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肉。

什么是肌肉。,第1张

肌肉是组成人体的一种组织,分布在各组织器官及骨骼表面,每一块肌肉与支配肌肉的神经,营养肌肉的血管,分隔包裹肌肉,连接肌肉与骨骼的结缔组织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器官。人体总共有七百多块肌肉。其中骨骼肌的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

分类肌肉

根据分布部位及肌肉特征,又分为三种:

1 分布于心脏自律性极高的心肌;

2 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等器官受自主神经支配,有分泌功能的平滑肌;

3 分布于身体各处,也是分布最广的是骨骼肌。

根据不同的部位骨骼肌又有不同的命名。分为头肌,躯干肌,四肢肌。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

根据产生动作的不同骨骼肌又分为屈肌和伸肌。屈肌与伸肌成对出现,力量拮抗。例如上肢肌中的肱二头肌是产生前臂屈曲的屈肌,位于上臂的腹侧,肱三头肌是产生前臂伸直的伸肌,位于上臂的背侧。

位置相近的不同肌肉可以协同产生同一作用,所以,又把肌肉分为不同的肌群。如前臂旋前肌群。 

肌肉的组成

肌肉由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球蛋白,而细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肌球蛋白(myosin)

myosin II 的功能

属于马达蛋白,可利用ATP产生机械能,趋向微丝的(+)极运动(图9-8),最早发现于肌肉组织(myosin II),1970s后逐渐发现许多非肌细胞的myosin,目前已知的有15种类型(myosin I-XV)。

Myosin II是构成肌纤维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两个重链和4个轻链组成,重链形成一个双股α螺旋,一半呈杆状,另一半与轻链一起折叠成两个球形区域,位于分子一端,球形的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Myosin V结构类是于myosin II,但重链有球形尾部。

Myosin I 由一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

Myosin I、II、V都存在于非肌细胞中,II型参与形成应力纤维和胞质收缩环,I、V型结合在膜上与膜泡运输有关,神经细胞富含myosin V 。

原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分子量64KD,是由两条平行的多肽链扭成螺旋,每个Tm的长度相当于7个肌动蛋白,呈长杆状。原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位于肌动蛋白双螺旋的沟中,主要作用是加强和稳定肌动蛋白丝,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

肌肉收缩图解

肌钙蛋白(troponin,Tn),分子量80KD,含三个亚基,肌钙蛋白C特异地与钙结合,肌钙蛋白T与原肌球蛋白有高度亲和力,肌钙蛋白I抑制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细肌丝中每隔40nm就有一个肌钙蛋白复合体(图9-8)。

肌肉的收缩

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质网Ca2+电位门通道开启,肌浆中Ca2+浓度升高,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发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结合位点。肌动蛋白通过结合与水解ATP、不断发生周期性的构象改变、引起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相对滑动。肌动蛋白的工作原理可概括如下:

①肌球蛋白结合ATP,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②ATP水解,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弱结合;③Pi释放,头部与肌动蛋白强结合,头部向M线方向弯曲(微丝的负极),引起细肌丝向M线移动;④ADP释放ATP结合上去,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如此循环。

内部构造

如果我们像一个细胞那么小,能够随意进入人的身体,那么当我们来到肌肉群中时,就会发现肌肉是由一道道钢缆一样的肌纤维捆扎起来的。这些钢缆组合成较粗较长的缆绳群组,当肌肉用力时,它们就像弹簧一样一张一缩。在那些最粗的缆索之内,有肌纤维、神经、血管,以及结缔组织。每根肌纤维是由较小的肌原纤维组成的。每根肌原纤维,则由缠在一起的两种丝状蛋白质(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组成。这就是肌肉的最基本单位,那些大力士们的大块大块的肌肉,全是由这两种小得根本无法想像的蛋白组合成的,当它们联合起来以后,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动作来。人就是靠这些肌肉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长,控制骨头活动的横纹肌的弹性纤维会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结缔组织虽然很结实,但没有弹性,因此肌肉变得较弱,不能强力收缩。所以老年时,肌肉的力量衰退,反应也迟钝了。人老了,肌肉的力量也就衰老了

中医解释

肌肉:解剖结构名。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司全身运动。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故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

肌肉为何会增长

为什么练健美能长肌肉?很多健美运动的爱好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对提高健美训练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为此和大家谈谈肌肉增长的生物学基础。

一 肌肉增长与年龄的关系

人体肌肉的增长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可分为快速增长、相对稳定和明显下降三个阶段。男子从出生起,随着机体不断生长发育,肌肉逐年增长,二十五岁时达到最高值,以后又逐年缓慢下降。女子二十二岁左右达到最高值。

少年时期肌肉的含水量比成人高,而肌肉蛋白能源物质等的储备比成人低,肌纤维较细,肌力弱、耐力差,易于疲劳。年龄越小与成人的差异越大。所以,年龄较小的少年不宜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肌肉训练。近青年期后,肌肉增长相对稳定,这时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效果最好。在肌肉明显下降期进行训练效果相对要差一些,但只要身体正常健康,坚持适当的肌肉训练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进行健美训练,关键是要根据肌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自身情况,掌握好肌肉负荷的强度和运动量,避免训练不足和过度训练,这样才能促使肌肉不断增长。

二 肌肉增长的解剖学基础

肌肉的粗细,决定了肌肉力量的大小。衡量肌肉发达程度的指标,是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就是说,肌肉中的肌纤维数量多且粗壮,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大,肌肉就发达。肌肉生理横断面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很大。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健美训练能使肌纤维增粗、增多,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原因就在于训练能刺激肌肉,使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更加旺盛,从而为肌肉生长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 肌肉增长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不断增长要靠长期艰苦训练的积累。训练时,体内各组织细胞消耗了大量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只有在训练后通过休息和营养物质的补充,使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才能逐步得到恢复。恢复在一定时间内会超过原来的水平,出现所谓 “超量恢复”。实践和研究证明,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效果最好。

能量消耗的多少和恢复的快慢同肌肉活动的剧烈程度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就越明显。所谓“在一定范围内”是指运动量不能过大,否则能量消耗过多,不易恢复。长期过大还会造成训练过度,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只有掌握好、运用好超量恢复的规律,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使肌肉稳步增长。

四 肌肉增长的生物化学基础

经常进行健美锻炼的人与普通人相比,肌肉里的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要多,血管更丰富,耐酸能力和无氧酵解能力更强。训练水平越高,能量储备越多,运动的耐受能力越强,肌肉中新生的毛细血管也越多。毛细血管增多,可使肌肉中的血流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同时也增加了肌肉的体积。所以只有坚持长期的健美训练,才能加强肌肉的物质代谢,提高肌肉的能量储备,使肌纤维增粗、增多,肌肉块增大。

肌学

第一节 概述

一、肌的形态和结构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功能

三、肌的命名原则

四、肌的辅助结构

第二节 头肌

一、面肌

二、咀嚼肌

第三节 颈肌

一、颈浅肌群

二、颈深肌群

第四节 躯干肌

一、背肌

二、胸肌

三、膈

四、腹肌

五、盆底肌

第五节 上肢肌

一、肩肌

二、臂肌

三、前臂肌

四、手肌

五、上肢的筋膜和腱鞘

六、上肢的局部结构

第六节 下肢肌

一、髋肌

二、大腿肌

三、小腿肌

四、足肌

五、下肢筋膜

六、下肢的局部结构

第七节 全身重要的肌性标志

一、头颈部

二、躯干部

三、上肢

四、下肢

第二篇 内脏学

一、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二、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拼音 4 代号 5 出处 6 夹脊穴的别名 7 脊旁穴的定位 8 脊旁穴取穴方法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82 层次解剖 9 脊旁穴的功效与作用 10 脊旁穴主治病证 11 脊旁穴的配伍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文献摘要 14 脊旁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脊旁 1 拼音

jǐ páng

2 概述

脊旁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夹脊穴[1]。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夹脊(jiájǐ EXB2)为经外奇穴名[2][3]。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4]。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3 拼音

jiájǐ

4 代号

EXB2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6 夹脊穴的别名

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

华佗穴(《针灸学简编》)

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7 脊旁穴的定位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5]。

夹脊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3]。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4]。近代诸书多同此说[4]。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4]。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4]。

经外奇穴——夹脊的位置

夹脊穴的位置

8 脊旁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6]。

81 夹脊穴穴位解剖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82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肌浅层(斜方肌、菱形肌、胸腰筋膜、后锯肌)→背肌深层(竖脊肌)[5]。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分布[5]。

9 脊旁穴的功效与作用

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作用。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取之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尤以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效果为佳。

10 脊旁穴主治病证

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夹脊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胸1~4夹脊:治疗肺脏及上肢疾病[6]。

胸4~7夹脊:治疗心脏疾病[6]。

胸7~10夹脊:治疗肝胆疾病[6]。

胸10~12夹脊:治疗脾胃疾病[6]。

腰1~2夹脊:治疗肾脏疾病[6]。

腰3~5夹脊:治疗腰,骶,膀胱,大、小肠,子宫及下肢疾病[6]。

11 脊旁穴的配伍

选穴和配穴可根据经脉的分布、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腧穴的压痛、反应点等,每次宜选择其中2~4个腧穴[6]。

胸1~4夹脊配大椎、肺俞、天宗,治肩背部疼痛[6]。

胸4~7夹脊配心俞、内关,治心痛彻背[6]。

胸8~腰2夹脊配胆俞、肾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痛[6]。

腰3~5夹脊配关元、膀胱俞、环跳、足三里,治下肢麻痹[6]。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5]。

一般斜刺05~10寸[3]。

向内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胸腹部放散[6]。

注意:因本穴深部有脊髓和胸腹腔脏器,故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且出现麻胀感应立即停止进针。

122 灸法

可灸[5][6]。

13 文献摘要

《后汉书》: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蹙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虚弱羸瘦。

《针灸经外奇 谱》:主治风湿性脊柱炎、腰背酸痛。

14 脊旁穴研究进展 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针刺夹脊等能调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gA、IgG、C反应蛋白,以及微血管形态、流态和总积分值,提示本疗法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电针腰3~5夹脊能提高脊髓中5HT、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脊髓中NA、DA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6]。

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根据我上《人体解剖学》的记忆,给你概述一下:

1,人体在解剖学上分成 头颈部 、躯干 和 四肢,头颈部肌肉包括 头肌、 面肌 、颈肌(具体部位还细分很多肌肉,功能类似的会归为 肌群,比如舌下肌群,又包括很多肌肉,这个挺难记的),躯干肌包括 前部的 胸肌(胸大肌、胸小肌等)、 肋肌、腹肌(腹肌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等),后部就是背肌,有背阔肌、腰肌等。四肢肌肉就是臂肌(包括肱二、三头肌,还有臂前肌和手肌,能细分一二十条肌肉,当时应付考试都记住了,现在忘了)还有大腿内外前后肌,小腿及脚上的肌肉等等。

2,总之,头脑里有个人体肌肉的整体印象就好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然后按照方位有前、后、内、外肌肉,功能相同的就划为肌群。功能上主要是内收肌群或外展肌群等。

3,如果真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人体系统解剖学》,第一篇就是讲肌肉系统。我没有去网上复制粘贴相关东西,只是想给你一个学习的思路,知识还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的,呵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90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