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腹 痛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而刮痧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理方法,简单方便且安全,对于腹痛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下面看看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11、颈椎出痧:落枕、咽喉炎、颈椎病变。
2、大椎出痧: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3、脊椎出痧:睡眠质量偏差。
4、右肩颈出痧:劳累过度。
5、左肩颈出痧:用脑过度。
6、左天宗出痧:胆囊病变,胆汁粘稠。
7、右天宗出痧:环跳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小气泡代表轻度的经络不通。
8、肩颈部位出现紫红色的痧:属于肩周炎。
9、肩夹缝有痧:属于淋巴排毒不畅。
10、后背心肺区出痧:感冒胸闷,胸通,心肺机能弱、
11、肝木区出痧: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肝硬化、
12、脾胃区出痧: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胃酸过多,腰痛、
13、肾水区出痧:膀胱炎,口味重,腰酸,易水肿、
14、臀部坐骨区出痧:月经失调,子宫机能偏弱,痛经,妇科疾病,更年期障碍症,坐骨神经痛。
15、肩胛手足区出痧:手脚发麻,膝盖酸痛,卵巢机能差,四肢肿胀。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2腹痛刮痧位置图
一、刮痧位置
1、背部出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
2、腹部出痧:中脘、天枢、关元。
3、双下肢出痧:梁丘、足三里。
二、刮痧方法
1、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肝俞穴刮拭至大肠俞穴,重点加强胃俞、大肠俞穴的刮拭;
2、再刮拭腹部穴位,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
3、最后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梁丘、足三里穴。
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
三、适应症
缓解腹痛。
注意出痧:刮痧只能作为临时改善腹痛的一种应急手段,但不能作为治疗器质性(腹腔器官发生损害)腹痛的方法,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明确诊断,配合刮痧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腹部疼痛发作时一般不宜刮。
刮痧出痧好不好
刮痧出痧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好还是不好。
因为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泡;急性病多为粟粒状,大面积;若为血斑、血泡,说明病情较重。
通过出痧部位可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紫痧或痧斑,则说明心脏功能变化,应提早预防和保健。
但是刮痧时不是出痧越多越好,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
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也不明显。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只会伤害身体。
湿热严重刮痧还是拔罐
无论是刮痧还是拔火罐,都没有太大的除湿作用,如果非要比出个高低,那么拔火罐略胜一筹,因为拔火罐的'过程中会拔出身体中的部分水汽。
造成湿热严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脾胃失调,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出现障碍,水湿就会积聚在身体中。湿热严重的患者首先要辨证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利湿的药物或者食材,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蕴化功能不足,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二、刮痧中注意事项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
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三、刮痧后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症、白血病等,不宜用泻法刮疗,宜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本法进行暂时地急救,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部位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上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7、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且刮拭手法宜轻,用补法。
后背出痧部位对照图解3女生背部出痧示意图
痧色匀称,暗红色无显著痧为身心健康。若红色为容易上火,暗紫色为有淤血,紫黑色为有瘀又有寒,灰绿色为有小寒,浅绿色或有点淡**为有药毒,罐周边有皱褶则为受寒症,罐内有水汽则是脾湿。
血压根据起痧位置分辨身体状况。凡经脉循环系统路线和穴道地区非常容易出现痧,提醒相对经脉所联络的内脏器官作用变病。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匀称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痧斑或紫痧,则表明心脏作用有出现异常转变,应提前健康保健。
血液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痧象可分辨康复治疗水平。若出散痧,色调较淡,表明病况比较轻,非常容易康复治疗;若起痧较多并且点大德块,蓝紫色血包等,表明病况较重,数次健康保健才可以康复治疗。
拔罐全过程中,部分出现痧迹后改成轻刮法刮,使痧渐渐地透传出来,以缓解疼痛,称透痧。此外一些神经肌肉瘫痪的人,拔罐后不容易起痧,不能硬刮、重刮,奢求起痧,宜多刮几回,痧象当然闪过,表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
拔罐后,皮肤上的紫黑印着碍美观大方,纯棉毛巾敷热、多饮水更加容易退痧。身体素质好的人,一般2天~3天就可以消散;体质差的人,一般需要4天~5天。拔罐实际效果虽好,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合适,拔罐也是有忌讳,非常是脸部刮痧,更需慎重。
夏天晒背有什么好处俗话说
夏天晒背有什么好处俗话说,现在有很多上班族,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在办公楼里根本晒不到太阳,实际上多晒晒太阳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特别是晒背,下面是夏天晒背有什么好处俗话说
夏天晒背有什么好处俗话说1俗话说:夏天开背,人活百岁。
4-8月是做背部的最佳时期,这时候万物更新,阴消阳长,生发的旺盛阳气对全年的养生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内积聚了一个冬天的寒湿,毒素,浊气在夏季是最好排出的时候。
为什么晒背后背这么重要?
很多人只知道养生要养背,但并不知道,晒背后背是为了什么。其实做后背,做的是五脏六腑,调的是我们的心、肝、脾、肺、肾。
人的后背包含着许多脊椎,许多神经。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
所以,晒背背部也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背部是健康晴雨表
背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膀胱经上则有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俞穴,这些俞穴是运行气血、联络五脏六腑的通路,适当刺激可以起到振奋五脏六腑阳气的作用,疏通经络,祛除体内寒湿,促进背部经络的排毒、排汗功能。
夏季开背是顺应时气,除疾养生的一个合适选择。
夏天晒背有什么好处俗话说2一、晒太阳的好处
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人体皮肤中所含的维生素D3源通过获取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制造、转换成维生素D,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婴儿软骨病、佝偻病有预防作用。对大人则有防止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功效。
晒太阳能够预防皮肤病。皮肤适当的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可以有效杀除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
晒太阳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活力。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上半小时,就会被杀死。
日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体感到舒展而舒适。
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从而防止贫血。
二、晒太阳的讲究
晒头顶补钙生发。太阳晒过头顶,能充分促进钙质的吸收。许多人晒太阳时,常喜欢戴d着帽子。其实,春天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穿着厚衣服又戴上遮阳帽,根本不能发挥晒太阳的作用。如果天气好,晒太阳时最好摘掉帽子。
晒后背脾胃和。春天晒晒后背,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
户外活动时间越长越保护眼睛。户外光亮的强度是户内的10倍以上。美国、新加坡等多项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时间越长,越能保护眼睛。
但为了防止阳光伤到眼睛,户外活动时不能直视太阳!儿童眼睛晒太阳的好处:6岁之前,儿童眼睛容易出现远视;6岁之后,容易引发近视。对于每个孩子的视力正常发育是需要自然光线的刺激。因此,孩子的眼睛适当的晒太阳很有必要。让眼睛适当“晒”太阳的同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阳光直射。
晒双腿不抽筋。“老寒腿”应该常出来晒晒。晒双腿能很好地驱除腿部寒气,有效缓解小腿抽筋,而且能加速腿部钙质吸收。尤其是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晒太阳能活化血脉,缓解病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三、晒太阳的要点
晒太阳的最佳时间:上午8时至10时和下午3时至6时,是晒太阳养生的最佳时间。此时日光以有益的紫外线A光束为主,可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从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痨和防止骨质疏松的能力,并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晒太阳时最好穿红色服装,因为红色服装的辐射长波能迅速“吃”掉杀伤力很强的短波紫外线,最好不要穿黑色服装。
晒太阳时要注意摘掉帽子和手套,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外,让阳光与皮肤亲密接触。
夏天晒背有什么好处俗话说3每天晒晒背,向天借“阳”气
现在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平时上班早出晚归,唯一能多接触一些阳光的时间,只有夏季上下班路上那么一小会儿;
而经常开车的人,连这点儿晒太阳的时间也省略掉了,不但晒不到太阳,进了办公室,本来最需要有强大阳气来保护的后背,还得让冷飕飕的空调风吹着……
过这种生活的,大多是奋斗中的年轻人。有句话说:前半生用命换钱,后半生用钱买命。咱们还是把辛苦换来的钱,留到以后享受一些更自由的生活,不要拿来换命的好。
每过两个小时,就把缩在电脑前的背脊挺起,走到被阳光普照的窗前,转过身来,背对窗子站上10分钟。
背站的好处有二:
其一,太阳光不会刺激到眼睛;
其二,后背的督脉,就好比是人体的“发电厂”,太阳正好晒在后背的督脉上,给你的“发电厂”补充点儿能量。
每天刻意地坚持晒太阳,它的效果就会慢慢显现。也许是一年,也许是十年,当同龄人都疲惫了、苍老了,而你却仍旧阳光、健康、神采奕奕。你就知道这个向天“借”阳气的小方法,有多么神奇了!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身体是很多的神经系统,每一条经络都很重要,但是偶尔拔罐是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的相关内容。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1一、背部拔罐的好处:
1、脊椎是背部的主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
2、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3、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还有重要的保健穴。
4、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二、调节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调节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三、活血化瘀: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在局部产生淤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时在局部或相应腧穴拔罐,可使淤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这就是拔罐活血化瘀的作用。
四、清热消肿:根据中医治法中“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火罐手法的刺激,使热邪疾出,以达清热之目的,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以清体内之瘀热、肿毒。
五、祛痰解痉,软坚散结:由痰湿所致的体表包块及风证,通过拔罐、火罐治疗,使腠理宣畅,痰热脓毒外泄,有明显的止痉散结效果。
六、调和脏腑:拔罐疗法通过结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以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注意事项:喜欢拔罐的朋友,记得在拔罐之后不要去洗澡,那样容易感染风寒。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2第七颈椎至肩胛冈 1
对应的是肺和大肠,受凉后易伤风感冒、流清鼻涕、肺气虚等,热是由于慢性咽炎、咽喉肿痛、咳嗽、干咳等症,痒可能由于风邪入肺,刺痛可能是由于急性咽炎、哮喘、支气管炎等。
肩胛冈至肩胛下角 2
对应心、小肠、乳房,受凉会引起循环不良、心慌、胸闷、血压不正常等,热会导致失眠多梦、心律不齐、神经衰弱、心火旺等,刺痛可能是因为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或乳腺疾病。
肩胛下角至肋弓下缘 3
对应肝、胆,凉导致肝气郁结、易疲劳,热会引起肝火旺、眼干、发火、情绪燥,痒多是可能有肝风内动、手足抽筋、中风、口眼歪斜,刺痛可能有肝部疾病。 肋弓下缘至髂棘 4 对应脾胃,凉可能是由于胃寒、胀气、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热多是由于胃热、胃酸、易患胃溃疡、便秘、还可能有口气,痒可能是由于湿气重、肌肉松弛下垂、局部肥胖,刺痛可能有脾肿大、胃炎等症。
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拔罐3拔罐在市面上常见的有真空拔罐和拔火罐两种,一般来说,普通的真空拔罐就可以满足要求了,拔火罐比真空拔罐的效果要更好,但是技术同时也更高,因此不建议大家选择拔火罐的方式。很多人在说起拔罐的时候都会记得拔罐后背的印象,其实人体的后背就是存储阳气的督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因此想要拔罐后背的朋友,不妨根据自己身体的问题,从督脉上找相应的脏器器官穴位,再进行拔罐的工作,这时候就能够对身体进行调养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后背拔罐的时候,一定不要针对脊柱,而是要以脊柱旁边的位置来留罐。
很多气血旺盛的男性都喜欢通过拔罐来调理身体,不仅身体舒服了精神上也得到舒缓。虽然说拔罐错误的话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但是选对经络穴位可以让拔罐的效果正好。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自己需要调理哪一个器官的问题,比如有的人容易咳嗽感冒,那么就需要针对肺部的肺经相关穴位来做拔罐,比如老是容易拉肚子肚子疼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针对腹部来做拔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肚脐神厥穴是不可以做拔罐的。还有一些女性朋友想要解决月经不调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针对腰的带脉来做拔罐这样也可以进行调理。如果在家拔罐后仍然没有改善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拔罐在中医疗法里面是比较激进性的调理身体方法,相对于艾灸和刮痧来说对身体的刺激性更大,相对的作用也更好。但是需要注意,有些骨头比较多的部位、人体的大血管部位、关节部位、还有脸部,这几个地方是不适合进行拔罐的,最好选择其他的方法来调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脾俞穴的定位 9 脾俞穴的取法 10 脾俞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脾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脾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脾俞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胃功能的影响 162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63 对血糖的影响 164 对肝功的影响 165 治疗胃痛 166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67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8 治疗糖尿病 169 治疗腹泻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脾俞 1 拼音
pí shù
2 英文参考Píshū BL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pí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脾俞 汉语拼音 Pishu 罗马拼音 Pishu 美国英译名 Spleen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20 富耶氏 V20 德国 B20 英国 B20 美国 BI20
脾俞为经穴名[1](Píshù[2]BL20)。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脾俞是脾的背俞穴[1]。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4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间。
5 穴名解脾即脾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脾俞[1]。
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此穴为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3]
6 特异性脾之背俞穴。
7 所属部位背部[4]
8 脾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脾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脾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脾俞穴的取法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卧位,第11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脾俞穴[7]。
10 脾俞穴穴位解剖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1]。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1和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
11 脾俞穴的功效与作用脾俞穴有健脾化湿等作用[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本穴为治疗脾胃病、妇科病、血病及四肢无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9]。
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9]。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旁,与脾脏内外相应,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脾与胃相表里,故可治疗脾胃病[9]。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背部,脾俞穴又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背痛[9]。
脾俞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脾俞穴治之。[3]
脾俞穴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而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3]
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1]。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性阳性反应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1]。
12 脾俞穴主治病证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肝脾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肾下垂,月经不调,肾炎,小儿夜盲等。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1]。
脾俞穴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5]。
脾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8]。
脾俞穴主治呕吐,纳呆,食不化,腹胀,泄泻,痢疾;黄疸;背痛;水肿[6]。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腰部放散[6]。
直刺05~1寸[8]。
注意:脾俞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6]。
132 灸法可灸[1][8][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脾俞穴的配伍脾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治急慢性肠胃炎[6]。
脾俞配胃俞、中脘、内关、公孙,治腹痛、泄泻[6]。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崩漏[6]。
特效 :当吃饭没胃口时,不妨按按脾俞穴,很快就会感觉有点饿了[7]。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血,白浊,灸脾俞百壮。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疸善欠,胁下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
《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16 脾俞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胃功能的影响针刺脾俞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比针刺足三里等远端腧穴对胃的调整作用明显,提示脾俞对胃功能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对胃分泌功能也有影响,可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总酸度和游离酸度趋于正常化,同时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实验发现电针脾俞对胃肠推进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临床上电针脾俞既能治疗腹泻,又可治疗便秘,即与此种机制有关。[6]
162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针刺脾俞可增加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针刺后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含量测定比较,发现治疗后IgA明显升高,C3含量降低,IgM、IgA、IgD则增减不明显。从而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症状好转。[6]
163 对血糖的影响针刺脾俞、膈俞、足三里,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下降,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作用明显。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血沉、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有明显改变。[6]
164 对肝功的影响针刺狗的“脾俞”,可使血中胆固醇下降,对高胆固醇者,其下降较明显,对正常机体影响不明显[6]。
165 治疗胃痛一患者因食生冷饮食,胃脘部剧烈疼痛,肌内注射6542疼痛不减,即针双侧脾俞、胃俞,针感向上腹部放射,留针30 min,出针后在胃脘部加拔火罐10 min,疼痛消失,恢复如常[6]。
166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取脾俞、胃俞、中脘等穴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0例,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交替使用。结果:治愈14例,显效11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92%[6]。
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166例,有很好疗效。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245例,有很好疗效。
167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针刺脾俞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7例,主穴取脾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6]。痊愈50例,占467%;好转31例,占29%;无效26例,占243%。总有效率为757%[6]。
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
168 治疗糖尿病针灸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糖尿病30例,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经治4个疗程后,观察血糖、尿糖的变化情况。基本痊愈12例,占40%;显效10例,占33%;好转5例,占1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6]
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169 治疗腹泻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