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驼背不是整个背部都是弓着的吗?仅仅只有一小坨的话,如果人比较瘦的话是可以摸到棘突的,也有的是棘突炎
棘突为脊椎髓弓中央的刺状或棱鳞形的背部隆起部。棘突炎,亦称棘上韧带增生,即棘上韧带劳损,为常见的慢性韧带损伤,是一种屈曲性损伤。一般是由于坐的时间过长,或者弯腰起身的次数太多而导致的劳损性疾病,但它也可以由感冒引起。多见于长期弯腰工作或白领办公室一族,表现为腰痛或背痛,偶见前者向臀部放射,后者向颈部放射。多为酸痛感。
这是西医名词,中医没有这个病名。一般中医治疗就是辩证论治,根据中医肾主骨、肝主筋的理论为指导,采取养血补肝、补肾壮腰、活血化瘀、疏筋通络等方法配伍药物治疗。
乳突:位于外耳下方,其根部前缘的前内方有茎乳突,面神经由此出颅。乳突深面的后半部为乙状沟。
下颌角 :为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转折之处,此处骨质较薄,容易骨折。
枕外隆凸:位于枕部向后最突出的隆起,其深面为窦汇。
颧弓:位于眶下缘和枕外隆凸之间连线的同一水平面上,下方一横指处为腮腺管。
翼点:为顶骨、额骨、蝶骨和颞骨四骨相汇合处,在颧弓中点上方3~4cm处,是颅骨的薄弱部位,其深面附近的沟内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
第7颈椎棘突:位于颈背部最突出的隆起,头部前屈时更容易触及,为计数椎骨的标志。
颈动脉结节: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深处,正对环状软骨平面。平环状软骨,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以拇指向后加压,可将颈总动脉压向颈动脉结节,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两侧胸锁关节之间的凹陷,其上方为胸骨上窝。
胸骨角:位于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的横向突起,自颈静脉切迹向下约两横指处,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的水平,也是气管杈、主动脉弓的前、后端、心脏上界、食管的第二个狭窄处和胸导管左移处的水平;胸骨角的两侧接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骨的标志。胸骨角平面是上、下纵隔的分界线。
肩胛下角:自然体位时平对第7肋,可作为在背部计数肋骨的定位。
剑突:胸骨下方的突出位于两侧肋弓之间,剑突与左侧肋弓的交点处是心包穿刺的常用部位。
骶角:沿骶中嵴向下扣到骶管裂孔,在裂孔的两侧可扣到骶角。
肩峰:高耸于肩关节的上方,为肩部的最高点。
尺骨鹰嘴:位于时后部后方的突出。
豌豆骨:位于腕部远侧皮纹的内侧的突起。
髂嵴:髂嵴全长在体表均能扣到,其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髂棘最高点平线平对第4腰椎棘突,腰椎穿刺可通过髂嵴定位。
耻骨结节:位于腹股沟内侧端,瘦人较易扣到。
坐骨结节:位于臀大肌下缘内侧,屈大腿时在臀部扪到的骨性突出。
股骨大转子:大腿外侧上部的突出。屈髋时,由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通过股转子。
胫骨粗隆:位于髌骨下缘四横指处。
内踝和外踝:踝部两侧的明显隆起分别是内踝和外踝,外踝低于内踝。、
髂结节
跟骨结节
向任何方向都有可能突出,只不过向前突出(就是你说的向肚皮突出)不会压迫到神经或脊髓硬膜囊,不会产生症状。向后突出(向背部)就会压迫到神经根和脊髓硬膜囊,产生腰腿疼的症状。还有一种是髓核向上下突出。不管哪一种突出,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局部疼痛症状,等到局部水肿消失以后,没有压迫到神经和脊髓硬膜囊的突出,疼痛就会消失。
脊椎可以看成是一个上下的圆柱体,脊髓神经都在圆柱体的后方(背部)。你向前挺肚子的时候,圆柱体(脊柱)向前凸出,后面(脊髓腔)的间隙就会减小,从而使突出物压迫神经和硬膜囊加重,因此会出现越挺越重的现象。
你好,驼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变形,是胸椎后突所引起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由于背部肌肉薄弱、松弛无力所致。矫正练习的目的是加强背部伸肌的力量,并牵拉胸部前面的韧带。
建议你平时走路、跑步挺胸抬头,每天早晚,躺在床上或者炕上,肩部搭在边沿处,仰卧,头部悬空,用手向后做摸地的动作(注意安全)。白天休息时也可以这样做。慢慢地就会有所改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