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的手抄报内容素材

世界卫生日的手抄报内容素材,第1张

 幼儿卫生保健知识

 1小儿气管有遂物怎么办

 小儿气管异物是由苴小儿的咳嗽反射及喉头保护性反射尚不成熟,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当小儿在进食时哭闹、嬉笑、跑跳或口内含着小物品忽然深吸气时,就非常容易将异物吸入气管中。随着呼吸的作用,异物就会进入气管、支气管或其深部,可以引起小儿咳呛、青紫、呼吸困难。进入气管的异物有的没有及时发现,常常继盯感染,出现发热、咳嗽等蔻状,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或肺肿脓的表现相似。较大的异物被吸入后可以因阻塞在声门或气管腔,使其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生气管痉挛或声门紧闭,小儿可立即出现青紫、窒息而死亡。

 2小儿气管异物直接危及小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注意预防小儿气管异物的发生。

 一旦小儿发生气管异物,家长不能存有任何侥兴心思,应该立即争分夺秒,急送小儿到医院治疗。这是因为小儿气管异物自然咳出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医院手术室赌条件下,用喉镜或气管镜才能取出异物。所以家长必须认识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万万不可贻误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预防小儿气管异物的发生,要避免小儿在吃东西时哭闹、嬉笑、跑跳,吃饭要细嚼慢咽。同时不要给幼小的小儿吃炒豆子、花生、瓜子等不易咬嚼的食物,更不要给小儿强迫喂药,这些都容易造成小儿气管异物的发生。在小儿的活动范围内应避免存放小物品,如小钮扣、图钉等,防止出现意外。

 这里特别提醒家长,有时小儿吃东西出现呛咳蕻后,仍长期反复咳嗽,按气管炎治疗仍不见好转时,就应考虑是否有支气管异物的可能,应到医院进行透视,做进一步的检查才能确定。

 3怎样保护视力

 小学生常见病发生率以视力低下患病率最高,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这里从学习角度谈谈中小学生如何自我恩节:晚间学习时间太长,使眼肌和头颈伸肌疲劳,工作能力下降,是造成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适当减少学习时间,讲求效率。学习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应安排2次休息,每次约10——15分钟。

 休息时,采苊身体练习等方式进行积极性休息,可改善脑和眼部的血液供应,加快头颈躯干伸肌群疲劳的消除,因而能有效地控制视力减退。建议活动内容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眼的运动及保健:可选用背功操、眼保健操、转眼等方法。

 肩、颈、背部肌群的放松:可选用背部按摩,转动肩、颈,以及躯干和斜方肌反拉伸等。

 下肢活动:室内进行小步跑、下蹲起、车轮跑等练习。

 腰腹、颈背部的动力性练习:可在床上完成俯卧和仰卧体屈伸、背腿、剪腿、两头起等练习。

 世界卫生日的标语

 1、建设新农村,卫生要先行

 2、维护卫生环境,加强自我保健

 3、清洁卫生,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行为

 5、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共享美好人生

 6、清除杂物,美化环境

 7、卫生整治,从我做起 ,世界卫生日宣传标语口号。

 8、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9、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

 10、清洁城市,告别陋习

 11、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满意在世界

 12、城市多一份清洁,生活多一份和谐

 13、吸烟有害健康

 14、清洁环境,人人有责

 15、弘扬社会公德,告别不卫生行为

 16、用辛勤的汗水,打扮我们的城市

 17、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做合格公民

 18、城市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19、为了美好生活,请爱护我们的城市

 20、人人都是社会形象,个个争当卫生模范

 21、消灭蚊蝇,预防疾病

 22、人人动手,清洁环境

 23、除四害,讲卫生,减少疾病

 24、请您辛苦点,把杂物扔进果皮箱

 25、坚持“五改”,除害防病。

 26、注意食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7、齐心协力, 整洁卫生 !

 28、清洁卫生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29、共筑健康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30、建设优美环境,享受健康生活

 世界卫生日的标语

 1、请勿乱倒垃圾污水。

 2、世界卫生日,收到短信的,请把烦恼的污渍清洗掉,请把霉运的灰尘全冲跑,请把忧伤的印痕都刷掉,让生活更洁净,让心情更清新。世界卫生日快乐开心。

 3、抗生素是生命宣言中的分号,可以把幸福的语言变得简单,也可以把完整的时间变得离散,世界卫生日,善用抗生素,保护生命。

 4、世界卫生日,大家齐把卫生搞,扫除屋内灰尘,全家人生活乐逍遥,一天用清水洗三遍手,不得疾病身体好,世界卫生日,我祝福你健康一生,合家欢乐。

 5、让卫生与文明生活同行!

 6、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7、世界卫生日,请你当一名清洁工,请你拿着你那把“魔力扫把”扫一扫屋地,你住的屋子就变成了黄金屋,你要是骑上“魔力扫把”你就会一飞冲天,世界卫生日我祝福你梦想成真。

 8、环境你不爱,美景不常在。

 9、洗一下,烦恼顺水流,剪一下,郁闷随剪掉,练一下,健康由此生,看一下,祝福更温馨,世界卫生日,请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一生都幸福无忧!!

 10、请勿乱扔果皮纸屑。

 11、世界卫生日来到,卫生问题很重要,排污减排继续搞,生活垃圾不要随便倒,减少污染空气好,动植物生存有依靠。各国人民卫生素质要提高,环保条款记得牢,提高健康指数是首要。

 12、没有绿色,生命就没有希望。

 13、卫生卫生,保卫生活。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健康体魄,生活快乐。世界卫生日,祝你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14、不要肮脏的,要干净的;不要凌乱的,要整洁的;不要腐烂的,要新鲜的;不要病菌的,要清洁的。世界卫生日,告诉我们:衣食住行要卫生!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世界卫生日,你走路讲卫生,环境美;你工作讲卫生,劳动美,你吃饭讲卫生,饮食美;你说话讲卫生,谈吐美;你做梦讲卫生,心灵美;你锻炼讲卫生,健康美。

 17、要穿得干净,别怕费时费力,勤洗衣;要全身干净,莫偷懒要偷空,勤洗澡;要心情高兴,多上街看美女,勤洗眼。世界卫生日,洗洗更健康,快乐伴身旁。

 18、请爱护公共卫生。

 19、世界卫生日,用开心洗涤剂除去忧虑污渍,用快乐洗衣粉除去烦恼污垢,用如意洗洁精除去伤悲尘埃,用祝福短消息送你健康如意,讲究卫生你我有责,世界卫生日快乐。

 20、四害,四害,伤害人间多少爱,老鼠咬坏完整,蟑螂爬满完美,蚊子苍蝇纷纷扰扰传播疾病让健康玩完,世界卫生日,除四害,保健康。

 21、卫生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建立在卫生的基础上,卫生与健康时刻都不可分离,所以要想拥有健康,就要时时地处处地保持卫生。而世界卫生,匹夫之任,人人有责,世界卫生日先从我做起,为世界卫生贡献微薄之力吧。

 2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23、全民参与爱国卫生,美化环境人人受益!

 24、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

 25、睡前洗洗脚,呼呼睡大觉,起床洗洗澡,天天精神好,被子晒一晒,身体健康人人爱,祝君世界卫生日开心快乐。

 26、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巩固国家卫生城市!

 27、文明卫生健康你我他,和谐社会幸福千万家。

 28、做城市主人,当创卫先锋。

 29、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不乱扔垃圾,环境第一,把垃圾自主分类,丢入可回收,不可回收箱中,低碳第一,世界卫生日,保护环境卫生,健康第一,

 30、同护蓝天绿地碧水圣地,共创卫生健康文明家园。

 31、生活水平提高了,卫生条件差了,垃圾日渐增多了,生活垃圾,工厂垃圾,食品垃圾,知识垃圾,语言垃圾,衣服垃圾,世界卫生日到了,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杜绝垃圾,环保卫生,健康生活。

 32、树文明新风,创文明社区,建文明城市。

 33、世界卫生日,送你一把“好运扫帚”,扫走厄运好运绕;扫走晦气吉祥到;扫走烦恼心境妙;扫走郁闷幸福靠;扫走忧愁快乐闹;扫走贫穷收入高;世界卫生日,祝你健康幸福乐逍遥!

 34、建新绿色生态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5、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36、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丹阳。

 37、讲文明,讲礼貌。

 38、提高卫生意识,增强卫生观念!

 39、发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精神。

 40、争做文明市民,争创卫生城市。

 41、热爱村庄,热心卫生。

 42、绿化是我们生存的希望,美化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43、天天世界卫生日,动作行为要三思:开窗通风空气好,打扫房屋灰尘掉,常晒被褥阳光照,细菌一下全跑掉,勤洗衣服和手脚,坚持晨练精神好,饮食卫生不小瞧,科学睡眠要做到,身体一定好又好!

 44、环境好,卫生好,生活更美好。

 45、创造优美环境,展示渔都风采!

 日常保健养生小常识

 1:吃芋头相当于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2:枸杞子:嚼服枸杞口中津液长生,具有抗动脉硬化、降低血糖、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功效。

 3:揉眼: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4:常喝酸奶:酸奶的营养价值极高 。

 5:绿茶——抗癌,并可补充钾元素,增加血管的柔韧度。

 6:要多吃五谷杂粮——玉米、荞麦、燕麦、小米(有安神促进睡眠 的作用!)

 7:土豆——恐怕你我都想不到,它竟然有吸脂的作用!

 8:西红柿——抗癌,不过要和鸡蛋炒才能生成抗癌物质哦!

 9: 黑木耳——治肺炎,治心脑血管病,调节血液粘稠度!能净化血液、脑动脉粥样斑块。

 10:长了痘痘,发红发肿,这时您抹上点艾灰,会很快干瘪,慢慢就 掉了,不会留痘印哦。

 11:艾灰是天然的除味剂,用小布袋子装起来,放在厕所、厨房或者是冰箱里,能起到除异味的效果,可以跟竹炭相媲美。

 12: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13:给女人带来福气的大穴。它位于外踝前侧约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极易辨认,可以用压痛法取准,也就是哪里最敏感、最痛就压哪里,每次按8分钟,酸胀感越强烈越有效。

 14:指甲半月板过大,面积超过2/3,说明患高血压的几率大。指甲有黑斑,说明血脂高。

 15:再没有比“鸡内金”更金贵的补品了, 鸡内金是调治积食的特效药。鸡是杂食动物,它吃谷物、草籽,也吃虫子。而鸡是没有牙齿的,吃什么都是囫囵吞枣,全靠胃来消化,可见鸡的消化功能很强大。所以,吃鸡的补益作用主要就是补脾胃。

 16:每天一把坚果,降糖又调脂。

 17:黑木耳加白木耳,滋补肺阴肾阴。

 18:多吃洋葱预防骨质疏松。

 19:骨质疏松可适量吃坚果。

 20:饭后吃个梨,排除毒素,助你更健康。

 21:大枣山药补脾胃。

 22:番茄红素能防肿瘤。

 23:小孩九个月以后用学步车。

 24:高血压喝橘子汁。

 25:桂圆枸杞茶可治疗乾眼症 。

 26:牛蒡榨汁清肠 。

 27:每天补充10mg叶酸能有效预防冠心病。

 28:桂圆晨吃补脾晚吃安神。

 29:治水肿:西瓜皮、冬瓜皮、赤小豆各30克,水煎服。

 30:催乳:猪蹄2个,通草6克,炖汤服。

 31:治老年人耳聋:狗肉250克,马豆60克,同炖烂,早晚分2次食完,连食数周即愈。

 32:明目:霜桑叶、菊花各6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白开水送服。

 33:“艾姜煮蛋”,扫净女性体内恶寒

 34:梅核气穴-慢性咽炎一次即愈 。梅核气穴是中医经验穴,临床专治梅核气的梅核气穴,手掌劳宫穴稍下,掌面食指中指缝后一寸。主舒肝理气、利咽、镇静安神,为梅核气经验穴,多数患者针后一次即愈,取穴宜男左女右。

 35:后溪穴让肝血充足眼睛亮。

 36:钙补不进是脾肾的功能下降,平时要注意调理脾肾。

 37:改善50岁女人的失眠——牛黄清心丸、加味逍遥丸、枣仁安神丸。

 38:改善50岁女人的缺钙——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健脾丸。

 39:延缓更年期的关键在于补肾,补脾。

 40:女人生孩子是一个伤肾的过程。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25-30岁。

 41:心动过速(心跳过快)往往是心气虚的前兆,应注意休息,调整心态,伴气短、乏力的可泡服西洋参片、人参片或生脉饮口服液,不缓解者及时就医。

 42:心动过缓(心跳过慢)多是心肌炎后遗症,如伴乏力、气短胸闷,要停止剧烈运动,泡服人参片及服丹参片,如不缓解者应就医。

 43:心气虚的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脉快或慢。如伴心阳虚则手足冷、畏寒、面色白。心气虚者可用:人参、黄芪、肉桂。

 44:心阴虚的表现:心慌、心烦、头晕耳鸣、舌质红、脉细数。心阴虚者可用:桂圆肉、大枣、莲子、麦冬。

 45:肺气虚的主要表现有气短、咳嗽、痰清、乏力、自汗、脉弱,舌 质淡白。肺气虚者可服冬虫夏草、黄芪、沙参。

 46:肺阴虚的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痰稠、咽干、舌质红、脉 数。肺阴虚可多吃百合、山药、杏仁。

 47:脾阴虚的主要表现有口干、作呕、食少、便干、舌质红、脉细数 。药食同补:可用麦冬、山药、粳米。如感觉自己消化不良、腹 胀、不思食等,饭前或饭后可服用山楂、炒谷麦芽、炒鸡内金。

 48:肝气虚:第一表现是疲劳,其次是头晕,两胁不适,脉无力。用柴胡、薄荷、苏叶可舒肝郁,防气结,肝气虚重的可用人参、黄芪。

 49:肝阴虚:主要表现为头晕目花,四肢麻木,筋络不疏,因为肝气虚失于营养之故,还有烦躁易怒、脉细。可用当归、动物肝脏、枸杞、阿胶。

 50:肾阴虚的表现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咽干、舌质红、脉细 数。药食同补用枸杞、熟地、桑椹。肾虚不纳气的人多伴有肾阳虚的症状,所以温肾阳很重要,可服用金匮肾气丸。

 八种日常保健身体的方法

 方法一:不乘电梯,步行上楼

 每天上下班时,不乘坐电梯,步行上下楼,用时6分钟以上为宜。

 效果:增加腿部力量,按摩脚趾,能延年益寿。

 方法二:改变错误习惯,减轻精神压力 为了在生活中有效实行这项方法,记住3条简单的规则。

 呼吸平稳:当感情激动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这只会加重精神压力。

 纠正姿势:精神压力致使我们渐渐拱肩驼背,赶快伸直,仿佛从肩上卸掉一堆重物。

 规范行为:即使在几乎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也要牢记:你能改变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效果:舒缓压力,坚持身心愉悦。

 方法三:适当“赖床”,不要匆忙起床

 这里说的“赖床”,并不是醒来后赖在被窝中不动,而是在床上做一些轻微的体育运动。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

 效果:让脊柱、手脚等器官同步“苏醒”,使各器官坚持平衡状态。

 方法四:昂首挺胸。注意走路姿态

 在家里或公园里散步时,挺起胸膛走一走,对坚持体形十分有效。假如平时走路也能这样,能消耗掉多1倍的热量。

 效果:振作精神,提升形象,促进形体健美。

 方法五:去掉沉闷。每天都要运动

 有些人因为工作压力大,整天忧心冲冲,缄默寡言。这对性格与身体都非常不利。工作之余,我们无妨蹦蹦跳跳、蹲蹲站站,扶椅子背前倾身体,前后左右抡抡手臂。全力以赴地做这些动作,有助于坚持体形,改善血液循环。

 效果:改善血液循环,树立开朗活泼的形象。

 方法六:收拾厨房,饭后别躺下

 吃完饭后别马上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涮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身运动15分钟。

 效果:有助消化,也有助家庭和睦,养成卫生习惯。

 方法七:不要久坐,“无事找事”多走动

 边看电视边做些简单的体操。上班时间,需要找同事时,最好不要把他人从其他房间喊过来,或者在QQ上交流,最好是自身走过去。这样,能够活动一下筋骨,也能更有效的融洽同事之间的感情。

 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活动的习惯,使思想与身体始终坚持活力。

 方法八:多多交往,笑口常开

 “笑一笑,十年少”。笑对增强免疫系统有奇效,既消耗热量,又改善自我感觉。同样,喜欢交际的人,始终坚持开朗轻松的心情,又能不知不觉地增加运动量,能够比孤僻的人减少很多疾病。

 效果:使自身更健康,更有人缘,更有亲和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痛彻背的穴位 2 治疗心痛彻背的方剂 3 治疗心痛彻背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心痛彻背 1 拼音

xīn tòng chè bèi

2 英文参考

chest pain involving the bac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心痛彻背为症状名[1]。指心痛(心前、心窝、胃脘等部位疼痛)引及背部者[1]。除见于心痛、胃脘痛外,尚可见于胸痹等[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又《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参见胸痹及心痛、胃脘痛:

胸痹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指胸膺部闷窒疼痛的一种病证[2]。《肘后备急方》卷四:“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刘,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本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胸痹有按症情轻重分为胸满、胸痛者[2]。本病可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患[2]。

心痛为病证名[3]。胸脘部疼痛的统称[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3]。《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通“疢”,病也)者。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

胃脘痛为病名[4]。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4]。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4]。多因七情郁结,劳累过度及饮食不节所致[4]。有寒热虚实之分[4]。亦有虚实错杂,寒热相兼者[4]。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4]。

4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的内部联系;3、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武术就得懂力由脊发之说,太极拳是一项以腰为轴的运动,腰脊的力量是太极拳发力的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欢迎阅读!

 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

 太极拳拳论中有力由脊发之说,不发力就不能称作拳,现代人虽然将太极拳当做养生拳练习,但是太极拳不仅是单纯的健身养生术,而是健身和武术合为一体。

 有些所谓拳家,一味讲究松空轻柔而不用力,其法娱乐无妨,用之则馁。乃是不明太极阴阳互易和阴阳相济之理,误人害己,谬之大矣!

 太极拳柔显其外,刚蕴其内,刚柔相济,并非一味地松柔不用力,只是要求自然用力而不用蛮拙之力。太极拳其用力乃是自然顺遂。撑合自然,均衡不偏,外撑内抱,上拔下沉,自然而为,欲动不动,不动而动,触之即应,因动而动,随动而变而不妄动。

 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要求用以不用力,有些人偏面的认为,太极拳是一项不用力的拳,完全不用力还是武术吗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太极拳是被动拳,而不知其拳慢练快用,背练顺用,形慢意快,意动形随,不快而快。不力而力,不速而疾,慢中见快,被动中更加主动。太极拳讲究技巧,但技巧是以功夫为基础的,不讲功夫而单纯地追求技巧,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的灵魂仍然是练力、用力和发力,只是用力和发力的方法有别于他拳。拳论中所述的“极柔极刚极坚强,无坚不摧”是太极拳的本真,松柔只是太极拳入门的方法、训练功夫的手段及外在的表象和应敌的前奏(也可称之为化解敌力的方法和手段)。

 若没有力量,太极拳是绝不可能做到“无坚不摧”的。借力打力,是任何拳种都要追求的,不惟太极独专。借力亦是有条件的,不能凭空想象,实际运作要看双方的技术层次水平和反应能力,若要借人之力,更要技高一筹。

 力量是学拳的基础,天下没有不发力的拳,练太极拳的关键是会灵巧的用力,用好力,力不虚发,发则必中,中则必果,也就是常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反应基础之上的运化,太极拳亦莫能外。没有力(劲)、不用力(劲)、不会用力(发力或发劲),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论述,实际上非无力不要力,只不过是对招熟、劲活的一种体悟,不过就是行拳交手中不较劲、不努气、不用拙力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拳若不经过力的训练,就不知道力的劲道,想达到“不用力而有力”的效果是绝不可能的。

 力虽有先天力和后天力之分,但拳中之力仍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拳中所说之力。不经过结合实际的有效的训练。只是凭空想象,不会有力的增加和感悟,所用的力也仍然只不过是自己的先天本力而已。

 对初学者来说,“用意不用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对其只能要求不用僵拙之力罢了,拳者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练出了拳中之力,有了拳中之力,会用了拳中之力后,你才能会不去主动想力,也只有当你对自身的力和对敌方力都能运化自如了,你的力这时才会随你的意识或意念走,才会顺力而为,不力而力,随意而发!也只有这时你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力自到”的太极真功之境。

 传统太极拳讲究劲,也不否认力,其本身就是学习和研究用力的学问。拳论中不仅有“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的要求,更有“力由脊发,步随身换”的说法。

 在传统的武派太极拳中就有“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及“两股有力、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的各种论述。

 前人对劲、力虽有分说,其意稍有微别,但实际上劲力不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人说“劲活力拙,力僵劲巧”,但仍然是主观的评判,而未必尽合实际。

 力可拙,劲未必不笨,如人们平时所说的某某“笨劲大”就是指拙力,又如,在拳中所说的“整劲与整体力和内劲与内力”的内涵就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再如,拳中所划分的“柔劲与刚劲,明劲与暗劲,化劲与打劲”,也只是用力大小隐显与快慢轻重的区别,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若说得再透彻一点,“劲乃是用力多元化的运化”,即“组合用力”的活化而已,也不过就是说:“劲是对力量的运用”。

 拳者,亦打亦化,化是打的手段,打是目的,太极拳亦然。拳者制人而不制于人。要制人不能不打,要打就不能不发力,发力是打的基础,是太极拳用劲的灵魂,化是太极拳应敌的手段或方法,故在太极圈中有“能化则能打”之说。真正的太极拳乃是化打合一之术,只有化打不分,才能步入太极拳的上乘之门。

 拳者若不能发力、不会发力、发不好力,则达不到“发劲似发箭”的效果。那么,太极拳之发力到底由何而发呢此若不明,太极真功难成。

 拳论中说“力由脊发”,又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有的说“劲起于脚,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从前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说法中劲、力乃一不二;其次,所述发力点虽异而一。因为,无论脊或腿皆主宰于腰,太极拳若没有腰的主宰,身便散乱,任何局部之劲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太极拳的根本大法“命意源头在腰隙”,所以说“无腰不太极”,太极拳练的就是腰,即俗所谓“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在太极拳论有中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运动,“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尤须贯穿”,若离开了整体的贯穿,而单纯强调某一点或局部,太极拳必将散漫失其真宗而不能做到“完整一气”。

 真正的太极拳发力,是一个周身协调运作的过程,并不是由身体的局部而发的,脚与大地的蹬斥力只是发力的第一作用点,并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馈自身,使自身能量放大,加能而出。太极拳的发力,乃有其源,这个发力源就是“腰”,即所谓“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太极拳其腰柔而其劲刚。因此,太极拳中也就有了“开合鼓荡主宰定”的论述。

 太极拳的任何流派,若离开了腰的运化,也就无所谓太极拳了。至于“其根在脚”的论述,只不过要求拳者下盘沉实而重心稳固,充分利用人与大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自身的力量产生最大功效而已。

 乃是常识无可多论:“发于腿”也就是腿的屈伸而已,凡扛过东西或搬过东西的人都会感悟到,亦不必多述。然而“力由脊发”与“牵动往来气贴背”一样,在理解上就不那么容易了。

 “力由脊发”的说法,并非太极拳之力真正由脊背而发的。若单纯强调力发于脊,就等于说太极拳是局部用力,这有悖太极拳整体均衡用力之则,其实,“力由脊发”,也只是前人对太极拳发力特点的一种感悟和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

 那么,这种感悟由何而来呢主要还是源于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的基本要领,是头领身拔、开肩虚腋、顶膝坐胯、圆撑争拔的自然反映的结果。

 由于太极拳的手臂圆撑、身形争拔而使背部前裹,脊骨后撑而自然绷劲,这样就使后背和脊骨有了力的感觉,如手向前发力时,背部后争,腿向后蹬,身向前拥。前进中的整体争合之力就反应在了后背的脊骨上,所以,前人也就有了“力由脊发”的感悟和论述。

 太极拳若把人的身体比做一个弹簧的话,无论是拉伸、旋拧,还是按压、推挤,其力点都会集中于弹簧的中部,并通过中部的形变而产生蓄能和释能效应,并使其做功,其功率的大小取决于受力的大小,受力越大,回弹时反作用力越大,这也就是太极拳能借力打人的奥妙所在,也就是“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的道理所在。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性的描述而非其真,因为人是活的而物是死的,太极拳赢人不仅需要借人之力,更需要自身有力,即便是柔化也是需要顺力加力的,所加之力越大其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太极拳之所求,乃是用最小的能量消耗而取得最大的功效,即所谓“以巧破拙,以小力胜大力”,抑或谓之“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修炼,一方面要学会借人之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自身能量的积蓄储备,特别要强化腰胯争合反弹力的训练,这些训练,犹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弹簧”,即拳论中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只有做到“极坚刚”才能“无坚不摧”,太极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则应,发力时才能撒手便出,即“发劲似放箭”。

 其实,太极拳之发力,亦不过周身整合的松紧运动而已,因为人之运动是靠肌肉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而生的,松紧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和枢纽,离开松紧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拳不过攻防,变不过虚实,用不过刚柔,练不过松紧。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太极真功松紧系,易变松紧求真谛,自然松紧自然力,发与不发在心意,一切有为都是假,无为而为乃成真!那么,太极拳真谛也就是一松一紧一运化,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力自出,一松一紧自无敌,不松不紧不刚柔,慢松慢紧力浑厚,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拳者若明此中理,无师自通功必成!——仅供参考。许多论述似是而非 ,失之偏颇。读者需要辨析。

怎样做到外三合

 一、肩与胯要上下垂直,在一条线上,身体就可中正。肩与胯又要有相吸相系之意念,要以胯带肩要动齐动。

 二、能做到肩与胯合自然肘与膝会相合,应要注意肘与膝相系运动的配合,做到身法中的裹裆及松肩沉肘之法,有利于肘与膝的相合。

 三、手与肘也要上下相糸,要做到足到手到,上下相随,两手的阴阳开合要与两足的外摆、内扣相结合。

  太极拳的两大爆发力

第一步:脊柱和后腰力的产生

 当丹田气产生后,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将丹田之气通过“小周天”将气提上来,再过肩,送到脊柱和后腰,让后背和后腰产生膨胀气,壮实后腰。

 此劲出自丹田,一旦练出,终身不退。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让意念与身体相随,形神合一。为以后的功力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丹田是人体力量的集合地,身体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丹田,习武要学会气沉丹田和意守丹田,在行拳走架中,学会将气集中到丹田。

第二步:周身整体力的产生

 周身整体力指的是什么呢周身整体力要体现:“鸡腿”、“龙身”、“熊膀”、“豹头”、“鹰爪”、“雷声”的威猛。“鸡腿”是说通过练习太极拳,松胯而裆走后弧,产生强有力螺旋向下向上的腿功。

 “龙身”是指腰部要有游龙舞腰摆尾之内力;“熊膀”意在练就结实的臂膀,就如鞭子把柄,通过正确练习太极拳使背部慢慢变地如同钢板一样坚实,斜方肌与背阔肌向两前侧拉伸,肩胛下沉横开,含胸拔背,背圆胸实,两肋鼓胀,气血充盈,贯注周身。

 当周身之气膨胀和收缩时,便使内力有极大的弹性和暴发力;“豹头”要求拳练到头顶蓝天,脖如立柱,结实坚挺,劲力从脚下直贯头顶;“鹰爪”顾名思义,说明通过太极拳练习,气贯手指,手有鹰爪一样力度。

 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练习者在练习中要保持周身一致,做到内外三合,运用丹田的力量,在必要时,充分的发挥。

 “雷声”指在发力时发出的自然哼哈之声,如雷响,气贯山河。陈式太极拳犹为如此。特别指出的是,练习太极拳必须运用好呼吸,用好了就会下沉放松,产生极强的暴发力。但千万要注意不能憋气,也不能让气填胸,这样会产生气结伤身体的。

太极拳基本功练习

第一步、盘好拳架

 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拳架是最基本的功夫,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当中的学习要领。

 以传统太极拳而言,动作姿势应符合“二十要”,即:头要悬、颈要贴、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对、肩要沉、肘要坠、臂要弯、腋要虚、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顺、腰要塞、臀要敛、裆要圆、腿要曲。

 这二十要包括了太极拳形体动作,从头到脚的基本要求,目的就死为了方便快捷的操作与实践。

 所以“二十要”是杨式拳的基础要领,也是评判形体动作正确与否的硬标准,因此必须不折不扣地达到这“二十要”。

 所以说,学好太极拳拳架的前提条件就需要我们掌握这“二十要”。

第二步、练好行拳

 当拳架套路的形体动作基本学会,动作的姿势基本正确时,就应进一步练好行拳。所谓行拳,就是指操练套路。在这操练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拳架套路的单个动作连接好、转换好,使之形成一个和谐、流畅的整体。

 这行拳的标准是十六个字,即:“松静、轻灵、柔和、圆活,沉稳、慢匀、协调、神合”。这十六个字是全面衡量拳艺水平的标准。

 由于行拳是动态的,形体姿势变化较快,要娴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个渐进累积和层次递增升达的过程,需要绞长时间修炼,才能逐渐达到圆满。

 十六字中的重点是行拳“松静”“柔和”,松静是基础,柔和是目标。

 练拳时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脑松静、皮毛松展、肌肉松柔、骨节松开、筋腱松长、脏腑松舒、血脉松畅、经络松通 (简称“八松”),全身由表及里,自上而下,没有一点僵力,没有一处僵硬。

 在无处不松的情况下,进行着绵缓(非激烈的)柔和(非刚猛的)的形体运动。

 所以说,我们学习时需要注重“松静”和“柔和”的基本要领,这也是我们学好太极拳的关键。

 能柔和方能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和“以柔克刚”的技击特征,方能显现太极拳轻盈柔美的风格,故应重点修炼。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锻练,它会促进人体“气路”和“血路”的通畅,加速气血循环,通常称之为“活气活血”。这种“两路”畅通、气血两活的状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是养生的需要。

 

概述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好发于中青年,病程长而全身状态良好,症状时轻时重,与精神紧张有一定关系。中医认为本病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临床上早期多属气结痰凝,食物咽下梗噎不顺,胃脘及胸中阻隔并感疼痛。重则水谷不入,反流食物,嗳气不舒,每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后期多属脾胃虚弱,见脘腹胀满,腹部隐痛,纳食减少,或食人即吐,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症。

疗法对病程短,无合并症,属痰气交阻型取效快,疗效好;对病程长,伴有慢性脾胃疾病者,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使用 手法时,动作宜沉稳有力,点按胸部时应随患者呼吸,呼气时着力。

  疗法

1气结痰凝

(1)取坐位,家人用双手拇指、示(食)指、中指三指,对捏提拿两侧肩井穴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再用掌揉法轻揉此穴1分钟。

(2)取仰卧位,家人用掌擦法擦两侧胁肋部3分钟;再用拇指指端点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中庭各30下;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下肢丰隆穴1分钟。

(3)取俯卧位,家人用禅推法从背部两侧大杼穴向下经肺俞、心俞推至膈俞穴,反复进行5遍。

2.脾胃虚弱

(1)取仰卧位,家人用指擦法从一侧章门、腹哀(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见图13-2)横擦至对侧章门、腹哀穴,反复进行5分钟;再用拇指指端点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中庭穴各30下;最后用掌自鸠尾穴向下直推至水分穴,反复进行3分钟。

(2)取仰卧位,家人用示(食)指、中指指腹从阳陵泉沿小腿外侧向下直推至踝部,反复进行3分钟;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3)取俯卧位,家人用四指并置于肩中俞(背部大椎穴旁开2寸,见图13-3)、肩外俞(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见图13-3)及曲垣穴处,自外上向内下方斜摩至对侧肝俞及魂门穴处,反复进行2分钟;再用禅推法推背部两侧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7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