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身体总共有720个穴位,其中只有402个穴位可以用于医学,这些穴位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头部面部、颈部肩部、胳膊手部、胸部腹部、腰部背部、臀部腿部、脚部足底。这些穴位主要位于骨骼的间隙中,适当的触发这些穴位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平衡和功能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触发其中一部分的穴位还可以起到治疗病痛的作用。
人体头部的穴位总共有60个,头部只人体穴位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有印堂穴,水沟穴,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等。适当的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人在工作过程中疲劳或者长时间的工作而引发了偏头痛,可以利用大拇指的支指腹用力的按压百会穴,可以很好缓解偏头痛的症状,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顶正正中央。风池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风池穴位于人体颈项后部,经常的按摩风池穴可对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和颈部疼痛都有非常好的治疗功效。
脚部足底的穴位是人体各个器官的反射区,通过对脚部穴位的按摩可以很好的保养和治疗人体内的各种脏器。人体脚部的穴位包括有涌泉穴,大都穴和太冲穴等。涌泉穴的反射脏器是肾脏,经常的按摩涌泉穴对因为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经衰弱具有明显的功效。涌泉穴位于人体脚掌的正中心,是脚部的大穴之一。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缝隙向上2厘米左右的区域,主要的反射区是肝脏,经常按摩此穴位可以减轻肝脏上火,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的大足脚趾的第一个关节处,次穴位的反射区是脾脏,经常按摩此穴位可以促进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健康。
怎么刮痧背部图解
怎么刮痧背部图解。中国传统养生方式中有一项是刮痧,最近比较流行的是后背刮痧,那么有些朋友想在家自己刮痧,但是不会手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怎么刮痧背部图解吧。
怎么刮痧背部图解1后背刮痧时一般需从上向下刮,拔罐的部位关键包含之后正中心线的督脉,及其背部两边的膀胱经和正中心线两边的夹脊穴,后背刮痧时幅度不必很大,但频率需要快一些,能够补虚泻实,拔罐时直至皮肤泛红发热就可以换另一个位置。
刮背部的督脉,从大椎穴刚开始一直刮到长强穴正中间不必间断。膀胱经坐落于督脉两边各3寸处,夹攻穴坐落于椎间盘横突两边旁开0、5寸处,选准经脉精准定位,拔罐实际效果会更为显著。
1后背刮痧技巧一
刮督脉和足太阳光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穴刮至长强。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足太阳光膀胱经坐落于后正中心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坐落于第1腰椎至第5椎间盘横突下两边,后征中心线旁开0、5时。
2后背刮痧技巧二
先刮背部中间的督脉,再刮两边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膀需从颈部各自向两边肩峰处刮拭。可先对督脉及两边膀胱经周边的比较敏感压疼点选用部分按揉法,再从上到下刮拭穴区域内的经络。
3背部刮痧的好处
缓解疼痛
背部刮痧能够调整肌肉收缩和焦虑不安,使组织间工作压力获得调整,以推动刮拭组织周边血液循环系统,提升组织总流量,进而具有活血化淤,缓解疼痛的功效。
经络疏通
背部刮痧能够经络疏通,清除疼痛症状,减轻肌肉紧张,人体痛感和不适感显著消退,有益于疾病修补。
排出来内毒素
拔罐全过程中,部分组织高宽比血肿,血管神经遭受刺激性,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系统,血循环加速,身体废弃物,内毒素能迅速排出来身体之外,血液获得清洁,全身抵抗能力也会提高。
医治疾患
背部刮痧能够医治全身五脏六腑的症状。如刮拭心俞可医治心脏病症,包含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刮拭肺俞穴可医治肺部病症,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咳嗽等。
怎么刮痧背部图解2后背刮痧手法一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征中线旁开0、5时。
后背刮痧手法二
先刮后背正中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可先对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后背刮痧的好处
缓解疼痛
背部刮痧可以调节肌肉收缩和紧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的作用。
疏通经络
背部刮痧可以疏通经络,消除疼痛病症,缓解肌肉紧张,身体疼痛感和压迫感明显消失,有利于病灶修复。
排出毒素
刮痧过程中,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加快,体内废物,毒素能快速排出体外,血液得到净化,全身抵抗力也会增强。
治疗疾病
背部刮痧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如刮拭心俞可治疗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刮拭肺俞可治疗肺脏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咳嗽等。
后背刮痧注意事项
1,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
2,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肋过大,以免伤及脊椎。
3,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受术者体质、病情选用泻刮或平补平泻的手法,用力均匀,尽量拉长刮拭,中间不要停顿。
头部线路
头部两侧
从两侧的太阳穴开始,往风池穴、头维穴、颔厌穴方向进行刮拭。
头顶
从百会穴开始刮拭,一直到卤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一直到临泣穴为止。
后脑勺
从百会穴开始刮拭,一直到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哑门穴,然后打至,就完成了后脑勺的刮痧。
整个头部
从百会穴开始,以放射状像头发发际线进行刮拭,经过整个头部的穴位,对脑部的语言区、运动区、感觉区,进行全方位的刮痧和刺激。
功效:头部刮痧能有效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调整,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大脑供血,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脑栓塞,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眩晕,记忆力减退,头发早白,感冒,脱发等症,同时还有消除疲劳,乌发美发,减轻压力等作用。
面部刮痧
刮拭前额部
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刮拭两颧部
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顺序刮拭。
刮拭下颌部
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进行刮拭。
建议:面部出痧影响美观,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每天1次。
胸部刮痧
刮拭胸部正中线
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刮拭胸部两侧
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建议: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刮。
怎么刮痧背部图解3背部刮痧的方法
背部刮痧通常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用全息刮痧方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每条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张开为宜。在背部的刮痧过程中,由于背部是人体比较大的反射区,所以在刮痧过的局部会出现痧斑黑紫的现象,这可能就是对应的脏腑功能、经络出现了问题。
背部刮痧的注意事项
纵使背部刮痧油如此多的好处,但在背部刮痧后也要注意一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背部刮痧的注意事项吧!
背部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背部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刮痧过程中会使汗水排泄,邪气外排,会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不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背部刮痧后洗浴的时间
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背部刮痧后不宜在原处补刮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的作用。
背部刮痧排毒后饮食调理
刮痧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避免过多食用油腻厚重的食物,还要针对性地调理脏腑营养。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穴、 小肠俞穴、肺俞穴、胆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肠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关元俞穴、膀胱俞穴。
补:灵台穴、筋缩穴、中枢穴、悬枢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风穴、臑俞穴、肩贞穴、大杼穴、督俞穴、气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长强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胞肓穴、秩边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经络上 经典穴位推荐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第一章 关于手部按摩
第一节 手部按摩的特点2
第二节 手部按摩的要求5
一、按摩的手法5
二、按摩的技术6
三、按摩的群体6
四、注意呼吸6
第三节 手部按摩的禁忌7
一、禁忌人群7
二、禁忌事项7
第二章 常用保健手穴
第一节 常用取穴法9
第二节 经穴11
第三节 经外奇穴20
第四节 新针穴位39
第五节 反射区45
一、手掌部反射区的位置及作用45
二、手背部反射区的位置及作用51
第三章 简易手部按摩方法
第一节 手法刺激穴位57
一、按法57
二、推法58
三、摩法61
四、揉法63
五、捏法65
六、运法66
七、捻法68
八、拿法69
九、搓法70
第二节 日用品刺激穴位71
一、牙签71
二、暖风机72
三、废旧牙刷73
四、圆珠笔73
五、高尔夫球74
第四章 常见疾病手部按摩治疗
第一节 内科病76
一、感冒76
二、支气管哮喘78
三、慢性支气管炎80
四、胃下垂82
五、慢性胃炎84
六、高血压86
七、低血压89
八、偏瘫92
九、痢疾94
十、心律不齐96
十一、冠心病100
十二、急性肠胃炎102
十三、慢性肾炎105
十四、糖尿病108
十五、肥胖症110
十六、阳痿112
第二节 外科病115
一、指关节挫伤115
二、腕关节劳损117
三、腕管综合征120
四、颈椎病124
五、肩关节炎126
六、急性腰扭伤129
第三节 妇科病131
一、痛经131
二、乳腺炎132
三、月经不调133
四、产后身痛134
五、白带增多症135
六、慢性盆腔炎137
第四节 儿科病139
一、食积139
二、遗尿140
三、百日咳143
四、小儿腹泻145
五、小儿厌食症147
第五节 神经科149
一、面神经麻痹149
二、神经衰弱150
三、坐骨神经痛151
四、癔病153
五、三叉神经痛155
第六节 五官科157
一、近视157
二、慢性鼻炎160
三、结膜炎161
四、牙痛162
五、中耳炎164
医学们认为,经常对人体五大保健区进行刺激,能有效地防治,健身强体。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人体经络穴位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人体经络穴位养生法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鉴于经络理论博大精深,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复杂,非经专门学习训练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则,容易酿成事故。但作为养生之道,现择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加以介绍。
自我点穴
头部点穴:点按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外经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证。
点印堂: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证。
点太阳: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证。
点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称水沟,为督脉穴,点胺此穴可醒脑提神,用于神志昏迷、惊风与腰脊强痛等证。
上肢点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冲穴及小指的少冲穴,然后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合谷穴、列缺穴、内关穴,也可点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换左手指点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点穴按摩: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足三里穴和委中穴,点法和揉法结合。
人体养生重要穴位
1、命门穴:位于腰背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生命的门户,督脉上的重要穴位,命门蕴藏先天之气,集中体现肾的功能,故对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命门内含有真阳(真火)、真阴(真水),五脏六腑以及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都由它激发和主持。肾脏是“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命门火衰的人,会出现四肢清冷,五更泻,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虚寒现象。经常温补命门,可以补充先天阳气火力,滋阴肾水。命门穴灸通后,会整个腹部温热。
2、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举阳固脱,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提升皮肤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起者重要的作用。可调理: 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疾病。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等。百会穴灸通后,头部会有淋浴般向下洒的感觉,浑身都感觉温暖。
3、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统帅全身的阳气,循督脉上传头颈,两侧传两手臂、向后传到后背督脉,益气壮阳,防治感冒,调理落枕及颈肩不适,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灸通后,上通大脑,旁达两手臂,下达整个背部温暖。
4、膀胱经:全身最长,穴位最多的阳经,人体的重要排毒通道,五脏六腑的在体表的反射区。本经腧穴可调理全身五脏六腑,排出体内多余水湿、痰,淤堵等毒素。灸通后,可以从背部热到腿部。
5、印堂:有名“命宫”。这是看人相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人精气元神聚集的地方。从印堂的宽窄程度、色泽、颜色,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运气的好坏,祸福吉凶。印堂饱满,光明如镜是吉利之相。人逢好运此部位有光泽、带红润。运气不好时,印堂晦涩,失去光泽。经常艾灸印堂,可以调理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散郁等。灸后,会感觉眼前一亮,两目清凉,神清气爽。
6、中脘: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可调理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灸通后,整个胃部暖暖的。
7、神阙: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经常对艾灸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灸通后,整个腹部温暖。
8、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处,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经常艾灸可以补充元气,多泌尿、生殖系统,男性、妇科等疾患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灸通后整个下腹部温暖。
9、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艾灸该穴,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灸通后,热量贯穿整个腹部,腿部。
10、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井穴,人体的下水道。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调理: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怕冷症等。灸通后,沿着腿部向上温热全身。
按胃的反射区感觉胃痛说明你胃有点毛病。
足底汇集了人体的六条经脉,六十六个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采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足与经脉、脏腑、气血的密切关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减少了患者脱、穿衣服等环节,较为省时、省事,且安全,操作简便。不仅对慢性胃肠炎、神志病等有效,对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晕等病证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足穴的定位与主治:为了定准穴位,以提高疗效,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后缘至中趾根部为 10寸。
②足内、外踝高点至足底为图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图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至第5跖趾关节外侧赤白肉际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
(2)自然标志定位法。该法即是根据人体足部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横纹、趾尖端、跖趾关节、跖骨小头、趾缝端、内踝高点、外踝高点、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与主治
2.选穴原则
(1)依据疾病症状选穴。临床可以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作为选穴的依据。选取对主证有治疗作用的穴位,例如头痛可选头痛点,失眠选用安眠点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应用,如坐骨神经痛可同时按摩坐骨1、2穴进行治疗,也可将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对症选用的穴位配合选用,如失眠伴有头痛者,可选用安眠点配合头痛点治疗。
(2)依据疾病部位选穴。依据疾病的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点,尿闭取膀胱点、肾点。
3.常用处方
头痛:取头面、肾、头痛点、眩晕点、臀。
失眠:取安眠、心、胃、脾、癫痫点。
眩晕:取肾、肝、眩晕点。
中风昏迷:取趾端,
面瘫:取面、头面。
三叉神经痛:取面、头面。
扁桃体炎:取心,扁桃1、2,眩晕点。
目疾:取肝、头面。
耳疾:取肾、肝。
鼻炎:取头面。
牙痛:取牙痛1、2。
腮腺炎:取扁桃1、2,眩晕点。
癫狂、癔病:取安眠、肾、癫痫点。
癫痫:取癫痫点、肝、肾、安眠。
尿闭:取脾、肾、膀胱、子宫。
遗尿:取膀胱、肾、遗尿。
痛经:取子宫,痛经1、2。
落枕:取落枕。
胃痛:取胃、胃肠点、肝。
呕吐:取胃、大肠、胃肠点。
腹痛:取小肠、大肠、胃肠点、臀。
痢疾:取小肠、大肠、胃肠点。
消化不良:取胃、脾、胃肠点。
腹泻:取大肠、小肠、脾。
胁痛:取肝。
肋部神经痛:取胸、肝。
腰痛:取肾、坐骨l、2,腰痛点、腰腿点
急性腰扭伤:取腰痛点、腰腿点。
坐骨神经痛:取坐骨1、2,腰腿点、腰痛点、臀。
心悸:取心、心痛.点;肾。
哮喘:取肺、胸、心痛点。
胸痛:取胸、肺。
末梢神经炎:取趾端。
肿瘤疼痛:取癌根1、2。
4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症选穴后,患者仰卧,采用指尖点按,或食、中指拿、捏、揉动等手法,连续操作,每穴35分钟。
(2)操作前可嘱患者洗脚,患者如有足癣等疾患,操作者可戴乳胶手套操作,力量需柔和,不可撕裂拉伤患者足趾等薄弱部位。
足底按摩常用简单的方法
单食指扣拳法
食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握拳
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顶住弯曲的食指
双指钳法
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
钳住脚趾间穴位压在穴位上
双指拳法
用手握拳中指食指弯曲关节凸出
以凸出的关节着力以手腕施力
拇指握推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
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以手腕手掌施力
扣指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呈圆弧状
四指为固定点拇指指尖施力
反射区
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2、肾脏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
3、尿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斜向内方,至舟状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4、胱反射区:位于双足内踝前方,舟状骨下方,拇展肌内缘旁。
5、额窦反射区:位于双足十个脚趾趾端。右边额窦反射 ace=Verdana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 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6、垂体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7、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处。右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脚。
8、三叉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近第二趾的一侧。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
10、头部(大脑)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全部。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脚。
11、颈项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
14、甲状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拇趾与第二趾蹼处沿第一跖骨头向内呈“L”形带状。
15、眼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2趾第3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眼睛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眼睛反射区在右脚。
16、耳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4、5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耳反射区在左脚,左侧耳反射区在右脚。
17、斜方肌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底眼睛、耳反射区的近心端,自甲状腺反
射区至肩反射区之间,约一拇指宽的横带状。
18、肺及支气管反射区: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一拇指宽处。支气管敏感带自肺反射区的中部向第3脚趾延伸。
19、心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在肺脏反射区后方(向脚跟反向)。
20、脾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心脏反射区下一拇指处。
21、胃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底远心端。
22、胰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23、十二指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与楔骨关节前方(向脚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区的后方(向脚跟方向)。
24、小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中部凹入区域。第1、2、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凹入区域,被大肠反射区所包围。
25、横结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3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脚底中部的带状区。
26、降结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与脚外侧平行的竖条状区。
27、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呈一横带。
28、肛门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的末端,拇展肌外侧缘。
29、肝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
30、胆囊反射区:位于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肝脏反射区的内下方
31盲肠(及阑尾)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跟骨前缘,第4、5趾间的垂直线上。
32、回盲瓣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盲肠(及阑尾)反射区的远心端。
33、升结肠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从跟骨前缘,沿骰骨外侧至第5跖骨底,在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
34、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4跖骨体处,分布在肾脏反射区附近的椭圆形区域。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脚后跟跟骨中央。
(二)足内侧反射区
9、鼻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远节趾骨内侧,自拇趾趾腹边缘延伸到拇趾趾甲根部呈L形。左鼻反射区在右脚,右鼻反射区在左脚。
12、颈椎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关趾根横纹内侧尽头。
13、甲状旁腺反射区:位于双脚第1跖趾关节内侧。
36、胸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跖骨头下方到第1楔骨前。
37、腰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低骶骨反射区。
38、骶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起于舟状骨后方经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缘。
39、尾骨内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后内侧呈L形区域。
40、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内踝后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41、尿道及阴道反射区:位于双脚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经距骨至于内踝后下方。
42、内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下缘呈弧形区域。
43、直肠及肛门反射区:位于双脚胫骨内侧,踝后沟内,从内踝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
44、腹股沟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上方凹陷处。
45、内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内踝关节后上方起,沿胫骨后缘上行至胫骨内侧髁下。
(三) 足外侧反射区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后下方跟腱前方的似三角形区域。与内踝下前列腺、子宫反射区位置相对称。
42、外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下缘呈弧形区域,与内踝下的内侧髋关节反射区相对称。
45、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外踝前缘沿腓骨前侧上至腓骨小头处。
46、尾骨外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外侧呈L形区域。
47、下腹部反射区:位于双脚腓骨外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与脚内侧的直肠及肛门反射区相对应。
48、膝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跟骨前缘,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园形凹陷处。
49、肘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后凹陷处。
50、肩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四) 足背反射区
51、肩胛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52、上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下的带状区域。
53、下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上的带状区域。
54、扁桃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近节趾骨,拇长伸肌的左右两侧。
55、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喉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骨体内侧。
56、胸部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2跖骨底间,延伸至第1、2趾蹼处。
57、内耳迷路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关节间。
58、胸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园形区域。
59、横膈膜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跖骨底部,与楔骨、骰骨之间,横跨脚背的带状区域。
60、肋骨反射区:内侧肋骨位于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之间;外侧肋骨位于骰骨、舟骨与距骨之间。
61、上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与腓骨、距骨间形成的凹陷部位。
62、下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
《图解》将是足部反射区和足部穴位融为一体,收集同名足部反射区75个、同名足部经穴41个、同名足部经外穴5个。《图解》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以文解图、简明实用,便于读者学习使用。足部反射区、足部经穴、足部经外穴均采用统一编码排列;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其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名称均以中文、汉语拼音、英文(解剖学名词采用1991年公布的英文名词)平行排列。对照《图解》可快速了解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在足底、足内侧、足外侧及足背部体表的对应反射区和穴位的位置(定位)、名称、功能、主治、手法等;《图解》还介绍了足部反射区与足部穴位相对对应关系,并附录了足部反射区按摩的程序,轻、中、重按摩手法,按摩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注意事项等。《图解》可供普通家庭保健和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中参阅,读者可根据需要“辨证施治”进行配区按摩,以达防治疾病、养生保健之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