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拇长展肌和掌肌分别受什么神经的支配呀???????

请问:拇长展肌和掌肌分别受什么神经的支配呀???????,第1张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受正中神运动纤维支配。

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及第3、4蚓状肌受桡神经深支支配。

正中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感觉纤维分布于桡侧半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皮肤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皮肤。

桡神经——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浅支分布于小鱼际表面的皮肤、小指掌面皮肤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皮肤;深支分布于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及第3、4蚓状肌。

尺神经——浅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和桡侧三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深支分布于前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桡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

(1)大鱼际肌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栂内 收肌。

拇短展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其功能除使拇指外展之外,述 有部分纤维止于拇伸肌腱膜,故有协助伸栂作用。在重新拇外展 功能时,移位腱止点应从拇指深头及近节指骨基部桡侧越过指背 固定在尺侧,以保证伸栂力量不致减弱。拇短屈肌浅头为正中神 经支配,而拇内收肌为尺神经支配。此外,由于栂短展肌、栂短 屈肌、拇对掌肌及拇内收肌斜头纤维走行方向与虎口较为垂直, 仅拇内收肌横头和第1骨间背侧肌与虎口方向平行,故虎口扩大 矫形术中,以切断后两部分肌肉的腱止点为主。如剥离肌止点太 多,术后栂内收能力将减弱,且重建的虎口呈深凹的“V”形, 影响外形。

(2)小鱼际肌包括浅层的掌短肌和小指展肌、深层的小指 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均由尺神经支配。掌短肌收缩可使小鱼际 皮肤下凹,并有轻度外展小指作用;小指展肌除外展小指外,还 因部分纤维止于小指指背腱膜,故可协助屈掌指关节和伸指间关 系,表现出类似蚓状肌的作用;

关于中指的运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

A、第2蚓状肌使指骨间关节屈曲;B、第2骨间掌侧肌使其内收;C、第3骨间背侧肌使其内收;D、第2骨间背侧肌使其外展;E、以上都不对。

骨间背侧肌系手肌中间群的一部分小肌。位于4个掌骨间隙内,起自相邻掌骨的对面,肌束向指端移行于肌腱。第3掌骨两侧的骨间背侧肌,分别附着于中指第1指骨底的两侧,并移行于其指背腱膜。

此肌受尺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固定中指,使食指和无名指外展,屈所属指的掌指关节并伸各所属指的指关节。

解剖结构

1、解剖学研究发现,骨间背侧肌的血供与邻近掌骨的血供相似,血管来源于掌深弓的掌心动脉和腕背侧动脉弓的掌背侧动脉。按照分类标准,供应第一骨间背侧肌的拇主要动脉属于Ⅴ型,供应第二、三骨间背侧肌的动脉属于Ⅲ型。

通常供应骨间背侧肌的血管来源比较固定,但单个血管蒂的位置、大小易发生改变。骨间背侧肌肌瓣较其它手内在肌肌瓣普遍是因为骨间背侧肌易于解剖和分离,皮瓣的近侧和远侧带有掌背侧动脉的分支、远侧还有掌心动脉的分支供应。

2、骨间背侧肌均以两个肌腹起于其相邻两掌骨干的侧面。第一骨间背侧肌起于第一掌骨的肌腹较大,其键呈扁平形,移行子示指掌指关节处背侧的伸指键帽。

起于第二掌骨的肌腹较小,其键圆形位于扁平键的深面,止于示指近节指骨基底部的桡侧。该两腱各司不同功能,前者使指间关节伸展,后者使示指掌指关节屈曲及桡偏。

关于第一骨间背侧肌

第一骨间背侧肌呈三角形,起端分桡、尺两个头。桡侧头位置较浅,起于第一掌骨尺侧面,其中起自该骨近侧半者占60%,起点达近侧2/3者占40%,起自桡侧头的肌纤维约占全肌纤维量的2/3,是该肌的主要部分。

腰痛穴  经外穴名。  

 定位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如图)  

  解剖在骨间背侧肌中;布有掌背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掌背神经、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掌心斜刺05-1寸;可灸。

手阳明大肠经穴指手阳明大肠经所有的腧穴,即所有经穴。分布在食指桡侧,上肢背面的桡侧及颈、面部。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诊断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治疗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和整体作用。

(一)手阳明大肠经穴应用概要。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二)各穴简释

1、商阳 Shāng yáng(LI 1)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耳聋。②热病,昏迷。③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 02寸,或点刺出血。

2、二间 èr jiān(LI 2)荥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蚓状肌腱 食指近节指骨基底部。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②热病。

操作:直刺02 03寸。

3、三间 Sān jiān(LI 3)输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处)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骨间背侧肌 第一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 食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掌侧肌之间。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手背静脉网,第一掌背动、静脉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③手背肿痛。

操作:直刺05 08寸。

4、合谷 Hé 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骨间背侧肌 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有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

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㖞。②热病,无汗,多汗。③滞产,经闭,腹痛,便秘。④上肢疼痛、不遂。

操作:直刺05 10寸。

5、阳溪 Yáng xī(LI 5)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 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前方。浅层布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深层分布桡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05 08寸。

6、偏历 Piān lì(LI 6)络穴

定位:曲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拇短伸肌 桡侧腕长伸肌腱 拇长展肌腱。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神经的骨间后神经分支。

主治:①目赤,耳聋,鼻衄,喉痛。②水肿。③手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 08寸。

7、温溜 Wēn liū(LI 7)郄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腱 桡侧腕短伸肌腱。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在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②肠鸣腹痛。③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 10寸。

8、下廉 Xià lián(LI 8)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桡肌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的分支。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痛。②腹胀,腹痛。③肘臂痛。

操作:直刺05 10寸。

9、上廉 Shàng lián(LI 9)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腱后方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 拇长展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和浅静脉。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

主治:①手臂麻木,肩膊酸痛,半身不遂。②腹痛,肠鸣。

操作:直刺05 10寸。

10、手三里 Shǒu sān lǐ(LI 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指伸肌的前方 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 12寸。

11、曲池 Qū chí(LI 11)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 肱桡肌。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桡侧返动、静脉和桡侧副动、静脉间的吻合支。

主治:①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②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③瘾疹。④腹痛,吐泻,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0 15寸。

12、肘髎 Zhǒu liáo(LI 12)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桡肌 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后皮神经等结构。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挛急。

操作:直刺05 10寸。

13、手五里 Shǒu wǔ lǐ(LI 13)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下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和桡神经。

主治:肘臂挛痛,瘰疬。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 10寸。

14、臂臑 Bì nào(LI 14)

定位:当曲池与肩骨禺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三角肌。浅层布有臂外侧上、下皮神经。深层有肱动脉的肌支。

主治:①肩臂痛,瘰疬。②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 15寸。

15、肩髃 Jiān yú(LI 15)手阳明、阳( 乔)交会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三角肌 三角肌下囊 冈上肌腱。浅层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 15寸。

16、巨骨 Jù gǔ(LI 16)手阳明、阳( 乔)交会穴

定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肩锁韧带 冈上肌。浅层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和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肩臂挛痛不遂。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 10寸。

17、天鼎 Tiān dǐng(LI 17)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胸锁乳突肌后缘 斜角肌间隙。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外静脉和颈阔肌。深层布有颈升动、静脉分支或属支,在斜角肌间隙内分布着臂丛神经等结构。

主治:①咽喉肿痛,暴瘖。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05 08寸。

18、扶突 Fú tū(LI 18)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颈血管鞘的后缘。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阔肌。深层有颈血管鞘。

主治:①瘿气,暴瘖,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操作:直刺05 08寸。

19、口禾髎 Kǒu hé liáo(LI 19)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口轮匝肌。浅层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等结构。深层有上唇动、静脉和面神经颊支等分布。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㖞,口噤。

操作:平刺或斜刺03 10寸。

20、迎香 Yíng xiāng(LI 20)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提上唇肌。浅层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深层有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神经颊支。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㖞,面痒。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斜刺或平刺,03 05寸。

1、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69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