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解读)
“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 就人体阴阳而言,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单就躯干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再单就脏腑来说,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 ” 为什么要明了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道理呢?因为冬病发生在阴 ( 肾五行属水,为阴脏,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阴。冬病多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阴 ) ,夏病发生在阳 ( 心五行属火,为阳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阳。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阳 ) ,春病发生在阴 ( 肝五行属木,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阳。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阴 ) ,秋病发生在阳 ( 肺五行属金,为阴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阳 )。
“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 都应按照疾病的在阴在阳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上面所说的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对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界四时、昼夜的阴阳变化是相合的。
今天学习了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对应天之阴阳。 在这里,多说一下 表里,指内外阴阳的相互联系,阳经行于身体外侧,主表;阴经行于身体内侧,主里。一般而论,从病位上看,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因而前人有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的认识。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五行学说与人体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应用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在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五行,并且籍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五脏之中,心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后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引申后为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引申后为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引申后为肃降、变革、收敛、清洁。“水曰润下”,引申后为滋润、向下、寒凉。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的抽象概括。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示意图: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有规律的,并且要保证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是平衡的,只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平衡,自然界才能和谐,人体才能健康。 五行的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五行的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三)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行: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及人体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自己所属的五腑、五体、五官等,从而把自然界及机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以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的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体系,体现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见下表:
(注:六腑当中有一腑为三焦,不与五脏配合,在经络学中与心包配为表里关系。)
上述自然五行与人体五行归类表,对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春天属木主人体肝脏,故春季是护肝的季节。春天一到大地生机勃勃,人体也气血流畅,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易于恢复。此时宜用扶助人体正气之法,清除一冬所纳入的多余物质。春季易受风邪,五行属木,迎风流泪,伤目,口味发酸易怒伤肝胆,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胆火旺之保健品,以养肝调肝清除肝火为主,可多饮花茶;辅以增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夏天属火主人体心脏,故夏季是护理心脑血管的季节。夏季温热易受暑邪,耗伤津液,常发汗影响小肠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舌生疮,因此宜以静养心,适当使用苦味食物来降心火,宜饮用绿茶,宜使用针对心脑血管的保健用品。
仲夏属土主人体脾脏,故仲夏是重点调理脾胃的季节。仲夏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食欲不佳,易伤心脾,一般不宜大补,而宜调节元气,调理脾胃,舒筋活络,保证气血运行通畅,脾胃之气充足,因此身清气爽。‘夏中调节’尽量少食或不食生冷,宜饮用绿茶,并可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硒),调节脾胃有助食欲。
秋季属金主人体肺脏,故秋季是护理好肺脏的季节。秋季气候渐趋凉爽,燥气当令,人多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易伤肺津宜滋阴润肺。如果经春清夏调之后,身体运行正常,这时可饮用青茶,补充适当的营养,使气血充盈、阳生阴长、形体壮实。秋补重在润燥,最合适的的食物是梨、百合、木耳等;还需要补充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维生素,以补充饮食过程中缺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类等物质,同时又可以补肺益肝强肾。
冬季属水主人体肾脏,故冬季是重点保护肾脏的季节。冬季气候寒冷,体虚不御寒而伤肾;活动量减少,食入量增多,体内容易积存过多脂类物质,冬季气血运行缓慢,机体免疫力下降,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极易发生,不可掉以轻心。对于疾病要采取预防的态度,身体注意保暖,才能保持健康的而不受外邪侵害。冬季宜运用清调补的综合协调搭配,如微量元素(钙铁锌硒)、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心脑血管保健用品;要注意御寒防冻,增强体质,保证身体轻松过冬。
在了解了自然界、五行与人体的关系之后,可以预先就分析出身体可能发生的疾病;也可以根据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随时注意身体改变的预兆。
由此可做到未病先调,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就是我国阴阳五行传统养生保健的独到之处。
阴阳学说,是衡量万物的纲纪,也是种方法论。阴阳学说在医学的各个层面是怎么用的呢?
我们来看看。
第一、 它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组织结构,由于结构层次不同,功能特点不同,阴阳属性也有区别。
就人体部位而言,前一讲讲过的,上为阳,下为阴。肚脐以上为阳,肚脐以下为阴;
我们还知道外为阳,内为阴,那么在人体,就是体表皮肤为阳,深层筋骨为阴;
再有,人体后背为阳,胸腹为阴。为什么呢?
这个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是农民,农民的劳作长久以来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背后容易接触阳光,属阳,胸腹部就为阴。由此延展一下,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督脉属阳,行于胸腹正中线的任脉属阴,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再下来的划分,肢体外侧为阳,肢体内侧为阴;
如何定内外?就是我们的四肢自然地一放,晒到太阳的一面皮肤比较黑的属阳,而皮肤比较白的属阴。
那顺着这个理,经络中走在四肢外侧的叫阳经,走在四肢内侧的就是阴经啊。
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说,无形之气属阳,有形的血、津液、精属阴。
就内脏而言,因为六腑是传导水谷的,是动态的,所以属阳;而五脏是储存精气的,是内守的,所以属阴。
因为阴阳可以一层一层无限分下去,所以,在五脏中,相对而言,心、肺位置在上为阳;肝、脾、肾位于下为阴。
再进一步,每个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等。
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第二,阴阳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运作,以及机体与内外环境之间阴阳协调平衡的结果。这部分内容,我们在讲脏象、气血津液内容时,再作展开。
所以人体处在生理状态,实际上就是处在阴阳平衡的状态。
那么反推,如果人体有病了,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协调,我们就叫做阴阳失调。
这就引出了第三点,阴阳还可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引起人患病的因素,我们又叫作邪气,人体的抗病能力,我们一般叫作正气。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气跟人体的正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既然万事万物都可以分阴阳,那么,邪气与正气当然也可以分阴阳。
就病邪而言,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比如六*邪气中,暑、热(火)邪为阳邪,寒邪、湿邪为阴邪。
人体的正气,又分为阴精与阳气。
既然邪和正都可以再分阴阳,那么邪正斗争的过程就是不同的阴阳力量搅在一起。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邪正两方的阴阳都可能变多,或者变少,只要是出现了不平衡,我们就说:阴阳失调了。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衰等。
先说阴阳偏盛的情况。
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过于亢盛,导致的病理变化。
亢盛,就是实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其中,阳偏盛是指在阳邪——也就是火邪、暑邪的作用下,使阳的一方偏亢过盛,由此,阳的特点——热、亢奋也就表现出来,从而使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理现象。
既然阳代表热,现在阳多了,所以产热过多。多了,就是实证,所以合起来就叫实热证。
实热有些什么表现呢?
发热,或者怕热,或者局部有灼热感,同时,可见面红、舌红、脉数这些热的表现。
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阳热多了,人体的阴液就会减少,就会出现口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样一些伤津液的表现,《黄帝内经》叫作「阳胜则阴病」。
下来,说说阴偏盛的情况。
阴偏盛,是指在阴邪,也就是寒邪、湿邪的作用下,阴的一方过盛。阴的特性是寒,阴会抑制阳的功能,人体就处在这么一种病理状态。
阴多了就是寒,多了,是实证,所以会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比如怕冷,或局部冷痛,或喜欢温暖,面白,舌淡,脉迟或紧等,这就是「阴胜则寒」。
阴寒一亢盛,必然要损耗人体的阳气,阳就会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所以说,「阴胜则阳病」。
下来再谈谈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了。低了,少了,就是虚证。
其中,阳偏衰是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下降。表现为一系列虚寒征象。
比如畏寒肢冷、踡卧、局部有冷感,不单喜温,还喜按。这里教大家一招,局部假如有不舒服,你用手按下去,越按越不舒服的是实证,按了感觉舒服的是虚证。
既然是虚寒,那么,同时还有神疲乏力、脉迟无力这些虚的表现,所以说「阳虚则寒」。
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别的是:阳虚与阴盛都是寒证,阳虚是虚而有寒,一般延续时间长。阴盛只是寒,一般没有虚象,而且多为临时受寒,或过食生冷引起的临时性症状。
下来,说说阴偏衰。
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液亏虚,滋润和宁静作用不足,同时阴虚不能制约阳,呈现出阳气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
阳气相对偏亢,就会出现热;它是由于阴少导致的,所以属于虚。加起来就是「虚热」。
这种热,由于是虚热,所以就算发热,温度也不高,比如低热、潮热,甚至是五心烦热这种连体温都不显出来的热象,还有面部——不是实热,所以不会满面通红,仅仅是在颧骨的地方发红,也就是颧红。
阴虚是阴液少了,所以会有口干、舌燥、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样一些水分不足的表现,还脉象细数等。
所以说「阴虚则热」。
阴阳在病理上的变化,其实要比上面讲的复杂得多,但我们这不是专业课,所以,先建立起上面的大致感觉就好了。
第四点,阴阳学说还可以指导疾病的治疗。
阴阳失调可以说是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
所以调理阴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的「平」就是,以回复平衡为目的。
下来,谈谈以阴阳学说来确定的治疗原则。
首先是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阴偏盛或阳偏盛时,多了,有余了,是实证,所以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
依据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适宜用寒凉药物清除实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者寒之」;
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当用温热药物驱逐其寒,这就是「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该有的少了,这形成的是虚性病证,所以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
其中阴虚则热的虚热症,主要是滋阴,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枸杞子、女贞子、龟板、鳖甲这些药物,中成药多半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这一类。
而阳偏衰的虚寒证,主要是补阳,用附子、肉桂、干姜、冬虫夏草、鹿茸、肉苁蓉、锁阳、续断、巴戟天、*羊藿、核桃仁这些药,中成药多半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等。
治疗就得用药,下来,阴阳学说还可以归纳药物的性能。
中医学对药物性能的认识,主要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等方面进行分辨。
其中四气、升降浮沉,用阴阳学说来归纳,就更有意义。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什么是寒凉药?这实际上是在人体身上试出来的。一般来说,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或者正常人吃了这些药,会出现寒凉的感觉,比如出现口淡、拉稀、小便清长的现象,由此得知,这些药物的性质多属于凉性或寒性,比如黄芩、黄连、栀子等;
反过来,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或者正常人吃了容易上火的,这些药物的性质多属于温性或热性,比如附子、肉桂、干姜之类。
所以,治疗热证选用寒性或凉性药物,治疗寒证选用热性或温性药物。
下来是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向。
升,是指药物具有上升、作用于人体上部的趋向;浮,是指药物具有向上、向浅表部位发散的作用趋向;降,指药物具有下行并作用于人体下部的趋向;沉,是指药物具有向下、向内镇敛的作用趋向。
这里,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
其中升浮药,多用于病位在上部、外部的病症,比如头部疾病、心肺疾病、体表疾病,像感冒、皮肤病这一类。这个容易理解,药物升浮才能达到上部的病位,起到治疗效果。
但升浮药物,也可以用在病势趋下的病变。什么是病势趋下呢?
比如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这些病变,因为它们的疾病趋势是向下的,所以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治疗的时候就应该升举它们向上,这就用到了升浮药。
反过来,来说沉降药。
沉降药多用于病位在下部、在内部的疾病,比如肝肾疾病,身体的下半部疾病,用沉降药,才能「药到病位」。
沉降药物,也可以用在病势趋上的病变。什么是病势趋上呢?
比如,咳嗽,气喘,打嗝,嗳气,你看它们都是有气往上的,这同样是病态的,所以这个时候要用沉降药,把气降下去。比如像沉香与降香,你听它们的名字就知道它们能沉,能降。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很广,以上三讲,应该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学说的来源、内涵还有应用,都有个大致认识了。
一)生理方面
1.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动物体是一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就大体部分来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就四肢的内外侧而论,则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则脏为阴,腑为阳;而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心阴,肾阳、肾阴,胃阴、胃阳等等。总之,动物体的每一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以及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阴阳,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一般认为,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这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阴”代表着物质或物质的贮藏,是阳气的源泉;“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二者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精气就会竭绝,生命活动也将停止,就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二)病理方面
1.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中兽医学认为,疾病是动物体内的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过程。
在阴阳偏盛方面,认为阴邪致病,可使阴偏盛而阳伤,出现“阴盛则寒”的病证。如寒湿阴邪侵入机体,致使“阴盛其阳”,从而发生“冷伤之证”,动物表现为口色青黄,脉象沉迟,鼻寒耳冷,身颤肠鸣,不时起卧。相反,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出现“阳盛则热”的病证。如热燥阳邪侵犯机体,致使“阳盛其阴”,从而出现“热伤之证”,动物表现为高热,唇舌鲜红,脉象洪数,耳耷头低,行走如痴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元亨疗马集》中也有“夫热者,阳胜其阴也”,“夫寒者,阴胜其阳也”的说法。
在阴阳偏衰方面,认为一旦机体阳气不足,不能制阴,相对地会出现阴有余,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相反,如果阴液亏虚,不能制阳,相对地会出现阳有余,发生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阴阳双方互根互用,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俱虚”。如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阳气虚弱致使阴精化生不足,或因阴精不足致使阳气化生无源,最后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的偏胜或偏衰,均可引起寒证或热证,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阴阳偏胜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如阳邪偏胜导致实热证,阴邪偏胜导致实寒证等;而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则是虚证,如阴虚则出现虚热证,阳虚则出现虚寒证等。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说明疾病的发展 在病证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性和条件的不同,可以出现阴阳的相互转化。如“寒极则热,热极则寒”,即是指阴证和阳证的相互转化。临床上可以见到由表入里、由实转虚、有热化寒和由寒化热等的变化。如患败血症的动物,开始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舌红,脉象洪数等热象,当严重者发生“暴脱”时,则转而表现为四肢厥冷,口舌淡白,脉沉细等寒象。
3.判断疾病的转归 认为若疾病经过“调其阴阳”,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则以痊愈而告终;若继续恶化,终致“阴阳离决”,则以死亡为转归。
(三)诊断方面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疾病无论其临床症状如何错综复杂,只要在收集症状和进行辨证时以阴阳为纲加以概括,就可以执简驭繁,抓住疾病的本质。
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 一般来说,凡口色红、黄、赤紫者为阳,口色白、青、黑者为阴;凡脉象浮、洪、数、滑者为阳,沉、细、迟、涩者为阴;凡声音高亢、洪亮者为阳,低微、无力者为阴;身热属阳,身寒属阴;口干而渴者属阳,口润不渴者属阴;躁动不安者属阳,倦卧静默者属阴。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一切病证,不外“阴证”和“阳证”两种。八纲辨证就是分别从病性(寒热)、病位(表里)和正邪消长(虚实)几方面来分辨阴阳,并以阴阳作为总纲统领各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临床辨证,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又如《元亨疗马集》说:“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景岳全书传忠录》也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
(四)治疗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偏胜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使其重新恢复协调平衡就成为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阴阳偏胜者,应泻其有余,或用寒凉药以清阳热,或用温热药以祛阴寒,此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对于阴阳偏衰者,应补其不足,阴虚有热则滋阴以清热,阳虚有寒则益阳以祛寒,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见王冰《素问》注释)的治疗原则,但也要注意“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以使阴精、阳气生化之源不竭。
2.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一般来说,温热性的药物属阳,寒凉性的药物属阴;辛、甘、淡味的药物属阳,酸、咸、苦味的药物属阴;具有升浮、发散作用的药物属阳,而具沉降、涌泄作用的药物属阴。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就可以灵活地运用药物调整机体的阴阳,以期补偏救弊。如热盛用寒凉药以清热,寒盛用温热药以祛寒,便是《内经》中所指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药原则的具体运用。
(五)预防方面 由于动物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动物体的阴阳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否则便易引起疾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体的适应能力,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元亨疗马集腾驹牧养法》中也提出了“凡养马者,冬暖屋,夏凉棚”,“切忌宿水、冻料、尘草、砂石……食之”的预防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春季放大血,灌四季调理药等方法来调和气血,协调阴阳,预防疾病。
左阳右阴是根据古书记载来的,古代认为左边是肾脏为有形之器官,所以为阳,而右边则是命门,属于无形所以为阴
背阳胸阴是因为从背部接触脏腑比从胸部接触浅的多就是背部比胸部更接近外界越接触外界肯定接触阳光多嘛,越深的地方肯定就阴深点了啊所以背阳胸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