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悸中医辩证如何治疗?

冬季心悸中医辩证如何治疗?,第1张

冬季天气冷,很多人会突发心脑血管病,心悸就是一个常见的初始症状,中医专家介绍说中医里面的心悸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在治疗上也坚持辨证治疗,下面是详细介绍:

1、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

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

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

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2、辩证论治

(1)

心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

(2)

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

(3)

心阳不足证:

证候: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

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方药:血府逐瘀汤。

3、养生指导

(1)

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如各种心脏病、甲亢、贫血等。

(2)

重视自我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丰富生活内容,怡情悦志,使气血条达,心气和顺。

(3)

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注意适当锻炼身体,使心肺功能正常,预防外邪的侵袭。

(4)

饮食有节,勿过饱,勿食肥甘厚味;戒烟慎酒,忌浓茶、咖啡

问: 心悸·心阳不振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心悸·心阳不振证(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debilitated heart yang[1])是指心阳虚弱,温煦失职,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2]。

心悸·心阳不振证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3][4]。

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5]。

这是心阳虚衰,心神失养的表现[4]: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3]

心悸·心阳不振证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3][4]。

心悸·心阳不振证患者常吃桂枝、米酒、薤白、羊肉、葱、韭菜、干姜等好得快[4]。

建议心悸·心阳不振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4]:

1.桂枝甘草茶(《伤寒论》):桂枝10g,生甘草10g,切碎,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

2.干姜饮(《中国药膳学》):干姜3g研细粉,入米汤内,温热顿服。

3.韭菜粥(《食医心镜》):韭菜150g洗净,切段,备用。粳米50g置砂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加入韭菜微炖即可。作早餐食用。

关于心悸:

心悸(palpitation[1][6])为病证名[5]。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6]。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5]。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3]。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7];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5][7]。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7]。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3]。

西医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

心悸常分为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气凌心证、心气虚证、痰火扰神证、血脉瘀阻证、肝肾阴虚证、邪毒犯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虚胆怯证、脾肾阳虚证、痰浊阻滞证、阴血不足证等证型,详见心悸条进行辨证。

推荐3个名方,都是我在书上给你查的(老中医+处方),希望你早上康复,仅供你选择:

名医简介

屠金城,生于1923年,北京市人。屠氏191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曾拜孔伯华为师,并跟随姚仲翔、萧龙友、翟文楼等名医诊疗各种病人。现为北京护国寺中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第7~9届人大代表、北京市劳动模范、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屠氏长年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擅长医治肝胆病、肾病、脾胃病,对温热病研究有独到之处。他曾带教学生400余人,研制“肝炎四号”等药。屠氏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益气养阴汤

组成太子参9克,麦门冬9克,肉苁蓉15克,生地9克,黑芝麻15克,炙甘草6克,阿胶9克,白芍12克,石斛12克,肥知母9克,砂仁5克,天冬9克,桂枝6克。

功能益气养阴,滋肾健脑,扶脾土。

主治心悸,气短,食欲欠佳,腰酸,乏力,脉结代(即心肾不交、脾阴虚)等症。

用法将药用水浸透,加水两碗,煎取一碗,每日1剂,分2次服。

方解

方中太子参、肉苁蓉、天冬补气养阴滋肾;石斛、白芍养胃阴;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治心悸、脉结代;阿胶、生地、麦冬、麻仁补心血、养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枝通心阳;知母益相火;云苓、砂仁健脾和胃。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250个方剂中有120个方剂使用甘草,可见甘草在中医用药方面的重要地位。西医从公元前也已开始广泛应用甘草于临床,作为祛痰、解毒、镇痛之剂及沙漠旅行的止渴剂。甘草的主要成分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多种黄酮等。本方以炙甘草为辅药,主要作用有对抗乙酰胆碱、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解毒、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胆汁分泌、镇咳、镇痛、抗惊厥、利尿、抗肿瘤、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等。临床主要用于补气健脾,调补阴阳,治低热、头晕、心悸、气短、腹胀、便秘;缓急止痛治胃肠痉挛、腓肠肌挛痛;益气强心,振奋肾气,祛痰止咳,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益气升陷,治内脏脱垂;固表敛汗,清热利湿,协同利尿,解诸毒,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狄森氏病、尿崩症、溃疡病、病毒性肝炎、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有效。甘草通过清炒或蜜制所含甘草酸等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但增强了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等功能。连续大量使用甘草甜素或含甘草的制剂会出现肥胖症、便秘、胃酸过多、高血压、低钾血症、头痛、浮肿乏力等副作用。桂枝含桂皮醛等,能改善血循环、镇痛、解痉挛,桂皮所含二萜类化合物能抑制补体免疫反应。地黄含β-谷甾醇等,有强心、利尿等作用。阿胶含多种氨基酸,能改善体内钙平衡,促进造血,升高血压,改善肌营养障碍。麦冬含多种甾体皂甙,能调整血糖及抗菌。芝麻仁含脂肪油、大麻酚等,能调整血压。太子参益气,补而不腻。禁忌:用药忌温燥,病人在饮食方面须禁酒类及辛辣(香烟等)刺激物。

加减失眠多梦加龙眼肉9克、远志6克;脾不健运加云苓12克、山药9克、稻芽30克;自汗者加浮小麦30克。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上述方药10倍剂量,煎汁3次,滤去渣滓,旺火浓缩,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缓火收膏,服时用开水冲服,用小汤匙取两匙,每日3次。

名医简介

夏度衡,1912年生,湖南省安化县人。1936年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后从师名医郑守谦。潜心医业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脾胃病、头面痛、心悸、痹证等有独到之心得。撰有《溃疡病与肝胃百合汤》、《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治疗》、《九味合璧煎治疗心悸病》、《通阳宣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论文,曾主编《中医内科多选题集》。现任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技术顾问、中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湖南中医杂志》副主编。

名方九味合璧煎

组成茯苓10克,桂枝6克,白术10克,远志肉6克,当归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党参10克,甘草3克。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祛痰。

主治胸阳不展,痰浊、瘀滞扰动心脉之心悸、胸痹痛。

用法水煎服,1剂分上下午两次服用。

方解

心悸之因虽有外受惊恐、内因情志失调及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等,但概之不外虚实二端:虚即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实乃痰饮瘀血为患。但本病多虚实夹杂,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心气虚多以外受惊恐为先导,心阳气虚则致痰饮、瘀血逆乱,实邪侵及心主,又致心脉不畅,心神不宁。

心脏的功能是靠心阳来实现的(当然也离不开心阴),所以在分析病情时,应注重观察心阳之盛衰。心阳虚,则推动血液乏力,血脉不得充盈,可致气血阻滞,病端烽起。治疗心悸病,首重心之阳气,伴有痰湿瘀血者,更要顾护心阳;即使阴血亏虚者,亦要分析心阳之盛衰而给予恰当的滋补。

本方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取其温运脾阳、渗湿化饮之功,用以振奋心阳,健脾益气消逐痰湿。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若气血生化健旺,则心有所养,心有所主。且桂枝尚有温经通脉之力,可温经通脉行瘀滞。

方中又取四物汤补血活血,以培其形。但考虑心悸病心阳易损,痰湿、瘀血易生,且湖南为多湿之地,故于方中去碍湿滋腻之地黄,易白芍为赤芍。《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张璐言:“四物汤不得补气药,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故于方中加党参一味,以促其气血之成,使补血养血而不滞。方中加远志一味,借其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交通心肾,使本方使用面更广。

加减气虚较甚兼汗出者加黄芪20克;阳虚较显者加附片10克,党参易红参3克;痰多头晕者加法夏10克、陈皮6克,或加制南星10克;心神不安,易汗出者加浮小麦30克或加生牡蛎、生龙骨各20克;水肿较甚者加泽泻15克;血虚较显者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阴虚者加用参须6克、麦冬5克泡水喝;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

名医简介

邢月朋,男,汉族,1940年生,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共党员,前后拜著名中医魏省一、于振洋、胡东樵为师学徒八年,现任石家庄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石家庄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市科协委员,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

邢氏长期从事医疗临床工作,擅长内科,对心脑血管病、肺脏疾患独具匠心,并悉心研究心血管病症,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历年发表论文40余篇,论著《内科临床指南》一部,参编多部函授讲义。承担省级科研项目六项,神支精治疗室性早搏、神农羚羊丸治疗中风先兆性偏头痛、大运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活利心康冲剂治疗慢性心衰等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在临床实践中创制了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症,调压汤治疗脉压差小性眩晕症,止麻消痰活血汤治疗麻木症,葶苈生脉五苓饮治疗慢性心衰,养心定悸冲剂治疗顽固性脉结代,愉心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麻附辛翘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动过缓,大运汤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使新生冲剂治疗隐性心肌缺血,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帕金森氏病,清眩汤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症,解毒化痰汤治疗病毒感染性支气管炎,桑家汤治疗特发性浮肿,消烦汤治疗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等等,于临床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名方益气升降汤

组成黄芪3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台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实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玉竹30克,炙甘草6克。

功能补益宗气,调畅气机。

主治太息症:自觉胸间憋闷,压迫感而深吸气,然后以呼出为快,或兼心悸、胸痛、乏力、多梦、眩晕等。

用法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两次,取汁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

方解

本证多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属“心肺气虚”之证,是宗气不足或宗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心脏受邪日久不解而致功能失调变为虚证,出现心肺功能失调或低下的太息症,故从补养入手,补气升陷为主,调畅气机为辅,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补益宗气,为方中主药;张锡纯有“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之说,在此配以枳实理气中之滞,与桔梗配伍一上一下,使气机伸展,因此定名为益气升降汤;五味子、玉竹为培气之本,防气之涣;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补益宗气,调畅气机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中的太息症,而随着症状的减轻和好转,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应用时,心悸怔忡加酸枣仁15克,黄连12克,丹参15克;全身乏力、动则气短酌加黄芪、人参量;口干渴加元参、石斛各15克,知母10克;津气两虚加三参饮;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0克,熟地15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烦躁不安加知母、炒栀子、竹茹、竹叶各10克;虚热加地骨皮15~30克;心冷背寒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项背肩胛不舒加葛根30克;脉迟加桂枝10克或官桂、附子各10克;脉压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0克。

心烦、心悸、心慌、心紧、心痛时的养护知识及方法

心烦、心悸、心慌、心紧、心痛是心脏发生不适时的各种不同的症状。

心烦:多与心情不好、睡眠不好、过度疲劳有关。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到室外运动,补足睡眠,心烦的症状是可以很快消失的。

心悸、心慌:这两个词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有些心神不宁、心里发慌、发虚,多数与疲劳过度、吃了较多泄气的食物、做泄气的按摩多了有关。心中空虚了,就会引发心悸、心慌,这时只要注意休息,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或吃上一顿热辣辣的火锅,心悸、心慌的症状很快就能够得到缓解。

心紧:这种情况是由心脏周围的经络不太通畅造成,但一般情况不是太严重,遇到这种情况,吃些温热性质的食物能扩张血管,可以缓解心紧的症状。症状缓解之后,仍然要注意少吃寒凉食物,每天坚持做背部撞墙的运动,每天用温水泡脚以便活血、行血,并注重一日三餐的营养,随时补足血液,一般就不会再发生心紧的症状了。

心痛:心痛是心脏的经络不通以及心脏供血减少造成的不适,中医讲:“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通俗地讲,心脏就是一个水泵,让这个水泵出毛病的原因只有三点:

一是供应这个泵运转起来的能源是否充足,供给心脏能源的是血液,当供应心脏的血液不断减少,就会出现心慌、乏力、发软,心脏就会用疼痛来提醒你了,告诉你心脏饿了,没吃饱;

二是与这个泵相连的管子是粗是细,管子粗,泵往外打水的阻力就小,管子细,往外打水的阻力就大,就容易加重泵的负担,久而久之会把泵累坏的;如果身体内的血管粥样硬化明显,血管内的管腔就会越来越狭窄,心脏往外打血的阻力越来越大,就会将心脏累坏的,如果心脏累了,想歇一下,就会出现早搏症状等;

三是泵的这个水是稀是稠,如果水的杂质多、粘稠,泵打水时的力量又要加大,久而久之同样增加了泵的负荷,也会将泵累坏的。

就如我们身体内血液里的杂质多,特别是血里的寒湿重,血液就会变得沉重、凝、涩,流动的速度就会变慢,心脏运行这种湿重的血液自然要比运送干爽的血液要吃力得多,再加上热胀冷缩的原理,血管遇冷也会收缩,就更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把心脏累坏了,跳不动了,心脏就越跳越没劲,越跳越慢。如果又不能及时地给心脏补充能源,还让心脏饿着,那你的心脏能不生病吗?

现在的人身体内普遍寒湿重,就是随时随地地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这是现在人心脏病高发的根本原因。

只要给身体升温,首先就能让流动的血液轻快起来,很快就能减轻心脏的一些负荷,就能缓解心脏不适的症状,所以,升温是快速缓解心脏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只要学会了运用食疗补足血液;学会祛除身体内寒湿的技巧,避开寒凉;学会简单的按摩及疏通经络、排淤解痛的方法,如:胸闷、气短、胸痛明显时,在双手臂的内侧肘关节的上下,重点拍打手厥阴的心包经及手少阴心经循行的部位,或用刮瘀的方法刮一下这两条经络,能明显的改善胸闷、气短的症状,平时也可以经常的轻轻拍打或搓、揉这二条经络,时间不能长,几十下就可以了,还可以在这二条经络循行的部位上找哪个地方有痛点,有硬结,就要经常的在此处搓、揉,将这不通的地方搓通、揉通,这样治病效果会更好。经常胸痛的人,在注意饮食补上气血避免寒凉的同时还可以做背部的撞墙,每天10-20分钟,也能有效的疏通背部,利于胸部经络的畅通。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 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均可参照本篇治疗。 心悸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简称悸。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 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痰郁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气滞血瘀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 在日常诊治病人中,常遇到一些患者,主诉胸闷、心慌、胸痛,自认为患了“心脏病”[1], 忧心忡忡地来院就诊。但大多病人经检查:X摄片、心电图及超声心电图检查均正常。这并非是器质性心脏病,而是一种以心血管症状为主的功能性失调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即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 心脏为何有神经官能症呢?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该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该病虽没有生命之虞,但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严重者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饱受痛苦。由于该病患者心脏并无器质性病理改变,长期来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有关研究报道不多。临床上由于其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造成漏诊和误治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当该病有少量早搏或ST-T改变时,如果不再做进一步检查排除,患者常会被误作病毒性心肌炎或冠心病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心悸·心阳不振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64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心悸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悸·心阳不振证的穴位 2 治疗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方剂 3 治疗心悸·心阳不振证的中成药 4 心悸·心阳不振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xīn jì ·xīn yáng bù zhèn zhèng

2 英文参考

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debilitated heart ya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心悸·心阳不振证(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debilitated heart yang[1])是指心阳虚弱,温煦失职,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2]。

4 心悸·心阳不振证的症状

心悸·心阳不振证患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3][4]。

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5]。

5 证候分析

心阳虚衰,心神失养[4]。

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3]

6 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疗 61 治法

心悸·心阳不振证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3][4]。

62 方药治疗

心悸·心阳不振证可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治疗[5]。

心悸·心阳不振证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备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治疗。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可加人参、附予以温阳益气。[3]

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以回阳救逆。[3]

63 针灸治疗

[6]

选穴: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关元。

随证配穴: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方义:心俞、厥阴俞相配可助心阳,益心气。内关、神门安神定悸。关元针后加灸,以振奋阳气。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桂枝、米酒、薤白、羊肉、葱、韭菜、干姜等[4]。

642 推荐食疗方

[4]

1.桂枝甘草茶(《伤寒论》):桂枝10g,生甘草10g,切碎,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

2.干姜饮(《中国药膳学》):干姜3g研细粉,入米汤内,温热顿服。

3.韭菜粥(《食医心镜》):韭菜150g洗净,切段,备用。粳米50g置砂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加入韭菜微炖即可。作早餐食用。

7 关于心悸

心悸(palpitation[1][7])为病证名[5]。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7]。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5]。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3]。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8];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5][8]。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8]。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3]。

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6]。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6]。

西医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

详见心悸条。

8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外无所惊,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休作有时,不能自主的一种症候。 心悸、惊悸、怔忡三者,属同一类病证,而又有所区分。一般来说,惊悸多指因惊致悸,渐至稍惊即悸,一旦成为心悸后,则外无所惊亦悸。其证时作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多由久病而成,其证时时发作,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可见心悸是从病证而言,惊悸是从病因而言,怔忡是从病情而言。然而惊悸日久,则成心悸,心悸日久,可为怔忡,读惊悸、怔忡都可属于心悸的范围。 心悸的治疗,应当分清虚实之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病情,灵活运用补泻二法,切忌“虚虚实实”之弊。 西医的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疾患,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表现有心悸症状者,皆属于本证范围。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劳累过度,脏腑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形成多由心脏的阴阳气血亏虚,或痰火扰心,水饮上逆,瘀血阻滞等所致。其病变位虽然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常有密切关系。 1.精神刺激,心悸神摇,心虚胆怯之人,陡受惊恐,以致心悸神摇,渐至稍惊即心悸不已,而成本证。《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即指出由于情志因素导致本病的发作。 此外,暴怒伤肝,影响脾运,湿聚痰生,郁而化火,痰火互结,上干于心;或素蕴痰热,复因郁怒,致胃失和降,痰火上逆,均可扰乱心神,发为本证。 2.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血虚者,多由素体血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血耗,或劳神过度,营血暗亏,或脾运无权,化源不足,以致心失所养,而成心悸。 阴虚者,多由素体阴虚,或久病阴耗,或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阳偏亢,神不能藏,发为心悸。 3.阳气虚衰 ,心无所主 一般来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脏阳气之虚,多由禀赋不足,或年体衰,或汗下太过,或疾病转变,或病后失调等因素所致。心为阳脏,主血合脉,气虚则鼓动无力,阳虚则温煦失常,以致心无所主,而生心悸。或由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停而成饮,饮邪凌心,导致心悸。 4.外邪入侵,心脉痹阻 风寒湿邪,入侵血脉,日久未愈,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气滞血厥,而为心悸。《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即是说明风寒湿痹,内及于心,可是致心脉痹阻,发生心悸。 (辩证论治) 心悸之证,虚多实少,虽有实证,亦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类。故临床辩证,首先分清虚实,对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尤应辨明标本缓急,虚实多少。治疗大法;虚证以补气、益血、滋阴、温阳为主,佐以宁心安神;实证可用清火、化痰、行气、祛痰等法,注意勿伤正气;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应立足于虚,不可滥施攻伐。 心悸之脉,常无定象,或数、或疾、或迟、或促、或弦、或涩、或结、或代。如见散乱无根之脉,多属预后不良。 心悸日久不愈,发生水肿、喘息、心痛等症,应参阅有关章节,进行辩证论治。凡心悸暴发。或经久不愈,证见汗出、肢厥、脉散乱无根者,多属心阳欲脱或气阴两竭的危候,急需中西结合积极救治。 1.心神不宁 主证 心悸、胆怯易惊,坐卧不安,寐中多梦,常易惊醒,饮食少思,舌润苔薄,脉小数或虚弦。 分析 本证多为心胆素虚之人,突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心神不能自主,而成心悸。胆怯易惊,自然影响睡眠与饮食;惊则脉动而小数,心肝血虚则脉虚弦。 治则 镇惊安神,,养血宁心。 选穴 心俞、厥阴俞、安眠、风府、涌泉、极泉、内关、神门、劳宫。可重用按压后枕神法,按压跟腱镇静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四穴宁心法,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 2.心血不足 主证 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细弱。 分析 心主血藏神,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失眠、健忘;血虚不能上宫于脑,故头晕目眩;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血虚则面色不华,舌之淡红,脉象细弱,亦为心血不足之征象。 治则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选穴 肺俞、心俞、肾俞、安眠、涌泉、极泉、神门、内关、劳宫。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揉压心俞益心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跟腱镇静法,按压后枕按神法,配用推抚全身滋阴法,按压四穴宁心法。 3.阴虚火旺 主证 心悸而烦,头晕目眩,少寐多梦,舌干咽燥,盗汗,腰酸,耳鸣,舌质红,脉细数。 分析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乱香蕉神,故心悸而烦,少寐多梦;阴亏于下,则腰酸;阳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耳鸣、舌干咽燥;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治则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选穴 百会、心俞、肾俞、命门、合谷、涌泉、太溪。可重用推抚全身滋阴法,拿揉颈项养血法,按压跟腱镇静发,配用揉压心俞益心法。 若心悸甚者,可同取双内关按压1分钟,若咽燥甚,口干苦,甚至口舌生疮者,可同取双合谷,双中冲,以清心火。 4.心气虚弱 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健忘、面色光白、肢体倦怠、舌质淡嫩、脉大无力。 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心悸,气短;汗为心之液,心气不足,则卫气不固,心液不敛,故自汗;心主神志,心气虚则神无所主,故健忘;心其华在面,心气虚则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光白;肢体倦怠,舌质淡嫩,脉大无力,皆为气虚的表现。 治则 益气安神。 选穴 心俞、气海俞、安眠1、安眠2、膻中、关元。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气法,按压后枕安神法,配用揉压心俞益气法,按压跟腱镇静法;加用拇指揉压膻中和掌揉关元壮阳法(见发热)。 若形寒肢冷,心区憋闷或疼痛,为心阳亦虚,可参用心痛治法,以温阳通里。若见心悸,可双手食指同时按压双鱼腰(眶上切迹),以宁心安神。 对于心悸其他证型的治疗,可选用药物手法辅助,谨慎从事。 (基本手法) 1.推抚全身滋阴法 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者用双掌、掌根或鱼际肌,从双肩开始,沿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至双髋及双下肢后面;当推至跟腱时,转向内踝与足弓直至足尖。 2.推摩上背益气法 两手多指分推上背部,两手握拿背肌;两掌协同,大面积快速摩上背部,以局部温热为度。 3.揉压心俞益心法 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心俞三分钟,亦可重点按揉左心俞穴。 4.拿揉颈项养血法 用多指拿揉患者颈项部,用力适度,拿揉自然,两手交替。 5.按压后枕安神法 患者俯物,医者立于顶侧,两手食指分别自内向外时按压枕骨下缘,反复按压数遍。 6.按压跟腱镇静法 双拇指重叠分别按压患者两侧跟腱,双拇指同压两侧涌泉。 7.按压四穴宁心法 双拇指同时按压两侧极泉、神门、内关、太渊共3分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1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