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

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第1张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针灸 是传统 中医 里的一种 治疗方法 ,对于很多 疾病 有非常突出的治疗效果,那么常用的针灸 穴位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常用针灸穴位

 1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 咳嗽 、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 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 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 妇 产科 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 腹痛 , 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 血压 ;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 湿疹 、瘰疬等皮、 外科 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 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 鼻塞 、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 神经 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 神经痛 、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 耳鸣 、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 便秘 、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 月经不调 、 痛经 等 妇科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 胃痛 、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 保健 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 泌尿 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妇科病 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 皮肤病 。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 贫血 ;③瘾疹,皮肤 瘙痒 ;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 头晕 、耳鸣、耳聋、腰酸痛等 肾虚 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肠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 癫痫 ;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冲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2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沟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 感冒 、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59悬钟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冲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门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 男科 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 痤疮 。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 脱肛 、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 呼吸 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极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 产后 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 哮喘 ,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上臂三角肌下缘是肩外侧用力时发达肌肉的的下缘,是上臂三角肌的一部分,注射治疗的常用部位。

扩展资料:

1、上臂三角肌上部的起点:是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下缘的止点:是肱骨三角肌粗隆。

2、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3、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4、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接种的疫苗有:麻腮风疫苗和乙脑疫苗等。

5、前缘借三角胸肌间沟与胸大肌锁骨部相隔。后缘游离,自前而后,遮盖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和长头的上部小圆肌和冈下肌的外侧部。

6、恰对斜方肌止点而起自锁骨外侧1/3的前缘、肩峰外侧缘、肩胛冈下唇和冈下筋膜。肌纤维向外下方逐渐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该肌生理横断面为1960平方厘米。

参考资料:

-三角肌

在肩部,呈三角形。

扩展资料:

三角肌(deltoid muscle)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参考资料:

-三角肌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上臂三角肌下缘是固定的注射位置,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至于打在左侧是打预防针的一个习惯,比如卡介苗的注射,皮下注射打进去了1毫升空气,位置在三角肌下缘,回抽以后空气进针筒的。

接种乙肝疫苗的正确方法:上臂三角肌中点肌肉内,是乙肝疫苗肌内注射的常用部位。注射前时必须准备好抗过敏休克的副肾素和氢考、注射前必须摇振安瓿儿2分钟后才可打开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02个穴位。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 髎: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是天府穴。

天府穴 Tiān fǔ(LU3)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疾病〗 气喘,鼻出血,瘿气,臂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穴义〗 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 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 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38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