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最易发生肌肉抽筋的是()a股二头肌b小腿腓肠肌c胫骨前肌d比目鱼肌

运动中最易发生肌肉抽筋的是()a股二头肌b小腿腓肠肌c胫骨前肌d比目鱼肌,第1张

运动中最易发生肌肉抽筋的是:小腿腓肠肌。

肌肉痉挛即俗称的抽筋,肌肉不由自主的强直收缩。在参加大强度的体育锻炼或体育比赛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肌肉痉挛,如游泳、长跑、篮球、足球等。

在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腓肠肌,在某些体育运动员(如体操运动员)中可以非常发达。腓肠肌(俗称小腿肚子)痉挛,常由于急剧运动或工作疲劳或胫部剧烈扭拧引起。

扩展资料:

小腿腓肠肌的保护:

1、小腿静态拉伸:

静态拉伸时,脚尖冲正前方,保持15至30秒,8组。

2、弹力带动态拉伸:

动态拉伸可以更好地放松神经,减轻肌肉疲劳,加强肌肉和关节活动度。

3、泡沫轴放松:

收紧腰腹部,缓慢滚动泡沫轴,每次1分钟。可以多组,可以将一腿搭在另一腿上加强强度。

-腓肠肌

-肌肉痉挛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①指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症病。《中藏经》:“症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②指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十七椎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转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病、高分子痈等;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明朝万历年间由翰林院检讨国史纂修官王肯堂重加校注,全书共参考有关古籍50余种,出校勘注释3400余条,并以简体横排本出版,以满足广大医学工作者及爱好者。《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辨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书分为:(妇人方上)178方, (妇人方中)200方, (妇人方下)127方, (少小婴孺方上)82方, (少小婴孺方下)242方, (七窍病上)217方, (七窍病下)223方, (风毒脚气)67方, (诸风)60方, (伤寒上)99方, (伤寒下)144方, (肝脏)62方, (胆腑)68方, (心脏)157方, (小肠腑)85方, (脾脏上)70方, (脾脏下、热痢七)103方, (胃腑)117方, (肺脏)128方, (大肠腑)142方, (肾脏)112方, (膀胱腑)25方, (消渴淋闭尿血水肿)78方, (丁肿痈疽)183方, (痔漏)187方, (解毒井杂治)131方, (备急)329方, (食治)1方, (养性)14方。

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我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手心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千金翼方》称:“灸黄法,手心中灸七壮。”现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谓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黄疸,百日咳,小儿疳疾,口腔炎,高血压,指端知觉异常,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手足髓孔

手足髓孔经外穴名。 天牖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别名天听。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冲

头冲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颈冲,并曰:“一名臂臑。”后世将此穴作为臂臑穴之又名。

《千金方》

《千金方》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燥湿痔

燥湿痔病名。指肛门周围所生之赘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湿痔,痔有雌雄者。”相当于外痔。

足阳明穴

足阳明穴经外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在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一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灸5-10分钟。

哑门

哑门经穴名。《素问·气穴论》:“名喑门。”《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别名舌横、舌厌。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暴暴喑,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直刺05-1寸,禁深刺。

眼暗

眼暗证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证候。见《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眼闇

眼闇证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

阳维

阳维①阳维脉。②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时,当耳根后出现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鸣,耳聋。直刺01-02寸。

阳泽

阳泽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

掖门

掖门①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千金翼方》作腋门。在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②经穴别名。即液门。

月忌

月忌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见《千金翼方》。将十二月配属十二地支,按其变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据以避忌针灸。

 膝外

膝外经外穴名。《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定位在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前缘处。灸治疬疡。

膝下

膝下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下极俞

下极俞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泻,腰痛;及膀胱炎,肠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接触昆虫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肤疹疮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孙氏云:“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著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触之,……则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碜痛,不失眠睡。”证见初起皮肤干燥,起红紫色疹斑,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蒲公英捣汁涂贴,或以蒲公英根煎汤温洗局部。相当于接触性皮炎。

忌穴

忌穴某一时日不能施行针灸的穴位。古代有针灸择日之说,认为某日时宜针灸,或不宜针灸,或某部忌针灸。《千金翼方》针灸宜忌:“既得吉辰,当知忌穴”,即指此。

颈中

颈中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臂臑。

肋头

肋头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肋头。在胸骨两侧缘,当第一、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男阴缝

男阴缝经穴别名。《千金翼方》:“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拨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在阴茎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主治黄疸,阴卵偏坠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胚,妇产科名词。指妊娠一月内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刊于1124年。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共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千金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1124年,将此书刻碑于华州公署,以广流传。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问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犹存。现存多种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鼽鼻

鼽鼻病证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证候。见《千金翼方》。

 曲眉

曲眉经外穴别名。出《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两眉间。”即印堂穴。

泉阴

泉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热乳

热乳病证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热病,仍以乳哺儿,致儿发病,症见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剂。

人神

人神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黄帝虾蟆经》:“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指人神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针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内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时人神、四季人神、五脏人神等说。见《千金翼方》、《普济方》、《针灸大成》等。

 商陆饼灸

商陆饼灸隔饼灸的一种。见《千金翼方》,该书曰:九漏,“捣生商陆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贴漏上,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可灸三四炷艾。”主治瘰疬颈漏。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失明

失明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之证。

十二症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经外穴名。①《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②《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

独活酒(一)——(痹证)

(《备急千金要方》)

配方独活、石南各四两,附风三两,附子、乌头、天雄、茵芋各二两。

制法上七味㕮咀,以酒二斗渍七日。

主治八风十二痹。

用法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

说明:《千金翼方》载本方,“上七味切,以酒二斗渍六日”;“先食服,一服半合,以知为度”。余皆同上。

白术酒(三)——(乌须黑发)

(《千金翼方》)

配方白术二十五斤。

制法上一味,㕮咀,以东流水两石五斗不津器中渍之,二十日去滓,内汁大分中,夜候流星过时,抄已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当变如血,取以渍曲,如家酝法。

主治除万病,令白发反黑,齿落 生,面有光泽,久服长年。

用法酒熟取清,任性服之。

说明:《饮馔服食谱》同上。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无具体位置记述。《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长平

长平①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章门。见该条。②经外穴别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长平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五寸,不针。”所述与长谷同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作长谷别名。

承灵

承灵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另说入发际35寸(《千金翼方》);入发际5寸(《针灸大成》。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鸣,项强等。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大门

大门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头部中线,枕处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附子灸

附子灸隔物灸之一。指以附子切片作为隔离物的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治诸疖诸痈肿牢坚。”

孤穴

孤穴位于正中线的单穴。《千金翼方》针邪鬼病图诀:“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刺之。”

关明

关明经穴别名。见《千金翼方》。即关门。

鬼窟

鬼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鬼路

鬼路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原注为申脉穴。今从此说。又“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原注为劳宫穴。《千金翼方》又曰为间使穴。《针灸聚英》易鬼路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均指劳宫穴。

鬼市

鬼市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千金要方》。即承浆穴。参见该条。②经穴别名。《千金翼方》:“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沟。

鬼堂

鬼堂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泽穴别名。参见上星条、尺泽条。

鬼营

鬼营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穴。后《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横纹

横纹①经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穴定位相同。见大横条。②推拿穴位名。

 横文

横文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②横纹。

蓟根酒方——(崩漏)(《千金翼方》)

配方大小蓟根(切)各一斤。

制法上二味,以酒一渍五宿。

主治治妇人崩中去血不止。

用法随意多少服之。

牛膝酒(九)——(风疾诸病)

(《千金翼方》)

配方牛膝、石南、乌头(去皮)、天雄(去皮)、茵芋各二两,细辛五分。

制法上六味切,以酒一斗二升渍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

主治主八十三种风著人头,面肿痒,眉发陨落,手脚拘急不得行步,梦与鬼神交通,或心烦恐怖,百脉自惊,转加赢瘦等。

用法初服半合,治风癫宿 服之即吐下,强人日三,老少日一,不知稍加。惟禁房室及猪肉等。

  针灸 是传统 中医 里的一种 治疗方法 ,对于很多 疾病 有非常突出的治疗效果,那么常用的针灸 穴位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常用针灸穴位

 1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 咳嗽 、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 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 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 妇 产科 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 腹痛 , 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 血压 ;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 湿疹 、瘰疬等皮、 外科 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 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 鼻塞 、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 神经 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 神经痛 、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 耳鸣 、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 便秘 、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 月经不调 、 痛经 等 妇科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 胃痛 、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 保健 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 泌尿 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妇科病 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 皮肤病 。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 贫血 ;③瘾疹,皮肤 瘙痒 ;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 头晕 、耳鸣、耳聋、腰酸痛等 肾虚 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肠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 癫痫 ;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冲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2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沟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 感冒 、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59悬钟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冲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门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 男科 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 痤疮 。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 脱肛 、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 呼吸 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极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 产后 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 哮喘 ,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浮郄穴的定位 8 浮郄穴的取法 9 浮郄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浮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浮郄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浮郄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浮郄 1 拼音

fú xì

2 英文参考

Fúxī BL38 [中国针灸学词典]

fúx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浮郄 汉语拼音 Fuxi 罗马拼音 Fushi 美国英译名 Superficial Tortuosity 各

号 中国 BL38 日本 38 法

国 莫兰特氏 V52 富耶氏 德国 B52 英国 B52 美国 BI38

浮郄为经穴名[1](Fúxì[2]BL3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浮指顺流,郄即孔隙,本经脉气顺流而下,进入穴隙,故名浮郄[1]。浮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膝腘都疼痛,麻木,挛急,膝腘痛麻挛急,便秘,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急性胃肠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不得卧,仰则恐仆,浮郄主之。

5 穴名解

浮指顺流,郄即孔隙,本经脉气顺流而下,进入穴隙,故名浮郄[1]。

浮指表言。郄,大隙也。穴在膝关节后方外侧,下肢骨自膝关节又生一辅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譬之,穴即以浮名。[3]

6 所属部位

大腿[4]

7 浮郄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浮郄穴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2]。

浮郄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俯卧取之[1]。

浮郄穴位于大腿后外侧,腘窝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处;或于委阳穴直上1寸取穴[5]。另说“委阳上二寸”(《循经考穴编》广注);“去殷门下一寸三分”(《针灸集成》)。

浮郄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肌肉)

浮郄穴在大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 浮郄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腘窝上方,股二头肌腱内侧,委阳上1寸处取穴。

浮郄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俯卧取之[1]。

俯卧位,取胭横纹正中旁开1寸的委阳,再直上1寸股二头肌肌腱内侧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委阳(膝盖后面凹陷中央的腘横纹外侧,股二头肌腱内侧即是委阳穴),向上1横指处即是浮郄穴[7]。

9 浮郄穴穴位解剖

浮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总神经。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著股后皮神经及腓总神经。皮薄,易移动,由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富有脂肪、淋巴结、淋巴管以及疏松结缔组织。坐骨神经在腘窝上角处,分成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前者沿股二头肌形成的腘窝上外侧界向下外方行,达腓肌小头下方,分成腓浅、腓深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筋膜,在腘窝上外侧界的内侧深进,穿腓总神经至腘窝底部的深筋膜和股骨外侧髁后面的骨膜。营养血管来自膝上外侧动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腱内侧→腓肠肌外侧头[1]。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和膝上外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总神经本干经过[8]。

布有股后皮神经,腓总神经和膝上外侧动、静脉[5]。

10 浮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浮郄穴具有舒筋通络的功效。

浮郄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1]。

足太阳膀胱经之气由臀部下行,达于委阳之上,顺流而下,有舒筋利节作用。浮郄穴所治症,为火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小便热、大便坚,胫外筋急、髀枢不仁。[3]

11 浮郄穴主治病证

浮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膝腘都疼痛,麻木,挛急,膝腘痛麻挛急,便秘,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急性胃肠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等。

浮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等[1]。

浮郄穴主治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等[5]。

浮郄穴主治膝腘都疼痛、麻木、挛急[8]。

浮郄穴主治膝腘痛麻挛急;便秘[6]。

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便秘;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潴留;

3 其它: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1]。

直刺1~15寸[8][5][6],局部有酸胀感[6],可有触电感传至小腿前外侧[6]。

12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3 浮郄穴的配伍

浮郄配承山、昆仑,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臀股麻木,小腿挛急。

浮郄配尺泽,上巨虚,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急性胃肠炎。

浮郄配承筋、承山,治腿肚转筋[6]。

浮郄配委中、梁丘、阳陵泉、阴陵泉,治膝关节肿痛[6]。

14 特效

用中指指腹点揉浮郄穴3~5分钟,可缓解腓肠肌痉挛(即小腿肚转筋)带来的不适[7]。

15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股外经筋急,髀枢不仁,浮郄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少腹热,大便坚。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呵呵,大概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似乎只有la99859481着重提出了腿部的力量。

我说一下我的拙见吧:

相信大家都看过拳击比赛吧?在比赛中,你们看过任何哪一个拳击手,是站在原地,扎着马步出拳击打对手的呢?

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过,没有任何一个拳击手(除了轻量级、羽量级拳手)是两腿细细的吧?

且,各位看**、电视、武术杂志时,也一定注意到了,武术的下盘功夫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有力的下盘,才能保证出拳的力量。

在有一期《健美先生》,曾经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泰森的身体锻炼,泰森曾经强调,“强大的腿部力量才能保证出拳的力量”,腿部的力量经过扭腰动作的力量传导,到达背部、肩部,并通过手臂以及前臂的内侧旋转,才能将力量加速传递到拳头上,这样的出拳才是最有力的。

拙见,让各位见笑,仅供参考。

呵呵,看到了“活动星系核”说的胸肌,我想补充几句,拳击手对于胸肌的锻炼恰恰不是最重要的,因为:1拳头的力量绝对不是从胸肌发力开始的,只是辅助完成出拳的动作。(你可以通过慢镜头观察拳击手出拳瞬间,肌肉的收紧状态,就能知道了)2胸肌对于拳击中的防御也不是最重要的,试问,有人在任何一场(当然,双方体重悬殊不是特别大的比赛)看到被对手击中胸部而倒地输掉比赛的吗?

相对攻击而言,防守也同样必不可少,所以说,追求击打力量,也必须锻炼抗击打的能力,也就是说,身体一些部位,需要着重锻炼,如:1颈部,颈部需要的是绝对的肌肉。如果你的颈部很细,肌肉很少,当对手一拳打在你的头部,你的脑袋就会像“速度球”一样,疯狂的晃动,相信的你的大脑内部,也会像沸腾的开水一样。。2腹部,腹部要求的是绝对的肌肉和强度,对方的一记重拳打在你软软的腹部上,你的胃恐怕会翻江倒海,这时如果你吐不出来东西还好,如果吐出来,恐怕都是血了。。3三角肌,这部分肌肉需要的是绝对的耐力,你可以不用大重量,哪怕只是个5斤的小哑铃,你可以无数次的平举,直到你再也提不起胳膊。想想,在比赛中没有双臂对头部的防护会是什么情景,你的头仍然是对方练拳的速度球。。。4小腿,这部分肌肉同三角肌要求一样---绝对的耐力,当小腿肌肉经过比赛前几个回合的无数次的前跃、平移、后退、急进、急退后,如果它的耐力消失了,你就变成了拳击台上一个“合格的人肉沙包”了。

呵呵,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是个富有激情的拳迷,而不是一个用拳头来欺负弱小、恃强凌弱的人!

祝你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62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