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3.足阳明胃经

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3.足阳明胃经,第1张

气血流走完大肠经后,进入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脉起于鼻梁,过鼻子两侧,上入齿中,环唇,下交承浆,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上关穴与胆经相交,循发际至额颅。

别支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从缺盆下到乳中,经过腹部到到达气冲,入大腿正面髀关穴,直下到膝盖骨,过小腿到脚背,到第二指的厉兑穴,足阳明胃经走完。

《内经》中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胃是人体的粮仓。

胃为黄肠,当食物进入胃的时候,正常的胃会把坏的食物排出,所以当你吃到不好的东西就会开始反胃,恶心想吐,拉肚子。

五味:酸甜苦辣咸。

甜味入脾胃,但是只有天然的甜才可以哦!

如:麦芽糖甘蔗等等。人工糖可不算。

水是肾脏,肾脏出问题时会把土淹没掉,五行相克,水克土,那胃是肾之关,也就是肾关门的地方。

所以严重的肾脏病,尿毒症,除了极度的眩晕以外,就是恶心,不断的吐,这是因为水太重,害到胃,而不是有胃病。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

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医是治疗的是一个整体的人,不是只治病,中医讲究五行的相生相克阴阳平衡。

胃经是多血多气的,胃里没有东西就会没有力气,看一个生病人是否有好转,就看有没有胃口想吃饭。

胃经的循行时间早上7-9点,这个时间大家要吃早餐,如果长期不吃早餐小心胆功能的受损,出现胆结石,胆囊炎等。

胃经共45穴

有些穴会常用到,有些穴基本上用不到,咱们做家庭养生,记住常用的就好了,不然会被弄晕的。

第一个头维穴:足阳明,足少阳之会,发际转角处。说话时会有脉在动。疏风止痛,清头明目之效。

下关:用于中耳炎牙科问题还有下巴脱臼。

颊车穴:治中风口眼歪斜,疏风活络,通利牙关。像张口困难啊,牙痛啊,颊肿啊这些都可以用颊车。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眼眶骨头上面一点是足阳明,阳跷脉,任脉会穴。

四白:承泣下约一寸是四白。这两个穴位都在眼睛附近,所以可以调理眼睛问题。

按揉四白穴还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

巨髎穴:沿四白下来到水沟平齐处就是巨髎,多用于牙痛,局部肌肉麻痹。

地仓穴: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的交汇会。嘴角旁边,没有地仓说明胃气不够。

大迎:地仓和颊车中间,很少用到。

人迎穴:人迎穴处是人迎脉,人迎脉在,胃气就有,人就可以救活的。

水突穴:治疗瘰疬,甲状腺肿大。

瘰疬: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

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每隔一个肋骨一个穴。与任脉相距4寸。

它们都在胸部,所以都有宽胸理气之效。

乳中,乳根,这几个是乳房问题近取穴。

当然还可以丰胸[偷笑]

谢老师说的乳三针:肩井穴膻中穴乳根穴,治疗乳房疾病的基础方。

不容穴:从不容开始,胃经与任脉相距2寸巨阙旁开2寸,吃进去的食物不容纳,一吃、一喝就吐用不容穴。

承满穴:胃口不好,吃一点就饱了,用它。

梁门,关门,太乙少用,揉腹时都能照顾到。

滑肉门穴:可减肥哦!治疗肥胖胃疼呕吐。

肉吃多了不消化就用滑肉门把肉肉滑出体外。

如果孩子不长肉,长高也慢怎么办?

倪师经验穴:太乙+滑肉门+身柱穴=长高长强壮。

天枢穴:大肠募穴。按揉天枢的位置会疼是有宿便,宿便有寒热之分。

寒:几天不上大便也不会难受,小便清长,可以灸天枢。

热:肚子会痛,难受,小便**,揉天枢或者下针。

倪师:腹四针。

神阙上4寸中脘(胃募穴),下4寸关元(小肠募穴),神阙旁开2寸天枢(大肠募穴)。

治疗腹部的问题。

外陵,大巨:略过[偷笑]

水道穴:与水分同用,通利水肿,可治疗腹水。

归来:月经不来时就灸归来吧。

睾丸缩到腹部也用归来。

髀关,伏兔,少用略过

阴市穴:治疗膝盖冰凉。

有人脚晚上才疼,也用阴市。

梁丘穴:胃经的郄穴,消炎用。如果青春痘总长在胃经上,试试梁丘。

梁丘还可以止胃酸,突然的胃反酸。

犊鼻穴:膝痛麻木不仁,难跪起。

倪师治疗膝盖问题的五穴四针: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这五个穴能治疗膝盖的所有问题。

足三里穴:胃经的合穴,属土,胃经也是土,所以是本穴。

是我们身体的大穴。

有句话说:肚腹三里留,就是胃脘部的问题都可以用到足三里穴。

男人过三十岁后要长灸足三里穴,胃气会很好,可健康长寿。

足三里还有导热下行的作用,经常灸艾灸会出现燥热,那么我们可以灸足三里或者三阴交跟涌泉穴来导热。

顺便介绍下足三里下一寸的奇穴:阑尾穴。

突发阑尾炎的时候,在这里有压痛,可用于诊断也可用于治疗。

注意:因为足三里会增加胃蠕动,所以胃出血时不适合用。

上巨虚:乳房肿块的用它效果很好。

下巨虚:肚脐以下的硬块,子宫,卵巢的肿块可以选下巨虚。

上巨虚治疗肚脐以上的硬块,下巨虚治疗肚脐以下的硬块(硬块要长在足阳明胃经上哦)

条口穴:治脚麻。倪师说:条口透承山,专治五十肩,有敢下针的可以试试。

丰隆:胃经络穴,祛痰丰胸用丰隆都很好。

解溪穴:胃经的经穴,属火,火生土,所以解溪是胃经母穴。

虚则补其母,虚症时可以用。

如头疼在胃经上,已经好多年了,就用解溪。

陷谷穴:胃经的俞穴,出现时症用俞穴。

如胃经是早上七点到九点,一到这个时辰就出现头疼脸肿发脾气等等都属于时症。

内庭穴:胃经的荥穴,属水。

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牙疼用合谷

胃经,经过上牙,所以上牙疼用内庭。

内庭穴可祛胃火,胃火大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用它效果很好。

最后一个厉兑穴:胃经的井穴,属金,土生金,所以是厉兑也是胃经子穴,实症用此穴。

井主心下满,心口闷心口痛,治疗动脉堵塞,病人感觉有人在血管里面清扫卫生的感觉很舒服。

所以常用于动脉血管堵塞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肝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肝念穴的定位 10 肝念穴的取法 11 肝念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肝念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肝念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肝念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肝念穴研究进展 171 对消化道的影响 172 对血液的影响 173 对胆囊的影响 174 对血糖的影响 175 对血胆固醇的影响 176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77 对垂体的影响 178 治疗肝炎 179 治疗麦粒肿 1710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711 治疗胆石症 1712 治疗胃脘痛 1713 治疗淋巴结核 1714 治疗眼睑下垂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肝念 1 拼音

gān niàn

2 英文参考

Gānshū BL18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肝念为经穴别名,即肝俞[1]。见《灸法图残卷》。

穴位 肝俞 汉语拼音 Ganshu 罗马拼音 Kanshu 美国英译名 Liver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V18 富耶氏 V18 德国 B18 英国 B18 美国 BI18

肝俞为经穴名[1](Gānshù[2]BL18)。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肝俞是肝的背俞穴[1][2]。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1]。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黄疸,胁痛,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痫证,背痛,目痛,癫狂痫,衄血,脊背痛,胃痛,目赤痛,青光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现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疗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眼睑下垂,结膜炎,夜盲症,视网膜炎,偏头痛,精神病,淋巴结结核,肠出血,胆石症等。

4 肝俞穴的别名

肝念(《灸法残卷图》)。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肝俞在九焦(椎)之间。

6 特异性

肝俞穴为肝之背俞穴。

7 穴名解

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1]。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消化腺,五脏之一。《说文》:“肝,木脏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木喜畅顺,此可顺其气而达之也。此穴内应肝脏,是肝气转输、输注之所,为治肝要穴,故名之。[3]

8 所属部位

背部[4]

9 肝念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肝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肝俞穴“除背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肝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肝念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肝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9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11 肝念穴穴位解剖

肝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9和第10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7]。

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5]。

12 肝念穴的功效与作用

肝俞穴具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功效。

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的作用[1]。

本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9胸椎旁,是肝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可治疗肝脏疾病[8]。

肝为阴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最易化火生风,因此又可治疗神志病[8]。

肝开窍于目,主筋,藏血,同时也是治疗眼病、血证和筋脉病的常用穴[8]。

肝与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故本穴与胆俞配伍为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也是治疗眼目疾病的腧穴之一[8]。

有清泻肝胆、养血明目之功,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咳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症,皆可取此[3]。

13 肝念穴主治病证

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黄疸,胁痛,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痫证,背痛,目痛,癫狂痫,衄血,脊背痛,胃痛,目赤痛,青光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现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疗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眼睑下垂,结膜炎,夜盲症,视网膜炎,偏头痛,精神病,淋巴结结核,肠出血,胆石症等。

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等[1]。

肝俞穴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7]。

肝俞穴主治黄疸,胁痛;目赤,目痛,目视不明,雀目;眩晕,癫狂痫;吐血,衄血;脊背痛[6]。

肝俞穴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证,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5]。

现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 其它:月经不调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3~05寸[1]。

斜刺03~05寸[5]。

斜刺05~08寸[7][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肋间放散[6]。

注意: 肝俞穴右侧穴下深部为肝脏,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脏[6]。

142 灸法

可灸[1][7][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肝念穴的配伍

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肝俞配百会、太冲,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痛,眩晕。

肝俞配肾俞、太溪,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肝俞配大椎、曲池,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肝俞配睛明、风池、光明,治青光眼[6]。

肝俞配胆俞、阳纲、期门、阳陵泉,治肝炎、黄疸[6]。

肝俞配大椎、风池、太阳、肾俞,治视网膜出血[6]。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针灸甲乙经》: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唾血短气、鼻酸,肝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吐血,灸肝俞百壮。

《针灸大成》:肝俞,主热病,瘥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相距一寸五分……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白翳。

17 肝念穴研究进展 171 对消化道的影响

肠功能障碍患者,针刺肝俞可使肠功能正常化;针刺肝俞、脾俞、胃俞等背俞穴,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疗效,能使溃疡逐渐愈合,胃液分泌虽保持高分泌状态,但胃液的总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趋向正常化。有人用皮内针刺入胆俞、肝俞等,在胆囊X线片上可见胆囊影像缩小,表现为胆囊收缩,也可见Oddi括约肌舒张,胆管内压力下降。[6]

172 对血液的影响

针刺肝俞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减少,对血液成分也有影响。如针刺肝俞,可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症状好转[6]。

173 对胆囊的影响

针刺肝俞后,即刻见到胆囊、胆总管均呈现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管内压力下降[6]。

174 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肝俞使耐糖曲线高者下降,低者升高[6]。

175 对血胆固醇的影响

针刺肝俞可使高胆固醇含量下降明显,对正常机体的胆固醇含量影响不显著[6]。

176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针刺家兔的“肝俞”、“足三里”、“肾俞”1次,针后可见家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但连续7d,每日1次,反看不出明显效果[6]。

177 对垂体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肝俞、脾俞能引起垂体肾上腺的功能增强,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带变宽,皮质增厚,细胞体积增大,球状带和束状带界限不清[6]。

178 治疗肝炎

以肝俞、足三里为主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44例,配穴取阳陵泉、内关,常规针刺,留针15 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5个疗程后,氨基转移酶864%转为正常[6]。

179 治疗麦粒肿

针刺肝俞治疗复发性麦粒肿15例,针后强 捻转,并行开阖泻法,使之出血,每周1次,结果全部在1~3次内治愈[6]。

1710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针刺肝俞配心俞埋线为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40例。结果:近期有效率为922%,远期有效率为893%[6]。

1711 治疗胆石症

取肝俞、胆俞、脾俞等,用推按运经仪治疗63例,配合服用硫酸镁、稀盐酸、油煎鸡蛋,结果均有较好疗效。

1712 治疗胃脘痛

针灸肝俞、胆俞、脾俞等,治疗50例,有很好疗效。

1713 治疗淋巴结核

割治肝俞、膈俞,治疗211例,有较好疗效。

1714 治疗眼睑下垂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丰富多彩的隔物灸法。 这种灸法,在古代流传甚广,许多中医外科书都有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五,葛洪云:“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住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

关于葛洪灸法,据宋张杲编的《医说》称:“江宁府紫极观掘得石碑载之”,比《肘后备急方》更详细(按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云:“葛仙翁石刻江陵府紫极宫”,与《医说》不同。然《政和本草》卷二十九亦指为江宁府紫极宫,当以江宁府为是,在今南京附近)。兹据《医说》,将此碑文录下:

“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则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厚薄,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片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更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不可灸矣。

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粟米大头子,便用独头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厚薄,正安于疮上,却用艾于蒜上灸二七壮,多至四十九壮。”宋陈自明《外科精要》把这种灸法叫做“隔蒜灸”。

隔蒜灸法,随着疾病的不同,又有几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大体有以下三种:

①隔蒜片灸:方法见前。据宋张锐《鸡峰普济方》卷三十云:“艾炷贵虚而大。”

②隔蒜饼灸:适于较大范围的施灸。除前引葛洪石碑所载者外,《医心方》卷十八治猘犬啮人引《录验方》云:“取大蒜作饼灸疮上愈。”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云:“阴疮日数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捣烂铺于疮上,以艾亦铺蒜上,点火灸之。”

也有将大蒜同其他药物共同捣烂,作饼以施灸的。如《类经图翼》卷十一治疗痈疽疮口开大者,“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明王肯堂《外科准绳》载郭氏治疗“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用白面、硫黄、大蒜捣烂作饼,在上施灸。《疡医大全》云:“灸身上诸毒并疬串久不收口者,独蒜一个,加雄黄不拘多少,共捣成饼,贴之,将艾放饼上,灸一壮即愈。”

也有蒜饼与药饼井用的。如《理瀹骈文》治产后流注及阴毒、肿毒、风毒,“用丁香、木香、沉香,肉桂各等分,麝香减半,加白芷、苏叶、姜黄、血竭,研末,以米汤调作饼。先铺蒜泥,再放饼灸。”

③围蒜泥灸:如《寿世保元》卷十云:“灸疔疮,用大蒜烂捣成膏,涂疔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 如明刘纯《玉机微义》治诸疝“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又《类经图翼》卷十一,治阴寒腹痛欲死,主张用隔附子灸法“如仓卒难得大附,只用生姜或蒜白头切片代之,亦可”。

也有隔葱灸与隔盐灸混合施行的,如《普济方》卷四百二十四,治产后小便不通:“用盐于产妇脐中填满,可与脐平。却用葱白,剥去粗皮,十余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按盐上。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以火灸之,觉热气直入腹内,即时便通。” 以豆豉作饼,垫在艾炷下施灸。最早见载于晋《范汪方》(据《医心方》卷十五)。《千金要方》记载较详,该书卷二十二云:“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已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差。”《医宗金鉴》把这种灸法叫做“豆豉饼灸法”。所用的豆豉,据明汪机《外科理例》称,当用“江西淡豆豉”。也有用盐豉的,如陈藏器《本草拾遗》治疗“为物所伤,并有诸疮”,“以盐豉和面作椀子,盖疮上,作大艾炷灸一百壮”(据《政和本草》卷五)。

又《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的豆豉饼灸法,与《千金》略有出入。该书主张:“其疮若只痒,即宜隔豉饼子灸之,其豉饼子须以椒、姜、盐、葱相合烂捣,摊作饼子,厚薄如三钱已来。”按豆豉、姜、葱,在本草皆为辛温发散之品,所以只能用于痈肿初起,元齐德之《外科精义》云:“若其脓已成者,慎不可灸。”《千金要方》卷六又用这种灸法治耳聋。方法是:“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揪叶盖之,剜一孔如箸头透饼,于上灸三壮。” 将附子垫在艾炷下以施灸。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子,安肿上,以唾帖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差。”又《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也曾引录崔氏疗耳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酽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差。”这都是用附片的灸法。还有一种用附子末作成饼子而施灸的方法。如明薛已《外科发挥》卷三的臀痈附方,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液和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串雅外编》把这种灸法名为“附子灸”。

按附子入药,有生熟之分,隔物灸多用熟者,故崔氏用酽酢渍之《外科发挥》用炮附子。又《疡医大全》论疮久成痿,也主张“用附子制过者,以童便浸透,切作二三分厚,安疮上,着艾灸之”。

11葶苈饼灸:是治瘰疬的一种灸法。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灸漏方:葶苈子二合,豉一升。右二味和捣,令极熟,作饼如钱大,厚二分许。取一枚当疮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三炷一易,三饼九炷,隔三日,复一灸之。”《外台秘要》也载有此法,并且引《古今录验》云:“不可灸头疮,葶苈气入脑杀人。”又《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用此法治疗痔疮。

12商陆饼灸:也是治瘰疬的灸方。如《千金要方》灸漏又方:捣商陆根,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安漏上,以艾灸上,饼干易之。灸三四升艾,差。”

13莨菪根灸:《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云:“治瘰疬结核,宜灸莨菪根法。用莨菪根一两粗者,切,厚约三四分,安疬子上,紧作艾炷灸之,热彻则易。五六炷,频频灸,当即感退矣。”

14桃树皮灸:《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云:“治卒患瘰疬子不痛方,取桃树皮贴上,灸二七壮。”15香附饼灸: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五,隔香附饼灸治瘰疬痰毒或风寒袭于经络红肿方法:“生香附为末,生姜自然汁和,量患大小作饼,覆患处,以艾灸之。” :书又载,隔木香饼灸治扑损闪

,血瘀气滞方法:“以木香五钱为末,生地黄一两杵膏,和匀,量患处大小作饼,置肿上,以艾灸之。”17桃叶灸:《医心方》卷十四引《集验方》,治疗疟疾“桃叶二七枚安心上,艾灸叶上十四壮”。18土瓜根灸:《串雅外编》卷二灸耳聋:“湿土瓜根,削半寸,塞耳内,以艾灸七壮,每旬一灸。”土瓜根即葫芦科植物王瓜的块根。

19苍术灸:《理瀹骈文》治暴聋:“苍术削下尖上平式,插耳内,艾烧之,耳有微热为度。”又同书《续增略言》二:“暴聋用菖蒲或苍术削尖,插耳灸之。”

20槟榔灸:前书治暴聋又法“用槟榔削尖,挖孔纳麝少许,插耳内,艾烧同”。

21川椒灸:如《肘后备急方》卷五疗一切肿毒疼痛不可忍者“搜面团肿头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又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云:“治一切心腹胸腰背苦痛如锥刺方:花椒为细末,醋和为饼,贴痛处,上用艾捣烂铺上,发火烧艾,痛即止。”又《理瀹骈文》治疗气病、痞气“花椒末调饼贴,烧艾一炷”。

22皂角灸:如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救急诸方第九十六云:“解九里,蜂用皂角钻孔,贴在蜂叮处,就皂荚孔上用艾灸三五壮,即安。”同篇治疗蜈蚣或蝎子伤人,也提到用这种灸法。

23白附子灸:《本草纲目》卷十七白附子条引《杨起简便方》云:“偏坠疝气,白附子一个为末,津调填脐上,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24隔矾灸:《神灸经纶》卷四载秘传痔漏隔矾灸法:“皂矾一斤,用新瓦一片,两头用泥作一坝,先以香油刷瓦上,焙干,却以皂矾置瓦上,煅枯为末;穿山甲一钱,入紫罐内煅存性为未;木子亦如前法煅过,取末二钱五分;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另研。右药和匀,凉水调,量大小作饼子,贴疮上,用艾炷炙三四壮。”

25隔蟾灸:如《类经图翼》卷十一疬灸法:“用癞虾蟆一个,破去肠,覆疬上。外以真蕲艾照疬大小为炷,于虾蟆皮上当疬灸七壮,或十四壮,以热气透内方住。”《寿世保元》卷十则主张“用癞虾蟆一个剥取皮”施灸。

26鸡子灸:《寿世保元》卷十载:“发背痈疽初起未破,用鸡卵半截盖疮上,四围用面饼敷住,上用艾灸卵壳尖上,以病人觉痒或泡为度,臭汗出即愈。”《串雅外编》卷二把这种灸法叫做“鸡子灸”,操作方法是将“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三壮”,并且指出“若红肿根盘大,以鸭蛋如法灸亦可”。

27隔头垢灸:如《丹溪心法》治疗痔疮“大蒜一片,头垢捻成饼子,先安头垢饼于痔上,外安蒜,艾灸之”。《类经图翼》卷十一,也载有此法。

28隔虫灸:把某种昆虫垫在艾炷下施灸。如《外科精义》云:“尝记疳瘘恶疮,诸医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又法,用乞火婆虫灸之,同前法。”乞火婆虫可能是蟑螂。

也有用蛴螬灸破伤风的,如《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经验秘方》云:“灸破伤风法,右用蛴螬,虫口稳于破疮口上,用艾灸虫尾,虫口内干为效。”《医宗金鉴》把用蛴螬的灸法叫做“蛴螬灸法”。

《寿世保元》卷十又有“灸痔神法”,是隔尅薄虫施灸,惜今已不知尅薄虫为何物。

29隔盐灸:如《肘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又引录《徐王方》治蛇毒“嚼盐唾上讫,灸三壮,复嚼盐唾之疮又主张“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以施灸。

30隔酱灸:如清窦梦麟续增金元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治脱肛“取顶上旋毛中百会穴,以酱一匕搽上,艾灸三壮”。

31隔面饼灸: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恶疮方:“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差。”32黄土灸:黄土制成泥饼,垫在艾炷下施灸。此法最先见载于《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发背,如:“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帖着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差;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差;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这种灸法,在《太平圣惠方》、《备急灸法》、《外科精义》、《东医宝鉴》等书皆有记载,《东医宝鉴》并且正式命名为“黄土灸法”。

又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载:“桑根下土,搜成泥饼,傅风肿上,仍灸三十壮,取热通疮中。”“床四脚下土,主猘犬咬人,和成泥傅疮上,灸之一七壮。”都是黄土灸法(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

33蚯蚓泥灸:以蚯蚓排泄出的泥土作饼,垫在艾炷下施灸。如《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治瘰疬,如:“用韭菜畦中蚯蚓粪和水为饼子,量疮大小用之,过疮二三钱地位,贴疮上,外以艾圆灸之。患人觉疮热或痛,止火,除去饼子,上以膏药固定。”《疮疡经验全书》卷三灸初起便毒、脏毒法:“用湿蚯蚓粪捻成饼子,如铜钱厚,放患处。以艾火在饼上灸之觉热,一二十壮为度,或痛或痒即可。”

34隔纸灸:《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二载:“治久喘嗽、咯脓血、有痰不愈者,右用白表纸数重折之,于冷水内浸湿了,然后燃艾炷,仍蘸些许雄黄末同燃。艾炷子安在纸上,用火点着,随即放在舌头上正中为妙。下手灸人拿着一个铜匙头,于患人口内上腭隔住艾烟,呼吸令患人如常。”35椀灸:《串雅外编》卷二所载治乳肿的方法:“椀一个,用灯草四根十字排椀内,头各露寸许。再用纸条一寸五分阔,用水湿了,盖椀内灯草,纸与椀口齐。将椀覆于患处,留灯草头在外,艾一大圆放椀底,火灸之,艾尽再添,至椀内流水气,内痛觉止方住。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

36核桃灸:《理瀹骈文》云:“凡肩背腰胁手臂腿膝环跳贴骨等处疼痛,用沉香、木香、丁香、乳香、麝香、山甲末,裹核桃壳,覆患处护住,上用荷叶遮盖,以防火落,烧艾一二炷,觉热气入内即散。”

37熏脐法:也叶做蒸脐法或炼脐法,是将药未敷在脐部,再在其上施行艾灸的方法。所用的药物处方,因病而异。《医学入门》载炼脐法,治疗劳疾,用麝香五钱,丁香三钱、青盐四钱,夜明砂五钱,乳香、木香各三钱,小茴四钱,没药、虎骨、蛇骨、龙骨、朱砂各五钱,雄黄三钱,白附子五钱,人参、附子、胡椒各七钱,五灵脂五钱,共为末。另用白面作条,圈于脐上。将前药一料,分为三分,内取一分。先填麝香五分入脐眼内,又将前药一分入面圈内,按药令紧,中插数孔,外用槐皮一片盖于药上,艾火灸之。灸至遍身大汗为度。《理瀹骈文》所载太乙真人熏脐法与此大体相同,只是没有白附子、人参,而另有两头尖而己,据云:“通治劳伤、失血,及阴虚、遗精、白浊、阳痿、精神倦怠、痰火、妇人赤白带、子宫冷诸症”。

又《针灸大成》卷九载蒸脐治病法,用来予防疾病。方法是用生五灵脂八钱,生青盐五钱,乳香一钱,没药一钱,夜明砂二钱微炒,地鼠粪三钱微炒,干葱头二钱,木通三钱,麝香少许。这些药共为细末,水和莜面作圆圈置脐上,将前药末以二钱放于脐内,用槐皮剪钱放于药上,以艾灸之,每岁一壮。

《医学入门》又载温脐种子方,用五灵脂、白芒、青盐各二钱,麝香一分,施灸方法同前。《理瀹骈文》指出:“温暖即止,过则生热”。

《理瀹骈文》另有济众熏脐法,用川乌、草乌、乳香、没药、雄鼠粪、续断二钱,麝一分。灸法同前。又治气虚体倦,肚腹畏寒“用五灵脂、夜明砂、枯矾、麝香,灸同”。

阳燧锭灸法是用硫磺、蟾酥、白砒等药物,熔炼成药锭,然后置于一定穴位上点燃施灸,以达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对此疗法曾有记载:「内府阳燧锭治风气并肿毒。」同时还载明了药锭的配制及施灸方法。直至现在,有些农村及医疗部门仍在应用此法治病。

操作方法

一、药物配制

取硫磺45g、蟾酥3g、朱砂3g、冰片0.6g、麝香0.6g、白砒15g,分别研成细末。再取铜勺1个,置火炉上,用文火先使硫磺熔化,然后再依次加入蟾酥、朱砂、冰片、麝香,用玻璃棒或竹筷搅匀,最后加入白砒(加入白砒时,有一股青烟升起,注意避免这股青烟冲入眼鼻),同时立即将铜勺移开火炉,稍加搅拌,趁热时倒入平底瓷盘内,荡转成片,待冷却后取出,装瓶备用。

二、使用方法

根据病灶部位,疼痛或畏寒程度等具体情况,取半粒至1粒(如瓜子大)药锭,一头用火微熏令软,使粘著于纸片上,然后连纸置于已经涂敷少量凡士林的需灸穴面上,即可用火点燃。候燃至将尽时,用火柴盒或瓶盖将灸火压灭。此时患者有一股热力,透达深约O.3cm左右。一般灸一壮后,穴面仅呈轻度淡红。如药锭较大或灸得壮数较多时,次日起水泡,可用针挑破,涂龙胆紫后继续施灸。

主治病症

瘰疬、毒虫咬伤、疮疡初起等病症。取患部施灸。

注意事项

同「无瘢痕灸疗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43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