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打坐

佛教打坐,第1张

禅病

(术语)谓一切之妄念也。妄念为禅定之病魔。圆觉经,闻佛说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之过曰:‘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又修禅定人种种之病魔也。藏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详说其病相及治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治禅病秘要法》简介二卷。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北凉是两晋和隋朝之间十六国之一,历二主,自公元397至439年(一说401-439年)。沮渠,音jǔ qú,复姓。原为匈奴官名,后遂以为姓氏。本经又名《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目前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的扫描版均见于网络,可见全部经文。本经主要在说明行者于阿练若处修禅定时,心身发生种种问题时的对治法。共有十二法:(1)治阿练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2)治噎法;(3)治行者贪*患法;(4)治利养疮法;(5)治犯戒法;(6)治乐音乐法;(7)治好歌呗偈赞法;(8)治水大猛盛,因是得下法;(9)治因火大,头痛眼痛耳聋法;(10)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惊怖失心法;(11)治风大法;(12)初学坐者,鬼魅所著,种种不安,不能得定治之法。根据本书《后序》所述,本经乃沮渠京声在于阗国衢摩帝大寺金刚阿练若住处,由天竺比丘佛陀斯那所授而忆诵于心。南朝宋代孝建二年(455)九月,沮渠京声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依此,《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诸录皆说此经于孝建二年译出。但是,依《出三藏记集》卷十四〈京声传〉所载,彼由于阗归河西时已译出此经。及至北凉灭亡,京声南奔入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南朝宋代孝建二年,因竹园寺比丘慧璇之请而传写。全书共有五卷。若依此说,则本经在孝建以前即已译出。又,在本经起始处的“治阿练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题下,附记有‘尊者舍利弗所玄问,出杂阿含阿练若杂事中’之句。唯现有《杂阿含经》中缺乏相当于此部分的记载。治行者贪*患法节录自《治禅病秘要法》。文本依照《永乐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经》,二版本实质文字一致(《乾隆版大藏经》是以《永乐北藏》为基础修订;原文无标点)。复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禅定时,欲觉起,贪*风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摇;诸情闭塞,动于心风,使心颠狂。因是发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如救头然,当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观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脉,从于子藏,犹如树根,布散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节,似芭蕉叶。八万户虫,围绕周匝。四百四脉,及以子藏,犹如马肠,直至产门,如臂钏形团圆大小,上圆下尖,状如贝齿,九十九重。一一重间,有四百四虫。一一虫有十二头十二口。人饮水时,水精入脉,布散诸虫,入毗罗虫顶,直至产门。半月半月,出不净水,诸虫各吐,犹如败脓。入九十虫口中,从十二虫六窍中出,如败绛汁。复有诸虫,细于秋毫,游戏其中。诸男子等,宿恶罪故,四百四脉,从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诸肠。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胏腧肾脉,于其两边,各有六十四虫。虫各十二头,亦十二口。婉绻相著,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叵甚。至阴藏处,分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叶,有一千二百脉。一一脉中,生于风虫,细若秋毫,似毗兰多鸟嘴。诸虫口中,生筋色虫(此虫形体似筋,连持子藏。能动诸脉,吸精出入。男虫青白,女虫红赤),七万八千,共相缠裹,状如累环,似瞿师罗鸟眼。九十八脉,上冲于心,乃至顶髻。诸男子等,眼触于色,风动心根,四百四脉,为风所使,动转不停。八万户虫,一时张口,眼出诸脓,流注诸脉,乃至虫顶。诸虫崩动,狂无所知,触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诸虫尿,女精黄赤,是诸虫脓。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万户虫,地水火风,动作作此。告舍利弗:若有四众,著惭愧衣,服惭愧药,欲求解脱,度世苦者,当学此法,如饮甘露。学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诸虫,张口竖耳,嗔目吐脓。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数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过观。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观之。复以手反之,用覆头上,令此诸虫众不净物,先滴两眼,耳鼻及口,无处不至。见此事已,于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视之,如见癞人,那利疮虫,如地狱箭,半多罗鬼神状,如阿鼻地狱猛火炽热。应当谛观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众生,身分不净,皆悉如是。告舍利弗:汝今知不,众生身根,根本种子,悉不清净,不可具说。但当数息,一心观之。若服此药,是大丈夫,天人之师,调御人主。免欲淤泥。不为驶水恩爱大河之所漂没,*泆不祥幻伪妖鬼之所娆害。当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洁,如优波罗,人中香象。龙王力士,摩醯首罗,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告舍利弗:汝好受持,为四众说,慎勿忘失。时舍利弗,及阿难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1 子藏:妇女子宫。2 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修行道地经》(西晋竺法护译)卷第三说“尔时修行当观饭食。设百种味及秽麦饭。在於腹中等无有异。举食著口。嚼与唾合。与吐适同。若入生藏。身火煮之。体水烂之。风吹展转。稍稍消化。堕於熟藏。坚为大便。湿为小便。沫为涕唾。”参考这一食物消化过程的叙述,所谓生熟是指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的所起的变化。初步消化时是“生”;食物被充分消化后,成为即将排出的粪便时,是“熟”。3 八万户虫:虫,包括人体内的各种微生物。户,一家称一户。量词,用以计户数。八万户,形容虫数极多。4 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5 上圆下尖,状如贝齿:贝齿,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山猫及可拉伯绶贝的贝壳。例如,阿文绶贝贝壳的背面为褐色或淡褐色,具棕褐色纵横交错的断续条纹,两侧缘灰褐色,可见紫褐色斑点。唇周具紫褐色,齿质坚硬。6 毗罗虫: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六,身念处品第七之三说“复有十虫行于黄中。一名黑虫。二名苗华虫。三名大谄曲虫。四名苏毗罗虫。五名乌虫。六名大食虫。七名行热虫。八名大热虫。九名食味虫。十名大火虫。如是等虫行于阴中。”其中第四苏毗罗虫名称类似。7 半月半月:本经其他部分曾有“刹那刹那”的说法,此处的“半月半月”,可能是语气上的强调。8 胏腧肾脉:胏有两个含义:(1) 发音为zǐ ,剩余的食物,干肉;亦特指连骨的干肉。(2)发音为fèi,意同“肺”。胏腧,《永乐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经》经文后附注,均注释为“肺腧”,认为指肺经的腧穴。但古印度的气脉学说与中国不同,应当没有这一说法。肾脉,可能是指输尿管。考虑下文有“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叵甚。至阴藏处,分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叶”,“状如指环”对应解剖学中男性输精管的位置,“至阴藏处”应当是指在男子尿道、生殖器处,此处输精管连接精囊。两侧精囊和输精管延伸出射精管,射精管到达前列腺内的开口,最后进入尿道。所以,是"二支在上",剩下的一支就是下面的尿道。9 婉绻相著:婉,wǎn 曲折;绻,quǎn,弯曲。10 臭恶叵甚: 叵 pǒ, 多,甚。通“颇”。 8 毗兰多鸟嘴:毗兰多,又作毗兰,国名。佛于此国受毗兰若婆罗门之请。三月安居。但食马麦。毗兰多鸟,外形不详。11 瞿师罗鸟眼:古印度有瞿师罗园,曾修建精舍。瞿师罗鸟,外观不详。但据下文“状如累环,似瞿师罗鸟眼”,可知此鸟眼应有多个环形。12 九十八使:九十八种烦恼。13 一千九百九十九过观:观修一千九百九十九次。过,次,回,遍。14 先滴两眼:《永乐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经》扫描版均为“先滴两眼”。部分文本版本为“先适两眼”,应为转换时的文字错误所致。15 半多罗鬼神状:半个多罗树高度的鬼神。即大约三十多尺高。观想成就后,见到欲界天子天女,也是体内外遍布大小诸虫,看起来就像半个多罗树高度的鬼(因为天人身体高大)。16 免欲淤泥:免欲于淤泥。虽然身处淤泥一般的五浊恶世之中,却能免于贪欲的困扰。17 不为驶水恩爱大河之所漂没:驶,疾也。不会被湍急的恩爱大河淹没,而迷惑心性。18 *泆不祥幻伪妖鬼之所娆害:泆,yì, 古同“逸”。娆,rǎo,烦忧,扰乱。19 其身香洁,如优波罗:优波罗,花名。20 摩醯首罗:指大自在天。

这不是佛教的坐姿。是其他信仰的姿势。

各种佛像坐姿一共有七种,分别是:

一、全跏趺坐

全跏趺坐二足互交,结跏安坐。俗称双盘──先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后再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这种双盘的坐姿,又称“吉祥坐”。假如先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后再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也就是反方向,则名为“降魔坐”,或称“金刚坐”。

二、半跏趺坐

半跏趺坐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自唐代普遍流行于敦煌及洛阳长安地区。

三、单跏趺坐

单跏趺坐,俗称单盘──只置一脚掌于另一大腿上,另一只小脚,则放在大腿下。双盘坐姿最为理想,盘坐时身姿平稳,易于久坐,然并非人人皆具双盘善根。

四、半跏思惟坐

半跏思惟坐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颊、低首侧身的冥想沉思状。半跏思惟坐不见于印度,而流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其意义一是佛为菩萨时思惟众生苦的造像;一是弥勒菩萨的思惟像。

五、善跏趺坐

善跏趺坐双足未盘起,自然垂放之坐姿,又称“倚坐”,西方人称European Style。犍陀罗时期已经出现,盛唐时期则为弥勒佛的标准造形。

六、交脚坐

交脚坐,俗称叉腿坐──将两只小脚交叉,放在两只大腿下,此坐式较为随性。此坐姿于犍陀罗时期已出现,到了中国北朝大量运用在弥勒菩萨的造形上,此坐姿可说是弥勒菩萨的专用坐姿

七、自在坐

自在坐,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膝后;或有右膝曲起,左足垂下,右臂直伸,置于膝上,左手抚于座上,呈自在舒坦之姿势。自在坐姿早期出现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龙王像,后相传唐代周昉创作自在坐姿的水月观音,宋代以后成为菩萨像的流行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44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