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人体哪些部位容易出汗?如何擦汗最科学?

夏天人体哪些部位容易出汗?如何擦汗最科学?,第1张

夏天的中午,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不管你在夏天的午后运动与否,你的衣服上都会出现大量的汗液,有些人的脸上容易出汗,有些人则是手心足底容易出汗,还有些人是背部容易出汗,那么夏天人体哪些部位容易出汗?如何擦汗才是最科学的?

1、夏天易出汗部位

手心脚心出汗多

平时手心容易出汗,脚汗、腋窝汗也出得厉害。《伤寒明理论》指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这种出汗一般是脾胃、肠道不适的表现。如果伴有口干、牙龈肿痛,可服用清胃热的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如果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矾或者葛根煎汤泡脚,或者用黄芪防风煎汤来洗手,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改善。

头面部出汗多

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头顶出汗,宜滋肾清肺,可用麦冬等泡水喝r适当吃一点百合粳米粥,可以润肺止汗。每当吃饭时,就头汗淋漓,身体发热,这种要以泻胃火为主,并注意不要吃得太过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清淡饮食。也有人是因为湿气太重,额头部位爱出汗,平时要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如薏米、山药、地瓜、冬瓜。

白天动一动就大汗

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就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多食用山药、豆浆、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推荐一款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半夜出汗多

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较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盗汗。这些人常有失眠、手脚心热、心烦、两颊潮红、口咽干燥等特点,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注意劳逸结合。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2、如何擦汗最科学

不该擦——你的体温还不能马上降下来,外部环境温度也没有太大变化时,不宜立即擦汗。

体表的汗可以帮助皮肤降低体温,如果马上擦除,反而不利于体表散热,机体还需要继续出汗,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汗液来实现。在高温的条件下人体产热增加时,汗腺就会分泌出大量汗液,这些汗液会带走大量的热量,可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因此,如果出汗后立即擦掉,就不能发挥其蒸发散热的作用。同时由于热量没有散发,汗腺还会继续分泌汗液,体内的盐分、维生素等也会随之消耗掉,对健康不利。

夏日适度地出汗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过度出汗,也会伤害身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为伤津的关键。津伤后,出现口渴引饮、唇干口燥等症。如果不及时补充体液及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谢限度就耗伤元气,可出现身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

如果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多汗,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裤和鞋袜,穿吸汗透气性好的衣物,以便汗液及时蒸发,减少汗液在体表的停留。另外还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用咖啡、茶等热饮,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因为这些都是导致多汗的重要塬因。

该擦——如果身体皮肤出汗后,你进入空调房,最好是用干毛巾或温热毛巾擦除汗湿,也不宜用冷水或冷毛巾擦,并避开冷风直吹,以免感了寒湿。

皮肤受到冷的刺激,毛孔会紧闭,毛细血管也会收缩,体内积热散发不出来,此时人体会产生闷热的感觉。若用温热水,皮肤表面受到热的刺激,毛孔可迅速张开,毛细血管随之扩张,热量就会更多更快地散发出来,人体很快就会感到凉爽舒适。当身体出汗后,注意不要用湿冷毛巾擦皮肤和冷水淋浴,而需要用热毛巾擦去汗湿,休息片刻,让汗孔慢慢收缩后,再进冷气室,或洗热水澡。

夏天常常听到人们说,腰酸背疼,湿重困身,也是由于长期汗出,快速进入空调房内,骤然被风吹夹寒带湿所引起的,也是中医讲的六*中风、寒、湿等邪气所引起的不适。所以,夏天汗出太多,注意及时补充体液,根据身体内外温度平衡,适时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除汗湿,切记不可因一时贪凉,而伤了自身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过多会耗气,伤及津液而损心血。尤其是老年朋友,夏季常常有出虚汗的症状,此时更要警惕。

随着夏天到来,温度也逐渐上升,人们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都开始出汗。很多人对于夏季出汗都处于不在乎的状态,毕竟这是正常情况,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同部位出汗也代表着不同的症状,那么接下来随着小编了解一下,以及如何帮助身体健康出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夏季不同部位出汗分别代表什么,第1种就是手心脚心出汗。夏季天气热,人的手心和脚心都非常容易出汗,但是如果手心脚心出汗,而其他部位出汗少,就说明人的肠道脾胃出现问题了。也有可能是因为腹胀,排便困难才导致这种情况,这个时候就要服用一些通便的药物,防止体内堆积大量的毒素和废物,从而损伤肠道健康。第2种就是头部面部出汗,夏天头部面部时刻处于裸露状态,自然很容易出汗,但是如果是产后的宝妈或者是老人头部面部出现大量汗液,这就可能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如果额头部位经常容易出汗,说明体内湿气太多,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排除体内的湿气。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帮助身体健康出汗,第1个方法就是在运动前喝一点热水,热水在进入人体之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促进毛孔舒张。尤其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毛孔基本上会全部打开帮助散热。这样就能有效避免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从而造成脱水。第2个方法就是适当的晒晒太阳,虽然夏天非常热,紫外线非常强,很多人在外出的时候会包裹的严严实实,既怕自己晒黑也怕出太多汗,但是夏天不能一点太阳都不晒。可以选择在早晨太阳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晒一会儿,出一出汗。

总之,不要忽略出汗,出汗部位不同也代表着很多事情,我们要适当的注意一下。

后背跟前面的心肺连在一起。汗为心之液。泪,汗,口水,通通跟脏腑相连。

流口水要治脾,流眼泪要治肝,流汗要治心,流精要治肾,气喘气脱要治肺。

背心流汗,一定要治心。然后,要分清楚背心流汗是气虚还是阴虚。

口诀: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异常出汗是何原因?出汗可能是疾病前兆

1、低血糖可能会导致多汗,当血糖突然降低就会刺激到交感神经兴奋,此时身体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因此会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以及出冷汗的现象。

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患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因此通常会出现多汗的现象,这也成为西医初诊疾病的一大主要特征。不过如果在出汗的同时,并没有伴随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的现象,那么可以初步排除患有糖尿病的可能性。

2、对于甲亢患者而言,怕热多汗是疾病的常见症状,患者还同时伴随情绪紧张以及烦躁不安的症状,睡眠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且多数甲亢患者还存在饭量大但是人消瘦的现象,多数患者肠胃功能增强,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也是导致身体消瘦的一个原因。

对于西医来说,多汗是甲状腺炎功能亢奋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同时伴随有精神紧张,或是有比较强烈的性格变动,那么就必须要及时去医院做甲状腺检查了。甲状腺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一旦出现问题,千万不可小觑。

3、自汗、盗汗是身体虚,有些人即便在不运动的时候也会出现前胸后背出汗的现象,身体抵抗力比较差,平常生活中很容易疲劳心慌,这是气虚的表现,如果白天不出汗但是晚上一睡觉就出汗这是盗汗,是阴虚导致的,而且根据出汗的位置不同,诱发原因也会出现差异,还需要根据出汗的不同症状来进行调理。

俗话说:“夏天开背,人活百岁。”

4-8月是调理背部的最佳时机,这时候万物更新,阴消阳长,生发的旺盛阳气对全年的 养生 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内积聚了一个冬天的寒湿,毒素,浊气在夏季是最好的排出时机。

为什么保养后背这么重要?

很多人只知道 养生 要养背,但并不知道,保养后背是为了什么。其实后背 养生 ,调理的是五脏六腑,调的是我们的心、肝、脾、肺、肾。

人的后背包含着许多脊椎,诸多神经。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

所以,保养背部是 养生 非常重要的一点。

背部是 健康 晴雨表

背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 背部膀胱经上则有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俞穴,这些俞穴是运行气血、联络五脏六腑的通路,适当刺激可以起到振奋五脏六腑阳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袪除体内寒湿,促进背部经络的排毒、排汗功能。

夏季开背是顺应时气,除疾 养生 的一个合适选择。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背部图及口诀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大椎

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

——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

——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喉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

——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肝区

明显凸起:

——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脾区

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

——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肾区

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

——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冷,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5个常见的养背方法

01、 艾灸

凡是 养生 ,就离不开养阳,而艾灸,无疑是养阳的第一法宝。

艾灸借助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温肾壮阳、拔毒散结、祛寒止痛的作用。

背部艾灸推荐4个穴位: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和命门穴。

大椎穴: 常被用于调理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等等,人体诸阳之汇,是人体所有阳经交汇的一大要穴。

风门穴: 常被用于调理一些外感风邪的疾病,像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身柱穴: 常被用于调理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别是此穴用于儿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说是儿童的强身保健穴,经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够少感冒,对孩子 健康 成长有很大帮助。

命门穴: 常被用于后背发凉、手脚发凉和腰酸腿寒这类有阳虚症状的疾病。

背部是 健康 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经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02、 按摩

近年来精油开背逐渐流行,也是背部保健的一种方法。

精油开背的手法是使用中医传统推拿手疗法,活络精油配合独特开背手法,进行松筋开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精神压力,消除疲劳,紧实肌肤,改善睡眠,还可以美容养颜。

背部按摩特别适合肩颈僵硬、腰酸背痛、失眠压力大等亚 健康 人群。

03、 捶背、搓背、撞背

捶背: 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搓背: 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

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可防治感冒、缓解腰背酸痛、胸闷、腹胀等。

撞背: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注意撞背不能太过于剧烈,否则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有一些人可能有骨质疏松,如果撞击严重,可能造成骨折。

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撞击100次左右。可提升阳气,调节内脏,能使全身气血通畅。

04、 捏背

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腧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捏脊」是儿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调理方法,可用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 养生 。

捏脊对于虚性体质常见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提示: 有些人一次捏脊会很痛,有的人会疼得掉眼泪,如果坚持了下来,疼了三天之后开始有通畅的感觉。只要坚持捏脊半年,体质慢慢会变好。

05、 晒背

晒太阳,能很好地起到补阳气的作用,而在中国古代《黄金内经》中就有“背为阳”的理论,所以,以晒背部为佳。

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的背部皮下蕴藏着大量的免疫细胞,通过晒太阳可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达到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祛寒止痛的目的。

夏天天气炎热,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晒背,有助于调理脏腑气血,温煦经络。晒的时间不宜太长,每次20-30分钟为宜。

此外,晒的时候,可将双手搓热后摩擦后背的肾腧穴,有温肾助阳的作用。

自汗和盗汗。自汗是指经常出汗,稍有动作时情况更甚。对于久病体虚者,伴有气短、面色苍白,则属于气虚自汗盗汗是指入睡时则汗出,醒来时则停止汗出,称为盗汗。 自汗、盗汗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自汗盗汗以虚证多见,一般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临床不可拘泥于此,亦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者;因肝火或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其他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盗汗或自汗,比如,小儿缺钙时,容易盗汗,结核病人也容易出现盗汗,但这些一般都有原发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小儿缺钙时,可以有串珠肋,出牙迟等,结核病人会有低热,咳嗽等症状 建议,首先要排除各种可能导致盗汗的疾病(建议西医),而后,在排除上述疾病后,可考虑中医调理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者。战汗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绝汗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头汗出汗仅限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无其他症状,则不属病象。偏汗俗称“半身汗”。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过于紧张;胸口出汗是思虑过度;经常稍一动就出汗者,不是过于肥胖就是体质过于虚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带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带有一种特殊的肝腥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537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