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瘰疬是什么意思?

疮疡瘰疬是什么意思?,第1张

医学讲的阴疽瘰疬,是什么意思

瘰疬:瘰疬之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以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其中宋代《疮疡经验全书》中对瘰病的发病部位及临床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临床多按发病情况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的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属颈痈(颈部皮间急性化脓性疾病)范围;慢性的多因气郁、虚伤而发,为临床所指的瘰疬。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结核。瘰疬,为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瘘管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类疾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

疽”为发于肌肉筋骨间之疮肿,其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阴疽”。中医中阳和汤治疗阴疽。

有人知道这个叫什么 有什么用处么? 听村里的老人说 有药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蜈蚣。蜈蚣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溼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

白歙是什么意思?

没有叫白歙的中药,你所说的是白蔹。 白蔹别名:山地瓜、野红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味苦、甘、辛,药性凉。入心、肺、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溼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气虚疮疡脓清 什么意思

你好。

一般药理上会写: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所以在药理上这是有联系的。

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最直接表现就是出虚汗。

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疬等。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脓清是指溃脓清稀。

你的症状不适合服用。

condomerie是什么意思

没有这个字,只有centipede这个字,意思是蜈蚣。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等,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溼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溼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的第一对足像把钳子,内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

蜈蚣(Centipede)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源起希留利亚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蜈蚣为节肢动物。喜栖于潮溼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溼的茅草地上。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樊、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 80% 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70 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 9~17 厘米,宽 05~1 厘米。全体由 22 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 1 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 2 条;腹部淡**或棕**,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 1 对,生于两侧,**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溼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毒爪,俗称毒牙,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毒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强,被蛰后会造成疼痛但不会致命。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91对,所以俗称百脚。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消化道简单,从口到 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前肠主要起著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 排出体外的任务。 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溼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 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

紫蕊草是什么东西 40分

植物形态

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低矮,高30~40厘米。直根性,根部有与根瘤菌共生的特性,根部分蘖能力及再生能力均强。多分枝,匍匐枝匍地生长,节间着地即生根,并萌生新芽。复叶,具五小叶,小叶倒卵状或倒心形,基部楔形,先端钝或微凹,边缘具细锯齿,叶面中心具白晕;托叶椭圆形,抱茎。于夏秋开花,头形总状花序,球形,总花梗长,花白色,偶有淡红色。边开花,边结籽,种子成熟期不一,种子细小。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喜温暖,溼润气候,耐阴。

编辑本段生态环境

分布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8℃一9℃,年降水量平均为540一640毫米,无霜期达180 天。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为发展农、林、牧、渔各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分布于辽宁省地区。

编辑本段药用功效

祛风止痛,行气活血,解毒消肿。用于风溼痹痛,疮疡肿毒,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g(大剂量4~5g)。

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调敷。

编辑本段美容功效

紫蕊草含紫蕊草酸,紫蕊草素,多种皁草苷、多糖及其它特种微量元素成分,有着较高的美容价值。

紫蕊草所含的多种多糖,皁草苷及特种微量元素成分,有着良好的抗皱,保溼、抗氧化、延缓皮肤衰老、修复皮肤细胞、促进皮肤细胞再生、化解,逼排皮肤异物等多种作用。皮肤长期吸收紫蕊草素成分,可提高皮肤弹性,使皮肤变得洁白光滑,且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可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对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性皮肤病的治疗作用良好。紫蕊草酸的渗透性较强,可增强及改善皮肤对营养的吸收能力。[1]

编辑本段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去泥土,切碎,晒干。

编辑本段贮藏条件

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防霉,防蛀。

这个植物是啥?中药?

黄独,也叫黄药。主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外用治疮疖。清热消肿解毒,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瘿瘤,咳嗽痰喘,瘰疬,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等。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4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应做全面的体格检查,但应注意:

1 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于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和斑丘疹见于猩红热、药物热;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睑结膜及皮肤少许淤点,指端、足趾、大小鱼际肌有压痛的osler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软腭、腋下有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皮肤散在淤点、淤斑、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结缔组织病。大片淤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2 注意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考虑相应引流区域有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能为癌肿转移或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头颈部检查: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其上附有黄白色渗出物,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外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为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红肿压痛为乳突炎;颈项强直见于脑膜炎、脑膜脑炎;甲状腺肿大伴突眼伴高热见于甲亢危象。

4 心脏情况:心脏扩大,新出现收缩期杂音提示风湿热。原有心脏瓣膜病,杂音性质发生改变,要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

5 肺部检查:一侧肺局限性浊音,语颤增强,有湿罗音,提示大叶性肺炎;下胸部或背部固定或反复出现湿罗音,见于支气管扩张伴继发性感染,;一侧肺下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语颤减低,提示胸腔积液。

6 腹部检查:胆囊点压痛,Murphy征阳性伴皮肤、巩膜黄染,提示为胆囊炎、胆石症发热。中上腹明显压痛,肋腹部皮肤灰紫色斑(Grey-Turner 征)或脐周皮肤青紫(Gullen征),见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右下腹或全腹压痛,有时伴腹块,腹壁或会阴部有瘘管,全身营养差,考虑克罗恩病 (Crohn病)。肝肿大,质硬,表面有结节或巨块,提示肝癌发热。肝脾同时肿大,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季肋点压痛,肾区叩击痛,提示上尿路感染。

7 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杵状指伴发热,见于肺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关节红肿压痛见于风湿热、红斑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克氏征或布氏征阳性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不仅在牛身上开个洞难道牛没有痛觉吗?

瘘管手术需要提前安排牛禁食24小时,禁水6小时,之后处理手术部位的毛发,并进行严格消毒。局部麻醉后在牛左侧背部的第13根肋骨处切开皮肤,再切开瘤胃,并把皮肤和瘤胃缝合。缝合后安装法兰筒,再待到伤口围绕法兰筒愈合即可使用。

安装瘘管可以说更加安全、便利、划算。

首先,安装瘘管后,饲养员可以随时随地观察瘤胃中食物的消化状况,并根据发病情况直接通过瘘管把药物放在瘤胃里,让药物的吸收更加充分。

其次,瘤胃里的细菌如果健康正常的话,可以通过瘘管提取出来,填装进其他发病牛的瘤胃里,比药物治疗更具安全性。

再次,以美国为例,一头牛的消化健康检查单次费用高达一万美元以上,瘘管费用仅需几百美元,瘘管安装后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牛消化问题,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实验表明,瘘管牛不但可以提高有益脂肪在牛奶中的占比,还能降低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牛会不会因为瘘管感到痛苦?瘘管手术时,因为切割皮肤和瘤胃,在麻药的作用下不会有太大痛苦,恢复期也许会因为伤口愈合而痛苦,但相对于长期消化不良导致的胀气、死亡威胁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了。

瘘管技术在人类医学上已经广为普及,在特殊疾病的监控、干预治疗上有巨大的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分类 4 疾病概述 5 疾病描述 6 症状体征 7 疾病病因 8 病理生理 9 诊断检查 10 治疗方案 附: 1 治疗皮肤结核的穴位 1 拼音

pí fū jié hé

2 英文参考

tuberculoderma

3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4 疾病概述

皮肤结核是结核菌感染皮肤而引起的,且大部分是人型结核菌引起少部分由牛型结核菌引起,此病常常是全身结核病的一种皮肤上的表现,其中肺结核占多数。它发病的诱发因素是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状况差,结核菌通过血流和淋巴回流感染皮肤而发生。

皮肤结核可以有两种传染的方式:一是外感染,二是内感染。所谓外感染是在皮肤损伤或其他外伤以后,结核菌直接感染伤口而发生皮肤结核病。所谓内感染,即是病人本来存在的组织器官结核病灶的结核杆菌通过血液运行,淋巴系统的淋巴液回流,或者临近组织器官结核病灶的结核菌直接蔓延到皮肤组织,有的甚至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如消化道,带到了周围皮肤所致,如肠结核病人的结核菌通过粪便而使 周围的皮肤发生感染。

5 疾病描述

皮肤结核为结核杆菌侵犯皮肤或其它脏器的结核病灶所继发的皮肤损害。病程慢性,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之久。

本病像肺结核或其它器官的结核一样,其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视,普遍设立了结核病防治机构,开展了防痨普查、普治和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结核病的患病率已大大减少。

6 症状体征

皮肤结核的名称和分类方法很不统一,现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分类如下:

(一)、原发性皮肤结核  为结核杆菌直接接种于未感染过结核病的患者,或内脏结核病患者在全身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全身而引起的皮肤结核,属于此型者有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及全身性粟粒性皮肤结核。

(二)、再感染性皮肤结核  在曾患结核病而获得了免疫力的患者,结核杆菌再次直接从皮肤损伤处侵入,或由邻近结核病灶蔓延到皮肤,偶或由体内结核病灶经血循环或淋巴液传至皮肤而发生皮肤结核。此型包括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和溃疡性皮肤结核。

(三)、血行性皮肤结核或结核疹  目前一般认为此类皮肤结核是结核杆菌从病灶经血行播散至皮肤且在皮肤上迅速被消灭所致。但事实上多数病例不能发现活动性结核病灶,而且对抗结核治疗无明显效果,有自然消退的倾向,因此对某些结核疹是否属于结核病尚有异议。属于此类者,目前比较公认的为瘰疬性苔藓、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和硬红斑。

此外,过去认为属血行性皮肤结核病,但目前认为系非结核性,其虽有结核样皮损表现,却无结核病的特征性改变,且病因未明,暂无一定归属的有:颜面粟粒性狼疮、酒渣鼻样结核疹及苔藓样结核疹。

7 疾病病因

皮肤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它是一种抗酸杆菌,以抗酸染色法染成红色,有人型、牛型、鸟型、鼠型和冷血动物型,目前尚发现非洲型。对人类有致病性者有人型、牛型及非洲型。而皮肤结核大多由人型所致,其次为牛型。人型结核杆菌约占皮肤结核的70%,牛型在北欧由于牛乳污染,常在乳幼儿发生淋巴结核及寻常狼疮。

感染途径:

1、外来感染  少数患者由于皮肤有轻微损伤,结核杆菌或结核杆菌污染的物质可直接由患处侵入皮肤产生疾病,如疣状皮肤结核。

2、自我感染  绝大多数皮肤结核病是由此途径感染的,其中有:

(1)、经血液循环传播的,如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和硬红斑。

(2)、由淋巴系统传播的,如继发性瘰疬性皮肤结核。继发性瘰疬性皮肤结核可由血液循环传播而产生,由于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之间关系密切,故常称淋巴血液传播。

(3)、由邻近的局部病灶直接传播到皮肤,如寻常狼疮。

(4)、自我接种,通过腔道将结核杆菌带至腔口附近皮肤或粘膜,如肠结核患者的感染肛周而引起结核性溃疡。

皮肤结核虽发病于皮肤,但应看作是整个机体感染结核病的一个部分,本病的1/3病例伴有其它脏器结核,尤其肺结核最多,占1/4以上。Stuewpke分析了429例皮肤结核病人死亡原因,有48%死于肺结核。故皮肤结核非局部疾患,应视为全身性的结核感染。

8 病理生理

当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首先遭到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但结核杆菌并不能被中性粒细胞消灭,且能在白细胞中继续繁殖,反而会把细菌带到体内深部。由于白细胞寿命较短,一旦破溃后,细菌散出,则又被体内巨噬细胞所吞噬。但由于机体此时还没有抗结核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还不能将吞入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杀死消灭,细菌在细胞内继续繁殖,因而引起细胞浸润,形成慢性肉芽肿。此时细菌抗原分别 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由于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以致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抗御细菌,所以抗体对之免疫防护作用不强。但致敏的淋巴细胞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即释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主要是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及趋化因子等,吸引巨噬细胞聚集在结核杆菌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周围,使巨噬细胞活性增强,细胞内消化酶如溶菌酶和水解酶增多,成为激活的巨噬细胞,能把潜藏在细胞内的细菌杀死和消灭。

正常未曾感染过的豚鼠皮内注射适量的结核杆菌,经过8~12d后,局部出现硬性结节,不久破溃形成溃疡。在接种后10~14d,此种溃疡组织学上显示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急性炎症浸润,且有很多结核杆菌,并可出现组织坏死区。到第3~4周时,接种部位的组织象可渐渐发生改变,即有单核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出现,代替了中性粒细胞。在接种第4周后,则出现明显的结核结节,即中心有干酪样坏死,其四周由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细胞浸润区,其间有多少不等的郎罕巨细胞,其外围再绕以密集的淋巴细胞所组成的浸润带。此时结核杆菌迅速减少,因此可根据此种典型结核结节作为诊断的依据。事实上在皮肤结核的组织中,此种典型结核结节不易见到,而是一种结核样结构或仅为含上皮样细胞的增生性慢性炎症浸润,但是其病理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对诊断、治疗及预后估计仍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9 诊断检查

皮肤结核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改变、结核菌素试验、有无伴发内脏结核及对抗结核治疗的反应等进行。

(一)、临床表现  各型皮肤结核的临床表现虽变化很大,但有其共同的表现,如:

1、皮肤损害

(1)、皮损特点

狼疮结节:见于寻常狼疮、颜面粟粒性狼疮。狼疮结节在玻片压诊下,呈黄褐色,半透明状,但此临床表现并非皮肤结核所特有,凡真皮内形成肉芽肿的疾病,如结节病、麻风、梅毒、深部真菌病等等,皆可发生类似的损害。

溃疡、瘢痕:见于瘰疬性皮肤结核、寻常狼疮、溃疡性皮肤结核、硬红斑、原发性综合性皮肤结核等。结核性溃疡为苍白易出血的肉芽组织,边缘为潜行性。

脓疱、小瘢痕:见于颜面粟粒性狼疮、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结核疹。

丘疹:见于颜面粟粒性狼疮、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结核疹、瘰疬性苔藓、全身性粟粒性皮肤结核。

(2)、好发部位

颜面:寻常狼疮、颜面粟粒性狼疮。

颈部:瘰疬性皮肤结核。

躯干:瘰疬性苔藓、全身性粟粒性皮肤结核。

四肢: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疣状皮肤结核、硬红斑、原发性综合性皮肤结核。

皮肤粘膜交界处:寻常狼疮、溃疡性皮肤结核。

外生殖器: 结核疹、瘰疬性皮肤结核、原发性综合性皮肤结核。

(3)、经过  原发性及再感染性皮肤结核呈慢性经过;新疹成批出现者为结核疹。

(4)、伴有全身症状者  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全身性粟粒性皮肤结核、溃疡性皮肤结核、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硬红斑等可有发热、倦怠、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二)、细菌学  检查皮肤结核的结核杆菌检查,较呼吸系及泌尿系结核的结核杆菌检查复杂得多,因此很少作为常规检查。

因一些皮肤结核病,特别是血行性皮肤结核病的皮损中,用一般的检测方法不易测得结核杆菌,近年来发展了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技术,用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结核杆菌DNA。该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含有很少的结核杆菌即能测出,组织学方法和组织培养阴性也可测得。该方法仅对结核杆菌的反应呈阳性,而对堪萨斯分枝杆菌、海鱼分枝杆菌和偶然分枝杆菌都不起反应。

(三)、病理反应  有结核性肉芽肿的皮肤结核:原发性综合性皮肤结核、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瘰疬性苔藓、 结核疹、颜面粟粒性狼疮、硬红斑。

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皮肤结核:原发性综合性皮肤结核、疣状皮肤结核、溃疡性皮肤结核、全身性粟粒性皮肤结核、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四)、结核菌素试验常用的试验物有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前者是将培养于甘油肉汤中的结核杆菌浓缩,加热杀死并过滤而得,后者仅含免疫活性的结核蛋白而将其它非特异性物质去除。

1、皮内试验  又称Mantoux试验。常用10TV(1个TV等于000002mgPPD或001mgOT)或01mLl∶1000的OT。

2、划痕分级试验  又称Pirguet试验。用一系列较淡浓度的OT,如1%、10%、50%、100%系列或1%、5%、10%、25%系列的OT进行试验。对100%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只说明有结核感染,对25%结核菌素阳性则说明有结核存在,是皮肤结核还是肺结核病则不清楚。皮肤结核病对低浓度的结核菌素阳性率高,而非皮肤结核病患者的阳性率极低。

3、斑贴试验  又称Moro试验。用50%的结核菌素作斑贴试验,其方法与一般斑贴试验相同。

4、实验结果

(1)、局部反应  48~72h看结果。

局部无红晕硬肿;

±红晕及硬肿直径<05cm;

+红晕及硬肿直径为05~09cra;

++红晕及硬肿直径为1~19cra;

+++红晕及硬肿直径>2cm;

++++除有红晕及硬肿外,还有疱疹或坏死。

(2)、病灶反应  局部病灶及皮损恶化。

(3)、全身反应  可有头痛、发热、疲倦、食欲减退及肌痛等症状。

10 治疗方案

皮肤结核的治疗与其它系统的结核病相同,注意适当休息,增加营养,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为了提高疗效,可联合应用几种抗结核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结核杆菌的耐药性。必要时还需配合局部治疗,如外科疗法,物理疗法等。皮肤结核的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下列各点:

(一)、支持疗法  适当安排休息、活动和劳动,合理的营养等。

(二)、抗结核药物治疗

1、异烟肼对各型皮肤结核均有良效,尤其对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效果最好,对血行播散性结核效果次之,为抗结核药物中首选药物。异烟肼能抑制结核杆菌独有的分枝菌酸合成酶,从而抑制结核杆菌生长所需的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异烟肼对结核杆菌兼有抑菌与杀菌作用。异烟肼的用量为每日3~6mg/kg,成人口服每日3次,每次100mg,至临床痊愈后2个月为止。常与其它抗结核药合并应用。异烟肼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失眠、感觉异常,甚至肌肉抽搐和周围神经炎等,有肝、肾功能障碍者应慎用或忌用。

2、异烟腙为异烟肼的衍生物,对皮肤结核病疗效很好,作用、适应证与异烟肼相似,但毒性低,与异烟肼之间有交叉抗药性。剂量为成人025~05g,每日3次。

3、链霉素对各类皮肤结核病均有效,尤其是对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皮肤粘膜结核性溃疡及瘰疬性皮肤结核等疗效尤佳。链霉素有抑制结核杆菌繁殖的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但不能渗入到细胞内,因此对细胞内的菌体作用很小。临床上可与异烟肼等抗结核药联合使用,应用时注意副作用。链霉素常用量为成人每日肌内注射10g,总量约60~100g。

4、对氨水杨酸钠对结核杆菌有抑菌作用,但无杀菌作用。单独使用其疗效次于异烟肼或链霉素,但与异烟肼或链霉素合并应用时有协同作用,可缩短疗程及延迟抗药性。对瘰疬性皮肤结核及各种结核性溃疡效果较好。常见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少数患者尚可发生蛋白尿、肝炎、白细胞减少或皮疹等。成人剂量每日8~12g,分4次服用,一疗程总量为100~1000g,临床上常与其它抗结核药合并应用。

5、利福平系半合成抗生素,其能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细菌的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从而抑制细菌mRNA的合成。对结核杆菌和金**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各型皮肤结核皆有效。利福平和异烟肼、乙胺丁醇等联合应用时,有效率达90%以上。利福平的毒性较小,少数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有的病例可出现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和血小板减少,故有肝、胆疾患的病人,忌用利福平。剂量为每日口服600mg。

6、利福喷丁为长效利福霉素类衍生物,抗菌活性强,对结核杆菌活性比利福平强2~6倍,现认为利福喷丁每周给药2次和利福平每日给药的治疗效果相同,且不良反应少。利福喷丁的成人量每次为600mg,每周2次,空腹服用。

7、乙胺丁醇抗结核作用优于对氨水杨酸钠,近似链霉素,对繁殖期结核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对链霉素或异烟肼等有抗药性的结核菌仍有效。主要和异烟肼或利福平合用。一般副作用少见,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及肝功能损害。剂量过大,长时间用药(每日25mg/kg)可致严重的视神经炎,引起弱视、视野缩小和红绿色盲等。目前所用剂量每日15mg/kg时,视神经炎很少发生,即使出现也很轻微,停药后可恢复,治疗中应定期检查视力。

8、吡嗪酰胺对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抗菌机理可能是进入菌体后转变为吡嗪酸而发挥作用,对结核杆菌的作用较异烟肼、链霉素和利福平弱,但较对氨水杨酸钠强。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是肝脏损害,偶可引起寒战、发热、血尿酸增加等。成人剂量每日1~15g,分3次服。

9、乙硫异烟胺化学结构与异烟肼相似,能抑制结核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耐异烟肼、链霉素、对氨水杨酸钠的耐药菌株仍有抑菌作用。单药使用时细菌很快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个别患者有精神抑郁、周围神经炎等,少数病人有肝损害,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成人每日500~800mg,分3次服,每月测肝功能1次。

(三)、中医疗法  中医对皮肤结核的治疗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法则,常用治法约可归纳为下列几种:

1、补气益血、活血化瘀法  如:①加减十全大补汤:黄芪、桂枝、生地、当归、半夏、陈皮、红花、苍术、鸡血藤、茯苓、升麻、甘草。②健脾活血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赤芍、红花、牛膝、鸡血藤、甘草。

2、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法  如:①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②海藻玉壶汤加减。③内消瘰疬丸:玄参、天花粉、甘草、青盐、白蔹、当归、海藻、枳壳、桔梗、象贝母、制大黄、薄荷、连翘、生地、夏枯草、玄明粉。

3、温阳消疽、散寒通滞法  如阳和汤加减。

4、清热解毒法  如复方金荞片:蟾酥、百部、一见喜、鱼腥草、野荞麦根。每日2次,每次6~8片。

5、各地报告用单味中药治疗淋巴结核及瘰疬性皮肤结核有效者,如夏枯草、功劳叶、山慈菇、芫花、独角莲、狼毒、黄连、猫爪草等内服药。又黄连煎液注入瘘管或麝香注射液局部注射,皆有一定疗效。南通中医院用海马拔毒生肌散配合红升丹作药捻,治疗结核性瘘管,有良好的疗效。

(四)、外用药物疗法

1、局部外用抗结核药物  如应用异烟肼粉末或用05%~10%异烟肼软膏或15%~20%对氨水杨酸钠软膏外敷等。

2、药物腐蚀  如5%~20%焦性没食子酸软膏对结核病变组织有破坏作用,先从5%开始,逐渐加大浓度。此外有纯石炭酸、三氯醋酸、乳酸、硝酸银棒等将损害腐蚀、烧灼。

3、局部病灶注射  有用链霉素(每次02~04g)加普鲁卡因混合局部病灶注射,每4~6d一次。亦有用普鲁卡因加异烟肼病灶周围注射有效。

(五)、外科手术切除  皮肤结核早期损害很小时,可应用外科手术将损害完全切除。但必须注意,一定要在损害外05mm的正常皮肤处切开,深度宜切到肌膜。

(六)、物理疗法

1、X线照射  可促进结核组织的吸收,使肥厚增殖性损害变平,促进溃疡痊愈,并可使瘢痕疙瘩软化。

2、紫外线治疗  紫外线及日光浴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对结核杆菌的易感性,促进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作用和改变新陈代谢过程,从而促进结核组织的吸收。

3、电凝固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这三种疗法是利用冰冻或高温毁坏结核组织,而促进组织愈合。

治疗皮肤结核的穴位 泉腋

位置渊腋穴在胁部的位置泉腋穴穴位解剖: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皮肤→皮下组织→前

泉液

位置渊腋穴在胁部的位置泉液穴穴位解剖: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皮肤→皮下组织→前

肩中外俞

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百日咳,肺

魄户

开4横指处即是魄户穴。魄户穴穴位解剖:魄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有肋间动脉后

魂户

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巴雷特氏食管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流行病学 8 病因 81 先天性学说 82 获得性学说 9 发病机制 91 胃底腺型 92 胃贲门交界型 93 特殊型柱状上皮 10 巴雷特食管的临床表现 11 巴雷特食管的并发症 111 溃疡 112 狭窄 113 恶变 114 胃肠道出血 12 实验室检查 13 辅助检查 131 X线检查 132 内镜检查 133 食管测压及pH监测 14 诊断 15 鉴别诊断 16 巴雷特食管的治疗 161 一般治疗 162 药物治疗 163 内镜治疗 164 外科治疗 17 预后 18 巴雷特食管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20 相关检查 2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巴雷特氏食管的中成药 2 巴雷特氏食管相关药物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巴雷特食管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巴雷特食管 已经自动替换为 巴雷特氏食管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1]。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1]。Barrett食管有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1]。普遍认为Barrett食管是获得性,并与反流性食管炎密切相关。1950年Norman Barrett首次提出,1957年确认,已渐为人们所关注。Barrett食管是内镜诊断,一般认为须距食管胃接合部至少有3cm以上处的柱状上皮覆盖,才能称Barrett食管。也有人认为Barrett食管是先天性的,因胎儿发育时期,食管的柱状上皮以后被鳞状上皮替代。异位柱状上皮残留于食管可在食管任何部位发生。

巴雷特氏食管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在男性多见,男女的比例为3∶1~4∶1。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现象。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Barrett食管的治疗目的是控制胃食管反流、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及减少恶性变的危险。可以内科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较差。

可参见胃食管反流病条。

2 疾病名称

巴雷特氏食管

3 英文名称

Barrett esophagus

4 巴雷特氏食管的别名

Barrett's esophagus;Barrett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下段粘膜柱状上皮化;Barrett食管

5 分类

消化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其他疾病

胸外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损伤及食管炎症性疾病 > 食管炎症性疾病

6 ICD号

K20

7 流行病学

Cameron等(1992)在施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51311例中发现377例的食管中有≥3cm长的柱状上皮,发现率为089%,另一作者为074%,故内镜检查发现率约为1%。随年龄增长,发生率上升。平均年龄40岁左右者中多见。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就高,有慢性消化性狭窄的病例中有多达44%的报道。有人在尸检时发的Barrett食管较临床发现的为多,证实Barrett食管生前大多未能确诊,因为大多数病人无症状。上述发病率均引自西方材料,据认为东方人中发病率较低,因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亦低于西方人,其原因尚待积累材料验证。

文献中记载,曾有1对孪生女老人都患BE,1例40岁男性和他的2个儿子都患BE,1例80岁男性和1个儿子、2个女儿同样患BE,1个家庭内父亲、儿子和孙子3人都是BE病例,这些报道说明血统关系的确存在,但不能代表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原因。

8 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两者之间的转化目前还是个谜。但无论怎样说,胃食管反流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此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以及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也与Barrett食管的发病有关。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81 先天性学说

从胚胎学角度来讲,人体胚胎发育至3~34mm时(4个月以前),原始前肠(食管的前身)黏膜被覆柱状上皮。发育至130~160mm(18~20周)时,鳞状上皮开始替代柱状上皮,这种变化由食管的中央开始并逐渐向胃和口腔两端发展,至出生前全部完成。这种延伸如受到任何阻碍,都可能导致食管下段于出生后仍然被覆柱状上皮及食管上段残留柱状上皮细胞。基于这种理论,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一项尸检结果证实,在死产婴儿的食管就发现有柱状上皮。Borrie等提出,Barrett食管的发病高峰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组(0~10岁),另一个是成人组(40岁以上),因此提出儿童组的发病原因是先天性的。此外,一项病理研究报道,在Barrett食管未发现后天学说所提到的慢性炎症和组织纤维化(表1)。

82 获得性学说

目前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还发现,一些外科手术后,如食管肌层切开术、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术以及胃食管侧侧吻合等手术后均可发生Barrett食管。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完整性,造成胃酸和胆汁反流或食管及胃排空障碍。此外,也有报道化疗药物可使食管黏膜损伤,导致Barrett食管(表2)。

动物模型在研究Barrett食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就有学者试图建立Barrett食管的动物模型,但未获成功。Bremner和Gillen等分别在先前的动物模型基础上,增加了长期高酸反流的条件,成功地建立了Barrett食管的动物模型,这一成果有力地支持Barrett食管的获得性学说。此后又有一些不同的动物模型相继出现。

9 发病机制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①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②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③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BE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柱状上皮从胃向上延伸到食管下段1/3~1/2,多限于食管下段6cm以内,而黏膜下层及肌层结构正常,其柱状上皮有3种组织学类型:

91 胃底腺型

类似胃底胃体上皮,含有小凹和黏液腺,具有主细胞及壁细胞,能够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但与正常黏膜相比,这些腺体稀少且短小。

92 胃贲门交界型

以贲门黏液腺为特征,表面有小凹和绒毛,小凹及腺体表面由分泌黏液的细胞所覆盖,其中缺乏主细胞和壁细胞。

93 特殊型柱状上皮

类似于小肠上皮,表面有绒毛及陷窝,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与正常小肠吸收细胞不同,无明确的刷状缘,胞浆顶端含有糖蛋白分泌颗粒,不具备脂肪吸收功能,因此相当于不全性肠化生上皮,此型最常见。

Barrett食管可形成溃疡,称为Barrett溃疡,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溃疡较深陷,故容易穿孔。如溃疡穿透食管壁,可并发胸膜和纵隔化脓感染或纵隔组织纤维化和周围淋巴结炎。

10 巴雷特氏食管的临床表现

Barrett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当出现食管狭窄时,突出的症状为咽下困难,吞咽困难的原因是:①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狭窄;②慢性食管炎所致管壁纤维化,食管蠕动功能减退;③食管急性炎症引起的食管痉挛;④发生于柱状上皮的食管腺癌造成的管腔梗阻。有些病人早期有烧心症状,经一段长时间的无症状期,直至并发症发生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 不如鳞状上皮敏感。Barrett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铁性贫血。少数穿孔或侵入胸膜腔引起瘘管或进入其他邻近器官出现症状。

11 巴雷特氏食管的并发症

Barrett食管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Barrett食管并发症发病率如表3所示。

常见的并发症有:

111 溃疡

Barrett食管引起溃疡的发病率为2%~54%,食管柱状上皮受酸性消化液腐蚀后可以发生溃疡,出现类似胃溃疡的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并可引起穿孔、出血、浸润、溃疡愈合后发生狭窄,出现下咽不畅的症状。甚至可穿透主动脉导致大出血而迅速致死。Barrett溃疡的病理分型有两种,最为常见的为发生在鳞状上皮段的浅表性溃疡,这种类型与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溃疡相似。另一种少见的为发生在柱状上皮段的深大溃疡,与消化性溃疡相似。

112 狭窄

食管狭窄是Barrett食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00%。狭窄部位多于食管中上段的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而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狭窄多位于食管下段。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29%~82%。病变可单独累及柱状上皮,也可同时累及鳞状和柱状上皮。

113 恶变

Barrett食管中发生癌肿的发生率不甚确切,长期反流物进入Barrett食管可能起恶变作用。但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病病人施行了抗反流手术亦不能使这些柱状上皮消退,亦不减少恶变的危险性。Barrett食管的柱状上皮区内可以发生异型增生,程度可自低度到高度,有时低度异型增生不易与正常柱状上皮区别,高度异型增生与原位癌有时难予区别,并可进展至浸润癌。这些恶变的肿瘤系腺癌。需要指出的是内镜发现贲门腺癌伴有良性柱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异型增生为腺癌是有区别的。Barrett食管的异型增生是癌前期状况已为多数人公认。

114 胃肠道出血

可表现为呕血或便血,并伴有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约为45%,其出血来源为食管炎和食管溃疡。

12 实验室检查

食管动力检测BE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下段压力减低,容易形成胃食管反流,且对反流性酸性物质的清除能力下降,因此通过对患者食管内压力及pH进行监测,对提示BE的存在有一定参考意义。一般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133kPa为功能不全。Ranson等经实验测定正常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为26kPa±7kPa,而在广泛性BE患者为097kPa±346kPa,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当内镜不能确定食管下段边界时,还可在测压指导下进行活检。

13 辅助检查 131 X线检查

较难发现Barrett食管,有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不是此症的特异性。发现食管有消化性狭窄或体部有溃疡者应疑有Barrett食管。

132 内镜检查

内镜下较易确认Barrett黏膜,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红带灰白,而柱状上皮似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有显著差异。内镜下BE可分为三型:

(1)全周型: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3cm以上。

(2)岛型:齿状线1cm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

(3)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半岛状。在Barrett上皮可以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反复不愈的溃疡可引起食管狭窄。

133 食管测压及pH监测

Barrett食管的病人食管与酸、堿反流物接触时间长可见到胃食管反流的测压表现,其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较一般的反流病人为低。

14 诊断

Barrett食管的临床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食管测压、pH监测、内镜及活检,其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为内镜及活检。

15 鉴别诊断

Barrett食管有时需与早期溃疡型胃癌相鉴别。

16 巴雷特氏食管的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逆转食管柱状上皮为鳞状上皮,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

161 一般治疗

宜进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诱发症状的 和食用有 性食物,超重者应减肥。

162 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内科治疗首选药物,剂量宜较大,如洛赛克20~40mg,每天2次口服,症状控制后以小剂量维持治疗,疗程半年以上。有证据表明,PPIs长期治疗后可缩短Barrett黏膜长度,部分病例BE黏膜上有鳞状上皮覆盖,提示PPIs能使BE部分逆转,但很难达到完全逆转。PPIs治疗还可使BE中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消退,表明PPIs可阻止BE病情发展,增加鳞状上皮逆转的机会,减少恶性变的危险。

(2)促动力药(多潘立立酮,西沙必利等):此类药物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控制症状,但疗程较长。如多潘立立酮10~20mg,每天3~4次,常与PPIs同时应用,以增加疗效。

(3)其他:如硫糖铝、思密达等黏膜保护剂亦有一定疗效,可改善症状,与PPIs合用效果更佳。

163 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内镜下消融治疗(endoSCopic ablation therapies,EATs)已应用于临床。EATs可分为热消融、化学消融和机械消融三大类。热消融又包括多极电凝术(MPEC)、氩光凝固法(APC)和激光(KTP、YAG等)。化学消融主要指光动力学治疗(PDT),其基本原理为先将光敏剂如血紫质等静脉注射使其定位于食管的化生或异型增生或腺癌上皮,通过非热力的光化学反应而致局部组织坏死。本方法的缺点是可引起皮肤光过敏反应。最近有报道应用特异性强的无皮肤光敏的5氨基乙酰丙酸(ALA)治疗伴有异型增生或黏膜内癌的病例,可使不典型增生100%消失,黏膜内癌治愈率为72%,平均随访9个月。机械消融则在内镜下运用萃吸、切除等方法。EATs加PPIs抑酸治疗是目前治疗BE及BE伴异型增生的有效方法,使BE上皮消失或逆转为鳞状上皮,疗效可达70%~100%,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EATs使用时间不长,病例数不多,随访时间较短,其疗效还需时间检验,而且对化生上皮逆转后能否降低腺癌发生率尚待进一步评价。有明显食管狭窄者可进行食管探条或球囊扩张术,但其疗效较短暂,可能需多次扩张。

164 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1)BE伴严重的症状性反流,内科治疗无效者。

(2)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无效者。

(3)难治性溃疡。

(4)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

手术方式有多种,一般选择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宜作食管切除术。对于抗反流手术的治疗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抗反流手术能够缓解反流症状,使溃疡愈合和改善狭窄,但不能逆转BE上皮,更不能逆转异型增生进展为腺癌。但另有学者报道,经腹或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不仅可缓解症状,而且可稳定柱状上皮覆盖范围,控制异型增生的发展,甚至可使异型柱状上皮逆转为鳞状上皮,降低BE癌变的危险。看来抗反流手术的疗效还有待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7 预后

Barrett食管癌的预后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诊断时已属晚期,多数伴有淋巴结和局部转移。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21%~55%,淋巴结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为91%,明显高于其他组。Barrett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我们分析了51例Barrett食管癌的生存情况,Ⅱ期肿瘤及肿瘤直径<6cm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和21%,而Ⅲ期和Ⅳ期及肿瘤直径>6cm者的分别为45%和0。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外侵情况有关,而与肿瘤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方式无关。

Richter指出,BE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55岁,食管腺癌确诊时平均年龄至少要晚10岁,而因衰老伴随的心、肺疾病等不宜手术者约25%,且手术能否消除BE或防止腺癌的发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8 巴雷特氏食管的预防

巴雷特氏食管无特殊预防方式,生活上主要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应减少摄入 性饮食,抬高床头,戒烟戒酒,忌吃抑制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巧克力等食物,避免身体超重。

19 相关药品

胃蛋白酶、多潘、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硫糖铝

20 相关检查

一般治疗:

  休息、进柔软、易消化富营养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贫血严重者可输血,腹泻严重者应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柳氮磺胺吡啶,10g,口服,4次/d,思密达,30g,口服,3次/d,比特诺尔165mg,口服,3次/d,部位低者可用上述口服药物加氢化可的松50-100mg,保留灌肠,1-2次/d,出血严重者可加用止血药物。中重型者可口服泼尼松40mg/d,或静滴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300mg/d,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有时需加用广谱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感染。

  外科治疗:

  肠穿孔、严重出血、肠梗阻、癌变、多发性息肉、中毒性巨结肠、结肠周围脓肿或瘘管形成可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疾病。临床表现为每日多次不明原因的腹泻,伴有便血或粘液便及腹痛,多呈反复发作,受饮食、精神的诱发。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是:①结肠穿孔或将及穿孔。②大量便血。③中毒性巨结肠。④暴发性发作,病情重,经内科治疗1周后效果不满意。⑤慢性病程或反复发作,经内科长期治疗,营养情况很差,难以维持正常工作及生活。⑥结肠已成为纤维狭窄管状物,失去其正常功能以致持续腹泻。⑦已发生或可疑发生癌并发症。⑧肠外并发症,特别是关节炎,不断加重。对有前三项适应证的病人,需行急症手术,手术目的是控制病情恶化,挽救病人生命。此类病人多是病变广、病情重、全身情况差者,因此不能期望一次手术达到根治目的。可供选用的急症手术方法包括:①结肠大部切除,回肠及乙状结肠造口。结肠大部切除后,中毒、出血症状即可显著缓解,穿孔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不切除直肠、不缝闭乙状结肠断端可以减轻病人的手术负担,并可防止断端缝合后因愈合不良而引起的腹腔内感染。②单纯回肠断端造口。手术固然较为简单,但因病变结肠仍在,中毒、出血、穿孔等问题不能得到较满意地解决,因此这种手术只适用于因全身或局部原因不可能行结肠大部切除的病人。③回肠断端造口及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适用于急性中毒性结肠扩张病人而又不能耐受结肠大部切除者,结肠造口后可达到减压防止穿孔的目的。经急症手术,待病人情况稳定好转后,根据需要再行择期性第二期手术。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有效手术是结、直肠全部切除、永久性末端回肠造口。虽然病人对永久性回肠造口感到不快,对生活和工作也确实有些不便,但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损害健康,在缺乏较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时,采用这种手术可以达到“根治”目的,疗效满意。权衡得失,还是值得接受的。手术后90%以上病人可获良好远期效果,健康恢复,生活及工作仍可保持或接近正常。为了使末端回肠口排便次数减少或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在手术方法上有多种不同的设计,如在造口近侧移置短段逆蠕动肠拌,或对造口近侧肠袢做长侧侧吻合使之形成大回肠袋以蓄存较多的肠内容,或在造口处以套叠方式形成唇样瓣以控制排便等。

  [2]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粒细胞吸附疗法

  粒细胞吸附疗法指从血中除去粒细胞、单核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等活化的白细胞,从而抑制炎症的疗法。粒细胞吸附器是一种血液滤过器,内部为充填醋酸纤维素的小珠,患者静脉血由此流过后,约60%的活化粒细胞、单核细胞被吸附。该疗法每周1次,每次1小时,5次为一疗程,由于这是对症疗法,需定期维持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吸附疗法仅85%。预期粒细胞吸附疗法可适用于多种炎症性疾患,意大利已开始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的临床试验。 食谱

  1:早餐:乳酸奶250g 馒头50g

  午餐:面片125g 肉末黄瓜(肉末100g 去皮黄瓜100g) 虾皮豆腐(虾皮10g 豆腐50g)

  加餐:冲藕粉(藕粉25g)苏打饼干50g

  晚餐:小米粥(小米50g)花卷(面粉50g)肉丝炒圆白菜(白菜100g 瘦肉丝50g)

  全日烹调用油25g

  2:早餐:小米粥 煮嫩蛋 肉松

  加餐:去脂酸乳,饼干

  午餐:烂挂面 清蒸鱼 烩豆腐

  加餐:蒸鸡蛋

  晚餐:米粥 花卷 肉丝烩鸡丝 蒸鸡蛋

  加餐:冲稀藕粉 饼干

  3:早餐:小米粥 煮嫩鸡蛋 肉松

  加餐:蒸鸡蛋羹 饼干

  午餐:鸡肉丸龙须面 烩豆腐

  晚餐:白米粥 馒头 烩鱼片 鸡蛋

  加餐:冲稀藕粉 饼干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适应症是:

  (1) 结肠穿孔或将及穿孔

  (2) 大量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

  (3) 中毒性巨结肠

  (4) 慢性病程或反复发作,经内科长期治疗,营养情况很差,难以维持正常工作及生活。

  (5) 结肠已称为纤维狭窄管状物,失去其正常功能以致持续腹泻

  (6) 已发生或可疑发生癌并发症

  (7) 肠外并发症,特别是关节炎,不断加重 没有 合适的方子 手术吧

毛细血管瘤原因一:遗传因素。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血管瘤疾病患者中有10%左右的人有家族病史,这足以说明该病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目前在毛细血管瘤的发病原因中,这种因素还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因此不能明确地判断。毛细血管瘤原因二:营养因素。引发毛细血管瘤的原因中,婴幼儿在母体内或者出生后的营养不良,有必然的关系。可能会导致血管瘤的发育出现残缺或者变畸形,导致血管肥大或者堵塞堆积,最后形成瘤体。毛细血管瘤原因三:环境污染引起的食物因素。如果女性在怀孕期间,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例如药物因素等,就会导致胚胎在早期的血管分化中,血管网出现异常的增长或者扩张,进而引发血管瘤瘤体的出现,这也是引发毛细血管瘤的原因之一。毛细血管瘤原因四:孕期保养不当。一般孕妇在妊娠期间,使用的药品,辐射,滥用化妆品,镇静药以及避孕药等等都有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生后出现毛细血管瘤。造成孩子在刚出生时就长了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原因五:人工食物。受环境污染因素的影响,怀孕期间如果饮食不当,就会造成孩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分化异常,引发瘤体的出现。毛细血管瘤原因六:外伤因素。许多的幼儿都是在母亲的腹中所发育时,由于受到了各种外在的或者内在的因素导致的损伤,导致在分化过程中,大量的血管发生不断的增生,或者是患者在出生后受伤,导致血管在修复过程中发生扩张增生或畸形,导致原始脉管网逐渐的分化,进而形成瘤体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10亿头牛,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汽车飞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总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牛的排泄物导致的。据统计,牛的排泄物中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3(氨是导致酸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排放的甲烷总量,占世界甲烷排放总量的1/3。

在温室气体当中,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气体的20倍以上。因此,管控牛的排泄物势在必行,科学家们使用的这个圆环(瘘管),就是来控制牛制造温室气体的。改造“瘘管牛”需要专业的兽医从牛的第13根肋骨处开刀,直达牛的第一个胃“瘤胃”。在这个胃上也开一刀,将牛胃和外皮缝合,只留一个对外的洞口,最后放上橡胶环就好了。

平常的时候都是关闭状态,有需要的时候,兽医会打开这个孔,观察牛的消化情况。当然,开了孔之后,能减少牛胀气的情况(牛胀气是它们排放甲烷最多的时候)。现在,牛身上的这个孔又有了新的作用--研究分解垃圾。我们都知道,垃圾在自然界很难被分解,需要微生物分解和光分解同时作用上百年才能分解掉。

而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牛的第一个胃,瘤胃里存在的微生物居然能分解一些塑料垃圾。根据《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前沿》里发表的相关论文,瘤胃液体对分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包装袋合成物)、聚己二酸丁二酯(蛇皮袋主要合成物)以及聚呋喃甲酸乙二酯三种人造聚酯有消化作用。据此,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孔来提取瘤胃液体,用于垃圾的降解,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1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