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嘴唇上长了一个肉疙瘩,不是浓,有点肉肉的感觉,咬破了会流血,而且很快重新长出来是黏液腺囊肿。
黏液腺囊肿为口腔黏膜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而形成的浅表囊肿。黏液腺囊肿为口腔黏膜常见病。主要是因轻微的外伤使唾液腺导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组织内所致。
其次可能是黏液腺导管被阻塞;黏液滞留使腺导管扩展而成,常发生于唇黏膜,其次为颊黏膜,舌腹黏膜,而以下唇较多见。
病因:
在口腔黏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黏液的小涎腺,称为黏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黏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
囊肿位于黏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黏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摩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黏膜产生疤痕组织。
下囊肿是一种皮肤病,任何年龄均发生,以青年时期头面、臂、背部发病多见,皮下囊肿严重会影响到我们生活。那么你知道皮下囊肿怎么治疗吗以下是我为你介绍的皮下囊肿的治疗及种类,希望帮到你。
皮下囊肿的治疗
1、手术或激光手术切除。西医手术或激光手术切除。如果术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则应首先控制炎症,后期再安排手术。弊端是容易遗留疤痕,易复发。手术的整个操作过程是:手术中可在与囊肿相连的皮肤,尤其是见到导管开口时,沿着皮纹方向设计梭形的皮肤切口,连同囊肿一起摘除。分离时应特别小心,囊壁很薄,应当尽量完整地摘除。因为在皮下,操作起来非常有难度,稍不小心如果残留囊壁,则易于复发。
2、术后服用消炎药治疗1周即可。口服用VC、B1、B2等,可适当加大剂量。术后7~10天即可痊愈。
3、术后检查伤口敷料,发现有感染迹象时进行局部处理。
皮下囊肿的种类
1、粘液样囊肿
多发生于女性。皮损好发于远端指关节背侧面,多单发,呈半透明、光滑,柔软,为皮肤色。
2、粟丘疹
多见于女性。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多发生于大疱性表皮松懈症,先天性外胚叶缺损,皮肤磨削术后。原发性皮损好发于眼睑、颧部;继发性者好发于耳廓、手背、前臂。
3、毛根鞘囊肿
过去叫皮脂腺囊肿。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头部,与表皮囊肿不易区别。后者常见于面、颈部。
4、多发性脂囊瘤
皮损好发于前胸中下部、及阴囊。可单发或多发,呈正常皮色或**。质软,小者略硬。腔内容物为油样或奶酪状。
5、表皮囊肿
较常见,好发生于青年,儿童,老年少见。正常皮色,圆形、有弹性,质略硬。囊壁为正常皮肤,囊腔内充满角质。可单发或多发,常发生于头皮、面部、颈及躯干。
腱鞘囊肿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生长在腱鞘部位的一种囊肿样病变,因此除了会引发局部的肿痛问题之外,还会导致软组织退化,引起关节囊性样变或者是关节炎。大部分的腱鞘囊肿都是出现在手腕背部,因此就可以根据包括的部位柔软程度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诊断,一般治疗难度并不大。
腱鞘囊肿怎么治疗?
1、一般治疗
腱鞘囊肿的一般治疗就是在早期发现经常囊肿的时候,进行的症状缓解治疗。因为早期发现腱鞘囊肿一般发展比较缓慢,而且大部分的腱鞘囊肿没有任何的不适表现,就可以根据腱鞘囊肿可能会引发的关节活动受限或者疼痛等症状进行简单的处理。主要还是保持对腱鞘囊肿的观察,通常不进行特殊处理,囊肿也会自行消退。
2、按压
按压治疗的方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外力直接打碎囊肿壁来促进囊液吸收的一种方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腱鞘囊肿的症状并不典型,而且大部分时候症状也不明显,通过按压就可以直接捏碎囊肿部位,让患者逐步地消退。如果不能够接受短时间的重压治疗,也可以选择简单地拍打或者长期轻度按压由此来缓慢消除腱鞘囊肿,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3、热敷
如果患者自身没有经验,一般是不建议进行暴力损伤的,所以也可以选择用敷的方式来缓解腱鞘囊肿。因为腱鞘囊肿大部分时候能够自然消退,热敷就是促进血液循环,进一步地吸收局部的囊液,由此来促进腱鞘囊肿消退。但是热敷治疗的周期较长,需要长期选择热敷的方式,并且避免在生活中受到寒冷刺激。
4、抽液
对于比较顽固的腱鞘囊肿或者是囊壁不完整的情况,可能就需要通过抽液来进行消除。抽烟属于穿刺治疗的一种,就是将注射器直接插入到囊肿之中抽取囊液。但是这种治疗的复发率依然很高,因为抽液治疗与常规的按压治疗以及热敷治疗,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其中的液体,所以依然存在复发的风险。
5、手术治疗
对于疼痛明显症状较多的腱鞘囊肿,一般就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切除囊肿部位以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部位,这样治疗比较彻底,不容易复发。但大部分的腱鞘囊肿患者一般不考虑手术,因为腱鞘囊肿在短期治疗就可以有效控制,所以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手术指征,而一部分严重的患者进行手术,主要是为了避免疾病加重或者给软组织造成伤害。
腱鞘囊肿是骨科常见的一种问题,如果持续加重则是会给关节以及周围软组织带来伤害,但大部分情况下腱鞘囊肿是不容易加重的。最坚强囊肿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就需要在生活中进行防护以及调节,适当地进行手部运动,可以缓解疼痛感,同时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避免疾病复发。
颌面部囊肿有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软组织囊肿主要有涎腺囊肿(如舌下囊肿、粘液囊肿和颌下腺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口底表皮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
(一)粘液囊肿
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主要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间隙内,有导管约8~20个,直接开口于口腔内,少数集合成一个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分泌较为粘稠的粘液。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分泌导管的创伤,使粘液外漏,逐渐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包绕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者极为少数,有上皮衬里的舌下囊肿,仍可能为导管排出受阻,粘液潴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先发生在口底的一侧,位于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表面覆盖很薄的正常粘膜,透过粘膜可见淡蓝色、柔软、有波动感的囊性肿物,缓慢增大,可逐渐扩展到对侧口底,将舌上抬,形成重舌,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呼吸。囊肿也可沿颌舌肌后缘向颌下区伸展,呈哑铃状,在口底和颌下区同时出现。少数舌下囊肿主要向颌下三角及颈上部隆起,口底症状不明显,而被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疼痛及感染症状。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口底表皮囊肿、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三)口底表皮囊肿
胚胎发育时期,两侧胚胎组织在口底中线融合过程中,上皮细胞遗留在口底组织中,日后发展而形成为口底表皮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囊肿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上方,表面覆盖口底粘膜并向口内隆起,将舌抬高,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影响呼吸。少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向颏下部隆起。囊壁较厚,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压迫囊肿似有橡皮样感,软而有弹性,穿刺抽出豆渣样内容,以此与舌下囊肿相鉴别。治疗为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牙齿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滤泡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渗出的液体可潴留形成滤泡囊肿,如多个牙滤泡同时发生病变,则可形成多房性囊肿,但多数为单房性,病变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肿,不含有牙齿者称为始基囊肿。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由于其病变是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故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的囊膜部分附着在一个牙齿的牙颈部,此牙齿的牙冠已经形成,并突向囊内,称为含牙囊肿。无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囊壁的衬里上皮具有角化层结构,囊腔内含有角化物质者,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近年来,诊断为角化囊肿者逐渐增多,由于术后易于复发,且有恶变可能,因而具有潜在的肿瘤性质,应受到特别注意,目前已单独列出,以与一般始基囊肿相区别。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囊肿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缓慢增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增大后可向面颊部隆起,骨皮质变薄,触诊时有乒乓球样感,当骨皮质完全消失后,肿块质地变软有波动感,并可发生病理骨折。上颌骨囊肿增大后,可侵入鼻腔或上颌窦,也可将眶底上抬,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囊肿穿刺可获淡褐色或棕**,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囊液,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瘘管,有的因反复感染,经X线摄片才被发现。滤泡囊肿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余牙。
牙源性角化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囊膜薄而脆,与口腔粘膜紧粘,不易刮除,囊腔内含有白色油脂样角化物,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肿是向舌侧膨隆,囊肿内含牙率可高达25~43%,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有继发感染时,可在面部形成瘘管,约有15%左右的病例诉有疼痛,可侵犯神经出现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质,则可向周围软组织如牙龈、肌肉、涎腺等组织扩展并与之粘连。多发性角化囊肿约占所有角化囊肿的7~8%,多发性角化囊肿中,又大约有1/2左右可同时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如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大脑镰钙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组成所谓多发性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单发者年轻。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作出临床诊断,X线片可显示囊肿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在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有很多人可以一整天就坐在电脑前面使用鼠标,或者是身体某些关节部分一直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然后就会有腱鞘囊肿的症状。那么,什么是腱鞘囊肿呢?平时又要如何治疗呢?腱鞘囊肿是一种经常发生在手腕关节、长时间重复关节活动的部位其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平时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手部按压,努力让其消失。
可能是长期坐在电脑前面,手握鼠标时间过长或者是在使用鼠标的时候姿势不正确,或者是经常重复于某一种活动的动作,从而就会导致手关节有损伤,然后引发小编所说的腱鞘囊肿。腱鞘囊肿如果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活,没有任何的不适感,或者是症状的外在表现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就像那些长时间使用电脑或者鼠标的办公室人员,在工作上限一个小时的时候,就可以休息几分钟,对自己的手腕腕部进行一些轻度按摩,局部的按摩可以促进我们关节部位的血液循环。有时候也有可能会达到自愈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并且不是特别刺激关节部位的手部运动来缓解疼痛,就比如转动手腕,长时间工作休息之余,我们可以转动手腕几分钟,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局部血流畅通,这样就可以缓解疼痛。
日常生活中的时候还可以通过饮食来减轻腱鞘囊肿的症状。在饮食方面,存在腱鞘囊肿症状的病人要多吃清淡的东西,多吃蔬菜和水果,尽量不要吃过多的辣椒,发物等等。与此同时,还要戒烟戒酒。
腱鞘囊肿症状出现的情况,在旁敲侧击的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我们不要长期处于同一个重复性动作而不间断休息。不管做什么事情,在上限一个小时的时候都要休息几分钟。
你好,腱鞘囊肿的治疗通过挤压或捶击,使腱鞘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是治疗后可能复发。与关节腔相通的不容易破裂。或采用穿刺抽出囊液,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有一定疗效。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腱鞘囊肿。术后应避免患病的关节剧烈活动1个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