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也能这么灸

艾灸!也能这么灸,第1张

艾灸几年,自己灸也给别人灸,艾灸就是艾燃烧产生的热传到体内的过程。

艾灸好,难在取穴配穴,不同的老师配穴思路不一样;难在会上火,老师说没事,坚持灸,最终会不上火的;难在听听简单,可对照自己身体一团雾水,无从下手。

谢锡亮老人晚年告诉弟子灸火不伤人。

“烤肉”就伤人了,外焦里嫩,喜欢无为灸,灸处不烫,找到吸热点,“守”到灸满。

老师说,忘记穴位,只有吸热点,可又讲了一些穴位的功效。

灸多了,效果,自信,疑惑也有了,如果找到几个吸热点,可以同时施灸呢?如果这个吸热点需要热量大,艾条可以用粗的吗?自己灸,容易犯困,极易烫伤,可以换作支架呢?

想不如实践,几根艾条,用支架,用粗艾条就是这么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朋友,三伏天,七根艾条,有粗有细,正面、背面象烙大饼一样,两次各超3小时,直呼过瘾。

大寒用大火,抓住季节天时,势如破竹,去年三伏天灸了一个多年寒腿,脚热了非常开心。

艾条与艾绒来源艾草,一母同生,施灸的方法不同,后者直接着于皮肤,艾条隔空施灸——悬灸,暖暖的热热的,如冬日晒太阳。

艾条有文字记载以来,不过百年历史,灸法一直沿用艾绒灸的方法。艾条可粗可细,艾热的辐射范围可以对多个穴位,多条经络,传统的艾灸禁忌,什么穴位不能灸,什么天气不能灸,什么日子不能灸,什么人不能灸,经实践不再是禁忌,传统的东西真不能生搬硬套。

但还有些东西没有破。

艾灸温经散寒、行气通经,寒怎么散、经络怎么通。少人于此探索,可不可以把经络看作“通道”,象管道一样。

在艾灸中,有太溪、涌泉和足三里引火下行之说,如果先把这两条经络灸通畅,就不会上火,进而扩之,如果“立足于”全身经络通畅,是不是更便于施灸。

路新宇,2007年重出江湖,从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得到启发,研究经络、穴位如何为人们自我养生之用,在实践中发现人体经络通畅后,很多疾病不治而去,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经络本身它不是治病的,它只是一个通道而已。如果它是畅通的,那可以证明我们的气血在身体里可以自然的流转,消耗最小的能量;如果经络是畅通的,它还可以证明它所连接的那个脏腑的功能也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如果我们内在都是和谐的,那么外在象可能就消失了。”十几年总结全身有51个堵塞点,疏通堵塞点才是真正的治末病。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五脏六腑出问题,必先形于外,通过经络表现出来,经络出现硬块,其实就是身体的信号。

如果应用于艾条灸中,要知道通经化淤艾灸是强项啊,用手按揉,寒湿较重者,今天通了明天又堵上了。

艾热循经传导,一直灸,艾热继续沿经传导,遇堵疏通,最终热会从经络的两端出去,也会一条接一条传导。

在12岁小孩身上从合谷穴开始灸,小孩的身体非常敏感,果真如此。

以前施灸时,直觉告诉我,寒气病气必须从末端四肢出去,与其关门打狗,不如开门送狗,在妻及家人、朋友身上一直这么灸,从路老师这儿,知道我灸对了,也明白仅排出还不行,还要把堵塞点处理掉,要通畅。

本海老师推荐李凤山的平甩功,通过上肢的甩动、让气血先到四梢再回流滋养脏腑,是先外再内的气血回流,这里面就含一个“通”字。

艾灸通畅经络,四肢末端经络出口就应该“通”,忘记穴位,通畅经络,艾灸可以这么做。

艾灸的发展方向,沿着疏通经络为主线,一下子把门槛降低,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艾热沿经传导,同频共振,同经几个点同灸,化、赶、撵,让经络畅通,寒气病气邪气,来于自然归于自然。

脏腑能不能灸?脏腑有问题,自然冲击疗法直接“拍”,老茶分享说,他爸爸痔疮犯了,用拳头砸好了,老茶原是外企中方负责人,妻子怀孕重耳炎发作;母亲的肩周炎,西医必须做手术,全用拍来解决,甚至年幼的小孩说“爸爸我肝郁,帮我拍拍”,最终获得家人的支持,也从白领一步到“推拿按摩的”,颠覆了传统价值观,今天也让更多的人受益。

丁师的观点全身都能拍而且要拍透,拍都能拍,脏腑为什么不能灸呢?从俞穴募穴还是曲线救国,何必绕弯,五脏都试过,热热的暖暖的很舒服,身体是不会说谎的。

脏腑连相应的经络,艾灸脏腑热传导就是经络的出口,一尿毒症患者双灸肾脏,脚心最后排出来的是粘呼呼的。

百会穴,周媚生老师艾灸百会穴几天几夜救人的故事书中有记载,百会到会阴是人体的中脉,施灸百会穴的重点是通中脉,热也会从中脉流向脏腑,滋养脏腑,而脏腑排出的东西又会从四肢出去,这个体验很奇妙,有人说寒会被艾热从表层赶到身体内部,把它赶走也简单。

用双掌侧面砸肩井,力达涌泉,艾灸也能体验到。

实践中怎么艾呢?

还要配上筋膜枪,它原是为NBA等职业球员服务的,通过高频率冲击放松身体的软组织,2017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咱中国的特色量产规模化,压缩成本,让它白菜价。 

用筋膜枪来解决艾热传导的堵塞点,以前是拍打按揉,费工费时,还要怕寒气伤着,有了它效果杠杠的。

用了这个发现妻身上几处病气"老窝",震灸结合,麻痒四处逃跑。艾灰烫着时赶紧震几分钟,不易起水泡。

中国人上热下寒中堵,身体躯干首选这个堵——中脘区域,先震振,架上粗艾条,置上60目的面粉筛,膝盖肘关节再选两个点,细一点艾条,三根同时灸,筋膜枪沿任脉线大腿内侧胳膊上,振动一遍,酸疼的地方重点振,最终脚趾头脚心手指头手心,要有东西往外排,感觉迟钝,没关系,被灸者体会到手脚有风排时,会是什么样的心理感觉。

背部呢?也简单。前面大路通了,再解决具体问题,思维清晰,操作方便。

那要不要站桩呢?

治病,把这些邪气赶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得把自己的正气给补上来,而站桩就在于此。

本海老师说“有一个5年前认识的桩友,她非常善良,事业做得很大,后来因为别的机缘不站桩了,6月4号她跟我打电话说:近日有两个中医给她号脉,都说她身体不缺东西,因为她一直没有中断艾灸按摩导引等外力,但她自己内发的那个自循环体系没有完全运行起来。她这次找我要重新站桩。我一直觉得法法平等,总是劝大家找自己相应的来练,但是从这个朋友的这件事情来看:站桩还是利益很大的,靠自己的才是最根本的。”

本海老师的站桩,桩形到位,四肢麻寒痒往外排。他说站桩是通过足底的压力,让气血先到脏腑再回流足底,是先内再外的气血回流。和平甩功法的互补性很强。他一般都是早上利用煮粥的时间,边看着火、边平甩,半个钟头正好。

当你认同接纳一样东西时,时间真不是事。

无为灸有个名词——嗜热,艾条几近皮肤而不热,其实人体有两个天然的吸热口,耳孔和那个眼。

总有人问:艾灸这么好,为什么我灸了一个多月了还没看到效果?这是因为,你没掌握好艾灸要点!

以下这些,可针对自己的情况一一比对,看自己是否做到!

灸者一定要懂的艾灸要点

1施灸时间有讲究

每次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时间。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艾灸的时间灵活,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需避忌。

但是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平时身体没有病痛的话,每隔5-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15-20钟左右。如果有伤风感冒等病痛,或身体寒症较重,可以艾灸相应的穴位,时间可以长一点,每个穴位20-30分钟都可以。无病痛的情况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2施灸顺序莫乱来

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

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3注意灸量

(1)儿童、妇女、瘦人、体弱者、初次灸者、功能减退之疾患:宜艾炷小、艾条细、壮数少。

(2)成人、肥胖者、体壮者、感觉迟钝者、功能充进之疾患:宜艾炷大、艾条粗、壮数多。

(3) 体弱或年老:不耐多灸,可用小炷分次施灸。

(4) 敏感者:宜艾炷小、艾条细、反复更换、不可燃近皮肤。

另外腰背腹部、肩股皮厚肉多、沉寒痼冷,阳气欲脱,必须大炷多壮;可大可多。

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风寒感冒、痈疽痹痛灸量不宜过度;宜小宜少。

4配穴的准确性

(1)单一病症或有明显的病灶反应点的病症:主要选择阿是穴(也就是病灶的位置或对应的反应点),如局部的疼痛、局部的皮炎或湿疹、网球肘、关节炎等。

(2)判断是否全身性疾病:如果是全身性的疾病,一般都会和提高免疫机能的穴位搭配,如:大椎、曲池、气海、关元、足三里等,若和血液有关的疾病还需要加灸膈腧、血海等,以达到断根的效果。如荨麻疹,除了灸调疹子发作明显的局部阿是穴,还要配合大椎、曲池、膈腧、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等穴位。

(3)判断是不是慢性病:慢性疾病由于病程较长,往往会造成身体元气受损,脏腑失调,所以往往加灸扶阳保元的关元和调理脏腑的足三里。

(4) 判断是不是跟脏腑有关的疾病:如果和脏腑有关,除了在相应脏腑的附近取穴,再搭配背上的相应俞穴,另外配合下肢的足三里。如胃炎,可以选取附近的上脘、中脘或下脘(根据病症反应的位置选取),再配上背后的胃俞穴,然后加上足三里。同样如果是肝病,就可以选择肝部附近的期门,加背上的肝腧,配合下肢的足三里。

(5) 有没有经验穴:如疝气用大墩,眼病加曲池;痔疮用孔最;便秘泄泻取天枢;牙疼合谷;崩漏隐白;神经系统或下陷病症选百会等。

5艾灸的火候

艾灸的火候极其重要,有的时候直接影响艾灸疗效。

通常,虚、寒之症需要“补”,“补”是受纳,常用手法是悬灸、艾盒温灸,小火慢攻,功到自然成。

而实、热之症要用“泻”法,常用手法是雀啄灸,将体内多余的湿气、寒气、内热等引出体外,从而达到排疾去病的目的。

然而,实症易治,虚症难调。因此,久虚之人一定要做好长期艾灸的准备。

6善用隔物灸,功效加倍

(1)隔姜灸可用于虚寒病症。具体来说,隔姜灸适合调理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两大类疾病: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孩冬天感冒;另一类是与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病、关节炎、虚寒头痛、结肠炎。

(2)用隔葱灸调理腹部术后腹胀和产后癃闭非常有效,前者取天枢、上巨虚两穴,后者取神阙,一般每次须灸7~10炷。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就能见到很好的效果,如需巩固,还可以施灸一个疗程。

(3)在现代中医上,隔盐灸可以用于调理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如痢疾、淋病、脱症等。因为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亡阳脱证,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初识艾灸的人都担心艾灸有没有副作用,可以确切地说,艾灸是一种自然疗法,艾灸本身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方法,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可是,艾灸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发热、牙痛、耳鸣、流鼻血、咽喉发干发痒,有的女性出现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其实这是正常的,中医称之为“瞑眩反应”,是疾病将愈的前兆,疾病如果想治愈,必须要有瞑眩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476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