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试文理科如何排名?

高中考试文理科如何排名?,第1张

高中考试文理科如何排名?今天被小朋友问到了高中选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然后就来看了看这个问题。由于我高考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情况也很不一样,只是想简单梳理一点自己的想法。这篇文章更多是自己的一点琐碎的回忆和故事,而非分科或者报志愿的攻略,大家随意看看就好。

1

我自己高一的时候是在学校的理科实验班的。我们学校当年是这样分班的,两个理科实验班(基本是那一年中考前八十名的学生),没有文科实验班,然后有三个理科重点班,一个文科重点班,接下来是几个理科普通班和文科普通班。(这么多年了,写到这里回头再看,真的很难想象这种班级等级划分的标签对于小孩子们自信心的影响……)

因为中考的时候是第一名,初中时候熟识的小伙伴们成绩好的也都在理科实验班,我当时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好朋友们都在实验班,为什么我不在呢?而且,我们那一年,文科重点班当时只有很少数的学生是和理科实验班的同学中考成绩差不多的(后来是我们文科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作为十几岁的小孩子,当年也很难不受到「学文科的都比较笨,是因为学不了理科才去文科班」的这种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加之学校也有一定的偏向性,理科实验班的师资配备更好,而且高一也并不是正式分文理,我就去了理科实验班。

但我又是一直打定主意想大学读中文系的,所以在理科班的时候,从始至终都有一种「我不是这里的人」的感觉。但那段在理科班的日子非常开心,因为受到很多同学学习理科的激情的影响(其实这种激情更让我明白了自己到底是想学文科还是理科)。举个栗子,当时在理科班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朋友(后来其中一个去了清华,两个北大医学部,其他三个朋友在上海交大、北航和浙大),闲暇的时候或者课余,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数学或者物理问题。我心里常常感到惊讶的一点,说实话,就是为什么他们会说「这个公式真美」,「这个解法真漂亮」,「这道题真好玩」(上了大学和出国以后我认识了更多这样的理工科的朋友。)这种陌生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因为我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当时在理科班的时候,我的平均成绩和名次还可以,年级大概五到十五名左右浮动,满分是100分的话,数学化学生物一般在97分左右,物理差一点,一般是93分,有一次88……但我很清楚自己是拼命学习拼命做题才努力出这个分数,而且在其中没有得到什么快乐,更多的是一种「好学生惯性」:「我应该学这个,应该考好,我就认真上课,努力做题。」反观上述的几个朋友,他们的考试成绩有时不如我,但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做题时的乐在其中,让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适合并且能学好理工科的人。简言之,就是对理科又有兴趣又勤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们会去思考同一道题目的不同解法,并且在想出来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而对我来说,每做出一道题简直就是逃出生天:「我答得对么?这题能得分么?好好好,没做错就好,下一题。」

另外一点促使我后来尽快回到文科班的原因,就是理科班缺乏一种喜欢和学习文科的氛围。那时我们还要定期出黑板报……(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还做不做这种事情?)我是负责在黑板上写字的,有一次我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了两首宋词,班主任(我最喜欢的数学老师)看到了,说:「这有什么用?擦掉了换一个换一个」。当然不是说老师不好,这个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只是说理科班的大环境大家是没有那么重视文科的。

这一点还体现在理科班的各种文科课上。上语文课的时候,大家总是央求老师:「老师给我们讲个故事吧!」似乎语文课就是讲故事。那个时候我也不是很喜欢我们的语文老师,因为他每节课就是摊开来书,笑眯眯地问:「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讲一讲吧。」而自己最终也并不讲什么,同学们也就当聊天随便讲讲,更多的人会在这些时候,在堆起来课本的书桌后面,做做数学物理的习题集什么的。那时候我非常喜欢文科班的那个语文老师,还记得高一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鲁迅的《<呐喊>自序》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那段时间我还会蹭到文科班去问问他们的同学:你们老师怎么讲的这两课呀?好玩不?我们都没讲什么……

政治课和历史课就更是重灾区,因为老师都非常年轻,也比较温柔,也知道大家不重视文科,所以上课的风气更加散漫,做理科习题集的人就更多,我也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里美滋滋地跟我妈妈说:「我今天上政治课把物理作业都写完了!还跟谁谁谁讨论来着!」我妈先是黑人问号,进而担忧:「你将来不是要学文科么?现在上文综的课都不听讲?」

在此期间,我也认识了很多文科班的好朋友,感觉他们都很不错,在一起能聊的内容也更多,于是高一第一学期结束以后,我就转去了文科班。现在回想起来,学校重理轻文的感觉真的是很严重。那时候我们学校还没有现在的新校园,只有一幢新盖的小白楼,理科实验班、理科重点班和老师们的办公室在这座小白楼,而文科重点班和其他普通班都在旁边的一排排旧房子里,课桌也不如实验班的新,厕所也不如实验班的好。小孩子真的还是很在意这些的,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上学的时候还是会无意中走到小白楼,然后想起自己已经不在这幢楼上课了。有时候晚自习的间隙,会站在楼下望着楼上灯火通明的理科实验班,这种一高一低的位置差别在心中刻下非常鲜明的记忆的烙印。(但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后来高三的时候我们文科实验班为什么搬到楼上去了,旁边是两个理科实验班。)

硬件虽破,但在文科班的日子真的是如鱼得水啊,两个字:开心!历史老师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地理老师、政治老师讲课都特别棒。同学们有喜欢看小说的,喜欢写文章的,课余时间一起聊聊这些都特别开心。我之前喜欢的语文老师终于成为了我自己的老师。她自己喜欢读书,讲课更是特别好,高一高二我们的语文课几乎就是一部旁征博引的文学史(其实当时有很多家长不满,来学校反映说老师「净讲些没用的」)。而到了高三,老师突然摇身一变,开始题海战术……我们班的语文应试成绩刷刷就上去了,每次都甩开理科实验班一大截。后来以前理科班的同学们还会找我来借语文课复习的笔记。

2

不过说到这里,就必须说一个很吊诡的现象:以北大清华作为例子,感觉很多文科生都是靠数学(和英语?)跟别人拉开差距,而理科生很多是靠语文(和英语?)成绩好。这大抵是因为语文之于文科生、数学之于理科生,加上文综理综,其实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之间的分数差距很小。我自己也是因为数学和英语成绩一直很好,而我们班是有同学语文和文综都比我要考得好的。后来想想,总是觉得颇为惋惜。

不过,应试教育的另一个诡异之处在于,你真正感兴趣的科目可能考得并不会很好。还是拿自己举栗子,我现在是学文学的,我男朋友学历史,可是我们俩高考最差的科目恰恰是语文和历史,我们俩每每说起来都只有捂脸笑+泪目的表情。我自己高考的语文只有114分(满分150),作文甚至没写完,后来上了北大中文系,我没有碰到过一个同学语文分数比我低的(我男朋友是我认识的唯一语文分数比我低的人,可能是因为他读的书比我还要多哈哈哈。)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小学时候的事情。有一次语文考试,让写出老舍的作品题目,我写了《四世同堂》,被扣了分,原因是标准答案是《茶馆》和《骆驼祥子》。拿着试卷回家以后我爸妈都很无奈,大概那时候他们就预见到了我的语文不会考很好了吧 lol 所以后来高考之后,我觉得挺不好意思见我之前提到的那个特别喜欢的语文老师的。现在有时候放假回去还是会去看望她,上一次见到她,她都做奶奶了,刚刚去北海道旅游回来,还给我「白色恋人」的饼干吃。

有人也许会问:那难道说,我现在数学好,我就应该趁着去学一波文科?我语文好,我反而应该去学理科?我想这个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我本科时代最好的朋友,有一次我们上网搜她玩,结果发现她居然是他们省的文科第二名,数学有149分,当即纷纷膜拜,她只是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有时我们自嘲中文系非常清贫的时候,会笑她说会不会后悔当年没有去光华。她只是说了和我自己的想法一样的话:想不出来比中文系更喜欢的专业了。

而且,说到底,高考和之后的学习还是一个更加整体的配置,如果你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兴趣点,还是要考虑一下自己对于相关学科的兴趣。譬如我自己其实非常喜欢计算机,后来也纯粹出于个人爱好学习了编程,但对于物理和化学就实在不大行……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某一科理工科作为一个爱好来培养。同理,很多理科生也非常喜欢看小说的,但高考的时候也要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其他文科科目,愿不愿意接受相关的训练,是要把这个作为终生职业选择还是个人兴趣,等等。

想起高考完的时候,有人一脸很懂地笑着跟我说:「我懂我懂!你挺会算账啊!学理科你就不一定能上北大清华了吧,文科简单,好考啊!这个选择明智!」有的人会以自己的观念来试图解释别人的选择并且对此深信不疑,那就让他在自己的体系里待着也很好。

我不否认我的文科名次确实比理科好,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觉得有兴趣,你喜欢这个东西,你在学这些的时候觉得自在,总有更多想知道的问题,想看的书,想说的话。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不会觉得这是苦和强迫;即使获得了负面的反馈(比如我的语文成绩,其实历史成绩也不咋地……但我很喜欢),你对它的兴趣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即使这种东西会让你过一种普普通通的生活而非大富大贵的人生,你都乐在其中不觉得后悔的话,我想这大概是很好的选择。

然而,这么说还是太理想化的一种侈谈了。大多数人,都还是会面对社会认可的需求与生存的压力,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之前我在知乎上写过一个关于北大中文系的回答,之后常常有小朋友私信我,说看完以后很感动,本来已经有点犹豫要不要选文科/报中文系了,看完之后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决定再试一试。或者说家里父母严重反对自己学文科,说是不好找工作,但看完了这个回答表示真的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愿意付出努力一试。每当这种时候,我一方面钦佩这些小朋友,一方面更多的是惶惑、不安和担忧。那个回答,更多的是我对于过去师长的一种美好的怀念。理想化的成分肯定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会随着时间淡去,而美好的回忆会被一遍一遍涂上幸福的色彩。不要说只是看了那篇文章的人,甚至有我的同学都会跟我说:「怎么我感觉和你上的不是同一个中文系……」于是,在收到各种关于高考报志愿或者考研的私信的时候,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他们上了中文系,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怎么办(事实上这也就是一个和其他所有专业一样有利有弊的学科)?如果他们选了文科后悔了怎么办?如果他们觉得文科就业不如理科,难道我可以帮他们找到工作吗?面对这样的提问的时候,我内心总是有这样的纠结。

3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故事,我想再说回选文科还是选理科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考量的:

1) 自己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会在最后再讲一些。每个专业、每个行业都不容易,是因为有兴趣,那些枯燥的学习过程、职业发展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旁人的不认可或者独自奋斗的寂寞,才会变得更加能够忍受。而且,对于还在读高中的小朋友来说,似乎感觉选文科理科是一个一槌定音的人生选择。但其实多年以后再看,很多人兜兜转转还是去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我有中文系的同学转去了生物、化学、经管,有经济系和计算机系的同学学了文学和哲学,有哲学、生物、EE、物理和心理学的同学学了历史,他们都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做得很好而且非常开心。诚然,转专业让他们看上去比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些专业的人多花了一些时间,但不同学科训练的珍贵印记像流水一样从他们身上淌过,让他们成为这些专业里更加独特和优秀的人。

2) 就业形势、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这些肯定是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我经常收到的私信,很多是关于学文科被家里人激烈反对怎么办,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是想考研转文科怎么办,类似这样的问题。很抱歉基于我个人有限的经历,以及对其他专业行业的不了解,我只能说,首先要做的是尊重现实,在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比如上学还需要花父母的钱、第一份工作是父母介绍的之类)尽量做自己喜欢的选择,然后在自己能够努力的方面尽量努力,慢慢去寻找和接近自己喜欢的生活。

3) 熟悉和了解学科和行业状况。不要想当然,比如「文科就是背」、「理科就是做题」、「文科都找不到工作」,多去问问相关的人。选文理科的时候,问问学长学姐,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日常生活分别是怎样的,乐趣在哪里,学习的困难点在哪里,将来有什么学校或者专业可以选择;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问问各种人或者自己查信息,不同专业是学什么(而非「中文系应该就是每天能读小说吧」,「文科就是写写论文随便复制粘贴吧」,「听说理科不用写论文考试就行了」),有哪些工作和毕业去向,不同的学校是怎样的就读体验,等等。

4) 不要想当然,还包括对于自己和学校清晰的认知和了解。譬如有小朋友跟我讲过:「我对理科有一点兴趣,文科基本没兴趣。但我学理科肯定上不了清北,学文科说不定还可以冲一下,尽管我现在文科理科成绩都不是拔尖的。」我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他说:「老师说文科竞争压力小,中上等的理科学生可以考虑学文,因为数学成绩不错可以拉不少分,而且这样的话就可以走一个特别好的一本(甚至于清北)。」我问:「那你们学校每年文科理科上北大清华的数据大概是怎样呢?」他说:「理科一般每年是前十几名,我们学校特别重理;文科今年没有北大清华,之前有一两个吧。」我说:「所以理科每年有十几个清北,文科多则一两个少则没有,你觉得自己学文科上清北的概率更大么?……」

5) 了解每个选择的上限和下限,或曰最好的情况和最坏的情况。上限当然总是美滋滋,而你能否接受一个选择的下限,其实更要想清楚。如果考虑上限,不管文科理科,能上北大清华肯定自己和家长都高兴。但是如果不能呢?换句话说,你觉得自己选文科会比理科更有希望上北大清华,但如果你转了文科发现自己仍然不是文科生里成绩拔尖的,兴趣更是缺缺,会不会后悔呢?且不说理工科能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录取的人数相对文科都更加多。上大学以后,如果不是北大清华,甚至不是985 211,而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学自己本来有一点兴趣的理科,和没兴趣的文科,到时候你会更愿意接受哪个呢?更长远一点想,上了清北尚且不一定能保证你一定会「出人头地」(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各个行业做事的普通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经验的增加,学校带来的光环会递减),如果是普通的学校,理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哪个能学到更多技能,更好找工作呢?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非黑,只是听过某些学校的文科老师讲课,那简直是在糊弄学生……不觉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以及从我自己一点没有数据和根据的个人经验来讲,我自己曾经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同事里有二本三本甚至专科毕业的,但是是非常优秀的程序员,后来跳槽以后的工作更加好……感觉是只要自己有技能,专业能力过硬,总能找到工作的。而相比于理工科,感觉国内很多文科的门户之见、强调出身背景训练的倾向,其实还是更加重的……

4

最后还是想说,最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兴趣。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人说:大多数高中生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我想问:真的是这样吗?有的人一直很喜欢文学,有的人中学时就读过很多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相关的书,有的人感兴趣经济,有的人喜欢钻研数学物理化学,有的人从小就喜欢鼓捣计算机或者机械,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擅长体育,有的人对音乐有极好的感觉……

说实话,常常在书店里看到很多几岁的小孩子入迷地看书的情景,让人很难想象孩子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的,或者一个活了十几年的少年会毫无爱好。有一件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有一次过年回家的时候去逛书店,有一个小孩抱着六七本书,跟他爸爸说:「能不能都买呀?」他爸爸说:「买买买,一次买那么多干什么?你看得完么?看完了再买吧!」我希望这个小孩后来不会成为一个什么书都不爱看,还责怪自己小孩怎么不好好学习看书的大人。

小孩子生来都有很旺盛的好奇心和很鲜活的求知欲。如果文科最终变成了死记硬背、理科变成了机械刷题,文科生自嘲学不了理科才来学文科、文科试卷随便答答怎么都能拿几分、毕业找不到工作,理科生自嘲自己不过是科研或者工业界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各个专业的劝退帖、还有2019年一整年的各种学术数据造假事件,以及许多成年人从孩童时期就灌输的「这个不好就业」、「那个赚钱少」,出现许多十几岁但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前路在何方的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伸出触角想要看看那个是什么,自己感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个没用,你应该做那个。」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有自信,觉得在既没有天分、也没有努力、更没有兴趣的前提下贸然选择一个专业和行业,是能做得和那个专业里或者有天分、或者非常勤奋、或者有兴趣有激情有动力的人一样好的。

有人说:选择自己擅长的比喜欢的更重要。我觉得这个也是说说的,所有人真的生来就「擅长」什么东西么?不过是因为有兴趣、愿意努力、持续投入,所以才慢慢变得擅长起来罢了。

和谈恋爱其实很像,真的有天造地设一辈子不吵架的姻缘么?不过是因为你喜欢这个人,愿意在这段关系里不断沟通、适应调整、努力成长,而不会随意放弃罢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渐渐找到真正喜欢、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发布于 2019-12-30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可以打发无聊的时光,还可以让你感到快乐,在有些场合或者某个时刻还可以让你发挥出彩。

培养兴趣爱好有各种方面的,对大学生来说,我觉得以下的兴趣爱好都是不错的选择。

1学习类。

①阅读②剪辑③配音④写作⑤演讲⑥p图

拓展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主要是通过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技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就像阅读,你读的书籍越多,掌握的知识也是会更丰富,无论对你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

阅读

2娱乐类

①话剧②唱歌③舞蹈④魔术⑤旅游⑥电子竞技

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比较轻松的一个方法,而且这类的兴趣主要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习得一些有意义的知识。无论是怎样的兴趣爱好,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自己也能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

艺术

3动手类

①手账②插花③绘画④茶艺⑤陶艺⑥针织⑦烘培

对于动手的兴趣爱好,我觉得还是比较考验技术的,就像插花和绘画等,首先要有一定的兴趣,通过锻炼,自己慢慢就会增加对其的喜欢程度。我觉得这类爱好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培养自己的艺术审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手账

4运动类

①篮球②游泳③攀岩④滑冰⑤跑步⑥跳绳

运动类的兴趣爱好最适合男生,因为这类的运动需要一定的体力消耗。我觉得这类的爱好很适合大学生去培养,在学习的忙碌中,往往容易忽略锻炼,但是发展这类的兴趣爱好,就能让自己保持锻炼,让身体也会更健康。促进自己的运动细胞的发展,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身材。

篮球

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的事情值得你去做,当你不快乐的时候,迷茫黑暗的时候还有月亮在发光陪着你。去开始尝试一个新的爱好吧!

作者:单智千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很多人把健身和健美混为一谈。

健身:在我眼里是运动的一种别称 你可以定义任何运动都可以是健身 健身是健美的初级阶段,健身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健美不可以。健美的根本属性就是竞技,竞技和健美密不可分。

但是网络上绝大多数人健身的目的是因为 形体天生不是那么完美的,对自己形体不满意,用后天来弥补。来选择健身后天弥补先天体形不好。健身或健美和其他运动最大的不同就是,让你长出适当发达的肌肉来填补先天体形的不足。用的却是健美的方法或者说是初级健美的方式

健美:身体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肌肉和建设肌肉,获得一个健壮美观的形体。至于什么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体能水平、整体力量等都只是身体建设的副产品而已,不是建设的重点。

一种竞技性质的比赛站在纯竞技的视角,这个运动只需要运动员展示符合评判标准的健美体格,满足健美要求的审美观就行。和其他运动要求的力量、速度等以及什么综合体能没多大关系。健美运动员站在台上就是艺术家。他们用体育的方式锻炼体格,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体格。他们是特殊的运动员。

看重结果的叫竞技健美,看重过程的叫大众健身。

竞技运动亦称“竞技体育”。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特点是:

1)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

2)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

3)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

4)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

竞技比赛要的就是结果,不是过程。只有参加竞技比赛的人才有资格叫竞技运动员。如果只重过程不重结果,那不管是从事什么运动那都只是业余爱好。以健美为业余爱好那只能叫“大众健身”,不能叫竞技健美。篮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等如果不是比赛那同样也只是业余爱好。比赛的就是竞技,追求结果!不比赛的就是爱好,享受过程!

健美运动展示的是人体美。但这种竞技比赛的人体美确实比较特殊,和大众对人体的审美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竞技健美则要求是“更大、更精、更匀称”只要是竞技,都是永远追求挑战极限的。所以,健美展示的人体美实质是一种夸张的美感。由于健美的竞技属性加上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洗礼,就不难理解这项运动在目前国内遭受普通大众的冷眼、漠视、怀疑、不理解。普通中国人一般接受不了比较夸张的健美运动员的体格。由于健美运动员体格的特殊性,也很容易遭到愚昧无知没有受过正确审美观教育的人的指责和质疑。

在中国的文化和思维习惯上,力量来自于精神而不是体力。于是健美者就被人看成是一群肌肉怪物。这种歧视并不奇怪,可悲的是人们在形成了偏见后却始终少有人来审视自己的观念,他们可以理解其他运动员的辛苦,称赞运动员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叹运动员付出的汗水,但却忘记了健美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健美运动员同样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个有目的或无意识的遗忘,恐怕原因就是文化和体制共同的结果。国家扶植和文化容忍的也许才是今天大多数老百姓心中的“体育”。

所以说健美是一个运动项目。可以当作篮球 跑步 游泳 一样去对待。那么就给大家延伸一个概念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体育科目不怎么及格的孩子。从来没有完整学过一套广播体操,永远都是跟着领操的同学在那滥竽充数,单独表演那就是要了我的命。到了大学,修习的体育课都是60分,什么篮球、扇子舞、健美操……除了垫底还是垫底,老天爷似乎给我关了音乐这扇门后(五音不全),又把体育这扇窗给关了。

2015年的夏天,20多年从没有进过游泳池的老公,表示很想游泳。为了显示我贤妻的特质,我也表示可以一起锻炼健身。于是,我俩在洪山体育馆的英东游泳池办了20次的卡。结果是,这20次卡都游完了,我们还是在泡水的阶段。

可是,就在前不久,我竟然神奇地在三个小时内神奇地学会了游泳,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秘诀如下:

(1)找到一个合适的泳池。

英东(洪山广场)分两个泳池,一个泳池是基础款,从头到尾池深14米,一个泳池是精进款,池深2米。一般来说,初学者只能在14的泳池里扑腾,但英东名气在外,那池子里跟下饺子一样,鼓鼓攘攘的全是人。其中除了不会游的爱水人士外,还有一些游得还行的初学者在里面显摆。

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学会了游泳还在14的池里摇头摆尾?后来自己去了2米的池才知道,真的很可怕。初学者脚下踩不到地,心里就很慌,总怕会淹死。而且一进去就想着,2米,2米……万一游不动、万一脚抽筋、万一想歇歇怎么办……还是去14的吧,随时随地停下来,多方便。

可这样一来,就导致14米池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游泳这事儿,必须得一口气学,中途碰到一个大妈,你要停一下。碰到一小朋友,你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踢到她……总之,英东14米池还真不适合初学者,当然,如果你想在2米的池里学,也是可以的,但是学游泳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心理阴影,2米的池一般都会造成阴影面积无穷大。

在水果湖的刘黎敏泳池呢,则一点这样的顾忌都没有。它是一个设计成从浅到深的泳池,从最开始的14到最深处的20,适合初学者在前半段扑腾,如果自我感觉良好,完全可以继续往前继续,慢慢克服对水的恐惧感。如果感觉不对劲,随时可以折回头。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在学会动作后,什么都不想,一直游到最深处。试过两次就能让自己明白,其实水深浮力大,反倒好游。

此外,这个泳池比较低调,人少,基本上不会碰到游泳堵车的情况。一口气游到头,不是梦!

(2) 有个兴趣小组或者伴,好坚持。

其实游泳不是自己主动学的,是同事娜娜想去游,拉我去的。还记得当初她问我:“你会游吗?”我大言不惭地说:“会,当然会!就是不太会换气!”可去了泳池,娜娜看到我游泳后,两眼一翻,几乎要昏死过去——一口气游完了,就要停下来休息,根本谈不上会游!娜娜白了我一眼:“原来你说的会游,就是会玩水啊!真是欺骗老娘的感情!”

但幸好有喜欢游泳的娜娜,本来还在玩水阶段的我,被她拉着去陪游了几次,也打定了主意——在那里看别人游多吃亏啊,姐姐我要是自己会游,多舒服!所以,才开始真正的学习。都说万事开头难,有了一个良好的不服输的心态,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

娜娜同学很喜欢游泳,有时候我偷懒不想去的时候,她也拉着我去,所以前期也能坚持下来。在学会后,渐渐体会到那种全身在水里漂浮,仿佛踩在最柔软棉花上的感觉,奇妙无比,似乎成仙全身轻飘飘的浮在天上~~真的是妙不可言,所以才会越来越爱游。

(3)必须有个好方法,才能进步。

关于游泳,我家老李同学有句话很经典:“我才不去学手法和脚法呢,我觉得只要在水里多泡就能学会!”我白了他一眼:“你这是修禅吗?还讲究顿悟?你以为自己是达摩祖师,走在路上一道闪电劈中你,你就能醍醐灌顶?放块石头在泳池里泡一万年都动不了!”

其实,最开始,我也有这种思想,总觉得游泳是个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的身体反射,跟走路、骑车一样,好像多骑几遍,多走几遍,就能学会。但游泳如果用这种“懒惰”的思想来学,可真是大错特错。首先,游泳很讲究手法和脚法,如果配合不得当、出手或者出脚的姿势不对,游起来就很奇怪,要么是屁股一撅一撅地在水面上来回招摇,要么就是使了半天力,还是在原地打转,那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学好游泳,我开始在网上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知乎、百度知识、优酷视频……各种方法都查过了,总结出一套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A、首先要看视频,学习别人出手、出脚的方法。比较好的视频课程里,一般在讲述正确方法后,还会总结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然后回顾一下,自己是不是也犯过这些错误,如何调整?

蛙泳视频地址http://wwwiqiyicom/w_19rqurh6ihhtml

仰泳视频地址http://wwwiqiyicom/w_19rr52sui9html

B、在水里实践,然后不断调整。我在初学蛙泳的时候,总感觉呼吸特别难受,吸一口气要在水里划3次才敢抬头换气,有时候游个20米就要靠边休息。我就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反复看蛙泳的慢动作视频图,百度“换气的正常频率”,才知道,换一口气做一套动作是最舒服也是最有氧的。还记得那晚,我在床上一边看视频,一边摆动作,遭到了老李同学疯狂鄙视:“我觉得你已经学会游了,你还在这里练什么?”我很不解:“学会了并不代表游得好啊?我自己明显感到有很大的问题。”这回轮到老李同学不解了:“学会了就没有必要再练了,你干嘛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没有意义!”那晚,我很受伤,难道追求进步也是一种错误?

C、坚持进步,才能突破。虽然遭到了家里领导的冷嘲热讽,甚至还为此吵了一架,但我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接着就是不停滴调整,这段时间是最吃力的,因为人的习惯很难去改变,但只要不停滴想正确的动作,然后观察自己的动作,就能一点点得到改变。而且,在刘黎明游泳馆,有很多游泳健将,我经常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模仿着别人的一招一式,依葫芦画瓢,很快就掌握了诀窍,顺利实现了自己的目标——1000米。

(4)有个辅助工具对入门来说,很重要。

这里要说的是浮板,蛙泳最重要的练腿和克服对水的心理恐惧。和英东不同,刘黎明泳池里从年初到年末,都有小朋友在那里学习,所以浮板、背板很多,教练也很好,可以随意取用。

(5)有个老师,事半功倍。

在学会蛙泳后,我看到有人在仰泳,觉得很有趣,就开始自己学。英东的一个救生员爷爷看到了,就在一旁指点我,还让教练来教。当学会游泳后,学习其他的泳姿其实就是一个伸展的分支,只要姿势做标准了,手脚配合好了,学起来就非常快。所以,一节课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仰泳,剩下的就是精进的过程了——为什么仰泳总是把握不好方向?仰泳的时候,身体需要侧偏吗?用嘴呼吸好还是用鼻子呼吸好?在不断的自我审视的过程中,来不断地得到改善。

我学会游泳后,下一步制订的目标是让老李同学也学会。

首先,为了改变他陈旧的观念,我首先要从攻心开始。他觉得,游泳是泡水泡出来的。那我就游3次就学会,让他知道,他之前泡的20次都是浪费时间。他觉得,游泳只要学会,没有必要学好。那我跟他比赛,看谁游得快。等我轻轻松松游了两个来回后,老李同学还在14的区域里打转。这回,他没话说了,只能按照我的方法来学。

按照我的方法,也是让他先看视频,在脑子里对游泳的手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借用浮板,让他练习腿。可老李同学游到17的位置,就不肯继续往前了。我安慰他:“你手上有浮板,旁边又有我,最不济右边还有把手,淹不死的。”可老李同学死鸭子嘴硬:“我就在浅水区练,跟深水区练,一样的。”我有点生气,但还是劝慰他:“就像你做数学题,等你学会微积分了,还觉得四则运算难吗?敢在2米的区域游,14米你更是不在话下~!”老李同学大着胆子,哆哆嗦嗦地去游了,虽然喝了好几口洗脚水,但总算敢游了。

在老李同学改变观念、克服恐惧后,我开始跟着他一块游,让他多看我是如何游的,自己去模仿。老李同学渐渐放下成见,开始动脑筋去学习了。为了让他坚持下来,我会经常给他洗洗脑,比如讲述在池中间,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的感觉就跟诗里写的“衣袂登仙,羽化成蝶”一样美妙。老李同学羡慕不已。

随后,根据他游泳时犯的一些错误,我查到原因后,跟他一一校正,他也开始慢慢去改正,现在已经游得很不错了。据他说,游泳变成了一件上瘾的事情,隔段时间不想游心里就觉得少点什么,而且他也很享受那种在水里自由自在的神奇漂浮感,觉得爽翻了!甚至自己学会了潜泳,能沉到水底,像一只乌龟般爬行…………

有天老李同学问我:“老婆,你说我妈和你掉到水里,我会救谁?”我摇摇头。老李说:“当然救我妈,你会游泳撒!”就在我准备使出九阴白骨爪时,老李赶紧抓住我的手,柔情地说:“我是想说,以后咱俩掉到水里,你不用来救我,我也可以自己游到岸边了。假使说我不会游泳,惊恐过度,把你拉沉怎么办?”想想也对,老李同学免遭了一顿皮肉之苦。

通过自学和教学游泳的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其实学习,就是攻心的过程。老师教学,不就是让学生心里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么?如果我们能打开防守森严的心门,那学习将是一样多么畅快有趣的事情?只不过,很多人总是把这扇门关着,用自己的成见,来拒绝未知的事物。不能说坏,只不过很可惜!

文艺社、棋艺社、影视评论社、摄影社、美工社、篆刻社、歌咏队等。

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

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如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研究会,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影视等方面组成的活动小组。

问题一:健身房跳操和练瑜伽哪个对减肥塑型效果好 如果你本来就很胖,又长了几斤《其实冬天里长几斤,是人体的正常反应,不必担心》那么就去健身房跳操

反之,如果还好,就去炼瑜伽吧~

健身房跳操是用来减肥

瑜伽是用来塑型的

问题二:女生塑形健身还是瑜伽好 如果这样的话,建议您先到健身房去!相比之下那会减得比较快!

问题三:提臀塑形健身练瑜伽好还是健身器械好 都有效果,健身器械见效要更快一点。但是瑜伽不但有提臀塑形健身作用,而且还有疏通气血作用。瑜伽跟中华导引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建议长期坚持。塑形健身两不误。

问题四:女性增肌塑形瑜伽好还是健身好 知乎 具体要看你的目标了,瑜伽主要是锻炼柔韧性的,健身可以减脂增肌塑形,可以结合,训练后练瑜伽

问题五:减肥是健身好还是练瑜伽好 健身是增强体魄的,瑜伽是塑形的,严格来说两个都没有太大的减肥功效

健身40分钟之内是可以的,过了40分钟就脂肪就开始转化为肌肉,一旦转化为肌肉那就更加难减下去了。

如果你是妹子那就瑜伽吧,瑜伽可以塑形还可以修养气质 时间久了自然就瘦下去了,但是瑜伽塑形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有心里准备不能着急。

如果你是汉子那当然还是有肌肉好了,哈哈哈哈!

问题六:形体塑身训练和瑜伽训练应该选哪个更好? 形体训练主要打造身材和气质,瑜伽更侧重柔韧度和身心健康。bodykiller有这两方面的课程,可以试课更直观的体验下。

问题七:塑形效果最好的健身项目是什么?瑜伽? 10分 男生还是女生?男生的话建议是有氧结合器械,有点肌肉的男性更具有阳刚气息;女性的话可以以有氧为主,跑步、跳绳、游泳、健美操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瑜伽主要还是针对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的锻炼,对塑形效果一般。

问题八:提臀塑形健身练瑜伽好还是健身器械好 健身器械比较好,瑜伽效果比较缓慢

问题九:想塑身 是健身房还是跳舞还是瑜伽 个人感觉是健身房。

其实每一个都可以,只不过环境不一样而已。

问题十:平时练瑜伽好还是做健身比较好? 具体要看你的目标了,瑜伽主要是锻炼柔韧性的,健身可以减脂增肌塑形,可以结合,训练后练瑜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31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