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操针灸怎么下针

如何实操针灸怎么下针,第1张

中医爱好者对针灸都非常感兴趣,重庆六合针灸推拿学校的小编就跟针灸初学者分享一些针灸相关的实用练习知识。

针刺技巧和指力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熟练操作后,才能进针快,无痛或微痛;反之,操作不熟练进针困难,会使患者产生疼痛。不正确运用捻转、提插等手法,则会影响针刺治疗效果。所以,针灸初学者一定要勤练针刺手法。

怎么练?可以制作纱布包、棉垫等物品来做练针包,主要练习指、腕、肘、肩等关节力量,长期练习能强壮筋骨、灵活肢体,进针迅速、行针有力操作准确动作轻巧。

针刺方向与深浅:

1、针刺方向,所谓针刺方向,即是指针体与皮肤的角度而言。常取的方向有三种:

①直刺:毫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呈直角(即90°)垂直进针。此法适用于肌肉比较丰厚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等穴。

②斜刺:毫针与穴位所在皮肤平面,约约呈45°角进针,亦可在30°~60角之间倾斜进针。此法适用于关节部位的穴位,如养老、列缺、膝眼等穴,或重要脏器部位,如胸背部的腧穴。

③横刺:又叫沿皮刺成横刺,是毫针与穴位所在的皮肤平面约呈15°角,亦可在15°°~30°。角之间进针。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头面部位百会、上星、阳白、印堂等穴;

需注意的是,在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针刺方向不应任意变动,从而防止发生医疗事故。

2、针刺深浅,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在经络腧穴中已有详细论述,但在临床实际操作时,根据经脉循行路线,解剖部位以及季节等因素,结合患者体质、年岭、病情全面考虑,酌情增减穴位和针刺深浅。总之,针刺刺治病,当深则深,当浅则浅,深浅要恰到好处。

针刺深度,主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确定。

1年龄 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体强壮者宜深刺。

2体质 形盛体强者宜深刺;形瘦体弱者宜浅刺。

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 头面、胸腹部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对于天突、风府、哑门等以及眼区、胸背和内有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治疗时,必须掌握适当进针角度和深浅,才能安全有效。针刺的方向与深浅,是针刺治病和防止医疗事故的重要方面,因此要认真学习前人宝贵经验,同时也要学习掌握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解剖知识,将两者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希望广大针灸初学者们可以早日成为专业的中医针灸高手。

熟悉头部以及肩颈的经络循行路线,有点像在原始森林里旅行,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藤蔓,抬头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个人在林间小道穿来穿去。到了背部,忽然像到了一片开阔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由得想张开双臂,尽情拥抱沁人心脾的蓝天、阳光与空旷。

循行背部的经络相对比较少,主要是太阳经和督脉。这里所说的背部,主要指躯干后侧中焦、上焦的区域范围。

李老师来针治失眠,我刚下好针,他又问背上疼痛能不能针一下?当然行啦。一揽子解决问题,本来就是黄帝内针的特色。李老师背部的不适症状在左肩胛骨下缘和脊柱正中。

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督脉。

按左病右治法则,取右手后溪穴一针。然后让李老师活动肩背。松了,好了。李老师说。

李老师背部这个症,用太阳经支正穴、督脉后溪穴两针也是个思路。但是后溪穴一针为何奏效?后溪穴既是太阳经的部下,也是督脉的干将,从三焦同气来看,也正好对应中焦,这么多同气,犹如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是较为理想的下针点。

黄帝内针用针不在多,能一针解决的就不用两针、三针,其要领在于对症的把握。症在何经何络、在三部哪一部,心里时刻要明明白白。

大姐有次电话我,说身上痒的难受,觉也睡不安稳,能不能扎针?我说晚上来试试。大姐这个症,几乎每年都在冷热交替时发作,往常用金银花煮水擦洗,几天也就会好。这次不同,擦洗了几次没有明显改善,痒的面积也比往年大。大姐瘙痒的不适症状,主要分布在 后背、大腿后侧以及腘窝, 脚背二、三趾之间 也有症状。

上中下三焦都涉及,经络主要是 太阳经( 后背 、大腿后侧以及腘窝),督脉(后背中线)、阳明经(脚背二、三趾之间)。

这种大面积的瘙痒,没有具体的不适症状点位,似乎一时很难找到下手的同气点。如果被这样的判断牵住牛鼻子,那就不是黄帝内针的思维。

遇到复杂或者吃不准的情形,第一选择是回到内针法则。后背及大腿后侧以及腘窝瘙痒症状面积再大,三焦定位无非还是上、中、下,经络也就涉及督脉和太阳经,方法也还是在经刺经、在络刺络。

症状无法区分左右,那就按照男左女右取穴,在太阳经支正穴、小海穴以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各刺一针。

太阳经支正穴“表里倒换”至少阴经通里穴一针。

然后,取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两针调中。

阳明经、太阴经这两针也可以看作是后病前治,后背(太阳经、督脉在躯体之后)为阳,胸腹为阴(阳明经、太阴经在躯体之前),阳病治阴、从阴引阳。

进针不久,大姐就说后背以及大腿后面不痒了,脚背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脚背症状在阳明经区域,下病上治,在手部阳明经合谷穴刺入一针。同时,表里倒换太阴经鱼际穴一针。这两针,正好又与曲池穴、尺泽穴两针形成上下倒换。针入的同时,脚背瘙痒症状消失。留针结束,大姐的不适现象已然不见。

第二天,大姐告诉我原来的地方不痒了,转移到 肩前和右边腰 侧去了。我又仔细问了问症状,肩前主要是太阴经区域,腰侧主要是少阳经区域。那天大雨,大姐从乡下上来不方便,我就嘱咐正在学内针的姐夫自行施针。

肩前取太阴经,怕姐夫一下子搞不定,让他同时“表里倒换”至阳明经。

右边腰侧取少阳经,同时“表里倒换”至厥阴经。

第三天,大姐说瘙痒症状全部退缩到小腿和脚板上去了。我请姐夫继续随证治之,就这样把那些不适症状打发回去了。

第四天,大姐又微信我,说还有件事更奇怪,走了一年的“大姨妈”回来了。大姐现在这个年龄,正好是更年期的档口。黄帝内针是 调中 的,大姐这个小插曲,再次证明此言不虚。

今年春节前,正是辞旧迎新最忙的时候,有个加班加点经常熬夜的朋友得了带状疱疹,欲遵医嘱回家休息。我建议他试试黄帝内针。他愣了一下,针灸能治带状疱疹?可以试试啊!我笑着说。朋友犹豫了一会,接受了我的好意。朋友带状疱疹患处在后背中间的左侧,约有巴掌大小。

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

首先在太阳经后溪穴、小海穴各进一针,然后上下倒换太阳经腕骨穴、支正穴。支正穴、小海穴分别表里倒换至少阴经通里穴、少海穴。

同时调中,针刺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再上下倒换掌部阳明经合谷穴、太阴经鱼际穴,腕部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阳明经、太阴经这几针,既有后天脾胃调中之意,也有后病前治之用。

这次下手也没有往日那么“温柔”,尤其对阳明经、太阴经这么多倒换,主要想尽可能发挥调中的力量。

考虑到他说最近加班加点经常熬夜, 又加了厥阴经内关穴、少阳经外关穴两针,这两个穴位除了跟肝胆二气有关,还分别是阴维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等于给朋友增设了一道阴阳调和的保障线。

针入不久,朋友就告诉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往里收,痒痛的症状渐渐减轻。留针结束,患处的颜色已由原来扎针前的暗紫色变为浅红色,丘疹状隆起物的边界也变得十分清晰。

第二天行针前,发现患处较昨日相比已经明显变小。如此用针三次,患处就由连片结块的症状,变成了零星散布的疹子,后来又扎了三四次,前后十天左右,朋友的背部就恢复如常。

用针期间,没有挂水吃药,也没有采取其他措施。至于痒痛等不适,首诊之后就没有痛过,仅在触碰衣物时有轻微瘙痒;三诊后,所有不适症状均未再出现。

这个案例让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不能机械地理解随证治之的意思,不能囿于患处之症所在的狭隘空间。杨真海师父说,黄帝内针是调中的,这句话,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小贴士:背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中焦,经络主要为太阳经、督脉。

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求同气若症在两侧,以相对严重的一侧作为主症;若症在中间或两侧症状基本相似,可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三焦经络(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

针灸是会有一定危险的。

针灸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叫做针法,一种叫做灸法。针法主要是通过针刺入体内刺到穴位上,从而刺激穴位,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

在特定的穴位上如果操作不当的话,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比如在肩膀上部的肩颈部的位置,这个位置如果深刺,可能会刺到肺尖部位引起气胸;如果在风池穴和风府穴的特定位置没有按照正常的进针方法,就会刺到延髓或者是脑干部位,这个地方也是非常危险,所以针刺的过程中需要去特别注意。

当然艾灸的时候也会引起一些危险,比如烫伤。

所以针、灸都是有危险的,只要安全地、规范地操作,这样才会避免危险的产生。

通过针灸的方法有利于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增强了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也可以让疾病快速的恢复,所以说针灸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针灸的。

哪些人不适合做针灸糖尿病人群,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较高,一旦形成伤口,即便是小小的针灸针眼,也不容易愈合,如果不注意处理针口或者控制饮食,还有可能引起伤口、针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实施针灸;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这些人群的凝血时间比较长,或者是难以凝血,导致针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碍人群也是不适宜实施针灸的;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适宜针刺。白血病人群不适宜针刺等。针灸的注意事项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针灸对于出血性患者是不宜使用的,若是在易出血的患者身上进行针灸的话,将会对其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针灸的作用疏通经络,经络几乎遍布我们整个身体,纵横交叉,联系上下,维持着我们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经络不通,人体器官等会因为失去温煦濡养,气血堵塞,从而导致疾病。

针灸治疗则可以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按照经络和脏腑的关系,会互相产生影响,在针灸过程中,会选择一些腧穴,进行治疗,可以让我们的经络畅通,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调和阴阳

人之所以会生病,从根源上看是因为阴阳不平衡,出现偏盛偏衰而导致的。而针灸方法,刚好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让我们体内的阴阳保持平衡。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腧穴配伍开进行治疗的。

如果是因为胃火导致的牙痛,那就是我们体内的阳热过盛,就应该要清胃泻火。这个时候就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如果是寒邪伤胃导致的胃痛,同样也是阳邪过盛,就要温中散寒,则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以及胃之募穴中脘。扶正祛邪

在疾病发展的时候,体内的正气和邪气也在进行斗争。而且,它们的斗争会决定疾病的是好转还是继续恶化。如果邪战胜了正,那么病情就会继续恶化,而正战胜了邪,病情则会好转。针灸治疗,则可以发挥扶正的功效,可以体内的祛除邪气。

针灸扶正祛邪要通过针刺结合腧穴配合进行治疗的。另外,针刺补法和艾灸都可以起到扶正的效果;但是,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则是起祛邪的效果。针灸的禁忌有哪些

一般针灸禁忌有这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一些部位禁忌,就是我们在穴位下面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脏器,胸背部,或者脑后的延髓部它下面都有一些重要的脏器或者重要的一些组织器官,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扎针的角度和深度是有严格的禁忌的,如果你要是过于的深,或者手法过于练转体差的幅度大,有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

第二个禁忌就是说针对一些穴位的,比如说有些穴位针对于某个特定时期的人,比如说孕妇,像合谷穴,是我们非常常用的穴,还有足三里也是我们特别特别好,特别常用的穴,那么这两个穴位在孕产期的那些妇女,这两个穴位也是禁忌的,这是一些我们穴位上的禁忌。

还有一些对应的一些状态的,你比如像饥饿状态下的时候,一般是属于一个禁忌,我们不针的,再有就是过于饱,吃的过于饱,另外就是过于劳累的状态下,等等,有一些特殊的状态,我们要掌握好这个针灸的一些禁忌。

毫针法是最常用的针刺疗法,要防止针刺意外,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准针具

(一)定规格:即针的粗细长短。毫针的规格,其长度分为:13mm(05寸)、25mm(1寸)、40mm(15寸)、50mm(2寸)、75mm(3寸)、100mm(4寸)6种;粗细分为045mm(26号)、040mm(28号)、035mm(29号)、030mm(30号)025mm(32号)、022mm(34号)、020mm(36号)7种。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情、体质及所选穴区,选择适当的针具。如初诊者、小儿患者、体质虚弱及惧针者,宜选细针短针;针胸背部穴选取短针,针眼部穴用细针(一般要求30~32号)。同时一定要按所取穴位安全深度选取针具,以防寻找针感时无意中超过安全深度。

(二)查质量:针刺前对毫针的质量应仔细检验,包括针尖、针身、针根、针柄四个部分。

1、针尖,要求圆而不钝,不可太尖锐,以类似松针状为佳。用前须检查针尖是否有卷毛或曲钩,方法是:以消毒棉球裹住针身,将针边转边退出,如觉有涩滞感或退出后针尖带有棉絮,即表明针尖毛钩,应弃之不用。

2、针身,以挺直、光洁、润滑而又富有弹性者为佳,用前要注意针身是否有弯曲、折痕、锈蚀、斑剥等情况。一般来说,弯曲不明显者可修复平直后使用,有其它情况者应弃之不用。

3、针根,针根指针身与针柄连接处。临床实践发现,断针事故多发生于针根部,因此,仔细检查针根有否松动,或出现剥蚀十分重要,如有这种情况,应弃之不用。

4、针柄,指金属丝缠绕部分,如松动等亦可引起针灸意外事故,尤其是温针灸时,易引起艾火脱落烧伤。可用右手执针柄,左手拇食指紧捏针身,并行拉拔晃动,以检查针柄是否松动。

二、重视消毒

这里所说的消毒主要是指针刺消毒。

古代医家虽然缺乏当今的消毒概念,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已认识到对针具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去除“毒气”,减少感染发生。如《针灸大成•卷四》曾作详细介绍:“先将铁丝于火中炼红……次以蟾酥涂针上,仍入火中微炼,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炼三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为麝香等十四味)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之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

现代对针刺消毒,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才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的,早在三、四十年代,已有少数针灸家开始应用酒精消毒。至五十年代,逐步提出比较完整的针刺消毒法:医者于针灸前先用洗手刷和药皂将手洗净,针具用沸水煮过或以75%浓度的酒精浸泡消毒,在针刺的部位用酒精棉球擦过,针刺出血时以消毒的棉球按压等。目前,针刺消毒的方法已经在临床上普及。为了寻求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消毒措施,有的单位针对临床普遍应用75%酒精消毒和2%的新洁尔灭液消毒两种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证明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是一种简便而又有较好减菌效果的方法,而新洁尔灭溶液则不够理想。

针刺消毒,应包括针具、被针穴位和医者手指。未经很好消毒的针或针刺前皮肤准备不当可带进感染包括血清性肝炎。其中,针具最为关键,携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消毒不严,即可植入体内。

为了杜绝感染,针刺消毒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具消毒 针具用后即应消毒,暂时不用的针具也应定期高压消毒,夏天3天,冬天1周,没有高压消毒的针绝对不用。高压消毒:一般应采用高压消毒。具体方法是:将毫针、体穴或耳穴用的埋针针具等用具用特制的金属消毒盒装盛后,放在高压蒸气锅内,于15镑汽压,120℃高温下,保持15min以上。每根消毒过的针,使用一次即须再次消毒。

煮沸消毒:在条件不具备情况下,可将针具置于净水锅内,煮沸后再煮15min以上。一般可在此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的溶液,可提高沸点至120℃,并能减低沸水对针具的腐蚀作用。另外玻璃罐具也可用此法消毒。

酒精消毒:在应急的情况下,采用75%酒精浸泡20~30min。另外,对一些不宜用高压或煮沸消毒的针具如皮肤针,也可用酒精浸泡消毒。

近年,海外和国内的不少地区已推广使用由工厂采用环氧乙烷消毒过的一次性针灸针。穴位注射用的针具必须使用一次性针具。

(二)术者手指消毒 术者的指甲应每天修剪,术前用肥皂认真清洗,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不宜使用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方法。先用左手持镊夹住酒精棉球,自指尖向下擦拭至根部,换一棉球再依次用此法消毒其余部分。待酒精蒸发干后,右手持酒精棉球消毒左侧手指。再用干净镊子挟针柄取针,并用无菌棉球裹住针身,押手(左手)食指或中指稍重压于穴位旁,2寸以下的针用推刺法,即右手大拇指、食指持针柄,中指端压在押手指的对侧,并以指腹抵住棉球裹针身之下段,右手拇、食二指用力向下将针刺入适当深度。2寸以上的针用剁刺法,即左手、拇食二指压在穴位二侧并稍崩紧,右手持裹棉球的针下端,露出针锋2~3分,对准穴位刺入适当深度,再按要求行针,出针。

(三)穴位消毒 皮肤消毒应用止血钳挟持酒精棉球,禁止用手握一个棉球从上擦到下,因为这不仅达不到消毒的目的,相反造成了细菌的传播,待酒精干后再开始进针。每一穴位,用一个酒精棉球消毒,棉球不可太干或太湿,亦不可撕开再用。更不要一个棉球消毒数个穴位。有人主张一般直径在15cm的酒精棉球最多分三面消毒三个穴位。消毒时,注意将棉球由内向外绕圈擦拭。消毒后,应等到酒精蒸发后才可施针。取针后,可用一较干之酒精棉球或高温消毒过的干棉球按压针孔。在关节、眼眶、耳廓及有毛发之处,以及用于穴位注射的穴位,消毒更应严格。可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用75%的酒精脱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

三、注意操作

(一)在颈项部、胸背部一定要了解局部解剖情况,掌握针刺方向,切忌乱刺、深刺。

(二)在神经干附近和神经分布表浅处(如内关、阳陵泉、督脉穴位),针刺手法应轻柔,不要强捻猛捣,在有放电感及强烈针感出现时应轻轻退针或变换方向,不宜再作强手法,以防损伤神经和脊髓。笔者曾见一老妇,在“”中由医生在“大椎”穴施术,出现放电感后还继续强手法操作,致使右侧肢体拘挛而终身残废。

(三)对体弱而针感不强或无针感者,可留针候气,不宜长时间多方向找针感,以防损伤神经、血管。

(四)术者对经络走向要清楚,以便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起针(如有针内关引起暴暗的报道),以防劣性效应加剧而致不可逆的损害。

四、避免滞针、弯针与遗针

滞针,是指针刺入后,捻转提插时,手感涩滞沉重,退针发生困难。弯针,是指针进入穴区内,发生针体弯曲的现象。遗针,指针刺治疗结束后,将1根或数根针仍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造成滞针的原因与进针时用力过猛、捻转提插幅度不匀或向单一方向捻转,使肌纤维缠绕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致肌肉痉挛等有关;弯针则系针后患者体位突然变动,或针柄受外物碰撞等所致。遗针的原因,多由于医者诊务繁忙之际,未能仔细检查所针的穴区,或因一医生所针而由另一医生来取针所造成的疏忽,遗针的部位多发生在身体的隐蔽处,如头部为头发所遮盖、腘窝部等。这三种情况,在针灸临床颇为常见。

(一)预防之法:滞针,进针不可用力太猛,快速破皮后,慢慢送针至得气。手法捻针时,不可朝同一方向捻转。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可在穴区先加按压后,再进针。弯针,针前应嘱病人保持舒适的体位,针后嘱其不可随意变动体位。避免外物撞击针柄。遗针,的办法是针前记录刺入的针数,针后清点所取的针数。如难以做到,取针时应仔细检查,特别是毛发处等隐蔽部位。

(二)处理之法:发生滞针后,因患者紧张所致的,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或在所针穴区旁指压,也可再下一针。因捻转幅度或方向不当所致的可采用左右轻捻,或反向捻转退针。出现弯针时,针身弯曲较小者,可顺其弯曲角度缓缓退出;弯曲较大者,嘱患者尽量放松肌肉,轻轻摇动针体,顺着弯曲的方向退出;如弯曲部位不止一处,可根据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按上法分段逐渐退出。注意,不论上述何种情况,均不可狠拉猛抽,以免发生折针事故。遗针,一般将针取走即可,注意穴区消毒;如出现滞针或弯针,可按上法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393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