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北洞何时建立?宾阳北洞内佛像雕塑的布局摆设是怎样的?

宾阳北洞何时建立?宾阳北洞内佛像雕塑的布局摆设是怎样的?,第1张

宾阳北洞是北魏时期始凿的,到唐代初年才完成。正中阿弥陀佛高755米。佛的背光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但细看又似葫芦之纹。雕刻工细生动,是唐代佛像背光火焰纹的佳作。佛两侧刻罗汉和胁侍菩萨;门口两侧浮雕二天王,形态威猛有力。

陕西西安,为唐王朝国都所在地,应有大量的寺庙和寺庙雕塑。据部分文献记载,西安城郊的唐代佛寺雕塑,有以下的制作:

西安开元寺后殿,曾塑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坐像,又藏经楼有佛涅槃及菩萨像,均为唐塑。另有铜铸坐佛一,已移入城西北隅广仁寺,但非唐代作品。今寺已全毁,遗址改为商场。

西安城东门外,旧有罔极寺(今已毁),佛殿中有石雕佛菩萨像,高可丈余,形象宏丽。今已没人民居,石雕像不知所在。

西安城西二里,有千福寺,大殿内佛像三尊,传为唐塑,但已无存。

西安城南杜公祠(今属长安县),原有石雕杜甫坐像,今已不知所在。

西安城南云栖寺,在樊川西岸,大殿内佛像和背光高丈余,均为唐塑今寺已毁没,遗址沦为农田。

西安城北唐宫城明堂北,曾于武则天当政时期建造“天堂”,供奉高90尺的大佛像。是否为历史传说或实有其事已无从考证。

西安城内宝庆寺七宝台,武则天时代所建造,台周镶有石龛像甚多尹雕刻精美但早已被盗劫无存。

以上仅是文献记述,实际上实物已无一可见,仅西安城内宝庆寺造像尚有少数制作的,可从日人著述中看到。

我国最大的古代佛像是四川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乐山大佛始建于713年,历时90年才建成,是唐朝时期的重要佛教文化遗产之一。它高71米,胸宽248米,耳长7米,眼距56米,鼻宽33米,是一座规模宏大、雕刻精湛的佛像。

乐山大佛的建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由于佛像的高度和雕刻技术的复杂性,建造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佛像的身体是直接凿在峭壁上的,工匠们必须在峭壁上攀爬和作业,而且他们必须在施工过程中维持佛像的结构稳定,避免因地质问题而崩塌。尽管如此,乐山大佛仍然建成了,并成为中国古代雕刻技术和工艺的杰作之一。

乐山大佛创建背景:

乐山大佛的产生,是佛教在这一地区早期出现和长期盛行的结果。进入唐代,佛教在道佛并重的政策下得到了发展,武后时进入了顶峰。这为乐山大佛的产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武后推行的是:“佛教宜在道法之上,细眼处于黄冠之前”的政策,在全国大兴寺庙。

武后的崇佛、扬佛、兴佛,使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盛行,直接影响着佛教造像的产生,正是在此之后不久,乐山境内相继产生了与乐山大佛时代相近的夹江千佛崖、五通麻王洞、乐山龙私寺等摩崖石刻造像。至开元初年,乐山大佛便在佛教文化发展到顶峰、佛教造像异常活跃的大气候中产生了。

唐懿宗笃信佛教,在位期间,广修寺庙,崇奉僧侣。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九日,懿宗派遣官吏多人到法门寺迎骨。朝中群臣力谏懿宗,以劳民伤财及宪宗因迎佛骨而驾崩之由劝阻,未被懿宗采纳。懿宗声称能见到佛骨死而无憾,并下旨大造浮图、宝帐、香辇、幡花、幢盖,用金玉、锦绣、珠翠装饰。迎佛骨盛况空前,从法门寺到京城的300里路上,人马车辆络绎不绝。四月八日,佛骨到达京城,受到隆重的接纳,由禁军兵仗仪卫队作先导,伴以官场及民间音乐,彩棚夹道数十里,念佛诵经声震天动地。当时的皇帝祭祀天地祖先,以至元和迎佛骨的仪式仪仗盛况都无法和它相比。懿宗亲自到安福门向佛骨顶礼膜拜,按佛教仪式举行浩大繁杂的祭奉活动,各州及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外国使节都有很多人参加。在京城的僧侣和曾亲眼见到元和迎佛骨盛况的老人都得到很丰厚的封赏。仪式进行完后,懿宗下旨将佛骨迎入宫中,并于三天之后将佛骨移出安置在安国崇化寺。懿宗下旨从银库中取出大量金帛赏赐大小官吏,并下旨赦免一大批中外囚犯。十二月八日,在举行了隆重的佛教仪式后,佛骨送回法门寺。

个人对收藏比较中意,也跑过不少地方,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去过大江南北不少地方,增长不少知识,实质今来给我的感触也很多,上海珍博公司给了我一个非常满意的答卷和尾声。

唐代铜佛像几大特点。手佛像艺术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造像手法日趋细腻,技巧越发成熟,反映了唐代人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操。唐代的金铜佛像特征;佛像以丰腴为美,面庞圆润,像身浑厚,头饰螺发,衣纹线条自然,繁而不乱;菩萨像体态丰盈,多束高髻,上躯袒露,下着羊肠大裙。唐代菩萨像最流行的样式为“三段屈曲式”,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并配以像身的外轮廓和帔帛的曲线,也称“三折技式”,即头、腰、臀三部位犹如“一波三折”。

不同时期的铜佛像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1、初唐的佛像,延续隋代的造像风格,佛的发髻开始多为高耸式髻,螺发盛行。佛菩萨面相丰满偏方,多体态健硕,身体比例略显失调。衣纹多为凸起的纹线。题材多为弥勒大佛。

2、盛唐是佛造像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造像摆脱了初唐时头、身比例失调的情况,面型丰满,佛发多为水波式发髻或螺发,多为通肩式大衣和袒右肩式大衣,除此之外,还有方领下垂式大衣。台座多束腰式台座。

3、盛唐时期的菩萨像,多束高髻,袒露上身,菩萨像最流行的样式为“三段屈曲式”。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并配以像身轮廓和帔帛的曲线,也称“三折枝式”即头、腰、臂三部分犹如“一波三折”。

4、晚唐及五代佛像比盛唐的佛像略为生硬。

总体来看,唐代铜佛像造像以丰腴为美,面庞圆润,像身浑厚,头饰螺发,衣纹线条自然,繁而不乱;菩萨像体态丰盈,多束高髻,上躯袒露,下着羊肠大裙。

明代佛像几大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望采纳。

虽佛道不分家,但佛像一般是不可以与道教的尊神放再一起的。而且佛像有些也不可以放在一起。比如弥勒不可以和释迦像放在一起,有些适合在一起,比如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比如文殊和普贤放在一起。地藏菩萨是一定要单独放的。而且佛在住宅放的位置不能过于醒目,一般将半室腾出做佛堂,传统节日时上贡品。至于财神,则一般放在醒目的地方,比如大门旁开出一个小阁子供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53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