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ALS患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霍金顽强生活、身残志不残、不自暴自弃、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断探索科学和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霍金的成就可以概括为:
第一,奇性定理。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被科学界公认为最美丽的科学理论。但是霍金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是不完备的。
第二,黑洞理论。
第三,无边界宇宙理论。霍金在80年代初,创立了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学说。他认为,时空是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不但是自洽的,而且是自足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时的第一推动。对于奇性定理、黑洞面积定理、黑洞霍金辐射和无边界宇宙理论,一个人生前拥有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就足以名垂不朽。而霍金却拥有了这些理论的全部。
卡尔·纽波特,美国畅销书作家,其作品除本书之外还有《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如何成为尖子生》等畅销作品。同时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
本书结构简单明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让人们认识到什么事深度工作,以及与之相对的浮浅工作。深度工作价值与意义,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深度工作又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第二部分介绍如何进行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的4种模式,以及具体的执行方法。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收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的价值,且容易复制。
随着通讯和写作科技的发展,整个协作过程的物理距离会越来越远,而整个协作过程也会越来越流畅。这种趋势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流行,咨询、市场营销、设计等等。一旦人才市场可以全球共享,我们将可能与全世界的同行展开竞争,那么在市场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根据作者的发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只有两类人可以保持以往的地位,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在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而在当下,能够让我们进入这两种领域的核心能力的关键是:
我们先说第一种能力,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很多非常强大的工具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要熟悉它,完全的掌握他的使用方法不可能只靠随便动动脑子就能学会。就拿我们常用的办公软件office举例,这款软件本身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操作非常复杂的办公工具,完全掌握几乎能够完成我们所有有关数据、文档、演示文稿方面的工作。但是,仅其EXCEL一项就会涉及到图表、函数、数组公式、录制宏、加密、打印相关等功能,这些功能的运用都会让我们的工作过程更加高效,工作结果更加优质。同时这些功能的出现也表现出智能办公工具的复杂性是难以掌握的。要想较好地运用这些工具,你就要培养出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而且由于这些科技变化很快,掌握复杂事物的过程变永远不会结束:你必须能够快速完成,一次又一次。
当然,这种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并不仅仅是能熟练运用复杂工具所必需;基本上也是想要成为任何领域个中翘楚的关键因素。越是在某个领域耕耘的更深,等级越高,越需要更多的积累,掌握越复杂的技能组合,而且需要紧跟最先进的技术。就观察结果而言,简单的总结一句话: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现在我们来思考第二个核心能力:达到精英层次。很显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很快掌握相关技能是必需的,但这并不够。在此基础上,你必须将潜能转化为人们珍视的实在成果。你掌握的很多技能,然后一直都很努力,但是工作没成产出,这也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我们不能脱颖而出,成为明星员工的关键因素。乔布斯是企业家中的超级明细,在iPhone诞生以前,许多企业都掌握了非常优秀的技术,但是只有他将这些技术加以调整,兼容,创造出划时代的产品。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如果你不产出,你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我们已经列出了在当下世界能获得成功的能力,现在可以提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出这些核心能力呢?讲到这里,便触及了本书的核心主题:上文阐述的两种核心能力都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刻意练习在现在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还有10000小时定理。刻意练习10000小时真的就能够成功嘛,不尽然。你使用时间的方式更重要,只有保持高度专注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赛汀朗吉斯在他的《知性生活》中称:"天才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所以刻意练习也是有要求的:
第一要素对于我们的探讨尤为重要,因其强调了刻意练习不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要求无干扰状态下保持专注。作者还将高质量产出的规律用一个公式将其描述出来: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深度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是什么让我们难以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呢。作者提出一个概念,“最小阻力原则”,是说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的选择一个“最小阻力路径”,来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说,当然们在选择开始工作室,总是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因为这些工作的阻力最小。就比如打印资料和写一份调查报告相比要简单很多,那我们处理工作时会优先进行打印资料。当我们打印完资料后,我们又会在剩余工作列表里挑选最简单的工作。如此这般,我们将用来做重要工作的时间越缩越短,直到我们不得不做。通常最后因为时间不足,导致工作质量不佳,没有有价值的产出。时间长了,我们只会觉得工作毫无意义。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人们长时间在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等再回到重要的工作中,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人的大脑在切换任务时是有代价的,当我们的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会有“注意力残留”。就是说我们从任务1切换到任务2时,注意力无法完全被转移,部分注意力会残留在原始任务中。如果在转移工作前,你对任务1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1,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根据试验表明,转换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通常很差,而且残留量越大表现越糟糕。
除此之外我们的认知偏见也会导致我们无法深度工作,我们常常不给我们的工作设立清晰的指标,而是笼统的认为忙碌就是生产力。只有忙碌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用这种可视化的忙碌来让你看起来完成了很多事,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工作时间越长就越能干,工作成果就越多的观念偏差。这种观念忽视了事件本身的难度和价值因素,所以比起留出大块时间做有价值的工作,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这种时时刻刻看得见的忙碌的成就感。
总结一下,经过以上的阐述,作者认为我们要摆脱低效的忙碌,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通过刻意练习,控制专注力,调整工作的优先顺序,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这部分我们讲一讲培养深度工作的3个步骤。选择适合你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将工作模式内化成习惯、像经商一样去执行。
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因为深度工作需要极度专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随时随地进入状态。有的人早上经历旺盛,有的是夜猫子,晚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有的工作上午的接待很多,下午会比较清净;甚至气候也会有影响。考虑各种差异,作者提供了4种模式供大家选择。分别是禁欲模式、双峰模式、节奏模式和记者模式。
如果你刚刚开始培养深度工作习惯,作者建议你从节奏模式开始实践。节奏模式是指形成自己的工作节奏,将深度工作转化为每天的常规习惯。也就是说你可以对每天设定一个启动时间,从这个时间开始我要专注做某事,每天如此。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比如,你准备让自己更加健康,可以设置每晚9点在四楼跑步机跑步5公里,每天如此,形成自己的节奏。
如果你是普通的上班族,可以选择双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将一段明确的时间分为两段,一段用来进行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或者浮浅工作。一段明确的时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周。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的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这里作者列举了《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的作者亚当·格兰特的例子。格兰特按学年考虑,将所有的课程集中到一个学期,其余的时间可以专注于深度工作。在这些深度学期中,他又按周实施双峰法。大约2~4天他会关上房门,不受干扰地进行研究。而在此之外的时间,格兰特则非常开放,也很容易接触,可以接受学生提问,记者采访。
如果你不是上班族,上班时间和地点都很自由,那么你可以采用禁欲模式。听名字就不难理解,切断与外界的大部分联系,像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士一样,将自己的全部专注力都投入到工作项目中来。作者以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为例,在创作小说期间,为了保证小说的质量和产量,斯蒂芬森不使用邮箱、不出席会议,利用大块的,连续的时间进行创作。
在这三种模式之外,还有一种新闻记者模式。这种模式的门槛很高,要求人只要有空闲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保持专注进行产出。作者回忆起著名记着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工作模式写道:
当我们在闲聊,他会退回到自己的卧室里待上20分钟或者1小时,我们能听到打字机的声音,然后他会像我们余下所有人一样轻松走下楼工作似乎从来就不会搅乱他的节奏,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愉快地到楼上工作。
由于这种模式的高门槛,作者认为他只适合少数人。
总结一下,深度工作的模式一共有四种,分别是节奏模式、双峰模式、禁欲模式、新闻记者模式,根据自身的职业特性和生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可以选择不止一种,可以混搭,甚至可以自己改良出更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之后,就是适应与重复执行了。也就是培养深度工作习惯的第二部——内化为习惯。将工作变成每天的固定习惯和准则。这样才能降低从普通状态过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
高产出的工作者都有着严格的工作习惯,他们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节奏,甚至在他们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都很少有变化。普利策将获得者、传记作家罗伯特·卡罗就是这样开展自己的工作。他放书的位置、放笔记的位置、在墙上张贴的东西,甚至穿什么衣服到办公室也都一样:所有的一切都形成了特定的习惯。“我在培养自己变得有条不紊。”他解释说。
《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在创作时也保持着类似的严格的工作安排。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然后去散一会儿步。独自用早餐,从8点半到9点半在书房工作。之后的一小时用于拆阅前一天的信件,而后从10点半到中午又会回到书房工作。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工作后,他会沿着既定路线从花房开始,沿周围的路走圈,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满意的答案他才会停下,宣告一天工作的结束。
《纽约时报》专栏中,大卫·布鲁克说:“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坦率而精准。要想是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习惯会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我们能够更轻松的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
那么如何内化习惯呢?首先你得确定工作地点和时长,比如工作地点就是你现在的工位,还需要为工作时间设定一个框架,比如两小时。
其次,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微信,回复消息。或者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专注。防止在工作过程中脑海中还窜出这些念头,浪费意志力。
还有就是你要为你的深度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你的习惯要从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一边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比如,你可以冲泡一杯好喝的茶开始工作,在工作前吃足够的食物,或者进行一些舒展运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等等。也可以让你的工作环境改善一些,比如将资料整理的井井有条,工作面清理干净。这些支持是系统化的,总之就是不会让你分心浪费能量。
养成了深度工作习惯后,下一步就是执行了。这里作者建议我们“像经商一样执行”。这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有像商人一样的特点,目标明确,且目标感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关键目标上,然后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目标达成。
我们的工作总是很多,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反而越少。所以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相比于泛泛而谈的指令,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热情。比如作者就为自己设定极重要目标是在未来一个学年里发表5篇高质量的同行评审论文。一旦完成这个目标,就会得到奖赏。所以,作者工作中,会把所有专注力都用在写论文的相关事物上,一切不相关的工作都会为这个关注点让步。
找到关注点后,我们就要设置目标了。作者建议我们设置引领性指标,而不是滞后性指标。这两种目标各指什么意思,又有何区别呢?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而引领性指标则是阶段性完成评估的指标。一个关注过程,一个关注结果。这和我们的工期过程控制很类似,我们先根据节点倒排出工期,然后分成阶段性的目标,比如每天完成量或者每周完成量,如果没有达成,我们就可以中途进行调整,保证最后的结果是达标的。
总结一下,这一步中,主要讲我们要像经商一样去执行,首先要找准工作重点,然后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引领性指标,最后,用计分板的方式监控完成进度,回顾深度工作结果,分析原因,随时调整工作状态和方法。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内容选取有侧重,更详细的内容还需要阅读原文。希望我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