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上焦发黑是什么原因

背部上焦发黑是什么原因,第1张

三焦是人体六腑之一,包括上焦、中焦、下焦。 上焦在横膈以上,包括心、肺;中焦为横膈至肚脐,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三焦的主要有三大功能:1、运行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2、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3、三焦有运行水液、疏通水道的作用。

躯干三焦在背部主要是太阳经循行区域,上焦、下焦在手为支正穴,在足为跗阳穴;中焦在手为小海穴,在足为委中穴。

三焦经络同气,主要讲胸腹经络同气。

躯干(胸腹)上焦的经络同气,正中是任脉,从中间往两边,主要是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循行通过。

其中少阴经在手为通里穴,在足为三阴交穴。阳明经在手为偏历穴,在足为下巨虚穴。太阴经在手为经渠穴,在足为三阴交穴。厥阴经在手为内关穴,在足为三阴交穴。

常言说“心胸内关谋”,胸部的问题,一般可首先考虑厥阴经络同气。

躯干(胸腹)中焦的经络同气,与上焦基本相同,但在厥阴经附近还要考虑少阳经。

中焦与肘部同气,少阴经在手为少海穴,在足为阴谷穴。阳明经在手为曲池穴,在足为足三里穴。太阴经在手为尺泽穴,在足为阴陵泉穴。厥阴经在手为曲泽穴,在足为曲泉穴。少阳经在手为天井穴,在足为阳陵泉穴。

躯干(胸腹)下焦与中焦经络同气一样,但是按照禁针要求,倒换到上焦腕踝部求同气。

少阴经在手为通里穴,在足为太溪穴。阳明经在手为阳溪穴,在足为解溪穴。太阴经在手为太渊穴,在足为商丘穴。厥阴经在手为大陵穴,在足为中封穴。少阳经在手为阳池穴或中渚穴;在足为丘墟穴或足临泣穴。

前面所述都是对应一个穴位,怎么少阳经这里冒出两个穴位?

于黄帝内针而言,处处有三焦、处处有阴阳,躯干三焦可以与四肢形成同气对应关系,可不可以与手掌形成同气对应关系呢?

四肢可以分上中下三部,手掌自然也可以分上中下三部。这样划分,中渚穴正好处在手掌的上部,与阳池穴的同气如出一辙。

同样,脚掌也可以这样分出上中下三部,足临泣穴能够担当此任也是顺理成章。

这个理解了,天地就大了。一条前臂能不能分出上中下三部?一根手指能不能分出上中下三部?一个进针点能不能分出上中下三部?

任脉与督脉同气跟其他经络同气不同,主要在八脉交会穴上求同气。

任脉的交会穴在手是列缺穴,在足是照海穴。督脉的交会穴在手是后溪穴,在足是申脉穴。

比如说,尾椎骨或者腰骶区域不适,这个地方是督脉循行区域,可以选取后溪穴或者申脉穴来求同气。

任督二脉还可以上症下取,直用本经本气。也就是按照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法则,直接在督脉或者任脉上求同气。

仍以上述尾椎、腰骶不适为例,直用本经本气,就是可以下病上治,选择头部的百会穴或者水沟穴(人中)附近来下针。

按照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原则,督脉的的症,还可在任脉上取穴;任脉的症,也可在督脉上取穴。

还是以尾椎、腰骶不适为例,选取任脉的承浆穴,或者选其交会穴列缺穴、照海穴等,也一样能治。把黄帝内针的理贯通了,用针思路可以说是灵活多变。

学用黄帝内针,重要的是把理学深、悟透、用活。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

病情分析:

三焦是中医划分人体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一般来说,心肺属于上焦,脾胃肝胆属于中焦,肾膀胱属于下焦。

指导意见:

这是三个不同的脏腑部位的划分,不是某些特定的人体穴位。

《黄帝内经》中记载:“三焦经主一身之气。是五脏六腑的总指挥,是元阳之气的主通道,这就是为什么经常说,三焦经堵了,你可能就一辈子跟 健康 无缘。

三焦经是什么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3、运行水谷

“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

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经是人体 健康 的总指挥

《黄帝内经》中记载:“三焦经主一身之气。”百病从气生,三焦经的症状多与情志有关,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泄出。脾气暴躁的人,打通此经,不仅可以疏泄“火气”,“暴脾气”自然不见了,所以三焦经便成了身体的“出气筒”。

现在西医所说的内分泌系统就相当于三焦经。有人经常说自己内分泌失调,但到底哪里失调,去医院查不出来,自己更说不清楚,吃药也不管用。这个时候,如果能调节一下三焦经就会有效果。像更年期综合征,就是由长期的气郁不疏造成的。心里有郁结之气,三焦经这个出气筒又堵住了,气发不出去,就会产生各种症状。

还有好多慢性病,也说不出到底哪里出问题。长期不愈的症状很多,这时好好调一下三焦经,气调顺了,身体就能正常地运行了。

用刮痧加艾灸打通三焦经很简单,但也非常重要,为什么呢?生活在这个压力颇大的 社会 当中,每个人每天都可能要生好多气,那就得及时消掉才行。有好多女士有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的毛病,都跟气郁有关,用三焦经来调最好三焦经通了,内分泌就永不失调。

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1、拍

先拍三焦经再按阳池穴

每晚睡觉前,分别用左右手从对侧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可以稍微用力达到震动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打时最好找找三焦经上痛点,有痛点的地方多拍打。

三焦经,特别厉害,它这条经绕着耳朵转了大半圈,所以耳朵的疾患可以说是通治了,耳聋、耳鸣、耳痛都可刺激本经穴位得到缓解,这条经从脖子侧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肠经的前面,所以和小肠经合治肩膀痛。还能治疗颈部淋巴炎、甲状腺肿等发生在颈部的疾病。由于顺肩膀而下行到臂后侧,所以又可治疗肩周炎,再下行通过臂,腕子,那么网球肘,腱壳炎也都是三焦经的适应症。

  中焦与下焦是我们身体的上腰部分和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不管哪一处出现 湿热 状态,我们的身体都会受到损伤,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上焦湿热和下焦湿热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如何辨别上焦湿热和下焦湿热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中交湿热与下焦湿热的特点

 

 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 呼吸 俱粗、 便秘 腹痛 、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 清热 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 滋阴 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下焦湿热主要病症

 

 1、虚风内动:温病日久,手足蠕动,甚则瘈疭,神倦肢厥,心中憺憺大动,舌绛苔少,脉来虚弱。为肾阴大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之候。精血耗损,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甚则瘈疭。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则心阴不足,心神失守,故心中憺憺大动。舌绛苔少,脉虚弱均属肝肾阴伤之象。

 

 2、肾阴耗损:温病久羁,低热不退,暮热早凉,手足心热于背,两颧红亦,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苔少质红干瘦。为温病传至下焦,真阴受损,阴虚内热所致,阴分亏损,无以制阳,阳浮于外,故低热不退,暮热早凉,阳浮于上则两颧红赤。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则口燥咽干,精不足则神倦目聋脉虚。肾阴亏则苔少质红干瘦,手足少阴经脉起于手足心,故肾阴亏损常见于手足心热于背。

 

 3、下焦湿热:小便不利,渴不多饮,小腹胀满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此乃湿热之邪传入下焦,阻滞膀胱与大肠所致。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大肠传化失司则大便不通,津不上承则渴不多饮,湿浊上蒙则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病入下焦,真阴大耗,凡苦寒伤津之品,均不宜使用。汗下之法,尤属禁忌。当温病愈后,应注意避风寒,节饮食,调情志,远房帏。否则再感风寒,饮食不节,喜怒悲忧,房事过度,均可使温病再发。

 

 下焦温热

 

 下焦温热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应指出的是,就三焦划分人体部位而言,肝并不属下焦,但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病末期,在温病辨证中统属于下焦病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41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