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穴位的作用及各穴位说明

按摩穴位的作用及各穴位说明,第1张

  按胃的反射区感觉胃痛说明你胃有点毛病。

  足底汇集了人体的六条经脉,六十六个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采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足与经脉、脏腑、气血的密切关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减少了患者脱、穿衣服等环节,较为省时、省事,且安全,操作简便。不仅对慢性胃肠炎、神志病等有效,对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晕等病证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足穴的定位与主治:为了定准穴位,以提高疗效,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后缘至中趾根部为 10寸。

  ②足内、外踝高点至足底为图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图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至第5跖趾关节外侧赤白肉际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

  (2)自然标志定位法。该法即是根据人体足部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横纹、趾尖端、跖趾关节、跖骨小头、趾缝端、内踝高点、外踝高点、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与主治

  2.选穴原则

  (1)依据疾病症状选穴。临床可以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作为选穴的依据。选取对主证有治疗作用的穴位,例如头痛可选头痛点,失眠选用安眠点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应用,如坐骨神经痛可同时按摩坐骨1、2穴进行治疗,也可将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对症选用的穴位配合选用,如失眠伴有头痛者,可选用安眠点配合头痛点治疗。

  (2)依据疾病部位选穴。依据疾病的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点,尿闭取膀胱点、肾点。

  3.常用处方

  头痛:取头面、肾、头痛点、眩晕点、臀。

  失眠:取安眠、心、胃、脾、癫痫点。

  眩晕:取肾、肝、眩晕点。

  中风昏迷:取趾端,

  面瘫:取面、头面。

  三叉神经痛:取面、头面。

  扁桃体炎:取心,扁桃1、2,眩晕点。

  目疾:取肝、头面。

  耳疾:取肾、肝。

  鼻炎:取头面。

  牙痛:取牙痛1、2。

  腮腺炎:取扁桃1、2,眩晕点。

  癫狂、癔病:取安眠、肾、癫痫点。

  癫痫:取癫痫点、肝、肾、安眠。

  尿闭:取脾、肾、膀胱、子宫。

  遗尿:取膀胱、肾、遗尿。

  痛经:取子宫,痛经1、2。

  落枕:取落枕。

  胃痛:取胃、胃肠点、肝。

  呕吐:取胃、大肠、胃肠点。

  腹痛:取小肠、大肠、胃肠点、臀。

  痢疾:取小肠、大肠、胃肠点。

  消化不良:取胃、脾、胃肠点。

  腹泻:取大肠、小肠、脾。

  胁痛:取肝。

  肋部神经痛:取胸、肝。

  腰痛:取肾、坐骨l、2,腰痛点、腰腿点

  急性腰扭伤:取腰痛点、腰腿点。

  坐骨神经痛:取坐骨1、2,腰腿点、腰痛点、臀。

  心悸:取心、心痛.点;肾。

  哮喘:取肺、胸、心痛点。

  胸痛:取胸、肺。

  末梢神经炎:取趾端。

  肿瘤疼痛:取癌根1、2。

  4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症选穴后,患者仰卧,采用指尖点按,或食、中指拿、捏、揉动等手法,连续操作,每穴35分钟。

  (2)操作前可嘱患者洗脚,患者如有足癣等疾患,操作者可戴乳胶手套操作,力量需柔和,不可撕裂拉伤患者足趾等薄弱部位。

  足底按摩常用简单的方法

  单食指扣拳法

  食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握拳

  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顶住弯曲的食指

  双指钳法

  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

  钳住脚趾间穴位压在穴位上

  双指拳法

  用手握拳中指食指弯曲关节凸出

  以凸出的关节着力以手腕施力

  拇指握推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

  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以手腕手掌施力

  扣指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呈圆弧状

  四指为固定点拇指指尖施力

  反射区

  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2、肾脏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

  3、尿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斜向内方,至舟状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4、胱反射区:位于双足内踝前方,舟状骨下方,拇展肌内缘旁。

  5、额窦反射区:位于双足十个脚趾趾端。右边额窦反射 ace=Verdana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 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6、垂体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7、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处。右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脚。

  8、三叉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近第二趾的一侧。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

  10、头部(大脑)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全部。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脚。

  11、颈项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

  14、甲状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拇趾与第二趾蹼处沿第一跖骨头向内呈“L”形带状。

  15、眼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2趾第3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眼睛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眼睛反射区在右脚。

  16、耳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4、5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耳反射区在左脚,左侧耳反射区在右脚。

  17、斜方肌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底眼睛、耳反射区的近心端,自甲状腺反

  射区至肩反射区之间,约一拇指宽的横带状。

  18、肺及支气管反射区: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一拇指宽处。支气管敏感带自肺反射区的中部向第3脚趾延伸。

  19、心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在肺脏反射区后方(向脚跟反向)。

  20、脾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心脏反射区下一拇指处。

  21、胃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底远心端。

  22、胰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23、十二指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与楔骨关节前方(向脚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区的后方(向脚跟方向)。

  24、小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中部凹入区域。第1、2、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凹入区域,被大肠反射区所包围。

  25、横结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3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脚底中部的带状区。

  26、降结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与脚外侧平行的竖条状区。

  27、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呈一横带。

  28、肛门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的末端,拇展肌外侧缘。

  29、肝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

  30、胆囊反射区:位于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肝脏反射区的内下方

  31盲肠(及阑尾)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跟骨前缘,第4、5趾间的垂直线上。

  32、回盲瓣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盲肠(及阑尾)反射区的远心端。

  33、升结肠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从跟骨前缘,沿骰骨外侧至第5跖骨底,在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

  34、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4跖骨体处,分布在肾脏反射区附近的椭圆形区域。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脚后跟跟骨中央。

  (二)足内侧反射区

  9、鼻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远节趾骨内侧,自拇趾趾腹边缘延伸到拇趾趾甲根部呈L形。左鼻反射区在右脚,右鼻反射区在左脚。

  12、颈椎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关趾根横纹内侧尽头。

  13、甲状旁腺反射区:位于双脚第1跖趾关节内侧。

  36、胸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跖骨头下方到第1楔骨前。

  37、腰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低骶骨反射区。

  38、骶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起于舟状骨后方经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缘。

  39、尾骨内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后内侧呈L形区域。

  40、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内踝后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41、尿道及阴道反射区:位于双脚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经距骨至于内踝后下方。

  42、内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下缘呈弧形区域。

  43、直肠及肛门反射区:位于双脚胫骨内侧,踝后沟内,从内踝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

  44、腹股沟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上方凹陷处。

  45、内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内踝关节后上方起,沿胫骨后缘上行至胫骨内侧髁下。

  (三) 足外侧反射区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后下方跟腱前方的似三角形区域。与内踝下前列腺、子宫反射区位置相对称。

  42、外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下缘呈弧形区域,与内踝下的内侧髋关节反射区相对称。

  45、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外踝前缘沿腓骨前侧上至腓骨小头处。

  46、尾骨外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外侧呈L形区域。

  47、下腹部反射区:位于双脚腓骨外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与脚内侧的直肠及肛门反射区相对应。

  48、膝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跟骨前缘,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园形凹陷处。

  49、肘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后凹陷处。

  50、肩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四) 足背反射区

  51、肩胛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52、上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下的带状区域。

  53、下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上的带状区域。

  54、扁桃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近节趾骨,拇长伸肌的左右两侧。

  55、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喉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骨体内侧。

  56、胸部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2跖骨底间,延伸至第1、2趾蹼处。

  57、内耳迷路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关节间。

  58、胸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园形区域。

  59、横膈膜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跖骨底部,与楔骨、骰骨之间,横跨脚背的带状区域。

  60、肋骨反射区:内侧肋骨位于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之间;外侧肋骨位于骰骨、舟骨与距骨之间。

  61、上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与腓骨、距骨间形成的凹陷部位。

  62、下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

背部肝区疼痛位置图

背部肝区疼痛位置图,我们都知道背部是以脊椎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背部也可以反应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下面分享背部肝区疼痛位置图。

背部肝区疼痛位置图1

后背为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从颈下二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区,向下依次顺序为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体雕目测法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肿胀等症状。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肺区、毛孔、色素沉着 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心区、毛孔、色素沉着、长痘 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肝区、明显凸起 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脾区、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 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肾区、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 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妇科 、八髎突出、发青、发黑、长痘 内分泌失调、宫寒、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赤白带下、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科下肢循环不好。

背部养生区的保健方法

1、晒背取暖、避风晒背,能暖背通阳,增进健康。

2、衣服护背、平时穿衣服注意保暖,随时加减,以护其背。

3、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4、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

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5、慎避风寒、背为五脏俞所会,尤其是天热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中医认为背部区为五脏之附,背部常暖,肝脏才会健康,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做好背部的保健养生。背部受寒容易诱发风湿,心血管病等,尤其老年人更要做好背部的养生工作。

背部肝区疼痛位置图2

肩中俞

肩中俞坐落于第七颈椎横突下,于大椎穴侧边2寸处。其关键主冶呼吸系统系统症状,如、哮喘、支气管炎等。常常推拿还可以合理减轻眼睛视力减低、腰部疼痛等问题。

三焦俞

三焦俞穴道处在身体第一椎间盘横突之中,于大椎穴侧边1、5寸处。其关键功效于腰痛、月经不调等病症。针对腹胀且有妊娠反应的女士,也是有非常好的减轻功效。

风门穴

风门穴坐落于背部腰椎2节与三节中间,处在大椎穴侧边2cm处。常常推拿风门穴可以合理除去寒邪,减轻背部疲倦、乏力等病症。

心俞穴

心俞穴坐落于身体第五节胸椎棘突正下方,大椎穴侧边1、5寸的部位。推拿心俞穴可以合理减轻发慌心烦、口干不适感等病症。除此之外,心俞穴还可以医治恍惚之间记忆减退、心悸等症状。

胆俞穴

胆俞穴其坐落于身体第十节脊柱椎突正下方,大椎穴侧1、5寸部位处。胆俞穴有痛感多见黄疸病症状反映,其也多见肢体麻木反射面地区。

膏肓穴

膏肓穴坐落于人体背部,第四节腰椎椎突左边,大椎穴侧3寸上下。膏肓穴主冶身体肩部肌肉僵硬、酸痛等病症,长期性推拿可以减轻肩周肿疼等病症。

肺俞穴

该穴道坐落于身体第三节脊柱椎突正下方,大椎穴旁开1、5寸部位。假如肺俞穴有突起的状况,多见心中有肺热、且随着呼吸系统疾病眼镜框架。常常推拿肺俞穴可以减轻皮肤肿疼、气喘咳嗽等症状。

膀胱俞

膀胱俞关键卫浴洁具身体第二骶椎椎突之中,大椎穴旁开1、5寸的部位。假如膀胱俞有椭圆型的包块,大多数为遗尿症征兆,轻按有痛感则多见腰痛、肢体麻木的征兆。

肝俞穴

肝俞穴坐落于身体第九届脊柱椎突正下方,大椎穴侧旁1、5寸部位。假如肝俞穴有包块,则大多数为失眠、头昏等病症征兆。一般状况下,肝俞穴有棱状包块多见腹胀、黄疸的病发征兆。

小肠俞

小肠俞坐落于身体第一节骶椎横突正下方,侧旁1、5寸部位。小肠俞假如出现汽泡旋转感,一般为女士子宫下垂的主要表现。而有椭圆型包块,则大多数为头昏、颈部疾病的征兆。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人体脊椎椎突正下方,大椎穴侧边1、5寸部位。一般状况下,假如肾俞穴有包块病症,多见小便带血、腰痛及其阳痿的征兆,另外也会伴随耳鸣、头昏的病症。

背部肝区疼痛位置图3

一、背部各反射区的状态及说明的问题

1、肺区、如果肺部反射区的皮肤呈现毛孔粗大、色素沉着的状况,一般表示肺功能不足,易引发鼻咽问题,如鼻炎、咽炎等。

2、心区、心区皮肤毛孔粗大、色素沉着或长痘的人心火旺盛,容易心悸心慌、睡眠浅且多梦、手脚冰冷捂不暖,常有心事。

3、肝区、肝区有明显凸起的人一般肝火旺,脾气暴躁或容易抑郁,脸色暗黄,眼睛发红发干,身体自我解毒能力弱,容易患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等疾病。

4、脾区、脾区肤色暗黄则说明胃部不适,往往有口臭,肌肉松弛弹性差、容易形成淤青。

5、肾区、肾区皮肤有发黑、色素沉着等问题的人往往有较严重的黑眼圈和眼袋,睡眠质量较差,容易尿频尿急,记忆力减退,容易受到惊吓。

6、排泄区、排泄区皮肤出现长痘、暗沉等问题往往表示胃肠功能不好,需要进行调理。

7、生殖区、该区皮肤发青、发黑、长痘往往说明有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宫寒、盆腔炎等妇科问题,并且下肢循环不是很好。

二、背部皮肤护理

除了通过调理身体改善背部皮肤外,有些皮肤问题也跟护理不当有关。为了拥有完美的背部皮肤状态,大家可以用盐水洗澡,但要注意不要用力摩擦,以免损伤皮肤。精油具有良好的消炎和护肤作用,我们可以在洗完澡后进行按摩,如果没有人帮忙的话可以定期去美容院进行护理。还需要注意的是,饮食状况也对背部长痘问题有影响,当背部有较多痘痘时,应改变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辛辣和油腻的食物。

背部不仅是一个展现女性美好的部位,也是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通过背部的状态就可以知道身体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当发现这些问题时,我们就要及时采取措施,通过食疗和外部护理去改善背部皮肤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

望腰背部

背为胸中之府,也是心肺之所居,与肝胆相关;

腰为身体运动的枢纽,为肾之府;

看腰背部时,需要观察形状的异常,有没有脊柱后突、脊柱侧弯、脊疳等情况;

(1)外形

1、脊柱后突:指脊柱过度后突,致使前胸塌陷,背部凸起,又名龟背或者驼背。多由肾气亏虚、发育异常、或者脊椎疾患导致,亦可见于老年人,若是久病病人后背弯曲,两肩下垂,为脏腑精气虚衰之像;

2、脊柱侧弯:指脊柱偏离正中线向左或右歪曲,多由小儿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亦可见于先天不足、肾经亏损、发育不良的患儿和一侧胸部有病的人;

3、脊疳:指病人极度消瘦,以致脊骨突出似锯,为脏腑精气极度亏损之象,见于慢性重病患者;

4、发背:痈、疽、疮生于脊背部者,统称为发背,多因火毒凝滞于肌腠而成;

5、缠腰火丹: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如带状,灼热肿胀者,称缠腰火丹,由外感火毒与血热搏结,或湿热侵入,不得外泄所致;

(2)动态

正常人腰背部俯仰转侧自如,异常情况:

1、角弓反张:患者脊背后弯,反折如弓。常兼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多由肝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导致;

2、腰部拘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因寒湿入侵,或者跌扑闪挫,导致局部气滞血瘀;

(3)背部反射区诊断

膀胱经被称为人体最大的阳经,也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因此,我们通过观察形态变化,也能看到身体所对应区域的一些亚健康问题;

背腧穴口诀:一大杼二风门,三肺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

1、背部肤色如果不均匀,属于肝胆功能下降;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身体湿气比较重;

2、肺区:长痘痘粉刺,说明体质燥热,多是阴虚火旺;容易烦躁不安、咽喉不适;

3、心区:轻推就发红,说明心火比较旺,容易导致胸闷气短,失眠多梦;

4、肝区:肤色不均或者发青,是肝胆排毒功能下降,对应的反射区眼睛易出现视物模糊、干痒干涩、有异物感、视力下降、充血等症状;

5、脾区:发黄为脾胃功能下降,脾开窍于口,容易导致口腔溃疡、口周痤疮,同时,脾主肌肉四肢,容易导致皮肤松弛和肢无力;

6、肾区:腰部出现凹陷,颜色发黑,多为肾气衰败,会导致面部生黑斑,手脚冰凉,或者听力下降,常伴随耳鸣,腰酸腰痛,手脚冰凉或者手足心燥热;

7、生殖区(八髎):有凸起情形的, 会导致女性出现月经不调,比如量少、血块多、痛经等症状;凹陷的,说明卵巢功能有所下降,月经周期容易出现不规律的现象,面部易生黑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061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