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的介绍

痈的介绍,第1张

  痈痈也是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但较疖少见,却更为严重,是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感染,多发于项、背等皮肤厚韧之处,中老年人易患此病。中医认为,“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所致。发生于项部,中医称之为“夹喉痈、疾毒”;发生于背部,称之为“措手”;生于腋下称“腋痈、夹肢痈”;生于脐部称为“脐痈”等。[临床表现)1.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呈酱红色炎性浸润区,高出体表1-2卿、坚硬,一般有手掌大小或更大。中央区皮肤多呈坏死,很多粟粒状的脓头,形成不易脱落的脓栓,脓栓脱落后中心塌陷,脓血样分泌物溢出后状似蜂窝。周围组织明显水肿,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灼热,压痛明显,区域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常伴有寒战和高热,头痛和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症状。2.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20-30x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1)尿常规、血糖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3)血培养;尤其在寒战时,应佃血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4)脓培养:同样具有选择敏感抗生素的意义。[诊断]1.典型的局部病损,粟粒样脓头可除外蜂窝织炎。2.血象增高。3.区域淋巴结肿大。4.感染性全身症状。[治疗]1.西医药治疗(1)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2)炎症范围扩大,中央已形成坏死组织,全身症状逐渐加重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十字或双十字切开,要深达筋膜,切断皮下纤维小梁,切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排脓。(3)抗生素治疗:轻症,可刚a复方新诺明或泰利必妥,或万古霉素。重症,肌注或静滴青霉素类药物。灭滴灵对厌氧菌效果较好。(4)卧床休息,疼痛发烧者,给予解热镇痛剂。2.中医药治疗(1)内治法①热毒蕴结(初期):皮肤鲜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无伴见症状。治法:清热解毒消肿。轻者宜疏风清热,活血化淤。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11克、黄连10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荆芥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0克、芦根30克。 月肚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②热毒壅滞(成脓期):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透脓。方药:金铝花30克、连翘15克、黄芩1--O克、丹参加克、生石膏(先煎)加克、黄连10克、山栀10克、当归尾10克、川芎1O克、皂刺10克、炮甲片10克、蒲公英30克③余邪留滞(溃脓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治法:清热解毒,退肿。方药;内服中成药六应丸或银黄片。体虚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2)外治法中医治疗痈以外治法为主,根据全身症状配合服用中药。①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霹散。②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预防与调养]1.痈较疖重,应保持疮口周围皮肤的清洁,避免对疮口的挤压摩擦。根据痈发部位,制动相应活动,如腋痈宜用 三角巾悬吊上肢,脐痈、臀痈应卧床休息等。2.参见疖节中“预防与调养”内容。

“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死亡,这在现代人的思想中简直是天方夜谭。“背疮”出现之后只要及时进行治疗,基本上都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但是在缺医少药的古代社会,“背疮”确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治之症。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桥段,剧中人物因为自身患病或者受到外伤侵害,背部长出了一个面积比较大的脓疮。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所以很容易因为治疗不及时而导致剧中人物死亡。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古代社会其实非常多见,这主要是因为“背疮”是由急性感染所致。如果不抓紧消炎就会导致病情加重,一旦细菌或病毒进入血液之后就会有丧命的危险。但由于古代社会只能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所以也就很容易因为耽误病情死亡。

《扁鹊见蔡桓公》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段话其实说的就是蔡桓公的病症已经深入骨髓,根本没有办法用中药进行治疗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死亡。

事实上古代人后背长疮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背痈”,如果简单地说实际上就是体内火旺盛所致。正常情况下只要及时口服药物调理就可以痊愈,但由于古代社会并没有对症药物。所以大多数人长“背疮”之后,都会因为无法医治而走上绝路。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人死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甚至有的时候跌一跤或皮肤被擦破受风等,都很容易导致因为救治不及时而死亡。虽然现代人看到这些现象总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古代社会这些意外死亡确实都是真实现象。

结 语

在古代社会“背后长了一个疮”之后死亡,其实根本算不上一件稀奇的事情。女性生孩子难产、战争中所受的刀剑伤,很容易让要了古代人的性命。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医疗水平太差,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缺医少药的尴尬境地。

一 如是火疮: 就用 云南白药与六神丸用醋调和敷患处,用纱布或者膏贴固定 二。如是湿疹 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湿疹:是一种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渗出倾向,伴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可多年不愈,发病机理主要是内外激发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可变态反应。

1、 内因:患者的过敏素质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与遗传有关,可随年龄、环境改变,神经因素如忧虑,紧张、情绪激动、失眠、劳累等也可能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此外,内分泌,代谢及胃肠功能障碍,感染病灶等与发病也有关系。

2、 外因:如日光、湿热、干燥、搔抓、摩擦、化妆品、肥皂、皮毛、燃料、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等也可使湿疹加重。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遍体的叫“浸*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1)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虚型(干敛):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3)阴伤型(干敛):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

①渗水期: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

②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

③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

④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A.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13.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 朱仁康

湿疹多患于过敏性体质,常因脾虚生湿所致。故治疗原则常采用健脾利湿法。一般临床分三型论治之。

(1)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湿疹,常见皮损掀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治以清热利湿法,方用苗陈篙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茵陈、炒山栀、大黄、萆解、生苡仁、车前子、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2)脾湿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常见皮疹颜色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可有淡**脱屑,痒不甚,胸闷纳呆。治以健脾除湿,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长卿、炒山桅、山药、陈皮。

(3)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常见皮损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血痂,甚痒。治以养血祛风,常用四物消风饮加减:当归、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苍耳子、地肤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内服药外,我常结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种制剂。

①三黄溶液:黄连3克,黄柏、黄芩各9克。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糠馏油糊剂(市售药品)。

③黑豆馏油软膏(市售药品)。

以上王药分别用于急性、恶急性、慢性湿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81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