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症状表现在腹胀、腹痛、大便稀或黏液、里急后重等症状。目前配合常渭保茶,可助消化,保护胃黏膜,健脾益胃。另外加上药粥疗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山神粥:
取山楂60克,神曲20克,粳米40克。用纱布将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去药包,加入粳米煮成粥,熟时加入红糖10克调味服食。此粥具胡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功效,适合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患者。
2芡实粥:
取芡实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芡实去壳,研成粗末,与粳米同煮粥,熟时加入冰糖溶化服食。具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的功效,适合脾肾两虚、久泻不止的慢性肠炎患者。
3高粱粥:
取高粱50克,小米40克,苹果1个。将高粱、小米放入锅中用文火炒黄,研成细粉,苹果洗净,切成小块备用。锅中加水适量,苹果块放入锅中煮沸。将高粱和小米粉放入碗中,加凉水少许调成糊状,然后倒入锅中搅拌均匀,煮熟即可,每天服两次。具有补脾健胃功效,适合脾胃虚弱、受凉即泻的患者。
4苡仁粥:
取苡仁、粳米各40克,白糖适量。将苡仁、粳米洗净,加水适量共同煮粥,粥熟时加入白糖调味服食。具有健脾祛湿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久泻不止、腹部腹痛、不思饮食、舌苔腻的慢性肠炎患者。
5参莲粥:
取党参15克,莲子30克,粳米40克,大枣6枚,红糖少许。将党参、莲子研成细末,大枣去核切碎,与粳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粥,粥成后加入红糖调味服食。具有益气健脾止泻的功效,适宜于脾胃气虚,常表现为少气无力、腹胀纳呆的慢性肠炎患者。
6山豆粥:
取山药、茯苓、苡仁、赤小豆、泽泻、扁豆各60克。将上述各味研成粗末,置锅内用小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呈**发出微香时,取出放凉,密封保存。食用时取药末20克与粳米50克共同煮粥服食。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不能运湿、湿自内生,表现为腹痛肠鸣、腹泻日久的慢性肠炎患者。
7参苡粥:
取炒党参15克,红枣8枚,苡仁、粳米各30克。先将党参加水煎煮2次,每次煮沸后20分钟取汁,合并的药汁与粳米、苡仁、红枣共同煮粥服食。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久泻不止、进食后腹胀腹痛、体质虚弱、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的慢性肠炎患者。
小儿受凉呕吐处理
1、如果是孩子刚受凉出现呕吐的症状,尽量让孩子休息,不要吃任何东西,让肠胃得到一个休息。
2、每半个小时量一次体温。
3、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半小时间隔喂水一次,30——50毫升一杯即可,加入少量糖和盐,水温不凉即可。
4、量卧床休息,不要经常变动体位,否则容易再次引起呕吐。
5、持续几个小时症状会得到缓解。但尽量延长孩子空腹的时间,不要稍有好转就马上进食。
如果孩子已经有体温升高的情况,说明已经有炎症,有炎症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自行用药,孩子比较小,乱用药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很大危害的,建议去附近医院做详细检查后遵医嘱。
小儿呕吐的治疗分为以下两种按摩方法: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以中指先按后揉中脘穴1分钟。
(2)家长将双手拇指分放于患儿剑突两侧的季肋处,然后向两旁分椎1~3分钟。
(3)先掐后揉内关穴1分钟。
(4)患儿俯卧位,家长以拇、食、中三指,捏拿脾俞、胃俞穴处肌肉,各15~20次,然后以拇指各按揉1分钟。
2.随证加减
(1)感受风寒者,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②推揉太阳穴50次。
③清肺经200次,清大肠200次。
(2)脾胃虚弱,神疲乏力者,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
②捏脊5~7遍。
③按揉足三里穴1~3分钟。
(3)饮食过多或不干净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胃经300次,清大肠300次。
②揉板门100次,运内八卦100次。
③推下七节骨100次。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儿坐位或俯卧,家长一手固定患儿头部,用另一、手食、中二指自上向下,直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处300次。
(2)以拇指顺运内八卦50~100次。
2.随证加减
(1)伤食者,加揉板门300次,分推腹阴阳1~3分钟。
(2)脾虚者,加补脾经300次,揉足三里穴1~3分钟。
(3)湿热者,加清天河水200次,推箕门穴50次。
(4)寒吐者,加推三关300次,横擦背部以热为度。
溽暑逼人,许多民众因夏季频繁进出冷气房,饮食不洁或常吃冰凉食物,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肠胃不适和感冒症状。中医师表示,除了严重的细菌性感染之外,大部分肠胃不适症状都可以透过刮痧缓解。
夏季天气热,民众容易因吃太多冰凉食物而肠胃不适,中医师黄慧娟表示可透过刮痧缓解症状。
夏季天气湿热,许多民众因本身气血循环差,加上暑邪侵体,容易引发「肠绞痧」,出现发烧、感冒、中暑、腹闷、腹泻、恶心、呕吐等肠胃症状。此外,民众经常进出冷气房或吃太多冰冷食物,也可能因外感邪气入侵,引发肠胃不适;夏季食物容易遭细菌污染而腐坏,吃下肚后出现拉肚子症状的人也不少。
黄慧娟中医师表示,上述肠胃不适的症状,除了经体质调理改善脾胃功能之外,针对特定部位进行小范围定点刮痧,也能缓解不适。
刮痧时需配合经络走向和穴位分布,避免大面积刮痧,且善用润滑剂以免过度 皮肤而刮得满身伤口;刮痧时需避开骨头和大血管,力道适中,皮肤微泛红即可,不一定要出现紫红色瘀痧。
然而,需特别注意的是,刮痧后若依然无法缓解不适,可能是细菌性感染或其他内科疾病所引起的严重腹泻、出血,应尽快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刮痧穴位
颈部:
风池穴:位于头后方发际上凹陷处,左右各一处。
风府穴:属于督脉穴道,位于人体后颈部,2左右风池穴连线的中点、靠近颈顶窝处。
风门穴:在背部,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指宽。
背部:
脾俞穴:属于背部的膀胱经穴位,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指宽。
胃俞穴:属于背部的膀胱经穴位,,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指宽。
大肠俞穴:属于腰部的膀胱经穴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指宽。
若肠胃不适合并咳嗽症状,可再加强肺俞穴、膻中穴和定喘穴的刮痧 ,帮助止咳平喘。
肺俞穴:属于膀胱经穴位,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指宽。
膻中穴:位于前胸,两 连线的中点。
定喘穴:位于背部第7颈椎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
为什么要在背部拔罐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如果经常在外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较熟悉,按摩师给您拔罐、按摩选择最多的部位就是后背。在后背拔满了罐,或者在后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
为什么都愿意选择后背进行治疗呢。是因为后背是膀胱经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疗的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身体内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就像你家的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个日常生活全都会被破坏。
膀胱经在后背上有许多俞穴,俞就是通道的意思。有肺俞、胃俞、脾俞、肝俞、胆俞、心俞、厥阴俞、肾俞等等,这些俞穴各自通着各家的脏腑,这就跟不同的工厂都有自己的排污管道和途径是一个道理。因此咳嗽就治疗肺俞,胃痛就按摩胃俞、心血管有病就检查厥阴俞。这些俞穴效果如何呢?可以说越是经久难愈的疾病,这些俞穴就越显得有效。
背部俞穴的分布
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胆俞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睥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小肠俞位于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膀胱俞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肺俞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状。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
所以只要有相应问题,在对应的穴位上拔拔罐,效果是很好的。
拔罐后的身体反映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
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如下图:在腰骶部拔罐出现在颜色和相应问题
附件炎:出现红色罐印
子宫肌瘤:罐像为规则的圈状,颜色一般以青色为主
宫寒:膀胱功能区,打开罐以后是青色或者青紫色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防闲时多刮刮背,疏通经络。
春天养脾胃4个小妙招
1 春捂春天空气水分增加,寒中有湿,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很大的影响,脾胃容易受寒,进行适当的春捂,注意身体的保暖,尤其是腰腹部容易被湿邪入侵,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洗脸,洗完头要及时吹干,不吃寒凉食物。
2 饮食多吃新鲜蔬菜,保持清淡饮食,吃热饭热菜,省酸增甘,可以吃韭菜、百合、山药。山药
小米山药味甘,性平,入脾、肺、小米具有健脾除热、益肾补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虚、利尿消肿的作用。但小米肺、补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微寒,寒证患者需要搭配红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者。枣、生姜、红糖等食用。
薏米
牛肉薏米味甘淡,性凉,入脾、牛肉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胃、肺经,具有健脾、补肺、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清热、利湿的功效。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
3 推腹直上直下或逆时针、顺时针交替推腹,注意揉搓两肋,疏通脾胃。现在大多人脾胃不好,中焦淤堵,多有上热下寒的情况,揉腹可疏通中焦。
4艾灸现在人喜寒凉,喜辛辣油腻,导致身体寒湿重。对于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辛辣刺激所造成的脾胃虚弱,艾灸会有所帮助。腹部:天枢穴、大横穴、关元穴;背部: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其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胃下垂的病因病机 5 胃下垂的诊断 6 胃下垂的辨证分型 7 胃下垂的治疗 71 疗效标准 72 辨证治疗 721 脾虚气陷 7211 症状 7212 方药治疗 72121 治法 72122 处方 7213 推拿疗法 722 胃阴不足 723 脾胃不和 7231 症状 7232 推拿治疗 72321 选穴 72322 操作方法 73 专方治疗 731 行气整肠汤 732 升提冲剂 733 升胃含剂 734 启根丸 735 枳实饮 74 老中医经验 75 用药规律 76 针灸 761 芒针 762 电针 763 体针 7631 方一 7632 方二 764 穴位敷贴 765 艾灸 77 推拿疗法 771 方一 772 方二 773 注意事项 78 气功疗法 79 医案 8 胃下垂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胃下垂的穴位 2 治疗胃下垂的方剂 3 治疗胃下垂的中成药 4 胃下垂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胃下垂 1 拼音
wèi xià chuí
2 英文参考gastropto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gastroptosis
ptosis of the stomach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bathygastria
bathygastry
descensus ventriculi
gastrokateixiagastroptosia
gastroptosis
ventroptosia
ventroptosis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胃下垂为病症名。指胃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嗳气”“嗜杂”等范畴。多由胃膈韧带、肝胃韧带及腹肌松弛无力,不能使胃固托于原来的位置上所致[1]。胃下垂属胃无力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食欲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胃下坠感,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心悸、失眠、多梦等。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方论》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的报道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自6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从总体情况看,中医学治疗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早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种穴位 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目前比较认识一致的是:应用综合 方法,特别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治疗胃下垂,近年来报道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 在40%上下。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采取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如针药结合,药物与气功结合等,可能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4 胃下垂的病因病机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气(阳)虚 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阴虚 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 多因气虚日久,运血无力,或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
血瘀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病机之一,有人曾系统调查过67例胃下垂患者,发现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8%,有血瘀脉象者占358%。另外,光纤胃镜也发现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苍白、静脉显露的瘀血现象。临床上也证实,用常规升提之法未见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5 胃下垂的诊断胃下垂的诊断要点:
①瘦长体型;脘腹胀痛,食后较甚,平卧减轻;嘈杂暖气、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时秘时溏[1]。
②体检:晨起空腹时胃部有振水声,上腹部可扪及腹主动脉搏动[1]。
③胃肠钡餐检查:胃小弯弧线低于髂嵴连线下。[1]
6 胃下垂的辨证分型据近年来的多数临床报道,可归纳为二型。
1脾虚气陷 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后脘腹胀闷,暧气不舒,困乏无力,形体瘦削,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夹有痰饮,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夕口为虚寒,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挟瘀血,舌质略紫,可见瘀斑瘀点;如兼肝郁,脘闷胁胀,嗳气呕逆。
2胃阴不足 面色略红,胃脘或胀或痛,胃中灼热,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欲食,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或细涩;兼有瘀血,舌质紫红,舌下静脉显露,不欲饮水;兼气滞,脘腹堕胀,气虚,乏力神疲。
胃下垂症情较复杂,多有兼症,要注意辨别。血瘀分见于上述二型,应注意的是,胃下垂之血瘀多虚中夹实,往往无刺痛或固定痛点的见症。另外尚有较简便的腹诊计量法,可作辨证时参考。
7 胃下垂的治疗 7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1厘米以上;或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72 辨证治疗 721 脾虚气陷 7211 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不适,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常伴有嗳气或泛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7212 方药治疗 72121 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72122 处方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7213 推拿疗法选穴:中脘、鸠尾、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其右侧,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在腹部及鸠尾、中脘穴处重点治疗。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关元为重点治疗,约10分钟。用托法,即医生将4指并拢,以罗纹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从胃下缘自下而上循逆时针方向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掌振法在上腹振动。用摩法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治疗,约15分钟。患者坐位,再用插法(右手4指并拢,掌心向后上,指间由左肩胛骨内下缘,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与肋骨间约2~3寸,同时左手掌顶住患者左肩部,两手呈合拢之势)治疗,每次持续时间约1~2分钟,患者有胃上提之感。随后缓缓将右手收回,插2~3次。然后再用同法左手插入右肩胛内下缘。[2]
722 胃阴不足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723 脾胃不和 7231 症状胃脘胀闷不适,食入难以消化,嗳气,甚者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稀,舌淡红,苔白或厚,脉缓[2]。
7232 推拿治疗 72321 选穴脾俞、胃俞、肝俞、气海俞、关元俞[2]。
7232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背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治疗约5分钟。然后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每穴约1分钟。擦两胁肋部,以微微透热为度。[2]
73 专方治疗 731 行气整肠汤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浓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2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天。
疗效:以本法治疗200例,服用2个疗程后,显效145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42例,服用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为63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表明用前方治疗效果较好。
732 升提冲剂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枸桔梨。
用法:将上药加工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胃下垂 者,每日3次,每次1包,于饭后用温开水冲服,每30天为一疗程,连服2月为一总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患者96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胃轻度不适、恶心、腹泻,但不需作特殊处理。
733 升胃含剂组成:升麻、枳壳各15克。
加减:虚寒加理中汤;气虚加四君子汤;气滞加香附、陈皮;阴虚加玉竹、石斛;湿阻加苍术、川朴;郁热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疔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734 启根丸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红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40克,升麻30克,柴胡35克,枳壳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药60克。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上好白蜜55、0克炼后,共捣匀和丸,每丸重10克。每日2次,每次1丸,空腹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气陷之阳虚者,共治疗21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735 枳实饮组成:枳实。
用法:先加2倍重量水浸泡24小时,再据大小,一个枳实剪成2~4块,重新置于浸泡液中煮沸15小时,滤出药液,滤渣另加水(全部浸泡水中)再煮。共煮3次,每次15小时。将3次煮得之药汁过滤后,微火浓缩成66%和132%不同浓度之煎剂。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饭前半小时服,15~60天为一疗程,如服用60天无效,则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2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
74 老中医经验李斯炽医案
王××,女。1972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有胃下垂史,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遇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食欲欠佳,胃部膨满,矢气嗳气频作,子宫下坠。一 脉弱舌淡。此中气不足之证,治当补中健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8克,当归9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2片,枳壳9克,木香6克,大枣3枚,甘草6克。
服上方3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满,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显系中气不足之象。肠胃气虚,不但饮食难化,大便溏稀,且推动无力,排便不爽。脾虚气滞于中,则嗳气矢气。月经来潮时,体内气血流动加速,感冒时正气鼓邪,故反而大便通常。方用补中益气汤,旨在补益中气,加枳壳、木香以行滞气。药证相应,故得显效。
75 用药规律我们共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胃下垂的专方共21首,将其主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500 ≥15 升麻、黄芪、党参、白术。 401~500 10~16 柴胡、炙甘革。 251~400 5~9 当归、陈皮、茯苓、枳实、枳壳。 150~250 3~7 内金、山楂、山药、半夏、木香、附子。 101~149 3~5 红花、桃仁、山茱萸、葛根、厚朴、莪术、三棱、郁金、麦芽、神曲、大枣。 31~100 1~3 大腹皮、莱菔子、槟榔、玉竹、生地、麦冬、干姜、苏梗、仙灵脾、金樱子、川楝子、防风、桔梗、枸桔梨、肉桂、龙骨、牡蛎、枸杞子、旋复花、代赭石、知母、沙参。从上表共50味药中发现,在胃下垂的治疗中,目前用得最多的仍是补中益气类药物,表明补中益气汤仍为本病治疗之主方。温阳理气的药物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滋阴润燥之药临床应用不少,但在使用频度上尚不高,可能与胃阴不足型在本病中较之脾虚气陷型少见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活血化瘀之药,已引起人们重视,不少文章反映,在辨治的方药中,加人活血化瘀之品,往往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76 针灸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或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761 芒针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配穴:承满(右)、鸠尾。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改用配穴。每次选一穴。芒针选用28~32号7~8寸长之毫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至左肓俞穴。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度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针尖沉重,患者感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至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先与皮肤成30度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提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右承满透针至左侧天枢。鸠尾穴透针至脐左下方之明显压痛点,亦采用上述提拉、抖动手法。针后平卧2~3小时,20天左右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47例,痊愈302例,显效为231例,有效428例,无效86例,总有效率为918%。
762 电针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酌加配穴。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持续 20~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7天。
疗效:共治251例,痊愈75例,显效86例,有效46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825%。部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763 体针 7631 方一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是三里。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针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单针直刺至得气,天枢用4寸毫针呈15度角刺向气海穴。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至得气;再针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取俯卧位,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453例,痊愈157例,显效149例,有效12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54%。
7632 方二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1]
764 穴位敷贴取穴:百会。
操作:药物分二组。甲组: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乙组:蓖麻子仁98克,五倍子末02克。先将蓖麻子仁打烂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制成直径2~3厘米,厚1厘米的药饼。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一片头发,任取一种药饼贴于上,用绷带固定,令病人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裤带,用盛有80℃左右的热水的盐水瓶熨烫药饼,每日3次,每次10~30分钟。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5天。治疗在饭后2小时进行为宜。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咯血者、孕妇均不宜用。
疗效:共治329例,痊愈105例,显效98例,有效9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088%。
765 艾灸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77 推拿疗法 771 方一操作:①俯卧式:于脊椎两侧沿膀胱经推、按、拨、揉,重点 脾俞、胃俞、胃仓;②仰卧式: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揉摩腹部任脉穴,重点为建里、上脘、中脘、气海;再揉按天枢、关元;再推唯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并提拿拨动腹直肌,和以小鱼际托胃。最后按足三里,拿委中、承山。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疗效:共治疗201例,痊愈66例,显效72例,有效5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
772 方二以下方法对胃下垂之胃痛、恶心、腹胀、嗳气者有效[3]:
①两手掌相叠,自神阙向左上腹推抹100次。
②中间三指并拢,用指腹按揉腹部气海1分钟。
③用双手拇指用力按压胃俞20次。
④用拇指按压两侧足三里各1分钟。
773 注意事项治疗胃下垂病人的推拿手法,宜和缓从容、轻快熟练,力量由轻到重,同时,要注意解剖位置的变化,使手法治疗准确无误[2]。
78 气功疗法操作:①内功:姿势从仰卧→侧卧→坐式,据体质状况而定。呼吸宜在自然柔和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c在放松的基础上,以注意脐中为主,腹胀者可配合逆呼吸,大便溏薄配合提肛呼吸。②外功:保健功常规或太极拳,每日1~2次。腹胀时加摩腹100~300次,腰酸时可加强揉腰100~300次。
疗效:共治252例,痊愈44例,显效99例,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100%。
79 医案王某,女,44岁。于2000年感到胃部不适,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日渐加重。食欲不振,进食后胃部胀痛,服用中药约150剂均无效,身体瘦弱,心悸失眠。于2006年钡餐摄片为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10cm。用推拿疗法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医者停止治疗。患者坚持每日2次做胃下垂体操,注意休息和营养,3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于2007年5月摄片复查,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4cm,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2]
8 胃下垂患者日常保健1严重的胃下垂应该综合治疗,平素应加强胸、腹部肌肉的锻炼,提高肌肉、韧带的强度,改善症状[2]。必要时可加放胃托。
2宜少食多餐,餐后平卧20分钟。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注意饮食调养,以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进餐要有规律,每餐不可以太饱,应禁食 性强的食物[2]。
3平时要精神放松,心情舒畅,不可以用脑过度[2]。
91 胃不好刮痧刮哪里
一、刮痧部位
1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可调理脾胃、祛邪扶正;
2选任脉的中脘、下脘穴,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3选脾俞、胃俞、内关穴,可益脾健胃。
二、刮痧方法1刮背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至下分别刮拭脊柱两侧,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
2刮下肢前外侧
沿足阳明胃经走行,重点刮拭足三里穴。
3刮腹部
沿腹部中线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中脘、下脘穴的刮拭。
4刮前臂内侧
点揉或刮拭内关穴。
三、适应症适用于情绪变化(如精神过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饱食后马上运动、食辣过度、饮酒过多、进食难消化的食物情况导致的胃不舒服、胃痛者。
2 胃胀气刮痧哪个地方 胃胀气胀刮痧方法一
取穴: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均取双侧)。
治法:
用刮痧法中的补法,先刮天枢,再刮足三里、上巨虚至皮微红充血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
腹部术后腹胀。屡用效佳。天枢穴施术要避开手术切口处,可向左或右移开05寸处即可。
胃胀气胀刮痧方法二取穴:
脊柱两侧,胸8至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
治法:
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骶4)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8~12与腰骶椎及其两侧,用平泻法共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
腹胀或与腹痛并见。临床屡用,均收到较好的疗效。若配合敷脐则效果更佳。方药可详见《中药鼻脐疗法》。
胃胀气胀刮痧方法三取穴:
分2组:一为足三里、梁丘;二为上巨虚、三阴交。
治法:
用刮痧法。任选第1组交替使用。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
腹胀。屡用效佳。
3 刮痧刮不好会怎么样
1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不宜刮痧。否则血液循环加快反而会加重病情。
2孕妇,孕妇最好不要刮痧,尤其是腰腹部,严重者会引发流产。
3皮肤有溃疡、斑疹等不明原因的包块或脓肿不宜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感染。
4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刮痧,否则会导致传染。
5饱食、疲劳、醉酒者禁止刮痧,会导致虚脱等症。
6眼鼻口耳等部位禁止刮痧,会使黏膜充血。
7精神病患者不宜刮痧,会加重病症。
4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二、刮痧中注意事项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三、刮痧后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有一些人可能脾胃比较虚弱,饮食也会受到影响,身体当然也会受到影响,脾胃虚弱如果不调理的话是容易生病的,有的人可能会喜欢中医调理,比如说吃中药,还有的人会选择西药调理,那脾胃虚弱可以艾灸吗?脾胃不好艾灸哪个部位?
1、脾胃虚弱可以艾灸吗
可以。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保持脾胃经脉的畅通是维持脾胃健康的首要因素,经常艾灸可以让脾胃经脉保持畅通,调理脾胃。
2、脾胃不好艾灸哪个部位
中皖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4寸。
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沿一横指。
3、艾灸调理脾胃方法
(1)温和灸
温和灸关元,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皮肤3-5厘米施灸,关元,中脘每穴灸5-10分钟,足三里,脾俞每穴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灼热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
(2)艾炷隔盐灸
艾炷隔盐灸神阙,取神阙穴,用食盐填满脐窝,上置生姜片,艾炷至姜片上,点燃灸至,每次灸3-5壮,每日灸1次。
4、其他调理方式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甘入脾,吃甘甜食物可补养气血、调和脾胃,应适当吃点甘味的食物,比如山药、红薯等。
运动调理:坚持运动锻炼可以加强肌肉的收缩功能,有利于脾胃功能的强健。
5、冬天怎么调理脾胃
1、“补冬不如补霜降”滋阴汤水最适宜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霜降过后即立冬,此时“补霜降”应以养阴为基本法则。养阴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阳气内收,精气敛藏,另一方面,太阴对应肺脾,少阴对应心肾,因此秋冬时节也是调养肺脾和心肾的好时机。
霜降后调养可食用南瓜、板栗、柿子、莲藕、山药、白萝卜等食物。此外,秋燥偏盛,人体肺阴易受损,适合用汤水滋养。煲汤时可适当加入杏仁、川贝、白果等,用以宣降肺气,或加入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百合等,既能滋阴润肺,还可根据体质情况灵活化解秋燥。
2、霜降多胃病三道养胃菜请收好
老百姓常说,霜降多胃病,寒冷对胃的刺激较大,生活饮食不注意,可能会引发胃肠疾病或使胃病加重,因此,养胃尤其重要。
萝卜煲牛肉(消食暖胃)国家高级中餐烹饪师徐文飞:牛肉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以及B族维生素,而且还有暖胃的作用,是秋冬季节补益身体的佳品。萝卜和牛肉搭配,既能健脾暖胃,也有驱寒的作用。牛肉洗净切块,白萝卜去皮切块,加适量清水及胡椒、姜、葱等调料煮至牛肉熟烂,加少量盐再煮一会放入香菜即可。白萝卜有祛痰消食的作用,牛肉能补脾胃,一起煲汤是养胃的好选择。
山药排骨汤(养胃助眠)国家三级健康管理师马勇强:晚上休息不好的人往往肠胃功能都不太好,新鲜的山药中富含黏多糖以及帮助消化的物质,有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可帮助失眠者恢复胃肠功能。山药、红枣以及排骨一起炖汤喝,出锅前再加点枸杞,不但对脾胃有益,也能润泽皮肤。另外,用山药熬粥、榨汁饮用也不错,营养丰富,也能清心安神。
大麦陈皮茶(缓解腹泻)吉林省健康协会常务理事郝孟忠:感觉胃不舒服,我就泡点大麦茶喝,胃就感觉“暖和”多了。秋季腹泻的人比较多,也可以泡杯大麦茶缓解一下,而且还有预防腹泻的作用。另外,陈皮、山楂都有舒肝解郁、健胃消食的作用,但胃不好的人不适合吃山楂,建议泡点陈皮喝,陈皮性温,健脾养胃的效果也不错。
3、霜降至归参山药炖猪腰滋补肾阴
在这个节气,气温降低,而人体血液见寒易凝,血液在脉管运行不畅,于是出现手脚易凉,背部发冷。此时,应以保养阴精为主,进补则应温补、固表、益气。
邓力称,当归、党参、山药等是此时煲汤的好药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功效;党参是常用的传统补益药,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功效。
本品既补脾肺之气,又益肺肾之阴,并能固涩肾精,用于改善脾胃虚弱、肺肾虚弱,还可用于改善阴虚内热造成的口渴多饮、小便次数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