的乳房;但是在诗词的字字句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子乳房圆润的美。这也就难怪,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以半球形的乳房为最美了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化都极力表现女性的人体美,总是把乳房视为女性美的极其重要的特征。法国的卢梭在自己的《忏悔录》中表明了对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终毫无兴趣,他说:“她很瘦,脸色很苍白,胸部一平如掌。单是这一个缺陷就使我凉了半截;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都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他向来觉得徐丽埃坦是一个“最美妙的人儿”;但是当他发现她有一只奶头是瘪的时,他立刻改变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儿”一下子转而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在卢梭看来,女性的胸部美对于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胸部的美,就有如画龙未曾点睛,人显得无活气、无精神、无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