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古币的价格表?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古币的价格表?,第1张

  编号 名称 品相 单价(元)

  1 商厦石贝(西安出土) 上次-上 28-35

  2 榆夹半两 上-美 4-6

  3 传形五铢(铢五) 上次-近上 28-30

  4 殷商铜贝(河北出土) 上次-上 60-70

  5 先秦越国戈币(绍兴出土) 上次-断补 100

  6 战国桥型币 生上次-生上 30-35

  7 南朝梁五柱五铢(面上下点) 上-美 25-28

  8 北魏“五统五铢”(文字狭长) 上 60

  9 货泉 生上-生美 1.5-2

  10 一化 中上-上次 5-8

  11 一化 上-美 10-12

  12 一化传形 近上-上 70-80

  13 襄坪方足布 中上-上次 35-40

  14 襄坪方足布 近上 60

  15 阴坪方足布 上次-近上 55-60

  16 货币、王莽布泉 美 45-16

  17 永历、隆武小平背“户” 近上-美 7-8

  18 汉鹅眼五铢、剪边货泉 上 20-5

  19 无文尖首刀(生坑) 上次-上 100-130

  20 尖首刀背有文字(生坑) 生上-生美 160-180

  21 大顺通宝光背 上次-上 15-20

  22 大型无文耸尖足空首布 近上-上 2800-3200

  23 垣字圆钱(生坑) 极美 300

  24 垣字圆钱 上次-上 190-220

  25 传形五铢(铢五) 上-美 35-40

  26 大观通宝折十 美 38

  27 秦半两(径32,重8克多) 上 65

  28 普通秦半两 上次-上 4-6

  29 战国小型半两 上-美 12-14

  30 楚鬼脸大小铜贝 上次-上 12-14

  31 楚“君”字铜贝(中上)各六朱 中上-上次 15

  32 燕明刀 上次-上 35-40

  33 有颈半两、传形半两 上 12-50

  34 四铢半两 上次-美 1.5-2

  35 汉五铢 上次-近上 0.8-1.0

  36 延环五铢 上次-上 4-6

  37 剪边五铢 上次-上 0.8-1.2

  38 五铢面四决 上次-上 8-10

  39 五铢背四出纹 上次-近上 9-10

  40 蜀五铢小型有内郭 生上-生美 26-30

  41 五铢背四决文 上-美 5-7

  42 五铢穿上横纹、穿下点 上-美 3-4

  43 五铢面“五”下星、上星 上 5

  44 五铢面上星、穿下星、剪边货泉 上 5

  45 磨边五铢上二竖、二星 上 7

  46 毛边五铢(边没修理) 上次-生上 10-15

  47 顺治东一厘 上次-上 7-8

  48 乾元重宝小钱各种版 上-美 2-3

  49 小泉直一 上次-上 8-10

  50 大泉五十各种版 上次-上 4-6

  51 周元通宝背龙凤青铜 上次 78

  52 八铢半两 上次-上 6-8

  53 大泉五十(厚重型) 上-美 15-18

  54 大安元宝长安、应感通宝小平铁钱 上 350-1200

  55 孝建四铢厚重型 上次-近上 120-145

  56 货泉饼钱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18-22

  59 货布 中上-上次 26-32

  60 大布黄千 上次-上 90-120

  61 大布黄千厚重型 近上 150

  62 直百五铢初期铸品厚重型 上次-近上 35-40

  63 直在五铢背“为” 近上 90

  64 直百五铢 中上-上次 18-22

  65 直百大型 上次-上 32-40

  66 直百小样(私铸) 上次-近上 16-20

  67 定平一百大洋 上次-上 30-40

  68 定平一百小洋 中上-上次 25-30

  69 太平百钱 上次-上 25-35

  70 太平百金 上次-近上 25-30

  71 曹魏五铢 上次-近上 6-8

  72 大泉五百 生上次-生上 135-155

  73 大定背上申 上-美 14-16

  74 大泉当千(径32CM) 上次-上 150-180

  75 日本天保通宝当百 近上-上 65-75

  76 孝建光背(生坑) 上次-近上 110-125

  77 孝建背四铢旋转180度 上次-近上 140-160

  78 孝建四铢大中小样(套) 上次-近上 340-380

  79 梁铁五铢背四出纹 中上-上次 8-10

  80 陈五铢(有内外郭) 上-美 32-38

  82 太货六铢、乾佑小平铁钱 近上-上次 160-6

  83 太货六铢薄型小样 生中上 140

  84 大中通宝背“鄂十” 近上 350

  85 太和五铢 上 440

  86 永安五铢 上次-上 22-28

  87 常平五铢 上-美 20-25

  88 常平五铢 中上-上次 15-18

  89 北周布泉 上次-近上 30-35

  90 五行大布 上次-近上 40-45

  91 五行大布大样 上-美 80-90

  92 咸丰宝直当百、当五十(美) 近美-美 140-120

  93 永通万国铅质 近上 220

  94 裕民通宝浙壹钱 上 20

  95 隋五铢 美 3

  96 隋五铢大样 生上-生美 22-26

  97 隋曲五铢 生上-生美 25-28

  98 开元背孕星 上次-近上 15-18

  99 开元宝下星 上次-上 5-7

  100 开元通下星 中上-上 3-6

  101 开元右挑 近上-美 4-6

  102 开元穿左斜下月、下左月、下右月 上-美 3-4

  103 开元背双月 中上-近上 3-5

  104 开元背下俯月、左直月 上-美 2-3

  105 开元穿上俯月、平背 上-上次 15-8

  106 开元背下星、上兖 上 15

  107 会昌开元洛、润 上次-上 3.5-5

  108 开元背蓝、蓝上月 近上 8

  109 开元背兴 上-美 6-8

  110 开元背京下月、背京(美) 上次-美 6-10

  111 开元下越、上昌、宣上月 上 8

  112 开元背上益、上梓 上次-近上 15-18

  113 开元上梁、下卧梁(近上) 上-近上 24-30

  114 贝益四化、贝益六化(美) 近上-美 360-480

  115 开元背上“福” 近上 130

  116 乾元重轮大钱减重重轮钱 上-美 40-48

  117 乾元小平样背重轮 上次-上 25-30

  118 乾元重宝标准当十 近上-美 15-20

  119 开元背下越上小星、上大星 近上 20

  120 利用背横“一分”小样 上 70

  121 利用背横“一分”大样 上次-上 65-80

  122 顺天背上月初铸 上次-近上 100-120

  123 天福元宝小样 中上 100

  124 天福元宝小样 上次-近上 140-180

  125 天福小样下月、官铸上月右挑 上次- 近上 180-350

  126 天福元宝官铸大样背下星 上 500

  127 开元下卧梁面“元”字星 上 35

  128 汉元通宝、背下星 近上-生美 48-70

  129 周元通宝 近上-美 7-9

  130 通正元宝右挑、通正正上星 近上 280

  131 天汉元宝 中上-近上 3240

  132 光天元宝 近上-上 35-40

  133 乾德元宝 中上-上次 8-10

  134 乾德元宝 近上-上 15-18

  135 咸康元宝 中上-上 45-60

  136 闽开元铅背闽下月 上次 175

  137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中上-上次 6-8

  138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近上-上 14-18

  139 利用背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美 55-60

  140 永通泉货铁钱(芜湖出水) 中碎三块已粘好) 300

  141 唐国篆书 上-美 4-5

  142 唐国真书大型 上-美 40-50

  143 唐国隶书小型钱 中上-美 20-35

  144 顺治上浙 近上-美 16-20

  145 大唐通宝中样 上次-近上 100-120

  146 大唐通宝大样 上次-近上 160-200

  147 南唐开元隶书背四决文 生上 20

  148 南唐开元篆隶对 上次-上 7-10

  149 乾享重宝铜钱 上次 280

  150 广政通宝小平铁钱(四川出土) 近上 1220

  151 宋元背上、下、左月 近上 5

  153 庆历重宝阔缘 上次-上 6-8

  154 庆历重宝旋读 上-美 12-15

  155 熙宁元宝宝下星 生美 38

  156 熙宁元宝行书四决文 中上-上次 2-3

  157 熙宁重宝连飞点 近上 8

  158 熙宁0重宝篆书长冠宝 上 55

  159 熙宁行、篆书衡字版 上次 5

  160 熙宁背衡篆隶书1对 上 550

  161 元丰行书小平背上星 上 25

  162 元丰折二行书背左直月、上小星 上 8-18

  163 顺治右户 上次-上 6-7

  164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仰月 近上-上 5-7

  165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俯月 生美 8

  166 元丰折二行篆书背上星 上次-上 5-7

  167 康熙罗汉钱 上-美 10-12

  168 元佑广穿篆书小平 上 5

  169 元佑篆书折二右挑 上 20

  170 元佑折二篆行书铁钱 上次-近上 4-6

  171 利用通宝竖五厘小样 近美 45

  172 大观折二、大唐通宝大样(美) 生上-美 110-240

  173 绍圣元宝小平圣下星 生上 24

  174 得壹元宝背上月 近上 480

  175 天启十一两 近上-上 40-46

  176 绍圣篆书小平背下星、月 上次-近上 4-5

  177 咸丰宝德当十 上 148

  178 利用通宝背直“壹分” 上次 160

  179 崇宁重宝边炉钱 上次-上 5-7

  180 大观通宝折十 上次-上 26-30

  181 利用通宝背横“壹分” 近上 650

  182 宣和元宝篆隶宽缘对 近上 580

  183 宣和通宝小平陕铁钱 上-美 10-15

  184 淳佑小平元、二、七 生上 12

  185 庆元小平背五(上次)、六 上次-近上 4-5

  186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小字对 生上 140

  187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大字对 生美 70

  188 建炎通宝小平 中上-上次 15-20

  189 建炎通宝折二篆真对 上次-美 6-8

  190 大义通宝折三、嘉泰通宝折三 生美 480-78

  191 大泉十五、大泉五十合背(上) 美-上 120-180

  192 庆元元宝背“川三六”铁钱 上次 35

  193 绍兴元宝真书、篆书折二 中上-上次 1.5-2

  194 绍兴元宝真篆书折二 上-美 3-4

  195 绍兴通宝折二、折三 上次-上 3-5

  196 崇祯通宝背蓝五 近美 48

  197 隆兴篆真书对 中上-上次 20-25

  198 乾道元宝篆楷光背、星月纹 上次-上 4-6

  199 崇祯背双满文 上次 18

  400 顺治右原、私铸右原(上次) 上-上次 20-6

  401 顺治江一厘、云一厘(上) 上次-上 50-6

  402 顺治上0、福一厘(上) 上次-上 45-65

  403 顺治左延、同一厘 上-上次 480-280

  404 顺治通宝背上福 上次-上 45-50

  405 顺治阳一厘、右阳 上次-上 35-15

  406 顺治蓟一厘 中上-上次 26-30

  407 顺治昌一厘 近上-美 16-25

  408 顺治上昌、下星点 美 50-60

  409 顺治江一厘、上阳 近上-上 60-118

  410 顺治上荆、上原 上次-上 240-38

  411 顺治满汉东、泉源局 上次-美 3-4

  412 顺治宝泉剪边、磨边 上 3

  413 顺治满汉宣临宁昌原 上-美 4-5

  414 顺治满汉昌、宝泉私铸特小型 上-上次 5

  415 顺治满汉宁宣临昌蓟 上次 3

  416 顺治满汉文江 上-美 14-16

  417 顺治宝泉广穿薄体、花边 上次-近上 6

  418 雍正宝河 近上-上 20-22

  419 壅正宝晋 上 22

  420 壅正宝苏 上-美 5-6

  421 壅正宝苏 上次 4

  422 壅正宝昌、宝武 上 35-42

  423 壅正宝黔 上次-近上 10-15

  424 壅正宝巩 上次-上 5-9

  425 壅正宝济 上次-近上 20-24

  426 光绪满汉文江、福、陕、宣 上次-上 180

  427 壅正泉局 上 4

  428 壅正宝云宽、窄边 上 2-3

  429 新疆普尔打制铜币 中次-上次 15-18

  430 康熙剪边东、窄边 上 5

  431 康熙罗汉钱 中上-上次 6-8

  432 康熙宝漳 中上-上次 5-7

  433 康熙宝漳 近上-美 10-15

  434 康熙满汉文福 上次-美 4-6

  435 乾隆通宝背满文光绪上月纹 近上 280

  436 康熙满汉文桂 中上-上次 3-4

  437 康熙满汉文江 上次-近上 2.5-3

  438 康熙满汉文苏 中上-上次 2.5-4

  439 康熙满汉文苏 上-美 5-6

  440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中上-上次 2-2.5

  441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近上-上 3-4

  442 康熙满汉临浙宁宣原东 上次-上 2-2.6

  443 康熙满汉文小南 中上-上次 8-12

  445 康熙满汉广昌 中上-上 1.5-3

  446 康熙满汉陕同 上 4

  447 康熙满汉文宝泉源 上次-上 1-1.5

  448 康熙宝台 上 45

  449 乾隆宝南黔广川福武 上次-上 1-2

  450 乾隆通宝苏桂浙昌陕直云 上 1.5

  451 乾隆宝泉大样 上次-近上 7-8

  452 乾隆道光宝伊小平 中上-上次 7-10

  453 嘉庆宝昌穿左星、宝晋小平 上-美 2.5-3.5

  454 嘉庆宝武上仰月 中上-近上 1.5-4

  455 嘉庆泉源上、下星对 上-美 4-6

  456 嘉庆宝福黔南桂陕川东小平 上-美 3-4

  457 咸丰宝川当百 上次-近上 42-45

  458 乾隆通宝背万寿无疆、福寿康宁 近上-上 230-248

  459 利用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次-近上 40-48

  460 道光宝南 上次 12-16

  461 道光宝黔穿上上 近上 10

  462 咸丰宝昌当五十 中上-美 24-35

  463 咸丰宝河当百 中上-上次 30-35

  464 咸丰宝河当五十、宝川当百 上次-上 40-50

  465 咸丰宝河当十 近上-上 26-30

  466 咸丰宝川当五十 中上-近上 30-42

  467 咸丰宝川当十 上次-上 12-15

  468 咸丰宝巩当十 上次-上 15-18

  469 咸丰宝巩当百 中上-近上 35-40

  470 咸丰宝巩当五十、宝直当五十 生美 780

  471 乾元小平背上同心结 上-美 6-8

  472 咸丰宝迪当十 中上-上次 5-6

  473 咸丰宝迪当十 近上-上 8-10

  474 咸丰宝直当十 中上-上次 14-16

  475 咸丰宝晋当十 上次-上 18-25

  476 咸丰宝五当十 上次-上 10-15

  477 咸丰宝武当十大字、当十大样 近上-中上 15-10

  478 湖南省造当十铜元20CASH 近上 75

  479 咸丰宝武当十背月纹 中上-上次 28-35

  480 咸丰宝云背小平上0、 近上 16

  481 咸丰宝东上宝云上 上次 15-12

  482 咸丰宝陕当十 上次-近上 10-12

  483 咸丰宝陕当百大样、宝苏当五十 近美-上次 75-40

  484 咸丰宝苏当十 中上-近上 6-10

  485 顺治满汉文陕、同 上 5

  486 咸丰宝桂当十 中上-上 12-18

  487 咸丰宝东当十 上次-近上 12-15

  488 咸丰宝浙、宝黔(上次)当十 上-上次 8-12

  489 咸丰宝昌当十 近上-上 7-8

  490 咸丰通宝宝福一十 近上-上 40-45

  491 咸丰宝源小样、大样当五 近上 25

  492 咸丰宝蓟当五十、宝巩当五 上-上次 300-28

  493 咸丰宝德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90-120

  494 咸丰宝泉源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20-26

  496 咸丰宝泉源当十厚大型 上次-上 14-16

  497 咸丰宝泉五十、当百背星月对 上次-近上 170-185

  498 咸丰宝泉当五十小样 上次-上 30-35

  499 咸丰宝源当五十、当百(上次) 中上-上次 30-42

  500 咸丰宝泉当五十大样 上次-上 40-48

  501 咸丰宝源当五十大样 中上-上次 30-38

  503 咸丰宝伊当百黄铜 近上 240

  504 咸丰阿克苏当五十、当百红钱 上 220-240

  505 湖南洪宪纪年当十铜元 上 110

  506 戴书咸丰小平铁钱 近上-美 4-6

  507 咸丰宝福小平 上 7

  508 咸丰宝东小平 上次-上 2-3

  509 咸丰小平宝泉源对 上次-美 2.5-3

  510 咸丰浙苏云陕昌川东 上次-上 1.5-2

  511 咸丰宝桂小平 上次-上 1-1.5

  512 咸丰宝南小平 上次-上 7-9

  513 咸丰宝晋、宝巩小平 上 15

  514 咸丰宝陕、武小平 上-美 3-4

  515 同治宝云背上十下斜月 近上 30

  516 同丰宝州小平穿上0 上次 25

  517 同治宝巩当十 上次-近上 20-25

  518 同治重宝宝云当十 上次-上 12-16

  519 同治小平宝台 上次-近上 15-22

  520 同治宝泉私铸当十 中上-上次 3-4

  521 同治宝南小平 上次-近上 20-25

  522 同治宝巩小平 近上-上 6-8

  523 同治小平桂上0 上次-上 7-9

  524 同治重宝泉官铸当十 上次 5

  525 同治通宝折十型背天下太平 美 380

  526 延宁通宝 美 200

  527 光绪小平泉背上星 上次-上 6-10

  528 同治宝州小平背正私铸当拾 上 28

  529 光绪宝广库平一钱 上-美 9-12

  530 光绪泉源当拾私铸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4-6

  531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对 上次 12

  532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厚重型 上次-上 5-7

  533 光绪机制宝武 上次-上 8-12

  534 光绪机制宝漳 上次-近上 8-12

  535 光绪宝武小平 上次-近上 2-3

  536 光绪宝蓟小平 上次-上 2-3

  537 安南太平圣宝光背、绍平圣宝 上次-上 2-3

  538 光绪宝浙福昌川、陕小平 上次-上 2-3

  539 光绪宝东小平 上次-上 1-2

  540 光绪宝沽小平 上次-上 6-8

  541 光绪河上月下星、上左星 上次-上 3-5

  542 光绪宝直小平 上次-上 2-3

  543 光绪直星、月、日 上次-美 4-6

  544 光绪宝泉源局小平 上 1.2

  545 光绪宝南小平 上次-上 8-10

  546 光绪河上星、下仰月 上次-上 4-6

  547 光绪河上仰月、下星 上 6

  548 光绪河小平上日、下日 上次-上 4-6

  549 光绪机制宝津多种版 上次-上 14-16

  550 光绪宝晋小平 上次-上 6-8

  551 光绪宝黔小平 近上-上 4

  552 光绪小平宝福上星 上次-上 45-60

  553 成泰十文、洪德通宝 上次-上 2.5-3.5

  554 光绪宝源穿上星、穿下日 上次 15

  555 光绪泉穿上日、左星 上 25

  556 光绪泉源千字文套钱 上次-上 25-30

  557 光绪通宝小平背楷书福寿 美 160

  558 景兴永宝、巨宝 美 160

  559 光绪通宝背满汉文台、永历背道 美 360

  560 宣统背山 上次 7

  561 太平天国小平横圣宝 近上-上 30-34

  562 太平天国背竖圣宝 中上 20

  563 民国通宝当十开口“民” 上次-上 18-24

  564 湖南省宪当二十铜元 近上 35

  565 朝鲜通宝 上 35

  566 开元上益、兖、洪、右蓝 中 4

  567 隆武通宝背工户对 上-美 14-18

  568 壹陆文安背壹千文正方孔 近上-上 48

  569 大峰祖师背八卦图文方孔钱 上次-上 68

  570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15-25

  571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30

  572 利用大字大样背竖一分 上 56

  573 淳熙折二篆书光背 上 28

  574 谆熙折二篆大字,小字背星月 近上-上 15-60

  575 隆兴元宝真篆对 近上-上 30-35

  576 绍定折二背元,二,五,六 近上-上 3-5

  578 淳熙折二背二,四 上-美 6-8

  579 淳熙折二背七, 上-美 5-7

  580 庆元折二背五 上-美 6

  581 淳熙折二背二三四五六八 中上-上次 38-45

  582 开庆小平背元 中上-上次 5-6

  583 淳熙小平背九,十,十一,十四

  乾道折二铁背同

光绪元宝 4--5千元

大清铜币 100--150元

2007年03月13日 星期二 下午 05:34编号 名称 品相 单价(元)

1 商厦石贝(西安出土) 上次-上 28-35

2 榆夹半两 上-美 4-6

3 传形五铢(铢五) 上次-近上 28-30

4 殷商铜贝(河北出土) 上次-上 60-70

5 先秦越国戈币(绍兴出土) 上次-断补 100

6 战国桥型币 生上次-生上 30-35

7 南朝梁五柱五铢(面上下点) 上-美 25-28

8 北魏“五统五铢”(文字狭长) 上 60

9 货泉 生上-生美 1.5-2

10 一化 中上-上次 5-8

11 一化 上-美 10-12

12 一化传形 近上-上 70-80

13 襄坪方足布 中上-上次 35-40

14 襄坪方足布 近上 60

15 阴坪方足布 上次-近上 55-60

16 货币、王莽布泉 美 45-16

17 永历、隆武小平背“户” 近上-美 7-8

18 汉鹅眼五铢、剪边货泉 上 20-5

19 无文尖首刀(生坑) 上次-上 100-130

20 尖首刀背有文字(生坑) 生上-生美 160-180

21 大顺通宝光背 上次-上 15-20

22 大型无文耸尖足空首布 近上-上 2800-3200

23 垣字圆钱(生坑) 极美 300

24 垣字圆钱 上次-上 190-220

25 传形五铢(铢五) 上-美 35-40

26 大观通宝折十 美 38

27 秦半两(径32,重8克多) 上 65

28 普通秦半两 上次-上 4-6

29 战国小型半两 上-美 12-14

30 楚鬼脸大小铜贝 上次-上 12-14

31 楚“君”字铜贝(中上)各六朱 中上-上次 15

32 燕明刀 上次-上 35-40

33 有颈半两、传形半两 上 12-50

34 四铢半两 上次-美 1.5-2

35 汉五铢 上次-近上 0.8-1.0

36 延环五铢 上次-上 4-6

37 剪边五铢 上次-上 0.8-1.2

38 五铢面四决 上次-上 8-10

39 五铢背四出纹 上次-近上 9-10

40 蜀五铢小型有内郭 生上-生美 26-30

41 五铢背四决文 上-美 5-7

42 五铢穿上横纹、穿下点 上-美 3-4

43 五铢面“五”下星、上星 上 5

44 五铢面上星、穿下星、剪边货泉 上 5

45 磨边五铢上二竖、二星 上 7

46 毛边五铢(边没修理) 上次-生上 10-15

47 顺治东一厘 上次-上 7-8

48 乾元重宝小钱各种版 上-美 2-3

49 小泉直一 上次-上 8-10

50 大泉五十各种版 上次-上 4-6

51 周元通宝背龙凤青铜 上次 78

52 八铢半两 上次-上 6-8

53 大泉五十(厚重型) 上-美 15-18

54 大安元宝长安、应感通宝小平铁钱 上 350-1200

55 孝建四铢厚重型 上次-近上 120-145

56 货泉饼钱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18-22

59 货布 中上-上次 26-32

60 大布黄千 上次-上 90-120

61 大布黄千厚重型 近上 150

62 直百五铢初期铸品厚重型 上次-近上 35-40

63 直在五铢背“为” 近上 90

64 直百五铢 中上-上次 18-22

65 直百大型 上次-上 32-40

66 直百小样(私铸) 上次-近上 16-20

67 定平一百大洋 上次-上 30-40

68 定平一百小洋 中上-上次 25-30

69 太平百钱 上次-上 25-35

70 太平百金 上次-近上 25-30

71 曹魏五铢 上次-近上 6-8

72 大泉五百 生上次-生上 135-155

73 大定背上申 上-美 14-16

74 大泉当千(径32CM) 上次-上 150-180

75 日本天保通宝当百 近上-上 65-75

76 孝建光背(生坑) 上次-近上 110-125

77 孝建背四铢旋转180度 上次-近上 140-160

78 孝建四铢大中小样(套) 上次-近上 340-380

79 梁铁五铢背四出纹 中上-上次 8-10

80 陈五铢(有内外郭) 上-美 32-38

82 太货六铢、乾佑小平铁钱 近上-上次 160-6

83 太货六铢薄型小样 生中上 140

84 大中通宝背“鄂十” 近上 350

85 太和五铢 上 440

86 永安五铢 上次-上 22-28

87 常平五铢 上-美 20-25

88 常平五铢 中上-上次 15-18

89 北周布泉 上次-近上 30-35

90 五行大布 上次-近上 40-45

91 五行大布大样 上-美 80-90

92 咸丰宝直当百、当五十(美) 近美-美 140-120

93 永通万国铅质 近上 220

94 裕民通宝浙壹钱 上 20

95 隋五铢 美 3

96 隋五铢大样 生上-生美 22-26

97 隋曲五铢 生上-生美 25-28

98 开元背孕星 上次-近上 15-18

99 开元宝下星 上次-上 5-7

100 开元通下星 中上-上 3-6

101 开元右挑 近上-美 4-6

102 开元穿左斜下月、下左月、下右月 上-美 3-4

103 开元背双月 中上-近上 3-5

104 开元背下俯月、左直月 上-美 2-3

105 开元穿上俯月、平背 上-上次 15-8

106 开元背下星、上兖 上 15

107 会昌开元洛、润 上次-上 3.5-5

108 开元背蓝、蓝上月 近上 8

109 开元背兴 上-美 6-8

110 开元背京下月、背京(美) 上次-美 6-10

111 开元下越、上昌、宣上月 上 8

112 开元背上益、上梓 上次-近上 15-18

113 开元上梁、下卧梁(近上) 上-近上 24-30

114 贝益四化、贝益六化(美) 近上-美 360-480

115 开元背上“福” 近上 130

116 乾元重轮大钱减重重轮钱 上-美 40-48

117 乾元小平样背重轮 上次-上 25-30

118 乾元重宝标准当十 近上-美 15-20

119 开元背下越上小星、上大星 近上 20

120 利用背横“一分”小样 上 70

121 利用背横“一分”大样 上次-上 65-80

122 顺天背上月初铸 上次-近上 100-120

123 天福元宝小样 中上 100

124 天福元宝小样 上次-近上 140-180

125 天福小样下月、官铸上月右挑 上次- 近上 180-350

126 天福元宝官铸大样背下星 上 500

127 开元下卧梁面“元”字星 上 35

128 汉元通宝、背下星 近上-生美 48-70

129 周元通宝 近上-美 7-9

130 通正元宝右挑、通正正上星 近上 280

131 天汉元宝 中上-近上 3240

132 光天元宝 近上-上 35-40

133 乾德元宝 中上-上次 8-10

134 乾德元宝 近上-上 15-18

135 咸康元宝 中上-上 45-60

136 闽开元铅背闽下月 上次 175

137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中上-上次 6-8

138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近上-上 14-18

139 利用背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美 55-60

140 永通泉货铁钱(芜湖出水) 中碎三块已粘好) 300

141 唐国篆书 上-美 4-5

142 唐国真书大型 上-美 40-50

143 唐国隶书小型钱 中上-美 20-35

144 顺治上浙 近上-美 16-20

145 大唐通宝中样 上次-近上 100-120

146 大唐通宝大样 上次-近上 160-200

147 南唐开元隶书背四决文 生上 20

148 南唐开元篆隶对 上次-上 7-10

149 乾享重宝铜钱 上次 280

150 广政通宝小平铁钱(四川出土) 近上 1220

151 宋元背上、下、左月 近上 5

153 庆历重宝阔缘 上次-上 6-8

154 庆历重宝旋读 上-美 12-15

155 熙宁元宝宝下星 生美 38

156 熙宁元宝行书四决文 中上-上次 2-3

157 熙宁重宝连飞点 近上 8

158 熙宁0重宝篆书长冠宝 上 55

159 熙宁行、篆书衡字版 上次 5

160 熙宁背衡篆隶书1对 上 550

161 元丰行书小平背上星 上 25

162 元丰折二行书背左直月、上小星 上 8-18

163 顺治右户 上次-上 6-7

164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仰月 近上-上 5-7

165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俯月 生美 8

166 元丰折二行篆书背上星 上次-上 5-7

167 康熙罗汉钱 上-美 10-12

168 元佑广穿篆书小平 上 5

169 元佑篆书折二右挑 上 20

170 元佑折二篆行书铁钱 上次-近上 4-6

171 利用通宝竖五厘小样 近美 45

172 大观折二、大唐通宝大样(美) 生上-美 110-240

173 绍圣元宝小平圣下星 生上 24

174 得壹元宝背上月 近上 480

175 天启十一两 近上-上 40-46

176 绍圣篆书小平背下星、月 上次-近上 4-5

177 咸丰宝德当十 上 148

178 利用通宝背直“壹分” 上次 160

179 崇宁重宝边炉钱 上次-上 5-7

180 大观通宝折十 上次-上 26-30

181 利用通宝背横“壹分” 近上 650

182 宣和元宝篆隶宽缘对 近上 580

183 宣和通宝小平陕铁钱 上-美 10-15

184 淳佑小平元、二、七 生上 12

185 庆元小平背五(上次)、六 上次-近上 4-5

186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小字对 生上 140

187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大字对 生美 70

188 建炎通宝小平 中上-上次 15-20

189 建炎通宝折二篆真对 上次-美 6-8

190 大义通宝折三、嘉泰通宝折三 生美 480-78

191 大泉十五、大泉五十合背(上) 美-上 120-180

192 庆元元宝背“川三六”铁钱 上次 35

193 绍兴元宝真书、篆书折二 中上-上次 1.5-2

194 绍兴元宝真篆书折二 上-美 3-4

195 绍兴通宝折二、折三 上次-上 3-5

196 崇祯通宝背蓝五 近美 48

197 隆兴篆真书对 中上-上次 20-25

198 乾道元宝篆楷光背、星月纹 上次-上 4-6

199 崇祯背双满文 上次 18

400 顺治右原、私铸右原(上次) 上-上次 20-6

401 顺治江一厘、云一厘(上) 上次-上 50-6

402 顺治上0、福一厘(上) 上次-上 45-65

403 顺治左延、同一厘 上-上次 480-280

404 顺治通宝背上福 上次-上 45-50

405 顺治阳一厘、右阳 上次-上 35-15

406 顺治蓟一厘 中上-上次 26-30

407 顺治昌一厘 近上-美 16-25

408 顺治上昌、下星点 美 50-60

409 顺治江一厘、上阳 近上-上 60-118

410 顺治上荆、上原 上次-上 240-38

411 顺治满汉东、泉源局 上次-美 3-4

412 顺治宝泉剪边、磨边 上 3

413 顺治满汉宣临宁昌原 上-美 4-5

414 顺治满汉昌、宝泉私铸特小型 上-上次 5

415 顺治满汉宁宣临昌蓟 上次 3

416 顺治满汉文江 上-美 14-16

417 顺治宝泉广穿薄体、花边 上次-近上 6

418 雍正宝河 近上-上 20-22

419 壅正宝晋 上 22

420 壅正宝苏 上-美 5-6

421 壅正宝苏 上次 4

422 壅正宝昌、宝武 上 35-42

423 壅正宝黔 上次-近上 10-15

424 壅正宝巩 上次-上 5-9

425 壅正宝济 上次-近上 20-24

426 光绪满汉文江、福、陕、宣 上次-上 180

427 壅正泉局 上 4

428 壅正宝云宽、窄边 上 2-3

429 新疆普尔打制铜币 中次-上次 15-18

430 康熙剪边东、窄边 上 5

431 康熙罗汉钱 中上-上次 6-8

432 康熙宝漳 中上-上次 5-7

433 康熙宝漳 近上-美 10-15

434 康熙满汉文福 上次-美 4-6

435 乾隆通宝背满文光绪上月纹 近上 280

436 康熙满汉文桂 中上-上次 3-4

437 康熙满汉文江 上次-近上 2.5-3

438 康熙满汉文苏 中上-上次 2.5-4

439 康熙满汉文苏 上-美 5-6

440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中上-上次 2-2.5

441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近上-上 3-4

442 康熙满汉临浙宁宣原东 上次-上 2-2.6

443 康熙满汉文小南 中上-上次 8-12

445 康熙满汉广昌 中上-上 1.5-3

446 康熙满汉陕同 上 4

447 康熙满汉文宝泉源 上次-上 1-1.5

448 康熙宝台 上 45

449 乾隆宝南黔广川福武 上次-上 1-2

450 乾隆通宝苏桂浙昌陕直云 上 1.5

451 乾隆宝泉大样 上次-近上 7-8

452 乾隆道光宝伊小平 中上-上次 7-10

453 嘉庆宝昌穿左星、宝晋小平 上-美 2.5-3.5

454 嘉庆宝武上仰月 中上-近上 1.5-4

455 嘉庆泉源上、下星对 上-美 4-6

456 嘉庆宝福黔南桂陕川东小平 上-美 3-4

457 咸丰宝川当百 上次-近上 42-45

458 乾隆通宝背万寿无疆、福寿康宁 近上-上 230-248

459 利用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次-近上 40-48

460 道光宝南 上次 12-16

461 道光宝黔穿上上 近上 10

462 咸丰宝昌当五十 中上-美 24-35

463 咸丰宝河当百 中上-上次 30-35

464 咸丰宝河当五十、宝川当百 上次-上 40-50

465 咸丰宝河当十 近上-上 26-30

466 咸丰宝川当五十 中上-近上 30-42

467 咸丰宝川当十 上次-上 12-15

468 咸丰宝巩当十 上次-上 15-18

469 咸丰宝巩当百 中上-近上 35-40

470 咸丰宝巩当五十、宝直当五十 生美 780

471 乾元小平背上同心结 上-美 6-8

472 咸丰宝迪当十 中上-上次 5-6

473 咸丰宝迪当十 近上-上 8-10

474 咸丰宝直当十 中上-上次 14-16

475 咸丰宝晋当十 上次-上 18-25

476 咸丰宝五当十 上次-上 10-15

477 咸丰宝武当十大字、当十大样 近上-中上 15-10

478 湖南省造当十铜元20CASH 近上 75

479 咸丰宝武当十背月纹 中上-上次 28-35

480 咸丰宝云背小平上0、 近上 16

481 咸丰宝东上宝云上 上次 15-12

482 咸丰宝陕当十 上次-近上 10-12

483 咸丰宝陕当百大样、宝苏当五十 近美-上次 75-40

484 咸丰宝苏当十 中上-近上 6-10

485 顺治满汉文陕、同 上 5

486 咸丰宝桂当十 中上-上 12-18

487 咸丰宝东当十 上次-近上 12-15

488 咸丰宝浙、宝黔(上次)当十 上-上次 8-12

489 咸丰宝昌当十 近上-上 7-8

490 咸丰通宝宝福一十 近上-上 40-45

491 咸丰宝源小样、大样当五 近上 25

492 咸丰宝蓟当五十、宝巩当五 上-上次 300-28

493 咸丰宝德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90-120

494 咸丰宝泉源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20-26

496 咸丰宝泉源当十厚大型 上次-上 14-16

497 咸丰宝泉五十、当百背星月对 上次-近上 170-185

498 咸丰宝泉当五十小样 上次-上 30-35

499 咸丰宝源当五十、当百(上次) 中上-上次 30-42

500 咸丰宝泉当五十大样 上次-上 40-48

501 咸丰宝源当五十大样 中上-上次 30-38

503 咸丰宝伊当百黄铜 近上 240

504 咸丰阿克苏当五十、当百红钱 上 220-240

505 湖南洪宪纪年当十铜元 上 110

506 戴书咸丰小平铁钱 近上-美 4-6

507 咸丰宝福小平 上 7

508 咸丰宝东小平 上次-上 2-3

509 咸丰小平宝泉源对 上次-美 2.5-3

510 咸丰浙苏云陕昌川东 上次-上 1.5-2

511 咸丰宝桂小平 上次-上 1-1.5

512 咸丰宝南小平 上次-上 7-9

513 咸丰宝晋、宝巩小平 上 15

514 咸丰宝陕、武小平 上-美 3-4

515 同治宝云背上十下斜月 近上 30

516 同丰宝州小平穿上0 上次 25

517 同治宝巩当十 上次-近上 20-25

518 同治重宝宝云当十 上次-上 12-16

519 同治小平宝台 上次-近上 15-22

520 同治宝泉私铸当十 中上-上次 3-4

521 同治宝南小平 上次-近上 20-25

522 同治宝巩小平 近上-上 6-8

523 同治小平桂上0 上次-上 7-9

524 同治重宝泉官铸当十 上次 5

525 同治通宝折十型背天下太平 美 380

526 延宁通宝 美 200

527 光绪小平泉背上星 上次-上 6-10

528 同治宝州小平背正私铸当拾 上 28

529 光绪宝广库平一钱 上-美 9-12

530 光绪泉源当拾私铸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4-6

531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对 上次 12

532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厚重型 上次-上 5-7

533 光绪机制宝武 上次-上 8-12

534 光绪机制宝漳 上次-近上 8-12

535 光绪宝武小平 上次-近上 2-3

536 光绪宝蓟小平 上次-上 2-3

537 安南太平圣宝光背、绍平圣宝 上次-上 2-3

538 光绪宝浙福昌川、陕小平 上次-上 2-3

539 光绪宝东小平 上次-上 1-2

540 光绪宝沽小平 上次-上 6-8

541 光绪河上月下星、上左星 上次-上 3-5

542 光绪宝直小平 上次-上 2-3

543 光绪直星、月、日 上次-美 4-6

544 光绪宝泉源局小平 上 1.2

545 光绪宝南小平 上次-上 8-10

546 光绪河上星、下仰月 上次-上 4-6

547 光绪河上仰月、下星 上 6

548 光绪河小平上日、下日 上次-上 4-6

549 光绪机制宝津多种版 上次-上 14-16

550 光绪宝晋小平 上次-上 6-8

551 光绪宝黔小平 近上-上 4

552 光绪小平宝福上星 上次-上 45-60

553 成泰十文、洪德通宝 上次-上 2.5-3.5

554 光绪宝源穿上星、穿下日 上次 15

555 光绪泉穿上日、左星 上 25

556 光绪泉源千字文套钱 上次-上 25-30

557 光绪通宝小平背楷书福寿 美 160

558 景兴永宝、巨宝 美 160

559 光绪通宝背满汉文台、永历背道 美 360

560 宣统背山 上次 7

561 太平天国小平横圣宝 近上-上 30-34

562 太平天国背竖圣宝 中上 20

563 民国通宝当十开口“民” 上次-上 18-24

564 湖南省宪当二十铜元 近上 35

565 朝鲜通宝 上 35

566 开元上益、兖、洪、右蓝 中 4

567 隆武通宝背工户对 上-美 14-18

568 壹陆文安背壹千文正方孔 近上-上 48

569 大峰祖师背八卦图文方孔钱 上次-上 68

570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15-25

571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30

572 利用大字大样背竖一分 上 56

573 淳熙折二篆书光背 上 28

574 谆熙折二篆大字,小字背星月 近上-上 15-60

575 隆兴元宝真篆对 近上-上 30-35

576 绍定折二背元,二,五,六 近上-上 3-5

578 淳熙折二背二,四

这两枚钱币是铜元,机制品。

光绪元宝,十文,湖北省造。

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户部”的意思就是指北京的铸币局制造的钱币。

两个钱币都属于清末的机制币,有收藏价值,铸造量大,存世量大,但作为交易价值来讲,其价值并不大。

品相好的普通品价格:(由于地区差价可能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光绪元宝,十文,湖北省造,3——6元左右

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4——8元左右

您的问题,古币直径大约在15CM左右,是典型的现代的仿古工艺品;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元左右;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钱币珍品,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 ”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编辑本段]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戍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辨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钱币的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低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最早的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古钱,其形状大多模仿当时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像楚国,它是从贝币发展成文字贝,这种文字贝被俗称为鬼脸钱,蚁鼻钱。中原地区,农业区它从劳动工具农具铲演变出来这个布币,沿海跟北部地区,渔猎地区又根据它的渔猎工具--刀削,演变出来刀币。

这品钱叫武阳三孔布,为什么叫三孔布呢,因为它上面有三个小孔。你看到没有,这上面有三个小孔,这个地名呢是叫武阳,背后叫一两,三孔布它有两种等级,一个是十二铢的,一个是一两的。

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统一了钱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圆内方的半两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币制改革。这种铜币它避免了以往钱文复杂难辨,大小各异,轻重不一,币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适应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两钱作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在形制上从此固定下来,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开元通宝钱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钱币自秦始皇统一货币后的第二次钱币革命,它持续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

汉代商业活动繁荣,钱币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汉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五铢钱,该钱轻重适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还继续沿用。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这个公元六百二十一年,开始铸开元通宝钱,就是废掉了铢两制。那么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它一是废了铢两制货币体系,开始出现宝文钱,宝文钱的出现是有一种信用货币的概念。

汉代——隋代

到了宋代,铜,铁钱并用,铸钱数量相当可观,十几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种年号钱。南宋淳熙七年铸行的淳熙通宝,钱背上有“柒”字纪年,至淳熙九年后改成小写,这就是所谓的纪年钱。这种钱币纪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钱的一大特征,比欧洲钱币纪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国元朝和明朝时期主要推行纸币,铜钱铸造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了主要货币,铜钱仅用于小额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发行的重点。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了西方铸币的先进技术,向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筹建造币厂,率先开创机器制币,实施了中国钱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进的制币技术,在光绪后期取得了成功。从此,机制币全面进入我国的货币领域。

我国各个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风风雨雨四千年历史的考验,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其形状各异,品种众多,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钱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中国古钱币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因此它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古钱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收藏。

钱币既是商品交换的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各国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的反映。以中国钱币为例,由几千年前贝币,布币发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伪技术先进的纸币,再到“一卡走天下”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变化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编辑本段]鉴定古钱币价值需“四看”

一看历史价值。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现存数量。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价值。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两汉五铢钱

  (1) 西汉五铢

  (西汉五铢)

  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特点如下:

  一、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二、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郡国五铢的郭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内外郭,个别内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为多,少数的超过4克。

  四、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五、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

  六、三官五铢币材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比郡国五铢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铸造工艺先进,多为铜范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所造。三官钱形制及“朱”字头方折的特点,系由三铢钱继承而来,进而成为此后西汉时期五铢钱基本特征。上林三官五铢是西汉五铢钱中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洛阳烧沟和洛阳西郊先后发掘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铸币,上林三官五铢在两处汉墓中都有出土。

  钱币业务由三官署统一办理,有许多好处:第一、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第二、提高铸钱技术水准;第三、增加了生产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铸;第五、容易控制发行。

  三官钱初期重量超过五铢,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铸钱技术采用铜范法,铸出的钱币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绝对合乎标准,铸出的钱边缘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新钱铸成后,政府用以收兑郡国钱,一枚兑劣钱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钱已经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永不许流通。

  五铢发行三十一年后,汉武帝崩殂。在此期间,铸成的钱数量很多,钱的范式也有变化。比如文字的大小、书法结构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横、星月文、四决文等可能是炉别的标志。

  西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谨慎守成为主,对外战争大致已结束,对内则鼓励生产,经济状况比武帝末年还要好。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继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无事,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是西汉的黄金时期。同时国际贸易也很发达,也是西汉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铸钱,很快发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国库中来。宣帝末年,库中存钱八十多亿。宣帝五铢是汉宣帝在位期间铸行的。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的“金”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钱的外郭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钱直径有25和26毫米两种,最常见的郭厚15厘米,穿宽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约厚15-2厘米。在两汉五铢中这种钱的面郭最宽。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宣帝铸钱以工整敦厚著称,在西汉钱中地位极高。

  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

  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小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就出土情况,尤其是从汉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况看,小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间,说明这是冥钱而非行用钱。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帝初铸五铢时“周郭其质”,以防止奸民从钱背面磨铜取熔。可是西汉后期竟出现另一种磨边的剪轮五铢,是一种用普通五铢钱经磨鑢加工而减重的钱币。实际上这种五铢叫磨边五铢最为贴切。

  西汉后期成帝、哀帝之世,社会矛盾尖锐,灾荒相继,币制也随之混乱,剪轮五铢就势此时开始出现的。

  剪轮五铢是币制混乱时代的产物,洛阳烧沟及洛阳西部发掘的西汉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陕西省咸阳市土原下发现金质五铢一枚,钱直径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较背部稍宽,面穿方正,上有横画。“五铢”二字小篆阳文工整,“五”字交叉处弯曲,上下两横较长,“铢”字的“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三角形,制作精美,色泽金黄,诚为罕见的稀世珍品。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2) 东汉五铢

  (东汉五铢)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都城洛阳,是年为延武元年。东汉王朝刚刚建立,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动荡。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等,杂混在民间流通。直到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铸五铢钱。自此以后,东汉各帝均铸五铢钱。不过,从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五铢钱没有显著变化,古钱学家将东汉前期铸行的五铢钱称为“延帝五铢”。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东汉后期特别是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更有甚者,在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后汉书·光武帝纪》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延武十六年始行五铢钱。东汉初恢复的五铢钱亦称“延武五铢”,是延武年间采纳马援之议而铸行的。

  建武以后各朝五铢钱比西汉各朝五铢钱轻薄,钱径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约01厘米,一般为3克,外郭较窄。“五铢”二字宽肥圆柔,笔划较粗且浅,面文“五”字中间交笔弯曲,上下两横不出来,“铢”字“金”字头呈三角形,比西汉五铢金字旁大,“金”字四点较长;“朱”字头圆折,中间直笔,两端较细;制作精致,文字书体规范。铜质为浅红色,还有各种记号,如星、横画、竖画等。“星”有一星与多星之别,或半圆点,或三角点等。依其位置而言,则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横、穿下星。多星者多横排成列。一般来说,这些带记号的东汉五铢要比不带记号的轻薄,铸造工艺也比较粗糙,字口浅平,铜质为**。其中有许多可能是东汉中后期铸造的。

  建武年间铸造的五铢,有纪年铜模盒传世,可以为证,从此时起,东汉五铢的“朱”旁,上横圆折,已经成为明显特征。东汉五铢的断代,除 “建武五铢”有传世的铜模盒以断定外,明帝以后,则难以区分具体年代。幸好通过洛阳烧沟汉墓出土五铢钱的分期,可以认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铢(称为“平当五铢”)也应该属于这个时期所铸。但它的时期较晚,下限可能已经进入三国。“东汉五铢”是五铢钱中遗留较多的一种。

  “四出五铢”又称“四出文钱”。所谓“四出”,是指钱幕从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阳文直线到达外部,这可能是为了防止锉磨钱背盗铜用的防范技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的“四出五铢”比一般“东汉五铢”铸造得要好,钱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径为25厘米,穿径约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4克。汉灵帝性极贪婪,“帝本侯家,宿贫,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为私藏”(《后汉书·张让传》)。堂堂一国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还嫌不够,还要卖官揽钱以充金库。在这样的昏君统治下,老百姓哪还有好日子。

  横遭汉灵帝宰割的广大穷苦百姓怨声载道。“四出五铢”铸行后,人们咒骂说“京师将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董卓小钱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董卓本一凉州豪强,汉灵帝时曾任并州牧。黄巾起义,他借何进征召之机,带兵入洛阳。他先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后焚烧洛阳,挟天子,自封为太师。董卓生性贪婪,为了搜刮民财,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毁“金人”,秦始皇所铸十二金人(铜人)中的九个,铸成小钱。这种钱直径只有12-15厘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无内廓又无外廓,“五铢”二字模糊不清,很难辨认,世人讽刺为“无文钱”,董卓这种无文小钱,钱体轻小,制造粗劣。以一个“金人”重量十二万斤计算,董卓少说也可得钱七八万亿枚。这是东汉朝廷的最后一次铸钱,流通地区狭小,只限长安、洛阳一带。他以此在离长安一百多里的现陕西户县,建造了一个称作郿坞的城堡,城内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单是粮食就足足能吃三十年。

  董卓的这种小钱的流通必然会加剧通货膨胀,很快就出现了“谷石数万(枚)”的情形。用一担钱去换一石谷,贫苦百姓哪能吃得起。当时民怨沸腾,饥民蜂起,汉五铢制度被董卓彻底破坏了,东汉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于是曹操趁机取汉,不久时代就进入了三国时代。

  东汉磨边五铢和剪凿五铢 磨边五铢,亦称“磨边钱”,即磨去外廓、边缘之钱。磨边五铢始见于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东汉中晚期常见,东汉末年更多。磨边的方法,据说“多数是用一根木质或金属的方棍穿进钱的穿孔,每次约百枚或更多一点,然后两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钱币的轮廓。通过加工,磨边钱要比一般的五铢钱的钱径小015-02公分。钱重减轻1克左右,就是说五铢钱经过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减轻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钱的面文,并且钱币的边缘都比较光滑。磨边的目的在于取铜,用来作为铸造新钱的原料。为此五铢钱大幅度地减重贬值。剪凿五铢,或称剪凿钱,是剪边钱或綖环钱的总称。其法是将一枚钱凿成内外两枚。剪凿钱西汉时期已出现,到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184年)更加增多,以至达到泛滥的地步。

  剪边五铢钱就是被剪凿了外围或冲凿了外廓的钱。钱文“五铢”二字仅剩一半,故又称“对文五铢”。对文五铢的钱径大小不一,经过测定,钱径一般不足2厘米,重多在15克左右,对文五铢的边缘都有被冲截的痕迹。剪边五铢钱据认为还有另一种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钱的轮廓。一般情况下,剪边钱要比磨边钱所去的轮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钱币的面文减去一些,形成钱币文字不完整的现象。从钱币的边缘看,剪边钱又不像磨边钱那样光滑工整,钱的直径大小也有较大的差异。钱直径多数为205-22厘米之间,钱的重量多数减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点。区别磨边钱与剪边钱的主要依据是边缘加工的痕迹与钱的直径。

  綖环五铢钱就是被剪去或冲凿去内圈的钱,钱仅剩边缘,呈环状,钱文“五铢”二字有的只剩一半。

  无论磨边五铢、剪边五铢还是綖环五铢,都不是法定货币。它们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的混乱,币值不稳,物价昂贵,惟利是图者剪凿五铢钱,一个钱当两个钱用,谋取私利。这是当时政治局势动荡、经济萧条与货币流通状况恶化的必然结果。

  东汉晚期的剪凿五铢曾大量发现。其中剪轮五铢比较多,綖环五铢较少。1953年,洛阳烧沟汉墓出土各型磨廓(剪轮)五铢1858枚,綖环五铢8枚。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铜钱21017枚,其中剪轮五铢594枚,綖环五铢1枚。1973年,江苏丹徒出土东晋窖藏铜钱140余公斤,其中剪轮五铢约有90公斤左右,綖环五铢仅20余枚。1975年,陕西扶风段家小寨汉墓出土西汉綖环五铢,钱文余有“铢”、“五”各一半,有的仅余字的三分之一,重1克;出土东汉磨廓五铢72枚,东汉剪轮五铢967枚。

  东汉五铢从文字上看,“五”字交笔处略圆曲,“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呈圆折形,比西汉五铢钱略显圆折。以上介绍的就是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东汉五铢钱。

这两枚币都是一窝币,即从同坑或者同批制造出来的钱币,小泉五十为普币存世量超多,目前有厚重版和薄版两个品种,由于价格不高,造假者一般不会看上这种低价值的币,第一枚小泉不看好,第二枚还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52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