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拔出水来是啥毛病

拔罐拔出水来是啥毛病,第1张

一种认为:拔罐拔出水,表示该部位有湿气,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一般平时注意饮食,清淡进食,也可以中医科辩证确定原因,进行调理。

另一种认为:拔罐拔出水绝对不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与之无关,而是皮肤在负压时间过长后皮肤受损,此时才会出现水疱、松驰,也就是说操作者捏造的另一种说辞,拔罐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因为每个人体质、肤质不同,还要因人而异。对此小编表示,老百姓比较喜欢中医疗法,尤其是拔罐、刮痧等等,而一些医疗机构也将这种疗法吹到极致,一周拔罐两次、隔天就能拔罐、能包治百病,大家要理性科学认识拔罐。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 痛 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有时拔后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风症

不要紧,这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从而反应身体的病理特征,所以出现水泡不用紧张,不过,倒是要注意水泡的消毒处理,最好挤破,擦些酒精,以免感染.

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拔罐时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

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

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这种拔罐疗法也叫做针刺拔罐发泡疗法。

如果起泡了,可在常规碘酒和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在水疱的边缘刺入将水抽出来。然后涂以龙胆紫即可,不必包扎。如出现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药物即可。

拔罐后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中医中的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水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水”,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拔罐后起水泡怎么办

  可在常规碘酒和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在水疱的边缘刺入将水抽出来。然后涂以龙胆紫即可,不必包扎。如出现了感染,可服用抗菌药物即可。

拔罐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多种顽固病症,但是拔罐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拔罐拔出水泡来是怎么处理?拔罐拔出水泡怎么处理?拔罐后很容易对皮肤造成损伤,因此结束后需要小心护理,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吧。

1、拔罐拔出水泡怎么处理

(1)小水泡处理

如果是较小的水泡一般可以不做处理,在水泡处敷上消毒纱布,防止水泡破溃。水泡比较大的话,涂少量的龙胆紫药水,待药水晾干后,水泡会自然消失或萎缩。

(2)严重的水泡处理

如果是很严重的水泡,应该先用无菌的针将水泡挑破,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泡内的液体,再在局部涂以龙胆紫药水,再敷上消毒纱布,防止感染,注意要定时更换纱布,待长水泡的皮肤愈合后再拔罐。

(3)偏方处理水泡

如果拔罐后出现水泡没有溃破,可以使用以下小偏方进行治疗处理:

1将食盐和凉开水按照1:2的比例调和成盐水,将纱布浸湿后敷于起水泡处,随时更换。

2取适量生大黄研磨成细粉,加适量麻油,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用纱布包好,每日更换一次。

2、拔罐后为什么会出水泡

1拔罐后出水泡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是寒湿体质,体内湿毒中,起水泡是由于邪气外出所致。如果水泡明显,颜色发白,表明身体有寒湿之症,如果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颜色呈微黄或浑浊,混有血水的话,则表明身体有湿热之症。

2拔罐的时候,留罐时间较长也有可能造成出水泡的现象,这与人的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可能留罐二三十分钟也不会气泡,有的可能留罐5-10分钟就会出现气泡现象,所以初次拔罐的时候,时间要短一些,要了解清楚患者的体质再确定留罐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也可能造成出水泡的现象,比如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高的话,留罐时就有可能导致气泡。但是这种可能性一般比较小。

4身体部位差异,身体有些部位的皮肤比较敏感,或是皮肤比较薄的话,拔罐的时候也有可能导致出水泡的现象出现。

3、拔罐时怎么防止起水泡

1留罐时间尽量不要太长,一般在10-15分钟,最短在5分钟。

2用闪罐法的时候,酒精棉中的酒精量不宜过多,以免滴在皮肤或罐口处,造成烫伤起泡。

3用水罐法或药罐法的时候,必须将罐子里的热水或热药液甩干净,以免烫伤皮肤。

4走罐的速度应当均匀,不要忽快忽慢,更不要在骨突出,皮肤褶皱,体表细嫩,小关节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罐具漏气。

4、拔罐后要注意什么

(1)不要立刻洗澡

拔罐后皮肤脆弱,毛孔处于完全的状态,马上洗澡很容易导致寒邪之气通过毛孔进入皮肤,引发感冒。

另外,拔罐后马上洗澡还容易使皮肤破损,感染,发炎。

因此即便拔罐后出汗多,也要立刻穿衣或盖被子,如果没有出现水泡,3小时后可以洗澡。

(2)立刻喝热水

拔罐的过程中,毛孔会张开,令邪气外散的同时会带走体内一部分津液,这时候马上喝一杯热水,可以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并且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物排出。

5、拔罐多久拔一次好

拔罐疗法的时间间隔通常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拔罐后的恢复情况决定,以局部皮肤适当恢复,不适感消失为准,一般每日或隔日拔罐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5天,要注意的是,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至少要等到疤痕消失再进行相关操作。

6、不宜拔罐的人

1、孕妇、女性月经期。尤其是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孕妇如果进行不适当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产等。月经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经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会引起月经过多。

2、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3、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4、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5、皮肤过敏、皮肤损伤者。拔火罐有可能加重过敏症状,而且皮肤溃疡的地方也不能拔,容易引发感染、水泡,加重溃疡。

6、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

7、酒足饭饱者。血液流向肝脏进行代谢工作,此时拔火罐,气血又被强行引导到拔罐部位,导致心脏不得不多跳几次加速供血,容易出现眩晕、恶心等各种不适。

8、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9、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拔完火罐后,不要受风,防水,注意保暖,拔完之后3个小时内不要吃凉的食物。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几小时或数日后自己就好了。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著于面板,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为什么拔火罐会起水泡呢以下就是我做的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拔火罐起水泡的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溼溼毒较盛,以溼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溼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 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溼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面板温度不高则为寒溼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面板温度较高则为溼热证。

拔火罐起水泡怎么办

1、食盐1份,凉开水2份。将盐放入水中,搅匀后将纱布浸入,然后敷于烧伤烫伤处,随时更换。

2、生大黄适量。将大黄研成细粉,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用纱布包好,每日换药1次。

 拔火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 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 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面板。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面板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面板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5、拔火罐的时间和间隔,一点要好好把握,有的人因为享受这个过程,就经常拔火罐,结果把自己的面板搞的很糟糕,引起感染,而且造成面板重度瘀青。

6、餐后1小时内不宜拔火罐,并且在拔罐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是否痛、烫或过紧,拔罐以区域性面板呈红紫色为度,留罐期间注意保暖。

7、对于某些带有炎症或者本身患有基本疾病、结核病、骨质破坏、严重冠心病及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拔火罐不但无助,甚至会造成更强的破坏性后果。

8、拔火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切忌不要洗澡,不要着凉,否则无病也会引起疾病,更有甚者加重病情。

 拔火罐罐印意义

1、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瘀,身体内有火,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当然,如患处受寒较重,也会出现紫黑而黯的印迹。如印迹数日不退,则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时,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4、罐印淡紫发青伴有斑块,一般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点常伴有压痛。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可出现此印迹。

6、罐印呈鲜红散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并不高出面板。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预示该穴所在脏腑存在病邪。临床中有以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以治疗疾患的。

7、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则多提示病邪尚轻。当然,如取穴不准时 也会拔无罐迹。也不能以一次为准,应该多拔几次确认是否有症症。

8、罐印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溼邪

9、罐印表面有纹络且微痒:表示风邪和溼症

10、罐体内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溼气  

那个水没关系,是水蒸汽,是由于负压的作用,只要拔罐时间不要太长,皮肤不起泡就行,成人一般10到15分钟,小孩一般5到10分钟。不要连速拔,三到四天拔一次 。注意观看拔罐者的个人反应。 拔罐后注意保暖,要及时补充水份,最好喝温开水,以促进新陈代谢。起到更好疗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660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